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新题速递之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专题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新题速递之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专题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11 16:0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化学复习新题速递之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23春 南岗区校级期中)下列事实可用氢键解释的是(  )
A.氯气易液化
B.氨气极易溶于水
C.HF的酸性比HI的弱
D.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以分解
2.(2023春 青羊区校级期中)下列物质变化,只与范德华力有关的是(  )
A.干冰熔化 B.乙酸汽化
C.乙醇与丙酮混溶 D.溶于水
3.(2023春 江津区期末)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拍”到氢键的“照片”,实现了氢键的实空间成像,为“氢键的本质”这一化学界争论了多年的问题提供了直观证据。下列有关氢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H2O的稳定性高,是因为水分子间存在氢键
B.比熔点高
C.H2O比HF沸点高是由于1molH2O中氢键O﹣H O数目多于1molHF中F﹣H F
D.可燃冰(CH4 8H2O)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形成了氢键
4.(2023春 昌平区期末)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它是由脱氧核糖、磷酸及碱基形成脱氧核糖核苷酸后,脱氧核糖核苷酸聚合成脱氧核糖核苷酸链进而形成的。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磷酸与脱氧核糖分子通过醚键结合
B.碱基分子在形成脱氧核糖核苷酸时均断N﹣H键
C.脱氧核糖、磷酸、碱基通过分子间脱水形成脱氧核糖核苷酸
D.碱基G与C、A与T互补配对原则的原因是氢键数目最多、结构最稳定
5.(2023春 郫都区校级期中)下列现象或事实与氢键无关的是(  )
A.冰的密度比水小
B.邻羟基苯甲酸( )的沸点低于对羟基苯甲酸( )
C.浓硫酸呈油状
D.HF的稳定性大于HCl
6.(2022秋 岳麓区校级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醇分子和水分子间只存在范德华力
B.X—H Y三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时,也能形成氢键
C.H2O比H2S稳定是因为水分子间存在氢键
D.可燃冰(CH4 8H2O)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间形成了氢键
7.(2023 道里区校级开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冰的密度小于水,是因为冰中水分子的氢键导致分子间出现较大空隙
B.氢键是共价键的一种
C.HF、HCl、HBr、HI的沸点依次升高
D.H、D、T互为同位素,H2、D2、T2互为同素异形体
8.(2023 河南开学)已知白磷(P4,结构为)在过量的NaOH溶液中发生歧化反应生成P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4+3NaOH+3H2O═PH3↑+3NaH2P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H2PO2属于酸式盐
B.NaH2PO2中P的化合价为+2
C.热稳定性:H2O>PH3
D.NaOH水溶液中不存在氢键
9.(2023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下列事实与氢键无关的是(  )
A.水结成冰体积膨胀,密度变小
B.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
C.相同条件下,氨比同族其它氢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D.对羟基苯甲酸()的熔点比邻羟基苯甲酸()高
10.(2023春 朝阳区期末)下列对于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碳的原子半径小于硅,使金刚石熔点高于晶体硅
B.邻羟基苯甲醛形成了分子内氢键,其沸点高于对羟基苯甲醛
C.氟的电负性大于氯,导致三氟乙酸的酸性强于三氯乙酸
D.卤代烃中C﹣X键极性较强,使卤素原子易被取代
11.(2023 朝阳区一模)瓜环[n](n=5,6,7,8 )是一种具有大杯空腔、两端开口的化合物(结构如图),在分子开关、催化剂、药物载体等方面有广泛应用。瓜环[n]可由和HCHO在一定条件下合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合成瓜环的两种单体中分别含有酰胺基和醛基
B.分子间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氢键
C.生成瓜环[n]的反应中,有π键断裂
D.合成1mol瓜环[7]时,有7mol水生成
12.(2023春 塔城地区期中)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共价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13.(2023春 青岛期末)氨硼烷 (NH3 BH3) 是一种高性能固体储氢材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发生反应:3NH3 BH3+6H2O=3+B3+9H2↑ 已知 B3 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H3与H3O+具有相似的空间构型
B.NH3 BH3中的“ ”表示的作用力为氢键
C.B3中各原子均满足最外层8e﹣稳定结构
D.反应前后,B原子的杂化方式未发生改变
14.(2023 房山区二模)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木糖醇(C5H12O5)是一种天然甜味剂,属于糖类化合物 聚乙烯由线型结构转变为网状结构能够增加材料的强度 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存在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聚集形成的胶束属于超分子
A.A B.B C.C D.D
15.(2023春 浏阳市期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超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分子相互“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聚集体,能表现出不同于单个分子的性质
B.可燃冰(CH4 8H2O)中甲烷与水分子间存在氢键
C.冠醚利用不同大小的空穴适配不同大小的碱金属离子进行“分子识别”
D.晶体的自范性是晶体在微观空间呈周期性有序排列的宏观表象
16.(2023春 丰台区期末)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氢键无关的是(  )
A.沸点:乙二醇>丙醇
B.密度:冰<水
C.乙醇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D.沸点:丙烷<乙醛
17.(2023春 琼山区校级期末)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状态除了气、液、固之外,还有玻璃态。玻璃态水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一种无定形状态,其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有关玻璃态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玻璃态水中也存在范德华力与氢键
B.玻璃态水是分子晶体
C.玻璃态中水分子间距离比普通液态水中分子间距离大
D.玻璃态水中氧原子为sp2杂化
18.(2023春 东城区期末)下列事实不能用氢键解释的是(  )
A.氮气比氯化氢更易液化
B.邻羟基苯甲醛比对羟基苯甲醛的沸点低
C.接近水的沸点的水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大于18
D.在冰的晶体中,每个水分子周围紧邻的水分子数目小于12
19.(2023春 琼山区校级期末)下列关于物质的结构或性质的描述及解释都正确的是(  )
A.[Cu(NH3)4]SO4 溶液中加入乙醇,析出晶体,是因为加入乙醇增大了溶剂极性
B.沸点:对羟基苯甲醛>邻羟基苯甲醛,是由于对羟基苯甲醛分子间范德华力更强
C.稳定性:H2O>H2S,是由于水分子间存在氢键
D.酸性:三氯乙酸>乙酸,是因为氯原子电负性大,增强了氧氢键的极性
20.(2023 虹口区校级模拟)氢键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均会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淀粉和纤维素是天然吸水材料
B.(HF)3的链状结构为
C.接近水沸点的水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为18
D.HF、H2O、NH3的沸点均高于同族元素形成的简单氢化物的沸点
21.(2023春 海淀区期末)下列物质的变化,破坏的作用主要是范德华力的是(  )
A.碘单质的升华 B.NaCl溶于水
C.冰融化成水 D.NH4Cl受热分解
22.(2023春 西城区期末)下列事实不能用氢键解释的是(  )
