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揭示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作者抓住一个场面以速写的形式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内容集中,结构灵活。
学情分析:“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是2003年的一件盛事,曾激起学生深深的民族自豪感,相信他们会对本文非常感兴趣。教学前,可先安排学生广泛搜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行前后的资料,了解航空航天的一些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出征的经过,能概括航天员出征前几幅场景的内容,体会庄重而热烈的出征场景。
2、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
3、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庄重而热烈的出征场景。
2、朴实自然的语言,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令世界瞩目、令中国自豪的日子。你知道在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吗?(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历时21 个小时,绕地球14圈,成功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英雄杨利伟出征前的具体情况,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发射现场去感受一下。
二、整体感知
放声朗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然后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
绥宁 瞩目 瞬间 翟 问鼎苍穹 浩瀚 横空出世
(主要写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的出征前的场面,主要人物是杨利伟。)
三、 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你对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怀有什么感情呢?你是否羡慕杨利伟、希望长大后和他一样成为一个航天员?那你觉得作为一个宇航员要具备那些条件?(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
神圣的事业,严峻的挑战。
达到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标准,航天员要进行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及大型联合演练等8大类、58个专业的专业训练。
为提高英语水平,有的航天员在家请妻子帮助听写单词,和女儿练习对话,去外地疗养也带上英语资料。为学好自动控制理论,一位航天员不惜打长途电话向在大学任教的亲戚求教,一个月下来,电话费就花了四百多元。
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航天员训练要做到8倍重力加速度,持续时间达40秒之久,训练中,肌肉严重变形,要付出很大的体能消耗;
跳伞训练,8天时间,要完成空降兵一个月的训练内容;
低压缺氧训练,要按照相当于每秒1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的高空,在氧气稀薄的情况下持续30分钟;
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训练,要持续多天保持负15度卧姿,再转到正70度的立姿;
转椅试验,要在转椅上,变换每种角度进行飞速旋转……
面对死亡无所畏惧
载人航天是一项开拓性、高风险的事业。
1961年3月23日,苏联第一个首航太空的宇航员邦达连科被严重烧伤,10个小时后死亡,成为人类载人航天活动中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1967年1月27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在进行载人飞船地面联合模拟飞行试验时,飞船指令舱意外起火,在几十秒内3名航天员被烧死在舱内。
1967年4月23日,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M·科马罗夫上校乘坐联盟1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当场被摔死。
1971年6月30日,苏联联盟11号飞船在再入大气层前,实施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时,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3名宇航员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死亡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飞行时,发生爆炸,7名航天员当场遇难。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从太空返回地面途中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刚刚起步,航天员们面临的各种考验更为严峻。在讨论中,全体航天员一致表示,“要成功就要有奋斗,要奋斗就会有付出,困难再大,危险再大,决不会动摇我们征服太空的坚强决心。”
团结协作,祖国荣誉高于一切
首批航天员们来自不同的单位,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共同的事业把他们凝聚到一起。在平时的学习、训练、生活中,他们互帮互助,互相勉励,大力协同,比学赶超,共同进步,结下了深厚友谊。分编乘员组,无论是谁,都视团结为生命,练协作,练配合,练默契,不争主次,不争高低,共同经受考验,共同完成任务。整体意识、团队意识已在航天员队伍中深深扎根。
今年7月,选拔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梯队时,大家踊跃请战,强烈要求成为首飞航天员。名单确定后,入选梯队的航天员更加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强化训练,向载人首飞作最后冲刺。其他人员一致表示,不管谁上,都代表祖国、代表人民、代表全体航天员,都是集体的光荣。要做入选同志的坚强后盾,为首飞航天员鼓劲加油,支持他完成首飞任务。大家矢志航天、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没有变,保持刻苦训练、征服太空的激情和热情没有减,时刻听从祖国和人民的召唤。
特殊的队伍,普通的人
《航天员管理暂行规定》里有这样几条对常人来讲几乎不近情理的要求:不准在外就餐;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出;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准抽烟喝酒等等。五年多来,他们只回过老家一两次。除了双休日外,都在公寓进行封闭式管理。非典期间,航天员及家人被分别封闭管理长达两个月,家属子女没有出过家门。他们深知,选择了航天员事业,就意味着限制、牺牲和奉献;他们更懂得,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相比,这些根本算不了什么!
