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黄金卷02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记载:禹踏遍九州,开山导川,治平水土;“禹迹”所到之处,文明之光普照,宜居宜耕,物产丰富;禹像圣王一样统治九州,四方朝服纳贡。据此可知,《禹贡》的记载( )
A.表明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已形成 B.体现出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
C.反映出春秋列国对自然的改造 D.彰显了周人地理知识的渊博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材料“禹踏遍九州”“禹像圣王一样统治九州,四方朝服纳贡”体现了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B正确。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体现天下一统的理想,和改造自然无关,排除C项;《禹贡》记载的是夏禹的事,不是周人,排除D项。故选B项。
2.《汉书 艺文志》言“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然而先秦诸子虽“各引一端”,如表中论述体现了( )
著作 相关论述
《孟子》 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
《吕氏春秋》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
A.中央集权的最终确立 B.社会转型的诉求
C.诸子思想的完全统一 D.君主专制的意义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定于一”“事在四方”;圣人执要、“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可知,材料中的思想都主张国家统一。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社会动荡,材料中的思想针对这一社会现实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同学派表达了相同的政治诉求,反映了社会转型的诉求,B项正确;中央集权最终建立是在秦朝,材料涉及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部分思想家的思想,而且诸子思想不是完全统一,排除C项;材料中的思想强调的是国家统一,稳定秩序,《孟子》的相关论述没有体现这一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3.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刘秀“罢州牧置刺史”,刺史基本恢复了监察官职能;中平五年(188年),为镇压人民反抗,汉灵帝“罢刺史置州牧”,刺史又转变为拥有军政大权的州牧。刺史职能的转变表明( )
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监察制度趋于军事化
C.国家行政结构不断完善 D.官吏设置注重实用性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据题意可知,光武帝刘秀时恢复了监察职能,这样有助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汉灵帝为了镇压人民反抗,又把此时转变为拥有军政大权的地方官员。说明东汉时期刺史职能的转变是服务于当时的现实需要的,即官吏的设置注重实用性,D项正确;根据刺史职能的变化不能体现当时地方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并没有趋向军事化,排除B项;刺史职能的变化无法体现国家行政结构是否不断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4.宋神宗时期,司马光曾上奏称:下等、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使之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富室差得自宽,而贫者困穷日甚。司马光此言意在( )
A.建议宋神宗改革赋税制度 B.维护社会下层的根本利益
C.谴责政府的横征暴敛行为 D.批评王安石变法违背初衷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 “下等、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使之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和“富室差得自宽,而贫者困穷日甚”可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其目的是通过王安石变法加重人民负担来批评王安石变法,D项正确;司马光指出了王安石变法措施的问题,但没有涉及其建议宋神宗进行改革,排除A项;司马光通过王安石变法对下层民众造成的不良影响来抨击王安石,作为地主阶级代表的司马光不会维护社会下层的根本利益,排除B项;司马光批评的是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非对政府的谴责,排除C项。故选D项。
5.宋代是祠神文化成熟的时代,“上而州县,下至闾巷村落,无不各有神祠”。宋代统治者大力尊崇与扶持各种祠神,既完善了以前的祠神,又创造了大批影响深远的祠神。宋代的祠神文化( )
A.强化了宋代的封建中央集权 B.有利于教化民众和凝聚民心
C.彰显出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D.促进民族交融强化民族认同
【答案】B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上而州县,下至闾巷村落,无不各有神祠”说明,普通民众广泛信仰祠神。宋政府大力尊崇与扶持各种祠神是为了教化民众、凝聚民心,维护社会安定,B项正确;宋政府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分权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祠神文化与强化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A项;祠神文化是宋代文化中的一种,仅仅从这一种文化中无法判断出宋代社会风气是开放包容,排除C项;祠神崇拜与民族交融、民族认同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明清时期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是,较后开发、交通不便的西南山区及其延展地带,发展出了共通的西南官话:而开发较早、交通便捷的东南地区,却并未形成广泛共通的方言。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化整合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移民流入数量 D.自然条件制约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清两代是汉族大规模移民西南的重要时期,由此西南山区发展出了共同的西南官话,而开发较早的东南地区却未形成共同的方言,这与明清时期的文化整合的程度相关,A项正确;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移民而导致的文化整合程度不同,而非经济发展水平,排除B项;材料所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文化整合程度,与移民流入数量关系不大,排除C项;自然条件的限制是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7.在山东烟台,进口的“本色花布在1866年每匹价格大约是二两九钱到四两白银,1867年是二两五钱至三两,而1868年每匹的价格大约在二两二钱到二两五钱之间。”这种低价格的洋布( )
