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02(湖南专用)(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02(湖南专用)(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1 20:37:08

文档简介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南专用)
黄金卷02·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D D B C A B A D
11 12 13 14 15 16
C B D D A C
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8分,19题16分,共52分。
17.(1)路线:发源于敦煌,经中亚、西亚或北非,传至欧洲。
成因:①丝绸之路的发展;②蒙古西征的影响;③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影响;④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传播。(路线2分;成因一点2分,四点8分,合计10分)
(2)参考答案一
观点:赞同“中国说”。
阐述:据材料一,该图案在国外的出现时间,均晚于中国;据材料二,该图案的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在中国早已出现;该图案与中亚、西亚等地艺术风格的相似性,无法找到直接证据。
结论:“中国说”的史料实证最为扎实,而其他两种观点均存在无法解决的逻辑漏洞,不足以采信。
参考答案二
观点:赞同“中亚或西亚说”。
阐述:该图案亦未在敦煌之外中国文化核心地区发现;敦煌地理位置临近中亚及西亚地区,文化联系或交流相对便利;敦煌艺术的纹饰与中亚、西亚相似性较多,可为旁证。
结论:该图案在敦煌出现虽然最早,但应是“流”而不是“源”。
参考答案三
观点:该图案是中外文化融汇的结果。
说明:据材料一,该图案最早在中国出现,且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早已有之;
据材料二,敦煌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区,容易受到印度、波斯等异域文明的影响;该图案仅见于敦煌佛窟,未在中国文化核心地区发现,兼之佛教中保存有与兔相关的记载,说明其与佛教关系密切。
结论:该图案是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晶。(观点2分,说明及结论6分,合计8分)
18.(1)英国学者奥本海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划分依据的;奥地利学者菲德罗斯是以地域作为划分依据的;苏联学者费尔德曼、巴斯金、中国学者杨泽伟是以国际法发展的阶段性进行划分的。(不同国家学者观点的主要标准英国、奥地利各2分,苏联、中国学者观点的主要标准相似,因此需合并,为2分,合计6分。)
(2)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1625年,格劳秀斯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确立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立了一系列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确立了国际法体系,扩大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一战使国际法遭到破坏。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的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及国际联盟的建立,《非战公约》的签订,推动国际法进入新阶段。二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使得国际法再次遭到重大破坏,1945年,《联合国》宪章的签署,战后雅尔塔体系及联合国的建立,新的民族国家纷纷建立推动了国际组织的激增,推动国际法领域的大大扩展。(说明部分分两部分,近代国家法的说明部分占6分,现代国际法的说明部分占6分,合计12分)
19.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侵略步步进逼,西学东渐不断深入,晚清政府面临着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
从依据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来看,新式学堂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语言学堂,以教授外国语言、培养外交和外语人才为宗旨;二是技术学堂,以培养轮船制造、航海、电讯、矿务等领域的专门人才为宗旨;三是军事学堂,以培养海军、陆军的指挥人员为宗旨。这一时期的新式学堂绝大多数是应外交、国防建设的需要而产生,有鲜明的针对性。
从分布地区来看,新式学堂大部分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内陆城市多为交通枢纽、工商业重镇及军事要冲,如珲春、武昌、南京等,与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和西方文化冲击影响的总体态势大致相合。
从创办者来看,几乎都是清政府的重臣要员。创办新式教育,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而且意味着对旧传统的偏离和挑战,会遇到顽强的抵制,需要强有力的政治人物的倡导和支持。
晚清新式学堂的创设,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和国内各项新式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新式学堂缺乏全局上的总体规划,各自为政,难成系统,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的体现。【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南专用)
黄金卷02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陶寺中期遗址发现了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王陵寝庙”区。其中,有一座大墓长5米、宽3.6米,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准确时间。据此推知( )
A.文明产生具有多元特征 B.公共权力机构的成熟
C.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 D.旧石器文化较为发达
2.下表为秦汉时期统治者采取的部分措施,这些举措说明了秦汉时期( )
时间 内容 出处
秦始皇二十六年 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 《史记·秦始皇本纪》
高祖九年 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 《汉书·高祖记》
武帝元朔二年 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约5000户) 《汉书·武帝记》
成帝鸿嘉二年 徙郡国吏民豪杰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 《汉书·成帝记》
A.迁徙大族主要意在聚集财富 B.对豪门大族推行怀柔的政策
C.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关中地区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加强
3.白居易、元稹等中唐士人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实现“见之者易谕”、“闻之者深诫”、“采之者传信”的微讽之效。这一做法( )
A.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入人心 B.批判理学空谈并开创了朴实学风先河
C.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的现实需要 D.将儒学复兴与诗文载道功能有机结合
