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1)-空气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命题趋势
考点1 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用途 ☆ 关于空气部分,在选择题中会比较简单,在实验中会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及误差的考法,每年都会有考题出现,所以学生要学会知道空气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认识空气对人类的重要作用;认识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学会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描述自然界中氧、碳及氮的循环,了解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等环境问题及对人类的影响。
考点2 空气污染 ☆☆
考点3 氧化与燃烧 ☆☆
考点4空气中氧气含量 ☆☆☆
考点5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
考点6催化剂 ☆☆
考点7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
考点8氧气的性质 ☆☆☆
考点9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比较 ☆☆
考点10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
考点1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
■考点①空气中主要成分及用途
⑴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21%,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氧化性。主要用于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⑵氮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78%,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化学性质较不活泼。主要用于制硝酸和氮肥,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于冷冻麻醉。
⑶稀有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0.93%,无色、无味,化学性质不活泼,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主要用作保护气,可制成电光源,氦气可用来填充探空气球。
⑷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0.04%,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主要用于灭火。
■考点②空气污染
1.温室效应的成 因及利弊
成因: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再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
利弊:温室效应是保证地球上的气温适于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适度的温室效应对于人类和各种动植物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但温室效应加剧可使大气温度过高,引起气候反常,给人类带来灾难。
2.人类缓解温室效应加剧的方法
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活动,吸收CO2(增加温室气体的去路)。
通过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如核能、水能等,改造厂房、燃油工具等减少CO2的排放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来源)。
3.空气污染的来源及防治方法
臭氧层的作用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人的皮肤、眼睛甚至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它还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破坏植物体内的叶绿素,从而阻碍各种农作物和树木的光合作用。而臭氧层则能吸收大部分的紫外线,对生物起到保护的作用。
4.酸雨
(1)成因: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酸雨中主要的有害物质是硫酸和硝酸。
(2)危害:酸雨不仅危害健康,而且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腐蚀建筑物、工厂设备和文化古迹。
5.空气污染物
空气污染物有SO2、烟尘、汽车尾气、可吸人颗粒物等,这些污染物主要是由煤、石油的燃烧,工业废气任意排放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有SO2、CO、NO2 ,O3和颗粒物等。
⑴常见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烟尘等。
⑵酸雨:pH<5.6的酸性降水。
⑶PM2.5:环境空气中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6.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控制污染源,减少废气的排放,提倡使用无污染能源,加强空气质量预报,改善环境状况,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考点③氧化与燃烧
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的过程.
1.缓慢氧化是进行速度缓慢甚至在短期内不易察觉、没有发光但会放热的一种氧化反应。常见的缓慢氧化有金属的锈蚀、呼吸作用和食物的腐败等。
2.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度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燃烧的条件
物质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要有助燃剂,常用的有氧气等。
3.常用的灭火方法及原理
灭火方法及原理:隔绝空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撤离可燃物。
4.了解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1).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 湿毛巾掩盖口鼻。
(2).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的缝隙
(3).在背火的门窗前呼救。
5.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考点④空气中氧气含量(体积分数)的测定
⑴实验原理:足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容器,通过测定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来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⑵实验装置
⑶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
⑷实验现象:红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且进入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⑸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⑹误差分析
(1)测量结果小于的原因
①红磷用量过少,氧气未消耗尽。
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集气瓶内氧气消耗尽后,装置冷却过程中,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空气进人
集气瓶。
③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簀夹。
(2)测量结果大于的原因
①点燃红磷后,塞瓶塞太慢,致使部分空气因膨胀逸出。
②弹簧夹未夹紧,在红磷燃烧过程中,有少量瓶内气体沿导管排出。
■考点⑤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⑴实验原理
2KMnO4K2MnO4+MnO2+O2↑
2KClO32KCl+3O2↑
2H2O22H2O+O2↑
⑵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固液常温型
⑶收集方法
⑷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适用于固体加热型);查、装、收、正(适用于固液常温型)。
⑸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⑹验满方法: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有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时,表明氧气已收集满。
⑺注意事项
①实验第一步需要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试管破裂);
⑤用KMnO4制取O2时,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防止加热时KMnO4小颗粒进入导管);
⑥在固液常温型装置中使用长颈漏斗时,长颈漏斗要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漏气。
■考点⑥催化剂
⑴“一变、二不变”,即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自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⑵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或专一性)。一种催化剂并非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有催化作用,例如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对其他的化学反应就不一定有催化作用。
⑶某些化学反应并非只有一种催化剂,例如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反应中能起催化作用的还有氧化铜。
■考点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⑴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⑵实验装置
A B
⑶实验步骤:茶(检查)→庄(装药)→定(固定)→寿(收集)→宴(验满)。
⑷收集方法:由于CO2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反应,故宜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⑸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已经集满(见图C)。
C D
⑹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见图D),或将少量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内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是CO2。
⑺注意事项
①若用图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长颈漏斗末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以防气体逸出。
②收集气体时,瓶口盖上玻璃片,集气瓶内的导管应伸到集气瓶底部,利于排尽空气。
③使用图A装置时,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然后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若漏斗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或液面不下降,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⑻药品的选用
①不可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收集的CO2气体不纯。
②不可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其覆盖在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表面,阻止CaCO3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持续进行。
③不可用K2CO3、Na2CO3代替石灰石(或大理石),因为K2CO3、Na2CO3是粉末状固体,与稀盐酸反应速率过快,不利于收集CO2气体。
■考点⑧氧气的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如2H2+O22H2O、C+O2CO2、S+O2SO2。
(2)与金属单质反应,如2Mg+O22MgO、3Fe+2O2Fe3O4。
(3)与化合物反应,如2CO+O22CO2、CH4+2O2CO2+2H2O。
(4)常见固体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物质(颜色) 燃烧现象 实验要点及解析
木炭(灰黑色) 在空气中:持续红热、放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盛有木炭的燃烧匙应由上而下缓慢地伸入集气瓶中
硫(淡黄色)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盛有硫的燃烧匙应由上而下缓慢地伸入集气瓶中;实验前应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用于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瓶口盖一块毛玻璃片
红磷(暗红色) 发出黄色火焰,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实验前应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用于吸收生成的固体颗粒
铁丝(银白色) 在空气中为红热状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铁丝应绕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铁丝的末端系一根火柴,便于引燃铁丝;实验前应在集气瓶底部加入少量水或细沙,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部
