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地下森林断想张抗抗作者简介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 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作者简介字词学习
瘠薄
沉湎
孱弱
浩瀚无垠
隐姓埋名
愤懑
万籁俱寂(jí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chán):软弱无能。(yín):形容广大;繁多。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mèn):气愤,抑郁不平。(lài):形容非常寂静。
(yǐn):一、预习检查 1.什么叫“断想”?这篇散文在歌颂什么?表达怎样的感情?“断想”,即“片段感想”;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2.本文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你知道这是怎样的
一个年代吗?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整体把握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三、课文结构一、(1-2)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 ),表达
作者的感受( )。奇特惊讶二、(3-20)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
的特点。一层(3-8)大地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
原有生命毁于一旦。二层(9-20)幽谷在千万年沉寂之后,暗暗生长出“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三、(21-27)描写现时作者亲眼所见的地下森林的 状貌,突出其 的特点,表达作者 之情,并揭示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艰辛自豪景仰四、阅读理解 (一) 阅读1~8节,回答下列问题1、第1节写一般森林的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么?找出本节的比喻句并说明作用。特点:作用:赞美一般森林,以此反衬长在不受阳关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里的地下森林的不同寻常。广袤盛大比喻句:风来时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时如一堵坚固的墙。 |作用:比喻描写一般森林的浩瀚。2、读第2节回答问题: (1)这一节主要写地下森林的什么特点?表达作者什么感受?特点—奇特生长地方—峡谷长得不高—够得着脚尖珍贵—无价财富品格—沉默寡言 与世无争 (拟人)感受—惊讶(2)作者在第一节称“一般森林”用第三人称“它”,而这一节作者改用第二人称“你”称呼“地下森林”,这样改换有什么作用? 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充沛。(3)这一节末尾连用两个疑问句,有什么作用?表达对地下森林的关切,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探寻。3、第3、4节写什么?通过想象再现“遥远年代”火山爆发的场面。火山爆发狂风呼啸 气浪灼人
沙石飞腾 岩浆横溢
天昏地暗 山崩地裂
听—巨木折断
见—地心“热血”喷射气势宏伟壮观______________想象__________________4、第5节写什么?火山爆发前后的对比前:草地 湖底 岩石 峻岭
——万物鼎盛后:湖 石山 沙砾 深渊
——万籁俱静5、第6、7、8节写了哪些内容?第7节:小结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第8节:写昔日的火山石经若干年后,由于 风、雨水、阳光的作用,现在变绿了,鸟儿也回来了。第6节:写火山爆发后留下的痕迹。生命毁于一旦。(二)阅读9-16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第10段写法上的特点。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阳光的无 情,表现出幽深峡谷环境的恶劣。2.第11-12段的问句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这里的三个问句是无疑而问,其作用是 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 3.第13段写出了峡谷怎样的品格? 隐姓埋名,甘于寂寞,信念坚定。 4.第14、15、16段是怎样有详有略地写出自然界其它生命对峡谷的理解与帮助的? 详写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滋润的洁净的山泉,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松;略写给谷以种子的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三)阅读20-27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21-27段的内容。描写现时的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2.第20段中“地下”一词的引号的作用是什么?特殊称谓3.第21段中“我不愿离去”,原因是什么? 地下森林的奇特震动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作者一半怀着好奇心,一半怀着崇 敬之情留下来。4.第22段“秋日的艳阳……打扮得五彩缤纷”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是属于什么描写?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排比、拟人;属于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为地下森林终见天日而喜悦、高兴。
5.读24-25段理解“我是森林”这句话的含义? 这是自豪的呐喊,它喊出了地下森林不屈的灵魂。6.第23段中“你的歌是唱给…听吗?它们如今…哪儿去了呢?…”这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7.作者为什么在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呢? 是为了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8.第26段中哪一句是点明主题思想的?请找出来。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决不屈服啊!”9.这几段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段中写秋阳、写风、写小草的目的是什么? 描写、抒情,衬托出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强盛繁茂。
10.作者用“你”“你们”来称呼地下森林,这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倾注自身的巨大热情,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景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感染力。11.最后一段体现了什么主题? 作者由衷地赞叹那些在险恶环境中依然顽强地成长着,最终创造了奇迹的人们!他们是英雄!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学习!
12.26段中“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请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引证这一道理。 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要有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得成功;一颗优秀的种子,在任何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
(举的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可以是人类社会的)(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从几个方面去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释;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1)坚韧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 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 沉默寡言;
(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主题:“大自然每一次….不会屈服”,不怕命运不公
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
有的荣耀和尊敬。思考 (第二部分)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毁灭、沉寂、没有生命;
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
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
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五、重点语句的分析1.“它懂得阳光虽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的是什么?) 阳光的“嫌弃”表现在:“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尔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阳光通常被视为最公平的,但这里表现出轻视、冷漠和不公正。
时间对地下森林却是另一种态度:给予地下森林的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表现出爱心。“几万年的代价”指一是极言时间之长;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2.“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作者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用“你”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景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思考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学生讨论交流,男生把握时代精神,女生把握个人思想烙印。 写作特点一、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二、想象丰富。三、语言表述简练生动。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 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 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2) 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示例1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示例2
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色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
(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示例3
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6、课堂小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为伴,或街树,小林地,甚至森林,它们自始就会说话,树叶沙沙,风儿传情。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生命周围的资料。这些记忆告诉我们大自然与人类所发展出的关系,告诉我们关于这片土地的先灵故事,他们的智慧与错误。
树会说话,只要以心灵倾听。造访森林吧!来趟与树的心灵对话,将树健美的精神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