4.婚姻不问阀阅,直求资财,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庆历年间,身任馆阁之职的凌景阳,与酒店富户孙氏女结婚;吏部侍郎孙祖德,娶富人妻,以规有其财。哲宗年间,许州豪民盖渐,家资巨万计,女三人,“有朝士之无耻者,利其财,纳其仲为子妇”。这反映了( )
A.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B.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质变
C.理学的影响力逐步衰微 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婚姻观念
5.传统乡约倡导基层群众自治,它由当地有名望的士绅倡导,乡民自愿配合、受其约束,以达到教化民众、劝善惩恶、淳化风俗等社会效果。至清代,乡约被赋予诸多行政职能,如稽查、催科等,而其教化职能被削弱。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清代( )
A.社会环境有一定改善 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
C.重视乡约的政治功能 D.地方政府官员尸位素餐
6.近代中国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在确定中西文化关系时,最初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将西方技艺归入“器”,而中学归入“道”;稍后采用了更为有力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即“中体西用”之说;同样的态度还表现为在中国传统中寻找支持现代化的依据,这就是所谓的“托古改制”。材料旨在表明,这些“有志革新的绅士”( )
A.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 B.学习西方的态度呈现越来越灵活的态势
C.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时存在着矛盾心理 D.为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7.苏区时期,鉴于小商品经济的“两重”性质,苏维埃政权肯定其积极的一面,提出了保护与鼓励的政策。同时,中共认为农民投入到市场活动,是小生产者的商品生产,为防止新的资本主义剥削,苏区要以公有经济为主要方向,经过长期发展以逐渐对私人经济占尽优势并取得领导地位。由此可推知,苏区时期的小商品经济政策( )
A.服务于苏维埃统治需要 B.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
C.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有利于保障战略物资的稳定供应
8.下表为中共中央及相关组织颁发的部分文件。这些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1935年1月 《关于进遵义城的口号和八项注意通令》《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总政治部关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
1935年8月 《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5年11月 《中央关于发展陕甘游击战争的决定》
1936年7月 《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
1936年11月 《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
A.完成革命中心转移 B.高度重视群众工作
C.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 D.倡导革命统一战线
9.1979年3月15日,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同年4月28日,中国向美国发出抗议照会,指出该法案严重违反了中美建交协议。此后,中国把精力集中在全面推进中美关系上,涉及经济、文化、安全等各领域的框架性安排和实施细则。这表明此时( )
A.中国政府坚定维护国家根本利益 B.中美就台湾问题无法达成共识
C.美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对象 D.中国对基本外交政策进行调整
10.20世纪80年代,外汇市场存在官方汇价市场和外汇调剂市场,外汇调剂市场中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明显高于官方汇价市场。1994年汇率并轨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价从5.7:1调整为8.7:1,同时实行单一浮动汇率制。1994年汇率改革( )
A.有利于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 B.加大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
C.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 D.助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
11.下表为不同时期的学者对亚历山大的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二战前的德国学者 亚历山大是半人半神的英雄,是希特勒所鼓吹的“北方民族”的代表。
1927年英国历史学家威廉·塔恩 亚历山大是传播希腊文化、在近东广大地区从事改革的斗士。亚历山大的东侵给近东带去文明与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学者 亚历山大精于算计、是不择手段加强自己权势的野心家。希腊人统治者和近东居民之间只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历史环境造就了亚历山大及其成功。
A.历史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客观 B.文献史料应与文物史料相互印证
C.历史研究受到学者所处时代的影响 D.多元史料有助于史学研究的发展
12.美国学者斯垂尔认为,只有政府权力依附于领主权及封土实现之时,才可以说充分发展的封建主义在西欧出现了;英国学者梅特兰还认为,领主权尤其是领主的司法权是西欧封建主义一切现象的深刻根源。这说明( )
A.封建制度是政府权力的前提 B.领主权是封建制形成的关键
C.领主权过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D.司法权是领主最核心的权力
13.读下表,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
时间 地区 1400 1500 1600 1700 1750
欧洲 45 69 89 115 140
亚洲 224 254 292 402 508
非洲 74 82 90 90 90
美洲 30 41 15 9 10
世界总计 373 446 486 671 749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人口稳步增长 B.近代化运动推动亚洲人口的迅速增长
C.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量人口 D.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区人口变化
14.“有一种强大的光在全世界散播开来,特别是在英国和荷兰这两个自由国度……文学与知识必将空前地大步前进”;他们大多持世界主义的观念,他们谈论的只是全人类;他们都怀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大多把英国视为理想政府的典范。上述思想和现象产生于(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新航路开辟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15.下图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英国漫画家绘制的漫画《TAKEMEIN,MISTER 》(带我进去吧,先生?)。该漫画是对雅尔塔会议的解读,其旨在揭示二战后国际关系( )
