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
黄金卷02·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A B C D B C C B
11 12 13 14 15
B D D B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5分)
(1)解释:
从线路方向角度:西汉为东西方向。唐朝为东南西北方向。明朝为南北方向。(3分)
从原因的角度:西汉定都西北(长安),主要依赖东西向河流运输,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定都西北(长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大运河的开通。明朝定都北京,京杭大运河得以贯通,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立南北。(6分)
(2)简评:
维系了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转,满足了封建王朝军事活动的需要,推动了赈灾救济的实施。调控了市场和物价,促进了商品流通,促成了沿线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4分)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了自由市场的发展,限制了海洋意识和海洋资源的开发。(2分)
17.(14分)
评述内容应包括:
①"建设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如知识界认为需要通过建设来挽救民族危机、清政府新政的推动以及西学东渐的影响等;
②"建设主义"的表现(2分),如影响到留学生的专业选择及其志向等;
③"建设主义"的实质(2分),如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体现或留学生对形势的误判等。
④"建设主义"的评价(4分),如是一种救国道路的积极探索,但囿于国情"建设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等。
评述: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留美学界主张通过建设来挽救民族危机;1901年清政府新政,派遣留学生,奖励事业等措施的推动;中国进入建设时代,需要铁路开矿政治法律等建设事业;留美学界收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留美学生提出“建设主义”,影响到留学生的专业选择及其志向,留学生多修铁路工程、机器工程、商业等实用之学等。“建设主义”的实质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体现。“建设主义”是先进中国人对救国救民道路的积极探索,但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建设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18.(12分)
我国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农业合作化加快推进,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人民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苏联的援助等。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改变了我国的落后面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19.(14分)
(1)原因: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中国商人积极开拓海外贸易;中国与西欧白银价格的差价大,欧洲商人以白银套取黄金。(6分)
(2)影响:金银流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导致了西班牙、葡萄牙衰落,荷兰英国的崛起;大量财富流入西欧,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社会转型;美洲和非洲大量金银的流出,破坏了当地经济的正常发展,打断了两个地区的文明进程,在当地造成极度的贫困;大量白银的流入亚洲,刺激了中国及亚洲部分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8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
黄金卷02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史记·周本纪》载,周文王时期,虞国和芮国因为边界纠纷而派使臣请周文王仲裁。等使臣到了周地,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说完匆忙回国并互相让出了曾经争夺的土地。当时作者这样描述旨在( )
A. 褒扬周文王的德行 B. 揭示儒家的政治理想
C. 警示后世的统治者 D. 美化先秦的治国模式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虞国和芮国因为边界纠纷”、“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互相让出了曾经争夺的土地”及所学知识可得,利用儒家思想文化实现周朝有序的政治统治,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周文王的德行,而是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其管理的文化氛围,有序的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后世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不是单纯的美化,而是强调儒家的政治理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 “傅”是汉代中央在诸侯国设置的官职,下表是西汉时期部分“太傅”设置情况统计。据此可知“太傅”的设置是出于( )
时间 太傅名 个人出身或素养 任职国
文景 辕固 儒者 清河
武帝 夏侯始昌 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 昌邑
宣帝 庆普 儒生 东平
A. 推动儒学传播 B. 巩固国家统一
C. 完善官僚制度 D. 强化地方治理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傅”是汉代中央在诸侯国设置的官职,代表中央辅佐地方王国,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B项正确;“傅”的设置主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儒学传播没有关系,排除A项;汉代中央在地方设置“傅”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为了完善官僚制度,排除C项;汉代中央在地方设置“傅”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参与地方治理,排除D项。故选B项。
3.隋文帝改革府兵制,实行君主直辖化即禁卫军化——他通过兵部选任军府将领,不再由一家一姓所世袭。同时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隋文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打击门阀士族 B.保证充足兵源
C.确保财政收入 D.强化户籍管理
【答案】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材料设计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两个措施。一是军府将领不再由一家一姓所世袭;二是军人要和全国百姓一样归州县管辖,兵士不再有单独户籍。从而使魏晋时期私家武装的性质彻底冲淡以至消灭了,打击了门阀士族,有利于中央集权。B项材料不涉及军人的来源问题。C项军事改革无法保证财政收入。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不是隋文帝军制改革的主要意图。故选A项。
4. 宋太祖时期,政府规定:土地买卖的契约须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顷亩、田色、坐落、四界、原业税钱及交易钱额等再向官府纳税,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田产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田土产生纠纷,一旦经官处置,“唯凭契约”。这表明当时( )
A. 土地经营理念发生变化 B. 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
C. 政府严厉抑制土地兼并 D. 商业交易的媒介纸币化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土地买卖的契约须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顷亩、田色、坐落、四界、原业税钱及交易钱额等再向官府纳税,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田产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信息可知当时是很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的,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土地交易行为而不是土地经营理念发生变化,排除A项;两税法实施以来政府不抑土地兼并逐渐成为常态,因此宋初不存在“政府严厉抑制土地兼并”的行为,排除C项;题干材料涉及到的土地买卖交易并没有规定商业交易的媒介必须是纸币(交子),排除D项。故选B项。
5. 1843年,中英签订《虎门条约》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之后西方列强与中国订立条约时均援引此款。1871年中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时,则首次取消了"一体均沾"的条款。这反映出( )
A. 传统的宗藩国家体系逐渐解体 B. 中国面临的列强侵略压力减轻
C. 清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增强 D. 洋务运动提升了中国国际地