镁(银白色)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火焰上缓慢加热
■考点⑨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比较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物理 性质 色、味、态 无色、无味的气体 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 密度比空气大 密度比空气略小
溶解性 能溶于水 难溶于水
化学 性质 可燃性 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具有可燃性
还原性 不具有还原性,具有氧化性 具有还原性
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 不与水反应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a(OH)2+CO2=CaCO3↓+H2O 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用途 ⑴灭火;⑵工业原料; ⑶干冰可作制冷剂;⑷温室里的气体肥料 作燃料,冶炼金属
■考点⑩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氧循环是指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使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恒定的过程。
■考点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碳循环:①CO2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呼吸作用→CO2
②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呼吸作用―→体内氧化→CO2
③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O2
④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CO2
■考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用途
[典例1](2023春 鄞州区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变式训练(2023春 东阳市月考)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对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B.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没有任何价值
C.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D.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中约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
■考点2空气污染
[典例2](2023 拱墅区模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我国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CO2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大力推广燃油车 B.露天焚烧垃圾 C.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D.工厂直接排放废气
◆变式训练空气质量指数(AQI) 是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目前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
■考点3氧化与燃烧
[典例3](2023 龙湾区二模)火折子被誉为古代的“打火机”(如图),其制作与使用方法如下:
①将棉花、松香、硫磺等可燃物混合
②将混合后的可燃物卷起、压实、捆紧
③点燃后装入竹简,竹简盖子上有小孔
④使用时取下盖子,吹一下就能复燃
其中有助于燃烧的是(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变式训练(2023春 上城区期中)每年都有因用火不当而引发火夹,造成重大损失,下列关于灭火与逃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实验桌上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高楼发生火灾,应跳楼逃生
D.电器着火,应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灭火
■考点4空气中氧气含量
[典例4](2023春 柯桥区月考)实验室里可用如图装置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注射器内有一可自由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右端跟外界空气相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5厘米处.实验时,用热水对玻璃管内足量的白磷微热,反应开始就撤离热水,待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整个实验过程观察到活塞移动的情况是( )
A.向左移动4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B.向右移动到6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C.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到5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D.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到4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变式训练(2023秋 慈溪市校级月考)将盛满氧气且等容积、等质量(含瓶塞、导管、燃烧匙及瓶内少量的细砂)的两个集气瓶置于天平的左右两盘,关闭止水夹。调至平衡。放入等质量的白磷和木炭(如图所示),塞紧瓶塞,然后分别设法将其点燃,使二者充分燃烧后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a),此时的天平( )
A.偏向左 B.偏向右 C.仍处于刻度盘中央 D.先向左偏后向右偏
■考点5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典例5](2023春 杭州期末)实验室若直接用30%的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反应速率太快。为获得平稳的气流,下列装置能实现的是( )
A.B.C.D.
◆变式训练(2023春 下城区校级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并测定实验中生成的氧气体积。装置气密性良好,图Ⅰ中的燃烧匙内装有二氧化锰,燃烧匙可以上下移动,干燥管内装有足量碱石灰(可以吸收水蒸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装置Ⅰ分别与装置Ⅱ、Ⅲ、Ⅳ、V连接,均能达到测定氧气体积的目的
B.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C.若用装置Ⅳ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处导管口验满
D.若用装置Ⅰ与装置V量组合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实验时先连接装置Ⅰ和V,后将燃烧匙伸到液面以下
■考点6催化剂
[典例6](2023秋 江北区期中)李明同学对催化剂进行了总结,下列有关催化剂叙述正确的是( )
A.催化剂都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度
B.催化剂可以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
D.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就是催化剂
◆变式训练(2023秋 高新区期中)工业上合成氨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3:1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粒子是原子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性质保持不变
■考点7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典例7](2023春 金华月考)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CO2发生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如图一。测得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如图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B.bc段反应物固体与液体脱离接触
C.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D.cd段二氧化碳气体输出
◆变式训练(2023春 瓯海区月考)实验室制取CO2有以下步骤:①连接好装置;②向试管中小心放入几小块石灰石;③向试管中小心注入适量稀盐酸;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收集产生的气体;⑥用燃烧的木条检验集气瓶是否收集满CO2,以上操作按由先至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③②④⑤⑥ D.③①②④⑤⑥
■考点8氧气的性质
[典例8]下列关于氧气物理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
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B.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C.通常状况下,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D.通过低温加压,可使氧气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
◆变式训练如图分别是细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点燃后的实验现象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和集中热量
B.集气瓶中的水能吸收铁丝燃烧放出的热,防止集气瓶炸裂
C.细铁丝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现象为火光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D.上述实验现象的区别原因在于氧气浓度的不同
■考点9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比较
[典例9]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比较,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可用于光合作用
B.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C.二氧化碳无毒,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D.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变式训练(2023 开福区校级三模)“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组成: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性质:都难溶于水,且都能燃烧
C.用途:固体CO可用于人工降雨;CO2可用于工业冶金
D.危害:CO大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CO2有毒会造成空气污染
■考点10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典例10](2023春 桐乡市月考)如图为大自然中的氧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B.物质燃烧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食物腐烂发生的是缓慢氧化反应
D.氧气能供给动植物呼吸,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变式训练(2023秋 慈溪市校级月考)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氧循环”中循环的是( )
氧气 B.二氧化碳 C.氧元素 D.水
■考点1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典例11]遵循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只涉及碳循环
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会破坏碳一氧平衡
◆变式训练(2023春 滨江区期末)在杭州亚运村西北侧的“世纪变”,成立了全省首个“电力能源碳中和技术示范基地”。这座变电站获得了权威机构颁发的《碳中和证书》,节能减碳成效已经获得认可,以上措施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如图甲是小滨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 (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
此外,根据研究发现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有三种方式(图乙)。
(1)自然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断地溶解到海水中。研究表明,海水温度越低,单位体积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一年四季中,单位体积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季。
(2)植物固碳:近海滩涂上的红树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终这些碳元素随着植物残体沉积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发生在海洋的浅层,超过一定深度不能发生,其原因是 。
(3)碳酸盐泵:贝壳类、珊瑚等海洋生物将碳元素以碳酸钙的形式沉积起来。某地贝壳堤储存了约4亿吨贝壳,其中95%为碳酸钙,则该地贝壳堤固定了 亿吨碳元素?
