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4分)
1.(14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运用对偶和比喻的手法表达自己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之情的诗句是“ , ”。
(2)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 , ”两句从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3)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怕会有“ ”的结局。
(4)《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诗通过赞扬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来表达自己坚持抗金的立场。
(5)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多次通过描写月亮来烘托气氛、表达情感。以写月来渲染即将分别时的伤感的一句是“ ”,以写月来烘托曲终人静、余音绕梁的一句是“ ”。
(6)李清照《声声慢》中“ , , ”一句是词人将情感融入落花,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
(7)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杜甫《登高》中“ ”一句,正是化用了屈原《九歌 湘夫人》中“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
二、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
2.(3分)下列加点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造诣(yì) 慰藉(jí) 兜鍪(móu) 戛然而止
B.嚣(xiāo)鸣 半晌(shǎng) 着(zháo)恼 书生意气
C.间(jiàn)关 楼榭(xiè) 肩胛(jiǎ) 跌荡起伏
D.贾(gǔ)人 银蓖(bì) 籼(xiān)稻 怅寥廓
3.(3分)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秧根未牢莳未匝(移栽) 烟涛微茫信难求(相信)
B.依依墟里烟(村落) 枉用相存(互相)
C.艰难苦恨繁霜鬓(痛苦) 唤渠朝餐歇半霎(他)
D.迷花倚石忽已暝(昏暗) 榆柳荫后檐(遮蔽)
4.(3分)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A.本长安倡女 B.何以解忧
C.感斯人言 D.转徙于江湖间
5.(3分)下面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熊咆龙吟殷岩泉②訇然中开③尚能饭否④乌鹊南飞⑤鼓瑟吹笙⑥梦啼妆泪红阑干⑦遂命酒⑧粪土当年万户侯
A.①③⑥/②④/⑤⑦/⑧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⑧
C.①/②④⑥/③⑤⑦/⑧ D.①/②④/③⑥/⑤⑦⑧
6.(3分)下列各项中,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B.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闻一多是其主要成员,他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C.“建安风骨”是汉魏之际的文学风格,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建安文学家继承了汉乐府浪漫主义的传统,作品以风骨遒劲著称,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D.诗化小说重意象,重象征,淡化情节,抒情性强,利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段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氛围,进而凸显小说主题。
7.(10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1)下列有关《乡土中国》的内容,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在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礼,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而是通过教化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他们不用文字是“愚”的表现。因为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相处使他们甚至能借脚步声辨认对方。
C.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在实际行使至基层的过程中,由于乡土社会自身农业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小农经济的经济特点,会遇到诸多阻力
D.我们可以相信,在乡土社会中,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变态,他们的活动范围不太有地域上的限制。
(2)下列用《乡土中国》的理论进行的阐释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插秧歌》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的劳动场景可以用《乡土中国》的“男女有别”这一理论来阐释。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这句俗谚与《文字下乡》中“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
C.《新唐书》中记载唐宪宗崇佛,遣使迎佛骨入宫禁,“愈闻恶之,帝大怒,持示宰相,后经群臣营救,韩愈被贬潮州。此事可以用《乡土中国》中《无讼》一章的内容来分析。
D.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兴起,成为新兴的经济形式。主播们在直播时,该现象体现出《差序格局》一章中“家”的伸缩性。
(3)下列是对《乡土中国》这本书的理解与分析,请根据描述填写出相应内容。
①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是 ,主轴是在 之间。
②乡土社会缺乏两性间求同的努力,具有现世色彩,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以 来迁就外界,属于 文化模式。
三、现代文阅读(29分)
8.(2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让文物修复师这个有点冷门的职业突然成为大家推崇的对象。儒雅睿智的钟表修复师王津喜提“故宫男神”称号,吸引越来越多的网友想去故宫拜师学艺。
2020年8月30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王津在成都参加活动,分享故宫修钟表的那些事。当他展出一小段宫廷钟表修复完成之后的视频,潺潺流水的仿真造型,让全场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
古钟表是西洋舶来品,明代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钟表带入中国宫廷,到了清代,康熙皇帝还从国内外召集优秀的工匠制作、修复钟表。到现代,古代钟表修复技艺是清宫唯一一项流传且未间断的传统工艺。
1977年,王津来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从事文物钟表修复与保护工作。站在第二代钟表修复师徐芳洲先生的工作台前,摸索着使用对方留下的工具,对抗时间在钟表上留下的痕迹,成为一个“修复时间”的“魔法师”。
择一事,“钟”一生。王津在多个演讲中这样概括自己的职业生涯。工艺繁复的钟表,钟爱一生的职业,用坚持、匠心和技艺与时光抗衡。用43年的岁月,坚持做一件事——修复钟表,静下心后,慢慢就不觉得枯燥了。“透过文物,也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兴衰更迭。”王津说。
故宫盛产“网红”,前有“网红院长”单霁翔,后有“故宫男神”王津。谈及走红网络收割大批铁粉
从事钟表修复工作39年之后,2017年,因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不仅出门经常会被人认出,还收到了录制综艺的邀约。不过,故宫的文物比我更加吸引人,吸引大家的是我手里的钟表
