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月光曲》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月光曲》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1 17:3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月光曲
第二十三课
1、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讲《月光曲》是贝多芬写的。
第二部分(2—10):详细记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3、阅读第二自然段,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贝多芬的特别注意?
因为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4、贝多芬靠近茅屋,他又听到了什么?
听到屋里在谈话,说话的人没钱买音乐会的入场券。
5、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有人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喜欢我的曲子。
他们那么穷,买不起票,我应该亲自弹给他门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6、琴声为什么是断断续续的?
因为弹琴的是一个盲姑娘。
7、阅读第5、6自然段 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
9、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8、盲姑娘在音乐上有什么样的特长?
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10、“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如何理解这两个“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第一个是表现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
第二个“您”就很肯定。
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11、这说明了盲姑娘当时怎么样的心情?
12、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第一幅: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这段话是皮鞋匠的联想,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
音乐:舒缓轻柔
13、自然段中有三幅画面,请找出来归纳,
并分别体会当时的音乐会是怎样的?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波折。
13、自然段中有三幅画面,请找出来归纳,
并分别体会当时的音乐会是怎样的?
第三幅: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13、自然段中有三幅画面,请找出来归纳,
并分别体会当时的音乐会是怎样的?
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14、如果把联想的部分去掉,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美感,与文章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这告诉我们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文章中恰当地加入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得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15、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
没有
他们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
16、欣赏语言:第3自然段中,姑娘为什么说她是“随便说说”?
随便说说
善解人意,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
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的热爱的无奈。
作用:写出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烘托了茅屋中温馨而浪漫的氛围。
环境描写
比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17、第8自然段中,前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属于什么描写?起到什么作用?
18、课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19、回顾课文内容,归纳: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同情、热爱穷苦人民;
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他拥有卓越的音乐才华。
20、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贝多芬亲自给一对穷兄妹弹奏《月光曲》,让他们陶醉,愿望得以实现的故事。
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月亮描绘的无比美丽,给人以遐想;环境描写烘托出月光下的美景以及浪漫的氛围。
最后加入了联想,使得文章和故事更优美,让人无比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