1.(2023 上海)下列灭火措施中,主要利用取走可燃物原理灭火的是( )
A.油锅着火,盖上锅盖
B.森林着火,锯走树木
C.柴堆着火,用水浇灭
D.酒精灯着火,盖上湿抹布
2.2013年1月,我省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PM10、PM2.5、…等6项指标,在发布的6项指标中,不包括下列哪种物质( )
A.SO2 B.NO2 C.CO2 D.CO
3.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 ,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请说明原因 。
4.(2023 金华)“碳达峰”指CO2排放量不再增加,“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我国科研人员利用二氧化碳、氢气等物质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大致原理如图所示。
这一技术如果能应用和推广,将“工厂化”地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有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完成下列问题。
(1)利用二氧化碳最终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过程类似绿色植物的 (选填“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或“蒸腾作用”)。
(2)下列做法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是 。
A.植树造林 B.少用一次性筷子 C.提倡绿色出行
5.(2023 杭州)小金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试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为200mL,氧气传感器测得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
(1)实验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粗铜丝,其目的是 。
(2)反应开始到止水夹打开前,集气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小金提出“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除以200mL等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据图乙分析,此说法 (选填“正确”或“错误”),说明理由: 。
1.(2023 温州模拟)如图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为了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应该选择( )
A. B. C. D.
2.(2023 椒江区校级二模)在一次野外烧烤活动中,小文用手摇鼓风机给炭火送风(如图),使木炭燃烧更剧烈,这是因为使用手摇鼓风机( )
A.降低了木炭的温度
B.升高木炭周围空气的温度
C.降低了木炭的着火点
D.使木炭表面接触更多空气
3.(2023 宁波模拟)下列对二氧化碳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组成--含有碳和氧两种单质
B.性质--与一氧化碳类似,能与碳酸盐反应
C.用途--可用于灭火
D.制取--实验室中常用碳与氧气通过化合反应获得
4.(2023 平阳县二模)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①②③④过程中能量逐级递减
D.图中ABCD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群落
5.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臭氧是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之一
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
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
(2023 杭州模拟)小刚在做“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请根据下图来回答。
(1)装配制取氧气的装置时,需用到图甲中的仪器有 。(填数字序号)
(2)若高锰酸钾里有杂质(杂质加热不分解),为了测定高锰酸钾的纯度,小刚用图乙所示的量筒来测量产生氧气的体积,为了使得到的实验数据准确,他开始收集气体的时间点应该是 。
A.检验产生的气体纯度之后
B.冒出气泡连续且均匀时
C.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
7.有一种奇妙的蜡烛,其烛芯由普通棉线、金属粉末X和石蜡组成。用传感器测出其三层火焰的温度(如图),检测其焰心主要成分为石蜡蒸气。
观察发现:当蜡烛燃烧时,X并不燃烧;吹灭蜡烛瞬间,未冷却的X立即燃烧,重新引燃蜡烛。
(1)根据以上现象,金属X的着火点最有可能是 (选填字母);
A.400℃ B.280℃ C.150℃ D.20℃
(2)请解释“蜡烛燃烧时,X不燃烧;吹灭蜡烛瞬间,X立即燃烧”的原因 。
8.(2023 柯桥区二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省略仪器的定装置)。
(1)实验开始后,关闭K3,打开K1、K2。装置左侧通入CO2,一段时间后 中纸花变红,其原因为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同时B中短蜡烛熄灭,关闭K2,片刻后长蜡烛也熄灭,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 。
(2)关闭K1、K4,打开K3,观察D中现象 ,一段时间后再打开K4继续观察,则整个过程D中的现象为 。
9.2022年在北京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如图甲是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冰丝带”,届时该场馆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进而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如图乙是小科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 (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
10.(2023春 临海市期末)如图为某市2023年5月1日~14日空气质量指数(AQI)趋势图(图甲)及空气质量等级分类标准(图乙)。请回答:
(1)5月1日~7日,该市的空气质量以 (填空气质量等级)为主。
(2)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保持并改善空气质量,请提出一项可行的措施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1)-空气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命题趋势
考点1 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用途 ☆ 关于空气部分,在选择题中会比较简单,在实验中会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及误差的考法,每年都会有考题出现,所以学生要学会知道空气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认识空气对人类的重要作用;认识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学会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描述自然界中氧、碳及氮的循环,了解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等环境问题及对人类的影响。
考点2 空气污染 ☆☆
考点3 氧化与燃烧 ☆☆
考点4空气中氧气含量 ☆☆☆
考点5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
考点6催化剂 ☆☆
考点7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
考点8氧气的性质 ☆☆☆
考点9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比较 ☆☆
考点10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
考点1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
■考点①空气中主要成分及用途
⑴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21%,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氧化性。主要用于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⑵氮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78%,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化学性质较不活泼。主要用于制硝酸和氮肥,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于冷冻麻醉。
⑶稀有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0.93%,无色、无味,化学性质不活泼,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主要用作保护气,可制成电光源,氦气可用来填充探空气球。
⑷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0.04%,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主要用于灭火。
■考点②空气污染
1.温室效应的成 因及利弊
成因: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再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
利弊:温室效应是保证地球上的气温适于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适度的温室效应对于人类和各种动植物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但温室效应加剧可使大气温度过高,引起气候反常,给人类带来灾难。
2.人类缓解温室效应加剧的方法
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活动,吸收CO2(增加温室气体的去路)。
通过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如核能、水能等,改造厂房、燃油工具等减少CO2的排放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来源)。
3.空气污染的来源及防治方法
臭氧层的作用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人的皮肤、眼睛甚至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它还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破坏植物体内的叶绿素,从而阻碍各种农作物和树木的光合作用。而臭氧层则能吸收大部分的紫外线,对生物起到保护的作用。
