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品茶中三味,悟人生真谛(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品茶中三味,悟人生真谛(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1 12:3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品茶中三味,悟人生真谛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茶叶起源于中国,可追溯至神农尝百草时期,此后兴于唐、盛于宋;中国人在泡茶、品茶、论茶的过程中,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一带一路,中国茶用隽永的香气与浓醇的韵味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据统计,在城市群体中兴起的“围炉煮茶”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话题播放量已超过16亿次。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上,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喝茶能体现出君子做事情的六种品质,叫“君子六成”。第一,茶要炒制,做人要修炼。第二,茶要下沉,做人要谦和。第三,茶失色于水,做人需融合于众。第四,茶有清香,做人需诚敬。第五,茶释其味,做人要奉献。第六,茶要品味,做人需修德。
以上材料中的“修炼”“谦和”“融合”“诚敬”“奉献”“修德”,都是品茶得出的人生道理,请结合材料,任选三个词,谈谈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八期《茶经》播出。节目“以茶会友”,品“茶圣”陆羽人生真味。陆羽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三岁沦为孤儿,寄身寺庙;辗转江湖,一心寻茶,终成“茶圣”。陆羽的生命因经历沉浮,才释放了本身蕴藏的力量。《茶经》中说:“啜苦咽甘,茶也。”品茶时,刚刚入口会有涩感,但慢慢品味,则口中生津,一股清香之气会慢慢在心中回荡。茶中有苦,有甜,有淡然。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能让我们更好地看待人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囊括了茶园管理、茶的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全部流程。这些技艺、习俗能深切地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有赖于以下条件的共同助力:中国茶园有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和气候,且经过了一代代人的精心管理;茶叶的制作技艺精湛,并不断地升级优化;人们能够通过制茶、泡茶、品茶的实践愉悦身心,培养平和包容的心态,传达茶和天下的理念。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陆羽从小被智积禅师在寺庙中抚养长大,诵经念佛成为得道高僧看似成了他唯一的正道。但陆羽喜欢吟读诗书,执意要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为了更好地教育他,禅师给陆羽出难题,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温水沏茶,茶叶只浮在水面。沸水冲茶,茶叶屡经浮沉,茶叶的原味与清香自然散逸开来。世界的芸芸众生与茶无异,只有经得起岁月沉浮才能散发生命的清香。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学校计划开展“中学生生涯规划”主题活动,结合上述材料,请从人生方向规划和人生经历与收获等角度,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位屡屡失意的青年人去请教得道高僧,高僧拿了两只装有茶叶的杯子,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青年人喝,青年人觉得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低沉浮着,一会儿,一丝清香缓缓地从杯中飘出来……高僧这样加了三次水,茶叶在杯子里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于是,青年人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茶叶经历多次的沸水浸泡,终于绽放了芳香!
人生如茶,人的成长需要磨炼。
要求:①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试题材料从多角度展现了“中国茶”的相关内容,写作任务中预设的写作情境是“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上”,所以考生需要将对“中国茶”的启示与“建设文化强国”有机结合。
中国人在悠久的茶文化中“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茶文化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启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要善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如今的一带一路,“中国茶”凭借其独特的魅力“穿越历史、跨越国界”,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茶”走出国门、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启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要善于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增强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在城市群体中兴起的“围炉煮茶”吸引了广泛关注,具有极高的话题播放量。“围炉煮茶”是千年饮茶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是当下社会新型的饮茶方式,备受年轻人喜爱,这说明传统文化的流传不应拘泥于形式,建设文化强国也要与时俱进。
