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5-04 14:44:04

文档简介

BBBAB DDCCB CBBAA DACDB AABCC CBCDD
D/AB B/AC A/BD A/BD C/AB
1、(1)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材料。(1分)历史文献、考古挖掘。(文献材料或实物材料)(2分)
(2) C(1分)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卜辞是当时人们活动的直接记载,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非常高;(1分)再加上辞中所见殷王室的世系与《史记殷本纪》所载商代帝王世系基本一致,证明商代历史为“信史”。(1分)
2、(1)(4分)
·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国并行的局面;且政令实施宽简舒畅,与秦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水平2:有史实依据,但不够全面(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36.(2)从材料中提取史实间的关联信息,并结合所学辩证看待汉武帝的“有为”。 (8分)
·汉初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复苏,财富日臻丰厚,为汉武帝的“有为”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汉初的王国势力依然膨胀,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严重,有待汉武帝解决。针对王国势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大体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有关汉初以来的民生问题,汉武帝未能“有为”,如未能采纳董仲舒的“限田”、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等建议。
3、(1)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2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1分)
(2)观点:三公共事六卿分职不利于政权稳固;(1分)依据:秦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所用多有小人专权乱政。1分)举措:废中书省和丞相。(1分)
(3)观点2分、史实2分、论证组织1分
参考: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和六部按责分权,既提高了办事效率,也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还避免了决策失误,同时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帝专制独裁之权也将会受到一定限制。
4、(1)中央的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问题;官吏选拔制度问题(以礼入法,加强儒家思想和法治等)。(任意答2点即可,3分)
(2)周代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元代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由中书省派出,称“行省”。(3分)
(3)先秦主要史实行世袭制,秦朝则实行军功爵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度,根据品行和才学选用和提拔官员。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也采用举荐的方式。但是在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下,举荐人才的权力被地方士族门阀所把持。隋唐时代采取科举考试的制度,加强了中央对于官吏选拔的控制。(任意答3点即可,3分)
(4)明太祖权力最大;明太祖废除丞相,君主专制空前强化。(3分)
5、(1)鸦片战争:战前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泛滥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清政府决定禁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通商战争:英国早就想打开中国门户,与中国通商,但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决定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4分)
(2)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欧美资本主义的崛起,需要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当时的中国危机四伏,闭关锁国,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方便之门并提供了借口。(2分)
(3)实质: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分) 理由:从战争爆发看,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非法的,林则徐禁烟是正义的。从手段看:采取武力战争的方式。从战争结果看,战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割让领土、赔款、协定关税等内容都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3分)(如能从过程、影响等角度谈也可适当给分)
6、近代中外不平等体系主要由《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以及《辛丑条约》等组成。《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还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中国开始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从此,中国人民肩负反帝反封建两大历史任务。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是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深渊。
7、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时期,孔子针对令崩乐坏,动荡纷争,提出了“仁”和“礼”,(1分),创立了儒家学说。(1分)战国时期,孟子发展到了“仁政” (1分),荀子则倡导“礼法兼治”。 (1分)由于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儒家的思想不为统治者所接受。(1分)汉武帝时期,锐意进取,需要“有为”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舆论。(1分)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学说,(1分)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1分)唐中期以来,儒家思想体系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在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基础上,(1分)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建立理学体系,(1分)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把儒学推向新高峰。(1分)新文化运动兴起,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被视为旧文化、旧道德的代表遭到批判,开始走向衰落。(1分)但是在批孔的同时,也有人推崇儒家思想,这表明儒家思想在当时仍具有影响。
高三历史答题纸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从材料一看,王国维将史料分为哪两类?这两类史料的表现形式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辞”是指材料三中哪件文物(填写符号)?为什么说商朝的历史是“信史”?(3分)
2、“无为”与“有为”(12分)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的说法?(4分)
(2)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8分)
3、三省六部制
(1)根据材料《朱子语类》,分别指出“三省”的具体职责。(3分)
(2)根据材料《明太祖实录》,概括明太祖所述现象的“观点、依据”及之后的具体举措。(3分)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代三省六部制度的认识。(5分)
4、皇权轴心下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12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归纳出有关加强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3分)
(2)西周、秦、元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3分)
(3)从先秦到隋唐,历代中央政府是如何通过选官制度来支撑这个专制帝国大厦的?(3分)
(4)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设想一下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处理朝政时哪一位权力最大?为什么?(3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1)“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分别说明你对“两方面理由”的理解。(4分)
(2)为什么说“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4分)
(3)你如何看待这次战争的实质,简述理由。(4分)
6、概述近代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10分)
7、“孔子的中国”
叙述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至20世纪初的发展历程。(12分)
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卷(2014.11)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 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如右图,中华古代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位于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
A.经济生产 B.政治活动 C.艺术审美 D.日常交往
3、“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在
A. 殷商后期 B. 西周初期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4、古代中国第一次“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A. 陈胜、吴广 B.曹操、孙权 C. 郑成功 D. 洪秀全
5、负责核查田地的官员给光武帝上书:“(田地数量)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不可问”的主要原因是
A.诸侯力量的强大 B.豪强地主的阻挠
C.士族力量的反对 D.藩镇割据的出现
6、下列北朝政权更迭正确的一组是
A.北魏  西魏  东魏  北齐  北周
西魏  北齐 西魏
B.  东魏  北周 C. 东魏
西魏 北周
D. 东魏 北齐
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8、奈良时代日本的“文物礼乐,悉遵唐制”,但例外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 B.以儒学为官学
C.以科举选拔官员 D.孔庙与祭孔典礼
