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扬批判精神,持建设心态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当代青年需具备“批判意识”,质疑、否定,冲破藩篱,打破陈规是青年人的符号。“批判意识”有助于个人理性提升,促进社会进步。
有人认为,当代青年应培养“建设心态”,青年作为新锐力量,能够不回避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方案,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改善。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一学生小明出于同情将自己的午餐钱送给了在人行天桥乞讨的老爷爷,事后在他人那里知道自己上当了。
他将此事分享到同学群中。有同学劝慰他“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别再对陌生人施以同情心;也有同学引用“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鼓励他;还有同学分享了文章《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我们在成长中思考,思考生活,也思考我们自身的成长。以上材料引起你的哪些思考?请整体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哪项成功与进步,能离得开质疑与批判。没有理性的批判性思维,一个人往往就无法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独到的思想见解、独特的分析说服力。但是极端的批判思维,往往会带来急躁的情绪、极端的言行。其实,许多事情不是那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的关系。基于尊重和通识的理性的判断、客观的分析和均衡的观点,往往可以让人们避免从赞扬的极端走到批判的极端。
理性的巧妙的批判,是一种温柔的批判,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是一种基于希望的批判,甚至可能是一种体现某种爱的批判。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此,欧阳修谈论唐朝纵囚如此,张思先提醒宋太祖食言亦如此。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类历史上,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正是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批判,才揭开了我们所处星球的真相;正是费尔巴哈对唯心论的批判,才驱散了人们认识上的迷雾。
不仅如此,哥白尼构建了“日心说”,勾画出太阳系天体运行的真实图景,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登场扫除了障碍。
而在世界的东方,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庄严宣称:“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让批判与建设同行
哥白尼批判“地心说”,构建“日心说”;费尔巴哈批判“唯心论”,贡献“唯物论”,他们是优秀的批判者,更是成功的建设者。批判是建设的基础,建设是批判的目的,两者不是彼此背离,而是相伴同行。
历史的重任落在我们这一辈的肩上,批判和建设如同这副担子的两端,分量都很重,而不可偏废一方,以致失衡。《人民日报》曾就此发文,倡议每个人“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有此,个人能够更快成长,时代之轮得以滚滚向前。
鲁迅先生无疑是最伟大的批判者,但你可知他炽热的建设心态?为了救治像父亲一样被庸医所误的病人,青年鲁迅选择了东渡学医;为了疗治麻木的国民的灵魂,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是什么让鲁迅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面旗帜”?是在一次次的批判否定自我和批判社会中,执着地找寻新的出路;是在一次次的振作自我与努力构建中,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是批判与建设同行,让鲁迅由一个笃志学医的普通青年,最终成长为一位以笔代戈的战士。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批判与建设同行的历史。在屈辱的近现代,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雄鸡一唱天下白”。毛泽东宣称:“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原本是新中国发展的方向。文革十年,历史倒退,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大胆批判过去并勇于否定这段历史,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建设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发展之路……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2020年的春天,比往年来得凶险而漫长,一场疫情,考验着你我他。我们也曾犯错,也曾自省,而现在的我们又在庆幸:“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试想,如果没有批判中的反省,我们如何能勇敢地封城,果断地撤换官员?如果没有建设者的襟怀,两座神山如何能拔地而起,方舱医院如何能快速创建?如果批判与建设不是并肩前行,如何能有后来的复工复学,复苏经济
