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综合复习题
一、单选题
1.(2023上·内蒙古赤峰·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
B.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氧化汞受热分解——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D.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2.(2023上·内蒙古巴彦淖尔·九年级校考期中)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征不一致的选项是
选项 操作或现象 分子的特征
A 给篮球充气,打入空气后篮球越来越硬 分子间有间隔
B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 分子是运动的
C 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分子是有质量的
D 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A.A B.B C.C D.D
3.(2023上·内蒙古鄂尔多斯·九年级校联考期中)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氨分子的运动现象——按上图所示方案进行实验
B.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气体的集气瓶中
C.除去N2中的少量O2——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木炭
D.检验某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混合气体中
4.(2023上·内蒙古通辽·九年级统考期中)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是
选项 操作或现象 分子的特性
A 给篮球充气 分子间有间隔
B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 分子是运动的
C 热胀冷缩 原子或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D 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A.A B.B C.C D.D
5.(2023上·内蒙古包头·九年级统考期中)在玻璃管两端同时放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钟后,玻璃管内有一团白烟(如图所示),白烟是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的氯化铵固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B.保持氯化氢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氯化氢分子
C.该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该实验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6.(2023上·内蒙古鄂尔多斯·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 把火柴梗放到火焰上,观察哪层火焰的火柴梗变黑更快
B 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 压缩气体液化储存于钢瓶中
C 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 取等体积的空气和呼出气体,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D 证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 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
A.A B.B C.C D.D
7.(2023上·内蒙古赤峰·九年级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校联考期中)俄罗斯科学家宣布,他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19号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是319。下列有关119号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119
B.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200
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9
D.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19
8.(2023上·内蒙古通辽·九年级统考期中)某元素的阳离子A3+的核外有23个电子,核内有30个中子,则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
A.23,53 B.26,30 C.26,56 D.23,46
9.(2023上·内蒙古赤峰·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都由原子构成的一组物质是
A.氯化钠、氧化汞 B.水、二氧化碳 C.氖气、汞 D.氦气、氧气
10.(2023上·内蒙古巴彦淖尔·九年级统考期中)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n+离子,则R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A.m+n+x B.m-n+x C.m-n-x D.m+n-x
11.(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九年级校考期中)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不同元素 B.②③化学性质相似:
C.②④是金属元素 D.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是Mg2-
12.(2023·内蒙古兴安盟·统考中考真题)硬铝常用于制造火箭、飞机的外壳。铝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铝属于金属元素 B.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铝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二、填空题
13.(2023上·内蒙古赤峰·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小青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氢气燃烧的实验,并绘制了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你和她讨论下列问题:
(1)图中①的微观实质是 ,②的微观实质是 。
(2)图中方框内表示纯净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整个变化过程中最小的微粒是 (填符号)。
14.(2023上·内蒙古巴彦淖尔·九年级校考期中)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见图),该元素的原子核内有 个质子,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层,最外层有 个电子,当失去最外层电子后,所形成的微粒符号为 。
15.(2023上·内蒙古巴彦淖尔·九年级校考期中)固态氧、液态氧、气态氧都是由 构成,它们的化学性质是 的(填相同或不同)。
16.(2023上·内蒙古包头·九年级统考期中)“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抵达火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1)太空国际空间站内的“空气”要与地球上的空气组成基本一致,其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
(2)“天问”火星探测器通过“长征5号”运载火箭发射。其火箭推进器采用液氧,是利用了氧气 的化学性质。
(3)月壤含以及可作为核聚变燃料的等物质。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则其相对原子质量为 。
17.(2023上·内蒙古通辽·九年级统考期中)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选择填空: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
(2)带负电的粒子是 ;
(3)质量最小的是 ;
(4)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 和 。
18.(2023上·内蒙古鄂尔多斯·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在氩气、二氧化碳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填具体粒子名称)。
(2)如图,A是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B、C、D、E、F分别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中x= 。
②B、C、D、E四种粒子中与A粒子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字母)。
③若F是某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Y的数值可能是下列中的 (填字母)。
A.12 B.11 C.10 D.9
19.(2023上·内蒙古巴彦淖尔·九年级统考期中)如图是六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A-F中共有 种元素。
(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填字母,下同) 。
(3)G粒子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周期,它是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与G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是 原因: 。
(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
20.(2023上·内蒙古赤峰·九年级校考期中)下图中①、②为氧元素、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铝原子的质子数是 。
(2)C粒子属于 (填“原子”、“阴离子”或“阳离子”)该粒子的符号为 ;若D为原子,则x= 。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序号)。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拉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序号)
(5)下列各组微粒中,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______。
A.Cl和 B.Co(钴元素)和CO
C.H和He D.和
21.(2023上·内蒙古乌兰察布·九年级校联考期中)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表可知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原子序数为11的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原子序数为9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5)写出17号元素的离子符号 。