A.乙醇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B.0℃时,冰的密度比水的小
C.甲烷的沸点比SiH4的低
D.接近水的沸点的水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大于18
23.(2023春 乌鲁木齐期末)下列关于范德华力与氢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任何物质中都存在范德华力,而氢键只存在于含有 N、O、F 的物质中
B.范德华力比氢键的作用还要弱
C.范德华力与氢键共同决定物质的物理性质
D.范德华力与氢键的强弱都只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24.(2023春 成都期末)下列关于物质稳定性的相应证据不恰当的是(  )
选项 稳定性 证据
A Na2CO3>NaHCO3 NaHCO3受热易分解
B HF>HI HF可形成分子间氢键
C Fe(OH)3胶体>Fe(OH)3悬浊液 Fe(OH)3胶体较长时间保持均一、透明
D C(s,石墨)>C(s,金刚石) C(s,石墨)=C(s,金刚石)ΔH=+1.9kJ/mol
A.A B.B C.C D.D
25.(2023春 天津期末)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  )
A.测定熔沸点的高低
B.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
C.看是否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D.比较硬度
2024年高考化学复习新题速递之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2023年10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23春 南岗区校级期中)下列事实可用氢键解释的是(  )
A.氯气易液化
B.氨气极易溶于水
C.HF的酸性比HI的弱
D.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以分解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答案】B
【分析】A.氢键存在于氢和其他原子间;
B.氨分子与水分子存在分子间氢键;
C.物质的分解和氢键无关;
D.HI是强酸,HF是弱酸,与氢键无关。
【解答】解:A.氯气中不含有氢原子,与氢键无关,故A错误;
B.氨分子与水存在分子间氢键,氨气极易溶于水,故B正确;
C.水中氧氢键键能大,因此水加热到很高温度都难分解,与氢键无关,故C错误;
D.HI是强酸,HF是弱酸,因此HF比HI的酸性弱,与氢键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氢键,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考查,明确物质的构成微粒及微粒之间作用力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2.(2023春 青羊区校级期中)下列物质变化,只与范德华力有关的是(  )
A.干冰熔化 B.乙酸汽化
C.乙醇与丙酮混溶 D.溶于水
【考点】分子间作用力.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答案】A
【分析】分子晶体,熔化或溶解于溶剂中,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被破坏,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干冰属于分子晶体,干冰熔化时克服范德华力,故A正确;
B.乙酸分子间存在氢键,乙酸汽化时克服氢键和范德华力,故B错误;
C.乙醇分子间存在氢键,乙醇与丙酮混溶克服氢键和范德华力,故C错误;
D.分子间存在氢键,溶于水克服氢键和范德华力,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分子间作用力主要包括氢键、范德华力,两者均不属于化学键,而且规定氢键不属于范德华力,氢键作用力要强于范德华力而弱于化学键。
3.(2023春 江津区期末)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拍”到氢键的“照片”,实现了氢键的实空间成像,为“氢键的本质”这一化学界争论了多年的问题提供了直观证据。下列有关氢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H2O的稳定性高,是因为水分子间存在氢键
B.比熔点高
C.H2O比HF沸点高是由于1molH2O中氢键O﹣H O数目多于1molHF中F﹣H F
D.可燃冰(CH4 8H2O)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形成了氢键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版权所有
【答案】C
【分析】A.分子的稳定性与氢键无关;
B.分子间氢键使物质熔沸点升高;
C.水的沸点比氟化氢高;
D.可燃冰中的甲烷与水分子之间不能形成氢键。
【解答】解:A.H2O的稳定性高,是因为水分子中H﹣O的键能大,分子的稳定性与氢键无关,故A错误;
B.形成分子内氢键,形成分子间氢键,故后者的沸点比前者的高,故B错误;
C.1molH2O中氢键O﹣H O数目多于1molHF中F﹣H F,所以水的沸点比氟化氢高,故C正确;
D.可燃冰中的甲烷与水分子之间不能形成氢键,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氢键的知识,氢键属于高频考点,掌握氢键的性质是解题关键,侧重考查分析的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4.(2023春 昌平区期末)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它是由脱氧核糖、磷酸及碱基形成脱氧核糖核苷酸后,脱氧核糖核苷酸聚合成脱氧核糖核苷酸链进而形成的。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磷酸与脱氧核糖分子通过醚键结合
B.碱基分子在形成脱氧核糖核苷酸时均断N﹣H键
C.脱氧核糖、磷酸、碱基通过分子间脱水形成脱氧核糖核苷酸
D.碱基G与C、A与T互补配对原则的原因是氢键数目最多、结构最稳定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版权所有
【专题】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答案】A
【分析】磷酸与脱氧核糖分子之间通过磷酸酯键结合在一起,碱基与脱氧核糖核苷酸是紧密相连的,它们之间通过N﹣糖苷键连接,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数目越多,结构越稳定,以此做题。
【解答】解:A.根据图可以知道,磷酸与脱氧核糖分子之间通过磷酸酯键结合在一起,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碱基与脱氧核糖核苷酸是紧密相连的,它们之间通过N﹣糖苷键连接,则碱基分子在形成脱氧核糖核苷酸时均断裂N﹣H键,故B正确;
C.碱基与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形成核苷,核苷分子中五碳糖上的羟基与磷酸脱水,通过磷酯键结合形成核苷酸,故C正确;
D.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数目越多,结构越稳定,因此碱基G与C、A与T互补配对原则的原因是氢键数目最多、结构最稳定,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氢键的相关性质,根据所给图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难度中等。
5.(2023春 郫都区校级期中)下列现象或事实与氢键无关的是(  )
A.冰的密度比水小
B.邻羟基苯甲酸( )的沸点低于对羟基苯甲酸( )
C.浓硫酸呈油状
D.HF的稳定性大于HCl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答案】D
【分析】A.冰的结构中,水分子之间均能形成氢键;
B.分子间氢键导致物质沸点升高,分子内氢键会导致物质的沸点降低;
C.分子间有氢键的液体,一般粘度较大;
D.HF、HCl均为分子晶体,其热稳定性由分子内的共价键决定。
【解答】解:A.冰的结构中,水分子之间均能形成氢键,使得空隙较多,密度较小,能浮在水面上,与氢键有关,故A错误;
B.分子间氢键导致物质沸点升高,分子内氢键会导致物质的沸点降低,邻羟基苯甲酸能形成分子内氢键,而对羟基苯甲酸形成的是分子间氢键,后者的沸点更高和氢键有关,故B错误;
C.分子间有氢键的液体,一般粘度较大,因此浓硫酸呈油状,与氢键有关,故C错误;
D.分子的热稳定性由分子内的共价键决定,HCl中共价键的键长更短,键能更大,其热稳定性更好,和氢键无关,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分子间作用力,侧重考查学生氢键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6.(2022秋 岳麓区校级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醇分子和水分子间只存在范德华力
B.X—H Y三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时,也能形成氢键
C.H2O比H2S稳定是因为水分子间存在氢键
D.可燃冰(CH4 8H2O)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间形成了氢键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答案】B
【分析】A.乙醇分子和水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力和氢键;
B.X﹣H Y,X、Y是电负性大的原子,就能形成氢键;
C.H2O比H2S稳定和键能有关;