我们都是时代的普通一员,或许我们的所做,不是在揭开星球的奥秘,也没上升到“主义”的高度,但须记得:斩断了荆棘,也种下绿草,痛斥了黑夜,也点起蜡烛,推倒了高墙,也搭起长桥,拥有了“批判精神”,也秉持着“建设心态”。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把创造的权利让给他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我完全可以种下花草,留下芬芳,栽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要做一名批判者,更要做一位建设者,请相信,每个人的一小步最终都将成为时代的一大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当代青年应具备“批判意识”,“批判”意味着不墨守陈规、人云亦云,而是敢于质疑、勇于冲破藩篱,如此才能提升自我,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另一种观点为当代青年应具备“建设心态”,所谓“建设心态”,即要求当代青年不只做“思想上的巨人”,不能坐而论道,而是要具有主人翁的意识,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躬身实践。
材料围绕着“批判意识”和“建设心态”展开,意在启示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兼具“批判意识”和“建设心态”,二者兼而有之,方能成长为栋梁之才。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批判意识”和“建设心态”的内涵,二者的内在联系及各自的意义作用,如何践行“批判意识”和“建设心态”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论证过程中,可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并列举亚里士多德不盲从其老师柏拉图的种种观点,而是批判发展继承,最终成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以此论证“批判意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列举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代又一代青年秉持着“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投身社会建设,如“铁人”王进喜,“最美扶贫干部”黄文秀等,以此论证青年应具有“建设心态”。
在论据的选取上,可以列举哥白尼批判性地提出日心说,开辟科学新纪元;也可以引用毛泽东主席“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名言,论证“批判意识”和“建设心态”的关系;还可立足于当下,选取社会热点话题,如“鹦鹉学舌主义”“佛系人生”“躺平”等现象,指出其危害,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扬批判精神,持建设心态。
2.于批判中发展创新,于建设中走向复兴。
3.以批判意识求独立,以脚踏实地谋发展。
4.批判与发展并行,青年不负使命。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因为有同情心,对他人施以援手,结果反而被骗。这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或将来面对社会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因为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各方面原因,我们不能保证永远能用真心换真心,真诚换真诚。相比之下,这种欺骗往往比直接的欺负、劫掠更容易让我们受到心理伤害。在此之后,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如何应对这个复杂的社会,既是上述材料中同学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也是我们自己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材料中的三种观点,“吃一堑长一智”者认为欺骗行为辜负、损害了我们的同情心,我们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对世界充满信任、对他人心软,而是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依然热爱生活”者认为一次欺骗虽然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不美好一面,但不能因为这种情况就对他人完全失去了信任,还是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人我关系。“批判与建设”者则指出,既要从被骗中能发现自身与他人、社会的缺陷或毛病,加以批判,还要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加以规避、改变和调整,以避免更多的损失。
写作时,除了对材料中该同学的经历进行评判外,更重要的是针对此事件,对几种观点进行评价分析。我们应该“吃一堑,长一智”,不再对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报以同情和帮助吗?这种观点显然会让我们日益冷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那我们应该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继续毫无保留地热心帮助他人吗?显然也比较片面,从人性的本能来讲,先自利才能利他。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应该学会并注意保护自己。况且,这种现象只是人与人相处的问题吗?不,还涉及到社会治安、弱势群体制度化关怀等。对我们自己而言,我们能做的是擦亮眼,并还能保持一颗初心,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积极帮助他人。但对于政府管理部门等层面来说,我们还应思考,是否应该完善道路乞讨管理,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需要靠乞讨这种方式就能解决困境,让虚假诈骗的人能受到法律的制裁才至关重要。
立意:
1.帮助他人前先擦亮双眼。
2.不能一竿子打倒一群需要帮助的人。
3.让爱的传递有价值,还需社会化管理。
3.例文:
学会理性而温柔的批判
“没有哪项成功与进步,能离得开质疑与批判”,但是极端的批判思维要不得,它往往会带来急躁的情绪、极端的言行。其实,许多事情不是那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的关系。基于尊重和通识的理性的判断、客观的分析和均衡的观点,往往可以让人们避免从赞扬的极端走到批判的极端。
