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反应热的计算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1.2反应热的计算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11 11:3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反应热的计算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利用含碳化合物合成燃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方法,已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曲线Ⅰ和曲线Ⅱ分别表示不使用催化剂和使用催化剂的两种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 B.加入催化剂,该反应的活化能和均变小
C.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如果该反应生成液态,则增大
2.已知,其它相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 HCl
1mol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kJ 436 a 43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243
B.和的总能量小于2HCl(g)
C.完全反应放出183kJ热量
D.生成2HCl(l)的能量变化小于183kJ
3.已知:
若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可生成5.4g,并放出113.5热量,则混合气体中的物质的量为
A.0.2 B.0.15 C.0.1 D.0.05
4.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已知2H2(g)+O2(g)=2H2O(g)△H= 483.6 kJ·mol 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 kJ·mol 1
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H>0,则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C.已知NaOH(aq)+1H2SO4(aq)=1Na2SO4(aq)+H2O(l)△H= 57.4 kJ·mol 1,则含20.0 g NaOH的稀溶液与浓硫酸完全中和,放出28.7 kJ的热量
D.已知2C(s)+2O2(g)=2CO2(g)△H1,2C(s)+O2(g)=2CO(g)△H2,则△H1>△H2
5.C和在生产、生活、科技中是非常重要的燃料。已知: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C(s)的摩尔燃烧焓为110.5KJ·mol-1
B.
C.
D.由②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化学键中储存的总能量比产物化学键储存的能量高
6.苯催化加氢制备环己烷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工艺,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g)+3H2(g)(g) ΔH;已知:①2H2(g)+O2(g)=2H2O(l) ΔH1;②2(g)+15O2(g)12CO2(g)+6H2O(1) ΔH2;③(g)+9O2(g)=6CO2(g)+6H2O(1) ΔH3,则ΔH=
A.ΔH1+ΔH2–ΔH3 B.ΔH3-ΔH2-ΔH1
C.3ΔH1+ΔH2-ΔH3 D.ΔH1+2ΔH2-ΔH3
7.下列说法或表示正确的是
A.已知CH4(g)+2O2(g)=CO2(g)+2H2O(l);ΔH =-802.33kJ/mol,则CH4的燃烧热为802.33 kJ
B.已知S(g)+O2(g)=SO2(s);ΔH1,S(g)+O2(g)=SO2(g);ΔH2,则ΔH2<ΔH1
C.在100 ℃、101kPa条件下,1mol液态水气化时需要吸收40.69 kJ的热量,则H2O(g)=H2O(l)的ΔH=+40.69 kJ·mol-1
D.由C(石墨,s)= C(金刚石,s)ΔH= + 119 kJ/mol可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8.化学上,规定单质的生成热为0:可用物质的生成热表示该物质的相对能量高低。氨的几种氧化物的相对能量如表所示(25℃,101kPa条件下):
物质及状态 N2O(g) NO(g) NO2(g) N2O4(g) N2O5(g)
相对能量/(kJ mol﹣1) 82 90 33 ﹣20 11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在5种氮的氧化物中,NO(g)最活泼
B.N2O4(g) 2NO2(g)的过程为放热过程
C.N2O5(g)═2NO2(g)O2(g)△H=+55kJ mol﹣1
D.1molN2O(g) 分解成N2(g) 和O2(g) 需要放出82kJ能量
9.已知:
其他数据如下表:
化学键 C=O O=O C-H O-H C=C
键能/() 798 x 413 463 6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的燃烧热为
B.
C.
D.当生成4molO-H键时,该反应放出热量一定为akJ
10.已知某金属氧化物催化丙烷脱氢过程中,部分反应进程如图,则过程中的焓变为___________kJ/mol。
A. B. C. D.
11.某反应由两步反应A B C构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E1、E3表示两反应的活化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步反应均为放热反应
B.整个反应的△H=E1-E2+E3-E4
C.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A C的焓变
D.三种化合物中B最稳定
12.在、时,已知:
则与和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13.反应 A + B→C + Q(Q>0)分两步进行 ①A + B→X - Q(Q>0);②X→C + Q(Q>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A. B.