D.可燃冰(CH4 8H2O)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间不能形成了氢键。
【解答】解:A.乙醇分子和水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力和氢键,故A错误;
B.X﹣H Y,X、Y是电负性大的原子,就能形成氢键,与三原子是否不在一条直线上无关,故B正确;
C.H2O比H2S稳定是因为水分子内氧氢键比硫氢键键能大,难断裂,故C错误;
D.可燃冰(CH4 8H2O)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间不能形成了氢键,必须是电负性大的原子存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以及不同晶体中影响物质熔沸点的因素,综合性较强,首先判断属于何种晶体,然后再根据同种晶体中粒子作用力的差异进行判断,题目难度不大。
7.(2023 道里区校级开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冰的密度小于水,是因为冰中水分子的氢键导致分子间出现较大空隙
B.氢键是共价键的一种
C.HF、HCl、HBr、HI的沸点依次升高
D.H、D、T互为同位素,H2、D2、T2互为同素异形体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答案】A
【分析】A.冰中由于氢键的作用使得分子间出现较大空隙,因此冰的密度小于水;
B.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
C.HF中含有氢键;
D.H、D、T互为同位素,H2、D2、T2为同种物质。
【解答】解:A.冰中由于氢键的作用使得分子间出现较大空隙,因此冰的密度小于水,故A正确;
B.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不属于化学键,故B错误;
C.HF中含有氢键,其分子间作用力最强,沸点最高,故C错误;
D.H、D、T互为同位素,H2、D2、T2为同种物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氢键、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为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8.(2023 河南开学)已知白磷(P4,结构为)在过量的NaOH溶液中发生歧化反应生成P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4+3NaOH+3H2O═PH3↑+3NaH2P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H2PO2属于酸式盐
B.NaH2PO2中P的化合价为+2
C.热稳定性:H2O>PH3
D.NaOH水溶液中不存在氢键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答案】C
【分析】A.因为NaOH是过量的,因此NaH2PO2属于正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代数和为0分析;
C.非金属越强对于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D.NaOH水溶液中存在水与水分子间的氢键。
【解答】解:A.因为NaOH是过量的,因此NaH2PO2属于正盐,故A错误;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代数和为0知,NaH2PO2中P的化合价为+1价,故B错误;
C.非金属越强对于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O>P,因此热稳定性:H2O>PH3,故C正确;
D.NaOH水溶液中存在水与水分子间的氢键,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氢键及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不大。
9.(2023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下列事实与氢键无关的是(  )
A.水结成冰体积膨胀,密度变小
B.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
C.相同条件下,氨比同族其它氢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D.对羟基苯甲酸()的熔点比邻羟基苯甲酸()高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答案】B
【分析】A.冰中的氢键比液态水中的强,使得水分子排列得很规则;
B.分子的稳定性与共价键有关;
C.N、O的电负性强,分子之间形成氢键;
D.对羟基苯甲酸易形成分子之间氢键,而邻羟基苯甲酸形成分子内氢键。
【解答】解:A.冰中的氢键比液态水中的强,使得水分子排列得很规则,造成体积膨胀,密度变小,与氢键有关,故A正确;
B.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是因为水分子中 存在H﹣O共价键,与氢键无关,故B错误;
C.N、O的电负性强,分子之间形成氢键,则相同条件下,氨比同族其它氢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与氢键有关,故C正确;
D.对羟基苯甲酸易形成分子之间氢键,而邻羟基苯甲酸形成分子内氢键,所以邻羟基苯甲酸的熔、沸点比对羟基苯甲酸的低,与氢键有关,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氢键的性质,难度不大。要注意氢键是一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比化学键弱,比分子间作用力强。
10.(2023春 朝阳区期末)下列对于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碳的原子半径小于硅,使金刚石熔点高于晶体硅
B.邻羟基苯甲醛形成了分子内氢键,其沸点高于对羟基苯甲醛
C.氟的电负性大于氯,导致三氟乙酸的酸性强于三氯乙酸
D.卤代烃中C﹣X键极性较强,使卤素原子易被取代
【考点】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答案】B
【分析】A.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短,物质的熔点越高;
B.邻羟基苯甲醛形成分子内氢键,而对羟基苯甲醛能够形成分子间氢键,分子内氢键要弱于分子间氢键;
C.氟的电负性大于氯的电负性,F吸电子能力强于Cl;
D.卤素原子的非金属性比碳强。
【解答】解:A.金刚石和晶体硅都属于原子晶体中,金刚石的熔点高于晶体硅,原因为两种晶体中原子间平均距离前者小于后者,碳的原子半径小于硅,故A正确;
B.由于邻羟基苯甲醛形成分子内氢键,而对羟基苯甲醛能够形成分子间氢键,而分子内氢键要弱于分子间氢键,所以邻羟基苯甲醛比对羟基苯甲醛熔、沸点低,故B错误;
C.氟的电负性大于氯的电负性,F吸电子强于Cl,导致三氟乙酸的酸性大于三氯乙酸的酸性,故C正确;
D.由于卤素原子的非金属性比碳强,所以C﹣X之间的共用电子对偏向卤素原子,使卤素原子易被取代,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结构和性质,涉及熔、沸点比较、酸性强弱比较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11.(2023 朝阳区一模)瓜环[n](n=5,6,7,8 )是一种具有大杯空腔、两端开口的化合物(结构如图),在分子开关、催化剂、药物载体等方面有广泛应用。瓜环[n]可由和HCHO在一定条件下合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合成瓜环的两种单体中分别含有酰胺基和醛基
B.分子间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氢键
C.生成瓜环[n]的反应中,有π键断裂
D.合成1mol瓜环[7]时,有7mol水生成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版权所有
【专题】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答案】D
【分析】A.和HCHO分子中分别含有的官能团是酰胺基和醛基;
B.分子中可以形成O H、N H两种氢键;
C.甲醛中的C=O键,含有一个σ键,一个π键;
D.由瓜环[n]结构简式可知生成lmol链节结构生成2mol水,据此判断。
【解答】解:A.含有酰胺基,HCHO中含有醛基,故A正确;
B.分子中含N、O两种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分子间可以形成O H、N H两种氢键,故B正确;
C.生成瓜环[n]的反应中,甲醛中的C=O键断裂,即π键断裂,故C正确;
D.由瓜环[n]结构简式可知生成lmol链节结构生成2mol水,则合成lmol瓜环[7]时,有14mol水生成,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官能团的判断、化学键、氢键的判断,题目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2.(2023春 塔城地区期中)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共价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考点】不同晶体的结构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答案】B
【分析】A.分子晶体的稳定性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与共价键有关;
B.决定共价晶体的熔点的是共价键的强弱;
C.冰融化时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
D.氯化钠熔化时发生电离,NaCl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
