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为了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
【课标要求】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学习重点】
抗战以来中共的土地改革政策、民主统一战线的斗争、新中国成立。
【学习难点】抗战以来中共的土地改革政策
【问题探究】
1、抗战胜利前后,为了建立民主的新中国,中共领导人民进行怎样的民主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斗争的大事年表
时 间 大 事 内 容
1940年3月 中共中央决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
1945年10月10日 国共双方签订<做十协赴,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的原则
1946年1月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和平民主协议,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
全面内战爆发后 共产党在国统区领导了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1947年10月 中共中央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割,正式提出打倒国民党独裁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指明了民主斗争的目标
1948年4月 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948年4月以后 在中共领导下,民主统一战线开展斗争,成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力量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2、中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改革政策
(1)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民主政策之一)
①目的:为了团结一切力量支持抗战。
②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解放区掀起了土改高潮。
(3)1947年下半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①背景:1947年6月,人民解放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转入战略进攻,形势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人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以便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使正在胜利发展的解放战争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
②意义:一方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彻底铲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法,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历史夙愿在中国共产党手中实现了,广大农民积极支援前线,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另一方面,《中国土地法大绷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经济生产关系的基础。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关于政权建设的主张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政权与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建立的政权相比(从代表阶级、革命任务、土地政策等方面)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①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村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民主专政;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③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④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主张。重要变化:①由代表工农阶级转变为代表抗日的各阶层;②革命任务由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转变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③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政策变为地主减租减息政策农民交租交息政策。
变化原因: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逐步深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意愿,从民族大义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
【课堂检测】
1、下列表述不符合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策的
A、实行三三制
B、团结广大群众
C、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形成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2、抗战胜利后,中国政治的主要内容
A、建立独裁统治 B、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
C、战争与和平独裁与民主斗争 D、走中间路线
3、《双十协定》签订的时间
A、1945年10月10日 B、1946年1月
C、1945年8月15日 D、1946年7月
4、下列表述不符合中共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政策
A、减租减息、交租交息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1947年下半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D、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5、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发表的下列文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
①《双十协定》②《五四指标》③《中国土地法大纲》 ④《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③⑤④
6、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标志
A、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协会议
B、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抗日战争胜利
D、解放战争胜利第15课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课标要求】
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重点难点】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比较康有为、梁启超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
【知识整理】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一、萌生的条件
二、萌生的过程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维新派 康梁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民主思想
1、地主阶级抵抗派
代表:林则徐、魏源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问题:这种主张是在什么背景之下提出的?有何积极意义?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问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体”和“用”用洋务派的主张怎么解析?其代表人有哪些?
(2)、问题:洋务派有那些实践?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 (民主思想的萌生形成与发展)
1、早期维新派——民主思想的萌生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思想立场,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王韬、
郑观应就是这一派人物的代表。由于中法战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败等原因,他们发觉西方富强之本在于“通民情,参民政”、“上下同心”,而洋务派仅限于学做器物,由此逐渐与洋务派分道扬镳。其中一些佼佼者进而提出了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提问:维新思想形成原因是什么?
(1)经济根源: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2、资产阶级维新派 ——改良主义的发展(民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问题:严复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发做出了怎样的伟大贡献?其地位如何?
(2).康有为:托古改制
①思想主张:认为儒家思想中包含民主、自由、平等精神;
②用进化论观点重新解释三世说,为变法辩护;
③坚持渐进改革、主张君主立宪
④思想特点: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相结合
(3).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
①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②在兴民权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民”思想。(《新民说》)
③“新民”定义
④“新民”的意义:是提高国民素质,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四、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民主思想成熟阶段)
1.背景:进入20世纪后,随着义和团运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败,《辛丑条约》的签定,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中,清政府在人们的心目中权威全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彻底丢弃了改良主义,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提出了更彻底的,以三民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
2.三民主义的内容——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核心
3.五权分立学说: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察权。
五、民主思想形萌生的影响
1.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严、康、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进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2.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孙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导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六、简述民主思想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
过程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评价 产生背景
魏源
张之洞
郑观应
严复
康有为
梁启超
孙中山
七、比较康有为、梁起超和孙中山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他们都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2、不同点:康有为、梁启超主张通过改良方式,保留君主,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而孙中山主张通
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从1905年到1907年,资产阶级和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派和保皇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阵地,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了一场论战。这场论战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知识巩固】
1、“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这种言论应属于( )
A、西学东渐 B、西学中源 C、中体西用 D、西体中用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根本目的是( )
A、抵御外侮 B、镇压人民起义 C、巩固清朝封建统治 D、倡导西学
3、下列关于康有为“托古改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为了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B、没有体现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
C、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D、他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
4、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5、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随着戊戌维新的展开,改良思想也进一步发展。请回答10—11题。
6、下列不属于梁启超维新改良思想主张的是( )
A、提出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B、提出“新民”思想
C、认为不能立即实行君主立宪,需要从教育入手
D、认为君主立宪政体相对来说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政体
7、梁启超曾指出:“变法之本,在育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西方的( )
A、科学知识 B、选官制度 C、军事技术 D、教育与政治制度
8、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不包括( )
A、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新民”思想 D、五权分立学说
9、新三民主义发展了三民主义的主张,主要表现是( )
A、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强调反对国内民族压迫 D、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10、康有为以改装后的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社会的理论基础,严复以“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论作为改革社会的理论基础。这表明他们两人( )
①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②所受的外界影响不同 ③所主张的社会改革目的不同 ④所接受的文化教养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1、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的是( )
A. 魏源 B. 曾国藩 C. 康有为 D. 张之洞
12、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学说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13.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
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 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嬉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14、在近代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进步思想。他们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右图所示著作的作者参与了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戊戌变法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二、主观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右图为《劝学篇》书影
材料二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
也。 ——张之洞
材料三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梁启超
(1)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关系?他们反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人分别是中国近代什么派别的代表人物?结合材料二、三分析二人的观点有何不同?
