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专用)03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专用)03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1 20:31:38

文档简介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专用)
黄金卷03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科技与社会(22分)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工具发展,影响社会生活。某学校社团……,以生产工具为例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 工具是科技发展标尺。
(1)请将下列三种工具与功能描述相配对。(6分)
用于缝制兽皮
可以手脚并用
在棉麻织布等方面减轻人们负担/纺线工具
(2)在四川成都出土了汉代蜀锦织布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双选)(4分)
A.这是丝绸起源于汉代的物证/汉代纺织业起源于四川地区
B.这是丝绸起源于织布机的物证
C.这是汉代成都织布发展的物证
D.这是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的物证
(3)珍妮纺纱机标志着( )(单选)(2分)
A.农业与工业分离 B.工业时代的开始
C.蒸汽时代的开始 D.物力技术的发展
2. 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明清江南市镇相关材料/南翔镇……丝绸商品出口
材料二 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之计。
材料三 在英国一个利用机器的小男孩每日生产的总量是手工业者的十五倍。
(1)材料一的市镇主要出现在什么区域?(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劳作方式分别是什么?( )(选填)(4分)
A.作坊 B.手工工场 C.工厂 D.垄断
3. 结合上述探究内容,谈谈科技是如何推动纺织业和社会进步。(4分)
【答案】
1. (1)用于缝制兽皮:B;(2分)可以手脚并用:C;(2分)在棉麻织布等方面减轻人们负担/纺线工具:A。(2分)
(2)CD(4分)
(3)B(2分)
2 (1)江南地区(2分)
(2)BC(4分)
3. 科技的进步有助于纺织工具的进步和纺织技术的提高,从而推动纺织业的发展;纺织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能够促进纺织业的发展,提升纺织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发展。(4分)
【解析】本题是综合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近代世界。
【1题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用于缝制兽皮的是骨针;可以手脚并用的是脚踏纺织机;在棉麻织布等方面减轻人们负担的纺线工具是陶纺轮。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蜀锦织布机是四川纺织业发展的表现,成都出土了蜀锦织布机,说明这是汉代成都织布发展的物证和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的物证,CD项正确;仅根据这架织布机,不能说明这是丝绸起源于汉代的物证或者汉代纺织业起源于四川地区,也不能说明丝绸起源于织布机,排除AB项。故选C项和D项。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所以珍妮纺纱机是工业时代开始的标志,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题详解】
(1)根据“明清江南市镇”可知材料一的市镇主要出现于江南地区。
(2)根据“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之计”、“一个利用机器的小男孩每日生产的总量是手工业者的十五倍”可知材料二中的劳作方式是雇佣劳动力,属于手工工场;材料三中的劳作方式是利用机器,属于工厂。BC项正确,排除AD项。故选B项和C项。
【3题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科技的进步有助于纺织工具的进步和纺织技术的提高,从而推动纺织业的发展;纺织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能够促进纺织业的发展,提升纺织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实践(24分)
4、社会主义经历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实践依据国情而呈现不同的发展道路。(12分)
(1)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列时间轴的空格。(12分)
(2)为实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64年创立了( )(2分)
A. 共产主义者同盟 B. 第一国际
C. 巴黎公社 D. 布尔什维克党
(3)“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该观点的是( )(2分)
A. 马克思 B. 列宁 C. 毛泽东 D. 卡斯特罗
(4)“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这条道路是下列哪一理论的组成部分?(2分)
A 列宁主义 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 D. 科学发展观
(5)综合本题信息,谈谈社会主义运动为何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6分)
【答案】
4、(1)①工业革命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冷战 ④共产党宣言 ⑤十月革命 ⑥特色社会主义(共12分)
(2)B(2分)
(3)B(2分)
(4)B(2分)
(5)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6分)
【解析】本题是综合题。
【小问1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开始进行③冷战,争夺世界霸权;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委托,起草了④《共产党宣言》并于1848年发表;⑤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中国开创⑥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4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64年在伦敦创立了国籍工人协会,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国际”,B项正确;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6—1847年间建立的,排除A项;1871年,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排除C项;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党”,排除D项。故选B项。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B项正确;故A、C、D三项错误;故选B项。
【小问4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B项正确;故A、C、D三项错误;故选B项。
【小问5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生可自由作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运动要想保持旺盛生命力,可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等角度作答即可。
三、中外文化交流(24分)
材料一 伴随这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和石榴的引种最为典型。葡萄最早为古埃及人栽培,后来被传到地中海沿岸。《史记》中“葡萄”写作“蒲陶”,就是希腊文Botrus的音译。当时中国不仅引进葡萄,还带来了葡萄酿酒技术。石榴原产于波斯,中亚、南亚、西亚也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古代波斯的女神阿娜希塔、西传地希腊的赫拉女神、南传地古印度的鬼子母神诃梨帝,都把石榴作为自己的圣物,而她们又都是生育女神。
——摘编自李兰芳《地图上的中国史》
