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05-05 23:4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5张PPT。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中考导航★★知识网络★★课前检测★1. (2014?遵义)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D.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32℃
解析:A.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此选项错误;B.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此选项错误;C.观察图示中的温度计知: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此选项错误;D.观察图示中的温度计知:每一大格代表10℃,每一大格分成10小格,所以每一小格代表1℃,即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水银柱在0℃以上,示数为32℃,此选项正确. 答案:D2.(2014?盐城)冰块在饮料中逐渐“消失”,此过程中冰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熔化 C.汽化 D.凝固解析:冰块在饮料中逐渐“消失”,是因为冰块变成了水,发生了熔化现象. 答案:B3. (2014?龙岩)加油站贴有“禁止吸烟”、“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警示语.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
A.液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解析:汽油在常温下就会汽化形成汽油的蒸汽,遇到火花就会燃烧. 答案:B4.(2014?梅州)冬天的早晨,地面和屋顶等室外物体表面有时会看到白色的霜.霜的形成属于(  )
A.凝固 B.升华 C.凝华 D.汽化解析: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选项ABD错误,选项C正确. 答案:C5. (2014?泸州)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是凝固现象
B.夏天,冰糕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熔化现象
D.冬天,温暖的室内窗玻璃变模糊,是液化现象解析: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属于熔化,故A错误;B.夏天,冰糕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糕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不是汽化现象,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C.秋天,草叶上结有小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这不是熔化现象,故C错误;D.冬天,温暖的室内窗玻璃变模糊,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D正确.答案:D★考点梳理★物体的冷热程度摄氏度℃液体的热胀冷缩冰水混合物沸水1六十三摄氏度负三十九摄氏度量程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值浸没在底壁稳定温度计玻璃泡液柱35420.1溶化液态固态不变晶体海波冰各类金属升高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相同液态气态蒸发沸腾吸任何表面缓慢降低制冷一定表面内部剧烈吸热吸热温度沸点表面积的大小温度的高低空气流动的气态液态放压缩体积降温升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升华凝华吸制冷放★考点突破★考点1 温度和温度计(高频考点)
母体集训
1.(2009广东,16,1分)如图所示,寒暑表的读数是  ℃.
解析:寒暑表的读数首先要认清分度值,其分度值是1℃,水银柱在20℃以上3小格处,示数为23℃.
答案:23.2.(2010广东,9,3分)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   ;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是因为体温计上有个   .解析:题干中的温度计都是液体温度计,所以其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 乙温度计,甲是体温计,它的特殊的构造能使它能离开人体读数.
答案:热胀冷缩,乙,缩口.3.(2011广东,16,2分)如图1所示,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下列哪种操作是正确的   ,测出的读数如图2所示,则液体的温度为   ℃.解析:A、B、C图,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或壁,测量值与被测液体温度不同.D图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没碰到底、壁,放置正确.
零刻度在温度计的下方,液柱远离零刻度是零上,每大格代表10℃,每小格代表1℃,示数为16℃.
答案:D;16.中考预测:
4.小华用如图所示的体温计自测体温,其体温为 ℃.解析:由图知: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的温度为36.8℃. 答案:36.8.5.温度计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如图甲,乙所示,甲的温度是 ,乙的温度是 .解析:(1)温度计内的液体一般是水银或酒精,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甲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的上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35℃;乙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的下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5℃.答案:液体热胀冷缩;35℃;-5℃.6. 2014年春节,小明去北方看雾凇,在公园看到温度计如图所示,其量程为
,当时气温为 ℃,温度计内测温液体是表格中的 .解析:(1)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能测量的最低温度是-40℃,最高温度是50℃,故量程为-40℃~50℃;(2)液柱位置在零摄氏度以下,位于-10以下第3个小格,故其示数为-16℃;(3)通过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并比较表中的数据可知,酒精的沸点为78℃,大于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凝固点为-117℃,小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而水和水银的凝固点都大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因此温度计内的液体是酒精. 答案:-40℃~50℃;-16;水银.考点分析:本考点是高频考点,常在实验题中出现,温度计的读数是考查重点.复习时应注意:(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2)普通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使用时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若测量液体温度要注意玻璃泡不能碰到杯底或者杯壁,普通温度计不能脱离被测物体读数,读数时视线要正视刻度线.考点2 熔化与凝固(高频考点)
母体集训
1.(2011广东,10,3分)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这种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   ℃,熔化时间是   min.解析: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34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340℃.该晶体从第6分钟开始熔化,到第14分钟完全熔化完,所以该晶体的熔化过程经历了14﹣6=8m.答案:晶体;340;8.2.(2013广东,10,3分)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解析:萘的熔点为80.5℃,水银、酒精的沸点分别为357℃、78.5℃,水银的沸点高于萘的熔点,因此应该选用水银温度计;甲苯的凝固点为﹣95℃,酒精的凝固点低于甲苯的凝固点,因此选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
答案:水银;酒精.3.(2014广东,11,3分)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外界   ,温度   ;钨的熔点是3410℃,它的凝固点是 ℃.解析: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外界吸热,温度不变;钨的熔点是3410℃,它的凝固点是3410℃.