22.(2023上·内蒙古鄂尔多斯·九年级统考期中)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中①、②为氧元素、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氧元素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2)氧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电子(填“失去”或“得到”)。
(3)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4)A、B、C表示的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23.(2023上·内蒙古赤峰·九年级校考期中)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第二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 。
(2)画出第14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3)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填序号)。
A.He和Mg B.C和P C.Al和Si D.F和Cl
(4)氢元素与氮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24.(2023上·内蒙古包头·九年级包钢第三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如图是氪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B~F五种粒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A信息可推测氪原子中的质子数为 。
(2)在B~F五种粒子中,共有 (填数字)种元素,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填字母序号)。
(3)E与F的化学性质相似的主要原因是 ,它们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 (填“原子”或“阳离子”或“阴离子”)。
(4)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字母序号)。
三、实验题
25.(2023上·内蒙古赤峰·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
(1)图Ⅰ与课本中探究实验相似,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 结论。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探究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
(2)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 。
26.(2023上·内蒙古鄂尔多斯·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学习贵在创新。如兴趣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探究微粒的性质。
(一)如图所示,烧杯甲中装有20mL蒸馏水,并滴入了几滴酚酞溶液,在烧杯乙中装有10mL浓氨水(氨气与水的混合物)。用一个大烧杯将甲、乙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一段时间后,甲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关于酚酞变红,兴趣小组同学们提出了三种猜想:
(1)猜想一:乙烧杯中的水分子运动进入甲烧杯,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猜想二: ;
猜想三:乙烧杯中的氨气分子运动进入甲烧杯与水结合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2)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一是不可能的,理由是 。
(3)为了探究另外两种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填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一张滤纸浸入酚酞溶液中,1分钟后取出,悬挂在通风处晾干,用剪刀将其剪成两片 将其中一片干燥滤纸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 滤纸不变色 猜想二错误
在另一片滤纸上滴几滴蒸馏水,再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 滤纸 。 猜想三正确
(4)化学兴趣小组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装置如图Ⅱ所示(夹持装置已省略)。同学们在A试管中倒入适量浓氨水,B试管中放入一张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Ⅱ连接好。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滤纸变红。同学们发现滤纸需等待较长时间才变红,采取给试管加热的方法就很快观察到了现象,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 。
(5)对比图I实验装置,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27.(2023上·内蒙古赤峰·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方案一】如图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实验方案二】如图2、图3。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4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的热水中。图2、图3采用 实验的方法,观察到的现象是 。
【实验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 有关。
(3)【实验方案三】如图5。
已知: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白烟。氨分子的质量比氯化氢的质量小。
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
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多次试验均如此,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分子质量越 (填“大”或“小”)分子运动得越快。用文字(或符号)写出反应的表达式 。
四、计算题
28.(2023上·内蒙古巴彦淖尔·九年级校考期中)碳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一种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kg,计算该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又知,某铁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30,则该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
1.B
【详解】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因为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水发生状态变化,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不符合题意;
B、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符合题意;
C、氧化汞受热分解,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D、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且分子构成不同,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A、给篮球充气,打入空气后篮球越来越硬,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A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一致;;
B、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说明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故B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一致;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在一起,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体积小于20mL,与分子是有质量的无关,故C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
D、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原因是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所以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能够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D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一致;
故选:C。
3.A
【详解】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与水结合为碱性的氨水,并使酚酞变红,按图甲所示方案探究氨分子的运动现象,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都熄灭,不能鉴别,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O2可与灼热的木炭反应,混有少量O2的N2通过灼热的木炭,会产生新的杂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若该混合气体中若氧气含量少,不能会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详解】A、可以将气体充入篮球中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选项正确;
B、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具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人们的鼻孔,选项正确;
C、物体热胀冷缩,是由于分子(或原子)之间间隔随温度的升降而增减,分子(或原子)大小不变,选项错误;
D、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原因是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汞原子聚集成汞,所以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能够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选项正确。
故选:C。
5.D
【详解】A.该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选项说法正确;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氯化氢是由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氯化氢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氯化氢分子,选项说法正确;