材料二 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南北朝时期,中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亚萨珊波斯在公元3世纪兴起后,导致贵霜帝国逐渐衰落。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中亚粟特地区正式出现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国家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西顾,逐渐丧失对中亚的控制。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线路示意图
6、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些物种传入中国的主要背景。结合所学,并概述物种交流的历史意义。(6分)
7、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时期西域地区国家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当时欧亚游牧部落大迁徙的历史影响。(8分)
8、阅读材料三,唐代对外交通线路在东西方交流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其作用的不同理解往往被冠以多种称呼。请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之路”为称呼,为唐代对外交通线拟定一个称呼并阐述理由。(10分)
【答案】
6、主要背景:汉朝张骞通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2分)
历史意义:物种交流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丰富地当文化,促进技术传播。(4分)
7、特点:以小国为主,互不统属;受中原王朝影响较大(或中原王朝对其进行间接统 治为主);大帝国交锋、博弈的重要区域。(4分,每点2分,任意2点即可)
历史影响: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促进区域文化在交流、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不同程度发展;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基础上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4分,每点2分,任意2点即可)
8、【示例一】商贸交流之路
唐前期,东西贸易往来以陆路为主,唐朝中后期,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海上贸易日益兴盛,广州、扬州等地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丝绸、瓷器、茶叶等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沿海路外销东南亚、波斯湾、红海沿岸等地。唐都长安聚集各国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10分)
【示例二】宗教交流之路
唐朝初年,玄奘前往天竺取经,钻研佛学,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佛学大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佛教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中国传统诗词、书法和绘画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表达。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派僧人来长安求法,日本的海空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佛教的发展影响到周边国家。(祆教、景教等在中原传播)。(10分)
【示例三】文化交流之路
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杂技、魔术、音乐、舞蹈等在唐朝广受欢迎,异域文化在很多方法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朝鲜、日本等国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历法、建筑、绘画、饮食、节日、习俗等深受唐文化影响。交通线上的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中国的医药知识和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10分)
【解析】
第6小问,物种传入的背景根据材料一判断是张骞通西域,促进丝绸之路的结果。中国与西域物种交流的历史意义可以参考选修3第9课子目3,不要与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专题搞混,如物种交流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丰富地当文化,促进技术传播。
第7小问,特点来自材料二,概括为以小国为主,互不统属;受中原王朝影响较大(或中原王朝对其进行间接统 治为主);大帝国交锋、博弈的重要区域。游牧部落迁徙的历史影响联系选修3第6课子目3,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促进区域文化在交流、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不同程度发展;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基础上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
第8小问,根据唐代对外交通线路与东西方交流,可以概括为商贸交流之路、宗教交流之路、文化交流之路。然后结合所学阐述理由即可。
四、大航海时代(30分)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在东方,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在西方,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材料一
材料二 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都要先向当地的国王、酋长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赠送珍贵的礼品,然后用所带的瓷器、丝绸、麝香、铁器和金属货币,交换各国的珍珠、宝石、香料及珍禽异兽,还同当地人分享中国的历法、图书、冠服、乐器、度量衡器、种植技术等。许多国家在郑和访问后,都与明朝建立起邦交和贸易往来,部分国家的使团甚至搭乘郑和的船只来“朝贡”。有一次随船队到中国的各国使臣竟达1200余人。满刺加、苏禄、浡泥的国王还亲自到中国朝见明朝皇帝,以表达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其中苏禄和浡泥国王在中国期间不幸病逝并葬在中国。
材料三 陛下应该下决心让他们成为基督徒,我相信只要开始做,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西班牙赢得大批主的皈依者、广大的领土和巨大的财富以及他们所有的人。毫无疑问,在这些土地上蕴藏着大量黄金,这里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取之不尽的香料,也许这里还有数量可观的棉花。
——哥伦布《航海日志》
1519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带着600人、17匹马、10门大炮到达墨西哥,用三年时间征服了富庶的阿兹特克帝国。金字塔、庙宇和王宫都被夷为平地,拆下的石头被用于建造西班牙政府大楼和教堂。阿兹特克人也因杀戮和感染欧洲人带来的病毒而大量死亡。美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解体了,取而代之的是欧洲人的宗教、语言、文化和政府。
9、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航行早半个世纪,郑和下西洋发生于(单选)( )(2分)
A. 公元15世纪上半叶 B. 公元15世纪下半叶
C. 公元16世纪上半叶 D. 公元16世纪下半叶
10、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4分)
11、根据材料二、三,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8分)
1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16分)
【答案】
9、A(2分)
10、信息: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看出其背后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4分)