A.大国主导带有明显强权政治色彩 B.重新划定世界秩序激化盟国矛盾
C.美苏两分天下加速美苏利益冲突 D.违背世界和平潮流暗藏新的危机
16.如图所示为2012~2019年全球GDP、贸易量、海运量增速以及贸易保护措施数目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政治多极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 B.经济的发展缺乏全球制度性协调机制
C.逆全球化制约了世界经济发展 D.反对霸权主义是全球治理的主要目标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8分,19题16分,共52分。
17.(18分)“三兔共耳”图案,即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首尾相接,追逐奔跑,其在国内外不同时期多有发现。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国内外部分“三兔共耳”图案
敦煌莫高窟407窟,中国 瓷器碎片,埃及 教堂廊窗,德国
材料一 敦煌莫高窟“三兔共耳”图案统计表
隋朝 初唐 中唐 晚唐
所在 洞窟 305窟383窟397窟 406窟407窟420窟 205窟 144窟200窟237窟 358窟468窟 127窟139窟 145窟147窟
数量 6 1 5 4
——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国外“三兔共耳”图案主要分布表(部分)
地区 国家 时间 载体
中、西亚等亚洲地区 巴基斯坦 9或11世纪 陶瓷浮雕
土库曼斯坦 12世纪 压花陶瓷器皿
叙利亚 13世纪 彩陶
伊朗 13世纪 蒙古铜钱
非洲 埃及 13世纪 瓷器碎片
欧洲 法国 13世纪 瓷砖
德国 13—14世纪 教堂钟刻、瓷砖等
英国 13—15世纪 教堂彩绘、瓷砖、手抄圣经书稿等
——AllisonMeier,TheMysteryoftheThreeHaresMotif,etc.
材料二 关于“三兔共耳”图案的起源地,主要说法如表: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三兔共耳”图案的传播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传播路线的成因。(10分)
(2)请选择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或自拟观点表达你对“三兔共耳”图案起源地的看法,并综合运用上述图文及所学知识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8分)
18.(18分)国际法
“国际法历史发展分期的不同划分(部分)”
学者 观点
英国学者奥本海 分两阶段:格劳秀斯以前国际法的发展和格劳秀斯以后国际法的发展
奥地利学者菲德罗斯 分九部分:西亚(近东);地中海地区;欧洲的基督教国际社会;阿拉伯哈里发、伊斯兰国际社会和土耳其帝国;欧洲的列国体制和“古典国际法”;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后的国际法;印度的列国体制;东亚(中国和日本);世界的列国体制和普遍国际法
苏联学者费尔德曼、巴斯金 分四阶段:国际法的起源(古代世界)、国际法的形成、国际法的成熟和当代国际法
中国学者杨泽伟 分四阶段:一是国际法萌芽期(远古至1648年),它从古代国际法的遗迹开始一直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之前;二是近代国际法(1648﹣1914年),它始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止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三是现代国际法(1914﹣1945年),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四是当代国际法(1945年至今),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起点,一直到现在。
(1)中外学者关于国际法历史发展的分期有不同观点,依据材料指出各自分期划分的主要标准。(6分)
(2)结合所学,对材料中中国学者的观点进行说明。(12分)
1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2—1893年中国设立的各类新式学堂(部分)
创办时间 学堂名称 地点 专业设置 创办者
1862 京师同文馆 北京 英文、法文、算学 奕 等
1866 福建船政学堂 福州 制造、驾驶、绘图 左宗棠
1874 操炮学堂 上海 制炮工程 江南制造总局
1880 天津电报学堂 天津 电讯 李鸿章
1883 金陵同文电学馆 南京 电讯 左宗棠
1884 广东黄埔鱼雷学堂 广州 驾驶、鱼雷 张之洞
1888 珲春俄文书院 珲春 俄文 希元
1890 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 威海 驾驶 丁汝昌
1890 旅顺口鱼雷学堂 旅顺 鱼雷 丁汝昌
1892 湖北采矿工程学堂 武昌 矿务 张之洞
提取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新式学堂的创设进行评析。(16分)【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南专用)
黄金卷02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陶寺中期遗址发现了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王陵寝庙”区。其中,有一座大墓长5米、宽3.6米,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准确时间。据此推知( )
A.文明产生具有多元特征 B.公共权力机构的成熟
C.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 D.旧石器文化较为发达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看出陶寺遗址中王陵寝庙区已有一定的统治管理,墓穴随葬的多少,更能突出此时阶级分化已经非常明显,说明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C项正确;仅从一处遗址,无法得出文明产生的多元性,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公共权力机构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所示时期是新石器时代,并不是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2.下表为秦汉时期统治者采取的部分措施,这些举措说明了秦汉时期( )
时间 内容 出处
秦始皇二十六年 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 《史记·秦始皇本纪》
高祖九年 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 《汉书·高祖记》
武帝元朔二年 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约5000户) 《汉书·武帝记》
成帝鸿嘉二年 徙郡国吏民豪杰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 《汉书·成帝记》
A.迁徙大族主要意在聚集财富 B.对豪门大族推行怀柔的政策
C.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关中地区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加强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统治者强制富豪大族迁徙,其目的是监督控制他们以维护统治,说明秦汉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加强,D项正确;聚集财富并不是迁徙大族的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加强统治,排除A项;迁徙富豪大族是为了控制他们,并不是怀柔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关中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3.白居易、元稹等中唐士人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实现“见之者易谕”、“闻之者深诫”、“采之者传信”的微讽之效。这一做法( )
