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绘画理论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张大千先生谈绘画时说: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化境,也就没有固定的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但初学的人,仍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为是。
关于“守正与创新”,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丰子恺说:“真的绘画是无用的,有用的不是真的绘画。无用便是大用。”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在写到如何绘画大观园时,薛宝钗的言谈展现了高超的绘画造诣,认为“如今画这园子”,即使就起稿构思而言,也至少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以供参考借鉴;二是需结合作画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如此,“方成一幅图样”。
《红楼梦》中薛宝钗关于图样起稿构思“两个阶段”的见解,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凡绘画之道,皆由“生”而“熟”,然郑板桥却主张“熟”中有“生”,他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胸有成竹”,则意在笔先;“胸无成竹”,则趣在法外。“胸无成竹”并非不要意在笔先,更非对所画之竹一无所知,而是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达到创作自由。胸有成竹,自然是熟,然拘泥成局,则无创新。若在熟的基础上求“生”,做到胸无成竹,就会千变万化,新意迭出,“生”就成为更高层次的“熟”了。
不仅在绘画上,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人们也常常有这样的经历,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新的陌生(创新)。
以上材料对青年学子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就是以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郭熙的绘画理论对我们为人处世也有启示。对象不同,境遇不同,人的态度或追求也会各异。如何看待世界上的人与事?有人赞成“高远”,有人赞成“深远”,也有人赞成“平远”。
请结合材料,从“高远”“深远”“平远”中任选一个或几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态度。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例文:
夯实守正基,方建创新塔
庖丁用于解牛的刀子之所以十九年仍然“若新发于硎”,源于他经历从“族庖”到“良庖”、从“目无非全牛”到“目无全牛”的实践与探索;“方今之时”,他能够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是他立足“牛”的实际,遵循“牛肌理”的基本构造,在此基础上实践、探索,才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做什么事情,只有遵循事物原本的特点,实事求是,不断探索,才能熟能生巧,实现突破创新。
一个行业的匠人,不是天生的,而是他源于从业时能够始终立足职业的根本,按照行业的应有之义思考问题、探寻破解问题的方法,并不断实践。伟大的书法家开始涉足书法时要经历循规蹈矩的临摹、按部就班的实践。经过技术性的反复实践,才能夯实根基,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艺术性创新突破。没有前期的技术支撑,要达到艺术性“化境”的高度,是不可能的。
绘画与书法的成功需要打牢守正的根基,方可抵达创新的高度。体育也是如此。每一个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开始训练时必须严格按照该项体育训练的基本要求,做准确每一个动作,必须遵循该运动项目的基本规律进行训练。经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反复训练实践,才能领悟该项运动的真意。理解和掌握了运动的精髓,再把自己的领悟融入到实际训练中,才会独创出自己的“绝活”。小小年纪的全红婵,夯实了跳水的基本功,然后再探索突破,才有了“水花消失术”征服裁判,惊艳世界。
个人的成长如此,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也不例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始终立足“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现实,从实际出发,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做好基础的事情。举国上下“撸起袖子加油干”,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社会主义国家”,不是专属于中国的,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则是我们国家的创新。正是守住“社会主义”的根本,再结合我们的国情、民情进行创新,才创造了世界奇迹。
身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每一个职业人要想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既要脚踏实地,守住职业的根本,还要仰望星空,不断突破自我,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绘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的一句话为素材。张先生的话探讨的是如何取得绘画成就,成为真正画家的问题。初学画,应该严格按照绘画的要求、遵循绘画的规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勤学苦练,这是根本。只有守正了绘画应坚持的基本要求,才能夯实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再进行高层次的追求时,就可以根据自己对绘画的理解,加上自己的生活与人生感悟,进行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自己的绘画之路,才能创作出带有鲜明特色与个性的画作。绘画如此,生活与人生中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经历类似的过程。起初如果不秉持守正之心精耕细作,打牢根基,创新就不可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基于此,材料提供思考的角度有:守正与创新是什么样的关系;该怎样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创新能不能离开守正;如何找准二者的对接点。