【解答】解:A.分子的稳定性与共价键有关,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分子晶体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故A错误;
B.决定共价晶体的熔点的是共价键的强弱,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故B正确;
C.冰融化时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即破坏范德华力和氢键,共价键没有被破坏,故C错误;
D.氯化钠熔化时发生电离,NaCl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离子键被破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键,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明确物质构成微粒及微粒之间作用力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3.(2023春 青岛期末)氨硼烷 (NH3 BH3) 是一种高性能固体储氢材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发生反应:3NH3 BH3+6H2O=3+B3+9H2↑ 已知 B3 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H3与H3O+具有相似的空间构型
B.NH3 BH3中的“ ”表示的作用力为氢键
C.B3中各原子均满足最外层8e﹣稳定结构
D.反应前后,B原子的杂化方式未发生改变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版权所有
【专题】原子组成与结构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答案】A
【分析】A.NH3与H3O+中N、O都为sp3杂化,都有1个孤电子对;
B.N原子有孤电子对,B原子有空轨道;
C.中B原子的价层电子对个数是3;
D.中B原子形成3个B﹣H键和B﹣N键,中B原子形成3个B﹣O键。
【解答】解:A.NH3与H3O+中N、O都为sp3杂化,都有1个孤电子对,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故A正确;
B.N原子有孤电子对,B原子有空轨道,N原子与B原子形成配位键,故B错误;
C.中B原子的价层电子对个数是3,B原子未满足最外层8e﹣稳定结构,故C错误;
D.中B原子形成3个B﹣H键和B﹣N键,B原子为sp3杂化;中B原子形成3个B﹣O键,B原子为sp2杂化,杂化方式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杂化类型判断、空间构型、配位键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明确原子杂化类型判断方法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14.(2023 房山区二模)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木糖醇(C5H12O5)是一种天然甜味剂,属于糖类化合物 聚乙烯由线型结构转变为网状结构能够增加材料的强度 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存在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聚集形成的胶束属于超分子
A.A B.B C.C D.D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版权所有
【专题】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答案】A
【分析】A.木糖醇为饱和五元醇,分子中不含醛基或羰基,不是属于糖;
B.线型结构的高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
C.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间为碱基对,碱基之间形成氢键;
D.超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分子聚集体。
【解答】解:A.木糖醇与葡萄糖、果糖结构、性质不同,不属于糖类,故A错误;
B.线型结构的高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聚乙烯由线型结构转变为网状结构能够增加材料的强度,故B正确;
C.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间为碱基对,碱基之间形成氢键,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存在氢键的断裂和形成,故C正确;
D.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会形成亲水基团向外、疏水基团向内的胶束,超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分子相互“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聚集体,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难度不大,注意把握有机物的结构和官能团的性质。
15.(2023春 浏阳市期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超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分子相互“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聚集体,能表现出不同于单个分子的性质
B.可燃冰(CH4 8H2O)中甲烷与水分子间存在氢键
C.冠醚利用不同大小的空穴适配不同大小的碱金属离子进行“分子识别”
D.晶体的自范性是晶体在微观空间呈周期性有序排列的宏观表象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版权所有
【答案】B
【分析】A.超分子定义与性质;
B.可燃冰中甲烷与水分子之间不能形成氢键;
C、碱金属离子;
D.晶体自范性。
【解答】解:A.超分子能表现出不同于单个分子的性质,其原因是两个或多个分子相互“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聚集体,故A正确;
B.可燃冰中甲烷与水分子之间为分子间作用力,不是氢键,故B错误;
C.同主族从上往下碱金属元素的离子半径逐渐增大,冠醚利用不同大小的空穴适配不同大小的碱金属离子进行“分子识别”,故C正确;
D.晶体自范性的本质:晶体中粒子微观空间里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的宏观表象,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综合知识,分析理解是解题关键,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认真审题,难度不大。
16.(2023春 丰台区期末)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氢键无关的是(  )
A.沸点:乙二醇>丙醇
B.密度:冰<水
C.乙醇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D.沸点:丙烷<乙醛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版权所有
【专题】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专题.
【答案】D
【分析】乙二醇中有两个羟基,丙醇中有一个羟基,乙二醇分子间形成的氢键的数目比丙醇分子间形成的氢键数目多,在冰晶体中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氢键具有方向性,乙醇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乙醇分子的极性比丙烷分子的极性大。
【解答】解:A.乙二醇中有两个羟基,丙醇中有一个羟基,乙二醇分子间形成的氢键的数目比丙醇分子间形成的氢键数目多,因此沸点:乙二醇>丙醇,与氢键有关,故A错误;
B.在冰晶体中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氢键具有方向性,每个水分子周围只有4个紧邻的水分子,这一排列使冰晶体中的水分子的空间利用率不高,留有相当大的空隙,使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小,与氢键有关,故B错误;
C.乙醇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因此乙醇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与氢键有关,故C错误;
D.乙醇分子的极性比丙烷分子的极性大,因此乙醇间的分子作用力大于丙烷的分子间作用力,乙醛的沸点比丙烷的高,与氢键无关,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氢键的性质,与物质反应过程中氢键的作用,难度不大。
17.(2023春 琼山区校级期末)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状态除了气、液、固之外,还有玻璃态。玻璃态水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一种无定形状态,其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有关玻璃态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玻璃态水中也存在范德华力与氢键
B.玻璃态水是分子晶体
C.玻璃态中水分子间距离比普通液态水中分子间距离大
