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1 08:4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新课导入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0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指导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培养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利用相关的地图、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
3.通过学习正面战场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
1.背景
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同时,一部日军从山东半岛登陆,沿胶济线西进,企图与津浦路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再合攻徐州。
徐州
1937年7月,日军占领平津
1937年8月-12月,日军相继占领上海和南京
日军为什么要攻打台儿庄?
徐州是陇海铁路(兰州到连云港)和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对岸的浦口)的交汇点。向南可以到达国民政府统治心脏地区南京、上海。然而台儿庄地处山东省枣庄市,位于津浦路台枣支线及台潍公路的交叉点上,扼大运河的咽喉,是徐州的门户,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
台儿庄战役 时间
地点
指挥
歼敌
影响
2.概况
1938年3月
山东台儿庄
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
歼灭日军10000多人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3.经过
“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壁残垣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 ——李宗仁
①中国军队的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精神。
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
③中国军队的协同作战。
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4.胜利的原因:
我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是我们是保国卫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的哀兵,我们在士气上已享有“兵哀者胜”的心理条件。加以我们在指挥上对本军量力而用,上下一心,对敌情判断正确,击其所短,可说是知己知彼,发挥了内线作战的最高效能,故有台儿庄的辉煌战果。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
目标导学二·武汉会战
1.背景
1938年5月
徐州失陷
1938年6月
进攻武汉
武汉
材料一:日本大本营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材料二: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军事、经济、政治中心,武汉成为事实上的战时指挥中点,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也转移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
1938年6月,为了防止日军沿平汉线南下,进攻武汉,
蒋介石命令驻守河南的国民党军队秘密在郑州花园口炸决黄河大堤,“以水代兵”。正值汛期的黄河水咆哮着冲出河堤,形成数千米至100多千米不等的水面,一路横冲直撞,沿淮河、经洪泽湖下泻,由长江入海。花园口决堤虽然迫使日军放弃了沿平汉铁路进攻武汉的计划,但给河南、皖北、苏北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据不完全统计,此次花园口决堤,直接淹死、饿死群众即达89、3万多人,先后逃离家园者391万多人,淹没耕地2994.3万多亩,受灾面积达3省44县54万多平方千米,农工各业经济损失,以战前币值折算,超过10.9亿元。




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
1938年6月为了防止日军沿平汉线南下进攻武汉,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
观看视频,归纳“武汉会战”的概况
武汉会战 时间
地点
指挥
战役
特点
结果
意义
2.概况
1938年6月——10月
武汉及武汉外围地区
蒋介石
万家岭大捷(歼敌3000余人)等
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重,创抗战以来规模之最
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10月21日,广州沦陷
1)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方针彻底破灭。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物力财力困难
1937.7.7
1938.10
1941初
1945.8
七七事变
武汉会战
敌后战场局部反攻
日本投降
战略防御
战略相持
战略反攻
武汉会战后期,日本乘广州兵力虚弱之机,占领广州。在日军优势兵力进攻下,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沦陷。
战略相持阶段
目标导学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1941年12月,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扬言要到长沙过新年。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
1.背景
薛岳
观看视频,归纳“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概况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间
背景
经过
意义
1941年12月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前两次长沙会战,日军未占领长沙。
长沙城下,中国军队与日军鏖战肉搏,并打退来援敌人。在中国军队的搏杀下,歼灭大批日军,中国军队取得会战的胜利。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概况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军队
50-60万
空军基地和飞机场
43个
城市
146座
沦陷
人口
6000万
国民党豫湘桂大溃败说明了什么?
这次战役充分暴露了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
目标导学四·豫湘桂战役
材料一:自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的八年中,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6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
材料二: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迷梦,始终牵制着日军总兵力一半以上的部队使130万日军在中国战场疲于奔命,有效阻止了日军北上侵略苏联;延缓了日本南进的步伐。
积极:①.在全面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粉碎了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②.正面战场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消极: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致使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中国丧失大片国土。
如何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国家的荣光值得我们骄傲,
但民族的苦难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铭记与担当!
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
第三次
长沙会战
豫湘桂战役
正面战场的抗战
防御阶段
相持阶段
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鼓舞全国抗日斗志;
使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彻底破灭;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是盟军接连失败后取得的首胜,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国民党一溃千里,导致大片国土丧失。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