9、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下列各项对该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①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②结束唐末五代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③削弱宰相职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④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观察下列王朝疆域示意图,若按时序排列第三的是
11、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口号,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主要偏重于理财。下列措施与理财相关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保甲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最接近历史真实
A B C D
13、2007年12月,南宋时期的远洋贸易商船 “南海一号”被整体打捞出水,新闻界以《“南海一号”,……之荣光》为题进行报道,你认为标题中被省去的部分最可能是
A. 丝绸之路 B. 海上丝绸之路
C. 朝贡贸易 D. 中华文明
14、下列关于《梦溪笔谈》的叙述,正确的是
A.记载了许多古代科技成果 B.由明代人编写
C.作者是郭守敬 D.是记载“靖康之变”的史籍
15、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位于下图中的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16、从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到清朝大兴“文字狱”,其反映的本质是
A.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B.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C.束缚、压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D.不断加强思想控制以达到巩固统治之目的
17、观察右图:清朝前期康熙帝在抗击外来侵略巩固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上做出贡献的方向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8、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A.表明英国对中国存有明显的歧视
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
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屈辱性
19、“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下列著作中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A.《四洲志》??????????? B. 《孔子改制考》
C.《资政新篇》????? ?? D.?《海国图志》
20、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已出巡热河,(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材料中的“(夷)氛逼近京城”所指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中国近代史上“以耶(稣)排儒,制度上却实行中世纪式的神权专制”的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2、李鸿章旅游到英国,不惜重金,给老太后购回一台缝纫机;在英国议院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是一窝峰似的吵架,说“无甚可观”。从上述细节我们推测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
A.只是学习技术,不愿改革政体 B.内部贪污腐化,经营管理不善
C.海军操练不力,中日战争失败 D.朝廷专制至上,牺牲民族利益
23、“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材料突出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强大竞争力 B.外国资本对民族资本进行压制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很落后 D.外国列强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
24、“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以上文字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5、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的核心是
A.学习科学技术 B.倡导实业救国
C.仿行西方制度 D.创办新式教育
26、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经这样说道:“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甲午战役直接唤起国民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27、在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中,集割地、赔款、通商一体的条约有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马关条约》 ⑤《辛丑条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8、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29、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原因是
A.规定了国民的基本权利 B.实行责任内阁制
C.实践了主权在民的学说 D.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0、陈独秀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写道:“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所以我要写出本志得罪社会的原由,布告天下。”材料中“废了君主”是指
A.戊戌变法改革吏制 B.新文化运动批判旧道德旧文化
C.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下表“史实”与“推论”适切度更高的应该是
史 实
推 论
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大型宫殿
A.二里头遗址与文献记载的夏在地域上最为吻合,证明夏朝的存在
B.二里头遗址的地层年代与传说的夏代在时间上相当,证明夏朝的存在
C.二里头出土文物可以证明夏禹治水的传说
D.大型宫殿建筑说明社会分化和强大权力机构已经存在
32、“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段话说明当时社会
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B.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C.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 D.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
33、明代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制“弗能改”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中央集权需要 B.两千年惯性使然
C.符合民众发展需求 D.古今上下皆安之
34、袁腾飞在《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中说:“其实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皇上一个赛一个混蛋。清朝虽然也杀过一些人,也干过剃发令这样的蠢事,但却是最圣明的王朝。顺、康、雍、乾都是不世出的圣主。”对此评价恰当的是
A.对历史的评价及指导评价的史观两方面都有缺陷
B.称顺、雍二位皇帝是“不世出的圣主”有待商榷
C.以通俗语言将严谨的历史表述得生动活泼
D.说明代皇帝“一个赛一个混蛋”缺乏依据
3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政治理念的异同 B.证明甲午战争日胜我败的历史原因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 D.质疑德相俾斯麦的评价
二、非选择题(75分)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
材料一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时说:“吾辈生于今日,幸遇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有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材料二 “ 王国维运用二重证据法,……得出辞中所见殷王室的世系与《史记·殷本纪》所载的商代帝王世系基本相同,进一步证实了《史记》的史料价值,把中国信史至少推到了商代。” ——郑师渠、龚书铎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三

(A )   (B)   ( C)
(1)从材料一看,王国维将史料分为哪两类?这两类史料的表现形式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辞”是指材料三中哪件文物(填写符号)?为什么说商朝的历史是“信史”?(3分)
2、“无为”与“有为”(12分)
材料一: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的说法?(4分)
(2)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8分)
3、三省六部制
问题:(11分)
(1)根据材料《朱子语类》,分别指出“三省”的具体职责。(3分)
(2)根据材料《明太祖实录》,概括明太祖所述现象的“观点、依据”及之后的具体举措。(3分)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代三省六部制度的认识。(5分)
4、皇权轴心下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12分)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问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归纳出有关加强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3分)
(2)西周、秦、元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3分)
(3)从先秦到隋唐,历代中央政府是如何通过选官制度来支撑这个专制帝国大厦的?(3分)
(4)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设想一下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处理朝政时哪一位权力最大?为什么?(3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那次的战争(注:发生于1840—1842年)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现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与自由,我方则强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分别说明你对“两方面理由”的理解。(4分)
(2)为什么说“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4分)
(3)你如何看待这次战争的实质,简述理由。(4分)
6、概述近代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10分)
7、“孔子的中国”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叙述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至20世纪初的发展历程。(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