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专用)
黄金卷01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大江大河(共25分)
水是生命的源泉,大江大河是文明的摇篮。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大江大河”为主题的自主性学习,步骤如下:
(1)步骤一:通过查询关于大江大河的文献记载,了解相关的地理环境特征。将下列表格中的文献内容与地图所示区域相匹配。(填写对应的数字)(8分)
文献内容 对应区域
东抵扎格罗斯山,西到叙利亚沙漠,南迄波斯湾北及托罗斯。北部为山地,向南经过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泽性的三角洲。 A
从地域上讲,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萨雷 科拉和坚戈,南至滨临阿拉海坎贝尔海湾的坎吉达尔。 B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C
金光熠熠耀泥罗,两岸翠绿尽婆娑。清流荡漾五千里,沙漠绿洲万顷波。公羊甲壳阿姆拉,护佑法老胜利亚。 D
步骤二:收集相关的文明成果并适当辨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文字是(单选)( )(2分)
A. 赫梯人 B. 苏美尔人 C. 古埃及人 D. 古印度人
(3)利用大江大河兴修水利工程是地区发展的大事。诗句“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赞美的水利工程是(单选)( )(2分)
A. 大运河 B. 龙首渠 C. 都江堰 D. 郑国渠
(4)国家通过特定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对下列示意图所反映的政治制度解读正确的是(单选)( )(2分)
A. 君主专制 B. 等级君主制
C. 议会君主制 D. 君主立宪制
(5)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下列文物能够提供相关历史信息的是(单选)( )(2分)
A. B. C. D.
(6)步骤三:感悟“大江大河”对中华古代文明的影响。(9分)
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独特的江河之乡,这不仅意味着它的土地上有众多的河流,而且意味着其历史受到了这种支配事实的巨大影响”。
简要说明你的理解。
【答案】
(1)A:②;B:④;C:⑤;D;③。(8分)
(2)B(2分)
(3)C(2分)
(4)A(2分)
(5)C(2分)
(6)境内众多的大江大河是中华古代文明多元起源的自然环境因素;也是造就南稻北粟农业为本经济生产活动特点;围绕水而开展的洪涝灾害的治理、水利设施的修建、人工运河的开凿等社会治理活动,并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安排;由此又产生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能够从文明起源、生产生活方式、政治体制、国家形态、文化特点等视角,选择三个简要说明即可,9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东抵扎格罗斯山,西到叙利亚沙漠,南迄波斯湾北及托罗斯。北部为山地,向南经过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泽性的三角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处为两河流域,平原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故A文献应对应地图②处;根据材料“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萨雷 科拉和坚戈,南至滨临阿拉海坎贝尔海湾的坎吉达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南至滨临阿拉海,这是在古印度区域,故B文献应对应地图④处;根据材料“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黄河流经范围,故C文献应对应地图⑤处;根据材料“金光熠熠耀泥罗,两岸翠绿尽婆娑。清流荡漾五千里,沙漠绿洲万顷波。公羊甲壳阿姆拉,护佑法老胜利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对尼罗河的描述,以及埃及法老的信息,故D文献应对应地图③处。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文字,B项正确;赫梯人、古埃及人、古印度人都不是创造最早文字的人类,排除A项、C项和D项。故选B项。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描述,C项正确;大运河隋朝修建,贯穿南北,沟通五大水系,排除A项;龙首渠是西汉在关中地区最早修建的水利工程,排除B项;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战国末年秦国穿凿的郑国渠,排除D项。故选C项。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国家通过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有法老、辅佐大臣、祭司等职位,表现的是古埃及的君主专制,A项正确;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排除B项;议会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形式,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
【小问5详解】
根据材料“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画像砖提供的是铁犁牛耕,体现的是生产工具的进步,C项正确;在古埃及壁画中没有体现生产工具,排除A项;古希腊陶瓶也非生产工具,排除B项;人首飞牛雕也非生产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小问6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是一个独特的江河之乡,这不仅意味着它的土地上有众多的河流,而且意味着其历史受到了这种支配事实的巨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境内众多的大江大河是中华古代文明多元起源的自然环境因素,也是造就南稻北粟农业为本经济生产活动特点,围绕水而开展的洪涝灾害的治理、水利设施的修建、人工运河的开凿等社会治理活动,并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安排,由此又产生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二、知人论世(23分)
讨论林则徐 可以从“知人与论世”视角分析。
(一)开眼看世界的世界背景
材料一 (清朝官员)不谙夷务/中国不知夷人之事……
——《林则徐集》
材料二 中国的官员对于外国并不了解/翻译中国不知夷人的报导……
