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专才与通才(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专才与通才(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1 12:4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专才与通才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褚宏生16岁到上海做裁缝学徒。出师后,整整80年,他只做旗袍不做其他服装。作为上海滩的老裁缝,褚宏生始终坚持纯手工传统技法,上海名媛穿的旗袍大多都出自他的手,名震上海滩。后来,无论是演艺界、政界还是文化人定制旗袍都会来找褚宏生。褚宏生如今102高龄,旗袍就是他的归属,当一件旗袍制作出来,他都会觉得非常的快乐。
②太宰曾经问子贡:“孔老先生是位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既然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当然也就会让他多才多艺。”
③俗话说:“艺多不压身。”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有人认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拥有专才更有利于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多才多艺才更有利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某中学拟举行一场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写一篇辩论词,以一辩的身份进行开篇陈词。②在班级讨论会上进行发言,写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
②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20年,它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③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要求不少于800字,不套作,不抄袭。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籍英裔物理学家、数学家、作家弗里曼·戴森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有些数学家是鸟,其他的则是青蛙。鸟翱翔在高高的天空,俯瞰延伸至遥远地平线的广袤的数学远景。他们喜欢那些统一我们思想、并将不同领域的诸多问题整合起来的概念。青蛙生活在天空下的泥地里,只看到周围生长的花儿。他们乐于探索特定问题的细节,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围绕“通才与专才”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国藩说:“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意思是:不管做什么事都贵在专注。心里有坚定的目标,同时又要广泛地了解其他的可能性,以此来扩大见识,也不是不可以的;但如果心里面没有坚定的目标,只是见异思迁,朝秦暮楚,左顾右盼,这是万万不可的。
以上材料对当代的青年也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现代社会更需专才
各位评委: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与对方辩友讨论今天的辩题,那么我方的观点是现代社会更需专才。
首先对于专才是指在其他领域有所涉猎的情况下,在某一学科,某一技能,某一领域具备较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有所建树的人,即知识结构是金字塔形的,是在一定知识基础上有一个衍生的尖端。通才则是指广泛涉猎,但却博而不专的人,就如长方形覆盖面广泛但却没有突出的优势。
其次我们也必须明确两个要点。第一作为专才不代表在其它领域的知识储备为零。因为当今社会要想在某项学科、领域有所建树必然要有对其他知识有所涉猎。第二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今天我们将专才与通才进行比较的前提是他们有着相仿的知识容量,即金子塔与长方形的面积相似,例如一个广泛涉猎的国学大师与一个专业的车床工人这样的比较就毫无意义。
那么接下来我方以专才与通才谁更符合当今社会现状的本质需求,谁更能促进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与谁更能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为标准,从三个方面论证我方辩题。
首先,专才更符合当今社会现状的本质需求。针对现代社会的现状即分化剧烈,分工精细的特点,决定了对各个知识领域的精细化人才即专才的需求。就比如从古至今,医生的分工越来愈明细,从一医治百病到如今的各色科室的门诊,不难看出,对某个领域的研究的深入,技术的发展,使得专才成为这个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量级群体。也只有这样的专才越来越多时,才能推动该领域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专才更能促进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基于社会利益需求的考虑,专才也显然更具优势。当今的社会讲求合作,而合作的前提则是分工。无论是专才还是通才,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外界还是自身都必定投入了巨大的成本,而在投入真正的工作中时,往往只用到其中的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将之深化加强即专才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消耗创造了更多社会利益。从个人利益来说,专才拥有更为强大的技能与专业知识,也更能找到用武之处。与通才相较之下,投入相同的精力 但获得了更多的回报。