D.玻璃态水中氧原子为sp2杂化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答案】A
【分析】A.普通水变成玻璃态水属于物理过程;
B.玻璃态水属于无定形物质,不存在晶体结构;
C.由题干信息可知,玻璃态水“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知,则两种状态的水中分子间距离相同;
D.水分子中中心原子O周围的价层电子对数为:2+=4。
【解答】解:A.普通水变成玻璃态水属于物理过程,水的分子组成不变,故玻璃态水中也存在范德华力与氢键,故A正确;
B.玻璃态水属于无定形物质,不存在晶体结构,不是分子晶体,故B错误;
C.玻璃态水“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知,则两种状态的水中分子间距离相同,故C错误;
D.水分子中中心原子O周围的价层电子对数为:2+=4,故氧原子均为sp3杂化,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给予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重要信息: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化学键的类型,题目比较简单。
18.(2023春 东城区期末)下列事实不能用氢键解释的是(  )
A.氮气比氯化氢更易液化
B.邻羟基苯甲醛比对羟基苯甲醛的沸点低
C.接近水的沸点的水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大于18
D.在冰的晶体中,每个水分子周围紧邻的水分子数目小于12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答案】A
【分析】A.氮气比氯化氢沸点低;
B.分子间的氢键对熔沸点的影响大于分子内的氢键对熔沸点的影响;
C.接近沸点的水蒸气中水分子之间形成聚合体。
D.水分子间存在氢键,且氢键具有方向性。
【解答】解:A.氮气比氯化氢沸点低,因此容易液化,与氢键无关,故A错误;
B.邻羟基苯甲醛可以形成分子内的氢键,对羟基苯甲醛可以形成分子间的氢键,分子间的氢键对熔沸点的影响大于分子内的氢键对熔沸点的影响,所以邻羟基苯甲醛的沸点低于对羟基苯甲醛,与氢键有关,故B正确;
C.接近沸点的水蒸气中水分子之间形成聚合体,所以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测量值大于18,与氢键有关,故C正确;
D.水分子间存在氢键,由于氢键的方向性而使得水分子周围紧邻的水分子数目小于12,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氢键的存在以及氢键对物质的溶解性和熔沸点的影响,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19.(2023春 琼山区校级期末)下列关于物质的结构或性质的描述及解释都正确的是(  )
A.[Cu(NH3)4]SO4 溶液中加入乙醇,析出晶体,是因为加入乙醇增大了溶剂极性
B.沸点:对羟基苯甲醛>邻羟基苯甲醛,是由于对羟基苯甲醛分子间范德华力更强
C.稳定性:H2O>H2S,是由于水分子间存在氢键
D.酸性:三氯乙酸>乙酸,是因为氯原子电负性大,增强了氧氢键的极性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答案】D
【分析】A.溶液中加入乙醇,降低了溶剂的极性;
B.对羟基苯甲醛存在分子间氢键,使其熔沸点偏大,而分子内氢键对熔沸点的影响很小;
C.稳定性是由化学键强弱决定的;
D.由于三氯乙酸中氯更多,氯原子的电负性大,加大了羟基的极性。
【解答】解:A.溶液中加入乙醇,降低了溶剂的极性,[Cu(NH3)4]SO4 的溶解度减小,使[Cu(NH3)4]SO4 析出晶体,故A错误;
B.对羟基苯甲醛存在分子间氢键,使其熔沸点偏大,邻羟基苯甲醛存在分子内氢键,分子内氢键对熔沸点的影响很小,故B错误;
C.氢键影响物质的熔沸点等物理性质,稳定性是由化学键强弱决定的,故C错误;
D.由于三氯乙酸中氯更多,氯原子的电负性大,加大了羟基的极性,酸性更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基本理论,题目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20.(2023 虹口区校级模拟)氢键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均会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淀粉和纤维素是天然吸水材料
B.(HF)3的链状结构为
C.接近水沸点的水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为18
D.HF、H2O、NH3的沸点均高于同族元素形成的简单氢化物的沸点
【考点】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答案】A
【分析】A.淀粉和纤维素中均含羟基,能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
B.(HF)3中3个HF分子间形成氢键;
C.接近水的沸点的水蒸气中水分子间因氢键而形成了“缔合分子”;
D.NH3的沸点低于同主族的SbH3、BiH3的沸点。
【解答】解:A.淀粉和纤维素中均含羟基,能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故淀粉和纤维素是天然吸水材料,故A正确;
B.(HF)3中3个HF分子间形成氢键,链状结构示意图为:,故B错误;
C.接近水的沸点的水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比用化学式H2O计算出来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一些,其主要原因是接近水的沸点的水蒸气中水分子间因氢键而形成了“缔合分子”,接近水沸点的水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高于18,故C错误;
D.NH3的沸点低于同主族的SbH3、BiH3的沸点,故NH3的沸点不是高于同族元素所形成的所有简单氢化物的沸点,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分子的性质,侧重考查学生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试题难度中等。
21.(2023春 海淀区期末)下列物质的变化,破坏的作用主要是范德华力的是(  )
A.碘单质的升华 B.NaCl溶于水
C.冰融化成水 D.NH4Cl受热分解
【考点】分子间作用力.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答案】A
【分析】分子晶体的三态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离子晶体熔化或溶于水时破坏了离子键,据此分析。
【解答】解:A.碘单质属于分子晶体,升华时克服范德华力,故A正确;
B.NaCl属于离子晶体,溶于水时破坏离子键,故B错误;
C.冰属于分子晶体,冰融化成水时破坏了范德华力还有氢键,故C错误;
D.氯化铵属于离子晶体,受热分解时,破坏了离子键和配位键,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晶体的类型和化学键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的区别。
22.(2023春 西城区期末)下列事实不能用氢键解释的是(  )
A.乙醇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B.0℃时,冰的密度比水的小
C.甲烷的沸点比SiH4的低
D.接近水的沸点的水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大于18
【考点】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答案】C
【分析】A.乙醇和水分子中均含O﹣H键;
B.冰中存在氢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其体积变大;
C.甲烷分子间不存在氢键;
D.接近沸点的水蒸气中水分子之间形成聚合体。
【解答】解:A.乙醇和水分子中均含O﹣H键,乙醇和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导致乙醇能和水以任意比互溶,故A正确;
B.冰中存在氢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其体积变大,则相同质量时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小,所以0℃时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与分子间的氢键有关,故B正确;
C.甲烷分子间不存在氢键,甲烷的沸点比SiH4的低,是由于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比SiH4的小,和氢键无关,故C错误;
D.接近沸点的水蒸气中水分子之间形成聚合体,所以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测量值大于18,与氢键有关,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氢键的存在以及氢键对物质的溶解性和熔沸点的影响,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23.(2023春 乌鲁木齐期末)下列关于范德华力与氢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任何物质中都存在范德华力,而氢键只存在于含有 N、O、F 的物质中
B.范德华力比氢键的作用还要弱
C.范德华力与氢键共同决定物质的物理性质
D.范德华力与氢键的强弱都只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版权所有
【专题】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专题.