【答案】C
【详解】1871年中日签订条约时,取消了"一体均沾"条款,改变了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援引《虎门条约》规定,扩大侵略权益的做法,反映出清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传统宗藩国家体系逐渐解体,排除A项;1870年代,西方列强正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面临的列强侵略压力并未减轻,排除B项;材料与洋务运动及其影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戊戌政变后,梁启超说:“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虚应故事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意在说明( )
A.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顽固势力太大导致变法失败
C.除旧与布新必须用力相等 D.变法中反封建主义力度欠缺
【答案】D
【详解】时间为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据材料“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可知,梁启超认为改革必须“除旧”和“布新”同时进行。只“布新”而不“除旧”,结果新旧相间,矛盾百出,最后导致失败。梁启超属于维新变法的领导者,他认为的“旧”便是“封建主义”。D项正确。梁启超没有提到社会基础和顽固派实力,A项和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属于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能反映梁启超的本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 《新青年》翻译外国著作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第四卷(1918年),翻译作品中文学类达89%左右。第二个高峰是在第八卷(1920年),其中文学类只有23%,而政治类和社会类则占了73%左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 B.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 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D.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1920年(中国)。根据材料“第一个高峰是在第四卷(1918年),翻译作品中文学类达89%左右。第二个高峰是在第八卷(1920年),其中文学类只有23%,而政治类和社会类则占了73%左右。”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使《新青年》在翻译外国著作时,由以文学类为主转变为以政治类和社会类为主,B项正确;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是提倡新文学的一场革命,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A项;1918年——1920年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决议提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在此,中共主张( )
A. 促成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 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C. 联合不同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D. 加强民主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及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此时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材料中的主张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小资产阶级、富农等其他阶级,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C项正确;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发生于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主张有利于联合不同阶级,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不是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排除B项;材料为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内容,此时抗日战争还未全面爆发,还未建设抗日根据地,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表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单位:%)。出现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农业结构 种植业 79.3 69.3 64.7
牧业 15.5 22.1 25.8
林业 3.6 5.2 4.3
渔业 1.6 3.5 5.4
种植业结构 粮食作物 80.4 75.8 76.5
经济作物 9.6 15.6 14.4
A. 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 B. 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
C. 农民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20世纪晚期中国。据材料“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结合表格可知农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种植业的比重相对下降,经济作物的比重相对上升,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农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C项正确;“全面开放”,表述错误,排除A项;高新技术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典型地反映从十世纪末到十六世纪期间,相对于世俗君主罗马教廷权势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注意题干时间“十世纪末到十六世纪期间”,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末到11世纪出现的克吕尼改革运动,企图从整饬修院制度着手,重振教廷威信。12世纪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斗争获胜,并在第三次拉特兰会议上制订了教皇选举法。13世纪初,教皇英诺森三世与德皇鄂图、腓力、英王约翰不断争权夺利并取得胜利,教皇威势臻于鼎盛。14世纪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与法王腓力四世斗争失败后,教廷势力急剧衰落。随着教廷迁至阿维尼翁,以及1378~1417年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教皇威信乃降至最低点。由此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1. 有学者指出“觉醒后的人类,过分夸大了自身的力量,由于信仰的断裂而导致道德的解体。他们将自由等同于权力、金钱、异性,使自由意志张扬变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贪婪、嫉妒、刚愎自用。”该学者评价的是( )
A. 科学革命中实证主义的不足 B. 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局限
C. 宗教改革中浪漫主义的缺陷 D. 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的矫饰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觉醒后的人类,过分夸大了自身的力量,由于信仰的断裂而导致道德的解体。他们将自由等同于权力、金钱、异性,使自由意志张扬变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贪婪、嫉妒、刚愎自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文艺复兴,14至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掀起反对封建宗教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但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时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B项正确;“科学革命中实证主义的不足”此说法与材料主旨信息无关,排除A项;“宗教改革中浪漫主义的缺陷”此说法与材料主旨信息无关,排除C项;“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的矫饰”此说法与材料主旨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这是因为二者都( )
A. 总结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 B. 推动了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C. 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 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原因