C. D.
14.已知在25℃、Pa下,1 mol 生成和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气态水,乙液态水
B.甲乙丙丁中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大小关系为:丙>丁>乙>甲
C.热化学方程式为: kJ·mol
D.形成1 mol 中的化学键需吸收930 kJ的能量
15.卤化铵(NH4X)的能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ΔH1>0,ΔH2<0
B.相同条件下,NH4Cl的ΔH2比NH4I的小
C.相同条件下,NH4Cl的ΔH3+ΔH4比NH4I的小
D.ΔH1+ΔH2+ΔH3+ΔH4+ΔH5=0
二、填空题
16.为了合理利用化学能,确保安全生产,化工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化学反应的焓变,并采取相应措施。
(1)下列变化过程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填序号)。
①浓硫酸稀释②酸碱中和反应③炭在O2中燃烧④煅烧石灰石⑤C与水蒸气反应制取水煤气⑥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H2⑦C还原CO2
(2)①1mol乙烯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H2O(l)=H2O(g) △H=+44kJ mol-1,则C2H4(g)+3O2(g)=2CO2(g)+2H2O(1),的△H=____。
②键能是指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已知部分化学键的键能如表所示,通过计算可得x=____。
化学键 C=C C-H O=O C=O O-H
键能/(kJ mol-1) x 413 498 799 467
(3)已知反应I:C2H4(g)+H2(g)=C2H6(g) △H1
反应II:C2H6(g)+O2(g)=2CO2(g)+3H2O(1) △H2
反应III:C2H4(g)+3O2(g)=2CO2(g)+2H2O(1) △H3
则△H1+△H2____△H3(填“<”“>”或“=”)。
17.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1)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被称为“工业的血液”,通过石油的分馏、催化裂化和催化裂解提高石油的综合利用效率。已知一些烷烃的燃烧热如下表:
化合物 燃烧热/ kJ/mol 化合物 燃烧热/ kJ/mol
甲烷 891.0 正丁烷 2878.0
乙烷 1560.8 异丁烷 2869.6
丙烷 2221.5 异戊烷 3531.3
回答下列问题:
相同物质的量的烷烃,碳原子数越多,燃烧放出的热量越_______(填“多”或“少”)。热稳定性:正丁烷_______(填“>”或“<”)异丁烷。
(2)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已知
2H2(g)+O2(g)═2H2O(g)△H= -484kJ/mol
H2O(g)= H2O(l)△H= -44 kJ/mol
请问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 kJ。
(3)煤通过干馏得到的焦炭在高温条件下与水蒸气反应可制得水煤气,根据下列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 2H2(g)+O2(g)═2H2O(g) △H= -484 kJ/mol
C(s)+O2(g)=CO2(g) △H= -393.5 kJ/mol
CO(g)+O2(g)=CO2(g)△H= -283.0 kJ/mol
写出制备水煤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
18.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1)如图是(g)和(g)反应生成1mol(g)过程中能量的变化示意图,请写出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若已知下列数据∶
化学键 H-H N=N
键能/kJ·mol-1 435 943
试根据表中及图中数据计算N-H的键能∶___________kJ·mol-1
(3)用催化还原NOx还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已知:


若1mol还原NO至,则该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热△H3___________kJ/mol(用含a、b的式子表示)。
(4)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和已经被用作工业捕碳剂,它们与可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反应I:
反应II:
反应Ⅲ:
则△H3与△H1、△H2之间的关系是△H3=___________。
19.制取甲胺的反应为CH3OH(g)+NH3(g)CH3NH2(g)+H2O(g) ΔH。已知该反应中相关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下,则该反应的ΔH=________kJ·mol-1。
共价键 C—O H—O N—H C—N
键能/kJ·mol-1 351 463 393 293
20.完成下列问题
(1)煤油的主要成分为,已知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1386.2kJ热量; 。则表示煤油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已知甲烷能催化还原NO2,得到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且知反应消耗1.6 g甲烷时,放出热量86.7 kJ,写出甲烷催化还原NO2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N2(g)+O2(g) 2NO(g) △H1=+180.5kJ mol﹣1
C(s)+O2(g) CO2(g) △H2=﹣393.5kJ mol﹣1
2C(s)+O2(g) 2CO(g) △H3=﹣221.0kJ mol﹣1
请写出NO和CO生成N2和CO2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用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 L 1盐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盐酸温度;