本文写作时,可首先提出本文的观点——守正为基的创新才能有所成就;继之,结合材料从理论角度分析夯实守正之基再进行创新的意义;然后,精选材料,从不同角度摆事实,讲道理阐述守正的必要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性;最后,关联现实,不论生活还是成长既不能离开守正,也不能离开创新。
立意:
1.不守正勿创新。
2.夯实守正之基,才能建创新之塔。
3.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2.例文:
有用之用行万里之途,无用之用获多彩人生
《老子》中云:“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古人的话语穿过时间的缆索,越过历史的长河,回响在今人的耳畔,告诉我们:人生的付出,有的是“有用之用”,有的却是“无用之用”。
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此间少年,岳岳冠盖彦,英英文字雄,当以有用之用行万里之途,无用之用获多彩人生。
有用之用——阅千卷之书,行万里之途。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世间可能有迟到的收获,但绝不会有白费的努力。遥望千年文豪苏东坡,如果不是苏母的言传身教,苏洵的耳口相传,小时的遍览古籍,青年的写诗作文,他又如何能写出光耀千年的诗词文章?再观今者周树人,如果不是小时祖母的熏陶,没有去日本留学的经历,他又怎能一语刺穿封建的黑暗,揭开社会的遮着布?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更无白走的路。“有用之用”可以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从而在更广阔的世界里遨游。
无用之用——看花开花落,获丰盈人生。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无用之用”看似微小却能提升我们的境界,扩充我们的格局。沉淀是为了更好地积攒力量。再次把我们的目光聚焦于苏轼,“乌台诗案”的打击,让他得以在黄州的佛教寺庙里看清了最真实的自我,伟大的人格便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再把镜头对准孟德尔,对豌豆日复一日的观察,一次又一次地栽种,让他获得了“遗传学之父”的称号,“无用之用”并非“无用”而是潜稳移默化地给我们的人生定好了航向,让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必彷徨。
江河之流,非一源之水也;干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缺一不可,我们既要多读有字之书,又要多读无字之书。有用之用是我们的行装,无用之用则是航向,有了方向,才能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将要迈向何方。
灯生阳燧火,尘散鲤鱼风。今天的我们在时代的潮流中被裹挟至风口浪尖,希望寄予青年,未来属于青年,吾辈青年当以更昂扬的姿态,以有用之用行万里之途,以无用之用获多彩人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丰子恺对绘画的理解。在材料中,最关键的一句就是“无用便是大用”。
丰子恺认为,“有用的画”与“真的绘画”性质完全不同,真的绘画其本质是“美”的,美是感情的,不是知识的;是欣赏的,不是实用的。美的绘画虽然无直接的用处,但能慰藉我们的感情,丰富我们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就像旅游一样,看似无用的,但是旅游可以让人精神愉悦,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因此说,这样的“无用”也是“有用”。
写作的中心应该围绕“无用与有用”进行分析,什么是有用的,有用的“用”体现在哪些方面;什么又是无用的,而无用的“用”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以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文章开篇先表明观点:有和无相辅相成,我们应辨证看待二者的关系,正视有无之用,谱写人生华章。主体采用分论点并列的形式:分论点一,不畏云翕,用荆棘铺垫前路,让“有用之用”彰显价值。分论点二,自得其乐,用梦想照亮远方,让“无用之用”焕发生机。分论点三,不甘平凡,用有无成就芳华,让“有无之用”丰盈人生。最后,重申观点,照应开篇。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以手掌触摸这世间每一寸的温度,以心灵观测这尘世每一寸的美好,合理看待“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坚定擘画人生的锦绣篇章。
立意:
1.无用方为大用
2.用无用之花装扮人生。
3.无用之用润心田,有用之用助致远。
3.例文:
肚中“丘壑”,终成大观
《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向我们全方位地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大精义。那些丰富的人生经验、艺术经验、社会经验等,都是当之无愧的无价之宝。而宝钗对“如何画好大观园”的所思所言,即使放至今日,依然可以产生时代的共振。从胸有丘壑的学习到根据实际情况的“添减藏露”,绘画如此,学习、生活亦如此。
“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宝钗首先向我们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意义。绘画大观园时,如果肚中没有基本的绘画知识和技能,没有对众多大师之作的学习和揣摩,肚中空空,脑中空空,自然笔下纸上也只能空空了。所以,要想拥有挥洒笔墨丹青时的肆意潇洒,没有预先静下心的学习是万万不可能的。
绘画是这个道理,个人成长国家发展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今天,当我们赞叹“中国创造”“中国方案”“中国声音”之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西学东渐”之时,林则徐、魏源、张之洞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工业军事技术;我们也不能忘记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等人或东渡日本,或西行欧洲,学习先进的文化精神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看似不起眼的根基偏偏是兴起万丈高楼的前提。学得肚子里的几幅丘壑,我们才能有笔下的亭台楼阁、万紫千红。