记得前段时间,日本政府罔顾历史,非法“购买”钓鱼岛,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怒和不满。一段时间来,我国不少城市都爆发了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从不断更新的微博中可以看到这些抗议活动的进展,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如何能做到冷静克制、保持理性批判。
被掀翻的汽车、冒烟的街道、暴戾的表情——当日本媒体幸灾乐祸地称中国抗日陷入“暴徒化”,并预测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时,“非理性”的批判,正中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下怀”。泄愤式的批判,保卫不了钓鱼岛,更保卫不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失去了对法律底线的恪守,激情会使人变成恶魔。“义愤填膺”地打砸同胞的汽车、“同仇敌忾”地围攻在华日本人、吃霸王餐、抢劫店铺……这些暴行,跟爱国毫不沾边。砸车,损害的是公民的个人财产;袭击日餐店,累及无辜;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也让国货一并受损。在全球化之下,各国的经济已经彼此渗透融合,不由分说地抵制,很可能导致“玉石俱焚”。
爱国和害国,有时只有一步之遥,理性是二者的分界线。钓鱼岛之争以及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绝非“匹夫之勇”所能了断。愤怒和冲动,不是解决问题之道。保持理性,才能应对复杂的局面,才能获得支持和尊重。而一旦偏离了理性,再理直气壮的诉求,也会在“闹剧”中化为乌有。以此来审视此次游行,在谴责一些暴力行为的同时,也应向那些理性的批判者致敬。爱国,不是喊喊口号,不是图一时之快,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之争,最终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让我们记住一个年轻人的话。他说:我们不要买那个岛国的东西,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货,我们在各行各业都要比它做得好。我们的官员,比他们的廉洁;我们的街道,比他们的干净;我们的桥,比他们的结实;我们的年轻人,比他们更有未来,更有希望。
这才是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独到的思想见解、独特的分析说服力的批判,是一种巧妙的批判,是一种温柔的批判,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是一种基于希望的批判。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材料的开头“没有哪项成功与进步,能离得开质疑与批判”,明确了“质疑与批判”对“成功与进步”的重要性;“但是极端的批判思维,往往会带来急躁的情绪、极端的言行”很客观的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质疑与批判”都是好的,“极端的批判思维”要不得;“理性的巧妙的批判,是一种温柔的批判,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是一种基于希望的批判,甚至可能是一种体现某种爱的批判”中指出“理性的巧妙的批判”是我们应该有的批判态度,我们应该“温柔的批判”“建设性的批判”“爱的批判”,并举例邹忌讽齐王纳谏、欧阳修谈论唐朝纵囚、张思先提醒宋太祖食言的事例,论证“理性的巧妙的批判”的重要性。
可见,批判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不好就会起反作用。温柔的批判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人们处理问题时的艺术。批判时应当含蓄,而不能直接,含蓄则使人易于接受,从而达到批判的目的。学会如何批判与人生的知识、修养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特的分析说服力,同时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极端的言行。只有这样,批判才是尊重与爱的表现,也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立意】(1)巧妙而理性的批判能激发一个人灵魂深处的自省和自救。
(2)学会温柔的批判就像加了糖的咖啡,更容易让人接受,这就是批评的艺术。
(3)巧妙而理性的批判能让他人在自我悔悟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4.例文:
在质疑和批判中建设
古人云:“学贵有疑。”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做学问,要敢疑、善疑、多疑、探疑,才能收获更多的知识。社会的发展建设也一样,要在不断的质疑和批判中探索、反思,从而实现质的超越。
敢于质疑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质疑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表现,是发现缺陷、谬误,寻找真相的必经之路。人类文明的进步大都是从质疑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的定理,科学家对这一定理深信不疑。直到18世纪末,德国数学家高斯对此定理提出了质疑。19世纪,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匈牙利数学家波尔约先后提出了关于非欧几何的理论,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不一定等于一百八十度”的结论。优秀的思想、正确的理论,往往是从相互质疑、反复论证中产生的。正是有了不断的质疑,人类文明才能进步和发展。