最后,专才更能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从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来看,对于专才还存在大量的需求。从众多的统计数字不难看出,企业及各单位中的专业人才职位还存在着很大的空缺。根据香港互联网专业人员协会所做出的数据统计报告指出,香港未来一年,科技业界人才严重不足,只有一成公司全无缺人,其余九成公司,缺乏员工由1至50名不等。美国失业率即使已经逼近百分之十,仍旧有许多高薪职位无法招聘到专业人才。随着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知识以及技术不断深化,对于某一领域粗浅的涉猎必定无法满足企业工作的需要,也无法成为社会与文明前进的动力。而专才则能够做到在专业领域作出自己的成绩甚至是推动某一领域的发展。
因此,我方认为,现代社会对专才有着史无前例的渴望,因为只有专才,才能适应这样的社会需求;因为只有专才,才能够推动这个社会不断向前,因此我方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
谢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1.材料解读,本次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是关于青年人要专才,还是要拥有全才的思考。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102岁的褚宏生一生只做旗袍一件事;二是孔子多才多艺;三是关于要有多方面才能的俗语。写作任务有二:一是要求选择其中一方观点,以一辩的身份进行开篇陈词,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二是在班级讨论会上进行发言,写一篇发言稿。两者任选其一。写作要求:主要是从标题、立意角度、身份要求、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
2.写作任务分解:
(1)写辩论词的任务分解:
任务一:主题,选择其中一方观点,以一辩的身份进行开篇陈词。注意,必须明确回答引导语中的问题,体现对“专才还是全才更有利于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发展”的认识和思考。写作过程中要对专才(或全才)更有利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发展的影响进行思考,要有明确的观点。否则,内容不得上一等。
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对于材料中体现的专才(或全才)以及“个人、社会与国家发展”等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扣住引导语中“拟举行一场辩论赛”这一情境来写作。
任务三:写作者身份、读者对象写作者身份为辩论赛的辩手。读者对象是观看辩论赛的观众。
任务四:文体——辩论赛中一辩的开篇陈词基本构成:标题,开头(称呼、问候语),正文(着重阐述专才或全才及其对“个人、社会与国家发展”的认识与思考),结尾。语言:体现辩论赛的写作特色,语言准确自然流畅,富有说服力。
(2)写班级讨论会的发言稿任务分解:
任务一:主题,班级讨论会的发言稿。注意,必须明确回答引导语中的问题,体现对“专才还是全才更有利于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发展”的认识和思考。写作过程中要对专才(或全才)更有利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发展的影响进行思考,要有明确的观点。否则,内容不得上一等。
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对于材料中体现的专才(或全才)以及“个人、社会与国家发展”等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扣住引导语中“班级讨论会上进行发言”这一情境来写作。
任务三:写作者身份、读者对象写作者身份为发言者。读者对象是班级同学。
任务四:文体一发言稿基本构成:标题,开头(称呼、问候语),正文(着重阐述专才或全才及其对“个人、社会与国家发展”的认识与思考),结尾。语言:体现发言稿的写作特色,语言准确自然流畅,富有文采和说服力。
立意:
①从人要拥有专才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分工越细,专才更有利”“专注一事,方能成就人生”“精一才而行天下”“成为专才,筑强国之路”“求万般色彩也需独绝”等。
②从人要有全面才能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人为通才,行稳致远”“通才是时代的宠儿”“呼唤‘复合式’人才”“多才多艺,点亮未来”等。
素材:
(1)俗话说:“百事通不如一技精”,“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都围着你转;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都会抛弃你。不要小看眼前当下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件事都可能是一次机会。就像曹雪芹用十年的时间撰写《红楼梦》文学巨著,芳名永存;毛泽东同志用一生的时间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使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人;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便开始研究它,最后发现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因此,做任何事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成就一番伟业。恒心搭起通天道,勇气冲开智慧门,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全神贯注、认准目标、勇往直前,将它当作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事来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只有走好每一步,才能走好全程。做好眼下的每一件事,是走好人生全程的基础,眼前的事都做好,全程也就都走好了,人生也就完美了。一生不求做许多事,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希望朋友们都放平心态,认真对待你所从事的每一件事。(精彩片段)
(2)有个典故叫滴水穿石,干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毅力,一定会有收获。凸透镜凝聚的光可以点燃火柴就是这个道理。有人说简单的事情坚持做,你就是专家;平凡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羡慕别人的成功不如自己多加努力。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专家比杂家更容易得到收获,一个医生他不一定非要懂得内、外、妇、骨、儿各科的知识。三十六行,每行够你花一辈子的精力去钻研和奋斗。任何一个大师级的人物,都是坚持把自己行内的事情做通做透。(精彩片段)
(3)阿基米德在物理界的风云人物,曾夸下海口“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的阿基米德,当国王命他鉴定王冠是否全部由纯金制作而成的时候,在苦思冥想毫无头绪之时,却在沐浴之下得到了灵感。欣喜若狂之下,竟忘记穿衣奔出。这样的专一,不考虑时间,不考虑地点,在他的心中只有专心的问题。尽管最终没有翘起地球,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翘起了一个时代,一种精神。当一个人只专心于一个问题时,不管身在何处,在他的心中只有问题,眼里也看不见其他事物,也许这是一种境界。(典型事例)
2.例文:
一生专注,非“专”即“通”
法国画家雷杜德用整整20年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任凭法国大革命政权更迭,甚至血流成河,他只画他的玫瑰,不受外界干扰,一做就是整整20年。而他所画的玫瑰直抵巅峰,无人逾越。由此看来,他的成功在于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情。
日本的工匠一生专注一个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几十年风雨如一日,天打雷劈都得做下去,把专注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用一生的时间钻研、“做好”一件事在日本并不鲜见,有些行业还出现一个家庭十几代人只做一件事的现象。任正非转载了《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的文章,他这样看待工匠精神与专注:“我们公司也有工匠精神,我们从年产几百万,到年产4000亿是怎么过来的,多少辛酸泪。我们要重视技师文化的建设……我们质量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荀子《劝学》中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如果要做好一件事,一定要做到专心一念,用心不躁,才能厚积薄发。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专心一念,坚持不懈。张裕在一个世纪前就设想,酿造中国人的葡萄酒。于是,百年专注酿造,美名遍布全球。世界品味到了中国的干红,因为专注,张裕的酿造工艺炉火纯青,获得了广泛赞誉。就像著名作家池莉说:“世界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做好一件事!”今天看别人做生意成功了,就去跟着做生意,明天看别人炒股成功了,又转移目标去炒股……最终哪件事情都没能干好,实在是用心躁也。
如果“用心一也”,一生将不止“做好”一件事情。就如建树广泛的“通才”苏东坡,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由此看出,“通才”是怎么练成的? 事事用心而已。孟德尔在遗传学上名扬天下,而作为一个伟大的神父,他在宗教方面也有鲜为人知的贡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物理学领域独领风骚,谁会知道,他还有着一手连专业人士都自叹不如的小提琴技艺。
山有主峰,人有主业,人生短暂,大多数人不能事事做好,哪怕你是通才,最终还是要找一个方向。因此专心一念的品质显得特别可贵。一生专注能“做好”多少事情不是主要的,最关键的是从专注“做好”一件事开始。比尔盖茨说:“Only do a thing in all one's life。”一生只“做好”一件事。自知,自制,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成为“专才”或者成为“通才”,因此,如果你理想远大,不妨先从专注“做好”一件事开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用苏东坡的事例来表明一个人一生可以做很多事,只要付出努力就可能取得很多成就;材料二用画家雷杜德的成功表明一个人的一生专注于一件事,并为之奋斗几十年,一定能取得耀眼的成绩;材料三用作家池莉的话重在对所谓的“聪明人”提出批评,“一生没做好一件事”,这说明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可能会经历很多事情,但至少要坚持做好一件事。