A.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入人心 B.批判理学空谈并开创了朴实学风先河
C.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的现实需要 D.将儒学复兴与诗文载道功能有机结合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隋唐以来,佛道之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新兴学术思潮,儒学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动摇。如何挽救儒学,对应佛道两家特别是佛教的挑战,成为儒家的重要任务。中唐以后,有一部分文学家开始突破传统经学的束缚,用自己的思想、观点来理解儒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因此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白居易等人将儒学复兴与诗文载道功能有机结合,D项正确;经世致用强调的是做学问应该有益于国计民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朝,排除B项;白居易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与彰显皇家气象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婚姻不问阀阅,直求资财,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庆历年间,身任馆阁之职的凌景阳,与酒店富户孙氏女结婚;吏部侍郎孙祖德,娶富人妻,以规有其财。哲宗年间,许州豪民盖渐,家资巨万计,女三人,“有朝士之无耻者,利其财,纳其仲为子妇”。这反映了( )
A.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B.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质变
C.理学的影响力逐步衰微 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婚姻观念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宋代。根据材料“婚姻不问阀阅,直求资财,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可知,材料的主题是婚姻观念,通过婚姻不问阀阅,直求资财,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婚姻观念产生了一定冲击,D项正确;中国传统伦理主要指的是三纲五常,材料无法体现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的信息,排除A项;“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质变”表述有误,材料无法直接得出传统观念发生质变的结论,排除B项;北宋时期,理学还没有成为官方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5.传统乡约倡导基层群众自治,它由当地有名望的士绅倡导,乡民自愿配合、受其约束,以达到教化民众、劝善惩恶、淳化风俗等社会效果。至清代,乡约被赋予诸多行政职能,如稽查、催科等,而其教化职能被削弱。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清代( )
A.社会环境有一定改善 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
C.重视乡约的政治功能 D.地方政府官员尸位素餐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至清代,乡约被赋予诸多行政职能,如稽查、催科等,而其教化职能被削弱”,表明传统乡约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清代赋予乡约行政职能,这说明乡约已受到地方政府严格控制,以实现对基层民众的行政管理,也反映出乡约由教化职能向行政管理职能转变,这说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B项正确;社会环境的改善和乡约的政治职能,同属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范畴,排除AC项;清代地方政府官员热衷于推动乡约国家化,说明其并未尸位素餐,排除D项。故选B项。
6.近代中国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在确定中西文化关系时,最初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将西方技艺归入“器”,而中学归入“道”;稍后采用了更为有力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即“中体西用”之说;同样的态度还表现为在中国传统中寻找支持现代化的依据,这就是所谓的“托古改制”。材料旨在表明,这些“有志革新的绅士”( )
A.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 B.学习西方的态度呈现越来越灵活的态势
C.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时存在着矛盾心理 D.为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近代的有些“有志革新的绅士”在处理中国和西方文化时,将西方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分开,并且在学习西方时,试图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学习西方的依据,这体现了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时存在着矛盾心理,既想要学习西方文化,又想要固守传统文化,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有志革新的绅士”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态度,没有涉及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有志革新的绅士”在学习西方上相同的地方,没有体现越来越灵活的态势,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在坚持传统文化基础上学习西方文化,而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传统文化否定的倾向,排除D项。故选C项。
7.苏区时期,鉴于小商品经济的“两重”性质,苏维埃政权肯定其积极的一面,提出了保护与鼓励的政策。同时,中共认为农民投入到市场活动,是小生产者的商品生产,为防止新的资本主义剥削,苏区要以公有经济为主要方向,经过长期发展以逐渐对私人经济占尽优势并取得领导地位。由此可推知,苏区时期的小商品经济政策( )
A.服务于苏维埃统治需要 B.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
C.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有利于保障战略物资的稳定供应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维埃政权保护私营商业,建立公有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地位,有利于活跃苏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巩固政权,A项正确;苏区经济政策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提供经验,但当时苏区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苏区时期的小商品经济政策是为了活跃苏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C项;苏区时期的小商品经济政策有利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但由于国民党的包围封锁,该政策并不能保障战略物资稳定供应,排除D项。故选A项。