答案:吸热;不变;3410.中考预测:
4.(某实验小组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中,根据测得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图象表明开始2min升温快,最后2min升温慢,这是因为该物质处于固态时的 (填“密度”、“比热容”或“质量”)比处于液态时小.解析:(1)由图象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0℃;因该物质有固定的熔点,所以该物质是晶体;(2)前2min物质处于固态,后2min物质处于液态,液态时的比热容比固态时的比热容大,所以前两分钟升温快. 答案:晶体;0;比热容.5.下列生活中的“小水珠”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青草上的露珠
B.冰凌上滴下来的水珠
C.山间的薄雾
D.窗上的水珠 解析:A.青草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B.冰凌上滴下来的水珠,是冰受热变成的,属于熔化现象,符合题意;C.山间的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D.窗上的水珠,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答案:B6.如图,哈尔滨市的冬天经常要人工造雪,造雪机将水注入喷嘴或喷枪接触高压空气,将水分割成微小的粒子并喷到寒冷的空气中,这些微小的粒子(小水滴) 成冰晶落到地面,这就是人工造雪,此物态变化是一个 的过程.(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及吸热或放热)解析:由题意可知,人工造雪是将水注入专用喷嘴或喷枪接触高压空气,将水分割成微小的粒子并喷到寒冷的空气中,这些微小的粒子凝固成小冰晶.发生该物态变化时会放热. 答案:凝固;放.考点分析:本考点是广东中考的高频考点,有关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是考查的重点,另外根据熔点和凝固点来选择温度计也是一个考查方向.复习本考点要重点学会识别各种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在物理中常采用数学图象方法,把物理现象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本章中应用图象分析的物态变化有:
?(1)熔化图象.它又包括晶体熔化图象和非晶体熔化图象.两者的区别在于:晶体熔化过程是先升温达到熔点后,开始熔化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完后再升温.非晶体是边升温边熔化,没有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
(2)液体沸腾图象.液体沸腾过程中,先升温达到沸点后开始沸腾,温度保持不变.?(3)凝固图象,是熔化图象的相反过程.晶体凝固时先降温达到凝固点,凝固放热,温度不变,凝固完后再降温;非晶体边凝固边降温,各图象如下图所示,平行于时间坐标的线段对应的是熔化(凝固)或沸腾过程,线段对应的温度是熔点(凝固点)或沸点;同一晶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晶体物质在熔点温度时可能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考点3 汽化与液化(高频考点)
母体集训
1.(2010广东,4,3分)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约为3500万产方米,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用水问题.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淡水.以上过程涉及到关于水的物态变化有(  )
 A.汽化 凝固 B.升华 凝华
C.液化 凝华 D.汽化 液化解析:将海水中的水蒸发是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水是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
答案:D.2.(2013广东,13,3分)用同一热源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图线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
(1)仅增加水的质量;(2)仅增大液面大气压强;(3)既增加水的质量,同时减小液面大气压强.
则三种情况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分别对应   、   、   (选填图中“a”、“b”、“c”或“d”)解析:仅水的质量增加,水温度升高的速度减慢,但沸点不变,所以应为c;仅增大液面大气压强,水的质量不变,则水温度升高速度相同,但沸点升高,所以应为b;增加水的质量,同时减小液面大气压强,水温度升高速度减慢,但沸点降低,所以应为d.
答案:c;b;d.3. (2014广东,2,3分)在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如图主要用来探究(  )
A.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的关系
B.蒸发的快慢与气压的关系
C.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D.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的关系解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判断本实验是研究和哪一因素的关系,要看清控制不变的量和对比变化的量分别是什么.在本题实验中,两物体具有相同的表面积,在相同的位置,表面空气流速是相同的,一个在树荫下,一个在阳光下,所以研究的是与液体温度的关系.
答案:A.4.(2012广东,23,4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空气能热水器
空气能热水器(如图甲)是吸收空气的热能来制造热水的装置.其耗能约为电热水器的四分之一.空气能属于可再生的新能源,拥有先天的节能环保的优势.图乙是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它主要由储水箱、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等部件组成.制冷剂在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之间循环过程与我们所熟悉的电冰箱的制冷循环过程相同,其工作过程如下:A.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迅速汽化,并从空气中吸收热能.
B.制冷剂汽化生成的蒸气被压缩机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气进入冷凝器.
C.在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蒸气将热能传递给冷水并发生液化.制冷剂依此不断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不断上升.
空气能热水器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能效比,它是指水箱中的水吸收的热能(Q)与压缩机等电器消耗的电能(W)的比值.能效比越高,说明热水器的制热效果越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冷剂在   中汽化,在   中液化.
