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04 10:4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位于若羌县北部、塔里木盆地东面。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24公里,面积360平方公里,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的内陆咸水湖。历史上是一片水草丰茂的“泽国”,它曾繁衍和造就了古楼兰的文明与繁荣,是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最重要的交会地之一。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诡异之谜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诡异之谜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其特点具备了新闻和文学两种文体的特点:即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
体裁特点①萧瑟 ② 和煦 ③干涸 ④吞噬 ⑤裸露 ⑥戈壁滩 ⑦庇护所 ⑧ 近在咫尺 ⑨栖息检查预习,掌握词语sèxùhéshìluǒgēbìzhǐqī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昔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昔日的罗布泊仙湖昔日的罗布泊昔日的罗布泊昔日的罗布泊昔日的罗布泊 昔日的罗布泊过去是“绿洲”、“仙湖”——广阔美丽清澈充满生机。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 今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今日的罗布泊今日的罗布泊今日的罗布泊 静 默 的 抗 议现在“沙漠”、 “神秘”——死寂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变之故改道四盲流泪的仅是罗布泊吗?同样的悲剧:青海湖水面下降月牙泉濒临干涸仍在继续著名的海滨浴场——大梅沙赤潮深圳河错人变之过?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吸取的教训: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人类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拯救脆弱的生态环境,制止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
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怎样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愿望:
拯救生态环境!
表达了作者对仙湖罗布泊消逝的
痛惜之情。
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才是真正的和谐? 人活着,是因同时有草木活着,是因同时有飞禽走兽活着,人类,永远需要有别的生命陪伴。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 岗 过去
仙湖
水草鲜美
一片绿洲
原因:改道
现在
沙漠
死亡之海
一片荒漠
“四盲”
忧患意识
保护环境
热爱家园学习说明方法1.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2.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说明方法:作比较作用: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可以突出强调被说明事物的特征。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
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C。罗布泊,天空
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2、“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
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
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说明方法:列数字作用:用列数字的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人们是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正是这种盲目性,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作用:用列数字的方法具体准确地描绘了现在
罗布泊的荒凉和死寂。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形象、生动。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文章运用对比将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的历历在目,还有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以及直抒胸臆的句子的运用。
总之,本文的语言真实、形象、生动、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小 结品味语言 哪些语句或词语,体现了作者 对仙湖罗布泊的赞美向往,对罗布泊消逝的痛惜,对人们愚昧无知行为的强烈谴责?“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盲目”一词,写出人们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眼光狭隘,不顾整体利益,滥用资源的悲剧。
连用了四个“盲目”,以排比的句式,大大强化了遗憾之情、谴责之情。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胡杨林以人的感情,“挣扎与痛苦”表现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又”字表明这不是第一个悲剧,“人”在不断地制造悲剧,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生态破坏者的盲目和愚昧。“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连用三个“救救”,构成了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修辞手法:拟人表达效果:能更生动、形象地体现
了罗布泊惨不忍睹、令人痛心的状
况,表达了作者沉重、悲痛的心情。语文知识
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