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感受理解诗中表达的同病相怜的复杂情感。
2.鉴赏描写音乐的诗句,学习运用比喻等手法将无形的声音描写得形象可感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品味鉴赏本诗的音乐描写,学习运用修辞模写声音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 讲授法 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艺妓,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静谧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在大家预习的基础上,学习白居易的经典乐府——《琵琶行》(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正音释义
字词正音: 商贾 贬谪 恬静 嘈杂 琴弦 霓裳
悯然 铁骑 钿头银篦 呕哑嘲哳 东船西舫 悄然无声
词语释义:左迁 明年 贾人 长句
三、初读文本,巧抓关键
问题1:①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②“沦落”是什么意思?
③“沦落人”又是谁?
教师备答:①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②落魄失意,遭遇坎坷。
③琵琶女和诗人。
谁解沦落人(板书)
四、再读文本,比较形象
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体悟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生读第三节)
问题2:①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②诗人在琵琶女自诉身世这一段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教师备答:①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待到年老色衰,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孤独、凄惨的生活。她是一个被抛弃的形象。
②对比。当年才貌双全,而今年老色衰;当年是门庭若市,而今是门可罗雀;当年是欢声笑语,而今是孤独辛酸。
当诗人和琵琶女在萧瑟的秋天,相逢在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不仅替琵琶女而伤感,更是为自己而伤感。我们请一位同学模仿诗人白居易的口吻读第四节。(生读第四节)
问题3:诗人的处境是什么样的?
教师备答:谪居卧病,环境恶劣,无音乐入耳,借酒浇愁,悲伤孤独。
问题4:一个是朝廷官员,一个是江湖歌伎,谁能说一说,他们“同”在哪里?
教师备答:出自京都 才华出众 失意孤独 (同病相怜)
五、三读文本,品味感受
问题5:他们原本认识吗?是什么打动了白居易,把两个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备答: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
“谁识琵琶声”(板书)
问题6:诗中关于描写音乐的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教师备答:
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把琵琶声在沉静以后爆发的声音比作乍破的银瓶和骑士突然拔出刀枪那一瞬间的声音,突出了琵琶声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特点。
⑵“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写出了音乐的跌宕起伏,婉转动听,很形象生动。
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音乐的急促轻缓。
⑷“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月之皎洁,江面之静寂衬托出琵琶曲超强的感染力,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音乐之中。
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音乐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御用比喻修辞的诗句举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无形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抽象的无形之愁化作沉甸甸的重负。(可让学生举例)
问题7: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恰当的使用,的确会化腐朽为神奇,化抽象为形象、生动,请同学们运用比喻的修辞,写一个简短的描写音乐的句子。
示例:动听的音乐就像是飞舞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也像是叮咚的泉水在山间流淌,有时候,也像是璀璨的星辰,在夜空用闪烁。
音乐如流水一般,抒发轻快的畅想;音乐像咆哮的雷鸣,激荡着心中的波涛;音乐又像欢快的鸟鸣,迎接生活的美好。
问题8:是什么打动了诗人?除了精彩的音乐,还有什么?
教师备答:从第二节里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可见,作者被打动,不仅仅因为好听的音乐,还有琵琶女融入音乐之中的情感。
是音乐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是情感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在两个陌路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正因为如此,诗人才写出了结尾的句子:“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琴声和着白司马的泪水沉到了江底,千年之后,仿佛仍在我们耳畔回响。
六、再读文本,升华感情
同学们,今天我们赏读了《琵琶行》,那低眉信手的婉约,那哀怨凄切的曲调,那东船西舫的寂静,那似曾相识的遭遇,都定格成一种凄美的意境,成为了永恒的千古绝唱。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琶琵曲中,再次齐读本诗,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板书: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
谁解沦落人 出自京都 才华出众 失意孤独
诗 人
谁识琵琶曲 曲中含情 哀婉伤感 (比喻)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以《琵琶行》为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要做到以生为本,高中语文教师就应在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关注学生的学段学的基础上,以学定教,凸显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下面,笔者就以《琵琶行》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琵琶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唐代诗歌单元的一首诗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中的“千古绝唱”。本诗写的是诗人白居易在江头送客时,邂逅艺妓琵琶女,请其弹奏琵琶曲以及诉说身世遭遇的故事。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是诗歌的典范之作。单元总说中明确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但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要么忽略了诗歌的文体特点,按照文言文的教法来教授本诗,重在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要么忽略诗歌语言,贪大图深,直接跨入思想情感或艺术手法之类的高雅鉴赏。教师一讲到底,只管兜售,不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