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选择题。(16题)
1、图标具有高度浓缩并快捷传达信息、便于记忆的特性。汽车加油站内不需要张贴的图标是( )
A. B.C. D.
2、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 ℃,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Q点 B.N点 C.P点 D.M点
3、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
A.氢气 B.液化石油气 C.二氧化碳 D.煤粉
4、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而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D.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是软水,则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一定是硬水
5、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X、Y、Z,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分别点燃三种气体,将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只有Y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只有X和Y火焰上方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则X、Y、Z分别是 ( )
A.CH4 H2 CO B.CH4 CO H2
C.CO CH4 H2 D.H2 CH4 CO
6、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是21世纪的理想能源
B.科技发展可促进能源的开发利用
C.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
D.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
7、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燃烧
C.煤、石油、天然气燃烧都放出大量的热,都是重要的燃料
D.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8、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
A.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B.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必须是可燃物
C.铜片受热的一面变黑,是因为产生了CuO
D.实验过程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9、使用绿色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下列能源不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
A.氢能源 B.化石能源 C.风能 D.太阳能
10、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白磷通常保存在冷水中,铜片上的白磷要进行干燥处理
B.缺少图2实验则不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的两个条件
C.此实验利用热水加热,其优点之一是便于控制温度
D.在对比实验中,图2中的热水与图1中的热水应保持相同温度
11、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乙醇汽油中添加的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人类通过化石燃料获得能量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C.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
D.我国南海海底储藏了大量“可燃冰”,它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12、对照性原则是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中种重要的要求。下列有关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蜡烛熄灭顺序说明CO2具有密度大于空气且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B.通过两支试管气体的体积对比说明a管产生的气体的质量大于b管 C.通过两支试管产生气泡速率说明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有关 D.通过木条的变化说明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A.A B.B C.C D.D
13、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
14、装运汽油或乙醇的运输车上,所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为( )
15、目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B.该氢能源的循环体系能够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2O2 H2↑+O2↑
D.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
16、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入如图的两只试管中,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②用气囊鼓入空气至白磷和红磷露出水面,中白磷燃烧,中无明显现象。
已知:红磷的着火点为,白磷的着火点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要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必须补充实验:在烧杯底部放小块白磷于热水中,并与试管中的白磷进行对比
B.通过对比步骤②中露出水面的白磷和红磷可以得到结论: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C.无需气囊,也可以将试管移开水面,达到与步骤②相同的实验效果
D.该实验中热水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温度、隔绝空气
二、填空题。
17、实验小组的同学为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铜帽加热后,立即罩在蜡烛火焰上 蜡烛熄灭
② 铜圈加热后,立即罩在蜡烛火焰上 蜡烛继续燃烧
③ 铜圈不加热,直接罩在蜡烛火焰上 蜡烛熄灭
(1)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
(2)对比实验②和③,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18、学习化学可以帮助我们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
(1)金刚石与石墨均由 组成,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原因是 。
(2)汞是由 构成,氯化钠是由 构成。
(3)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的原因是 (从微观角度解释)。
(4)下列物质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双选)。
A.氮气充在灯泡中作保护气 B.石墨做电极材料
C.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5)化石燃料燃烧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主要污染物
有 (写一种即可);化石燃料中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是比较清洁的能源,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如图是某化学活动小组围绕探究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而设计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装置的优点是什么?(答一点)
_ __ 。
(2)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__ __ 。
(3)请列举出通过破坏该条件达到灭火目的的实例。 (答一点)。
__ __ 。
20、如图所示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却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1、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 ,其原理是 。
三、实验题。
22、下面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 __。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 __。
(3)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__ __。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__ __(填“高”或“低”)。
(4)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 __(填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四、阅读题。
2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某市酒吧发生一起特大火灾.该事故的起因是几个年轻人在酒吧内燃放烟花,引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天花板,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烟气,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材料2: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会分解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1)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填序号)
A 提供氧气 B 提供可燃物 C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2)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_____,(答一点)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五、计算类综合题。
24、我国科学家合成出羟基磷灰石[Ca5(OH)(PO4)3](相对分子质量等于502)超长纳米线,成功地研制出新型耐火纸。在1000℃的高温下,这种耐火纸仍然可以保持其完整性,使“纸能包住火”成为现实。
(1)羟基磷灰石由多少种元素组成,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是多少(列出计算式即可)。
(2)1000℃时,羟基磷灰石在氧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用耐火纸包住燃烧的火焰,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什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选择题。(16题)
1、图标具有高度浓缩并快捷传达信息、便于记忆的特性。汽车加油站内不需要张贴的图标是( )
