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下生物第十三章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第1节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参考教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下生物第十三章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第1节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参考教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09-06 20:39:03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探讨世界和中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特别是酸雨、温室效应、水污染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及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2、认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二、教学重点: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
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数量。
四、课前准备:
1、搜集环保资料。
2、配制pH为4和5.6的硫酸溶液、清水、烧杯、大培养皿、小麦种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谈谈我们身边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现象,为什么会有如此严重的污染问题呢?
小组讨论:
1、人口增长过快
随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不断加快。
1804年世界人口:10亿
1960年世界人口:30亿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50亿
1999年世界人口达到了60亿
2012年世界人口可达到70亿
2026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人类历史看,在狩猎采食时期,人类群体长期增长缓慢,全球人口经过数十万年才发展至1000万人左右。此后世界人口较大的增长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大约出现在1万年前,发生在人类由渔猎和游牧生活为主的方式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社会的农业革命时期。人类开始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食物生产。由于定居,就可能更有效地贮存食物,预防食品欠缺,结果是出生率增加,死亡率明显下降。因此,农业革命引起了第一次人口增长。经过近一万年,到1750年,全球人口增至约8亿。
第二次增长开始于18世纪,发生在工业革命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迅速增长。这次增长的速度快,至今仍在继续。据估计,1800年全球人口约为8.5亿,1900年为16亿,1960年为30亿,1975年为40亿,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大关。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世界60亿人口日”定于1999年10月12日。
以上数字表明,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口的增长是非常迅速的,大体上呈指数式J形增长。
中国人口的变化:
1686年1.0亿
1762年2.0亿
1790年3.0亿.
1834年4.0亿
1949年5.4亿
1953年5.8亿
1964年6.9亿
1971年8.5亿
1982年10.0亿
1990年11.3亿
1995年12.0亿
2000年12.9亿
2004年13.3亿
中国30年计划生育,少生人口3亿多.
绘制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曲线图)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提倡晚婚,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的适度增长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
(二)环境问题严峻
所有生物都能影响环境,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生物.
1、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配制雨水模拟液(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
活动一:组间讨论、交流,确定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实验方案。
活动二:用食醋和清水分别配制pH为4的酸雨模拟液和pH为5.6的正常雨水模拟液。
活动三:用硫酸溶液和清水配制pH为4雨水模拟液。
与学生共同探讨怎样配制酸雨及正常雨水的模拟液,尤其要告诉同学浓硫酸对皮肤有严重的损伤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硫酸配制酸雨模拟液?
对比实验
收集数据
分析数据,讨论交流:
方案一:分别用食醋酸雨模拟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发芽率。(若当地雨水为酸性,则可用pH为4的食醋液与自然酸雨做对比实验)
方案二:分别用硫酸酸雨模拟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
方案三:分别用食醋酸雨模拟液和硫酸酸雨模拟液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
方案四:用清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并与方案一和方案三做对比。
一周内不断观察各方案中小麦种子的发芽状况,最后列表收集各组数据。
各小组分析数据,讨论结论并验证结论的准确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班交流收集到的例证;思索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指导学生每一方案全班至少做10组实验以减少偶然性;
指导学生把各个培养皿贴上签标号以免弄混;
启发学生分析每一方案中选择对比液的科学依据。
指导学生设计科学的表格。
指导学生收集数据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活动一:组间讨论、交流、确定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方案。
活动二:破碎废电池,浸泡取其稀释液。
活动三:收集自然的雨水。
方案一:分别用破碎废电池的浸出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并测定发芽率。
方案二:把小麦种子分别埋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破碎废电池浸出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的土壤里并测定发芽率。(若当地雨水不正常,用pH为5.6的食醋雨水模拟液代替)
列表收集各组数据,然后各组间交流并谈谈实验后的感想。
帮助确定科学探究方案;向学生讲解制备破碎废电池稀释液的注意事项。
指导学生做好对比实验,处理好实验后的废弃物。
指导学生设计科学的表格。
收集数据并进行环保教育。
除了酸雨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和人类活动有关。(小组讨论)
六、本节小结
第一节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环境在恶化: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人口问题
世界上最严重的问题——环境问题: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七、课堂延伸
1.1910年,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25只鹿放在某岛上驯养,由于该岛上没有鹿的天敌,加上岛上丰富的植物和优越的环境使得鹿的繁殖速度加快,10年后鹿的数量就达到了200余只;到了1938年鹿的数量已增加到2000只;然而,到1950年只剩下8只。
(1)1938年以后鹿的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你能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启发?