A.适合中国市场的消费水平 B.刺激了洋布的大量进口
C.抢占国际市场的大量份额 D.促进了耕与织的分离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1866年至1868年,在山东烟台连续三年进口的本色花布价格下降,反映了列强向中国商品输出,进一步促进了耕织分离,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进口花布价格下降,但其是否适合中国市场的消费水平,据材料无法得知,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为了向中国出口洋布降低了花布的价格,并非花布价格下降刺激了洋布的进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向中国输出商品,没有体现国际市场,排除C项。故选D项。
8.“五四运动”前,李大钊把“再造中华”的期望虽落到民众身上,但仍认为“拯救国群,是在君子。”1919年后,他认识到,现在“劳力者阶级需要联合起来,成为横的组织”塑造“劳工神圣”的新伦理,“以反抗劳心者阶级”。李大钊的思想转变( )
A.形成了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 B.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新阶段
C.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 D.为探索国家出路提供了新方案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之前李大钊没有完全认识到民众的作用,但“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充分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作用,这种思想的转变为探索国家出路提供了新的方案,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尚未形成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9.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并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这说明此时( )
A.国内已具备大规模建设的条件 B.党的工作重心正在发生转移
C.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D.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已在探索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可知,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工业化是强国之路,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可见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已在探索,D项正确;此时仍处于战争形势中,并不具备大规模建设的条件,排除A项;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时,党中央召开西柏坡会议,决定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回到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解放战争的胜利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10.如图是1949—1956年“新中国”一词在《人民日报》中的使用频率统计,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较大成功 B.新政权逐步走向稳固
C.工业化改变建国初期的面貌 D.中美间关系有所缓和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信息“新中国”一词在《人民日报》中使用的频率呈下降趋势,反映了新政权逐步走向稳固,更少地与过去对比,更少强调“新中国”,B项正确;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新中国的使用频率就有所下降,排除A项;1949至1952年为经济恢复期,并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排除C项;此时期中美关系没有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
11.下面为1972—1985年中美贸易统计图。下列对图中反映的变化趋势分析正确的是( )
A.两国建交后贸易开始增长 B.体现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
C.得益于大国关系发展变化 D.中国改革开放是主要因素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伴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推动了两个国家贸易的增长,美国对华出口和中国对美出口的数量都有急剧增长,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建交的时间是1979年,但在1975年以来,中美贸易就有急剧增长,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但1972年至1975年,中美贸易额并没有明显发展,排除B项;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是1978年,但1975年开始,中美贸易额就有急剧上升,排除D项。故选C项。
12.虽然罗马公民人数激增,居民住房形势日益严峻,但是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却将复合式公寓的高度限制在21米(五层)以下。后来因为罗马城发生了一场大火,尼禄发布政令,规定公寓高度不能超过18米。据此推断该时期的罗马( )
A.人口压力得到缓解 B.城市建筑水平落后
C.积极推动城市扩张 D.注重城市规划管理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罗马时期。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罗马政府对居民住宅公寓的高度进行了限制。表明罗马注重城市规划管理,D项正确;材料提到罗马居民住房形势严峻,因此人口压力没有得到缓解,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罗马居民公寓高度,不能由此得出城市建筑水平,排除B项;材料提到罗马居民住房高度,而没有提到罗马政府推动城市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3.16—18世纪欧洲铸币量大量增加。英国在1526年、1544年先后改铸货币,新铸银币的含银量大大降低,仅及亨利七世所铸银币含银量的十分之一。法国在1309年铸造2枚“里佛尔”币的银量,在1720年可铸造98枚货币。这种新铸币重量相比之前几乎减少了98%。据此可判断,当时( )
