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1 11:0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体会词中寄托的作者情感和不遇之恨。
2.学习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寄托的作者情感和不遇之恨。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王朝,在对外战争中,不是输给辽,就是输给夏,输给金、蒙古,和外族没打过几次胜仗,为了讨好外族,所谓的天朝大国还年年进贡,这就是宋朝。而南宋共九帝,却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堪称最软弱的王朝。然而有这么一位词人,用他的如椽巨笔饱蘸满腔热血书写了一首首悲壮词篇,他就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代表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感受他内心的情感。
二、初读感知
1.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诵读。
2.学生齐读。
3.纠正读音及断句:佛狸祠下(bì) 封/狼居胥
三、精读品悟
1.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用典
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
学生自由朗读,相互讨论。
明确: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2.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简洁、完整的话概括一下词中的典故,并分析这些典故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思。
学生自由选择想说的典故进行概括、分析,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诵读。
第一个:孙权大败曹军。对孙权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自己怀才不遇。
第二个:刘裕建立政权。怀刘裕,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
提问: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英雄不再”从“舞榭歌台,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处体会)
第三个:刘义隆望敌而逃。引出历史教训,暗含作者虽主张北伐,收复失地,但战前应做好充分准备的思想。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补充背景资料:这篇《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一年之后,辛弃疾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加之韩侂胄不懂军事,因此对于北伐已完全失去了信心。
明确: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伐金必须作好战前准备。
第四个:宋文帝北伐失败。人们忘却战败的历史,在有耻辱性建筑之地频繁的迎神赛社。
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心情怎样?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此典表达了词人的隐忧以及对南宋政权不思收复失地的不满。
第五个:廉颇不得重用。以廉颇自况,认为自己虽然老了,但还能参加抗金战斗。可有谁会启用我去带兵抗金,收复中原呢?
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此典抒发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却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注:三个思考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在理解典故的基础上,较为准确地把握词人的情感。解析完每一典故后,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教师依据需要点拨、点评。)
3.从词的题目入手,分析本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题目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清晰地表达了词人在京口北固亭这个地方抒发的怀古之情。前两个典故除了是北伐成功的例子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与京口北固亭有关。五个典故都与北伐有关,借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告诫;对“佛狸祠”的感慨,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的不满。作者最后以廉颇自况,实际上是他自己的内心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全词借古讽今,亦史亦论。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引导、总结)
四、练笔表情
品味着一句句言近意远的句子,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的忧国伤时的词人,仿佛就出现在我们面前。请同学们带着钦佩、同情、哀怜之情,写下想对词人说的话,用“辛弃疾,我想对你说,……”的形式完成。
(三分钟时间完成,全班展示交流)
五、课堂小结
辛弃疾的情感世界是复杂的,他从个人的人生苦闷延伸到民族社会的忧患。这也是所有南渡词人共同的情感内核,正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有了国家的脊梁。
六、教学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代表之作,整首词连用五个典故,借古讽今,抒发作者爱国、伤己的情感。本课的教学设计就立足典故,设计一个主问题,即“这首词用哪些典故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思?”来带动完成课堂教学。教学中,我以点拨为主。主问题的设置采用灵活性较大的方式预设,学生解析典故采用自主方式完成,先由学生回答,我认为学生回答有欠缺的时候,追加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背景资料的补充也是由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决定,学生需要依据背景资料才能理解的时候,我才适时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定主要是理解词人用典的用意以及把握词人的情感进行诵读:通过解析典故,体会词中寄托的作者情感和不遇之恨,学习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注重通过反复诵读体悟词人爱国、伤己的复杂情感。
预设问题“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本以为课堂上这个问题应该没有什么分歧,可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问题。词中用了五个典故,学生说四个的、五个的都有。即便是五个,也在划分上有分歧。主要在对“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几句的理解有偏差。四个典故的认为这是一个——宋文帝北伐失败,认为是五个典故的学生认为从“元嘉草草到烽火扬州路”是一个典故,“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一个典故。这便成了课堂生成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我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明确这段话是两个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一个;“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一个。虽然这两个典故都与宋文帝北伐失败有关,但两个典故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从这个角度帮学生区分这是两个典故,再引导学生理解只留下“可堪回首”三句后,无法理解作者写这一典故的用意,加上前面三句后,四十三年前与现在形成对比,通过对比抒发情感,从而区分两个典故从哪里断开。这一环节的教学是预设之外的,而通过对生成问题的引导、探究,帮助学生准确区分词中用典,这是本节课教学意外而有用的收获。
但细细想来,本节课虽然能依据学生情况和本词特点选定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品读内容,解决生成问题,但依然存在不足:第一,角度不新,深度不够,广度不够。第二,只停留在词的表层教学层面,没有上升到文化层面。反思原因,与本人的阅读积累不够有关,今后的教学,应该多向同行请教,多读书,并且有选择性的广读书,多积淀,在教学与教研两个方面,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