43年来,王津修复的各类文物钟表多达300多件,其中馆藏钟表一级文物数十件。在王津看来,要想修好一件馆藏古钟,耗时少则两个月,只有真正喜爱这项事业的人,才可能耐得住寂寞。“首先要热爱这份工作
“我们特别想做得精益求精,把文物恢复到最好的状态,清理到最干净,再过200年还能看到它。”这是王津对自己的职业要求,打碎的齿轮要一点点组装,把每一道工序、每一次修复都做到极致,让时光留下痕迹的钟表重新绽放光彩。王津和他的徒弟们用时光对抗时光
英雄关羽还有败走麦城的时候,修复大师是否有修复不成功、很挫败的经历呢?王津回答“目前还没有”,隔着屏幕都能想象到他自信的微笑。著名编剧、策划人、影评人史航形容王津看着钟表跳动时的笑容:那是一个人看着丰收稻田的喜悦。
(摘编自曾洁《故宫男神王津:“修复时间”的“魔法师”》)
材料二: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这些年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刻印着能工巧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从焊接大师艾爱国到精密加工大师刘湘宾,从无线通信射频电路设计大师张路明到航天特级技师徐立平,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他们身上蕴藏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实践充分证明,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需要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干大事,成大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都要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摘编自《人民日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材料三: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摘编出处的标题既生动形象地点明了王津的职业,也突出了他的卓越贡献。这体现了通讯标题重视价值性信息的特点。
B.材料一最后写王津没有失败的修复经历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为了多角度塑造王津的匠人形象。
C.高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业的决定力量,他们共同培育形成的工匠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D.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疗治社会的浮躁风气、短视心态,有利于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王津热爱自己的工作,他特别想做得精益求精,把文物恢复到最好的状态,让它延年益寿。
B.王津的突然走红,直接原因是他手里的故宫钟表,那是几代人修复的成果
C.新时代的劳动者需要在长期的知识学习中培育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D.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注重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和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更注重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
(3)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百年老店同仁堂的先人们为后人留下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堂规。同仁堂所生产的各种中成药享誉海内外。
B.一线技术工人潘从明练就一项独门绝技,借助一双敏锐的眼睛,就能在浑浊的液体中甄别和捕捉到那些若隐若现的稀有贵金属。
C.来自无锡国家电网的一线技术工人何光华率领团队攻克“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解决了电缆检测的行业难题。
D.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奉献自我。
(4)材料一是人物通讯,材料二是新闻评论,它们同属新闻作品,请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事实材料在表达特点和表达意图上的不同。
9.(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金戒指
周立波
我听到了好多的人,谈论和称赞侦察员张海。有的说他身轻如燕,能飞檐走壁。有的说他枪法如神,蓄攒起来,买了一个金戒指,金戒指从来没有离开他的手。
我们的支队进到山西平遥县境内,为了通过敌人一条宽阔、复杂和危险的封锁线,要派一个胆大、精细和忠纯的侦察员去侦察沿途的敌情。司令员最初和最后都想起了张海。路程是来回两百四十里,侦察,休息,两天一夜。
第二天清早,雪花没天盖地地飘落着,山野全白了。带着湿味的初冬的雪片飘积在道边群树上。有好几处,跳跃,振落着树枝上的积雪。远近的几个萧索的山村,在弥漫的雪的烟雾里,变成了灰色,溶入迷蒙的空际。在山路上,有一个穿着旧的青布棉袄的农民,正在急急忙忙地赶路。在日落以前,这个人走到了离敌人碉堡只有两里半路的汾河大桥旁,又横走了一次,用脚步计量了桥的长和宽。在桥的两端,于是,走远一点,从衣兜里掏出本子来,用铅笔把地形做了一些粗略地图书。这时候,子弹嗖嗖地从头上飘过,接着又是一枪。他离开了桥旁,往回赶路了。这个赶路的农民,就是张海。
前面是一座松树林子。靠近林旁,张海瞧见了一座村庄,他突然感到了疲倦,看见有一家门外挂着“骡马大店”的木牌,他迈步走进。对这种荒村野店
女人点起蜡油灯,昏黄的灯光中,隐约可以看见壁泥驳落的窑壁和火焰熏黑的窑顶。女人走到炕头的灶下,烧炕兼烧水,通红的灶火的光焰,蓬乱的头发。水热了,她打一盆水给客人洗脸。绞手巾时,那女人瞟了一眼,便装做没有看见,搬到隔壁窑洞里去了。
约莫是半夜,仿佛有人用铁丝把门从外边轻轻地拨开,门轻轻地开了,提一把短刀,向炕上扑去,刀光一闪,刀锋剁在炕砖上,凶手着了慌,转身要跑,听到有人笑。
“饶了我,让我走吧。都是我的掌柜叫我干的。看见了你的金戒指,”她伏到他的肩上,“我就见财起意。饶了我,让我走吧。”张海心里想:“混蛋,你刚才还要杀我哩。”虽说这样想,张海还是被她的眼泪打动了。张海是一个硬汉,他把她轻轻地但是坚决地推开,把枪倒插在胸前,赶回司令部。
走不到半里,他摸摸口袋,吃了一惊,凭着侦察员特有的推断力和联想力,他知道是店里那女人扑在他的身上呜咽的时候偷去的。他跑回了店里。
那女人要求用金成指换本子,张海犹豫了一下,果断地从手上取下戒指,立马翻脸不认账了。正在这时,张海一眼瞥见了瓦盆底下露出的本子的一角,走到了门边,心里想着:“留了这女人,可能猜着我军的企图了。”他向着那女人扳一下枪械,头也不回地走了。尖锐的枪声
他幌荡幌荡地走出村外才清醒。过度紧张之后的过度疲劳,使他昏昏欲睡了。走到松林边,脚踢着一棵松树的盘根,才清醒了,他摸了摸怀里的本子,忘记从那女人身上取回金戒指。他要回去取,刚走两步,从店的近侧,打了一枪。紧接着又是一枪。以后是大枪和小枪的乱放。这一定是听到打那女人的枪声
敌人报复的射击暴雨一般地足足持续一刻钟。有一颗子弹打在他头顶的松枝上,蹦下一块冰块,正打着张海的后脑。
张海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家老百姓的炕上。“我被俘了。”他想着,立即跳下炕来,在场院里,他碰到了两个司令部的骑兵侦察员。他们把他扶到了炕上
他们奉命来接应张海。走到这近边的店里,发现一个女人,胸部中一弹,但还没有死。她把他们当做她一伙的人,要他们快去追捕一个八路军探子。地说,起始,她看见他穿着庄稼人衣服,取下了戴在她手上的金戒指。
他们回来以后的第二天午夜,我们的支队开过汾河桥。在前行部队的三个尖兵的前面,有一个穿便衣的小伙子跟着一个向导并排走着,十分潇洒。这个小伙子就是侦察员张海,用我们的司令员的话来说
1947年5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司令员最初和最后都想起了张海,既说明张海的能力,也暗示他将轻松完成任务。
B.张海对“骡马大店”保持戒心,体现了一个侦察员对敌情的敏锐和对危险的预判。
C.小说取材于战争年代的故事,张海、张叔贤是真实人物,但女人和敌特是虚构的。
D.过汾河桥时,穿便衣的小伙走在支队前面谈谈笑笑,十分潇洒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侦察员张海的传说开头,借鉴了中国民间传说写人的手法,有虚有实,故事惊险奇特又富有生活气息,耐人寻味。
B.小说善于用拟声、状貌类词语来营造氛围,如“嗖嗖地”“冒出了火花”“尖锐的”“暴雨一般地”,强化了形势的紧迫感。
C.小说采用通过人物自身行动显示人物的表现手法,如张海的英勇机智在行动中自显,具有传奇色彩