但是,“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固然重要,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将所学灵活运用,那么我们的笔下永远只有那几幅丘壑,不可能画出一幅宏大壮美的大观园。因此,所谓的“结合纸张特点,添减藏漏”既是宝钗作画乃至为人的要诀,也是国家发展的大智慧。回想当年,从学习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固有经验,到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引入西方核心技术的“中国制造”到努力实现中国自主研发的“中国创造”,中国一直以来都坚定地走在虚心学习、灵活运用的路上,最终走出了自己的风格,画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大观园”。
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不断学习可资借鉴的种种经验,只有量体裁衣、活学活用,才能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绘画如此,于文学,于科技,于个人,于家国也如此。在时代的洪流中,我辈青年更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心中的几幅丘壑”最终能够成就笔下的大观园、人生的“大观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作文材料一共有3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第1句,引出《红楼梦》中薛宝钗关于绘画大观园的看法,认为就“起稿构思”而言,至少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二个层次为第2、3句,指出“两个阶段”的具体内容。第一阶段是:“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以供参考借鉴。这里的“丘壑”我们可以理解为可供参考的名家范本、模范标杆、先进经验……而参考借鉴乃学习之意。第二阶段则是:结合作画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也就是说,即便“胸有丘壑”,也需要实际情况进行增删取舍,因地制宜,活学活用。另外要注意的是,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之间存在先后递进的逻辑关联,写作时需要体现这一内在逻辑。
综上分析,这篇文章的核心话题是:以材料中《红楼梦》薛宝钗的相关表述为切入点,谈论自己对于起稿构思的“两个阶段”的认识与思考。
作文引导语中明确了本次写作的任务和要求。写作时不能将思维局限于“薛宝钗谈绘画”这则材料,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由此及彼的拓展延伸,从而写作议论文。这里的“更广泛的领域”可以是个人的学习生活规划、国家发展蓝图的绘就等。要重视材料的作用,写作时应立足对材料的分析,紧扣材料的内容、含意及其逻辑来谈“启示意义”,不可另起炉灶,置材料于不顾。要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内容来展现自己的认识与感悟,体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立意:
1.胸中有丘壑,量体来裁衣。
2.博观而约取,方能行稳而至远。
3.既要“拿来”,也要“取舍”。
4.例文:
由生到熟练功夫,由熟至生出新意
明代书法家汤临初在其书法理论著作《书指》中指出“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此言与张岱所言“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有相似之处,其言论皆精当简略地概括出艺术创造由生疏到熟练、由熟练到生涩的过程。书法、弹琴如此,其他领域亦然。从初出茅庐到出神入化,都离不开由生到熟再出生的转化。
“书必先生而后熟”,只有反复琢磨、细细咀嚼原本生疏的知识或技能,才能化生为熟,为后续由熟到生创造铺垫性条件,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
没有人生来就会某项技能,只有不畏前路、反复琢磨反刍,才能化生疏为熟练。卖油翁注油入葫芦口之技艺精湛高超令人惊叹,却也自叹“惟手熟尔”;钱钟书阅读时,常将书卷反刍数遍直至问题浮上心头,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提升自我,成为“博学鸿儒”。由此可见,始之生者可凭反复练习以至熟之境界,实现心手合一。唯有如此,才能为后续的“熟而后生”做铺垫。
“书亦先熟而后生”,当充分了解、内化那些信手拈来的显性知识后,则需在“熟”的基础上推陈去粕,挖掘更多可能,进入新一轮“生涩”的艺术创造。
书法创作讲究熟而能生,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新时代场域下,我们不是缺乏传统文化资源,而是缺乏愿意花时间考量故纸堆中蕴藏的灵魂、积淀自身并充分内化传统文化知识的人。让故纸堆中的文化“活”起来,不是将其生搬硬套地呼吁大家去保护,而是需要“庖丁解牛”般掌握其精髓后,为其注入新时代的血液,激活传统文化,使其进入新一轮“生涩”的艺术创造。文创工作人员在深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推出了朝珠耳机、考古盲盒、青铜面具饼干等文创产品,为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向。