善于批判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哪一次不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建设新世界?昔日大禹治水,批判鲧治水的方法,汲取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为“疏”,成功治理了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唐臣魏征敢言直谏,一生的谏诤累计“数十余万言”,正是由于他的不断批判,唐太宗励精图治,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邓小平敢于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勇挑改革重担,这才有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局面,使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批判旧世界很难,建设新世界更难,但是我们不能畏惧,要迎难而上,因为我们需要进步和发展。
当然,我们的质疑和批判,必须建立在思考之上,绝不能成为无端的猜忌与怀疑。哥白尼对“地心说”产生质疑,费尔巴哈对唯心论进行批判,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思辨与实证研究。由此他们才在质疑与批判后,推动了各自领域的发展:哥白尼构建了“日心说”,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登场扫除了障碍。以实证为本,在“破”中“立”,才是质疑和批判的真正价值所在。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青年学生来说同样适用。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更要在质疑和批判中获得新知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要点】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我们可以通过关键句来审题,该材料的第一个关键句“人类历史上,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可见,我们的作文要围绕“批判”展开,但是“批判”的目的是什么呢?材料的第二个关键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可见,批判是为了建设,由此得出该篇作文的立意和出发点。
【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由三段话构成。第一段首先提出“人类历史上,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的观点,然后列举哥白尼和费尔巴哈的事例进行论证。第二段对事例进行进一步分析,指出哥白尼和费尔巴哈在批判后的建设。第三段引用毛泽东的名言,指出既要善于打破旧世界,又要善于建设新世界。三段材料强调的是从批判走向建设,在批判的过程中找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因此,在写作时,可围绕批判与建设、除旧与创新、“破”与“立”等角度立意。另外,题目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内容,联系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因此考生在写作时不能脱离材料内容,要联系实际生活,最好从身边事例选材,在表达时要体现思考的深度。
【参考立意】1.为了建设而批判;
2.善于批判,敢于建设;
3.除旧与创新相伴而生;
4.要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5.以“破”成就“立”。
【可用素材】名言名句型:
1.我选择的立场就是继续成为这样一个思考者和批判者,如果可能的话,也想成为一个预警者,无非是盛世危言嘛,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担心都落空,非常希望。——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
2.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单纯的希望砸烂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马海祥
3.有人说青春就是批判的年华,这种说法并不夸张。这种批判的特点是很高的积极性和很强的原则性。——苏霍姆林斯基
4.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
故事型:
1.魏征为了建设而批判,逼出了照耀历史的贞观之治。不畏圣怒,倒拔龙须,屡次大闹朝堂,毫不退缩。他的出发点使他有勇气,因为那出发点就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能在死后让唐太宗号啕大哭,而又已开辟盛世,这样的人生已足够。
2.梁思成为了建设而批判,才能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古都北京。解放初期人们激进的愚昧思想,认为凡是和封建社会挂勾的都不是好东西,都应该彻底消灭。在这种狂热的思想下,意义丰富的古都北京已是形势危及。我国著名的建设家梁思成心急了,“拆下北京城一块城墙,就像是在我身上剜去一块肉”。为了建设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北京城,梁思成不畏权势,奋起发声,尖锐地批判那些偏激分子。
3.大卫·斯特思为了建设而批判,打造出举世闻名的体育联盟。从1989年到2004年,大卫·斯特思作为NBA总裁掌管了NBA三十年,三十年的时间,他将岌岌可危的无头苍蝇变成了世界篮球的圣殿,其诸多为了建设的批判功不可没。
精彩片段型:
1.拿破仑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说:“不以建设为目的的批判者不是好的批判者。”建设者做出事业,为人民服务;而批判者则发现问题,使人警醒。当然,只知建设而不吸取建议是不行的;同样,一味的批评也不可取。如果批判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呢?这样的批判者才是最好。
2.一项活动,四种行为。我们需要如马云般的领跑者,也同样需要虽不讨好却也至关重要的批判者。而我更希望,我们人人都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做一个理性的批判者。
3.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