D.小说充分发挥环境描写的作用,如对冬晨雪景的描写,一方面展示了北方风景的独特
(3)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小说为什么要以“金戒指”为题?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10.(9分)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各题。
羌村三首(其一)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乌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欹。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鸟雀噪”,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狗吠”“鸡鸣”写法相同,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
B.从全诗看,“偶然”二字可作为诗歌的核心和点睛之笔,它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C.本诗所写的诗人遭逢世乱、飘荡在外的事实,恰可为《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等诗句作注。
D.诗人以质朴的语言、传神的笔法将亲人团聚之后悲喜交加的心理刻画得真切细腻、生动传神,情感表达深挚而又富于变化。
(2)这首诗描写诗人回家时的情景,反映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千五百多年前,官场失意的谢灵运,带领一班家仆,经新昌,过天台,打通了越州与台州、温州的道路。为上下山方便,他自制了前后齿可装可卸的木屐。未曾想到的是,( )在古道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见证着人与自然的深情相拥和一见钟情。诗人们荟萃沃洲,漾舟剡溪,驰骋会稽、四明、天台三山,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恢弘壮丽的唐诗,也留下了这条逶迤绝美的唐诗之路。今天的浙东古道已被千年时光冲刷得面目模糊,而踏足其间,依然有郁郁诗情、悠悠古韵扑面而来。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将被阳光、积雪和落叶,还有纷至沓来的脚步声层层覆盖
B.他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将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声,还有阳光、积雪和落叶层层覆盖
C.阳光、积雪和落叶,还有纷至沓来的脚步声,将把他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层层覆盖
D.纷至沓来的脚步声,还有阳光、积雪和落叶,将把他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层层覆盖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六、作文(60分)
12.(60分)习作。
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抗击疫情护佑生命的医护人员,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福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4分)
1.(14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运用对偶和比喻的手法表达自己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之情的诗句是“ 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 ”。
(2)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 谈笑间 , 樯橹灰飞烟灭 ”两句从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3)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 封狼居胥 ”之雄心,也怕会有“ 赢得仓皇北顾 ”的结局。
(4)《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金戈铁马 , 气吞万里如虎 ”两句诗通过赞扬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来表达自己坚持抗金的立场。
(5)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多次通过描写月亮来烘托气氛、表达情感。以写月来渲染即将分别时的伤感的一句是“ 别时茫茫江浸月 ”,以写月来烘托曲终人静、余音绕梁的一句是“ 唯见江心秋月白 ”。
(6)李清照《声声慢》中“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 , 如今有谁堪摘 ”一句是词人将情感融入落花,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
(7)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杜甫《登高》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一句,正是化用了屈原《九歌 湘夫人》中“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重点字:羁)
(2)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重点字:樯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重点字:赢)
(4)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重点字:戈)
(5)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唯)
(6)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7)无边落木萧萧下(重点字:萧)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二、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
2.(3分)下列加点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造诣(yì) 慰藉(jí) 兜鍪(móu) 戛然而止
B.嚣(xiāo)鸣 半晌(shǎng) 着(zháo)恼 书生意气
C.间(jiàn)关 楼榭(xiè) 肩胛(jiǎ) 跌荡起伏
D.贾(gǔ)人 银蓖(bì) 籼(xiān)稻 怅寥廓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和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慰藉”中的“藉”应读作“jiè”。
B.正确。
C.“跌荡起伏”中“荡”应改为“宕”。
D.“银蓖”中“蓖”应改为“篦”。
故选:B。
【点评】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生僻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
3.(3分)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秧根未牢莳未匝(移栽) 烟涛微茫信难求(相信)
B.依依墟里烟(村落) 枉用相存(互相)
C.艰难苦恨繁霜鬓(痛苦) 唤渠朝餐歇半霎(他)
D.迷花倚石忽已暝(昏暗) 榆柳荫后檐(遮蔽)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解答】A.信:确实,实在。
B.相:动作偏指一方,译为“我”。
C.苦:极,极其。
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4.(3分)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A.本长安倡女 B.何以解忧
C.感斯人言 D.转徙于江湖间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
【解答】例句:宾语前置句,应为“应笑我多情,句意:可笑我多情善感。
A.判断句,语意表判断。
B.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解忧”?
