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2
0
2
3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时空观念:立足时间观念,通过表格归纳、时空轴和地图标记梳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知道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基本史实,分析正面战场的抗战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史料实证:学习李宗仁向驻守台儿庄的守将下达的命令的材料分析,了解战役胜利的原因和证实了将士们坚守国家领土的爱国情怀。
家国情怀:学习了长沙会战等英勇将士们为了保卫疆土和实现民族独立而与敌人血战;从中感受到了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体现出的不畏强敌,勇于为实现民族独立战斗精神,增强爱国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国民党
共产党
正面战场指和敌军正面对抗的战斗。正面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
敌后战场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即和日本打游击战。
互相配合
同仇敌忾
共赴国难
驱逐日寇
正面战场的五大主要会战
1937.08-11,淞沪会战
1938.06-10,武汉会战
1938.01-9,徐州会战
1937.09-11淞沪会战
1939.09-1942.02长沙会战
会战 时间 指挥官 结果 敌军伤亡
淞沪会战 1937.8—11 蒋介石 上海沦陷 9万余人
徐州会战 1938.1—9 李宗仁 徐州沦陷 2.6万余人
武汉会战 1938.6—10 蒋介石 武汉沦陷 25.7万余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12 薛岳 日军溃败 5.69万人
太原会战 1937.9——11 阎锡山、朱德 中方战败 2万余人
一.台儿庄战役
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南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一部日军从山东半岛登陆,沿着胶济铁路西进,企图同津浦路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
台儿庄战役示意图
矶谷师团
板垣师团
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北接津浦路,南接是陇海线,扼守运河咽喉
1.背景
打通南北战场
台儿庄战役
时间
地点
指挥
结果
影响
1938年3月——4月
山东台儿庄
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
歼敌一万多人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1891—1969)
2.概况
濑谷启
中方:60万
日方:24万
池峰城
31师师长
寺内寿一
矶谷廉介
板垣征四郎
第五战区总司令
李宗仁
孙连仲
第二集团军司令
3.过程
日军倚仗优势火力,猛攻三昼夜,冲入台儿庄。
经过激烈巷战,日军占领台儿庄大部分地区,中国军队顽强据守南关一角。
在台儿庄内激战的时候,中国军队主力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发起全面反攻。
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
1938年4月6日中国军队发起全线攻击,肃清城内残敌,台儿庄战役以中国方面的胜利而告结束。
胜利
苦守11天的池峰城不忍全军覆没,请退。孙连仲也想给军队留点种子,电请李宗仁撤退到运河南岸修整。李宗仁:“坚守阵地,等待援军。违令者军法处置。”孙连仲对池峰城下命令:“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
中国守军在日军猛烈的炮火中坚守不退
炮火闪烁的台儿庄战场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赴前线
参加台儿庄战役的中国军队通过浮桥
日军由台儿庄撤退
中国军队冲入台儿庄与日军巷战
血战台儿庄——真实的历史
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
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
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
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4.影响
“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区区台儿庄地区经此一战,几成民族复兴的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争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武汉会战
1.背景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
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1937年8月-11月淞沪会战
1938年,徐州会战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
日本大本营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经济与文化中心,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武汉一时成为全国乃至于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台儿庄战役虽胜利,但是徐州会战失败了,徐州沦陷,日军又将又将侵略的魔爪指向哪儿?