步骤二:用另一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 L 1 NaOH溶液,并用同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
步骤三: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得混合液最高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①现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稀氨水分别和1 L1 mol 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分别为ΔH1、ΔH2、ΔH3,则ΔH1、ΔH2、ΔH3的大小关系为 _________________。
②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 g cm﹣3,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 J g 1 ℃﹣1。为了计算中和热,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溶液
1 20.0 20.1 23.2
2 20.2 20.4 23.4
3 20.5 20.6 23.6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___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③该同学通过实验测出的中和热有误差,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___________。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用量筒量取盐酸时仰视读数
C. 分多次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
D.用测量盐酸的温度计直接测定NaOH溶液的温度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A.根据图示,该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是放热反应,故选项 A 错误;
B.加入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但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没变,其能量差即不变,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C正确;
D.如果该反应生成液态,放出更多的热量,因反应热为负值,则减小,故D错误;
故选C。
2.A
解析:A.断键时吸热、成键时放热,则(436+a)-2×431=-183,得,A正确;
B.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和的总能量大于的,B错误;
C.与完全反应生成时放出热量,条件不足,无法求出的物质的量,C错误;
D.的能量比的能量高,则生成的能量变化大于,D错误;
答案选A。
3.A
解析:5.4克水的物质的量为0.3mol说明有0.3mol氢气燃烧,放出285×0.3=85.5kJ,则一氧化碳放出的热量为113.5-85.5=28.0kJ,则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0.2mol。
故选A。
4.B
解析:A.H2O的稳定状态是液态,H2O由气态转化为液态会放出热量,导致反应热减小,则氢气的燃烧热<-241.8 kJ·mol 1,A错误;
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H>0,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说明金刚石含有的能量比等质量石墨高。物质含有的能量越低,物质的稳定性就越强,所以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B正确;
C.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导致其与20.0 g NaOH(0.5 mol)放出热量多于57.4 kJ×=28.7 kJ,即含20.0 g NaOH的稀溶液与浓硫酸完全中和,放出的热量大于28.7 kJ,C错误;
D.物质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比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反应放出热量越多,则反应热就越小,所以已知2C(s)+2O2(g)=2CO2(g) △H1,2C(s)+O2(g)=2CO(g) △H2,则△H1<△H2,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5.C
解析:A.的摩尔燃烧焓是指1摩尔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释放出来的能量,①中生成的是一氧化碳不是稳定产物,故由此不能推出C(s)的摩尔燃烧焓,A错误;
B.由②可知反应:的,B错误;
C.根据B可知,目标方程式的反应热为:,C正确;
D.由②可知反应: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反应物化学键中储存的总能量比产物化学键储存的能量低,D错误;
故选C。
6.A
解析:由反应①2H2(g)+O2(g)=2H2O(l) ΔH1
②2(g)+15O2(g)12CO2(g)+6H2O(1) ΔH2
③(g)+9O2(g)=6CO2(g)+6H2O(1) ΔH3,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①+×②-③可得总反应(g)+3H2(g)(g),则ΔH=ΔH1+ΔH2–ΔH3,
答案选A。
7.D
解析:A.燃烧热是101kPa时,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产物时的反应热,常见元素的稳定产物:C→CO2(g)、H→H2O(l),则CH4的燃烧热为802.33 kJ/mol,A错误;
B.等质量时,SO2(g) 比SO2(s)能量高,则气态硫单质燃烧生成SO2(s)释放的能量多,放热反应焓变小于0,则ΔH1<ΔH2<0,B错误;
C.在100 ℃、101kPa条件下,1mol液态水气化时需要吸收40.69 kJ的热量,则H2O (l) =H2O(g)的ΔH=+40.69 kJ·mol-1,H2O (g) =H2O (l)的ΔH=-40.69 kJ·mol-1,C错误;
D.由C(石墨,s)= C(金刚石,s)ΔH= + 119 kJ/mol可知,则等质量时,石墨比金刚石能量低,石墨比金刚石稳定,D正确;