(1)鹿的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是岛上的食品不能供养这么多的鹿。因此鹿就大量死亡。
(2人口增长过快,如果食物供应不上,也会发生食物短缺和生活质量下降等后果。人类应该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
2.远离人类居住的南极,生活者一群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忧无虑的企鹅,可是科学家却发现在一些长期生活在南极大陆的企鹅体内也含有人类使用过的农药DDT。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使用后残留在土壤中的DDT经过雨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冲刷,有一部分进入河流,有一部分进入地下水。通过水的流动将DDT带到海洋中。这些DDT逐渐在海洋的鱼体内聚集。企鹅捕食了这些含有DDT的鱼后,在一些长期生活在南极大陆的企鹅体内也含有人类使用过的农药DDT。第一节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设计依据与构想】
本节课所讲述的内容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它们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本节课的设计上,采用多媒体等手段,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分组讨论、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等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而且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学习和运用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也培养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能力。最后,教师一定要强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环保责任感。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探讨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特别是酸雨、温室效应、水污染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的数量。
?课时计划?2课时
?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课件,搜集有关环境保护的图片,音乐“香格里拉”,Flash动画“拯救地球”等。
2.教师配制pH为4的硫酸溶液和pH为4的食醋酸溶液,及准备其他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
收集雨水,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探究方案;搜集各种环境污染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音乐容中尔甲演唱的“香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里拉”,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动听的乐曲和欣赏着青山、碧水、蓝天、白云、草原、野花与人构成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让学生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
接着出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如:工业污染、森林被砍伐等。分析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进行简要点评。
教师小结:环境的恶化,与人类有着密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系。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来源于自然界,动物、植物、水等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索取的对象,但是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它又能被多少人利用呢?现在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设计思想:通过鲜明的对比创设情境,增强了学生对环境恶化的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是导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教师顺势提出问题,自然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人口增长过快
活动一:学生讨论分析“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学生认真观察教科书图13-1,并结合教师提示分组讨论。
思考题:(课件)
(1)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发展趋势如何?
(2)什么原因造成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3)人口增长过快,会给地球带来什么样的危机?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小结:现在地球人口已经超过67亿,有专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预测到2026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到2050年时,世界人口将达到92亿。照这样发展下去,地球总有一天会支撑不住的。世界人口增长已经过快,那么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又是如何呢?
设计思想: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积极思考、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明确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学生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学生根据教科书表13-1“中国人口数量变化表”给出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讨论。
思考题:(课件)
a.从绘制的曲线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口增长趋势如何?
b.根据曲线图,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的人口数量。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讨论结束后,由部分小组代表出示自己绘制的曲线图,并解释曲线图所含的意义。学生推测出我国人口在21世纪中叶即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24863万人。
计算方法:129533+〔(129533-120000)÷5〕×50=224863万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3 ( http: / / www.21cnjy.com )亿了,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几十年来人口增长过快。我国人口众多,位居世界第1位,那么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又怎样呢?