4.酸雨
(1)成因: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酸雨中主要的有害物质是硫酸和硝酸。
(2)危害:酸雨不仅危害健康,而且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腐蚀建筑物、工厂设备和文化古迹。
5.空气污染物
空气污染物有SO2、烟尘、汽车尾气、可吸人颗粒物等,这些污染物主要是由煤、石油的燃烧,工业废气任意排放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有SO2、CO、NO2 ,O3和颗粒物等。
⑴常见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烟尘等。
⑵酸雨:pH<5.6的酸性降水。
⑶PM2.5:环境空气中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6.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控制污染源,减少废气的排放,提倡使用无污染能源,加强空气质量预报,改善环境状况,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考点③氧化与燃烧
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的过程.
1.缓慢氧化是进行速度缓慢甚至在短期内不易察觉、没有发光但会放热的一种氧化反应。常见的缓慢氧化有金属的锈蚀、呼吸作用和食物的腐败等。
2.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度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燃烧的条件
物质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要有助燃剂,常用的有氧气等。
3.常用的灭火方法及原理
灭火方法及原理:隔绝空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撤离可燃物。
4.了解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1).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 湿毛巾掩盖口鼻。
(2).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的缝隙
(3).在背火的门窗前呼救。
5.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考点④空气中氧气含量(体积分数)的测定
⑴实验原理:足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容器,通过测定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来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⑵实验装置
⑶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
⑷实验现象:红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且进入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⑸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⑹误差分析
(1)测量结果小于的原因
①红磷用量过少,氧气未消耗尽。
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集气瓶内氧气消耗尽后,装置冷却过程中,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空气进人
集气瓶。
③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簀夹。
(2)测量结果大于的原因
①点燃红磷后,塞瓶塞太慢,致使部分空气因膨胀逸出。
②弹簧夹未夹紧,在红磷燃烧过程中,有少量瓶内气体沿导管排出。
■考点⑤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⑴实验原理
2KMnO4K2MnO4+MnO2+O2↑
2KClO32KCl+3O2↑
2H2O22H2O+O2↑
⑵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固液常温型
⑶收集方法
⑷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适用于固体加热型);查、装、收、正(适用于固液常温型)。
⑸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⑹验满方法: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有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时,表明氧气已收集满。
⑺注意事项
①实验第一步需要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试管破裂);
⑤用KMnO4制取O2时,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防止加热时KMnO4小颗粒进入导管);
⑥在固液常温型装置中使用长颈漏斗时,长颈漏斗要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漏气。
■考点⑥催化剂
⑴“一变、二不变”,即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自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⑵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或专一性)。一种催化剂并非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有催化作用,例如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对其他的化学反应就不一定有催化作用。
⑶某些化学反应并非只有一种催化剂,例如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反应中能起催化作用的还有氧化铜。
■考点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⑴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⑵实验装置
A B
⑶实验步骤:茶(检查)→庄(装药)→定(固定)→寿(收集)→宴(验满)。
⑷收集方法:由于CO2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反应,故宜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⑸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已经集满(见图C)。
C D
⑹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见图D),或将少量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内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是CO2。
⑺注意事项
①若用图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长颈漏斗末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以防气体逸出。
②收集气体时,瓶口盖上玻璃片,集气瓶内的导管应伸到集气瓶底部,利于排尽空气。
③使用图A装置时,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然后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若漏斗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或液面不下降,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⑻药品的选用
①不可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收集的CO2气体不纯。
②不可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其覆盖在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表面,阻止CaCO3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持续进行。
③不可用K2CO3、Na2CO3代替石灰石(或大理石),因为K2CO3、Na2CO3是粉末状固体,与稀盐酸反应速率过快,不利于收集CO2气体。
■考点⑧氧气的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如2H2+O22H2O、C+O2CO2、S+O2SO2。
(2)与金属单质反应,如2Mg+O22MgO、3Fe+2O2Fe3O4。
(3)与化合物反应,如2CO+O22CO2、CH4+2O2CO2+2H2O。
(4)常见固体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物质(颜色) 燃烧现象 实验要点及解析
木炭(灰黑色) 在空气中:持续红热、放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盛有木炭的燃烧匙应由上而下缓慢地伸入集气瓶中
硫(淡黄色)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盛有硫的燃烧匙应由上而下缓慢地伸入集气瓶中;实验前应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用于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瓶口盖一块毛玻璃片
红磷(暗红色) 发出黄色火焰,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实验前应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用于吸收生成的固体颗粒
铁丝(银白色) 在空气中为红热状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铁丝应绕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铁丝的末端系一根火柴,便于引燃铁丝;实验前应在集气瓶底部加入少量水或细沙,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部
镁(银白色)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火焰上缓慢加热
■考点⑨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比较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物理 性质 色、味、态 无色、无味的气体 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 密度比空气大 密度比空气略小
溶解性 能溶于水 难溶于水
化学 性质 可燃性 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具有可燃性
还原性 不具有还原性,具有氧化性 具有还原性