答案选D。
8.B
解析:A.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NO的相对能量最大,其稳定性最小,所以NO的化学性质最活泼,A正确;
B.反应热等于生成物总能量与反应物总能量之差, ΔH=33kJ/mol×2﹣(﹣20kJ/mol)=+86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错误;
C. △H=33kJ/mol×2+0﹣11kJ/mol=+55kJ/mol,C正确;
D. △H=0+0﹣82kJ/mol=﹣82kJ/mol,说明1molN2O(g) 分解成N2(g) 和O2(g) 需要放出82kJ能量,D正确;
故选B。
9.B
解析:A.表示燃烧热时,水应为液态,A项错误;
B.根据等于反应物键能总和减生成物键能总和:,可得出,B项正确;
C.生成,,C项错误;
D.生成4molO-H键,即生成,水的状态不能确定,D项错误;
故选B。
10.D
【分析】从图看反应经历了三个历程(过程),则X(g)→Y(g) 过程中的焓变应该由三个历程叠加。
解析:第一步反应的焓变为E1-E2;第二步反应的焓变为ΔH;第三步反应焓变为E3-E4,所以该反应的焓变为E1 E2+ΔH+E3 E4;
故选D。
11.B
解析:A.A→B的反应为吸热反应,B→C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整个反应中△H=(E1-E2+E3-E4)kJ/mol,故B正确;
C.加入催化剂,只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不改变反应热,也不影响反应的焓变,故C错误;
D.物质的总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三种物质的稳定性顺序:B<A<C,故D错误;
综上所述,故选B。
12.D
解析:①;②;③;根据盖斯定律有③=2②+①;所以与和间的关系为;
故答案选D。
13.D
解析:反应 A + B→C + Q(Q>0)放出热量,说明A+B能量总和大于C能量,①A+B→X- Q(Q>0)为吸热反应,则A+B能量总和小于X能量;②X→C+Q(Q>0)为放热反应,则X能量大于C能量,符合条件的只有D,故选:D。
14.B
解析:A.乙聚集状态变为甲聚集状态放热,水蒸气变为液态水为液化放热,所以甲为液态水,乙为气态水,故A错误;
B.甲为液态水,乙为气态水,气态水比液态水的能量高,具有的总能量大小关系为乙>甲,乙到丙断开化学键吸收能量930kJ ,则丙所具的能量比乙高930kJ,乙到丁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436kJ+249kJ=685kJ ,则丙所具的能量比丁高685kJ ,则甲、乙、丙、丁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大小关系为丙>丁>乙>甲,故B正确;
C.由图可得, ,则热化学方程式 故C错误;
D.形成1 mol 中的化学键需放出930 kJ的能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5.C
解析:A.卤化铵的分解为吸热反应,ΔH2对应的为HX化学键断裂过程,断裂化学键吸收热量,焓变也为正值,则ΔH1>0、ΔH2>0,故A错误;
B.氯原子半径小于碘原子,所以H-Cl的键能大于H-I的键能,断键吸收热量焓变大于0,所以相同条件下,NH4Cl的ΔH2比NH4I的大,故B错误;
C.ΔH3+ΔH4为原子变为离子需要的能量,Cl(g) Cl-(aq)比I(g) I-(aq)放出的热量多,所以相同条件下,NH4Cl的ΔH3+ΔH4比NH4I的小,故C正确;
D.途径5与途径1、2、3、4之和的起点和终点相同,结合盖斯定律可知ΔH1+ΔH2+ΔH3+ΔH4=ΔH5,故D错误;
答案选C。
二、填空题
16.(1)④⑤⑦
(2) -1392kJ/mol 526
(3)<
解析:(1)①浓硫酸稀释放热;②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③炭在O2中燃烧是放热反应;④煅烧石灰石属于吸热反应;⑤C与水蒸气反应制取水煤气属于吸热反应;⑥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H2是放热反应;⑦C还原CO2属于吸热反应;
答案选④⑤⑦;
(2)①1mol乙烯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
C2H4(g)+3O2(g)=2CO2(g)+2H2O(g) ΔH=-1304kJ/mol ⅰ
2H2O(l)=2H2O(g) △H=+88kJ mol-1 ⅱ
依据盖斯定律ⅰ-ⅱ即得到C2H4(g)+3O2(g)=2CO2(g)+2H2O(1)△H=-1392kJ/mol。
②反应热等于断键吸收的能量和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的差值,则x+4×413+3×498-2×799-4×467=-1392,解得x=526。
(3)已知:
反应I:C2H4(g)+H2(g)=C2H6(g) △H1
反应Ⅱ:C2H6(g)+O2(g)=2CO2(g)+3H2O(1) △H2
反应Ⅲ:C2H4(g)+3O2(g)=2CO2(g)+2H2O(1) △H3
则依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I+反应Ⅱ-反应Ⅲ得到H2(g)+O2(g)=2H2O(1) △H=△H1+△H2-△H3<0,所以△H1+△H2<△H3。
17.(1) 多 <
(2)143
(3)C(s)+H2O(g) =CO(g) +H2(g) △H=+131.5 kJ/mol
解析:(1)由图表可知,相同物质的量的烷烃,碳原子数越多,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正丁烷燃烧热放出热量大于异丁烷,则正丁烷能量高于异丁烷,热稳定性:正丁烷<异丁烷。
(2)已知①2H2(g)+O2(g)═2H2O(g)△H= -484kJ/mol
②H2O(g)= H2O(l)△H= -44 kJ/mol
由盖斯定律可知,①+②×2得2H2(g)+O2(g)═2H2O(l)△H= -572kJ/mol,则1g氢气(0.5mol)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143 kJ;
(3)已知①2H2(g)+O2(g)═2H2O(g) △H= -484 kJ/mol
②C(s)+O2(g)=CO2(g) △H= -393.5 kJ/mol
③CO(g)+O2(g)=CO2(g)△H= -283.0 kJ/mol
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②-①-③得制备水煤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s)+H2O(g) =CO(g) +H2(g) △H=+131.5 kJ/mol。
18.