A.商业贸易发展速度加快 B.民族国家的权力得到加强
C.资本原始积累迅速增加 D.贵金属涌入刺激传统社会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8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得出主要结论:16世纪后,欧洲各国铸币量大量增加,且含银量大大降低,这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开始前,欧洲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货币流通量大大增加,但英、法王室(国家)能掌握的白银资源相对不足,导致新铸银币含银量大大降低,A项正确;民族国家权力得到加强主要与16世纪宗教改革有关,排除B项;资本原始积累与海外殖民开拓和圈地运动相关,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以来,贵金属确实大量涌入欧洲,但这些贵金属的最终流向却并非王室,排除D项。故选A项。
14.18世纪40年代的英国中低收入人群吃的主要是面包,肉类如牛羊肉和新鲜水果蔬菜等缺乏、营养不良,不及上层。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人普遍注重食物的营养,马铃薯的消费减少,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蔬菜消费增加,香蕉在城市穷人家庭中得到普及,咖啡和茶叶的消费量也增加了。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
A.国内外市场得到不断扩大 B.农业和工业结构得以有效调整
C.社会贫富差距已不断缩小 D.工业革命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英国。材料“19世纪以来,英国普遍注重食物的营养,马铃薯的消费减少,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蔬菜消费增加,香蕉在城市穷人家庭中得到普及;咖啡和茶的消费量也增加了”体现了英国人用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逐渐减少,用于享受的消费增多,体现了英国人购买力的提高,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英国生产力即工业革命的开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内外市场得到不断扩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和工业结构得以有效调整,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扩大了贫富差距,排除C项。故选D项。
15.1950年美国移民局因为爱因斯坦支持反战并同情社会主义者,一度想取消其美国公民的资格。当时甚至连3岁的“童模”也要签署一份“忠诚宣誓书”,保证自己坚决支持和拥护美国的制度,并经过政府审查后才能拿到拍广告的钱。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危机影响了政府决策 B.冷战中心逐渐转移到国内
C.资产阶级代议制全面异化 D.国内政策受国际局势影响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从材料“1950年美国移民局因为爱因斯坦支持反战并同情社会主义者,一度想取消其美国公民的资格……保证自己坚决支持和拥护美国的制度,并经过政府审查后才能拿到拍广告的钱”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移民局对社会主义者的各种限制,典型地体现出冷战的特征,D项正确;美国当时并没有经济危机,排除A项;冷战的中心并没有转移,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代议制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汉军破匈奴右地,占据河西地区,朝廷先后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在此后百余年的经营中,西汉王朝通过布防军队、移民屯田、修筑长城和设置障塞亭燧等,使河西地区不仅成为重要的绿洲农垦区,而且在“断匈奴右臂”和连接西域与开辟丝路交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河西四郡在历代中原王朝的西北边疆战略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摘编自雍际春《河西四郡及其战略地位论要》
材料二 凉州在河西走廊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地“山川险阨,土田沃饶,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武德初,置凉州总管府。贞观年间,改都督府,督凉、肃、甘、沙、瓜、伊、芳、文八州,其所领之地,横贯今甘肃大部和新疆东部。凉州都督常奉朝命,行西北道安抚大使或安西都护,职权范围大大超越凉州。武德初,杨恭仁为凉州总管,他采取措施防御东突厥的进犯,妥善处置了瓜州刺史贺拔威的叛乱事件,在凉州镇守近7年,有效地守护了河西走廊。
——摘编自张雄《唐太宗经营河西走廊略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经营河西地区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河西四郡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方面的战略价值。(8分)
【答案】(1)相同之处:设置机构,加强管理;采取措施防范少数民族政权进攻;移民屯田;保护商旅往来。(6分)
(2)战略价值:有利于中央政府经略西北,巩固西北边防;加强对少数民族区域的有效管辖;加强内地与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与整合;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8分)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和唐朝中国。相同之处:据材料“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武德初,置凉州总管府。贞观年间,改都督府”得出设置机构,加强管理;据材料“布防军队”“修筑长城和设置障塞亭燧”“采取措施防御东突厥的进犯”得出采取措施防范少数民族政权进攻;据材料“移民屯田”“土田沃饶”得出移民屯田;据材料“连接西域与开辟丝路交通”“守护了河西走廊”得出保护商旅往来。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和唐朝中国。战略价值:据材料“在历代中原王朝的西北边疆战略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得出有利于中央政府经略西北,巩固西北边防,加强对少数民族区域的有效管辖;据材料“在……开辟丝路交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得出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据材料“连接西域”并结合所学,河西四郡位于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交往的要道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与整合,促进了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下表反映了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占进口总值的百分比(%)情况。
