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谴、惰、绰”等 7 个生字,会写“洪、暴、猛”等 11 个生字,理解“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 难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搭石吗?(出示图片,介绍搭石)在作者刘章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每当山洪暴发,小溪里的石头就会被冲走,人们过溪时必须脱鞋挽裤。为了方便大家过溪,人们就在溪水中摆放上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这就是搭石。
2.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这道美丽的风景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字典或拼音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指导:
- “谴责”的“谴”读 qiǎn,不读 qián;“懒惰”的“惰”读 duò,不读 duō;“人影绰绰”的“绰”读 chuò,不读 chāo。
- “协调有序”指配合得适当,很有秩序;“人影绰绰”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3.作者介绍
刘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出生于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被誉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他的作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主要作品有《刘章诗选》《刘章散文选》《刘章乡情诗》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
2.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按照家乡的环境、人们摆搭石、人们走搭石的顺序写的。)
3. 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4.分段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介绍家乡的环境,为下文写搭石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 2-4 自然段):具体写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 5 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 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介绍了家乡的环境,为下文写搭石做铺垫。)
2.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人们为什么要摆搭石?(为了方便大家过溪。)
3. 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人们是怎样摆搭石的?(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摆放。)
4. 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人们是怎样走搭石的?(一行人走搭石时协调有序,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时互相礼让,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时尊老爱老。)
5. 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 学生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2. 布置作业:抄写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分析句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时,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