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 不与水反应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a(OH)2+CO2=CaCO3↓+H2O 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用途 ⑴灭火;⑵工业原料; ⑶干冰可作制冷剂;⑷温室里的气体肥料 作燃料,冶炼金属
■考点⑩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氧循环是指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使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恒定的过程。
■考点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碳循环:①CO2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呼吸作用→CO2
②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呼吸作用―→体内氧化→CO2
③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O2
④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CO2
■考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用途
[典例1](2023春 鄞州区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答案】A
【解答】解:A、在通常情况下,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A正确;
B、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则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是错误的;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不一定是空气,如氧气也是无色无味的,故C错误;
D、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多种成分组成,故D错误。
故选:A。
◆变式训练(2023春 东阳市月考)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对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B.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没有任何价值
C.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D.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中约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
【答案】D
【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组成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B.稀有气体的用途有: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所以稀有气体也有价值,故选项错误;
C.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但氧气没有可燃性,所以氧气不能燃烧,不是可燃物,故选项错误;
D.按体积分数(不是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故选项正确;
故选:D。
■考点2空气污染
[典例2](2023 拱墅区模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我国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CO2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大力推广燃油车 B.露天焚烧垃圾 C.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D.工厂直接排放废气
【答案】C
【解答】:A、大力推广燃油车,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做法与“碳中和”理念不相符,故选项错误。
B、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做法与“碳中和”理念不相符,故选项错误。
C、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做法与“碳中和”理念相符,故选项正确。
D、工厂直接排放废气,会排放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做法与“碳中和”理念不相符,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变式训练空气质量指数(AQI) 是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目前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
【答案】A
【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碳属于空气的成分之一,没有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A正确;
B、二氧化氮是有毒气体,是空气污染物,被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B错;
C、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被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C错误;
D、一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被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D错误。
故选:A。
■考点3氧化与燃烧
[典例3](2023 龙湾区二模)火折子被誉为古代的“打火机”(如图),其制作与使用方法如下:
①将棉花、松香、硫磺等可燃物混合
②将混合后的可燃物卷起、压实、捆紧
③点燃后装入竹简,竹简盖子上有小孔
④使用时取下盖子,吹一下就能复燃
其中有助于燃烧的是(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答】解:①将棉花、松香、硫磺等可燃物混合,增大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有助于燃烧。
②将混合后的可燃物卷起、压实、捆紧,不利于与空气充分接触,不利于燃烧。
③点燃后装入竹简,竹简盖子上有小孔,有利于与空气充分接触,有助于燃烧。
④使用时取下盖子,吹一下就能复燃,是因为补充了空气,使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接触,有助于燃烧。
故①③④有助于燃烧。
故选:B。
◆变式训练(2023春 上城区期中)每年都有因用火不当而引发火夹,造成重大损失,下列关于灭火与逃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实验桌上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高楼发生火灾,应跳楼逃生
D.电器着火,应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灭火
【答案】C
【解答】解: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桌上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盖灭,利用的主要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C、高楼发生火灾,不能跳楼逃生,否则会导致摔伤或致死,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电器着火,应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灭火,以防止触电,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考点4空气中氧气含量
[典例4](2023春 柯桥区月考)实验室里可用如图装置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注射器内有一可自由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右端跟外界空气相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5厘米处.实验时,用热水对玻璃管内足量的白磷微热,反应开始就撤离热水,待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整个实验过程观察到活塞移动的情况是( )
A.向左移动4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B.向右移动到6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C.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到5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D.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到4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答案】D
【解答】解: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会受热膨胀,活塞先向右移动;白磷燃烧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剩余气体总体积变为原来的,恢复到室温后,再向左移动,活塞在4厘米刻度处停止。
故选:D。
◆变式训练(2023秋 慈溪市校级月考)将盛满氧气且等容积、等质量(含瓶塞、导管、燃烧匙及瓶内少量的细砂)的两个集气瓶置于天平的左右两盘,关闭止水夹。调至平衡。放入等质量的白磷和木炭(如图所示),塞紧瓶塞,然后分别设法将其点燃,使二者充分燃烧后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a),此时的天平( )
A.偏向左 B.偏向右 C.仍处于刻度盘中央 D.先向左偏后向右偏
【答案】A
【解答】: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导致瓶内气压减小,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瓶内气压无明显变化,使二者充分燃烧后并冷却至室温,左边瓶内气压小于右边瓶内气压,打开弹簧夹(a),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左瓶,此时的天平指针偏向左。
故选:A。
■考点5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典例5](2023春 杭州期末)实验室若直接用30%的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反应速率太快。为获得平稳的气流,下列装置能实现的是( )
A.B.C.D.