综合看来,三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但内涵有相似之处,都是强调一个人只有专心一念才能取得成就。从苏轼的角度看,可以理解为,一生专注,不只做好一件事;即使“通才”也需要“专”。从雷杜德的角度看,执着是成功的法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用心专一方成就工匠精神。从“一生没做好一件事”聪明人的角度看,应学会专注;专注一念,做好一件事。
构思行文时,可选择观点“一生只做一件事”,运用典型的例证法、引证法及对比论证法进行论证,可选用科学家袁隆平、屠呦呦、于敏、黄旭华等人进行论述,他们在各自的科研领域默默奉献数十年,最终成为时代楷模;也可选择古代名人,如司马迁、李时珍、曹雪芹等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可以选用当代的体育运动员姚明、全红婵、谷爱凌、苏炳添等人,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可用人所共知的寓言故事,如弈秋教棋、师文学琴的故事等,引用材料如荀子《劝学》中的名句等。
立意:
1.专注做好自己。
2.专心一念,成就大业。
3.不忘初心,匠心成就未来。
4.一生做好一件事。
3.例文:
时代呼唤“通才”中的“专才”
关于“通才”与“专才”的辩论古已有之,我认为,“通才”与“专才”并不是对立的,恰恰相反,它们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打造我们的精彩人生。
看《三国演义》,我一直感慨:不知道诸葛亮是学什么专业的。你看他,进可以扶保贤能、力挽狂澜,退可以躬耕垄亩,吟诗作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外交军事,小到机械制造,他都精通。要论人才,诸葛亮堪称通才。这个通才的突出特点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智慧”,还有他的实用性;他以计谋见长,以弱克强,为蜀汉积攒了抗衡吴魏的实力;战事稳定时,他以管理见长,内修国事,外结盟好,安抚四邻,屯田兴利,为日后出奇兵奠定了厚实的国力基础。
我想,诸葛亮应当就是在“通才”基础上,做到了“专才”。设想,假如他不懂得地理知识,如何利用东风草船借箭?如果他不研究心理学,又如何能利用司马懿的性格弱点唱一出“空城计”?由此可见,“通才”应当是“专业”的基础,就像一棵大树,只有根系发达,才能让它有能力直冲云霄。
当然,如今的社会节奏变化太快,时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浪费不起。那么,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协调好“通才”与“专才”的问题?我想,应当是以“专业”为轴心,以“通才”为半径,去拓展自己的人生空间和领域。
钱学森主张,“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应该经常探索前人不曾触及的课题,或者是别人尝试过但未成功的课题,并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闯入‘禁区’获得成功。”如果我们观察一下钱学森在科学领域的足迹,不难发现,这位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探索的课题是非常广泛的。他时常是在某些不被人们注意的学科,或者是久攻不下的难关面前,提出一个崭新课题,抛出一个很超前的思想,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使之变成科研的热点。
我想,钱老的做法或许会给我们以启发。“通才”并非刻意去拓展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而是在自己专业需要的前提下,围绕这些专业涉足与之有关的领域,这样逐渐将自己的轨迹扩展出去,达到“既专”且“通”的目的。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其实学什么都有好处。也有一定道理。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不妨像材料中的这些伟人一样,爱好多样,涉猎广泛。它们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让你获得不小的收获。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呼唤“通才”中的“专才”。愿我们都能及早明白这个道理,早做准备,开拓属于自己的“通才”又“专才”的人生空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弗里曼·戴森以“鸟”与“青蛙”比喻数学家中的“通才”和“专才”,鸟能够翱翔高空,俯瞰远景,意味着通才能够有更高远的占位和更辽阔的视野,他们的眼界更加宽广,能够形成对某个方面的引领,而且因为拥有的知识更多,能够让他们整合问题,更快找到更适合的解决办法。而青蛙因为生活范围狭窄,不易被分散精力,能够有更多时间去研究特定问题的细节,使得研究能够向纵深方向发展,问题解决更加彻底。无疑,鸟和青蛙各有所长,一个优势是高度和广度,一个优势是细节和深度。
作文要求我们以“通才与专才”为主题写文章。“通才”往往强调的是人才的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专才则指在某一领域有着突出的过人的才能,专注一方面的研究,心无旁骛。考生应根据自己确立的观点,陈述理由,进行分析论证。另外,考生也可将通才与专才结合起来进行辩证分析,认为二者应该结合,但要注意这种分析的分寸和尺度,因为根据人的精力和社会实际,既是专才又是通才是很困难的。可以认为专才也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以此为基础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专长,通才也应该有一定的专业范畴,在说理逻辑上不可过于绝对。
