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1 10:36:0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灯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吴伯箫先生的《灯笼》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本单元选取的是关于民俗民风的文章,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阅读这些文章,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本文选自《吴伯箫文选》,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和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这篇课文的语言朴实又不乏雅致,表达上将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在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提升方面,都能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淀,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此老师应做适当的点播、引导,更深切地体悟作者借“灯笼”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2.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吴伯箫的文学常识,了解有关灯笼的文化内涵。
(2)掌握文章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整体感知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脉络,学习抓一件不起眼的东西展开联想的写法。
难点:感知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制作。
2.搜集文章中提到的英雄豪杰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无痕切入:
看到灯笼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反馈:过年,元宵节,喜庆等等)
师谈话:“看来同学们的心思还没从刚过去的新年中抽出来。知道老师想到了什么吗?我想到不知在西汉,最初的灯笼是什么样儿的;想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各朝各代挂起的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形状各是怎样的;想到了制灯工匠是何等的别出心裁,能造出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造型各异的灯;我还想到了一个人——吴伯箫。这位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与灯笼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由灯笼又联想到什么?现在咱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灯笼》。”
(边谈话边出示灯笼、作者的有关资料,使学生在听老师说的同时,对灯笼及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理出灯笼那些事儿
1.自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人、哪些事。
2.速读“阅读提示”,结合文章内容,理一理与灯笼有关的那些事。
(1)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
(2)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
(3)村头高挑红灯,慰藉孤行客;
(4)元宵灯节,跟着龙灯跑半夜,绽放飞扬的青春;
(5)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6)描画纱灯,曾很引起“我”的喜悦。
(7)未曾见过的宫灯,总让人联想到往昔的宫廷帝事,感慨历史的变迁;
(8)想象着将军挑灯看剑的情景,引述英雄的故事,表达自己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志愿。
过渡:一盏不起眼的灯笼在作者的笔下真是蕴含丰富。那这么多灯笼的回忆、联想和想象是如何引出来的?
3.浏览全文,梳理出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2)喜欢灯笼。(孩童心性)
第二部分(3-?)由灯笼而引发的各种回忆、联想和想像,展示灯笼厚重的文化内涵。
第三部分(?-12)抒发誓愿。
过渡:有争议证明大家都在思考。有个词叫“曲线救国”,咱也来个“曲线解结构”。或许把作者的情感捋一捋,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三>体悟灯笼那些情
跳读课文,在文中找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
“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梦都随了蜡火开花”(开心)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
“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感叹)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神往)
“唉,壮”
师谈话:壮,悲壮。是有“中华第一勇士”之称的蒙恬,虽无数次北击匈奴,保一方平安,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外侵,修建九州直道,克服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然最终被赵高迫害至死的悲壮;是有着“飞将军”之誉的李广数次抗击匈奴,最后一次漠北之战中,因迷失方向未能参战而愤愧自杀的悲壮;是辛弃疾满怀爱国热情却报国无门的悲壮。(齐读下面加粗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体会“悲壮”之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过渡:作者借灯笼抒发的仅仅是悲壮之情吗?
<四>感悟作者生发的愿
插叙本文的写作背景,感悟借灯笼抒发的誓愿。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山河,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以回忆为主题的文章。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结语:祖国有难,人人有责,作为教育者的吴伯箫先生更是如此。他由灯笼联想到了古时那些忠心护国的英雄豪杰,更志愿做一个为了祖国奔走效力的“马前卒”,即使当时面临的形势艰险,但他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此他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所以,本文第三部分应该是(11-12):回想历史典故,展望光明,抒发“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这篇文章,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喜欢火喜欢灯笼的孩童心性,写自己的往昔经历,每一个文字里饱含思亲怀旧的深情;记乡俗民情,灯笼折射出醇厚地地方文化;引诗词典故,抒发自己的誓愿。从个人的情感圈子跳脱出来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从最初的喜转到结尾的悲壮激越。这也许就是作者喜欢灯笼的原因。
<五>小结
师生协作,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传达的情感,共写一首小诗为本文作结。
一盏灯笼,
闪着祖父的慈爱,
漾着母亲的牵挂,
贮蓄着对亲人的感激;
一盏灯笼,
为夜行之人指路,
除去他们内心的恐惧和孤寂;
一盏灯笼,
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镌刻着家族历史的变迁;
一盏灯笼,
耀着往昔英雄英勇杀敌的气概,
也激荡着我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誓愿!
<六>作业
一盏小小的灯笼,回忆中攒聚着个人的情,铭记着民俗情,联想与想像里承载着家国情怀。请同学们也选一件小东西,通过联想和想像完成一段不少于300字的小练笔。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