C.被动句,句意:被她的一席话触动。
D.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故选:B。
【点评】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谓语+于……”式。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见(受)+谓语”的形式。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为+动词”的形式。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被+动词”的形式。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5.(3分)下面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熊咆龙吟殷岩泉②訇然中开③尚能饭否④乌鹊南飞⑤鼓瑟吹笙⑥梦啼妆泪红阑干⑦遂命酒⑧粪土当年万户侯
A.①③⑥/②④/⑤⑦/⑧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⑧
C.①/②④⑥/③⑤⑦/⑧ D.①/②④/③⑥/⑤⑦⑧
【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词语活用的能力。解答时根据词语所处的位置和语言习惯分析词语活用现象。
【解答】①使动用法,使……震动。
②名词作状语,从中间。
③名词作动词,吃饭。
④名词作状语,向南。
⑤名词作动词,弹奏。
⑥名词作状语,在梦中。
⑦名词作动词,摆酒。
⑧意动用法,把……看成粪土。
故选:C。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6.(3分)下列各项中,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B.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闻一多是其主要成员,他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C.“建安风骨”是汉魏之际的文学风格,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建安文学家继承了汉乐府浪漫主义的传统,作品以风骨遒劲著称,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D.诗化小说重意象,重象征,淡化情节,抒情性强,利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段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氛围,进而凸显小说主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表述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C.“继承了汉乐府浪漫主义的传统”错误,应是“现实主义的传统”。
故选:C。
【点评】识记文学常识的方法:1.积少成多法;2.联想法;3.穿针引线法;4.口诀法。
7.(10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1)下列有关《乡土中国》的内容,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C
A.在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礼,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而是通过教化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他们不用文字是“愚”的表现。因为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相处使他们甚至能借脚步声辨认对方。
C.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在实际行使至基层的过程中,由于乡土社会自身农业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小农经济的经济特点,会遇到诸多阻力
D.我们可以相信,在乡土社会中,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变态,他们的活动范围不太有地域上的限制。
(2)下列用《乡土中国》的理论进行的阐释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杨万里《插秧歌》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的劳动场景可以用《乡土中国》的“男女有别”这一理论来阐释。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这句俗谚与《文字下乡》中“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
C.《新唐书》中记载唐宪宗崇佛,遣使迎佛骨入宫禁,“愈闻恶之,帝大怒,持示宰相,后经群臣营救,韩愈被贬潮州。此事可以用《乡土中国》中《无讼》一章的内容来分析。
D.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兴起,成为新兴的经济形式。主播们在直播时,该现象体现出《差序格局》一章中“家”的伸缩性。
(3)下列是对《乡土中国》这本书的理解与分析,请根据描述填写出相应内容。
①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是 一个事业组织 ,主轴是在 父子 之间。
②乡土社会缺乏两性间求同的努力,具有现世色彩,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以 克己 来迁就外界,属于 阿波罗式 文化模式。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内容表述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名著相关内容,再判断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理论运用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名著的相关观点及相关选项分析,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了解名著内容,再分析作答。
【解答】(1)A.“礼治社会是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共同特色”错,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见了人点个头,礼也是可以杀人,甚至有些礼的内容,还可能是很残酷的。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错,环境不同,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
C.正确。