8.下表为中共中央及相关组织颁发的部分文件。这些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1935年1月 《关于进遵义城的口号和八项注意通令》《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总政治部关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
1935年8月 《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5年11月 《中央关于发展陕甘游击战争的决定》
1936年7月 《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
1936年11月 《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
A.完成革命中心转移 B.高度重视群众工作
C.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 D.倡导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B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就人民军队的纪律、争取少数民族、开展地方工作、游击战争、土地政策和青年工作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专门发布指示和公告,集中反映出我党高度重视群众工作,B项正确;中共中央就具体工作下发相关文件,不能集中说明长征和革命中心转移的完成,排除A项;材料中的文件并未集中体现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的结合,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早在1927年已经破裂,排除D项。故选B项。
9.1979年3月15日,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同年4月28日,中国向美国发出抗议照会,指出该法案严重违反了中美建交协议。此后,中国把精力集中在全面推进中美关系上,涉及经济、文化、安全等各领域的框架性安排和实施细则。这表明此时( )
A.中国政府坚定维护国家根本利益 B.中美就台湾问题无法达成共识
C.美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对象 D.中国对基本外交政策进行调整
【答案】A
【详解】中国抗议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旨在维护国家主权。推进中美关系和各领域合作,为国内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这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体现,A项正确;中美建交协议包含了中美就台湾问题的共识,排除B项;美国只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对象之一,"主要"缺乏依据,排除C项;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基本外交政策并未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世纪80年代,外汇市场存在官方汇价市场和外汇调剂市场,外汇调剂市场中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明显高于官方汇价市场。1994年汇率并轨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价从5.7:1调整为8.7:1,同时实行单一浮动汇率制。1994年汇率改革( )
A.有利于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 B.加大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
C.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 D.助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中“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价从5.7:1调整为8.7:1,同时实行单一浮动汇率制”可知,1994年,通过汇率改革,中央统一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并提高了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数据体现了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这刺激了出口,从而助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D项正确;“有利于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夸大了我国汇率改革的作用,排除A项;提高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价,能推动我国商品出口,缩小对外贸易的逆差,排除B项;我国于21世纪初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1.下表为不同时期的学者对亚历山大的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二战前的德国学者 亚历山大是半人半神的英雄,是希特勒所鼓吹的“北方民族”的代表。
1927年英国历史学家威廉·塔恩 亚历山大是传播希腊文化、在近东广大地区从事改革的斗士。亚历山大的东侵给近东带去文明与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学者 亚历山大精于算计、是不择手段加强自己权势的野心家。希腊人统治者和近东居民之间只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历史环境造就了亚历山大及其成功。
A.历史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客观 B.文献史料应与文物史料相互印证
C.历史研究受到学者所处时代的影响 D.多元史料有助于史学研究的发展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综合材料信息可知,学者所处时代、国家、立场等影响学术观点,二战后亚非拉民族国家纷纷建立,打击了西方殖民实力,这影响了对西方历史人物的评价,C项正确;历史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未必就逐渐客观,排除A项;文物史料并非总是存在,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多元史料,只涉及不同时期学者对亚历山大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C项。
12.美国学者斯垂尔认为,只有政府权力依附于领主权及封土实现之时,才可以说充分发展的封建主义在西欧出现了;英国学者梅特兰还认为,领主权尤其是领主的司法权是西欧封建主义一切现象的深刻根源。这说明( )
A.封建制度是政府权力的前提 B.领主权是封建制形成的关键
C.领主权过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D.司法权是领主最核心的权力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只有政府权力依附于领主权及封土实现之时,才可以说充分发展的封建主义在西欧出现了”,说明领主权在西欧封建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根据材料“,领主权尤其是领主的司法权是西欧封建主义一切现象的深刻根源”,说明领主权及其中的司法权对于封建主义的重要性,B项正确;A项因果倒置,材料说的是只有当政府权力依附于领主权时,真正的封建主义才产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阐述了司法权对于封建主义的作用,但没有说司法权在领主各项权力中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3.读下表,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