1938年6月,武汉会战
2.概况
开始时间
双方兵力
过程
万家岭 战役
结果
意义
1938年6月
日军40多万人 中国军队约100万人
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敌人
特点: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
结果:日军死伤惨重,基层军官损失殆尽;中国军队击葬日军3000余人
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叶挺将军曾评价万家岭战役为“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垂不朽。
万家岭大捷
在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了万家岭战役的胜利。
江西万家岭,高不足50米,三面高丘包围。1938年10月,中国军队在抗日名将薛岳指挥下,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巧设“口袋阵”,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给予重创,当地还流传着“山不在高,歼敌则名”的佳话。
日军106师团在这里被中国军队优势兵力包围。经过激战,日军死伤惨重,被迫空投两百多名军官加强指挥,最终未能挽回败局。这次战役,日军被击毙3000余人,106师团遭遇毁灭性打击。万家岭大捷极大提振了全国抗日军民的士气。
3.结果
日军从不同方向攻击,武汉陷入三面包围之中
结果: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中方
PK
日本
兵力
将领
伤亡
100余万
40万
蒋介石
冈村宁次
40余万
3.5万
4.影响
材料:会战历时4个月,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军妄想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的战略计划。——张军《血战大武汉》
(1)、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淞沪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1937年7月平津沦陷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
1938年12月广州、武汉沦陷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31.9.18
1937.7.7
1938.10
1943.12
1945.8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淞沪会战广州、武汉沦陷
豫湘桂战役
日本无条件投降
防御阶段
相持阶段
进攻阶段
局部抗战
全 面 抗 战
1939年9月到1941年9月,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前两次长沙会战,从战略上看,中国军队阻止了日军向西南纵深长驱直入,可以视为中国的胜利;但从战术上看,中国军队损失更大,双方并未分出胜负。
淞沪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形式变化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军事要地珍珠港,开辟了二战的太平洋战场,二战到达最大规模;8日美国对日宣战,正式加入二战,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力量;9日国民党正式对日本宣战。
太平洋战争初期,英美盟军接连败退。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后,日军中国派遣军驻广州军进攻香港,日军驻武汉之集团军决定再次发动对长江以南中国军队的进攻,从而牵制中国军队增援广东方向,阻止中国军队援助英军保卫香港。为此,武汉日军再次进攻长沙。
1941.12.7珍珠港事件
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加入二战
长沙地处粤汉铁路中央,
又是湘江沿岸最重要的港口,
其地理位置具有极高军事战略价值。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9—1939.10)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9—1941.10)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12—1942.1)
1941年底,日军为牵制第九战区
的兵力,来掩护香港方向的行动。
第三次长沙会战拉开序幕。
到长沙过新年去!
2.概况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间 1941年12月
实力对比 中方约120万pk日方10余万
指挥官 第九区总司令薛岳
经过 长沙城下,中国军队与日军鏖(ao^2)战肉搏,并打退来援敌人。在中国军队的搏杀下,歼灭大批日军
结果 敌军伤亡5.69万人,我军伤亡2.8万人,获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意义
“抗日战神”薛岳
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盟军在亚洲战区的首次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长沙军民庆祝会战胜利
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
①中国军队指挥官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②中国军人的顽强奋战,不怕牺牲;
③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物力财力十分困难。
3.影响
材料1: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后,日军中国派遣军驻广州军进攻香港,日军驻武汉之集团军决定再次发动对长江以南中国军队的进攻,从而牵制中国军队转用广东方向,阻止中国军队援助英军保卫香港。为此,武汉日军再次进攻长沙。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
有力支援太平洋战场和反法西斯战争,对中国和世界有积极影响;
材料2:据中国国民政府军委会及第九战区发表的战绩称:日军伤亡56944人(其中亡33941人,伤23003人),俘虏日军中队长松野荣吉以下官兵139人,缴获步骑枪1138枝、轻重机枪115挺、山炮11门、无线电台9架及其他军用品;中国军队伤亡官兵31346名。
材料3: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美国总统罗斯福.
材料4:在此远东阴云密布之际,唯有长沙上空之云彩确切光辉夺目。——英国媒体报道标题
材料5:第三次长沙会战,是1941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 “战果堪比台儿庄战役”!——英国《泰晤士报》
第三次长沙会战战利品
天炉战法:
诱敌深入,依靠有利地形迟滞敌进攻锋芒。将兵力部署在炉壁,布成网状的据点以伏击等方式分段消耗。最后把敌军“拖”到“炉底”,与长沙守军里应外合围歼敌军。如炉熔铁,如火炼丹,故名。
在长沙南门外的修械所高地,负责守卫的中国军队第二十八团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一日之内,双方进行了11次拉锯战,阵地多次易手,尸横遍野,战况惨烈。全团将士在团长葛先才的率领下,誓与长沙共存亡,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肉搏。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
——《长沙东南郊战场巡礼》
材料中,感受到了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体现了哪些精神?