(3)后来梁启超在材料三观点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思想?他所说的这一思想的含义是什么?他认为这一思想有何关键性作用?
(4)梁启超认为世界各国政体有几种?他认为最完善的政体是什么?
(5)梁启超认为实现他所说的民主政治需具备的条件有( )
①制定宪法 ②设立议院 ③召开国会 ④培养有资格的国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2、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的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1、C 2、C 3、B 4、D 5、D 6、C 7、D 8、C 9、D 10、D 11、C 12、B13、14、
二、1、(1)《劝学篇》是张之洞的代表作,反映了同一思想。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2)张之洞是中国近代洋务派代表之一;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代表。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而梁启超主张“兴民权”。
(3)“新民”思想。“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思想、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这是提高国民素质、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4)“君主国”和“民主国”。他认为君主立宪政体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政体。
(5)C
2、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及其特点:
主要主张 社会实践 特点
洋务派 学习西方技术(或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维新派 要求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领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共同之处:挽救危亡。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如答救亡与启蒙相辅相成也可)第16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
【课标要求】
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重点难点】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
【知识整理】
一、线索整理
二、知识要点
(一)辛亥革命前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1、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阅读课文思考:论战双方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舆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阵地各是什么?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及各自主张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及实践结果看,你会同意哪种主张,并说明理由。
(1)论战双方代表人物及舆论阵地:
①革命派:孙中山 《民报》
②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 《新民丛报》
(2)论战实质:
(3)主要内容:
①中心:要不要“反满”、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
②主张: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改良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4)对论战的认识:双方论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焦点体现在三个方面:论战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改良派从国情出发,认识到建设民主政治需要一定的条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革命派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改良与革命的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
2、《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是中国宪政运动的起点,是中国法制近代化过程的开端;
(1)背景:
①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
②改良派和统治集团中汉族官僚的立宪呼声高涨;
(2)清政府实施宪政:
① 1905年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② 1906年宣布以9年为期预备立宪;
③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④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预备立宪以破产告终。
(3)根本目的:
思考:找出《钦定宪法大纲》内容中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你认为《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还是清政府的进一步专制?
(二)辛亥革命中反对专制的斗争
1、帝制终结
(1)、经过
①1911年10月10日,____ ____爆发;起义胜利后,成立__________,尝试建立代议制度.
②1912年1月,_______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____________政府成立,组成临时参议院,共和制初步建立;
③1912年2月南北达成妥协,____退位,_____当选临时大总统。共和制在各种势力妥协下建立起来。
(2)袁世凯夺权
(3)南京临时政府
①成立时间:1912、1、1
②性质:
③意义: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的主要目的:防范_______的专制,确保中国走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2)主要内容:
①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③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扩大议院的权利和严格修宪程序
④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
(3)历史地位: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________性质的宪法。
3、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
(1)解散第一任内阁
(2)刺杀宋教仁
(3)解散国民党,用《_____________》取代《临时约法》,破坏代议共和制.
(4)1915年复辟帝制
(5)结果: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袁迅速倒台.
4、革命尚未成功
(1)辛亥革命后民主气象的出现
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使中国告别了世界上历时最长的________制度,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______ __制,一时间带来了新的民主气息。
②革命之后,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2)革命尚未成功的表现
【知识巩固】
1、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B.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完成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2、孙中山曾进说过:“我门革命的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门的本意”,下列关于此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他所说的““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分别对应的是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
B 他认为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是不可分离的,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
C 他认为“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是从不同的方面反对专制,为人民争取权利。
D 从中我门可以看出他所提倡的三民主义是个完整的体系,是统一不可分割的。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主张的创立民国与维新派主张的兴民权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B.都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C.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化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制度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制定时借鉴了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②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 ③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 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⑤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促进了中国的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6、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①提出三民主义 ②领导五四运动 ③提出新三民主义 ④领导北伐战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7、、《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直接目的在于
A、确定三权分立原则 B、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C、限制袁世凯独裁 D、体现资产阶级民主
8、《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在当时的本质意义是
A、使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民主权利B、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D、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表明
A、中华民国有真正的民主 B、 权力的重心在议院
C、临时大总统没有权力 D、孙中山要限制袁世凯
10、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的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德国
11、袁世凯复辟帝制,张勋拥清废帝复辟的失败说明:
A 共和制不符合中国国情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缺乏帝国主义支持 D 孙中山革命派的反对
12、下列各项中,能证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的是
①确立了主权在民、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三权分立的政治政治制度②新总统必须在南京就职③确立总统内阁制等政治制度④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标志着清王朝结束的事件是
A、武昌起义爆发 B、袁世凯掌握清朝全部统治大权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14、辛亥革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突出表现在
A、确立三民主义的思想指导 B、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C、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5、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①宣告了中国2000余年帝制的终结②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标志③使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④标志着共和制度正式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下列思想理论与孙中山无关的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五权分立学说 D、重商主义
17、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进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是什么?这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一,《临时约法》对防止、限制袁世凯专权有何规定?
参考答案
1-5 CACBC 6-10 CCDDA 11-15 BBDCA 16-17 DD
18、(1)规定了“主权在民”的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原则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体。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2)规定临时大总统在国务员辅佐下行使行政权,参议院有弹劾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立宪运动
辛亥革命
两种民主思想
的论战与实践
共和制的诞生
与成就
民主与专制的
斗争
民主政治的发展
与艰难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