时间 地区 1400 1500 1600 1700 1750
欧洲 45 69 89 115 140
亚洲 224 254 292 402 508
非洲 74 82 90 90 90
美洲 30 41 15 9 10
世界总计 373 446 486 671 749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人口稳步增长 B.近代化运动推动亚洲人口的迅速增长
C.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量人口 D.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区人口变化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5世纪以来,美洲的人口数量变化幅度较大,而非洲在1600年以后人口没有明显增长,这是因为随着殖民扩张的展开,美洲人口锐减,为了解决美洲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欧洲殖民者又从非洲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所以新航路开辟影响了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变化,D项正确;工业革命到18世纪60年代后才展开,不能解释这一时间之前人口的变化,排除A项;亚洲人口的迅速增长并不都是因为近代化运动的推动,因为截止1750年,亚洲还没有普遍进入近代化时期,排除B项;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大量人口,排除C项。故选D项。
14.“有一种强大的光在全世界散播开来,特别是在英国和荷兰这两个自由国度……文学与知识必将空前地大步前进”;他们大多持世界主义的观念,他们谈论的只是全人类;他们都怀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大多把英国视为理想政府的典范。上述思想和现象产生于(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新航路开辟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答案】D
【详解】从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人们相信进步、具有世界主义观念、强调怀疑批判精神、赞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这与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主张吻合,D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体现不出文学与知识必将空前地大步前进,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与他们都怀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大多把英国视为理想政府的典范信息不符,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时期主要涉及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排除C项。故选D项。
15.下图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英国漫画家绘制的漫画《TAKEMEIN,MISTER 》(带我进去吧,先生?)。该漫画是对雅尔塔会议的解读,其旨在揭示二战后国际关系( )
A.大国主导带有明显强权政治色彩 B.重新划定世界秩序激化盟国矛盾
C.美苏两分天下加速美苏利益冲突 D.违背世界和平潮流暗藏新的危机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的世界。根据材料“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带我进去吧,先生?”“投票权和否决权”等信息可知,图中上端文字为“投票权和否决权”,左侧上方的文字为“安全新闻剧院”,左侧中间的文字为“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窥探”,左侧下方的文字为“小国”,说明雅尔塔会议过程中,重要的权力并非所有国家都掌控,并且门口的三个人分别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斯大林、英国首相丘吉尔,小国参与该会议需要大国带进去,说明雅尔塔会议是由大国主导的国际会议,即大国主导带有明显强权政治色彩,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雅尔塔会议由大国主导的强权政治色彩,没有体现盟国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盟国矛盾激化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美苏两分天下的冷战格局,并且美苏冷战开始于1947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雅尔塔会议构建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排除D项。故选A项。
16.如图所示为2012~2019年全球GDP、贸易量、海运量增速以及贸易保护措施数目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政治多极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 B.经济的发展缺乏全球制度性协调机制
C.逆全球化制约了世界经济发展 D.反对霸权主义是全球治理的主要目标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等国家纷纷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2018年与2019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数量超过1000项,致使全球进出口贸易增速、全球GDP增速和全球海运量增速均明显下降,世界经济持续低位运行,反映出逆全球化制约了世界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关系,并非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行为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没有强调经济的发展缺乏全球制度性协调机制,排除B项;据所学,全球治理的主要目标是全球安全,而非反霸权主义,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霸权主义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8分,19题16分,共52分。
17.(18分)“三兔共耳”图案,即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首尾相接,追逐奔跑,其在国内外不同时期多有发现。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国内外部分“三兔共耳”图案
敦煌莫高窟407窟,中国 瓷器碎片,埃及 教堂廊窗,德国
材料一 敦煌莫高窟“三兔共耳”图案统计表
隋朝 初唐 中唐 晚唐
所在 洞窟 305窟383窟397窟 406窟407窟420窟 205窟 144窟200窟237窟 358窟468窟 127窟139窟 145窟147窟
数量 6 1 5 4
——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国外“三兔共耳”图案主要分布表(部分)
地区 国家 时间 载体
中、西亚等亚洲地区 巴基斯坦 9或11世纪 陶瓷浮雕
土库曼斯坦 12世纪 压花陶瓷器皿
叙利亚 13世纪 彩陶
伊朗 13世纪 蒙古铜钱
非洲 埃及 13世纪 瓷器碎片
欧洲 法国 13世纪 瓷砖
德国 13—14世纪 教堂钟刻、瓷砖等
英国 13—15世纪 教堂彩绘、瓷砖、手抄圣经书稿等
——AllisonMeier,TheMysteryoftheThreeHaresMotif,etc.