A. B.C. D.
【答案】D
2、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 ℃,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Q点 B.N点 C.P点 D.M点
【答案】A
3、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
A.氢气 B.液化石油气 C.二氧化碳 D.煤粉
【答案】C
4、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而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D.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是软水,则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一定是硬水
【答案】C
5、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X、Y、Z,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分别点燃三种气体,将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只有Y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只有X和Y火焰上方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则X、Y、Z分别是 ( )
A.CH4 H2 CO B.CH4 CO H2
C.CO CH4 H2 D.H2 CH4 CO
【答案】C
6、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是21世纪的理想能源
B.科技发展可促进能源的开发利用
C.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
D.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
【答案】C
7、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燃烧
C.煤、石油、天然气燃烧都放出大量的热,都是重要的燃料
D.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答案】C
8、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
A.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B.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必须是可燃物
C.铜片受热的一面变黑,是因为产生了CuO
D.实验过程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答案】B
9、使用绿色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下列能源不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
A.氢能源 B.化石能源 C.风能 D.太阳能
【答案】B
10、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白磷通常保存在冷水中,铜片上的白磷要进行干燥处理
B.缺少图2实验则不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的两个条件
C.此实验利用热水加热,其优点之一是便于控制温度
D.在对比实验中,图2中的热水与图1中的热水应保持相同温度
【答案】B
11、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乙醇汽油中添加的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人类通过化石燃料获得能量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C.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
D.我国南海海底储藏了大量“可燃冰”,它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答案】B
12、对照性原则是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中种重要的要求。下列有关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蜡烛熄灭顺序说明CO2具有密度大于空气且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B.通过两支试管气体的体积对比说明a管产生的气体的质量大于b管 C.通过两支试管产生气泡速率说明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有关 D.通过木条的变化说明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A.A B.B C.C D.D
【答案】A
13、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
【答案】D
14、装运汽油或乙醇的运输车上,所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为( )
【答案】C
15、目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B.该氢能源的循环体系能够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2O2 H2↑+O2↑
D.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
【答案】C
16、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入如图的两只试管中,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②用气囊鼓入空气至白磷和红磷露出水面,中白磷燃烧,中无明显现象。
已知:红磷的着火点为,白磷的着火点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要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必须补充实验:在烧杯底部放小块白磷于热水中,并与试管中的白磷进行对比
B.通过对比步骤②中露出水面的白磷和红磷可以得到结论: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C.无需气囊,也可以将试管移开水面,达到与步骤②相同的实验效果
D.该实验中热水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温度、隔绝空气
【答案】A
二、填空题。
17、实验小组的同学为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铜帽加热后,立即罩在蜡烛火焰上 蜡烛熄灭
② 铜圈加热后,立即罩在蜡烛火焰上 蜡烛继续燃烧
③ 铜圈不加热,直接罩在蜡烛火焰上 蜡烛熄灭
(1)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
(2)对比实验②和③,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答案】(1)①中蜡烛熄灭, ②中蜡烛继续燃烧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8、学习化学可以帮助我们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
(1)金刚石与石墨均由 组成,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原因是 。
(2)汞是由 构成,氯化钠是由 构成。
(3)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的原因是 (从微观角度解释)。
(4)下列物质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双选)。
A.氮气充在灯泡中作保护气 B.石墨做电极材料
C.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5)化石燃料燃烧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主要污染物
有 (写一种即可);化石燃料中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是比较清洁的能源,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碳元素;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汞原子;钠离子和氯离子。
(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4)AC。
(5)热;二氧化硫或一氧化氮或一氧化碳;CH4+2O2CO2+2H2O。
19、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如图是某化学活动小组围绕探究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而设计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装置的优点是什么?(答一点)
_ __ 。
(2)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__ __ 。
(3)请列举出通过破坏该条件达到灭火目的的实例。 (答一点)。
__ __ 。
【答案】(1)减少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对空气的污染(合理即可)
(2)燃烧需要氧气,且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木材着火用水浇灭(合理即可)
20、如图所示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却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温度达到着火点;4P+5O22P2O5。
21、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 ,其原理是 。
【答案】用灯帽盖来 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三、实验题。
22、下面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 __。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 __。
(3)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__ __。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__ __(填“高”或“低”)。
(4)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 __(填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答案】(1)酒精灯 (2)燃烧需要可燃物
(3)乒乓球碎片 低 (4)D
四、阅读题。
2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某市酒吧发生一起特大火灾.该事故的起因是几个年轻人在酒吧内燃放烟花,引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天花板,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烟气,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材料2: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会分解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1)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填序号)
A 提供氧气 B 提供可燃物 C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2)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_____,(答一点)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答案】C 隔绝氧气 Mg(OH)2MgO+H2O↑
五、计算类综合题。
24、我国科学家合成出羟基磷灰石[Ca5(OH)(PO4)3](相对分子质量等于502)超长纳米线,成功地研制出新型耐火纸。在1000℃的高温下,这种耐火纸仍然可以保持其完整性,使“纸能包住火”成为现实。
(1)羟基磷灰石由多少种元素组成,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是多少(列出计算式即可)。
(2)1000℃时,羟基磷灰石在氧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用耐火纸包住燃烧的火焰,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什么。
【答案】(1)四; (2);
(3)温度没有达到羟基磷灰石的着火点;
(4)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使火焰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