——《澳门新闻报》(1839)
7. 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否可以互证?并阐述原因。(10分)
(二)林则徐的事迹
材料三 林则徐自去岁(1839)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
材料四 林则徐设署洋商/开设译馆,派人去刺探西方事务,翻译各类外国文献。收集外国信息,每月按时上报,林则徐寻找翻译,其至粤目的实为收集外国信息。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五 林则徐让我翻译了很多的西方文章,其中包括很多军事和战争的记载。/林则徐赴粤之后打探西方情况/《各国律例》(出自美国某翻译官对林则徐至粤后收集外国信息的行动的描述,林则徐请他翻译了两部著作。)
——美国传教士伯驾《眼科医局记录》
8. 在材料三的基础上,材料四和材料五分别补充了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三)学者对林则徐的评价
卡片一 《四洲志》为国人打开了一扇窗户/打开了中国人眺望世界的一扇窗/林则徐是长期闭塞后的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开端
卡片二 林则徐采西方之长补中国之短/“开眼看世界最先用西方这把尺来衡量中国”/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让中国认识到了自己的短处
卡片三 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仁人志士都以林则徐为代表/林则徐是攘夷士大夫的前辈/在林则徐逼视西方人的时候,也……历史经验外的另一个世界/之后的众多学者通过前人的描述了解林则徐但有偏差,林则徐在逼视外国的同时看到了历史经验之外的一个新的世界
9. 根据以上卡片,综合上述三位学者的评价,谈谈你对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看法。(7分)
10. 综上,说说完成以上探究活动的路径或方法?(2分)
【答案】
7. 可以互证。(2分)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林则徐集》是林则徐创作的文集,林则徐作为晚清时期的清朝官员,他的文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839年出版的《澳门新闻报》是当时的报纸,报纸中的报道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由此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一手史料,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互证,能够证明当时清朝的官员对于世界大势和外国了解不多。(8分)
8. 材料四:林则徐收集西方信息的方式;材料五:林则徐收集有关西方信息的内容。(4分)
9.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打开了近代中国了解世界的窗口,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开端,使近代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代表。林则徐对外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他迈出了第一步,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7分)
10. 考据法。(2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中国不知夷人之事”,“中国的官员对于外国并不了解”,得出可以互证。据材料“《林则徐集》”,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集》是林则徐创作的文集,林则徐作为晚清时期的清朝官员,他的文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据材料“《澳门新闻报》”,结合所学可知,1839年出版的《澳门新闻报》是当时的报纸,报纸中的报道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综合两者,得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互证,能够证明当时清朝的官员对于世界大势和外国了解不多。
【8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林则徐设署洋商/开设译馆,派人去刺探西方事务,翻译各类外国文献”,得出林则徐收集西方信息的方式;据材料“林则徐让我翻译了很多的西方文章,其中包括很多军事和战争的记载”,得出林则徐收集有关西方信息的内容。
【9题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林则徐是长期闭塞后的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开端”,得出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打开了近代中国了解世界的窗口,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开端,使近代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代表。据材料“了解林则徐但有偏差,林则徐在逼视外国的同时看到了历史经验之外的一个新的世界”,得出林则徐对外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他迈出了第一步,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0题详解】
本题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通过考据法完成以上探究活动。
三、地理学与“世界观”(20分)
地理学被称为“历史之眼”,从中可以管窥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对世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图
材料二 西方地理学传入中国大事记
年代 重要事件
1583 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介绍世界五大洲和地图论
1602 利玛窦绘成《坤余万国全图》北京刊印
1623 传教士艾儒略著成《职方外纪》系统介绍五大洲知识
1668 康熙帝命令传教士南怀仁等编成《御览西方要纪》介绍西方风俗、国土流传颇广
1782 纪昀编成《四库全书》,书中怀疑《职方外纪》所载为妄说
1848 徐继畲《瀛寰志略》刊行,因弃华夷之说,被士大夫视为异端
11、地图C没有标明时间,推测地图的大致时间并说明理由。(4分)
12、三幅地图对地理空间的认识有何异同?(6分)
1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世界观的看法。(10分)
【答案】
11、时间 :新航路开辟后,或15、16世纪之交。(2分)理由:图中已经出现美洲轮廓。(2分)