材料二 关于“三兔共耳”图案的起源地,主要说法如表: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三兔共耳”图案的传播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传播路线的成因。(10分)
(2)请选择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或自拟观点表达你对“三兔共耳”图案起源地的看法,并综合运用上述图文及所学知识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8分)
【答案】(1)路线:发源于敦煌,经中亚、西亚或北非,传至欧洲。
成因:①丝绸之路的发展;②蒙古西征的影响;③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影响;④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传播。(路线2分;成因一点2分,四点8分,合计10分)
(2)参考答案一
观点:赞同“中国说”。
阐述:据材料一,该图案在国外的出现时间,均晚于中国;据材料二,该图案的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在中国早已出现;该图案与中亚、西亚等地艺术风格的相似性,无法找到直接证据。
结论:“中国说”的史料实证最为扎实,而其他两种观点均存在无法解决的逻辑漏洞,不足以采信。
参考答案二
观点:赞同“中亚或西亚说”。
阐述:该图案亦未在敦煌之外中国文化核心地区发现;敦煌地理位置临近中亚及西亚地区,文化联系或交流相对便利;敦煌艺术的纹饰与中亚、西亚相似性较多,可为旁证。
结论:该图案在敦煌出现虽然最早,但应是“流”而不是“源”。
参考答案三
观点:该图案是中外文化融汇的结果。
说明:据材料一,该图案最早在中国出现,且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早已有之;
据材料二,敦煌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区,容易受到印度、波斯等异域文明的影响;该图案仅见于敦煌佛窟,未在中国文化核心地区发现,兼之佛教中保存有与兔相关的记载,说明其与佛教关系密切。
结论:该图案是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晶。(观点2分,说明及结论6分,合计8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世界。
第一小问路线,据材料一“敦煌莫高窟”“隋朝”“中、西亚等亚洲地区”“非洲”“欧洲”可知发源于敦煌,经中亚、西亚或北非,传至欧洲。
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丝绸之路、蒙古西征的影响、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影响、佛教、基督教传播等角度思考即可。
(2)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古代中国、印度、中亚或西亚。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思维构建。
首先,材料二有三种说法:中国说、印度说、中亚或西亚说。选择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或自拟观点阐述对“三兔共耳”图案起源地的看法,结合材料二中的信息阐述。
如赞同“中国说”。据材料一可知,该图案在国外的出现时间,均晚于中国;据材料二“该图案现存最早发现于敦煌,所采用的‘共生’创作手法,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已经存在,也与战国三兽纹、汉代三雁纹、三鱼共头等如出一辙,故应主要起源于中国传统纹样。”可知,该图案的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在中国早已出现;据材料二“该图案与历史上波斯(今伊朗)、萨珊(今伊朗)、粟特(今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等的类似纹样及艺术风格存在相似之处”可得出该图案与中亚、西亚等地艺术风格的相似性,无法找到直接证据。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说”的史料实证最为扎实,而其他两种观点均存在无法解决的逻辑漏洞,不足以采信。
如赞同“中亚或西亚说”。据材料二“该图案仅见于敦煌,在中原、江南等中国文化核心地区未见遗存。”可得出该图案亦未在敦煌之外中国文化核心地区发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敦煌地理位置临近中亚及西亚地区,文化联系或交流相对便利;据材料二“敦煌艺术中狩猎纹、翼马纹等装饰纹样同样与波斯风格相吻合。”可得出敦煌艺术的纹饰与中亚、西亚相似性较多,可为旁证。最后得出结论:该图案在敦煌出现虽然最早,但应是“流”而不是“源”。
还可以据材料二“莫高窟为佛窟,故该图案应该具有佛教内涵,与印度佛教中佛陀转生为兔等传说应该存在内在关联,故应起源于印度”“该图案与历史上波斯(今伊朗)、萨珊(今伊朗)、粟特(今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等的类似纹样及艺术风格存在相似之处,而敦煌艺术中狩猎纹、翼马纹等装饰纹样同样与波斯风格相吻合。”可得出该图案是中外文化融汇的结果。然后结合材料阐释即可。
18.(18分)国际法
“国际法历史发展分期的不同划分(部分)”
学者 观点
英国学者奥本海 分两阶段:格劳秀斯以前国际法的发展和格劳秀斯以后国际法的发展
奥地利学者菲德罗斯 分九部分:西亚(近东);地中海地区;欧洲的基督教国际社会;阿拉伯哈里发、伊斯兰国际社会和土耳其帝国;欧洲的列国体制和“古典国际法”;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后的国际法;印度的列国体制;东亚(中国和日本);世界的列国体制和普遍国际法
苏联学者费尔德曼、巴斯金 分四阶段:国际法的起源(古代世界)、国际法的形成、国际法的成熟和当代国际法
中国学者杨泽伟 分四阶段:一是国际法萌芽期(远古至1648年),它从古代国际法的遗迹开始一直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之前;二是近代国际法(1648﹣1914年),它始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止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三是现代国际法(1914﹣1945年),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四是当代国际法(1945年至今),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起点,一直到现在。