2、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夺人风采”是什么意思?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杨利伟“夺人风采”的词句,并进行分析。
(1)“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微笑的神情”,表现了杨利伟的沉着老练和极为优秀的心理素质,更表现了他承担这样一个光荣任务的自豪和对圆满完成任务的自信。
(2)申请出征的报告,干净利落,斩钉截铁,刚劲有力。
(3)“标准的军礼”,不仅表现了杨利伟优秀的军人素质,也表达了中国宇航员征服太空的无声誓言和永不动摇的决心。
(4)“激动地”“握手拥抱”和“不停地”“挥手致意”中,融会着千言万语,交织着丰富的感情,有为自己、为战友、为民族共同梦想就要实现的无比高兴,有对人民和战友的信任的感激,有绝不辜负战友和人民重托的决心。
(5)对五星红旗的“深情”“注视”,是一个战士在出征前对祖国行注目礼,他用自己的目光向伟大的祖国表达着决不让祖国失望,一定圆满完成任务凯旋的誓言,果断的“转身”动作,表现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气概,他用这个动作在向太空宣告:我来了!中国人来了!
3、现在杨利伟已经圆满完成了飞天任务,顺利返航。如果你有机会采访他,你打算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从首飞航天员梯队中被定为最终人选的,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杨利伟:我是10月14日(发射前一天)晚上得知被确定为首飞航天员的。应该说我们3个人都做好了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准备。我只是感到自己比较幸运,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使命艰巨,心想一定要很好地完成任务。当时心情还是比较平和的,也没有多想。晚上8点钟就睡着了,直到凌晨2点被医生叫醒,然后吃了点面条和菜肉饺子,又把工作程序看了一遍,5点20分就出发了。
记者: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和运行过程中,你都干了些什么,感觉怎样?
杨利伟:飞船发射时,感觉超重感比较强,最大时达到5G。船箭分离时,我感到有一种忽然腾空的感觉,这时又进入了失重状态。大家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屏幕上看到我时,都是半躺在椅子上,这主要是为了让固定摄像机能够拍摄到我的全身。事实上在太空飞行中,我还多次在舱内飘浮起来,比如进行太空拍摄的时候。此外,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我感到船舱内的空气非常好,温度适宜,大概是22摄氏度多一点,飘浮物很少。飞船入轨后大约1小时37分,我吃了在太空中的第一餐。此后间隔七八小时,我又吃了两餐,主要是小月饼、鱼肉丸子等,品种很多。总的来讲,感到自己在飞行过程中状态调整得还可以,比较镇静,完全是按照工作程序开展工作,睡眠、食欲都还可以。此外,按照飞行的实际情况,我还在飞行中记录了一些体会,大约有七八页纸。今后几天,我会逐步把它整理出来,告诉我的同事。这些体会对以后进行载人飞行会有帮助。
记者:从昨天到今天,从默默无闻到轰轰烈烈,21小时之间你的人生发生了重要变化,你有什么感受吗?
杨利伟:我觉得不论是谁执行这次任务,都代表了中国首批航天员群体。为实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有很多人在幕后默默奉献,成绩是大家的。
4、你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对中国有怎样重大的意义吗?
