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0 23:3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士”。
“志”就是“士”经过用“心”思考立下的志向。
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2
崛起
jué
“崛”字在字典里是“高起、突起”的意思;“崛”和“起”的意思相近,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词,所表示的语义更深了。
清晰 胸怀 赞叹 疑惑 训斥

第六笔是竖提

和“崛起”一样,这些词语都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构成。
屈辱 轧死 占据
光耀门楣 中华不振
抱负 有志者当效此生

理想 志向
周恩来的抱负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不同?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默读第一至第十自然段,圈出关键人物。
周恩来在修身课上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得到了魏校长的赞赏。
主要人物
+
事件
小组合作学习:
用同样的方法归纳另外两个故事。
第11—14自然段
周恩来、伯父
第15—17自然段
周恩来、一位中国妇女、围观的中国人
周恩来对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周恩来在占据地目睹了中国妇女的亲人被轧死却无处伸张正义,真正感受到“中华不振”。
周恩来在修身课上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得到了魏校长的赞赏。
结果
原因
弄清课文写的每一件事,然后把这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默读第十五至第十七自然段,画出表现“中华不振”的句子,圈出关键词,写写感受。
哭诉
训斥
可怜
欺软怕硬
按常理,巡警应该怎么处理?现在出现了这不合常理的处置方式,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为中国的巡警,不帮助同胞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反而因害怕外国列强而欺侮同胞,这就是——
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愤怒
大家都不敢怎么样。
只能劝慰
中华不振!
这位可怜的妇女,在自己的国家亲人活活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却无处申冤,欲哭无泪,这是——
中华不振!
中华不振!
中华不振!
作为中国的巡警,不帮助同胞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反而欺软怕硬,这是——
作为围观的每一个中国人,面对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人欺凌,却敢怒不敢 言,全是因为——
当时是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从鸦片战争开始,一再妥协退让,相继与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欺负,所以在我们国家出现了外国人的租界。文章中所写的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在当时叫“租界”。外国列强打着租借的幌子,在租界里横行霸道。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这样的标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清政府无力保护自己的子民,不敢得罪洋人,造成洋人和二毛子(为洋人办事的中国人)横行霸道、欺凌百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