【答案】B
【分析】A.不是任何物质中都存在范德华力;
B、氢键比普通的分子间作用力强;
C、只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才由范德华力与氢键共同决定;
D、氢键还与原子电负性的大小和半径大小有关;
【解答】解:A.不是任何物质中都存在范德华力,如氯化钠为离子晶体,其中没有范德华力,只存在离子键,故A错误;
B.范德华力比氢键的作用力要弱,故B正确;
C.只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才由范德华力与氢键共同决定,不是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性质不是由范德华力与氢键决定的,故C错误;
D.范德华力的强弱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氢键还与原子电负性的大小和半径大小有关,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氢键的存在和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题目难度不大,易错点为C,要注意范德华力存在于分子之间,在离子和原子之间不是的,如离子晶体中由离子键决定,原子晶体由共价键决定。
24.(2023春 成都期末)下列关于物质稳定性的相应证据不恰当的是(  )
选项 稳定性 证据
A Na2CO3>NaHCO3 NaHCO3受热易分解
B HF>HI HF可形成分子间氢键
C Fe(OH)3胶体>Fe(OH)3悬浊液 Fe(OH)3胶体较长时间保持均一、透明
D C(s,石墨)>C(s,金刚石) C(s,石墨)=C(s,金刚石)ΔH=+1.9kJ/mol
A.A B.B C.C D.D
【考点】含有氢键的物质.版权所有
【专题】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专题;溶液和胶体专题.
【答案】B
【分析】A.NaHCO3受热易分解,而Na2CO3受热难分解;
B.共价键的键能H﹣F>H﹣I;
C.胶体具有介稳性,能较长时间保持均一稳定,而浊液不稳定;
D.石墨变成金刚石需要吸热。
【解答】解:A.NaHCO3受热易分解,而Na2CO3受热难分解,则稳定性:Na2CO3>NaHCO3,故A正确;
B.稳定性:H﹣F>H﹣I,是因为共价键的键能H﹣F>H﹣I,故B错误;
C.胶体具有介稳性,能较长时间保持均一稳定,而浊液不稳定,则稳定性:Fe(OH)3(胶体)>Fe(OH)3( (悬浊液),故C正确;
D.石墨变成金刚石需要吸热,则石墨具有的能量低,则稳定性:C(s,石墨)>C(s,金刚石),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元素周期律和物质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是解答的关键。
25.(2023春 天津期末)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  )
A.测定熔沸点的高低
B.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
C.看是否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D.比较硬度
【考点】不同晶体的结构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答案】B
【分析】常见的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单晶体和多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1)单晶体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3)单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注意多晶体既没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也没有各向异性的特点,结合常见晶体的物理性质的异同解答.
【解答】解:晶体与非晶体最本质的区别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在微观空间是否有序排列,X射线衍射可以看到微观结构,而有些晶体的熔沸点较低,硬度较小,如Na等金属晶体,更不能通过几何外形、硬度来判断,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难度不大,注意晶体与非晶体最本质的区别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在微观空间是否有序排列.
考点卡片
1.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知识点的认识】
1、酸、碱、盐的对比
物质类别 概念 构成特点 分类
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氢离子和酸根离子 ①酸分子中是否有氧原子:含氧酸、无氧酸; ②酸分子电离生成 个数: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 ③酸性强弱:强酸、弱酸; ④沸点高低:高沸点酸、非挥发性酸;低沸点酸、挥发性酸
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构成的 ①溶解性;可溶性碱、不溶性碱; ②碱性强弱:强碱、弱碱; ③与一个金属离子结合的 的个数:一元碱、二元碱
盐 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 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 (1)根据组成不同:①正盐;②酸式盐;③碱式盐 (2)溶解性:可溶性盐、不溶性盐 (3)相同金属离子或酸根离子的统称:某盐、某酸盐 ①金属元素+酸根,读作“某酸某或某酸亚某”;②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读作“某化某或某化亚某”;③金属元素+H+酸根,读作“某酸氢某或酸式某酸某”;④金属元素+OH+酸根,读作“碱式某酸某或碱式某化某”
氧化物 其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另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为金属氧化物;若为非金属,则为非金属氧化物。 氧元素为负二价时和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 ①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 ②离子型氧化物与共价型氧化物 离子型氧化物:部分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氧化物如Na2O、CaO等; 共价型氧化物:部分金属元素和所有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如MnO2、HgO、SO2、ClO2 等 ③普通氧化物、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物 ④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其它复杂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的对比: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概念 一类能与水作用生成酸或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能跟酸起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且生成物只能有盐和水,不可以有任何其它物质生成)。 既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组成 一般是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和某些过渡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般为碱性氧化物,但有例外,比如七氧化二锰和三氧化铬 主要由活动性较低的金属组成。
常例 CO2、SO2、SO3、P2O5、SiO2、Mn2O7、CrO3 Na2O、CaO、BaO和CrO、MnO BeO、Al2O3、ZnO等。
性质 1.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除了二氧化硅SiO2,它不与水反应) 2.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1.碱性氧化物的对应水化物是碱。例如,CaO对应的水化物是Ca(OH)2,Na2O对应的水化物是NaOH.但对应水化物是不溶性碱的则其氧化物不与水反应,如:氧化铜不与水反应,碱金属钠、钾等,还有钙和钡的氧化物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它们都是强碱: Na2O+H2O═2NaOH CaO+H2O═Ca(OH)2 2.高温下,部分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作用生成盐: CaO+SiO2═CaSiO3 3.部分碱性氧化物可直接与酸性氧化物反应:Na2O+CO2═Na2CO3。 碱性氧化物受热时比较稳定,一般不会分解。 既能表现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又能表现碱性氧化物的性质
区别与联系 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都是一些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中有一些是非金属氧化物,也有一些是金属氧化物。所以说,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命题方向】本内容重点掌握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
题型一:酸、碱、盐互为氧化物的概念
典例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
A.K2CO3和K2O都属于盐 B.KOH和Na2CO3都属于碱 C.H2SO4和HNO3都属于酸 D.Na2O和Na2SiO3都属于氧化物
分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据定义分析即可。
解答:A、K2CO3属于盐,K2O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KOH属于碱,Na2CO3属于盐,故B错误。
C、H2SO4和HNO3都属于酸,故C正确。
D、Na2O属于氧化物,Na2SiO3属于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难度不大,注意这几个概念的区别。
题型二: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识别
典例2: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Na2CO3 H2SO4 NaOH SO2 CO2
B NaOH HCl NaCl Na2O CO
C NaOH CH3COOH CaF2 CO SO2
D KOH HNO3 CaCO3 CaO SO2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盐电离出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是酸根离子,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等概念进行分析。
解答:A、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
B、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B错误;
C、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C错误;
D、根据物质的分类,KOH属于碱,HNO3属于酸,CaCO3属于盐,CaO属于碱性氧化物,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物质的分类角度的总结。
题型三: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辨析关系
典例3: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B.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 D.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
分析:A、能和碱反应生成只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
B、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
C、能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
解答:A、酸性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
B、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
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故C正确;
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联系,难度不大,但概念间的联系是学习的难点,属于易错题。
【解题思路点拨】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0
3.分子间作用力
【知识点的知识】
1、分子间作用力:
1)定义:分子之间存在一种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2)主要特征:
①广泛存在于分子之间.