神舟五号上天,标志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成为苏、美两大国后的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这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强大的标志、象征,是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的标志,是我们中国人民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的标志,是中国人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我们中国将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努力的强大基础。
四、作业布置:
今天,我们对航天人的工作、生活有了很多的了解。冰心有一首诗《成功的花》是这样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珠,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相信现在你对航天英雄不仅仅是羡慕了,更多的是钦佩。那今天我们做一个小练笔:我向航天英雄学什么。
Page 1《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3
一、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小通讯,记者用特写的镜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宇航员出征前的场景。学生有了前面几篇新闻的学习基础,所以这篇通讯打算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学生课后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二、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2、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3、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重点、难点
1、明白杨利伟作为一名宇航员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
2、场面描写的作用以及写法
3、民族自豪感的内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四、 导学流程
1、激情导入,组织畅谈飞天感悟
师: 2003年10月17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喜讯传来,举国欢腾,举世瞩目。请看西方媒体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请这四位同学来读一读。
(四名学生按顺序读)
师:神舟五号飞船的圆满成功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带来了精神的鼓舞,更引发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深刻思考。请即兴用一句话说出你此时的感想。
(随机请两位学生发言)
师:这是老师的三句感想。请看。第一句从正面说,第二句从侧面说,第三句联系自身实际说。
2、创设情景,“录制”通讯感受气氛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者廖文根撰写的通讯《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重温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前的场景。我们先来把这篇通讯朗读第一遍。怎么读呢?我倒有一个提议不知行不行?就是我们来当一回播音员,播送这则通讯。所有的男同学都是男主播,所有的女同学都当女主播,我呢也不闲着,就当音响师,大家看我的主意行不行?
(行。)
师:为了确保大家播音的质量,我们先来读一下屏幕上的容易读错的词语。请一个同学试试看。谁来?你来。
(学生朗读)
师:很好,请大家注意一下,红色字是容易写错的字,有下划线的字是多音字。好,我们再齐读两遍。还有这样一些词语,我们要弄懂它的意思。请看屏幕。好了,这些生词在读的时候还应结合上下文进行深刻领会。
师:我们要开始读了,谁能说说看,我们该怎样读这则通讯呢?
师:声音应该稍微高昂一些,语速要稍微快一些,但要保证吐字清晰,不浑浊,感情充沛,能感染人。男女以小节为单位轮流播音,女同学先播,男同学随后,轮流播出。有三个地方要注意:在你们播到第7小节后的时候,我会播放《迎宾曲》,第12——14小节不读,播放现场实况。17小节的开头歌词部分不读,播放《歌唱祖国》,大家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
师:那我们开始了,我说开头引语:现在播送人民网记者廖文根采写的小通讯《“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男女同学读课文,老师负责播放音乐。)
师:大家感觉合作得怎么样?我的感觉是实验中学的同学的播音字正腔圆,感情投入,有专业水平。我相信大家追越的表现还在后头。
3、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有没有看懂这则通讯,请看题:筛选信息,填充表格。谁试试?
(请一个同学口头填表,有错误再请同学补充。)
师:下面请大家从记者的眼光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请三位同学回答。)
师:大家读了这则通讯以后感觉跟消息有什么不同?
4、阅读常识,初步明确通讯特点
师:听了大家的回答,在结合课文,我感觉同学们的视野跟专业记者相比也毫不逊色,实验中学的学生不简单。作为一个现代文明人,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网上冲浪,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说,新闻作品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一类体裁。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消息跟通讯是新闻体裁中两个大哥。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吗?请读小常识。
(请一个同学高声朗读)
师:谁能结合刚才所看到的知识,联系这篇课文,具体说说通讯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5、品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质疑
师:下面到了同学们展示风采的时候了,我们分四步走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①从文中找出一个好词,并用它造句;
②找出一个好句子,进行感情朗读,并做一定的鉴赏;
(2)、唇枪舌战:看谁的思维独特,谁能说服对方,请从两组中选一组深入思考。
①有人认为第3小节的“乘坐”一词最好改成“驾驶”,第5小节的“中国人”最好改成“炎黄子孙”,请谈谈你的想法。
②文章的第10小节似乎是多余的笔墨,你怎么看?