【答案】C
【解答】解:用分液漏斗加过氧化氢溶液,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入到水中,可以降低浓度,且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的速率,进而控制反应速率,所以发生装置能达到最佳效果的是C。
故选:C。
◆变式训练(2023春 下城区校级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并测定实验中生成的氧气体积。装置气密性良好,图Ⅰ中的燃烧匙内装有二氧化锰,燃烧匙可以上下移动,干燥管内装有足量碱石灰(可以吸收水蒸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装置Ⅰ分别与装置Ⅱ、Ⅲ、Ⅳ、V连接,均能达到测定氧气体积的目的
B.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C.若用装置Ⅳ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处导管口验满
D.若用装置Ⅰ与装置V量组合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实验时先连接装置Ⅰ和V,后将燃烧匙伸到液面以下
【答案】D
【解答】解:A.该实验是制取干燥的氧气,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不干燥;Ⅲ、Ⅳ无法测定收集的氧气的体积,故错误;
B.量筒内水的体积即为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所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故错误;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若用装置Ⅳ收集氧气,氧气应从b端进入,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端管口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故错误;
D.若用装置Ⅰ与装置V量组合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实验时先连接装置Ⅰ和V,后将燃烧匙伸到液面以下,故正确。
故选:D。
■考点6催化剂
[典例6](2023秋 江北区期中)李明同学对催化剂进行了总结,下列有关催化剂叙述正确的是( )
A.催化剂都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度
B.催化剂可以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
D.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就是催化剂
【答案】C
【解答】:A、催化剂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度,也可以是减慢,故错误;
B、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故错误;
C、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故正确;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未参加反应的杂质,故错误。
故选:C。
◆变式训练(2023秋 高新区期中)工业上合成氨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3:1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粒子是原子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性质保持不变
【答案】D
【解答】解;A、因为反应后剩余一个由“两个黑色小球”构成的分子没有参与反应,所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6:2=3:1,故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故反应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故C不符合题意;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物理性质可能会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7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典例7](2023春 金华月考)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CO2发生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如图一。测得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如图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B.bc段反应物固体与液体脱离接触
C.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D.cd段二氧化碳气体输出
【答案】A
【解答】解:A、ab段,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压强增大,试管中液面逐渐下降,故选项说法错误。
B、bc段,压强不变,石灰石与盐酸脱离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
C、c点之后压强减小,气体输出,说明此时是打开了弹簧夹,装置内压强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cd段压强减小,说明气体不断输出,证明二氧化碳不断输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变式训练(2023春 瓯海区月考)实验室制取CO2有以下步骤:①连接好装置;②向试管中小心放入几小块石灰石;③向试管中小心注入适量稀盐酸;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收集产生的气体;⑥用燃烧的木条检验集气瓶是否收集满CO2,以上操作按由先至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③②④⑤⑥ D.③①②④⑤⑥
【答案】B
【解答】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加入固体药品)→倒(倒入液体药品)→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①④②③⑤⑥。
故选:B。
■考点8氧气的性质
[典例8]下列关于氧气物理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
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B.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C.通常状况下,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D.通过低温加压,可使氧气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
【答案】B
【解答】解: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说法正确;
B、鱼类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氧气能溶于水,不能说明是易溶于水,说法错误;
C、通常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说法正确;
D、通过低温加压,可使氧气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说法正确;
故选:B。
◆变式训练如图分别是细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点燃后的实验现象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和集中热量
B.集气瓶中的水能吸收铁丝燃烧放出的热,防止集气瓶炸裂
C.细铁丝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现象为火光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D.上述实验现象的区别原因在于氧气浓度的不同
【答案】C
【解答】:A、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和集中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B、集气瓶中的水能吸收铁丝燃烧放出的热,防止集气瓶炸裂,故选项说法正确。
C、细铁丝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现象为火光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氧气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大,上述实验现象的区别原因在于氧气浓度的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考点9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比较
[典例9]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比较,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可用于光合作用
B.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C.二氧化碳无毒,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D.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答案】A
【解答】解:A、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不能用于光合作用,错误;
B、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正确;
C、二氧化碳无毒,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正确;
D、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正确;
故选:A。
◆变式训练(2023 开福区校级三模)“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组成: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性质:都难溶于水,且都能燃烧
C.用途:固体CO可用于人工降雨;CO2可用于工业冶金
D.危害:CO大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CO2有毒会造成空气污染
【答案】A
【解答】:A、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B、CO2能溶于水,不能燃烧;CO难溶于水,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C、固态的CO2可用于人工降雨,可用于气体肥料;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工业冶金,故选项说法错误。
D、CO2无毒,二氧化碳大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CO有毒,会污染空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考点10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典例10](2023春 桐乡市月考)如图为大自然中的氧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B.物质燃烧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食物腐烂发生的是缓慢氧化反应
D.氧气能供给动植物呼吸,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答案】B
【解答】:A、氧循环过程中伴随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有新的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A说法正确;
B、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本身不能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故B说法错误;
C、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氧气参加反应,发生的是缓慢氧化反应,故C说法正确;
D、氧气能供给动植物呼吸,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变式训练(2023秋 慈溪市校级月考)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氧循环”中循环的是( )
氧气 B.二氧化碳 C.氧元素 D.水
【答案】C
【解答】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中的循环的是氧元素。
故选:C。
■考点1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典例11]遵循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只涉及碳循环
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会破坏碳一氧平衡
【答案】A
【解答】解: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说法错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既涉及碳循环,也涉及氧循环,说法错误;
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破坏碳一氧平衡,说法错误。
故选:A。
◆变式训练(2023春 滨江区期末)在杭州亚运村西北侧的“世纪变”,成立了全省首个“电力能源碳中和技术示范基地”。这座变电站获得了权威机构颁发的《碳中和证书》,节能减碳成效已经获得认可,以上措施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如图甲是小滨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 (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
此外,根据研究发现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有三种方式(图乙)。
(1)自然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断地溶解到海水中。研究表明,海水温度越低,单位体积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一年四季中,单位体积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季。
(2)植物固碳:近海滩涂上的红树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终这些碳元素随着植物残体沉积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发生在海洋的浅层,超过一定深度不能发生,其原因是 。
(3)碳酸盐泵:贝壳类、珊瑚等海洋生物将碳元素以碳酸钙的形式沉积起来。某地贝壳堤储存了约4亿吨贝壳,其中95%为碳酸钙,则该地贝壳堤固定了 亿吨碳元素?