理解清楚以上内容, 考生便可以自主立意展开写作。值得提醒的是,本题的写作情境是“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上”,故考生切不可就中国茶论中国茶,而应将“中国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国相结合,辩证谈二者联系。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材料内容提出中心论点,如建设文化强国要善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并与时俱进。然后论证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建设文化强国的积极意义,论证过程中可以引用北岛“不懂的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的名言,使论证更权威。接着进一步指出建设文化强国并不能只照搬传统文化,还应该与时俱进,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使其生生不息。最后,联系实际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取传统文化之精魄,铸文化强国之根基,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立意:
1.取传统文化之精魄,铸文化强国之根基。
2.与时俱进,建设文化强国。
3.助力文化走出去,共建文化强国。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在品茶中品出人生,茶文化源远流长,通过炒茶、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行为,加之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便形成为一套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处世哲学。“修炼”“谦和”融合”“诚敬”“奉献”“修德”是君子做事情的六种品质。
“修炼”——绿叶要变身为茶需要炒制,这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过程,需要凤凰涅磐的勇气。做人亦需像茶一样,需百炼成钢,无论顺境逆境,都要稳定心态。积极去见世面、经风雨、搏激流,在实践中增长本领,锤炼意志,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精神内涵,提高综合素质。
“谦和”——茶冲到水里后会慢慢下沉至杯底,用娇弱的身躯托起沉重的清水。为人要像茶那样主动沉下去——时刻保持谦和、低调。要懂得低姿态即是进步,如果趾高气昂,夜郎自大,就会什么也学不到,也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帮助。
“融合”——茶冲到水里慢慢下沉时,不断与水融合,吸收水分,释放颜色,实现中和交融。茶失色于水,做人需融合于众。不仅需要身入,更需要心入,要学会用心倾听、将心比心。积极与人为善,真正把自身融入社会、融入大众。同时,君子和而不同,还应保持做人原则,而不是成为乌合之众。
“诚敬”——茶有悠悠清香、绵绵茶情,如绕梁之音,令人回味,这叫诚敬。诚即诚心,《中庸》言:“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以诚心待人,以诚心观己。敬即处事待人之态度,存恭敬之心,以礼待人,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少吾少以及人之少的态度,真心尊敬他人、包容他人。
“奉献”——茶到了水里,香味给了水,人们喝了水,却扔了茶叶,茶叶便算舍身奉献了。做人亦需像茶叶那样去舍身、去奉献。当今社会和平稳定,发展迅猛,舍身的机会已然不多,但奉献精神仍然亟需。奉献能够让苦成乐,变难为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果没有别的东西奉献,那就付出辛劳的泪水和血汗。
“修德”——茶是有生命和意境的,喝茶需要细细品味,与其说喝茶不妨说品茶更准确。茶之内涵如人之品德,需要不断的修德、立德,增强自己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强化自己的内心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心态从容,内心淡定,守住“德”这个修心立身之本,做一个内心强大、品德高尚、内涵丰富的复合型人才。
以上每一种品质都是由茶道得出,六个词关系丰富,既有并列关系,又有递进关系,还有包容关系。可以向上统筹,即前五个词都是为了达到最后的“修德”;也可向下兼容,即“修炼”为做人之基,之后的五个词都要建立在此基础上。
认为要求“任选三个词”,一定要对所选的关键词进行有机组合,既要对每个词有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理性的思辨认识,又要厘清三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可以结合现实,综合三者关系来探讨人生的道理:可以侧重某一关键词的纵深突进;可以是“君子六成”的感悟;也可以是个人成长路径的规律总结。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品一杯佳茗,感悟人生真谛。接下来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茶要炒制,君子需修炼,茶的炒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痛苦的过程,做人亦如此,要想百炼成钢,要想成为精英,就要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二、茶要下沉,君子宜谦和,为人要像茶那样主动沉下去——时刻保持谦和、低调。要懂得低姿态即是进步。三、茶有清香,君子怀诚敬。茶有香气,绵绵茶情,如绕梁之音,令人回味,谓之诚敬。君子常怀恭敬之心,实现一分宁和,三分爱意,七分温存,十分幸福。
立意:
1.修炼自我,融合他人,修德成人。
2.修炼自我,融合于人,奉献于众。
3.品茶中三味,悟人生真谛。
4.茶有清香自沉底,人亦修身以成德。
3.例文:
人生如茶,苦尽甘来
作家林清玄说:“但凡茗茶,一泡苦涩,二泡浓陈,三泡甘香,四泡清淡。”一句话,道尽人生。少年时,青涩鲁莽,漂浮不定;成年后,艰难打拼,磕绊坎坷;到中年,历尽磨练,苦尽甘来;至老年,洗去浮华,心素如简。这一程,苦是历程,香是馈赠,淡是觉醒。
人生如茶,有苦有甜,也往往先苦后甜。
若细细品味,就能在瞬间的苦涩过后,品味出与众不同的甘甜来,这便是茶的回甘。其实命运就如一壶茶,只有经历一次次的跌宕起伏,才能留给我们值得回味的的幽香。正所谓
风吹雨打知生活,苦尽甘来懂人生。先苦后甜是规律。
我们都明白,苦乐相参是人生,先苦后甜,是世间万物的规律,欲尝其甘甜,必先承受之苦涩。但苦涩有时,甘甜有时,一定会有苦尽甘来的时候。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只有吃过苦,才懂得收获的甜。
一杯好茶要经历煎煮翻炒,最后脱胎换骨。人生也是如此,为生活和梦想打拼,千锤百炼后才有所得,没有任何捷径可行。生活可能会苦一阵子,但是不会苦一辈子。人生就像是攀登一座座高山,向上爬时,总会有体力不支、难以坚持的时候。但当你咬咬牙,坚持登上顶峰,那时眼前的风景,会让你觉得一切都值得。正如《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别害怕吃苦,因为那是你享受甘甜的开始。