11、目的:郑和是为了宣扬国威,交流文化。哥伦布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4分)
行事方式:郑和,和平与互利;哥伦布,侵占和掠夺。(4分)
12、看法: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西方的做法使自己加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秉持“厚往薄来”的传统,郑和船队的远航活动没有使中国得到类似的收益。但是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的殖民政策不但给殖民地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也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的做法却提供了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实例,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16分)
【解析】
【小问9详解】本题是复合题。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所以,所以时间是公元15世纪上半叶。A项正确。
【小问10详解】信息:据材料一图表信息可以看出,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配备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两者的远洋航行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由此可见两国政府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上的差距。
【小问11详解】目的:据材料二“都要先向当地的国王、酋长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赠送珍贵的礼品”、“部分国家的使团甚至搭乘郑和的船只来‘朝贡’”可得出郑和是为了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据材料二“陛下应该下决心让他们成为基督徒,我相信只要开始做,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西班牙赢得大批主的皈依者、广大的领土和巨大的财富以及他们所有的人”可得出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
行为方式:据材料二“用所带的瓷器、丝绸、麝香、铁器和金属货币,交换各国的珍珠、宝石、香料及珍禽异兽,还同当地人分享中国的历法、图书、冠服、乐器、度量衡器、种植技术等。许多国家在郑和访问后,都与明朝建立起邦交和贸易往来”可得出郑和的行事方式是和平与互利;据材料二“广大的领土和巨大的财富”、“藏着大量黄金,这里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取之不尽的香料,也许这里还有数量可观的棉花”并结合“西班牙人科尔特斯带着600人、17匹马、10门大炮到达墨西哥”以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小问12详解】看法:首先要依据材料题干“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进行解读,其次,结合所学知识“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和“全球发展的角度”分析。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分析给西方和中国带来的影响,西方的做法使自己加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秉持“厚往薄来”的传统,郑和船队的远航活动没有使中国得到类似的收益。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分析西方的做法给殖民地人民以及世界带来的消极影响、中国的做法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西方的殖民政策不但给殖民地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也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的做法却提供了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实例,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专用)
黄金卷03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科技与社会(22分)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工具发展,影响社会生活。某学校社团……,以生产工具为例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 工具是科技发展标尺。
(1)请将下列三种工具与功能描述相配对。(6分)
用于缝制兽皮
可以手脚并用
在棉麻织布等方面减轻人们负担/纺线工具
(2)在四川成都出土了汉代蜀锦织布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双选)(4分)
A.这是丝绸起源于汉代的物证/汉代纺织业起源于四川地区
B.这是丝绸起源于织布机的物证
C.这是汉代成都织布发展的物证
D.这是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的物证
(3)珍妮纺纱机标志着( )(单选)(2分)
A.农业与工业分离 B.工业时代的开始
C.蒸汽时代的开始 D.物力技术的发展
2. 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明清江南市镇相关材料/南翔镇……丝绸商品出口
材料二 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之计。
材料三 在英国一个利用机器的小男孩每日生产的总量是手工业者的十五倍。
(1)材料一的市镇主要出现在什么区域?(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劳作方式分别是什么?( )(选填)(4分)
A.作坊 B.手工工场 C.工厂 D.垄断
3. 结合上述探究内容,谈谈科技是如何推动纺织业和社会进步。(4分)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实践(24分)
4、社会主义经历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实践依据国情而呈现不同的发展道路。(12分)
(1)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列时间轴的空格。(12分)
(2)为实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64年创立了( )(2分)
A. 共产主义者同盟 B. 第一国际
C. 巴黎公社 D. 布尔什维克党
(3)“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该观点的是( )(2分)
A. 马克思 B. 列宁 C. 毛泽东 D. 卡斯特罗
(4)“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这条道路是下列哪一理论的组成部分?(2分)
A 列宁主义 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 D. 科学发展观
(5)综合本题信息,谈谈社会主义运动为何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6分)
三、中外文化交流(24分)
材料一 伴随这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和石榴的引种最为典型。葡萄最早为古埃及人栽培,后来被传到地中海沿岸。《史记》中“葡萄”写作“蒲陶”,就是希腊文Botrus的音译。当时中国不仅引进葡萄,还带来了葡萄酿酒技术。石榴原产于波斯,中亚、南亚、西亚也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古代波斯的女神阿娜希塔、西传地希腊的赫拉女神、南传地古印度的鬼子母神诃梨帝,都把石榴作为自己的圣物,而她们又都是生育女神。
——摘编自李兰芳《地图上的中国史》
材料二 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南北朝时期,中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亚萨珊波斯在公元3世纪兴起后,导致贵霜帝国逐渐衰落。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中亚粟特地区正式出现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国家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西顾,逐渐丧失对中亚的控制。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线路示意图
