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

文档属性

名称 等腰三角形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8-10-02 17: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单位:大金中学
说 课 人:毛 桃 珍 本节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的边角关系,并且是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它所倡导的“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教材分析1、确定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教学目标一、教材分析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相关性质。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等腰三角形内角以及边的计算问题。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观察、试验、归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 和创造性。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 3、教学重难点    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
(这两个性质对于平面几何中的计算,以及今后的证明尤为重要,故确定为重点)重 点:     等腰三角形中关于底和腰,底角和顶角的计算问题。
(由于等腰三角形底和腰,底角和顶角性质特点很容易混淆,而且它们在用法和讨论上很有考究 ,只能从练习实践中获取经验,故确定为难点。) 难 点: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初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具直观教学法,联想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三、学法指导及能力 培养  只有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能力,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掌握好的学习文教解题方法,并且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概括、表述、论证的能力。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①复习提问:向同学们出示精美的建筑物
      图片 
    问 题: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片中有轴对称图形吗? ②引入新课:再次通过精美的建筑物图
      片,找出里面的等腰三角形。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相关概念: 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边: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        另一条边叫做底边.相关概念: 角: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        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b.等腰三角形具备哪些性质?③提出问题:a.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吗?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2、合作探究   ①动动手:让同学们制作一张等腰三角形的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得到什么结论?(看谁得到的结论多)四、教学过程②分组讨论。(把全班同学分成每四人分一组讨论得出结论,看哪一组气氛最活跃,结论又对又多.)③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④评讲归纳: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四、教学过程2、合作探究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在△ABC中,
∵ AC=AB( )
∴ ∠B=∠C ( )已知等边对等角④评讲归纳: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四、教学过程2、合作探究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在△ABC中,AB =AC, 点 D在BC上
1、∵AD ⊥ BC
∴∠ = ∠ ,____= 。
2、∵AD是中线,
∴ ⊥ ,∠ =∠ 。
3、∵AD是角平分线,
∴ ⊥ , = 。12BDDCADBC12ADBCBDDC123、性质的应用(例题评讲)四、教学过程例一:在等腰△ABC中,AB =AC, ∠A = 50°,
   则∠B =_____,∠C=______变式练习:1、在等腰中,∠A =50°, 则
   ∠B =___,∠C=___
2、在等腰中,∠A =100°, 则
      ∠B =___,∠C=___ (变式1①) (变式1②) (变式1③)四、教学过程  评析:此例题的重点是运用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这一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突出顶角和底角的关系,如例一,学生就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结果,对变式练习(1)、(2)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就有困难,容易漏解,让学生把变式题与例一进行比较两题的条件,让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在没有明确顶角和底角时,应分类讨论:变式1(如图)①当∠A =50°为顶角时,则∠B=65°,∠C=65°。②当∠A =50°为底角时,则∠B =50°,∠C =80°;或∠B =80°,∠C =50°。变式2①当∠A =100°为顶角时,则∠B=40°,∠C=40°。②当∠A =100°为底角时,则△ABC不存在。由此得出,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可以求出另两个角(顶角和底角的取值范围:0°<顶角<180°, 0°<底角<90°)。3、性质的应用(例题评讲)四、教学过程例二:在等腰△ABC中,AB =5,AC = 6,则
   △ABC的周长=_______   
  变式练习:在等腰△ABC中,AB =5,AC = 12,则
     △ABC的周长=______  评析:此例题的重点是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等腰三角形腰和底边的关系,并强调在没有明确腰和底边时,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如例二,①当AB=5为腰时,则三边为5,5,6;②当AB=5为底时,则三边为6,6,5。变式练习①:当AB=5为腰时,三边为5,5,12;②当AB=5为底时,三边为12,12,5。此时同学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得出三角形的周长,这时老师就可以提出质疑,让同学们之间讨论(学生容易忽视三角形三边关系,看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3、性质的应用(例题评讲)四、教学过程例三:
   在△ABC中,点D在BC上,给出4个条件:①AB=AC ②∠BAD=∠BAC ③AD⊥BC ④BD=CD,以其中2个条件作题设,另外2个条件作结论,可写出几个正确命题?(分组讨论抢答)ADBC3、性质的应用(例题评讲)四、教学过程 评析:此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让学生能够大胆地猜想并证明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结果中
①② ③④ 运用等腰三角形的“三
①③ ②④ 线合一”性质
①④ ②③
②③ ①④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②④ ①③ 和性质(不能运用“三线合③④ ①② 一” )
4、巩固提高四、教学过程 (1)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为 度。4、巩固提高四、教学过程  (2).如图,AOB是一钢架,且∠AOB=10°,为使钢架更加坚固,需在其内部添一些钢管EF、FG、GH……,添加的钢管长度都与OE相等,则最多能添加这样的钢管 根。EGOFHMBA4、巩固提高四、教学过程 (3)如图,已知AB=AC,BD⊥AC。
求证:∠DBC=∠A
评析:: (1)题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及注意三角形高的不稳定性,引导学
生知识的移植,此题也是一题多解
(如图),学生能正确画出图形就容
易得出结果。(2)题在实际生活中充分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两个知识点,培养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题灵活运用 “三线合一”这一性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四、教学过程  以上题目既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知识的巩固,同时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与几何知识是紧密相联的,激发学生对学习几何的兴趣。 5、布置作业四、教学过程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觉得在等腰三角形的学习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P143——练习1、2、3题五、教后反思  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展开联想的思维,培养其能力为主旨而发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