D.“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变态,迁移是常态”错,迁移是变态。
故选C。
(2)A.“男女有别”是指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而材料中“田夫抛秧田妇接,故不能用“男女有别”来阐释。
故选A。
(3)①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是一个事业组织,主轴是在父子间。
②乡土社会缺乏两性间求同的努力,具有现世色彩,属于阿波罗式文化模式。
答案:
(1)C
(2)A
(3)①一个事业组织 父子 阿波罗式
【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29分)
8.(2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让文物修复师这个有点冷门的职业突然成为大家推崇的对象。儒雅睿智的钟表修复师王津喜提“故宫男神”称号,吸引越来越多的网友想去故宫拜师学艺。
2020年8月30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王津在成都参加活动,分享故宫修钟表的那些事。当他展出一小段宫廷钟表修复完成之后的视频,潺潺流水的仿真造型,让全场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
古钟表是西洋舶来品,明代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钟表带入中国宫廷,到了清代,康熙皇帝还从国内外召集优秀的工匠制作、修复钟表。到现代,古代钟表修复技艺是清宫唯一一项流传且未间断的传统工艺。
1977年,王津来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从事文物钟表修复与保护工作。站在第二代钟表修复师徐芳洲先生的工作台前,摸索着使用对方留下的工具,对抗时间在钟表上留下的痕迹,成为一个“修复时间”的“魔法师”。
择一事,“钟”一生。王津在多个演讲中这样概括自己的职业生涯。工艺繁复的钟表,钟爱一生的职业,用坚持、匠心和技艺与时光抗衡。用43年的岁月,坚持做一件事——修复钟表,静下心后,慢慢就不觉得枯燥了。“透过文物,也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兴衰更迭。”王津说。
故宫盛产“网红”,前有“网红院长”单霁翔,后有“故宫男神”王津。谈及走红网络收割大批铁粉
从事钟表修复工作39年之后,2017年,因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不仅出门经常会被人认出,还收到了录制综艺的邀约。不过,故宫的文物比我更加吸引人,吸引大家的是我手里的钟表
43年来,王津修复的各类文物钟表多达300多件,其中馆藏钟表一级文物数十件。在王津看来,要想修好一件馆藏古钟,耗时少则两个月,只有真正喜爱这项事业的人,才可能耐得住寂寞。“首先要热爱这份工作
“我们特别想做得精益求精,把文物恢复到最好的状态,清理到最干净,再过200年还能看到它。”这是王津对自己的职业要求,打碎的齿轮要一点点组装,把每一道工序、每一次修复都做到极致,让时光留下痕迹的钟表重新绽放光彩。王津和他的徒弟们用时光对抗时光
英雄关羽还有败走麦城的时候,修复大师是否有修复不成功、很挫败的经历呢?王津回答“目前还没有”,隔着屏幕都能想象到他自信的微笑。著名编剧、策划人、影评人史航形容王津看着钟表跳动时的笑容:那是一个人看着丰收稻田的喜悦。
(摘编自曾洁《故宫男神王津:“修复时间”的“魔法师”》)
材料二: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这些年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刻印着能工巧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从焊接大师艾爱国到精密加工大师刘湘宾,从无线通信射频电路设计大师张路明到航天特级技师徐立平,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他们身上蕴藏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实践充分证明,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需要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干大事,成大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都要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摘编自《人民日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材料三: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材料一摘编出处的标题既生动形象地点明了王津的职业,也突出了他的卓越贡献。这体现了通讯标题重视价值性信息的特点。
B.材料一最后写王津没有失败的修复经历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为了多角度塑造王津的匠人形象。
C.高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业的决定力量,他们共同培育形成的工匠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D.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疗治社会的浮躁风气、短视心态,有利于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A.王津热爱自己的工作,他特别想做得精益求精,把文物恢复到最好的状态,让它延年益寿。
B.王津的突然走红,直接原因是他手里的故宫钟表,那是几代人修复的成果
C.新时代的劳动者需要在长期的知识学习中培育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D.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注重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和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更注重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
(3)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D
A.百年老店同仁堂的先人们为后人留下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堂规。同仁堂所生产的各种中成药享誉海内外。
B.一线技术工人潘从明练就一项独门绝技,借助一双敏锐的眼睛,就能在浑浊的液体中甄别和捕捉到那些若隐若现的稀有贵金属。
C.来自无锡国家电网的一线技术工人何光华率领团队攻克“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解决了电缆检测的行业难题。
D.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奉献自我。