总值(千海关两) 鸦片 棉布匹 棉纱 谷物面粉 糖 烟草 煤 煤油 金属矿物 机器 铁路材料车辆 其他
1870年 63693 43.0 28.0 3.0 0.04 0.1 — 0.09 — 5.8 — — 19.97
1880年 79293 39.3 24.9 4.6 0.1 0.4 — 1.2 — 5.05 — — 24.0
1890年 127093 19.5 20.2 15.3 9.6 0.9 — 1.6 3.2 5.7 0.3 — 23.7
1900年 211070 14.8 21.5 14.3 7.0 3.0 0.5 3.1 6.6 4.7 0.7 — 23.8
1910年 462965 12.0 14.7 13.6 7.7 4.8 2.0 1.8 4.7 4.3 1.5 3.8 29.1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实行“内外交流”和对外的“贸易统制”,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确定下来的基本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首先对旧的海关制度进行了改造,使其与上述两项基本政策相适应,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大陆实行封锁禁运的情况下,采用各种贸易方式,发展新的贸易对象,使对外贸易迅速恢复发展。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出于政治同盟、国际战略的考虑和苏联承诺援助中国,中国共产党就决定未来新中国的对外贸易重心转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到1952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的81.26%。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迅速恢复发展的原因。(8分)
【答案】(1)状况:清末中国主要进口货物中鸦片和棉纺织品占大宗;1880年以前,鸦片进口值占总进口值的四成以上;1880年以后,棉纺织品及其他洋货如谷物面粉、糖、煤油等所占比例增加,鸦片所占比例有所减少。(6分)
(2)原因: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改革海关制度以适应外贸需要;采用多种贸易方式,发展贸易对象;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原则的统制外贸体制的促进;新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贸易重心转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8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清末)中国。
据材料一所给信息,1870年—1910年鸦片、棉布和棉纱进口占进口总值的41.4%,可得出“清末中国主要进口货物中鸦片和棉纺织品占大宗”;据材料一1880年以前,仅鸦片进口就占到进口总值的40%左右,可得出“1880年以前,鸦片进口值占总进口值的四成以上”;1880年以后,鸦片进口占进口总值的比重由39.3%下降到12%,其他洋货如谷物面粉、糖、煤油等所占比例增加,可得出1880年以后,棉纺织品及其他洋货如谷物面粉、糖、煤油等所占比例增加,鸦片所占比例有所减少。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中国)。
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首先对旧的海关制度进行了改造,使其与上述两项基本政策相适应”,可得出“改革海关制度以适应外贸需要”;据材料“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大陆实行封锁禁运的情况下,采用各种贸易方式,发展新的贸易对象,使对外贸易迅速恢复发展”,可得出“采用多种贸易方式,发展贸易对象”;据材料“实行‘内外交流’和对外的‘贸易统制’,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确定下来的基本政策”可得出“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原则的统制外贸体制的促进”;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就决定未来新中国的对外贸易重心转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可得出“新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贸易重心转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赞扬中国君主的道德,他在转述雍正皇帝关于各地处理重罪案件,必须呈送皇帝御览,否则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的谕令时,发表了如下议论:“颁布这一敕令的理由有二。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 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伏尔泰对处于中国统治阶层的儒学文人也充满敬仰之情,“跟他们一道在北京生活,浸润在他们的文雅风尚和温和法律的气氛中,却比在果阿宗教裁判所陷身囹圄,最后穿着涂满硫磺、画着魔鬼的罪衣出狱,丧命在火刑架上,更妙得多”。对中国文明的高度赞美和对中国开明君主社会的向往使伏尔泰将中国奉为理性社会的圭臬。他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历史、法律、宗教、道德、科学、哲学和风俗等问题,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他指出“由于它(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以抨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和不明白什么是宽大、容忍的缺点。
孟德斯鸠认真研究朱子学中的世界观、宇宙生成论及政治理论。在中国理学家所推崇的理性观中,孟德斯鸠看到的不是传教士所抨击的无神论,而是宋儒的法治的政治主张。他“从朱熹的‘法者,天下之理’和‘礼法,应与时宜之’思想中得到启示”,在传世之作《论法的精神》的第一章,就开篇明义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人也有自己的法。”……孟德斯鸠也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他指出正因为没有“法”的精神,中国“在开国初的那三四个君主以后,继任的君主就成为腐化、奢侈、怠惰、淫逸的俘虏”;“人们曾经想让法律与专制主义并行,可是任何事情一旦与专制主义联系起来,就丧失了自身的力量。”
——摘编自郭丽娜、康波:《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析“中国礼仪之争”对法国启蒙文学的影响》,载《国外文学》,2008年第2期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各有何发展变化,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7分)