(出示表格,中国的土地现状 )
教师活动: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拥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丰富的资源,可是供给13亿人口来用,就显得贫乏多了。不只是土地贫乏,而且其他资源也是如此。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3/5,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占世界人均值的1/4。这些数据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人口太多,不管多么丰富的资源,人均占有量也都是贫乏的。
教师活动:不管是中国,还是全世界,如果人口继续膨胀,过多的人口对自然资源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就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压力,以致于不堪重负。
设计思想:本活动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出示的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小资料,加深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事实,让学生们认识到控制人口的重要性。
活动三:学生观看漫画,找出控制人口的办法
教师出示漫画“苦难的母亲”,学生动脑思考。
思考题:(课件)
(1)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
(2)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小结:漫画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类要从母亲(地球)那里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如果人口过多而且超过“母亲”的供应能力,不仅不能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还会带来教育、就业、住房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地球环境,才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控制人口的方法就是“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对我国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计思想:本环节通过漫画生动而更加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展示了世界人口过多,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也很容易找出控制人口的方法,同时也再一次强调“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三、本节课小结
先由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然后教师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过快,已经成为当今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人口过多,给地球母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这种压力对她来说,已经支撑不住了。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我们要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伸出我们友爱的双手,热爱它,拥抱它,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丽和谐的家园!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人口及中国人口的增长给生物圈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不断向地球索取,导致地球不堪重负,地球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环境污染。同学们一定知道很多环境污染的例子,下面看看这些图片,你知道是什么造成的污染吗
设计思想: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直截了当地引入正题,目的明确,简单明了,突出了这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教学
(二)环境问题严峻
教师活动:出示有关酸雨的图片,如:建筑物被腐蚀、文化古迹被腐蚀、植物枯萎等图片。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什么是酸雨,酸雨形成的原因以及酸雨的危害。
教师活动:我们认识了酸雨,知道了它的危害,也知道了酸雨影响植物体的生长。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模拟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师生共同活动:回顾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活动一:探究活动“模拟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学,并按照教师的提示,完成思考题。
思考题:(课件)
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pH的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2)作出假设: 。
(3)制定计划:(学生简要叙述)
(4)实施实验:(学生简要叙述)
(5)得出结论: 。
(6)表达与交流。
学生活动: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说明此实验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情况,并说出本组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进行总结点评,同时教师出示其中一种实验方案。
准备: ① 配制pH为4的硫酸模拟液;② 配制pH为4的食醋酸模拟液;③ 自然雨水100mL;④ 清水100mL。
实施过程:用4种液体各浸泡100粒小麦种子并贴好标签,放在温暖的地方等待种子的发芽,测定发芽率。本实验要做10组以上,求平均值。
综合全班数据,得出如下结果:
pH不同的液体 硫酸模拟液(pH 4) 食醋酸模拟液(pH 4) 正常雨水(pH 5.6) 清水(pH 7)
小麦种子发芽率 62% 71% 92% 98%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本实验得出结论: 酸雨影响种子的发芽率,酸性越大发芽率越低。
教师活动: 通过探究实验,我们认识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酸雨对植物体生长是有害的,同样我们还知道酸雨对人体、动物以及一些建筑物都有一定的危害。除了酸雨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环境污染呢?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课前搜集的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教师给予简要点评。
教师小结:给出大量图片,总结出环境污染的种类: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
教师活动:出示小资料(全世界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谈看完资料后的感受。
教师小结:全球环境在恶化,同时人们的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也受到了影响。正如恩格斯说:“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设计思想:设计本环节,主要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再一次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团结合作的能力,增强团队精神。同时,设计了使学生提前查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活动二:讨论: 拯救地球
教师活动:播放Flash《拯救地球》,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想,讨论如何拯救地球。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教师点评。
教师活动:拯救地球,迫在眉睫,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保护环境一定要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活动三:写一条有关环保的广告语
要求:内容简洁、深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展示自己的广告语。
教师活动:点评,选出最好的3条广告语。
设计思想:本环节设计是本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升华,通过Flash动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地球的危机,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写广告语其实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简洁的语言、文字把心中所想所感统统地表现出来,加强了环保的决心。
三、评价板块
做课后练习题。
四、课后拓展
1.出一期以“环保”为主题的宣传报。
2.搞一次争当“环保小卫士”的签名活动。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谈谈学到了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学感悟】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基本上达到所预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多种环节,让学生们进行观察、讨论、实验、分析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情感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求学生做到保护环境必须要落实到自身行动上,自觉杜绝日常生活中的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增强学生们的责任心。本节课准备充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协调配合,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