C.两种物质没有直接接触但能发生反应,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前的分子是氯化氢分子和氨气分子,生成物的分子是氯化铵分子,所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6.C
【详解】A. 比较蜡烛火焰不同位置温度的高低: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发现外焰处火柴梗变黑,说明蜡烛外焰火焰的温度最高,此选项正确;
B. 气体的分子间间隔大于液体的分子间间隔,压缩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小,变为液体储存于钢瓶中,能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此选项正确;
C. 要比较二氧化碳含量,应该取等体积的空气和呼出气体,向其中滴加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多,此选项错误;
D. 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观察到有水雾生成,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此选项正确。
故选:C。
7.C
【详解】A、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故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19,不是中子数,不符合题意;
B、由A可知,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19,不符合题意;
C、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故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9,符合题意;
D、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故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9,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C
【详解】某阳离子A3+的核外有23个电子,A3+是其原子失去3个电子后形成的,故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3+3=26,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26,核内有30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0+26=56。
故选C。
9.C
【详解】A、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氧化汞由氧化汞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水由水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氖气由氖原子构成,汞由汞原子构成,符合题意;
D、氦气由氦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由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Rn+离子是R原子失去n个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故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n+x,则中子数=m-(n+x)=m-n-x。
故选:C。
11.C
【详解】A、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①③的质子数都是17,所以两者属于同种元素,故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因为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所以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化学性质相似,由于②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1、7,化学性质不相似,故B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②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的质子数是11,属于钠元素,元素的名称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由④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的质子数是12,属于镁元素,元素的名称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由④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由离子的表示方法为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其离子符号为Mg2+,故D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得失电子的规律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2.C
【详解】A、铝为“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说法正确;
B、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说法正确;
C、地壳中元素含量前四位分别是:氧、硅、铝、铁,则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说法不正确;
D、铝最外层电子数为3,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说法正确。
故选C。
13.(1) 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 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水分子
(2) C H和O
【详解】(1)氢气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由图可知,图中①的微观实质是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图中②的微观实质是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水分子。
(2)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而图A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图C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所以图中方框内表示纯净物的是C。整个变化过程中最小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符号为H和O。
14. 11 3/三 1/一 Na+
【详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圈内数字是质子数; 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元素的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1个电子,当失去最外层电子后,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微粒符号为Na+。
15. 氧分子 相同
【详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固态氧、液态氧、气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区别在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宏观表现为物质的状态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16.(1)4:1
(2)助燃性/支持燃烧
(3)3
【详解】(1)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4:1;
(2)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作为火箭推进器中的助燃剂;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则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1=3。
17.(1)原子
(2)电子
(3)电子
(4) 质子 中子
【详解】(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成新分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
(2)构成原子核的是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分子、原子、中子不带电。
(3)一个质子的质量约等于一个中子的质量,约等于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所以电子的质量是最小的。
(4)同一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18.(1) Ar 分子
(2) 8 E AB
【详解】(1)①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含有:少数非金属单质,如碳、硅等,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等,氩气、二氧化碳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氩气为稀有气体,由Ar原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故答案为:Ar;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答案为:分子;
(2)①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20-2-8-2,X=8;
②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第一周期的氢、氦除外),化学性质相似,故选:E。
③原子失去电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成为阳离子,所以Y>10,故选: AB。
19.(1)五/5
(2)ACE
(3) 五/5 非金属 F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D
【详解】(1)质子数相同,为同种元素,故上图中表示五种元素;
(2)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只有一层电子数为2,达到稳定结构,所以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A、C、E;
(3)G粒子质子数为53,核外电子数为2+8+18+18+7=53,表示原子,原子核外有五个电子层,则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属于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与G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是F,因为二者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A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4 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D。
20.(1) 16.00
13
(2) 阴离子
8
(3)BC/CB
(4)B
(5)A