(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并概括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的目的。(8分)
【答案】(1)发展变化: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手工业各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明末清初思想家有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与经世致用思想。(5分)
评价: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社会发展总体已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2)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伏尔泰肯定了中国的开明专制制度,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以抨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孟德斯鸠推崇宋儒的法治主张,并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目的: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作为反教会神学斗争的思想武器;他们宣传中国文化,用以抨击法国的专制制度,谋求建立资本主义社会。(8分)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清(中国)。第一小问发展变化,据材料“雍正皇帝关于各地处理重罪案件,必须呈送皇帝御览,否则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的谕令”,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思考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手工业各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明末清初思想家有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与经世致用思想。第二小问评价,综合以上问题和所学,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评价明清社会发展可得出,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社会发展总体已落后于世界潮流。
(2)本题是认识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8世纪(法国)。第一小问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据材料“对中国开明君主社会的向往使伏尔泰将中国奉为理性社会的圭臬”“伏尔泰对处于中国统治阶层的儒学文人也充满敬仰之情”“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和不明白什么是宽大、容忍的缺点”等信息可知,伏尔泰肯定了中国的开明专制制度,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据材料“孟德斯鸠看到的不是传教士所抨击的无神论,而是宋儒的法治的政治主张”“孟德斯鸠也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可知,孟德斯鸠推崇宋儒的法治主张,并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第二小问目的,综合材料“伏尔泰将中国奉为理性社会的圭臬”“孟德斯鸠认真研究朱子学中的世界观、宇宙生成论及政治理论”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思想、政治和社会发展等角度思考可得出,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作为反教会神学斗争的思想武器,他们宣传中国文化,用以抨击法国的专制制度,谋求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下表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 (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2分)示例:
现象:东汉良吏在地方推行德政,使虎患得以解决。
结论: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阐述:儒家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德教化民众。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新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之后,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如史书中的刘陵因为修德政,虎悉出界去;法雄因为注重教化和仁政,仁及飞(禽)走(兽),虎害去;刘平因为选拔方正贤良的官员,罢黜贪腐残忍的官吏,虎皆去;童恢则为官清正,执法严明,即使处置虎害,也能做到是非判然,不妄杀戮。史书所载的东汉时期的几位良吏的事迹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黄金卷02·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D D B A D D D B
11 12 13 14 15
C D A D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答案】(1)相同之处:设置机构,加强管理;采取措施防范少数民族政权进攻;移民屯田;保护商旅往来。(6分)
(2)战略价值:有利于中央政府经略西北,巩固西北边防;加强对少数民族区域的有效管辖;加强内地与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与整合;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8分)
17.【答案】(1)状况:清末中国主要进口货物中鸦片和棉纺织品占大宗;1880年以前,鸦片进口值占总进口值的四成以上;1880年以后,棉纺织品及其他洋货如谷物面粉、糖、煤油等所占比例增加,鸦片所占比例有所减少。(6分)
(2)原因: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改革海关制度以适应外贸需要;采用多种贸易方式,发展贸易对象;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原则的统制外贸体制的促进;新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贸易重心转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8分)
18.【答案】(1)发展变化: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手工业各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明末清初思想家有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与经世致用思想。(5分)