多少人半生坎坷、半经风雨,发现真正入心的并非繁华,而是暮然回首时的平凡。生活的回甘,不一定要多强烈,劳累后的休息、饥饿后的饱饭、繁华后的平凡,皆是回甘。茶味如人生,几许苦涩,几许甘甜,又复平淡,茶味使然,人生使然。茶,惟其苦涩,才能醒脑提神,一杯清茶淡淡地浅尝最为甘美。茶能给人宁静和清冽,而人的内心惟有淡泊,才能宁静。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细细品,回味甘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茶会友’,品‘茶圣’陆羽人生真味”,引申出茶和人生的关系,陆羽的传奇人生体现了人生追求的执着,品茶的过程体现先苦后甜再淡然的过程。
作文要求根据材料的“启示意义”来“看待人生”。结合材料可以得出写作方向,人生的成长必然是先苦后甜再淡然,人生唯有熬过辛苦,才能收获幸福。生活不会亏待任何一个肯吃苦、肯努力的人,你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报你。可以在此基础上写如何看待人生的苦难,如怀着美好的期许面对人生的苦难,苦尽必定甘来,“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立意;也可以写经历人生的苦乐而后拥有淡泊超然的情怀,淡然之心映照出生命的神圣与崇高,体现出人格的旷然达观,可从淡然为真的角度立意。
写作思路上,可由材料引出茶如人生,人生如茶的看法,生命因经历沉浮,品尝过酸甜苦辣,才释放了本身蕴藏的终极力量,因心怀淡然散出脉脉辉光。可运用比喻论证,真正通透的人,其人生如品茶,经历现实人生的烹煮,无惧困难悲苦,沸腾喧嚣的生活中保持心灵的宁静与淡泊,实现精神的超脱与自由。
立意:
1.茶中悟人生,先苦后甜再淡然。
2.勇敢面对人生的波折和变化。
3.苦难过后才能品味人生的甜美。
4.浮生若茶,甘苦一念。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之所以要重点展现与中国茶有关的内容,是因为前段时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它之所以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中国饮茶和品茶不仅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更是早已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此后,材料也介绍了能产生这一结果的诸多条件,有气候、工艺方面的,也有人文方面的。这说明,一件事情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共同助力,而绝非一人之力。而从中国茶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国人心态这方面而言,我们能看到,制茶、泡茶、品茶的过程,增加了生活情趣,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增进了家庭和睦、人际和谐,增强了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等与茶有关的传统礼俗体现了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而在人类逐渐走向命运共同体的今日,中国的茶叶和茶文化将带着天人合一、谦和礼敬、和谐包容的理念进一步走向世界,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写作时,考生可以针对材料前后体现的中国茶能走向世界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因果关系,思考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的助力。也可以抓住中国茶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发掘、传承中国茶工艺与习俗中体现出来的有益于人身心发展、为人处世的优秀经验,以泽被后世。以及,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日,我们应该如何将以中国茶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发扬光大。
立意:
1.传承中国茶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2.茶和天下,走向世界。
3.茶和天下,共创美好明天。
5.例文:
制定生涯规划,成就出彩人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制定生涯规划,成就出彩人生》。材料中讲述了《茶经》的撰写者,茶圣陆羽的成长经历。少年陆羽想读书吟诗,不想成天一味诵经念佛。老禅师为了磨砺他的心性,叫他学习冲茶的技艺。陆羽在长期地冲茶实践中,他读懂了人生的起落,就如冲茶的过程一样,要经得住岁月的冲泡,有一个沉浮升降的历练过程。陆羽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笃定下来,制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进而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砺,方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冲茶,讲究开水的温度,讲究冲泡的时机、水量的多少,这告诉我们要及时制定自己的生涯规划,方能成就精彩人生。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的,需要披荆斩棘、锐意进取,要像冲茶的过程一样,由心性的浮躁到内心的笃定,沉潜下来,不断涵泳砥砺,方能做出一番成就。
君不见大国工匠“李大锤”千锤百炼之下,方有纳米般的精确;君不见黄大发用脚丈量土地的踏实为民,终成大发渠的汩汩清流?君不闻南仁东执着射电望远镜的二十四年,成就的是中国天眼的耀眼辉煌;君不见塞罕坝三代人与风沙竞赛,成就的是野蛮生长的绿色神话……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躬逢盛事。我们要有陆羽那样沉得住气,静得下来的心性,在不断地磨砺中,培养自己耐得住寂寞,进而执着不舍地追求。大家都知道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故事。敦煌是一座艺术宝库,需要我们华夏子孙去传承,去发掘,去弘扬它的美和神韵。但是黄沙漫漫,沙漠戈壁,戍守这座宝库几乎耗尽了樊锦诗的如诗如梦的青春年华。是什么,让樊锦诗,甘于寂寞,勇于坚守自己的理想和艺术研究的梦想,那就是年少是播种下了生涯规划的种子,在实践中不断上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艺术领域如此,科学研究亦是如此。如果不是玛丽·居里对镭元素的痴迷和执着,怎会在几十百吨的沥青中,机械反复地提取呢?如果不是本着对救死扶伤的执着和不舍,不是小时候生涯规划或目标的设定,屠呦呦会成为青蒿素的发明者,成为诺贝尔医学生物奖的获得者吗?