【详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铝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3,原子的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铝原子的质子数是13,故填:16.00;13;
(2)C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8+8=18,核内质子数为16,18>16,因此C粒子为阴离子,18-16=2,则C粒子显两个单位负电荷,原子序数=质子数=16,因此C粒子的符号为,若D为原子,则,故填:;8;
(3)
(4)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BC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填:BC;
(5)
(6)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此AB化学性质相同,故填:B;
(7)
A、该组微粒的元素符号相同,属于同种元素,A选项正确;
B、前者是钴元素,后者不表示元素,表示一个一氧化碳分子,一氧化碳这种物质,B选项错误;
C、该组元素符号不同,前者是氢元素,后者是氦元素,C选项错误;
D、该组核内质子数不同,前者是氖原子结构示意图,后者是氩原子结构示意图,D选项错误。
故选:A。
21.(1)32.06
(2)金属
(3)
(4)O
(5)
【详解】(1)元素周期表最下面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由上表可知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
(2)原子序数为11的元素是钠元素,偏旁部首是“钅”属于金属元素;
(3)原子序数为9的元素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核外电子排布是2、7,故填: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填:O;
(5)17号元素即氯元素,核外电子排布是2、8、7,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易得1个电子,则是一个氯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则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为
22.(1)非金属
(2)得到
(3)26.98
(4)BC
【详解】(1)氧元素名称属于带“气”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
(2)氧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氧离子。
(3)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4)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B和C的质子数均为16,属于同种元素。
23.(1)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
(3)D
(4)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详解】(1)由表可知,第二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故填: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14第号元素为硅元素,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则14第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3)A、He和Mg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不是同一主族,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
B、C和P不是同一主族,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
C、Al和Si位于同一周期,不是同一主族,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
D、F和Cl位于同一主族,化学性质相似,符合题意。
故选D;
(4)元素是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氢元素与氮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填: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24.(1)36
(2) 4 BD
(3) 最外层电子数都为2 失去 阳离子
(4)CD
【详解】(1)元素周期表一格所表示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由图A可知,氪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6,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故氪原子中的质子数为36;
(2)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图可知,C和D的核电荷数相等,则C和D属于同种元素,故在B~F五种粒子中,共有4种元素;由图可知,B为氦原子,最外层(第一层)电子数为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D为氧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故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B和D;
(3)由图可知,E与F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两者的化学性质相似;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4)C和D的核电荷数相等,则C和D属于同种元素。
25.(1) 甲中的酚酞变红,乙中酚酞没有变红 对比实验 分子在不断运动
(2)滤纸上的酚酞由右向左依次变红
(3)将酚酞滴到了棉花上,氨水滴到了滤纸上
【详解】(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不断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与水反应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则现象是甲中的酚酞变红,乙中酚酞没有变红;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进行对比;
(2)改进后的实验,氨分子从脱脂棉上运动接触滤纸条上的酚酞溶液,则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上的酚酞由右向左依次变红
(3)实验中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可能是将酚酞滴到了棉花上,氨水滴到了滤纸上。
26.(1)乙烧杯中的氨气分子运动进入甲烧杯,氨气使酚酞溶液变红
(2)酚酞溶液中就有水,但并未变红、或甲烧杯中原有水,但并未变红(答案合理即可)
(3)变红色
(4)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5)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或更环保;或节约药品(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1)浓氨水是氨气与水的混合物,其中含有氨分子、水分子以及氨水;酚酞溶液变红,可能是水使酚酞溶液变红,也可能是氨气分子使酚酞溶液变红,或者是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猜想一是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猜想三是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则猜想二为氨气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填:乙烧杯中的氨气分子运动进入甲烧杯,氨气使酚酞溶液变红;
(2)甲烧杯中含有水,溶液不变红,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酚酞溶液中有水,但是酚酞也没有变红,则猜想一可不能,原因填:酚酞溶液中就有水,但并未变红、或甲烧杯中原有水,但并未变红(答案合理即可);
(3)在另一片滤纸上滴几滴蒸馏水,再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变红色,可以证明猜想三正确,故填:变红色;
(4)常温下,滤纸需等待较长时间才变红,采取给试管加热的方法就很快观察到了现象,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故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5)对比图Ⅱ实验装置,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同时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实验,对环境影响较小,更环保;同时使用试管作为反应容器,能节约药品;故填: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或更环保;或节约药品(答案合理即可)
27.(1)酚酞溶液变红
(2) 控制变量(或对比) 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并且图3比图2变色更快 温度
(3) 小 或
【详解】(1)图1实验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
(2)图2、图3实验中,温度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可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故图2、图3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同时可通过对比图2和图3实验,得出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故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纸花处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可观察到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并且图3比图2变色更快;
实验结论:图3比图2变色更快,且图3温度高,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3)浓氨水和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不断运动,当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相遇时,反应生成白烟,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即靠近浓盐酸处,且氨分子的质量比氯化氢分子的质量小,故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的越快;
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符号表达式为:。
28.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则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该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6+30=56,
答:该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
【详解】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