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18课
辛亥革命
1840至1899年的清政府面临哪些统治危机?如何应对?结局怎样?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求和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没有解决统治危机,更没有解决民族危机
天朝迷梦未寤
自强求富梦碎
维新救亡梦灭
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镇压
内忧外患,帝制飘摇。
年迈的中国耻辱地踉跄着迈入崭新的二十世纪
进入20世纪后,中国社会面临怎样形势?新形势下,中国各方势力如何应对?
庚子之变后的中国,风云际会,出现了革命、改良、朝廷三方格斗角逐的社会政治格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资产阶级革命派
----推翻清王朝
清政府推行“新政”
----自救
资产阶级立宪派
----实行君主立宪制
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基本条件;
掌握“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知道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核心内容;
明晰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和局限性;
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
壹
贰
叁
目录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程标准:
“辛亥”,按中国传统的用干支纪年的方法,在这里就是指武昌首义发生的1911年。
概念
狭义的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的武昌首义和各省响应。
广义的辛亥革命可以包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3年讨袁的 “二次革命”失败那19年间的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背景)
(一)政治根源: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
壹
1、清末新政 【1901年开始 领导阶级:地主阶级顽固派】
(1)背景:
(2)目的:
(3)内容:
(4)结果: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受到重挫,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直接目的:平定内乱、消除外患。
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新政内容与戊戌变法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最终失败,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越来越多人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新政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经济、阶级)
(5)客观影响:
材料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结合历史纵横与材料思考清末新政有何客观影响?
(2)概况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③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④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2.预备立宪【1906年9月—1911年】
(1)原因:革命运动的推动。晚晴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立宪派)维护封建统治
君主专制
清皇族内阁合影(1911年)
汉族4人 满族9人 其中皇族7人
①进步性:立宪改革客观上顺应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潮流。
②局限性:立宪改革以维护封建贵族专制统治为目的,实际上是一场骗局。
材料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预
十、总揽司法权……
材料 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潮流万派,皆趋共和。
——立宪派代表张謇
“立宪其名,专制其实”
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3)评价:
(4)结果:
资产阶级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是中国封建专制向“宪制”的和平过渡尝试。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背景)
(一)政治根源: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
(二)革命准备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政党的建立
(1)兴中会成立:1894 年11 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成立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壹
材料:1895年——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的(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背景)
(一)政治根源: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
(二)革命准备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政党的建立
4.思想基础:
(1)同盟会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2)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1905年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顺应了近代化、民主化的潮流)
壹
性质:
进步性:
局限性:
【知识拓展】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①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②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
③民生主义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背景)
壹
(一)政治根源: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
(二)革命准备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政党的建立
4.思想基础: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提出
5.军事基础: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6.有利时机:1911年保路运动
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又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1.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
B.首次明确提出了反对清朝统治的目标
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
A
2.右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
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
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
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
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可以嫁接
C
练习
3.“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 ”最确切的回答是( )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B
4.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一次自救运动,也是一次“自掘坟墓"的改革。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清末教育改革( )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B.推动了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D.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
A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贰
(一)武昌起义---夺取政权
1、爆发:
2、结果:
3、影响: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立宪派与旧官僚
投机革命!
革命阵营潜伏危机!
贰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
宣布独立各省的都督身份 身份 人数 派别 比例
革命党人 5 革命党 18.5%
新军将领 13 旧官僚 70.4%
巡抚\布政使\提督\总参议 6 谘议局议长 3 立宪派 11.1%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地方政权),推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 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建立---建立政权
贰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
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政权旁落
(1)原因
《清帝逊位诏书》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根源: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
(2)结果
①帝国主义扶持;②立宪派、旧官僚的支持;
③袁世凯的威胁利诱: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同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④革命派(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
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②2月15 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四)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防袁专权
贰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
1.时间:
2.制定机构:
3.目的:
4.内容:
5.地位:
民国五色旗
【五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缺点:因人设法
1912年3月11日颁布。
临时参议院。
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③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④责任内阁制、共和代议制: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政治原则有哪些?并分析其被称为“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的原因?
合作探究
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原因: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防止专制独裁,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限制袁世凯独裁,
维护共和制度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标志着法治取代了人治,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2.1911 年10月15日,上海有报刊登载“京城失守,清帝逃去”
“清摄政王昨晚暴卒,清皇太后自缢死”等新闻。这表明( )
A.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中华民国业已成立
C.时局突变,舆论混乱
D.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
1.孙中山曾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的。”这主要是因为四川保路运动( )
A.掀起了中国革命的高潮
B.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时机
C.最早实现了四川的独立
D.推动了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
B
C
练习
3.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先是主张武力镇压革命,很快又宣布“严守中立”。袁世凯1911年11月复出组阁,11月下旬,北洋军攻占汉阳、汉口,12月初,南北议和在上海开始。时局演变表明( )
A.帝国主义对中国政局变化束手无策
B.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得到了暂时稳定
C.形势变化对南方革命党人十分有利
D.袁世凯的政治阴谋处处得手
D
4.“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
A. 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 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 D. 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B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叁
根据材料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史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1941年《解放日报》林伯渠
史料二: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万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尾82750马力,约增加一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史料三: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想要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史料四: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剪辫易服、放足、行握手鞠躬礼等
政治民主化: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经济近代化: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近代化: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社会生活近代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一系列新变化
世界影响:对近代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广泛的影响。
合作探究
局限性: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封建自然经济,封建思想文化等仍然存在)
材料六:正如参加过中国同盟会的董必武所说:“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材料五:吴玉章回忆道:“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不仅原来的官僚政客毫无生气,并且有些革命党人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蜕化,逐渐地丧失革命意志,而一味追求个人的官职和利禄去了。”
——《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影响范围有限,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缺乏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科学革命纲领
根本原因: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开花花不香,结果果不成。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开花结果: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促使社会习俗广泛深刻的变革,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说辛亥革命开花结果了。
花不香果不成:
1、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革命纲领、发动群众、组织严密的政党领导。
3、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合作探究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1、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B
2、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C
练习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学习他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学习他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学习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小结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
背景
内容
认识
兴起
发展
背景
爆发
结果
建立共和政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原因
清帝退位
就任临时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