6、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些物种传入中国的主要背景。结合所学,并概述物种交流的历史意义。(6分)
7、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时期西域地区国家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当时欧亚游牧部落大迁徙的历史影响。(8分)
8、阅读材料三,唐代对外交通线路在东西方交流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其作用的不同理解往往被冠以多种称呼。请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之路”为称呼,为唐代对外交通线拟定一个称呼并阐述理由。(10分)
四、大航海时代(30分)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在东方,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在西方,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材料一
材料二 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都要先向当地的国王、酋长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赠送珍贵的礼品,然后用所带的瓷器、丝绸、麝香、铁器和金属货币,交换各国的珍珠、宝石、香料及珍禽异兽,还同当地人分享中国的历法、图书、冠服、乐器、度量衡器、种植技术等。许多国家在郑和访问后,都与明朝建立起邦交和贸易往来,部分国家的使团甚至搭乘郑和的船只来“朝贡”。有一次随船队到中国的各国使臣竟达1200余人。满刺加、苏禄、浡泥的国王还亲自到中国朝见明朝皇帝,以表达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其中苏禄和浡泥国王在中国期间不幸病逝并葬在中国。
材料三 陛下应该下决心让他们成为基督徒,我相信只要开始做,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西班牙赢得大批主的皈依者、广大的领土和巨大的财富以及他们所有的人。毫无疑问,在这些土地上蕴藏着大量黄金,这里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取之不尽的香料,也许这里还有数量可观的棉花。
——哥伦布《航海日志》
1519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带着600人、17匹马、10门大炮到达墨西哥,用三年时间征服了富庶的阿兹特克帝国。金字塔、庙宇和王宫都被夷为平地,拆下的石头被用于建造西班牙政府大楼和教堂。阿兹特克人也因杀戮和感染欧洲人带来的病毒而大量死亡。美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解体了,取而代之的是欧洲人的宗教、语言、文化和政府。
9、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航行早半个世纪,郑和下西洋发生于(单选)( )(2分)
A. 公元15世纪上半叶 B. 公元15世纪下半叶
C. 公元16世纪上半叶 D. 公元16世纪下半叶
10、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4分)
11、根据材料二、三,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8分)
1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16分)【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专用)
黄金卷03·参考答案
一、科技与社会(22分)
【答案】
1. (1)用于缝制兽皮:B;(2分)可以手脚并用:C;(2分)在棉麻织布等方面减轻人们负担/纺线工具:A。(2分)
(2)CD(4分)
(3)B(2分)
2 (1)江南地区(2分)
(2)BC(4分)
3. 科技的进步有助于纺织工具的进步和纺织技术的提高,从而推动纺织业的发展;纺织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能够促进纺织业的发展,提升纺织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发展。(4分)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实践(24分)
【答案】
4、(1)①工业革命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冷战 ④共产党宣言 ⑤十月革命 ⑥特色社会主义(共12分)
(2)B(2分)
(3)B(2分)
(4)B(2分)
(5)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6分)
三、中外文化交流(24分)
【答案】
6、主要背景:汉朝张骞通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2分)
历史意义:物种交流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丰富地当文化,促进技术传播。(4分)
7、特点:以小国为主,互不统属;受中原王朝影响较大(或中原王朝对其进行间接统 治为主);大帝国交锋、博弈的重要区域。(4分,每点2分,任意2点即可)
历史影响: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促进区域文化在交流、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不同程度发展;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基础上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4分,每点2分,任意2点即可)
8、【示例一】商贸交流之路
唐前期,东西贸易往来以陆路为主,唐朝中后期,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海上贸易日益兴盛,广州、扬州等地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丝绸、瓷器、茶叶等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沿海路外销东南亚、波斯湾、红海沿岸等地。唐都长安聚集各国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10分)
【示例二】宗教交流之路
唐朝初年,玄奘前往天竺取经,钻研佛学,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佛学大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佛教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中国传统诗词、书法和绘画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表达。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派僧人来长安求法,日本的海空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佛教的发展影响到周边国家。(祆教、景教等在中原传播)。(10分)
【示例三】文化交流之路
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杂技、魔术、音乐、舞蹈等在唐朝广受欢迎,异域文化在很多方法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朝鲜、日本等国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历法、建筑、绘画、饮食、节日、习俗等深受唐文化影响。交通线上的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中国的医药知识和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10分)
四、大航海时代(30分)
【答案】
9、A(2分)
10、信息: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看出其背后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4分)
11、目的:郑和是为了宣扬国威,交流文化。哥伦布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4分)
行事方式:郑和,和平与互利;哥伦布,侵占和掠夺。(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