②作用力的范围很小.当分子间距离为分子本身直径的4﹣5倍时候,作用力迅速减弱.
③分子间作用力能量远远小于化学键.
④范德华力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2、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对比:
化学键 分子间作用力
概念 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物质分子间存在的微弱的相互作用
能量 较大 很弱
【命题方向】
题型一:粒子间作用力的判断
典例1:下列物质发生变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作用力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A.酒精和水分别受热变为气体 B.干冰和氯化铵分别受热变为气体
C.二氧化硅和铁分别受热融化 D.食盐和葡萄糖分别溶解在水中
分析:A、酒精和水的构成微粒为分子;
B、干冰的构成微粒为分子,而氯化铵的构成微粒为离子;
C、二氧化硅的构成微粒为原子,属于原子晶体,而铁属于金属晶体;
D、食盐的构成微粒为离子,而葡萄糖的构成微粒为分子.
解答:A、酒精和水分别受热变为气体,克服的都是分子间作用力,故A正确;
B、干冰受热变为气体,克服的是分子间作用力,而氯化铵受热变为气体,克服的是离子键,故B错误;
C、二氧化硅受热熔化克服的是共价键,而铁熔化克服的是金属键,故C错误;
D、食盐溶于水,克服的是离子键,而葡萄糖溶于水克服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晶体类型之间的关系,准确分析不同类物质的构成微粒及作用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题型二: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的区别
典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的大小相当
B.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远大于化学键,是一种很强的作用
C.分子间作用力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D.分子内部的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而分子之间的也存在相互作用,称为分子间作用力
分析:化学键是指分子或晶体中,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
分子间作用力是指分子间存在着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
化学键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间作用力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答:A.化学键是指分子或晶体中,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分子间作用力是指分子间存在着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故A错误;
B.化学键是指分子或晶体中,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分子间作用力是指分子间存在着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故B错误;
C.分子间作用力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和溶解性,故C错误;
D.化学键是指分子或晶体中,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分子间作用力是指分子间存在着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难度不大.要注意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远小于化学键.
题型三:分子间作用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典例3:下列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的是(  )
A.H2S、HCl的热稳定性依次增强 B.金刚石的熔沸点高于晶体硅
C.NaF、NaCl、NaBr、NaI的熔点依次降低 D.CH4、SiH4、GeH4、SnH4的沸点逐渐升高
分析:A、Cl的非金属性大于S;
B、金刚石、晶体硅为原子晶体,熔沸点取决于共价键的强弱;
C、NaF、NaCl、NaBr、NaI属于离子晶体,影响熔沸点的因素是离子键;
D、CH4、SiH4、GeH4、SnH4属于分子晶体,影响熔沸点的因素是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
解答:A、Cl的非金属性大于S;
B、金刚石、晶体硅为原子晶体,熔沸点取决于共价键的强弱;
C、NaF、NaCl、NaBr、NaI属于离子晶体,影响熔沸点的因素是离子键;
D、CH4、SiH4、GeH4、SnH4属于分子晶体,影响熔沸点的因素是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
点评:本题考查晶体的熔沸点的比较,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晶体的类型以及影响晶体熔沸点高低的因素的判断.
【解题思路点拨】化学键是原子间或离子间的作用力,作用力大,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分子间作用力是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作用力小,只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等.
4.含有氢键的物质
【知识点的知识】
1、氢键的定义:某些氢化物的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只能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气化,这种相互作用叫做氢键.常见易形成氢键的化合物:H2O、HF、NH3等.
2、氢键的特点:
①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②氢键的键能比化学键能小,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因此氢键不属于化学键,其强度比化学键弱得多,又不属于分子间力(范德华力),但它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
3、表示氢键结合的通式:
氢键结合的情况可用X﹣H…Y表示.式中X和Y代表F,O,N等电负性大而原子半径较小的非金属原子.X和Y可以是两种相同的元素,也可以是两种不同的元素.
4、氢键的分类:
1)分子间氢键:
①同种分子间:
以HF为例说明氢键的形成.在HF分子中,由于F的电负性(4.0)很大,共用电子对强烈偏向F原子一边,而H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其电子云向F原子偏移的结果,使得它几乎要呈质子状态.这个半径很小、无内层电子的带部分正电荷的氢原子,使附近另一个HF分子中含有负电子对并带部分负电荷的F原子有可能充分靠近它,从而产生静电吸引作用.这个静电吸引作用力就是所谓氢键.即F﹣H…F.
②不同种分子间:不仅同种分子之间可以存在氢键,某些不同种分子之间也可能形成氢键.例如 NH3与H2O之间.所以这就导致了氨气在水中的惊人溶解度:1体积水中可溶解700体积氨气.
2)分子内氢键:
某些分子内,例如HNO3、邻硝基苯酚分子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还有一个苯环上连有两个羟基,一个羟基中的氢与另一个羟基中的氧形成氢键.分子内氢键由于受环状结构的限制,X﹣H…Y往往不能在同一直线上.分子内氢键使物质熔沸点降低.
【命题方向】
题型一:化学键、氢键和范德华力的比较
典例1:下列有关化学键、氢键和范德华力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属键是金属阳离子与“电子气”之间的较强作用,金属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B.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共价键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C.范德华力是分子间存在的一种作用力,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D.氢键不是化学键而是分子间的一种作用力,所以氢键只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
分析: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分子间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A.金属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B.共价键是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C.范德华力是分子间作用力;
D.氢键既存在与分子间,也存在与分子内.
解答:A.金属键是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故A正确;
B.共价键是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共价键有方向性和饱和性,故B正确;
C.范德华力是分子间作用力,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极性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故C正确;
D.氢键是一种分子间作用力,比范德华力强,但是比化学键要弱.氢键既可以存在于分子间(如水、乙醇、甲醇、液氨等),又可以存在于分子内(如),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键及其分类、氢键以及范德华力等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
题型二:氢键的存在
典例2:下列氢化物在液态时,分子间不存在氢键的是(  )
A.HF B.H2O C.NH3 D.CH4
分析:N、O、F元素的电负性较强,对应的氢化物可形成氢键,以此解答.
解答:N、O、F元素的电负性较强,对应的氢化物可形成氢键,C的电负性较弱,对应的氢化物不能形成氢键,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氢键知识,注意常见能形成氢键的物质以及氢键对物质的性质的影响,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
【解题思路点拨】关于氢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氢键是一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属于化学键;②能形成氢键的物质主要有NH3、H2O、HF;③特征:比化学键弱,比分子间作用力强.
