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湘教版 八年级 上册 第二章
中国的降水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气候的特征;
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
2
学习目标
3
通过阅读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培养综合思维方式和能力。
结合生活体验及典型区域对比,举例说出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形成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发展等人地协调观念。
通过阅读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说出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区域差异,形成区域认知,建立地理空间观念。
4
通过社会调查、防灾减灾宣传等活动,培养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的实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乐学善思。
空间分布规律
01
时间分配规律
02
干湿地区的划分
03
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04
目录
空间分布规律
PART 01
磨刀不误砍柴工:如何看等值线地图
再看图例和注记: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年降水量范围,
颜色和颜色之间的界线代表年等降水量线,它的多少用数字标注。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先看图名,确定反映的内容
课本P35 读图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年等降水量线,并用笔把这几条线加粗,再思考第2个问题。
1 600mm
800mm
400mm
200mm
其中800mm年等降水量线与1月 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它大致沿_____ (山脉) (河流)一线分布 。
秦岭
淮河
0℃
第一步:找一找,画一画
第二步:看一看,说一说
1 600mm
800mm
400mm
200mm
50mm
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方法指导: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描述
①分布均匀/不均匀
②总趋势
③极值
①分布不均匀;
②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③东南沿海一带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的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征
小组讨论2分钟,并把成果写在学案上,选举代表准备展示
主要影响因素?
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达6558毫米。1912年更创下年降水量8409毫米的记录。
中国降水最多的地方
雨极—火烧寮
拓展阅读
请在地图上标画出它的位置
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
中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干极—托克逊
拓展阅读
请在地图上标画出它的位置
时间分配规律
PART 02
读图回答:1.降水超过100mm的月份 2.四地降水的共同点和南北方差异
4-9月
4-8月
7-8月
7-8月
我国降水一年内季节分配 (均匀/不均),
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 季;
南方雨季 (长/短)、北方雨季 (长/短)。
短
长
夏
不均
读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是否均匀?
干湿地区的划分
PART 03
自主学习
请带着学案上的这些问题快速浏览P37内容
1.干湿地区划分依据?划分为哪四类?划分界线?
2.秦岭-淮河线是我国哪两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3.四类干湿地区的降水量范围?天然植被?分布地区?了解区域差异。
限时2分钟
降水量与蒸发量
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
气候湿润
降水量<蒸发量
气候干旱
湿 润 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
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有个小细节,你是否注意到了……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线
四类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①湿润区年降水量一般在 毫米以上,植被以 为主,农业类型主要为 (种植业/畜牧业);耕地以 (旱地/水田) 为主;
800
森林
水田
种植业
②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为 毫米,植被以 为主,农业类型主要为 (种植业/畜牧业);耕地类型大多是 (旱地/水田);
400—800
森林草原
旱地
种植业
③半干旱区年降水量为 毫米,植被以 为主,农业类型主要为 (种植业/畜牧业);
200—400
草原
畜牧业
④干旱区年降水量在 毫米以下,植被类型为 ,农业类型主要为 (种植业/畜牧业)。
200
荒漠草原、荒漠
畜牧业
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PART 04
不同的降水量、干湿地区对区域内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区域特色,你能举出哪些例子呢?
小组讨论
农业
饮食
建筑特色
人口分布
还有其他……
谈一谈我的收获
中国的降水
时空分布规律
干湿地区的划分:
空间分布:
时间分配:
依据、界线、范围、植被等
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我学到了什么?
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年际变化大
寄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也看到了降水的差异对我国各地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的区域特色。
课下作业: 调查聊城经历过的汛情,并进行秋季防汛减灾安全宣传
形式不限(黑板报、手抄报、短视频、文章、标语、对话宣讲……)
我们也要注意,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会形成较严重的旱涝灾害,我们要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培养避灾应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