12、异:从三者的视野范围,是否持地圆学说的程度。(3分)同:三者都把自己所属地域文明置于中心位置。(3分)
看法:15、16世纪,西方通过新航路开辟,探索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形成新的地理认识,为其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反观中国,虽然新的地理知识在明末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但到乾隆年间,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观”仍在延续甚至强化,成为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之一,最终为近代中西方冲突埋下伏笔。(10分)
【解析】
【小问11详解】
“时间”,由地图C中美洲轮廓的信息可推知:新航路开辟后,或15、16世纪之交。“理由”,依据地图信息得出:图中已经出现美洲轮廓。
【小问12详解】
“异”,依据三幅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三者的视野范围,是否持地圆学说的程度。“同”,依据三幅地图得出:三者都把自己所属地域文明置于中心位置。
【小问13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找出中国传统世界观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分析。“看法”,依据“西方地理学传入中国大事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5、16世纪,西方通过新航路开辟,探索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形成新的地理认识,为其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反观中国,虽然新的地理知识在明末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但到乾隆年间,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观”仍在延续甚至强化,成为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之一,最终为近代中西方冲突埋下伏笔。
四、梁启超论李鸿章(32分)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此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之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14、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李鸿章为线索来勾勒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4分)
15、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8分)
16、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20分)
【答案】
14、李鸿章几乎参与了那段历史的所有重大事件,是那段历史的焦点人物。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将,近代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也是由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他个人的生平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4分)
15、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变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8分)
16、【示例】(20分)
梁启超相对客观地评价了李鸿章,但在他的评语中,同时隐含着历史进化观念和政治改革立场;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一方面,他肯定了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贡献,认为“中国洋务人士未见有其比也”。另一方面,对李鸿章的问题也作出了符合事实的分析。他指出“李鸿章坐之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甲午一役,李鸿章退避保守、屡次“失机”,对外关系则“隐忍迁就”、企图以夷制夷。最终导致战争惨败,应负一定责任。而其联一国制一国的外交策略,不仅所失滋多,反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对李鸿章的评判中,梁启超注重时代对个人的制约。他认为“优胜劣败、生存竞争”已成时代主流,而一人之力,难撼大局。洋务破产、甲午战败、瓜分危局,固有李鸿章的个人因素,但“内治不修”,国力不足才是饱受屈辱的根本原因。由此,梁启超在时代背景下,对李鸿章做粗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对李鸿章的评价中,梁启超更寄托了主观的政治诉求,反映了进化论思潮下的维新变法主张。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和扩展,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加剧。甲午战后,瓜分亡国之祸迫在眉睫,变法成为急务,进化论也广泛传播。受此影响,梁启超亦以竞争、进化的视角分析历史演进和国际关系,认为“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但甲午之前,已有洋务,何以中国反“以洋务衰也”?纵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仍无法挽救危局。言外之意,要挽救民族危亡,自立于世界,非变法不得行。唯有修“内治”,将对西方的学习从技术上升到制度层面,中国才有可能自强保种,生存于大争之世。由此,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寄托了他的政治诉求。
综上所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折射了民族危亡背景下,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反映了西学东渐浪潮下,中国的社会转型由“器”向“制”的深入。由此,摒弃旧思想,废除旧体制,全面变革,才能挽救危局。
【解析】
第14小问将李鸿章的生平与中国近代史建立联系,指出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既要写出领导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也要写出其签署众多不平等条约。
第15小问根据材料指出对李鸿章的评价: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变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