(1)中外学者关于国际法历史发展的分期有不同观点,依据材料指出各自分期划分的主要标准。(6分)
(2)结合所学,对材料中中国学者的观点进行说明。(12分)
【答案】(1)英国学者奥本海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划分依据的;奥地利学者菲德罗斯是以地域作为划分依据的;苏联学者费尔德曼、巴斯金、中国学者杨泽伟是以国际法发展的阶段性进行划分的。(不同国家学者观点的主要标准英国、奥地利各2分,苏联、中国学者观点的主要标准相似,因此需合并,为2分,合计6分。)
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1625年,格劳秀斯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确立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立了一系列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确立了国际法体系,扩大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
一战使国际法遭到破坏。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的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及国际联盟的建立,《非战公约》的签订,推动国际法进入新阶段。二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使得国际法再次遭到重大破坏,1945年,《联合国》宪章的签署,战后雅尔塔体系及联合国的建立,新的民族国家纷纷建立推动了国际组织的激增,推动国际法领域的大大扩展。(说明部分分两部分,近代国家法的说明部分占6分,现代国际法的说明部分占6分,合计12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主要标准:根据“格劳秀斯以前国际法的发展和格劳秀斯以后国际法的发展”可知,英国学者奥本海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划分依据的;根据西亚(近东);地中海地区”等分析可知,奥地利学者菲德罗斯是以地域作为划分依据的;根据“国际法的起源”“国际法的形成、国际法的成熟和当代国际法”、“国际法萌芽期”“近代国际法”、“现代国际法”等信息分析可知,苏联学者费尔德曼、巴斯金、中国学者杨泽伟是以国际法发展的阶段性进行划分的。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说明:可从格劳秀斯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确立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立了一系列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维也纳会议确立了国际法体系,扩大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一战使国际法遭到破坏;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及国际联盟的建立、《非战公约》的签订,推动国际法进入新阶段。二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使得国际法再次遭到重大破坏;《联合国》宪章的签署,战后雅尔塔体系及联合国的建立,新的民族国家纷纷建立推动了国际组织的激增,推动国际法领域的大大扩展等史实进行说明。
1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2—1893年中国设立的各类新式学堂(部分)
创办时间 学堂名称 地点 专业设置 创办者
1862 京师同文馆 北京 英文、法文、算学 奕 等
1866 福建船政学堂 福州 制造、驾驶、绘图 左宗棠
1874 操炮学堂 上海 制炮工程 江南制造总局
1880 天津电报学堂 天津 电讯 李鸿章
1883 金陵同文电学馆 南京 电讯 左宗棠
1884 广东黄埔鱼雷学堂 广州 驾驶、鱼雷 张之洞
1888 珲春俄文书院 珲春 俄文 希元
1890 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 威海 驾驶 丁汝昌
1890 旅顺口鱼雷学堂 旅顺 鱼雷 丁汝昌
1892 湖北采矿工程学堂 武昌 矿务 张之洞
提取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新式学堂的创设进行评析。(16分)
【答案】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侵略步步进逼,西学东渐不断深入,晚清政府面临着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
从依据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来看,新式学堂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语言学堂,以教授外国语言、培养外交和外语人才为宗旨;二是技术学堂,以培养轮船制造、航海、电讯、矿务等领域的专门人才为宗旨;三是军事学堂,以培养海军、陆军的指挥人员为宗旨。这一时期的新式学堂绝大多数是应外交、国防建设的需要而产生,有鲜明的针对性。
从分布地区来看,新式学堂大部分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内陆城市多为交通枢纽、工商业重镇及军事要冲,如珲春、武昌、南京等,与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和西方文化冲击影响的总体态势大致相合。
从创办者来看,几乎都是清政府的重臣要员。创办新式教育,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而且意味着对旧传统的偏离和挑战,会遇到顽强的抵制,需要强有力的政治人物的倡导和支持。
晚清新式学堂的创设,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和国内各项新式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新式学堂缺乏全局上的总体规划,各自为政,难成系统,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的体现。(评析分评价、分析两部分,评价部分2分,分析部分14分,合计16分。其中分析部分要从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分布地区、创办者三个角度展开,一个角度4分,三个角度12分。三个角度分析结束后要作小结,小结2分。分析部分合计14分。总计1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