时代的列车,已经驶到21世纪。我们躬逢盛世,作为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有义不容辞地责任,建设好自己美丽的家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早日实现中国腾飞的梦想而奋斗不息。而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我们必须及时制定人生的规划,方能才最美的时节绽放出青春的风采。
亲爱的同学们,何不以梦想力到达地,以踏实力翼,来一场以青春为期的飞行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制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成就灿烂的青春风采吧!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考生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
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本题由茶圣陆羽小时候的励志故事说开去:小时候的陆羽喜欢吟读诗书,执意要下山求学,而不愿一味地诵经念佛。为了更好地教育他,禅师给陆羽出难题,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问题的关键是在冲茶的过程中陆羽获得了人生的启迪和感悟:温水沏茶,茶叶只浮在水面。沸水冲茶,茶叶屡经浮沉,茶叶的原味与清香自然散逸开来。世界的芸芸众生与茶无异,只有经得起岁月沉浮才能散发生命的清香。很显然,读了材料后,我们可以从岁月的沉淀、人生的砥砺角度思考;可以从陆羽的执着不舍,追求心之所向的角度去写等等。审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的要求“生涯规划”这个主题,探讨人生方向规划和人生经历与收获等等。总之,写作时应该紧扣所给材料中的启示,并联系活动主题,文体方面要求是发言稿,就要注意其格式,称呼顶格等等。
【立意】①从陆羽执着的读书吟诗的角度看,可写坚持心之所向,从心所欲去规划自己的人生。
②从冲茶的过程来看,要经得起岁月的考验,要沉得住心、坚持,经得住磨砺煎熬,才能成就不朽人生。
③青年要有自己的生涯规划,更要用努力去践行自己的规划,才能收获精彩人生。
④人生起起落落,在岁月的浮沉砥砺中才能让生命更加有意义。
【素材】1. 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高考考出676分的好成绩,获湖南省文科第四名。钟芳蓉因受樊锦诗先生的影响,出于对未来规划的考虑,她选择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并表示以后会读研深造,做考古研究。消息冲上热搜后,网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考古专业冷门,还可能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考上北大,为什么不选个热门的专业?”“估计老师们都失望了,这注定不是一个大富大贵的行业”……对此,钟芳蓉说:“我个人特别喜欢,我觉得喜欢就够了呀!”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回应称:“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愿你在北大考古,找到毕生所爱!”
2.在项羽的人生之初,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后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的最终失败已埋伏于他少时的一些行为表现中。
3.1993年,马化腾大学毕业后进入深圳润迅通讯发展有限公司做编程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该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自娱自乐。1998年,马化腾和同学张志东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那一年,他27岁。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6.例文:
迎客松的自述
我为松,定常青。遇过妖,避过精。迎云雨,顶烈风。电闪雷鸣无动终,疤痕累累不觉疼。和尚拿我来练功,一早树下念天经。我也沾光有了灵,这才下凡世上行。
——题记
“芸芸众生,唯我独尊。”我站在成功的巅峰,令多少后“松”小辈为我折腰。它们同样想出名!于是,名贵的花盆,肥沃的营养土,适宜的温度气候,婀娜的姿态便成了名松的流水线。不是我自大,试问:有几个超过了我? 面对后辈的盲目,我只想讲述我艰难的成功之路。
和所有普通的松树一样,我曾是一粒毫不起眼的种子,随风浪迹天涯,不经意间,落在贫瘠的悬崖石缝里。没有温暖,只有冰寒刺骨;没有肥沃的土壤,只有坚硬的石头。没有人知道我是怎样生根发芽的,没有人知道我是怎样汲取水分,为了阳光,我努力再努力,尽管我好累好累。
成长的日子并不总是一帆风顺。记得那天我震得厉害,我感觉快要抓不住了,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暴,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死亡,感受到惊心动魄,感受到孤独无依。但我终于挺住了。
“苦难像条狗,赶也赶不走”,多少个冷月陪伴的夜晚,我都在独自品尝这酸楚的感觉。我总在想,如果有一天我长大了,一定要记住这些穿越我成长过程的苦难。忘不了曾有厉风袭来,千刀万剐的疼痛,忘不了曾有大雪压来,千钧一发的危险,忘不了贫瘠的土地里,怎样消耗体能汲取生命的源泉,忘不了残酷的环境里,怎样扼住命运的喉咙……
幽咽的冷风起于青萍之末,这是说不尽的灾难。松花雨季在深渊中踽踽独行,又在旧日的轻叹中悄然归去。我知道,只有容纳这艰涩,才能一角洁白。所以我在劫难逃,惟愿能够不留片云,不动纤尘。 灰林涌起的季节,与寒凉同步。凝月流风,落叶纷纷飞,在天际崖间逡巡。我要感谢这些苦难!