5.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知识点的知识】
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分子间氢键的形成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因物质熔化或液体气化时必须要破坏氢键.如:H2O比同族H2S的熔沸点高
2)分子间形成的氢键对物质的水溶性、溶解度等也有影响.如NH3极易溶于水,主要是氨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已形成氢键.
3)水中氢键对水的密度的影响:水结成冰时体积会膨胀,密度减小.
【命题方向】
题型:与氢键有关现象的判断
典例:下列事实与氢键有关的是(  )
A.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 B.水结成冰体积膨胀,密度变小
C.CH4、SiH4、GeH4、SnH4熔点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升高
D.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分析:A、根据水的分解破坏的键判断;
B、根据氢键对冰的结构、密度的影响判断;
C、根据范德华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判断;
D、根据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与非金属的非金属性性之间的关系判断.
解答: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非化学键,只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影响化学性质.
A、水的分解破坏的是化学键(共价键),不是氢键,故A错误;
B、氢键具有方向性,氢键的存在使四面体中心的每个水分子与四面体顶角方向的4个相邻水分子相互吸引,这一排列使冰晶体中的水分子的空间利用率不高,留有相当大的空隙,所以水结成冰时,体积增大.当冰刚刚融化为液态水时,热运动使冰的结构部分解体,水分子间的间隙减小,密度反而增大,故B正确.
C、CH4、SiH4、GeH4、SnH4的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升高是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分子间不存在氢键,与氢键无关,故C错误;
D、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与F、Cl、Br、I的非金属性有关,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同一主族的元素,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所以其氢化物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与氢键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关于氢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氢键是一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属于化学键;②能形成氢键的物质主要有NH3、H2O、HF;③特征:比化学键弱,比分子间作用力强.
【解题思路点拨】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比较:
化学键 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
概念 相邻原子间 强烈的相互 作用 分子间存在 的微弱的相 互作用 存在于分子间或分子内的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
存在范围 分子内或 某些晶体内 分子间 分子间或分子内
能量 键能一般为: 120~800kJ/mol 约几个到数 十个kJ/mol 强于分子间作用力 小于化学键
性质影响 主要影响物质 的化学性质 主要影响物质 的物理性质 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密度、 溶解性等
6.不同晶体的结构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知识点的知识】
1、不同晶体的比较:
晶体类型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定义 阴阳离子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 分子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的晶体 相邻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立体网状的晶体 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
构成粒子 阴、阳离子 分子 原子 金属离子、自由电子
粒子间作用力 离子键 分子间力 共价键 金属键
代表物 金属氧化物(如K2O、Na2O2等)、强碱和绝大多数的盐类 大多数非金属单质(除金刚石、石墨、晶体硅、晶体硼外)、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除SiO2外)、酸、绝大多数有机物(除有机盐外),像干冰,I2,P4,H2O等 金刚石、晶体硅、晶体硼等;常见的原子晶体化合物有碳化硅、SiO2 金属单质(除汞外)与合金
物理性质 熔沸点 熔点、沸点较高,多数易溶于水等极性溶剂 熔点、沸点低;相似相溶;熔化时不导电,其水溶液可导电. 熔点、沸点高;难溶解 熔点、沸点差异较大,难溶于水(钠、钙等与水反应)
导电 固态不导电,熔化或溶于水导电 差(熔化时不导电,其水溶液可导电.) 差(有的能导电,如晶体硅,但金刚石不导电.) 良好(晶体导电,熔化时也导电)
导热 不良 不良 不良 良好
硬度 较硬而脆 硬度小 硬度大 硬度差异较大
决定熔点、沸点高主要因素 离子键强弱 分子间作用力大小 共价键强弱 金属键强弱
熔化时克服的作用力 离子键(共价键一般不断开) 范德华力和氢键 共价键 金属键
【命题方向】
题型一:微粒间作用力的判断
典例1:(2014 徐汇区一模)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
A.碘升华 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C.酒精溶于水 D.HCl溶于水
分析:分子的形态变化时不破坏化学键,电解质的电离破坏化学键,注意酒精为非电解质.
解答:A.碘升华,只是分子的状态改变,不破坏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发生变化,故A不选;
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不破坏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发生变化,故B不选;
C.酒精溶于水,不发生电离,分子间作用力发生变化,故C不选;
D.HCl溶于水,发生电离,共价键被破坏,故D选;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明确分子形态变化及电解质的电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较简单.
典例2:(2013 上海)下列变化需克服相同类型作用力的是(  )
A.碘和干冰的升华 B.硅和C60的熔化 C.氯化氢和氯化钠的溶解 D.溴和汞的气化
分析:题中碘、干冰、氯化氢、溴、C60属于分子晶体,其中HCl属于电解质,溶于水共价键被破坏,汞属于金属晶体,硅属于原子晶体,氯化钠属于离子晶体,以此判断.
解答:A.碘和干冰属于分子晶体,升华时破坏分子间作用力,类型相同,故A正确;
B.硅属于原子晶体,C60属于分子晶体,熔化时分别破坏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故B错误;
C.氯化氢溶于水破坏共价键,氯化钠溶解破坏离子键,故C错误;
D.溴气化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汞气化破坏金属键,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晶体的类型和微粒间作用力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物质发生变化时粒子间作用力的变化.
题型二:根据性质判断晶体类型
典例3:根据下表给出的几种物质的熔点、沸点数据判断说法中错误的是(  )
晶体 NaCl MgCl2 AlCl3 SiCl4 单质R
熔点 810℃ 710℃ 180℃ ﹣70℃ 2300℃
沸点 1465℃ 1418℃ 177.8℃ 57℃ 2500℃
A.SiCl4是分子晶体 B.MgCl2中键的强度比NaCl中键的强度小 C.单质R是原子晶体 D.AlCl3为离子晶体
分析:A、根据SiCl4的物理性质分析;
B、离子晶体的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
C、根据单质R的熔沸点分析;
D、由表中数据可知AlCl3的熔沸点较低,据此判断.
解答:A、由表中数据可知,SiCl4的熔沸点较低,属于分子晶体,故A正确;
B、离子晶体的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由表中数据可知,NaCl的熔、沸点均比MgCl2高,所以NaCl晶体中的离子键应比MgCl2的强,故B正确;
C、单质R的熔沸点很高,所以单质R是原子晶体,故C正确;
D、由表中数据可知AlCl3的熔沸点较低,离子晶体的熔沸点一般较高,所以不是离子晶体,是分子晶体,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及决定熔沸点的因素,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归纳影响熔沸点的因素.
【解题思路点拨】粒子间作用力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分子间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