评价: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社会发展总体已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2)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伏尔泰肯定了中国的开明专制制度,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以抨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孟德斯鸠推崇宋儒的法治主张,并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目的: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作为反教会神学斗争的思想武器;他们宣传中国文化,用以抨击法国的专制制度,谋求建立资本主义社会。(8分)
19.【答案】(12分)示例:
现象:东汉良吏在地方推行德政,使虎患得以解决。
结论: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黄金卷02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记载:禹踏遍九州,开山导川,治平水土;“禹迹”所到之处,文明之光普照,宜居宜耕,物产丰富;禹像圣王一样统治九州,四方朝服纳贡。据此可知,《禹贡》的记载( )
A.表明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已形成 B.体现出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
C.反映出春秋列国对自然的改造 D.彰显了周人地理知识的渊博
2.《汉书 艺文志》言“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然而先秦诸子虽“各引一端”,如表中论述体现了( )
著作 相关论述
《孟子》 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
《吕氏春秋》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
A.中央集权的最终确立 B.社会转型的诉求
C.诸子思想的完全统一 D.君主专制的意义
3.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刘秀“罢州牧置刺史”,刺史基本恢复了监察官职能;中平五年(188年),为镇压人民反抗,汉灵帝“罢刺史置州牧”,刺史又转变为拥有军政大权的州牧。刺史职能的转变表明( )
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监察制度趋于军事化
C.国家行政结构不断完善 D.官吏设置注重实用性
4.宋神宗时期,司马光曾上奏称:下等、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使之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富室差得自宽,而贫者困穷日甚。司马光此言意在( )
A.建议宋神宗改革赋税制度 B.维护社会下层的根本利益
C.谴责政府的横征暴敛行为 D.批评王安石变法违背初衷
5.宋代是祠神文化成熟的时代,“上而州县,下至闾巷村落,无不各有神祠”。宋代统治者大力尊崇与扶持各种祠神,既完善了以前的祠神,又创造了大批影响深远的祠神。宋代的祠神文化( )
A.强化了宋代的封建中央集权 B.有利于教化民众和凝聚民心
C.彰显出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D.促进民族交融强化民族认同
6.明清时期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是,较后开发、交通不便的西南山区及其延展地带,发展出了共通的西南官话:而开发较早、交通便捷的东南地区,却并未形成广泛共通的方言。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化整合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移民流入数量 D.自然条件制约
7.在山东烟台,进口的“本色花布在1866年每匹价格大约是二两九钱到四两白银,1867年是二两五钱至三两,而1868年每匹的价格大约在二两二钱到二两五钱之间。”这种低价格的洋布( )
A.适合中国市场的消费水平 B.刺激了洋布的大量进口
C.抢占国际市场的大量份额 D.促进了耕与织的分离
8.“五四运动”前,李大钊把“再造中华”的期望虽落到民众身上,但仍认为“拯救国群,是在君子。”1919年后,他认识到,现在“劳力者阶级需要联合起来,成为横的组织”塑造“劳工神圣”的新伦理,“以反抗劳心者阶级”。李大钊的思想转变( )
A.形成了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 B.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新阶段
C.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 D.为探索国家出路提供了新方案
9.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并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这说明此时( )
A.国内已具备大规模建设的条件 B.党的工作重心正在发生转移
C.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D.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已在探索
10.如图是1949—1956年“新中国”一词在《人民日报》中的使用频率统计,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较大成功 B.新政权逐步走向稳固
C.工业化改变建国初期的面貌 D.中美间关系有所缓和
11.下面为1972—1985年中美贸易统计图。下列对图中反映的变化趋势分析正确的是( )
A.两国建交后贸易开始增长 B.体现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
C.得益于大国关系发展变化 D.中国改革开放是主要因素
12.虽然罗马公民人数激增,居民住房形势日益严峻,但是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却将复合式公寓的高度限制在21米(五层)以下。后来因为罗马城发生了一场大火,尼禄发布政令,规定公寓高度不能超过18米。据此推断该时期的罗马( )
A.人口压力得到缓解 B.城市建筑水平落后
C.积极推动城市扩张 D.注重城市规划管理
13.16—18世纪欧洲铸币量大量增加。英国在1526年、1544年先后改铸货币,新铸银币的含银量大大降低,仅及亨利七世所铸银币含银量的十分之一。法国在1309年铸造2枚“里佛尔”币的银量,在1720年可铸造98枚货币。这种新铸币重量相比之前几乎减少了98%。据此可判断,当时( )
A.商业贸易发展速度加快 B.民族国家的权力得到加强
C.资本原始积累迅速增加 D.贵金属涌入刺激传统社会
14.18世纪40年代的英国中低收入人群吃的主要是面包,肉类如牛羊肉和新鲜水果蔬菜等缺乏、营养不良,不及上层。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人普遍注重食物的营养,马铃薯的消费减少,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蔬菜消费增加,香蕉在城市穷人家庭中得到普及,咖啡和茶叶的消费量也增加了。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
A.国内外市场得到不断扩大 B.农业和工业结构得以有效调整
C.社会贫富差距已不断缩小 D.工业革命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