1、不畏强暴,团结一致的为民族利益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
2、不屈不挠、英勇抗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四.豫湘桂战役
国民党抗日态度: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两线作战。日本改变策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汪精卫集团投敌叛国,国民党顽固派加剧反共摩擦。1944年初,日军为了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
豫湘桂大溃败
这次战役充分暴露了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
至1944年日本占领区示意图
东北
华北
华中
华南
豫湘桂战役
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抗日救国的大任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膀上
杀敌
1984000人
杀敌数量比其他近20个国家多
历史证明,中国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战场之一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军队与日军进行了22次大会战,较大规模战役1117次,小战斗38931次,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迷梦;始终牵制着日军总兵力一半以上的部队;使130万日军在中国战场疲于奔命,有效阻止了日军北上侵略苏联;延缓了日本南进的步伐。
牺牲
4670000人
*数据整理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井上清等《日本近代史(下)》、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一册)》
怎么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材料一:正面战场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役上,都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曾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徐州以及保卫武汉等战役……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吸引了大批日军主力,起到了掩护八路军、新四军战略展开,保障敌后战场开辟的作用。
国民党统治集团不肯放弃反共政策,坚持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导致大片国土丧失)
——中国国家博物馆:郭雄、夏燕月、李效莲、李俊臣《国民党正面战场》
积极:①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②消耗了日军实力,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③支援了敌后战场,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消极:④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致使豫湘桂战役大败。
总体来说,正面战场的抗战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课堂小结
正面战场的抗战
台儿庄战役
保卫大武汉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间:1938年3月 — 4月
指挥者:李宗仁
意义:
正面战场的最大胜仗
时间:1938年6月 — 10月
著名战役:万家岭战役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意义:
时间:1941年12月
豫湘桂战役
意义:
对盟军起到鼓舞的作用
时间:1944年初
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一溃千里
1.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其中台儿庄战役的重大意义是( )
A.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B.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C.取得了抗战以来主动抗击日军规模最大的胜利 D.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2.军令部部长徐永昌曾如此向蒋介石报告:“台庄之捷,固由于我之将士用命,而亦由敌之不即增援;敌之不即增援,非其实力不足,一以留兵备俄,一以意见分歧。”由此可见,台儿庄战役胜利主要原因是( )
A.国共合作抗击 B.日本贻误战机 C.国军战斗力强 D.日军士气低下
A
检测提升
B
3.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报道:“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上述报道的战役( )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C.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4.李宗仁曾为某战役题词:“鲁南会战幸我最高领袖德威,将士用命,将日本帝国主义者素以常胜自豪之皇军摧毁于我装备劣势之部队,于世必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也。愿与我国人共勉之。”该战役( )
A.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B.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C.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正式开始
B
A
5.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强调,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淞沪会战时出现的英雄有( )
A.杨靖宇 B.赵登禹、佟麟阁 C.关天培、陈化成 D.姚子青、谢晋元
6.1937年,中国空军首次参战,不少中国空军飞行员在弹药消耗殆尽之时,毅然决然地驾驶着飞机撞向停在黄浦江上的日本军舰。中国空军所拥有的三百架飞机,只剩下八十架。该场战役( )
A.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是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D
C
7.下图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场重要会战。有关此会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B.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C.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使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
8.有学者曾评价称:“此战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到重大作用。此后八年间,日军陷入泥沼般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最终被彻底击败。”材料描述的此次战役( )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一场胜仗
C.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D.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9.1939年7月7日,党中央发出《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旗织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主张( )
A.维护社会安定 B.避免党派斗争 C.坚持团结抗战 D.攘外必先安内
C
C
10.日军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评价武汉会战说:“为在昭和13年(1938年)内解决事变而实施的攻占武汉作战,武汉是攻下了,但在战略方面并未得到预期效果。”由此可知武汉会战( )
A.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首个胜利 B.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战略彻底破灭
C.是抗战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 D.使日本在战场上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11.1941年12月,葛先才团长率部队在长沙南门外阵地与日军激战,经过殊死搏斗,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此次会战恰逢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屡战屡败,而长沙会战是盟军方面获得的唯一胜利。对此战役评价正确的是( )
A.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B.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C.标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奠定了中国国际影响力
B
D
12.关于武汉会战日军伤亡人数,国民政府统计为25.6万人。日本《战史丛书》记载为3.1万人。1938年至1940年武汉日军第11军作战伤亡统计为65万余人。武汉会战日军伤亡人数统计( )
A.国民政府官方的数据比较权威 B.日本统计更接近真相
C.还需补充其他史料佐证和甄别 D.上述史料均是伪史料
13.1938年9月,三十多位画家历时一个多月,在武昌的黄鹤楼绘制完成了题为《誓死抗战到底》的巨型抗日壁画。其内容包括“前方作战”和“后方支援”的场景和数百人的形象,呈现出中华民族军民合作画面。这幅壁画( )
A.反映了抗美援朝的宣传深入人心 B.寄托了对军民团结抗战的美好愿望
C.促成了抗战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D.奠定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群众基础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