【答案】温室效应;阳光;左;(1)冬;(2)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3)0.456。
【解答】:二氧化碳会形成温室效应,故场馆将利用“电力能源碳中和技术示范基地”这座变电站为场馆供暖,从而实现减排二氧化碳的作用,会减缓温室效应;实验时应该在阳光下进行,由于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故盛有二氧化碳的装置内温度升高明显,压强大于盛有空气的装置,会出现水柱左移的现象;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断地溶解到海水中,单位体积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冬季,原因是海水温度越低,单位体积溶解在海水中的CO2越多;
(2)近海滩涂上的红树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终这些碳元素随着植物残体沉积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发生在海洋的浅层,超过一定深度不能发生,其原因是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
(3)某地贝壳堤储存了约4亿吨贝壳,其中95%为碳酸钙,则该地贝壳堤固定了碳元素的质量为4亿吨×95%×( x100%)=0.456亿吨。
故答案为:温室效应;阳光;左;(1)冬;(2)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3)0.456。
1.(2023 上海)下列灭火措施中,主要利用取走可燃物原理灭火的是( )
A.油锅着火,盖上锅盖
B.森林着火,锯走树木
C.柴堆着火,用水浇灭
D.酒精灯着火,盖上湿抹布
【答案】B
【解答】解:A、油锅着火,盖上锅盖是采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来灭火,不合题意;
B、森林着火,锯走树木是采用了取走可燃物原理灭火的原理来灭火,符合题意;
C、柴堆着火,用水浇灭是采用了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灭火,不合题意;
D、酒精灯着火,盖上湿抹布主要是采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来灭火,不合题意;
故选:B。
2.2013年1月,我省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PM10、PM2.5、…等6项指标,在发布的6项指标中,不包括下列哪种物质( )
A.SO2 B.NO2 C.CO2 D.CO
【答案】C
【解答】解: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故选:C。
3.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 ,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请说明原因 。
【解答】解: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热量上升使下端的木条的温度达不到木头的着火点,所以没燃尽就熄灭;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是因为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小木棒温度较易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小木棒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小木棒温度较易达到着火点。
4.(2023 金华)“碳达峰”指CO2排放量不再增加,“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我国科研人员利用二氧化碳、氢气等物质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大致原理如图所示。
这一技术如果能应用和推广,将“工厂化”地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有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完成下列问题。
(1)利用二氧化碳最终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过程类似绿色植物的 (选填“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或“蒸腾作用”)。
(2)下列做法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是 。
A.植树造林 B.少用一次性筷子 C.提倡绿色出行
【答案】(1)光合作用;(2)ABC。
【解答】:(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因此该过程类似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故答案为:光合作用;
(2)A.植树造林可以加大二氧化碳吸收量,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B.少用一次性筷子可以减少树木的砍伐,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C.提倡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故答案为:ABC。
5.(2023 杭州)小金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试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为200mL,氧气传感器测得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
(1)实验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粗铜丝,其目的是 。
(2)反应开始到止水夹打开前,集气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小金提出“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除以200mL等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据图乙分析,此说法 (选填“正确”或“错误”),说明理由: 。
【答案】(1)引燃白磷。
(2)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放热。
(3)错误;白磷不能把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
【解答】:(1)实验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粗铜丝,其目的是引燃白磷。
答案为:引燃白磷。
(2)反应开始到止水夹打开前,集气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放热。
故答案为: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放热。
(3)据图乙分析,此说法错误,是因为白磷不能把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
故答案为:错误;白磷不能把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
1.(2023 温州模拟)如图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为了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应该选择( )