第16小问:本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6分) 水平1:能把梁启超作为解读的对象,将文本内容与梁启超的史观、方法、立场联系起来提出观点(6分) ·梁启超基于进化论史观和政治改革立场来评价李鸿章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注重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水平2:就梁启超对李鸿章其人的具体评价提出观点(3分)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毁誉参半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
评分项二:史实(6分)
评分项三:论述(5分)
评分项四:组织(3分)【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专用)
黄金卷01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大江大河(共25分)
水是生命的源泉,大江大河是文明的摇篮。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大江大河”为主题的自主性学习,步骤如下:
(1)步骤一:通过查询关于大江大河的文献记载,了解相关的地理环境特征。将下列表格中的文献内容与地图所示区域相匹配。(填写对应的数字)(8分)
文献内容 对应区域
东抵扎格罗斯山,西到叙利亚沙漠,南迄波斯湾北及托罗斯。北部为山地,向南经过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泽性的三角洲。 A
从地域上讲,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萨雷 科拉和坚戈,南至滨临阿拉海坎贝尔海湾的坎吉达尔。 B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C
金光熠熠耀泥罗,两岸翠绿尽婆娑。清流荡漾五千里,沙漠绿洲万顷波。公羊甲壳阿姆拉,护佑法老胜利亚。 D
步骤二:收集相关的文明成果并适当辨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文字是(单选)( )(2分)
A. 赫梯人 B. 苏美尔人 C. 古埃及人 D. 古印度人
(3)利用大江大河兴修水利工程是地区发展的大事。诗句“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赞美的水利工程是(单选)( )(2分)
A. 大运河 B. 龙首渠 C. 都江堰 D. 郑国渠
(4)国家通过特定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对下列示意图所反映的政治制度解读正确的是(单选)( )(2分)
A. 君主专制 B. 等级君主制
C. 议会君主制 D. 君主立宪制
(5)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下列文物能够提供相关历史信息的是(单选)( )(2分)
A. B. C. D.
(6)步骤三:感悟“大江大河”对中华古代文明的影响。(9分)
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独特的江河之乡,这不仅意味着它的土地上有众多的河流,而且意味着其历史受到了这种支配事实的巨大影响”。
简要说明你的理解。
二、知人论世(23分)
讨论林则徐 可以从“知人与论世”视角分析。
(一)开眼看世界的世界背景
材料一 (清朝官员)不谙夷务/中国不知夷人之事……
——《林则徐集》
材料二 中国的官员对于外国并不了解/翻译中国不知夷人的报导……
——《澳门新闻报》(1839)
7. 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否可以互证?并阐述原因。(10分)
(二)林则徐的事迹
材料三 林则徐自去岁(1839)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
材料四 林则徐设署洋商/开设译馆,派人去刺探西方事务,翻译各类外国文献。收集外国信息,每月按时上报,林则徐寻找翻译,其至粤目的实为收集外国信息。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五 林则徐让我翻译了很多的西方文章,其中包括很多军事和战争的记载。/林则徐赴粤之后打探西方情况/《各国律例》(出自美国某翻译官对林则徐至粤后收集外国信息的行动的描述,林则徐请他翻译了两部著作。)
——美国传教士伯驾《眼科医局记录》
8. 在材料三的基础上,材料四和材料五分别补充了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三)学者对林则徐的评价
卡片一 《四洲志》为国人打开了一扇窗户/打开了中国人眺望世界的一扇窗/林则徐是长期闭塞后的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开端
卡片二 林则徐采西方之长补中国之短/“开眼看世界最先用西方这把尺来衡量中国”/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让中国认识到了自己的短处
卡片三 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仁人志士都以林则徐为代表/林则徐是攘夷士大夫的前辈/在林则徐逼视西方人的时候,也……历史经验外的另一个世界/之后的众多学者通过前人的描述了解林则徐但有偏差,林则徐在逼视外国的同时看到了历史经验之外的一个新的世界
9. 根据以上卡片,综合上述三位学者的评价,谈谈你对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看法。(7分)
10. 综上,说说完成以上探究活动的路径或方法?(2分)
三、地理学与“世界观”(20分)
地理学被称为“历史之眼”,从中可以管窥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对世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图
材料二 西方地理学传入中国大事记
年代 重要事件
1583 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介绍世界五大洲和地图论
1602 利玛窦绘成《坤余万国全图》北京刊印
1623 传教士艾儒略著成《职方外纪》系统介绍五大洲知识
1668 康熙帝命令传教士南怀仁等编成《御览西方要纪》介绍西方风俗、国土流传颇广
1782 纪昀编成《四库全书》,书中怀疑《职方外纪》所载为妄说
1848 徐继畲《瀛寰志略》刊行,因弃华夷之说,被士大夫视为异端
11、地图C没有标明时间,推测地图的大致时间并说明理由。(4分)
12、三幅地图对地理空间的认识有何异同?(6分)
1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世界观的看法。(10分)
