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文学文化常识 课件(共1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文学文化常识 课件(共1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1 17:0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文学文化常识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做好日常的学习和积累,注意课文中课下注释及课后补白的内容。以下只简要提及常考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①文化典籍相关:“四书五经”(“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史记》、《说文解字》等等,具体可详见朱自清《经典常谈》。
②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③与年龄相关的称谓:垂髫(3—8岁);豆蔻(女孩13—14岁);及笄(女子15岁);弱冠(男子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天命(50岁);花甲、耳顺(60岁);古稀(70岁);耄耋(80—90岁);期颐(100岁)。
④科举选拔相关词语: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等级;状元、榜眼、探花等称谓。
⑤习俗节日相关: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
⑥对作家作品的基本认识、名著内容的基本了解、教材中涉及的各种文学文化常识……
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学与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据说是孟子晚年和他的弟子公孙丑、万章等编定的。
B.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一天,人们有赛龙舟、吃粽子、插茱萸、挂艾草等习俗。
C.古人常用“家”或“令”称自己的亲属,表谦称,如“家父”“家母”“令郎”“令爱”。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故乡》均出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A
【解析】B.有误,“插茱萸”不是端午节的习俗,而是重阳节的习俗;C.有误,“令”是一个敬辞,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D.有误,《故乡》的体裁是小说,收录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中;A.正确,故选A。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是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C.烽火,古时是指边防报警的烟火,“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用来借指战事。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君与家君期日中”的“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解析】A.欧阳修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不是“南宋文学家”。
故选A。
A
3.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种类多样,如春联、寿联、名胜古迹联等。
B.《儒林外史》通过描写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形象,对当时丑恶的科举、腐败的吏治、虚伪的礼教等进行了深刻揭露与批判。
C.《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君臣相告的话,小部分是向大众宣布的话。
D.古人常用“加冠”“而立”“不惑”“耳顺”“耄”等词语表示不同的年龄。其中“加冠”指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人。
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故C有误。
【解析】根据朱自清《经典常谈》可知,“《尚书》大部分是号令,就
C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记述了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B.我们常常提到“四书五经”,这里的“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古人称谓有谦辞和敬辞的区别,如“寒舍”“惠存”都是谦辞,“赐教”“垂问”都是敬辞。
D.《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黄发”用来指老人,“垂髫”用来指小孩。
是敬辞;故选C。
【解析】C.“惠存”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C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旧时为了表示对某人的尊敬,不直呼其名,叫作“避讳”。
B.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干支纪年,“丙”属天干,“辰”属地支。
C.中华诗文浩如烟海,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青鸟”指信使,“瀚海”指大海,“蛾眉”指女子。
D.《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
“瀚海”指沙漠,而非大海,C有误。
【解析】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一句可知,
C
6.下列选项中,对于文学与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造字与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B.有说法称,“三山五岳”中的“三山”指的是道教传说中的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蓬舟吹取三山去”中的“三山”就是这个意思。
C.王维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答谢中书书》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康乐”,指的便是王维。
D.谥号是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称号,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卖油翁》中“陈康肃公善射”中“康肃”即为谥号。
【解析】C.有误。指的是谢灵运。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