A. B. C. D.
【答案】A
【解答】: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
A、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较干燥,用此方法收集氧气时,导管要伸入到集气瓶底部,故选项符合题意。
B、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中会带有水蒸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要伸入到集气瓶底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3 椒江区校级二模)在一次野外烧烤活动中,小文用手摇鼓风机给炭火送风(如图),使木炭燃烧更剧烈,这是因为使用手摇鼓风机( )
A.降低了木炭的温度
B.升高木炭周围空气的温度
C.降低了木炭的着火点
D.使木炭表面接触更多空气
【答案】D
【解答】解:用手摇鼓风机给炭火送风,使木炭燃烧更剧烈,这是因为使用手摇鼓风机能使木炭表面接触更多空气。
故选:D。
3.(2023 宁波模拟)下列对二氧化碳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组成--含有碳和氧两种单质
B.性质--与一氧化碳类似,能与碳酸盐反应
C.用途--可用于灭火
D.制取--实验室中常用碳与氧气通过化合反应获得
【答案】C
【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含碳和氧两种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相似,二氧化碳一般不能与碳酸盐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可用于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D、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4.(2023 平阳县二模)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①②③④过程中能量逐级递减
D.图中ABCD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群落
【答案】C
【解答】解:A、据无机环境中的CO2和甲之间是双向箭头,可判断出A是生产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D为分解者,A正确;
B、图示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B正确;
C、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食物链中不包含分解者,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构成群落,因此,图中ABCD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群落,D正确。
故选:C。
5.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臭氧是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之一
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
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
【答案】D
【解答】解:A.3个氧原子构成1个臭氧分子,2个氧原子构成1个氧气分子,臭氧的化学式为O3,氧气的化学式为O2,它们的分子结构不相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正确;
B.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故正确;
C.汽车尾气汽车排放的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如一氧化氮会破坏臭氧层破坏臭氧层,故正确;
D.口罩能阻挡颗粒状固体粉尘,不能阻挡臭氧这种气体,故错误。
故选:D。
(2023 杭州模拟)小刚在做“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请根据下图来回答。
(1)装配制取氧气的装置时,需用到图甲中的仪器有 。(填数字序号)
(2)若高锰酸钾里有杂质(杂质加热不分解),为了测定高锰酸钾的纯度,小刚用图乙所示的量筒来测量产生氧气的体积,为了使得到的实验数据准确,他开始收集气体的时间点应该是 。
A.检验产生的气体纯度之后
B.冒出气泡连续且均匀时
C.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
【答案】(1)①②④⑥;(2)C。
【解答】:(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则需用到的仪器有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故选:①②④⑥。
(2)为了使得到的实验数据准确,小刚开始收集气体的时间点应该是导管口一有气泡冒出时,因为要测定高锰酸钾的纯度,应该是收集高锰酸钾反应产生的所有气体,而试管内排出的气体体积等于产生氧气的体积,所以导管口一有气泡冒出时就要收集。
故答案为:(1)①②④⑥;(2)C。
7.有一种奇妙的蜡烛,其烛芯由普通棉线、金属粉末X和石蜡组成。用传感器测出其三层火焰的温度(如图),检测其焰心主要成分为石蜡蒸气。
观察发现:当蜡烛燃烧时,X并不燃烧;吹灭蜡烛瞬间,未冷却的X立即燃烧,重新引燃蜡烛。
(1)根据以上现象,金属X的着火点最有可能是 (选填字母);
A.400℃ B.280℃ C.150℃ D.20℃
(2)请解释“蜡烛燃烧时,X不燃烧;吹灭蜡烛瞬间,X立即燃烧”的原因 。
【答案】(1)C;(2)蜡烛燃烧时,X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X不燃烧;吹灭蜡烛瞬间,X与氧气接触,且焰心温度高于其着火点,所以X立即燃烧。
【解答】:(1)吹灭蜡烛瞬间,未冷却的X立即燃烧,说明金属X的着火点等于或略低于石蜡蒸气的着火点,即250℃;故填:C;
(2)蜡烛燃烧时,X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X不燃烧;吹灭蜡烛瞬间,X与氧气接触,且焰心温度高于其着火点,所以X立即燃烧;故填:蜡烛燃烧时,X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X不燃烧;吹灭蜡烛瞬间,X与氧气接触,且焰心温度高于其着火点,所以X立即燃烧。
8.(2023 柯桥区二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省略仪器的定装置)。
(1)实验开始后,关闭K3,打开K1、K2。装置左侧通入CO2,一段时间后 中纸花变红,其原因为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同时B中短蜡烛熄灭,关闭K2,片刻后长蜡烛也熄灭,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 。
(2)关闭K1、K4,打开K3,观察D中现象 ,一段时间后再打开K4继续观察,则整个过程D中的现象为 。
【答案】(1)A;CO2+H2O=H2CO3;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无现象;溶液变浑浊。
【解答】:(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够使紫色石蕊变红;因此实验开始后,关闭K3,打开K1、K2,装置左侧通入CO2,一段时间后A中湿润紫色纸花变红;用方程式表示为:CO2+H2O=H2CO3;同时B中短蜡烛想灭,关闭K2,片刻后长蜡烛也熄灭,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继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钙继续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溶液;因此关闭K1、K4,打开K3,由于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此D中澄清的石灰水没有明显现象出现;一段时间后再打开K4继续观察,有二氧化碳直接进入澄清的石灰水中,D中溶液变浑浊;
故答案为:(1)A;CO2+H2O=H2CO3;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无现象;溶液变浑浊。
9.2022年在北京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如图甲是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冰丝带”,届时该场馆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进而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如图乙是小科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 (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温室效应;阳光;左。
【解答】:二氧化碳会形成温室效应,故场馆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会减缓温室效应;实验时应该在阳光下进行,由于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故盛有二氧化碳的装置内温度升高明显,压强大于盛有空气的装置,会出现水柱左移的现象;
故答案为:温室效应;阳光;左。
10.(2023春 临海市期末)如图为某市2023年5月1日~14日空气质量指数(AQI)趋势图(图甲)及空气质量等级分类标准(图乙)。请回答:
(1)5月1日~7日,该市的空气质量以 (填空气质量等级)为主。
(2)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保持并改善空气质量,请提出一项可行的措施 。
【答案】(1)二级;(2)城市道路定时洒水。
【解答】:(1)当空气污染指数在51-100之间时,空气质量级别是二级,空气质量状况是良。根据甲图可知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50~100,空气质量级别以二级为主。
(2)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可改善空气质量。
故答案为:(1)二级;(2)城市道路定时洒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