(2)制冷剂在工作循环过程中,将   中的热能不断地“搬运”至   中.解析:(1)空气能热水器制冷的过程实质上是利用制冷剂在蒸发器内汽化吸热,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使温度降低.(2)空气能热水器是吸收空气的热能,并传给水从而来制造热水.
答案:(1)蒸发器;冷凝器;(2)空气;水.5. “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经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道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解析:雾、露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霜、雪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答案:B6.在昆明烧水,水温不到100℃就沸腾,是因为昆明气压低,水的 低.水烧开时,壶嘴处产生“白气”是物态变化中的 现象.解析: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在昆明烧水,水温不到100℃就沸腾,是因为昆明气压低,水的沸点低知,此时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壶嘴处产生“白气”是壶嘴冒出的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为液态的小水珠,形成“白气”. 答案:沸点;液化.7.如图所示,将裙子晾在下列三种不同环境中,裙子晾干快慢是不同的. ①表明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 (选填“越快”或“越慢”);②表明液体
越大,蒸发越快;③表明液体表明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 (选填“越快”或“越慢”) 解析:①图中裙子放在室外和室内,所处的环境温度不同,表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②图中裙子叠起来晾和展开晾,表面积不一样,表明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③图中裙子在有风和无风的环境中,空气流动速度不同,表明空气流动速度越快,蒸发越快. 答案:①越快;②表面积;③越快.8.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供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如图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淡水.则: (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 ,形成水蒸气; (2)水蒸气在塑料膜上 ,形成小水滴; (3)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 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淡水.解析:(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蒸发,形成水蒸气;(2)水蒸气在塑料膜上液化,形成小水滴;(3)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重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淡水. 答案:蒸发,液化,重力.考点分析:本考点是高频考点,考查难度也相对较大.汽化与液化现象的判断、水的沸点与大气压之间的关系、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应用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注意:(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压缩体积和降温.(3)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在高山上煮鸡蛋煮不熟,就是因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压力锅利用增大气压从而提高沸点的原理工作.(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考点4 升华与凝华(高频考点)
母体集训
1.(2011广东,23,2分)用学过的物理知识,仿照示例中的形式,将下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解析:用久的日光灯两头会“变黑”:日光灯发光时的灯丝的温度比较高,会升华为钨蒸气,关灯后,钨蒸气又会遇冷凝华为固态的钨,凝结在灯泡内壁上,所以“变黑”.
答案:钨丝升华形成的钨蒸气遇冷凝华,变为固态的钨附着在灯泡内壁上.2.(2004广东,24,4分)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减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 、 ,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 解析:(1)由水蒸气变为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是一种液化现象; 由水蒸气变为小冰粒,是一种凝华现象; 小冰晶变为小水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是一种熔化现象. (2)在物态变化中,吸热的由熔化、汽化、升华.在第一问的三种物态变化中,只有熔化是吸热的,液化和凝华是放热的.
答案:(1)液化,凝华,熔化;(2)熔化.中考预测:
3.物理学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有力武器,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凝华的是(  )
A.有时江面弥漫的大雾
B.冬天早晨地上的霜
C.秋天花叶上的露珠
D.湖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解析:A.雾是液态的,是由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此选项不合题意. B.霜是固态的,是由水蒸气遇冷直接凝结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此选项符合题意. C.露是液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此选项不合题意. D.冰是固态的,是由湖水放出热量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此选项不合题意.
答案:B.4.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干冰使空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形成雨.冷藏室中取出的盒装酸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酸奶盒表面会附有一层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热量液化形成的.解析:(1)人工降雨的原理是: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在下落过程中熔化变成雨;
(2)从冰箱冷藏室中取出的盒装酸牛奶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酸奶,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酸奶盒上,液化放热.答案:凝华;放出.5. 夏天,小明为了消暑解渴,去买一支冰棒.售货员从冰柜里拿出冰棒,小明接过来发觉硬邦邦的冰棒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就冒“白烟”;他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就“大汗淋漓”;最后冰棒慢慢就变小了.请你根据上述出现的现象在下列表格中写出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及其吸、放热的情况.解析:(1)冰棒上粘着“白花花的粉”,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凝华过程放热;(2)冰棒上冒“白烟”,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液化过程放热;(3)茶杯外壁“大汗淋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液化过程放热;(4)冰棒慢慢变小,是由固态熔化成液态,熔化过程需要吸热. 答案:考点分析:本考点考查的重点是升华和凝华现象(如用久的日光灯两头会“变黑”),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中涉及的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是学习的难点.下面重点讲讲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的物态变化.
冰是水凝固形成的.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雾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地面附近空气中,因此雾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云是水蒸气升到高空遇到冷气流液化成为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悬浮在空气中,因此云包括水蒸气的液化和凝华现象.
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霜是地表面的水蒸气在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条件下直接凝华为固体.
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或叫雪花),在飘降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雾凇”和霜都是由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类似的还有寒冷的冬天,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在人们的窗玻璃上常常出现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