(4)材料一是人物通讯,材料二是新闻评论,它们同属新闻作品,请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事实材料在表达特点和表达意图上的不同。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表现手法和写作意图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不同体裁的有关知识,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分析作答。
【解答】(1)C.“决定力量”错。材料二原文“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
故选:C。
(2)B.“直接原因是他手里的故宫钟表”错,材料一原文“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儒雅睿智的钟表修复师王津……”。
C.“在长期的知识学习中”错,材料二原文“在长期实践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D.“不仅……更……”前后逻辑颠倒。材料三原文“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故选:A。
(3)材料二的观点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ABC都涉及到“工匠精神”,而D黄文秀属于扶贫干部。
故选:D。
(4)材料一用到的是“大国工匠”王津的事实材料,写的比较详细,如“2020年8月30日,分享故宫修钟表的那些事,清脆悦耳的报时声音,让全场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还有人物的语言,其次就是要心细”“我们特别想做得精益求精,清理到最干净,再过200年还能看到它”,我们能够看到人物的精神品质,材料是对典型事例的详细描述(或细节描写)。
材料二用到的事实材料写的比较概括,如“从焊接大师艾爱国到精密加工大师刘湘宾,这是因为材料二是新闻评论,用来证明观点。
答案:
(1)C
(2)A
(3)D
(4)①材料一是人物通讯,材料是对典型事例的详细描述(或细节描写)。
②材料二是新闻评论,材料以概括为主。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9.(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金戒指
周立波
我听到了好多的人,谈论和称赞侦察员张海。有的说他身轻如燕,能飞檐走壁。有的说他枪法如神,蓄攒起来,买了一个金戒指,金戒指从来没有离开他的手。
我们的支队进到山西平遥县境内,为了通过敌人一条宽阔、复杂和危险的封锁线,要派一个胆大、精细和忠纯的侦察员去侦察沿途的敌情。司令员最初和最后都想起了张海。路程是来回两百四十里,侦察,休息,两天一夜。
第二天清早,雪花没天盖地地飘落着,山野全白了。带着湿味的初冬的雪片飘积在道边群树上。有好几处,跳跃,振落着树枝上的积雪。远近的几个萧索的山村,在弥漫的雪的烟雾里,变成了灰色,溶入迷蒙的空际。在山路上,有一个穿着旧的青布棉袄的农民,正在急急忙忙地赶路。在日落以前,这个人走到了离敌人碉堡只有两里半路的汾河大桥旁,又横走了一次,用脚步计量了桥的长和宽。在桥的两端,于是,走远一点,从衣兜里掏出本子来,用铅笔把地形做了一些粗略地图书。这时候,子弹嗖嗖地从头上飘过,接着又是一枪。他离开了桥旁,往回赶路了。这个赶路的农民,就是张海。
前面是一座松树林子。靠近林旁,张海瞧见了一座村庄,他突然感到了疲倦,看见有一家门外挂着“骡马大店”的木牌,他迈步走进。对这种荒村野店
女人点起蜡油灯,昏黄的灯光中,隐约可以看见壁泥驳落的窑壁和火焰熏黑的窑顶。女人走到炕头的灶下,烧炕兼烧水,通红的灶火的光焰,蓬乱的头发。水热了,她打一盆水给客人洗脸。绞手巾时,那女人瞟了一眼,便装做没有看见,搬到隔壁窑洞里去了。
约莫是半夜,仿佛有人用铁丝把门从外边轻轻地拨开,门轻轻地开了,提一把短刀,向炕上扑去,刀光一闪,刀锋剁在炕砖上,凶手着了慌,转身要跑,听到有人笑。
“饶了我,让我走吧。都是我的掌柜叫我干的。看见了你的金戒指,”她伏到他的肩上,“我就见财起意。饶了我,让我走吧。”张海心里想:“混蛋,你刚才还要杀我哩。”虽说这样想,张海还是被她的眼泪打动了。张海是一个硬汉,他把她轻轻地但是坚决地推开,把枪倒插在胸前,赶回司令部。
走不到半里,他摸摸口袋,吃了一惊,凭着侦察员特有的推断力和联想力,他知道是店里那女人扑在他的身上呜咽的时候偷去的。他跑回了店里。
那女人要求用金成指换本子,张海犹豫了一下,果断地从手上取下戒指,立马翻脸不认账了。正在这时,张海一眼瞥见了瓦盆底下露出的本子的一角,走到了门边,心里想着:“留了这女人,可能猜着我军的企图了。”他向着那女人扳一下枪械,头也不回地走了。尖锐的枪声
他幌荡幌荡地走出村外才清醒。过度紧张之后的过度疲劳,使他昏昏欲睡了。走到松林边,脚踢着一棵松树的盘根,才清醒了,他摸了摸怀里的本子,忘记从那女人身上取回金戒指。他要回去取,刚走两步,从店的近侧,打了一枪。紧接着又是一枪。以后是大枪和小枪的乱放。这一定是听到打那女人的枪声
敌人报复的射击暴雨一般地足足持续一刻钟。有一颗子弹打在他头顶的松枝上,蹦下一块冰块,正打着张海的后脑。
张海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家老百姓的炕上。“我被俘了。”他想着,立即跳下炕来,在场院里,他碰到了两个司令部的骑兵侦察员。他们把他扶到了炕上
他们奉命来接应张海。走到这近边的店里,发现一个女人,胸部中一弹,但还没有死。她把他们当做她一伙的人,要他们快去追捕一个八路军探子。地说,起始,她看见他穿着庄稼人衣服,取下了戴在她手上的金戒指。
他们回来以后的第二天午夜,我们的支队开过汾河桥。在前行部队的三个尖兵的前面,有一个穿便衣的小伙子跟着一个向导并排走着,十分潇洒。这个小伙子就是侦察员张海,用我们的司令员的话来说
1947年5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司令员最初和最后都想起了张海,既说明张海的能力,也暗示他将轻松完成任务。
B.张海对“骡马大店”保持戒心,体现了一个侦察员对敌情的敏锐和对危险的预判。
C.小说取材于战争年代的故事,张海、张叔贤是真实人物,但女人和敌特是虚构的。
D.过汾河桥时,穿便衣的小伙走在支队前面谈谈笑笑,十分潇洒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小说以侦察员张海的传说开头,借鉴了中国民间传说写人的手法,有虚有实,故事惊险奇特又富有生活气息,耐人寻味。
B.小说善于用拟声、状貌类词语来营造氛围,如“嗖嗖地”“冒出了火花”“尖锐的”“暴雨一般地”,强化了形势的紧迫感。
C.小说采用通过人物自身行动显示人物的表现手法,如张海的英勇机智在行动中自显,具有传奇色彩
D.小说充分发挥环境描写的作用,如对冬晨雪景的描写,一方面展示了北方风景的独特
(3)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小说为什么要以“金戒指”为题?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对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本相关内容,把握其主题,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此题,既要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本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运用叙述人称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从读者、人物形象等角度加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从人物、情节、主题和读者等角度加以分析。