贫瘠的土地扎实了我的根基,严寒的环境成就了我坚强的意志,曾经难以承受的雨雪重负压出了我非同凡响的丰姿,那危险陡峭的崖壁也为我增添了无限风采。
如今,听到广为人知的“迎客之道,了然我心”,我真的很激动,不为别的,就为了磨炼为我造就的惊世姿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给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对材料所述现象发表看法。
本则材料由两段话构成。第一段介绍青年人和高僧关于茶叶的事例,叙述了青年人喝到沁人心脾的茶水的过程,第二段进行总结:“人生如茶,人的成长需要磨炼。”仔细分析材料不难发现,第二段属于材料的中心,是文章的立意所在。故本次作文比较简单,应围绕“成长”和“磨炼”之间的关系来写。
立意:
(1)成长需要磨炼。
(2)磨炼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3)磨炼人生,成就自我。
(4)经历磨炼是青年最大的财富。
素材:
1.磨炼成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走出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道。他出生在斯特拉福的一个富商之家,但他16岁就离开家庭,外出独自谋生。他当过乡村教师,在屠宰场当过学徒,还帮人家做过书童,他还参加过英国远征军,做过律师,任过小官。为了自立,他还漂过英吉利海峡,到荷兰、意大利闯荡。寻求自立过程,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为他后来创作出如《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成为世界戏剧的伟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雏鹰历经生死的磨炼,得以翱翔蓝天;梅花历经霜雪的磨炼,得以竞相开放;柳条历经寒风的磨炼,得以垂柳蓬茸;人生也因经历磨炼,得以茁壮成长!
3.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失意在所难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没有失败,哪有成功?没有磨炼,哪有经验?不要说别人像云一样高高在上,清闲无忧,云也是从地上飞到天上的。它途中可能会被风吹散,也可能会被树林困住,倍受煎熬。现在的悠然,是它应得的。你该问了,“我经受那么多命运的挫折,为什么现在还是一事无成,庸庸碌碌?”这只是因为你的磨炼还未到家,还需去淬火。三番之后,你便会豁然发现,自己已是一个成功人士。
结构层次:
文章题目“迎客松的自述”,点明写作对象。作文以题记开篇:“我为松,定常青。遇过妖,避过精。迎云雨,顶烈风。电闪雷鸣无动终,疤痕累累不觉疼。和尚拿我来练功,一早树下念天经。我也沾光有了灵,这才下凡世上行。”文章主体部分通过迎客松的口吻自述经历的苦难,从而证明历经磨炼的重要性;结尾点题,总结观点,“听到广为人知的‘迎客之道,了然我心’,我真的很激动,不为别的,就为了苦难为我造就的惊世姿态”,强调磨炼成就了自我。
【点睛】作文常见拟题方法有:1.论点式,表现为主谓、动宾短语,或判断句、祈使句形式,直接亮出观点,为阅卷老师节省时间,避免误判;2.问悬式,巧用问句,设置悬念或矛盾,引发兴趣,新奇抢眼;3.并列式,对偶、对仗、排列词语,形成对比、对照、类比关系,整齐生美;4.反复式,指题目中有词语重复的现象,又叫复沓、叠词或反复;5.化用式,巧借相声小品、影视剧歌曲的名字或经典语句,古诗词、名言警句、歌曲题目和歌词等;6.比拟式,巧用比喻、拟人,想象丰富,形象亲切生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