【分析】(1)先求出此反应的焓变,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再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2)根据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总键能减去生成物的总键能计算;
(3)利用盖斯定律计算;
(4)利用盖斯定律计算。
解析:(1)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应为放热反应,生成1mol氨气放出46kJ热量,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2)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总键能减去生成物的总键能,设N-H的键能为x,则,解得x=390kJ/mol;
故答案为390;
(3)已知①

利用盖斯定律将①-3×②可得△H=3b-akJ·mol-1,则1mol还原NO至的反应热为;
故答案为
(4)根据反应反应Ⅰ:
反应Ⅱ:
反应Ⅲ:
可知:反应Ⅲ=反应II×2-反应I,因此△H3=2△H2-△H1;
故答案为2△H2-△H1。
19.-12
解析:反应CH3OH(g)+NH3(g)CH3NH2(g)+H2O(g)中,反应物中1molN-H和1molC-O断裂,生成物中形成1molC-N键和1mol H-O键,故ΔH=断裂反应物的总键能-形成生成物总键能=393 kJ·mol-1+351 kJ·mol-1-(293 kJ·mol-1+463 kJ·mol-1)=-12 kJ·mol-1。
20.(1)C12H26(l)+O2(g)→12CO2(g)+13H2O(l) △H=-7503kJ·mol-1
(2)CH4(g)+2NO2(g)=N2(g)+CO2(g)+2H2O(g) △H=-867kJ·mol-1
(3)NO(g)+2CO(g)=N2(g)+2CO2(g) △H=-746.5kJ·mol-1
(4) △H1=△H2<△H3 -51.8kJ·mol-1 B
解析: (1)1mol煤油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kJ=6931kJ,1mol煤油燃烧生成气态水时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12H26(l)+O2(g)→12CO2(g)+13H2O(g) △H=-6931kJ·mol-1;推出1mol煤油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6931+13×44)kJ=7503kJ;即煤油燃烧热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12H26(l)+O2(g)→12CO2(g)+13H2O(l) △H=-7503kJ·mol-1;故答案为C12H26(l)+O2(g)→12CO2(g)+13H2O(l) △H=-7503kJ·mol-1;
(2)甲烷与NO2反应的方程式为CH4+2NO2=N2+CO2+2H2O(g),消耗1molCH4时放出热量为kJ=867kJ,甲烷催化还原NO2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H4(g)+2NO2(g)=N2(g)+CO2(g)+2H2O(g) △H=-867kJ·mol-1;故答案为CH4(g)+2NO2(g)=N2(g)+CO2(g)+2H2O(g) △H=-867kJ·mol-1;
(3)
NO与CO反应2NO+2CO=N2+2CO2,根据盖斯定律,因此有△H=2△H2-△H1-△H3=[2×(-393.5)-(+180.5)-(-221.0)]kJ·mol-1=-746.5kJ·mol-1,即2NO(g)+2CO(g)=N2(g)+2CO2(g) △H=-746.5kJ·mol-1;故答案NO(g)+2CO(g)=N2(g)+2CO2(g) △H=-746.5kJ·mol-1;
(4)①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即△H<0,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均为强碱,与1L1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都等于57.3kJ·mol-1,NH3·H2O为弱碱,电离是吸热过程,稀氨水与1L1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mol-1,因此有△H1=△H2<△H3;故答案为△H1=△H2<△H3;
②第1次实验起始平均温度为20.05℃,第2次实验起始平均温度为20.3℃,第3次实验起始平均温度为20.55℃,三次温差分别是3.15℃、3.1℃、3.05℃,三次平均温差为=3.1℃,根据△H=-=-51.8kJ·mol-1;故答案为-51.8kJ·mol-1;
③本实验测得中和热为51.8kJ·mol-1,小于57.3kJ·mol-1,
A.保温、隔热效果差,造成热量的损失,所测中和热的数值偏低,故A不符合题意;
B.用量筒量取盐酸时仰视读数,量取的盐酸体积增大,放出的热量多,所测中和热的数值偏高,故B符合题意;
C.多次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造成热量的损失,所测中和热的数值减小,故C不符合题意;
D.用测量盐酸的温度计直接测定NaOH溶液的温度,起始平均温度偏高,温度变化偏低,所测中和热数值减小,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