【解答】(1)A.“他将轻松完成任务”于文无据,尽管张海出色,甚至有生命危险。C.“张海,小说的人物都有虚构,选项中的跳皮鬼与司令员给张海取的外号“跳皮鬼”的含义并不相同。
故选:B。
(2)C.“重蹈人物模式化的窠臼”有误,人物在行动中自显,但作者在小说中相机运用,并未显出其模式化的特征。
故选:C。
(3)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亲耳听到的事情、他去执行侦察任务时丢掉金戒指以及找回金戒指的过程,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氛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读者会随着侦查员张海一起去执行侦察任务,读者会为他感到高兴,读者会为他紧张和担心,读者会为他感到高兴,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的心情,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并使读者产生共鸣。
(4)文章开篇说到张海的妻子把纺线赚的钱蓄攒起来,买了一个金戒指。接着写到张海去侦查任务回来,张海在绞手巾时。张海走出大店,于是又返回店里找。张海晃荡着走出村外才清醒。张海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躺在一家老百姓的炕上,并且把金戒指给他带了回来、露、失、找、忘、复得,使主线更明晰。
金戒指是妻子把纺线赚的钱蓄攒起来买的,并且新婚之夜带在了张海的无名指上,凝聚着人情美,发觉自己的记事本丢了,那个女人要求张海用金戒指来换,忘记从那女人身上取回金戒指,骑侦察兵给他讲了他昏过之后发生的事,所以金戒指又与张海的侦察斗争有关,所以通过金戒指有利于刻画张海的人物形象。
金戒指贯穿于张海的生活和斗争之中,金戒指既是他人情美,揭示的是他对爱情的忠贞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答案:
(1)B
(2)C
(3)①具有现场效果,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②具有代入效果,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
(4)①金戒指的得、露、失、找、忘、复得,使主线更明晰。②金戒指既是他的新婚礼物,凝聚着人情美和英雄美。③金戒指贯穿于张海的生活和斗争之中。
【点评】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
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地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
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时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10.(9分)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各题。
羌村三首(其一)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乌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欹。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诗中的“鸟雀噪”,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狗吠”“鸡鸣”写法相同,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
B.从全诗看,“偶然”二字可作为诗歌的核心和点睛之笔,它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C.本诗所写的诗人遭逢世乱、飘荡在外的事实,恰可为《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等诗句作注。
D.诗人以质朴的语言、传神的笔法将亲人团聚之后悲喜交加的心理刻画得真切细腻、生动传神,情感表达深挚而又富于变化。
(2)这首诗描写诗人回家时的情景,反映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A.“写法相同,都是用乡村常闻之声,句意是: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柴门”是指贫苦人家的门。而陶诗为正衬。
故选A。
(2)“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写的是妻子儿女都很惊讶于我还活着,不能存活,生还偶然遂”,多少人因战乱而死去,常年没有音信。现在居然能够安然归来。所以这里有惊喜。家人想到诗人在外吃苦多年,所以彼此相拥;“邻人满墙头,当我安然无恙归来之后,感叹唏嘘不已?应是不忍破坏诗人一家团圆的喜庆气氛;最后写到“夜阑更秉烛,夜深人静,而诗人和妻子却都无睡意,围坐在一起,仿佛在梦中。诗人到现在为止都还不敢相信这一切。
答案:
(1)A
(2)①描写妻子儿女的惊异、拭泪、心酸;②描写邻人爬满墙头,反映出乡邻关心又不忍打扰;③描写诗人与家人相聚又不敢相信的情景。
译文:
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
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
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
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
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赏析:
本诗着重写诗人刚到家时合家欢聚惊喜的情景。
“峥嵘赤云西。柴门鸟雀噪。”诗人千里跋涉。天边的夕阳也急于躲到地平线下休息,这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出那个特殊岁月乡村生活的萧索荒凉,鸟雀的鸣叫声,带有喜迎归者之意,更何况诗人的妻子和儿女,但蕴意深厚。