写作时如从人要拥有专才的角度分析,可分析分工越细,专才更有利,专注一事,方能成就人生,精一才而行天下,成为专才,筑强国之路等。从人要有全面才能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人为通才,行稳致远,通才是时代的宠儿,时代呼唤“复合式”人才等。从辩证角度分析,可分析通是专的基础,专要在通的基础上才会有所成就;要很好地协调通才与专才的关系,使通才不致空疏,专才不致狭隘。
立意:
1.人为通才,行稳致远。
2.才之所专,心之所往。
3.以通才为桨,以专才为帆,抵达成才彼岸。
4.例文:
专与博
曾国藩说:“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这告诉我们,既要有坚定理想、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也要有积极博观他人、尝试更多可能性的“求新求变精神”。
“专”,就是对追求事业的坚定,是始终追随梦想的态度,关系到我们“做什么”;“博”,则是对成事道路的探寻,找一条可行的方法和出路,这关乎我们“怎么做”。
时移世易,世界变化如影随形。在这样的时代中,首先要找到所“专”的东西,有“专”的定力方能在变化多端的破涛汹涌中“博”观约取、踏浪前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变化可谓一夜之间平地起,地产上涨、金融热潮、数字经济、区块链,很多人被纷至沓来的时代潮流裹挟着,不停地在“博”着自己的事业,但却始终难以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这就是因为心中没有“专”的定力,没有确定终身为之奋斗的梦想。而那些看似“不识时局”的人,如将青春融进敦煌石窟的樊锦诗、将生命倾注给田中水稻的袁隆平、集劳动技能、文化审美与自媒体于一体以1410万的海外订阅量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网红”李子柒,他们无不坚守着自己专一的事业,哪是东一阵、西一会的风就能将他们吹得动的!正所谓“无专则不精,无变则不通”!不仅是做事,我们的人生之弦也应该这样弹:一头连着现在,一头连着梦想,管他纷纷然变化莫测,我们只专心坚定地弹好这生命之弦就好了。
时代无言,却风起云涌。风云际会中,近代诸如“陈独秀”们、“易白沙”们,找寻救国新出路,秉持“为国”初衷,在旧中国擎举“变革”旗帜。他们做事的方式是“变”与“博”的,可在这条道路上,因为在前行中失去了“专”的态度,最终一片茫然。无数历史昭明,如何让一个想法、一个信念在险仄的时间长河里乘风破浪、茁壮成长,需要“博”的保驾护航,更要有“我自岿然不动”的“专”之定力。因为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条真理。也只有在“博”的引领和保护下,“专”才能长葆青春。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确实应该审慎地思考职业方向。但“临渊羡鱼”未必是必然选择。在一日千里的信息社会,我们很难预知或决定未来职业,但学生时代“退而结网”显然是明智之举。美国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都有相似结论:一万小时造就专家。我认为“一万小时定律”体现的就是“专”的态度、是“专”的理想追求,而这种“专”的付出就是在“结网”。“结网”的理想实践就是“捕鱼”,水流瞬息万变、鱼群迁徙游动,缺少了“博”与“变”的思维创新,“专”的理想就会碰壁空网而归。“强国有我”不能只是漂亮的口号,只有时刻将“专”与“博”偕行,才能青春远航,勇立潮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清代学者曾国藩所说的话,说的是专注的重要性,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谈到坚定的目标与其他可能(也就是适当的借鉴)之间的关系。对于“凡事皆贵专”,这里的专,一方面指过程的专注,另一方面也指目标的专注。唯有专注到底,化为己用,再考虑博取,才能在专精一家之后再向外延伸,博取众家之长,将众家之长为我所用,这样又有利于自己的一家之精更加地精益求精,最终走向成功。其实,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亦如此,要先“专”后“博”,然后“博”而更“专”,先在自己的领域深入学习,当达到一定境界之后,再多涉及其他领域,借鉴他人经验,博取众家之长,以此来帮助自己的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
因此,写作时就要先理清材料中曾国藩所说的先“专”后“博”或者“专”中有“博”的关系,但写作主体还是应该由此引申出去,论述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哪些可以学习“先专后博”、“专”中有“博”或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的方面,进行反思与改善。如读书,若仅专读某一类文字,思想容易受限;倘博览群书却无法内化为自身养分,相当于做无用功。因此青年人读书,既要专又要博。“专”要求你深入研究,求得甚解,它能使你独具慧眼,决不人云亦云。“博”就是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它能丰富你的人生阅历,增长你的智慧。
立意:
1.先“专”后“博”,然后“博”而更“专”。
2.专攻与博取,是飞向成功的双翼。
3.正确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方能成为通才。
4.由专心而专业,然后跨界。
5.心有专宗,博观他途,二者并行不悖。
6.专注才能致远,博观才能约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