3、小组讨论:
结合课文谈谈作为一名宇航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板书:坚强的意志
丰富的经验
强健的体魄 爱国的情怀
从容的心理
果敢的作风
师:其实这些素质是每一个成功人士的都应具有,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4、我来发问:你来作答。大家的提问很精彩,解答同样出色,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中收获不小。
6、拓展延伸,我手我心赞美英雄
师:神五的成功发射已经载入历史,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伟大的英雄们缔造的伟大的时刻,请看2003年“感动中国”评选组委会授予获奖人物杨利伟的颁奖辞。我们齐读一遍。
再看三位网友写的短评,可以请四位同学读一遍:
(1)眼睛不自觉地湿润了好几回
(2)失足青年狱中随笔(托管事转发)
(3)请给幕后英雄名誉与地位
此时的我们也一定有自己的感慨与思考,请用笔记录下你此时的感受。
写好后组织交流。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谁自告奋勇地读读你的感受。
(学生读)
想不想听老师的感想。请听我读一遍。
7、教师小节:
8、作业设计:
①、课后整理字词,尤其是几组多音字要分别组词。
②、阅读《中国航天大事记》,写出自己的感悟。
③、如果宇航英雄事迹报告团来到我们如东实验中学,你是一名学生记者,将有机会采访杨利伟,请你设计三个问题。
④、多种渠道搜集神舟飞船的各类资料,下周带来交流。
Page 1《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有前几篇课文的引导,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活动中,了解本文体裁的特点,了解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作用。
??教学步骤:
??1.导人:①放映“神舟”五号飞船相关的图片或录像:②亦可简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及其重大事件。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采取四人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完成下列作业:①自查工具书,了解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及意思。②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③课文记叙过程主要由哪几个场面构成?还插入了两段什么内容?
??3.再读课文,深入讨论:①采用多种方式阅读场面描写部分的相关句段,结合“探究·练习”第三题,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及排比句的作用。②结合“探究·练习”第二题,反复朗读,讨论、体会重点词语对表达人物特征的作用。
??4.熟读全文后,结合研讨“探究·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整体感悟:①报道内容的新颖性及报道角度的独特性;②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作用。
??5.完成“探究·练习”第四题。
??6.搜集“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的相关文章、图片,一起读赏。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单元报道我国航天事业的新闻就有几篇。“神舟”五号遨游太空,更是举国欢腾。可鼓励学生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激发民族自豪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①由《飞向太平洋》《录音新闻》《“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导入。②引导学生以“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大事记”“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为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并按时间顺序整理好。
??2.课堂交流:①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主要特点。②整合课前收集的资料。③让学生作主持人(或播音员)发布消息,其他人补充。
??3.谈谈这次搜集、交流资料的经过和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此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新闻媒体的特点,了解新闻的范畴及体裁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多读书看报、多思考。
??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神州”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回归的喜讯,各新闻媒体都有报道。搜集相关报道的电视新闻、广播(或录音)新闻(可用有关资料转录)、图片新闻各一件,文字(或网络)报道的消息、通讯各一篇,可印发给学生。
??2.活动安排:①由了解课文内容导人;②分别播放电视新闻和广播新闻,认识其特点;③展示新闻图片,认识其特点;④结合本单元课文,认识“新闻”的概念(视频显示或投影,内容参见《新闻两篇》的“资料整合平台”);⑤读文章,认识新闻体裁的多样性;⑥认识新闻体裁(形式)和新闻媒体的区别及关系。
??3.选取身边的人或事,并作进一步的了解,写一篇消息或特写。
??【资料整合平台】
中国载人航天飞行大事记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成功地发射。这是中国第一艘试验性宇宙飞船,以测试未来载人宇宙飞船的技术。飞船在太空遨游了21个小时,环绕地球14圈后安全着陆。事后,各地媒体争相报道:中国是继前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发射此类飞船的国家……
??“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发射升空,是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三号、四号亦是),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并首次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
??“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成功发射。飞船进行了模拟载人的多项测试。“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运行了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在陨落分析、燃料分配、故障诊断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神舟”四号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凌晨在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6天零18小时,环绕地球108圈。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神舟”四号飞船在完成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着陆。
??“神舟”五号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16日6时23分在主着陆点——内蒙古中部地区安全着陆,实际着陆点离预定地点仅偏离4.7公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