“妻孥怪我在。”此二句诗人逼真地将战乱时期亲人突然相逢时产生的复杂情感传达了出来,又加上兵连祸结,其生死安危家人无从知晓,加之音讯全无,未敢奢望诗人平安归来,实出家人意料。“惊定还拭泪”、惊奇,眼中蓄满了泪水、惊喜、感伤等等,它是用长久别离和九死一生的痛苦换来的,哀鸿遍野,很少有人能像杜甫一样幸运地生还,诗人发出深沉悲切的感慨:“世乱遭飘荡。”从诗人幸存的“偶然”。杜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能使读者在读后惊心动魄,而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诗人生还的喜讯很快传遍了羌村。“邻人满墙头,邻里们十分知趣地隔墙观望,看着诗人劫后余生,为之唏嘘,又含有诗人自家的伤痛,相对如梦寐,将乱离人久别重逢的难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摹了出来,如今亲人真的骤然出现在面前。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此情此景更让诗人觉得犹如在梦境中一样,由写一人一家的酸甜苦辣波及全天下人的悲苦。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千五百多年前,官场失意的谢灵运,带领一班家仆,经新昌,过天台,打通了越州与台州、温州的道路。为上下山方便,他自制了前后齿可装可卸的木屐。未曾想到的是,( )在古道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见证着人与自然的深情相拥和一见钟情。诗人们荟萃沃洲,漾舟剡溪,驰骋会稽、四明、天台三山,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恢弘壮丽的唐诗,也留下了这条逶迤绝美的唐诗之路。今天的浙东古道已被千年时光冲刷得面目模糊,而踏足其间,依然有郁郁诗情、悠悠古韵扑面而来。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他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将被阳光、积雪和落叶,还有纷至沓来的脚步声层层覆盖
B.他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将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声,还有阳光、积雪和落叶层层覆盖
C.阳光、积雪和落叶,还有纷至沓来的脚步声,将把他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层层覆盖
D.纷至沓来的脚步声,还有阳光、积雪和落叶,将把他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层层覆盖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分析】(1)本题考查补写语句,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
(2)本题主要考查比拟的修辞,应了解比拟的概念,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主要语病是语序不当和句子成分残缺,应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解答】(1)根据上句“为上下山方便,他自制了前后齿可装可卸的木屐”可知,根据主语一致原则;再根据从具体到抽象和下文“骆宾王、孟浩然、杜甫、孟郊,“纷至沓来的脚步声”要紧承下文“骆宾王,可排除B项。
(2)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时光”“冲刷”和“悠悠古韵”“扑面而来”都是把抽象之物当作具体之物来写,因此,属于比拟手法,也属于比拟手法,小人之交甘若醴”。将君子之间的交往比喻成像水一样淡泊;同时;B.“两个黄鹂鸣翠柳,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C.“浔阳地僻无音乐。“丝竹”用来代指音乐,不知秋思落谁家”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是拟物手法。故选D。
(3)原句“在古道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见证着人与自然的深情相拥和一见钟情”中“见证着人与自然的深情相拥和一见钟情”缺少主语并且语序不当,因此让“在古道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中的“古道”是该句的主语,古道见证着人与自然……”,“见证着人与自然的深情相拥和一见钟情”语序不当,根据对应原则。修改后为:在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
答案:
(1)A
(2)D
(3)在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古道见证着人与自然的一见钟情和深情相拥。
【点评】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
六、作文(60分)
12.(60分)习作。
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抗击疫情护佑生命的医护人员,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分析】材料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语:例举了教师、医生、清洁工、农民等不同职业的劳动者。
第二部分,提示写作方向:写作提示“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这提供写作立意角度,即考生可以写劳动者的“事”,由“不少事”知道,可以写多件事。
第三部分,明确提出要求:“一个”不可以写多个人,“你熟悉的”意味着从“我”的角度切入,“劳动者”意味着事件需扣紧“劳动”的内涵。
综合来看,这则材料的核心关键词“劳动者”。
在关键词的内涵理解上,“劳动”可以理解为:教书育人、救死扶伤、清扫卫生、洗衣做饭、春种秋收、科学实验等不同职业的脑力劳动或者体力劳动。
在文体选择上,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必然是选择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记叙文,就要叙述与“一个劳动者”有关的故事,来表达自己与“劳动者”相关的某种情感或哲思。
在具体行文上,可以写出以“动作”为主的具体的细节,传达对自己心灵的触动;也可以某个物象,以其为载体,承载“我”对劳动的理解,对劳动者的感情;还可以运用欲扬先抑的构思,突出劳动者给自己的震撼。
参考立意:
1.那个温暖我心灵的劳动者(歌其劳,暖其心)。
2.最美劳动者(白衣渡世人)。
3.精益求精,人生常态(教书育人)。
4.黎明中的身影(劳动中的你,最美)。
【解答】
那抹橘色
春有繁樱,秋携桂香,青山流水。
她,一件橘色马甲。麦色深的皮肤似乎是长期风吹雨打所造成的吧,从我记事起儿,虽然没有人能够叫出他的全名。
春去夏来。白驹匆匆间,她风雨无阻,把我们的街道打扫得一尘不染,戴着白月光为大家付出。
秋冬冬初,每天需要清扫的任务随时加重,两边的道路上铺满厚厚的落叶,卷起碎叶与灰尘,她出现了,她显得极为耐心,来来返返,一次又一次清扫着街面上的灰尘与落叶。
她仔细认真。她的橘色马甲被浸湿了,她用湿浸的橘色马甲换来了街道的清洁,“落叶扫不完,自会分解消失”,转身投入到劳动中去……日复一日,树枝光秃秃的,随即离去,没有落叶所夹的灰尘。一尘不染的冬天给所有人带来了好心情,穿着橘色的马甲,无怨无悔,万物静止。
她从容的走着,也抹净了行人的心灵。
春风拂过她的眉梢,温暖的橘色是她无言的笑容,两旁的商铺,浸润着他的汗水与心血。
她站在路口的树下,遇雨撑伞。含笑劳作,辛苦却从容,夏日的密树,冬月的初雪。
岁月深处,旧时橘色从未褪色!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