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 第五章 第一节
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
自然环境的组成
01
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1
试分析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
自然环境的组成
地形地貌
动物植物
土壤
水文
气候条件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自然环境由
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
液态水为主的水圈
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
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组成。
自然环境为什么会有整体性?
自然环境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气候 水 地形 土壤 生物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有整体性
水循环
大气
大气
陆地
海洋
水汽
输送
径流
输送
降水
蒸发
降水
蒸发
生物循环
植物
微生物
环境
动物
岩石圈循环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0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表现1
——在景观上是一致的,要素组合,搭配协调。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水文
地貌
土壤
气候
生物
水文
地貌
土壤
气候
生物
气候干旱
风积
风蚀地貌
河流少
内流河
草原
荒漠
发育差
肥力低
气候湿热
流水地貌
冲积平原
土壤肥沃
河网密布
植被茂密
西北地区
江淮地区
大尺度上一致性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小尺度:黄山的自然环境特征
黄山四绝
——怪石、云海、奇松、温泉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
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岩石以花岗岩为主
岩体沿节理风化
形成奇峰怪石
山体高大陡峭
气流抬升强烈
形成“云海”
缺水少土的峭壁岩缝间
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奇松”
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
形成“温泉”
黄山“四绝”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各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表现2
——“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环境的演化是统一的。
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
案 例
黄河水质的历史变迁
今天的黄河水质混浊,河水中泥沙含量为世界之最,每年“运输”的泥沙在16亿吨以上,下游的年泥沙淤积量约4亿吨。
如今河南开封一段,河床几乎与开封铁塔同高,黄河成了黄涛滚滚的“地上河”。
1、该地区主要的地貌特征是怎样的?
2、形成该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3、请说出黄河“黄涛滚滚‘地上河’”的成因。
4、给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活动
植被破坏
水文变化
地貌变化
土壤侵蚀
植被退化
气候变化
含沙量大,季节变化大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覆盖率降低,逐渐消失
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水 土 流 失 加 剧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示意图
“牵一发而动全身”
请说出黄河“黄涛滚滚‘地上河’”的成因。
给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活动
1
2
地上河
洪涝
盐碱化
地上河
洪涝
盐碱化
表现2——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
表现3
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影响其它地区的地理环境。
河口湿地
河流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
下游河道淤积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洪涝灾害
抬升河床
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泥沙
地上河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表现2
——“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环境的演化是统一的。
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
表现1
——在景观上是一致的,要素组合,搭配协调。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表现3
——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影响其它地区的地理环境。
一、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其生态功能显著。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森林的自然生产力差异明显。历史上,我国黄土高原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1.下列森林类型中,自然生产力最高的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2.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 固定表土 ② 减少径流 ③ 沉积泥沙 ④ 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A
A
D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一、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二、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土壤的形成,有机物的合成、东亚季风的形成
①大气中CO 含量的相对稳定性,
②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
③藏羚羊数量的稳定性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
2
3
气候
4
地貌
5
时间
6
人类活动
成土母质
生物
(1)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
(2)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需要哪些地理要素参与?
6CO2+6H2O → C6H12O6+6O2
叶绿素
光合作用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
地理环境整体性——生产功能
有机物的合成
地理环境整体性——平衡功能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岩石不断分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流水侵蚀和岩石分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一般来说,如果流水侵蚀强烈,土壤薄,下覆岩层受环境影响加剧,分化加速。相反,如果流水侵蚀较弱,在厚厚的土壤的保护下,岩石就不易分化。表面上看,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很明显,一次降水过程就能观察到;而土壤形成速度比较慢,短时间内难以觉察,土壤厚度似乎应该变薄。但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及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
藏羚羊数量的稳定性
藏羚羊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环 境 食物、水源丰沛
寒潮少
避风处、含盐土壤充足
藏 羚 羊 存活率上升
数量增加
环 境 食物、水源、
避风处、含盐土壤不足
藏羚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经典习题
整体性
稳定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中国西北内陆
中国江淮地区
水文
地貌
土壤
气候
生物
生产功能强
生产功能弱
水文
地貌
土壤
气候
生物
自然环境要素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的差异明显。
气候干旱
风积
风蚀地貌
河流少
内流河
少数耐
旱植物
发育差
肥力低
气候湿热
冲积平原
土壤肥沃
河网密布
植被茂密
华南阔叶林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
组分结构多样
系统整体性强
抗干扰能力强
稳定性好
组分结构简单
功能不协调
稳定性较差
自然地理系统具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随着时间系统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速度、形式会发生变化。
变化性:自然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但周期性的日变化、年变化不会导致系统的演替。
三、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青藏高原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案例:喀斯特地貌的演化
案例:喀斯特地貌的演化
流水侵蚀
高原面萎缩,演化为山地
山地侵蚀演化为丘陵
随着侵蚀的进行,进而演化为平原
水与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
地形
水文
生物
土壤
气候
试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地貌:湖泊_______,逐渐变浅,面积萎缩
水文:湖泊水量________
生物:_________演变为_________
土壤:湖底底泥转化为__________
气候:局部小气候逐渐__________
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地理系统组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淤积
减少
水生生物
陆生生物
土壤
干燥
深水湖泊
浅水湖泊
沼泽
草甸
森林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
试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03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
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某些要素
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问题
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相互渗透
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苏门答腊岛为世界第六大岛,赤道横穿中部,南北长1790千米,东西宽435千米,呈西北-东南走向。该岛西部山地纵贯,分布有90余座活火山;山脉以东为冲积平原,遍布沼泽和湖泊。该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这是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该岛常年高温多雨,各地温差不大,但降水则有明显差异。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达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仅1500-1700毫米。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 P113
3. 试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降水空间差异的主导地理因素是什么?
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有限的原因。
2. 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苏门答腊岛缺少天然良港的原因。
大气环流、地形
岛屿西岸经常遭受拍岸浪(风大),且海岸线较为平直,很难停泊船只;
岛屿东岸海域面积狭小,(泥沙淤积严重,板块作用抬升)海水较浅;且多珊瑚礁,港口水深不够且航道极少。
①板块挤压隆起形成岛屿,岛屿面积狭小,且西部山地较多,地势较高,改变了水热状况,缺失了热带雨林形成的条件。
②东部山坡至沿海平原,由于发展农业生产,雨林景观分布有限。
③岛的南北两端降水较少,也较少分布热带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