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1 16:4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一、选择题
1. 孙中山曾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组建中国同盟会 B. 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C. 创办黄埔军校 D. 建立广州国民政府
2. 1919年《每周评论》指出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直接解决”的主要表现是( )
A. 新文化运动 B. 实业救国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国民大革命
3. “叶挺独立团奉命担任攻击汀泗桥的任务,他们在当地农民的引导下,沿山间小路绕到敌人侧后方,出其不意地发生猛攻……敌人全线崩溃……”这段史实发生在(  )
A. 鸦片战争时期 B.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 北伐战争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4. 1925年4月8日,鲁迅致许广平的信中说:“总要改革才好。但改进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孙中山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的原因还在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近几年似乎他们也觉悟了,开起军官学校来,惜已太晚。”以下对信中历史信息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 “火与剑”指暴力革命 B. “别人”指日本帝国主义
C. “还是如此者”指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学校”指黄埔军校
5. 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一位风云人物——吴佩孚,他是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但两年之后,他就迅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了。这主要是由于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6.下列在1927年叛变革命的国民党右派是( )
A.张作霖、蒋介石 B.蒋介石、吴佩孚
C.蒋介石、汪精卫 D.吴佩孚、汪精卫
7.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的标志是( )
A.上海工人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
B.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C.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D.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8.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这个伟大的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武昌起义
9.“朱毛红军到古田,工农当家掌政权;瓦片也有翻身日,半夜做梦笑连连。朱毛红军到古田,一人分到十担田;从此肯累就有食,地主发愁断火烟。”这首山歌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 )
A.开展武装斗争,夺取城市的革命目标
B.开展土地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策略
C.实行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方针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心任务
10.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中得出的教训是必须( )
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C.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纠正党内的“左”倾错误
11.毛泽东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这一论述体现了(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 B.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思想
C.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D.推翻帝国主义的革命目标
12.井冈山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的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 )
A.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建立了革命统战线
C.由城市到农村的转移 D.在城市发动武装起义
13.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4.下列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C.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D.中共“七大”为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15.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
A.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B.是在长征结束以后召开的
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16.《剑桥中华民国史》记叙:“毛泽东力排众议,说服了这些溃不成军的士兵、矿工和农民组成的部队,撤退到湘赣两省交界的偏僻山区。”这里的“部队”指的是(   )
A. 中国工农红军 B. 工农革命军 C. 国民革命军 D. 人民解放军
17.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人民已经醒来。但是,正如鲁迅所说的“人生最痛苦的事,是梦醒了发现无处可走”。下列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道路的事件是( )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国民大革命 D.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8.随着北伐的顺利进军,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 )
A. 上海 B. 南京 C. 武汉 D. 北京
19.俗话说“相逢一笑泯恩仇”,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
A.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 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
C.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 黄埔军校的建立
20.长征途中使红军从此跳出了敌人包围圈的是( )
A. 遵义会议 B. 强渡大渡河
C. 巧渡金沙江 D. 飞夺泸定桥
二、非选择题
21.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井冈山 B.瑞金 C.吴起镇
(2)根据地图,请具体说明红军是如何排除艰难险阻,赢得长征胜利的?
2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一些行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期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再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
(1)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仁人志士分别提出哪些救国之道
(2)在近代化的探索中,革命任务最终落在哪个阶级的肩上
材料三
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毛泽东(20世纪20年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3)结合所学.指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最大的根据地。在这一探索中,中共探索出一条崭新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概括这一道路的探索给我们提供的宝贵经验。
23.仔细观察下图,完成提出的问题:
(1)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2)据图指出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上的特点。
(3)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指出:“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请据此指出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重要条件。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不少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这些法令对资产阶级的利益表现了热忱关切的态度,对地主阶级利益没有根本的触动,对广大农民的要求缺乏任何积极的反映。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第三次修订本
材料二:日本投降后不久,内战爆发。国民党处于劣势。得不到控制的通货膨胀、食物短缺以及官员腐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人心,并且摧毁了军队的士气。尽管国民党从美国得到军火,但是同组织良好并赢得广大农民支持的共产党相比,它仍不能取得军事优势。1948年,战争的天平倒向共产党。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北京,同年10月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蒋介石和他的追随者们逃往台湾岛。
——英 亚历克斯 沃尔夫《世界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京临时政府主要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失败的自身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短时间消亡的共同原因。
答案
1-5BDCBC 6-10CDBBC 11-15BCBDB 16-20BDCAC
21.(1)上框:C;中框:A;右框:B
(2)不断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如: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重重包围;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腊子口等,战胜严酷的自然环境,如:翻过大雪山;走过草地;长途跋涉,穿越10多个省等。(答出两个层面即可)
22.(1)材料一:提出和日本一样学习西方进行维新变法;材料二提出学习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工人阶级。
(3)中央革命根据。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验: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23.(1)上B下A
(2)特点: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多处于省交界处。
(3)工农群众基础;武装力量。
24.(1)资产阶级。
(2)经济困难;政治腐败;丧失民心;军队士气低落。
(3)未能获得广大农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