“生”与“熟”看似对立的表象实则蕴含着统一的思想,不论“生”命的开始是多么“生”,亦可以通过不懈的学习与练习,渡过苦海,达到“熟”之彼岸;而在“熟”的境界中摸索探寻,以累积之力,集各方学识亦可创造出一个世外桃源,让原本世界的荒凉原野中洒下一场甘霖,孕育新兴之芽,最后可达到“木秀于林”之境地,此为新“生”。人于“生”初只需一苇以航,素履以往达到“熟”,而“熟”之后,亦需敢于破局,突破常规,去实现“生”命的再“生”。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之间,一切的“熟”都在为新“生”奠基,而在“熟”之后,唯有主动破局,果断开局,摆脱固有的束缚,以创造的磅礴伟力方可打造起新“生”的铜墙铁壁,行稳发展之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引用郑板桥的话阐述了绘画之道:由生而熟,在熟的基础上求“生”,胸无成竹而新意迭出,“生”就成为更高层次的“熟”了。第二段指出不仅在绘画上,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存在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新的陌生(创新)的现象。由此引导考生辩证分析“生”与“熟”的关系,认识到“生”与“熟”都是相对的。应循序渐进、夯实基础,做到熟而生巧,由“生”到“熟”。同时也不能拘泥于胸中“成竹”,要力求创新,由“熟”到“生(新)”,达到新的人生境界。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生”与“熟”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对待“生”与“熟”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文创工作人员在深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推出了朝珠耳机、考古盲盒、青铜面具饼干等文创产品,为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向的事例,论证“生”与“熟”转化的重要性。也可以引用汤临初“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的名言,论证“生”与“熟”的辩证关系,以及对待“生”与“熟”的正确态度。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文心雕龙》中“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句子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心浮气躁,固步自封、拒绝创新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夯实基础,力求创新。
2.循序渐进,“熟”而出“新”。
3.由生到熟练功夫,由熟至生出新意。
4.生熟转化,达人生之境。
5.例文:
以“三远”之境成不凡人生
“高远,深远,平远”,绘画的这三个境界由郭熙提出,又被王希孟完美地融合于他的名作《千里江山图》之中,其实这“三远”岂止是绘画的三境界,更是人生求索的三境界。
高远,自山下仰山巅,立攀登之志。因为站位和角度的不同,站在山下却想领略山顶的风光,显然是徒劳的。山顶之所以“风景独好”,在于提供了绝佳的观望视野,登顶之人可以“一览众山下小”,四方风云可以尽揽于眼底,八方山色能够总纳于怀抱。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岂是“井底之蛙”可以比拟!人仰望山巅,是对目标和理想的向往,是对壮丽人生的追慕。《荀子·劝学》篇有言:“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颜渊以孔子为山巅,仰慕之,效法之,终成一代“复圣”,为一代代的后人所仰望,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山巅”。少年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只为“中华之崛起”。故而,惟有志存高远,方有成功的可能。
深远,自山前窥山后,悟成功之道。“嫦娥”“天问”“神舟”“北斗”,中国航天科领域 取得一个又一个举止瞩目的成就,这是一座座巍巍高山,我们既要看见山前的辉煌,又要窥视到山后的艰辛。没有那些中国航天人苦练本领,开拓创新,又怎会将我国的航天科技水平推向一个又一个更新的高度。我们是新时代的学子,我们在惊艳别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更应学习那种为理想而拼搏奋斗的精神。成功不是偶然,成功的人生都有其“深远”的一面。
平远,自近山望远山,观宇宙之大。由高远到深远,再到平远,此时的我们已站在高山之巅,登临绝顶,收获成功的喜悦,可谓意气昂扬,壮哉!但多少人就此止步,在“鲜花掌声”中志得意满,既忘了来时路,也不知未来走向何方。于是,盛极而衰,成功宛若昙花一现。时代青年当何为?世界很大,天地辽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有攀高凌险的“志”与“力”,也有“不随以怠”的坚韧与顽强,但更需要具备一种清醒的意识,尤其是在登顶之后,要“一山望另一山高”,重树目标,再燃斗志,以奋进之心、勇毅之力创造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向往高远的人生常有,达到深远之境的人生亦不鲜见,可具有“平远”的胸襟和意识的人生则堪称稀有。老子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不断的追求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心之所向,便是梦想花开时。
我们拓展生命的宽度,延伸生命的长度,挖掘生命的深度,于高远、深远和平远的生命之境中,去证明生命的伟大与人生的意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背景材料是宋代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提出的绘画三境界。而材料中的关键词也就是这三境界“高远、深远、平远”。“高远”,是:“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的意思,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深远”,则是“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由前面往里画出深奥之感觉叫深远。意思就是借给观众一双千里眼,看得到万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
绘画中的这三种技法对于人生有隐喻作用。“高远”是让自己处于较低的位置,仰视其他人或物,告诉我们要懂得谦卑和敬畏。“深远”强调“深”,启发我们能够从事物的表面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客观冷静深邃,这是一种睿智。“平远”是俯视视角,站在己方向远处看,是启发我们人应当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主见,或者说要有高屋建瓴的人生高度。
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境界来写,写出对这个观点的深刻感悟;也可以综合立意。如什么时候该用“高远”视角,什么时候该“深远”,什么时候该“平远”;比如偶像、法律、尊严等需要“高远”视角;而面对网络信息的芜杂,则应用“深远”视角看出本质;或者对社会热点事件有自己的主见,是为“平远”。
立意:
1.人生三境界,高远、深远、平远。
2.青年多高远,人生有敬畏。
3.锤炼“深远”之慧眼,走好人生之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