15.1950年美国移民局因为爱因斯坦支持反战并同情社会主义者,一度想取消其美国公民的资格。当时甚至连3岁的“童模”也要签署一份“忠诚宣誓书”,保证自己坚决支持和拥护美国的制度,并经过政府审查后才能拿到拍广告的钱。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危机影响了政府决策 B.冷战中心逐渐转移到国内
C.资产阶级代议制全面异化 D.国内政策受国际局势影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汉军破匈奴右地,占据河西地区,朝廷先后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在此后百余年的经营中,西汉王朝通过布防军队、移民屯田、修筑长城和设置障塞亭燧等,使河西地区不仅成为重要的绿洲农垦区,而且在“断匈奴右臂”和连接西域与开辟丝路交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河西四郡在历代中原王朝的西北边疆战略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摘编自雍际春《河西四郡及其战略地位论要》
材料二 凉州在河西走廊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地“山川险阨,土田沃饶,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武德初,置凉州总管府。贞观年间,改都督府,督凉、肃、甘、沙、瓜、伊、芳、文八州,其所领之地,横贯今甘肃大部和新疆东部。凉州都督常奉朝命,行西北道安抚大使或安西都护,职权范围大大超越凉州。武德初,杨恭仁为凉州总管,他采取措施防御东突厥的进犯,妥善处置了瓜州刺史贺拔威的叛乱事件,在凉州镇守近7年,有效地守护了河西走廊。
——摘编自张雄《唐太宗经营河西走廊略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经营河西地区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河西四郡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方面的战略价值。(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下表反映了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占进口总值的百分比(%)情况。
总值(千海关两) 鸦片 棉布匹 棉纱 谷物面粉 糖 烟草 煤 煤油 金属矿物 机器 铁路材料车辆 其他
1870年 63693 43.0 28.0 3.0 0.04 0.1 — 0.09 — 5.8 — — 19.97
1880年 79293 39.3 24.9 4.6 0.1 0.4 — 1.2 — 5.05 — — 24.0
1890年 127093 19.5 20.2 15.3 9.6 0.9 — 1.6 3.2 5.7 0.3 — 23.7
1900年 211070 14.8 21.5 14.3 7.0 3.0 0.5 3.1 6.6 4.7 0.7 — 23.8
1910年 462965 12.0 14.7 13.6 7.7 4.8 2.0 1.8 4.7 4.3 1.5 3.8 29.1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实行“内外交流”和对外的“贸易统制”,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确定下来的基本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首先对旧的海关制度进行了改造,使其与上述两项基本政策相适应,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大陆实行封锁禁运的情况下,采用各种贸易方式,发展新的贸易对象,使对外贸易迅速恢复发展。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出于政治同盟、国际战略的考虑和苏联承诺援助中国,中国共产党就决定未来新中国的对外贸易重心转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到1952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的81.26%。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迅速恢复发展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赞扬中国君主的道德,他在转述雍正皇帝关于各地处理重罪案件,必须呈送皇帝御览,否则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的谕令时,发表了如下议论:“颁布这一敕令的理由有二。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 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伏尔泰对处于中国统治阶层的儒学文人也充满敬仰之情,“跟他们一道在北京生活,浸润在他们的文雅风尚和温和法律的气氛中,却比在果阿宗教裁判所陷身囹圄,最后穿着涂满硫磺、画着魔鬼的罪衣出狱,丧命在火刑架上,更妙得多”。对中国文明的高度赞美和对中国开明君主社会的向往使伏尔泰将中国奉为理性社会的圭臬。他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历史、法律、宗教、道德、科学、哲学和风俗等问题,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他指出“由于它(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以抨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和不明白什么是宽大、容忍的缺点。
孟德斯鸠认真研究朱子学中的世界观、宇宙生成论及政治理论。在中国理学家所推崇的理性观中,孟德斯鸠看到的不是传教士所抨击的无神论,而是宋儒的法治的政治主张。他“从朱熹的‘法者,天下之理’和‘礼法,应与时宜之’思想中得到启示”,在传世之作《论法的精神》的第一章,就开篇明义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人也有自己的法。”……孟德斯鸠也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他指出正因为没有“法”的精神,中国“在开国初的那三四个君主以后,继任的君主就成为腐化、奢侈、怠惰、淫逸的俘虏”;“人们曾经想让法律与专制主义并行,可是任何事情一旦与专制主义联系起来,就丧失了自身的力量。”
——摘编自郭丽娜、康波:《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析“中国礼仪之争”对法国启蒙文学的影响》,载《国外文学》,2008年第2期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各有何发展变化,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7分)
(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并概括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的目的。(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下表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 (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