四、梁启超论李鸿章(32分)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此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之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14、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李鸿章为线索来勾勒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4分)
15、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8分)
16、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20分)【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专用)
黄金卷01·参考答案
一.大江大河(共25分)
【答案】
(1)A:②;B:④;C:⑤;D;③。(8分)
(2)B(2分)
(3)C(2分)
(4)A(2分)
(5)C(2分)
(6)境内众多的大江大河是中华古代文明多元起源的自然环境因素;也是造就南稻北粟农业为本经济生产活动特点;围绕水而开展的洪涝灾害的治理、水利设施的修建、人工运河的开凿等社会治理活动,并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安排;由此又产生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能够从文明起源、生产生活方式、政治体制、国家形态、文化特点等视角,选择三个简要说明即可,9分)
二、知人论世(23分)
【答案】
7. 可以互证。(2分)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林则徐集》是林则徐创作的文集,林则徐作为晚清时期的清朝官员,他的文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839年出版的《澳门新闻报》是当时的报纸,报纸中的报道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由此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一手史料,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互证,能够证明当时清朝的官员对于世界大势和外国了解不多。(8分)
8. 材料四:林则徐收集西方信息的方式;材料五:林则徐收集有关西方信息的内容。(4分)
9.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打开了近代中国了解世界的窗口,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开端,使近代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代表。林则徐对外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他迈出了第一步,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7分)
10. 考据法。(2分)
三、地理学与“世界观”(20分)
【答案】
11、时间 :新航路开辟后,或15、16世纪之交。(2分)理由:图中已经出现美洲轮廓。(2分)
12、异:从三者的视野范围,是否持地圆学说的程度。(3分)同:三者都把自己所属地域文明置于中心位置。(3分)
看法:15、16世纪,西方通过新航路开辟,探索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形成新的地理认识,为其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反观中国,虽然新的地理知识在明末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但到乾隆年间,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观”仍在延续甚至强化,成为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之一,最终为近代中西方冲突埋下伏笔。(10分)
四、梁启超论李鸿章(32分)
【答案】
14、李鸿章几乎参与了那段历史的所有重大事件,是那段历史的焦点人物。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将,近代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也是由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他个人的生平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4分)
15、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变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8分)
16、【示例】(20分)
梁启超相对客观地评价了李鸿章,但在他的评语中,同时隐含着历史进化观念和政治改革立场;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一方面,他肯定了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贡献,认为“中国洋务人士未见有其比也”。另一方面,对李鸿章的问题也作出了符合事实的分析。他指出“李鸿章坐之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甲午一役,李鸿章退避保守、屡次“失机”,对外关系则“隐忍迁就”、企图以夷制夷。最终导致战争惨败,应负一定责任。而其联一国制一国的外交策略,不仅所失滋多,反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对李鸿章的评判中,梁启超注重时代对个人的制约。他认为“优胜劣败、生存竞争”已成时代主流,而一人之力,难撼大局。洋务破产、甲午战败、瓜分危局,固有李鸿章的个人因素,但“内治不修”,国力不足才是饱受屈辱的根本原因。由此,梁启超在时代背景下,对李鸿章做粗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对李鸿章的评价中,梁启超更寄托了主观的政治诉求,反映了进化论思潮下的维新变法主张。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和扩展,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加剧。甲午战后,瓜分亡国之祸迫在眉睫,变法成为急务,进化论也广泛传播。受此影响,梁启超亦以竞争、进化的视角分析历史演进和国际关系,认为“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但甲午之前,已有洋务,何以中国反“以洋务衰也”?纵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仍无法挽救危局。言外之意,要挽救民族危亡,自立于世界,非变法不得行。唯有修“内治”,将对西方的学习从技术上升到制度层面,中国才有可能自强保种,生存于大争之世。由此,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寄托了他的政治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