【答案】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欧洲)。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可知,《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界演化规律,而《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秘密,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竞争、斗争的重要性,即其共同点是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D项正确;《物种起源》揭示的是生物界演化规律,而非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排除A项;科学革命发生在16至17世纪之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文艺复兴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9世纪,西方主流观点认为东方世界是世界历史的起点,而“西方绝对是历史的终点”。1918年西方学界出现了“西方文化必将走向没落和灭亡”的声音。这一转变是由于( )
A. 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传统国际秩序 B. 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方向
C. 凡尔赛体系内部矛盾重重 D. 战争引发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的影响。根据材料“19世纪,西方主流观点认为东方世界是世界历史的起点,而‘西方绝对是历史的终点’。1918年西方学界出现了‘西方文化必将走向没落和灭亡’的声音。”可知,19世纪,西方观点认为,西方文明将是历史的终点,世界文明都将以西方文明为根本,而到了1918年,受一战的影响,人们开始对由西方文明发动的战争进行深刻反思,得出“西方文化必将走向没落和灭亡”的声音,D项正确;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与“西方文化必将走向没落和灭亡”,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性,不会因为十月革命而转变西方主流思想,排除B项;凡尔赛体系在1918年尚未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4. 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领导人认为此时的国际社会“产生着最深刻、最尖锐的世界资本主义危机,这种危机孕育着新战争”。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时有出现,甚至有联合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的行动。由此推断,苏联将( )
A. 把维护国家安全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B. 调整战略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 支持欧洲工人运动来缓和国际矛盾 D. 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生产来应对危机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时有出现,甚至有联合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的行动”,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采取了封锁的行动,促使苏联调整了国家发展战略,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国家安全,涉及的是反对西方的经济封锁,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欧洲工人运动的状况,排除C项;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并不是市场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在垄断资本急剧发展的同时 ,美国的小企业也一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1947 年 ,全 国小企业的数量约为 806 万家 ,1970 年增加到 1118 万家 ,1980 年进一步上升到 1620 万 家 。小企业所创造的产值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一直占到 40%—50% 。这种状况出现的 原因是( )
A. 自由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 B. 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的新变化
C. 国家政权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D.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在垄断资本急剧发展的同时,二战后美国小企业的数量增加,且其产值能够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一直占到40%到50%,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政策,通过国家干预限制垄断组织发展,C项正确;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凯恩斯主义,并非自由资本主义,排除A项;福利国家建设和社会运动与小企业的发展没有关系,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体现在对外经济的变化,题干为美国国内小企业的变化,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5分) 漕运是古代通过水路向都城或其它指定地点大规模输送粮草的一种经济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代漕运发运司平常时间在丰收的地区籴米储备,当某地因灾歉不能完成漕额或逾期未交,发运司便以所储之粮代为上供。尔后,将代发漕粮折算为钱,由被代地区上交。清代,朝廷不断上调漕船附载土宜的额度,对于回空南下的漕船也规定了具体附载物及其数量,过关免税。
漕运体系构成了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系统,有供都城消费的“京师之运”,供战争之需的“兵营之运”,供赈灾济荒的“赈济之运”。当南漕北运的格局形成之后,各王朝首先都没有考虑通过海运的形式来完成赋税的运输。漕运基本上始终是实物赋税的形式,由于漕运而流通的物质数量十分庞大,尤其是粮食,由于漕粮的持续供应,围绕都城巨额的粮食消费并未促成巨大粮食市场的形成。
——摘编自吴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汉、唐朝、明朝三个时期的漕运线路方向作出合理解释。(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漕运影响。(6分)
【答案】
(1)解释:
从线路方向角度:西汉为东西方向。唐朝为东南西北方向。明朝为南北方向。(3分)
从原因的角度:西汉定都西北(长安),主要依赖东西向河流运输,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定都西北(长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大运河的开通。明朝定都北京,京杭大运河得以贯通,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立南北。(6分)
(2)简评:
维系了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转,满足了封建王朝军事活动的需要,推动了赈灾救济的实施。调控了市场和物价,促进了商品流通,促成了沿线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4分)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了自由市场的发展,限制了海洋意识和海洋资源的开发。(2分)
【详解】
(1)解释:从线路方向角度:根据图片可以看出,西汉为东西方向。唐朝为东南西北方向。明朝为南北方向。从原因的角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定都西北(长安),主要依赖东西向河流运输,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定都西北(长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大运河的开通。明朝定都北京,京杭大运河得以贯通,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立南北。
(2)简评:根据材料“漕运体系构成了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系统,有供都城消费的;京师之运,供战争之需的‘兵营之运’,供赈灾济荒的‘赈济之运’”可知,维系了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转,满足了封建王朝军事活动的需要,推动了赈灾救济的实施。根据材料“漕运基本上始终是实物赋税的形式,由于漕运而流通的物质数量十分庞大,尤其是粮食,由于漕粮的持续供应,围绕都城巨额的粮食消费并未促成巨大粮食市场的形成”可知,漕运调控了市场和物价,促进了商品流通,促成了沿线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根从局限性看,漕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了自由市场的发展,限制了海洋意识和海洋资源的开发。
17. (1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设主义”
之集体 之个体
1911年《留美学生年报》创刊号介绍美国留学界情:形,强调"建设主义"是留美学界之一大特色。所谓"建设主义"有三重意涵:其一,留学生多修实用之学;其二,美国为"大建设之国",建设精神处处可见,在此留学不能不受此影响;其三,中国即将步入建设时代,铁路开矿政治法律,莫非建设事业。 据1911年留美学界之专业统计 一、选修人数25人以上 通常大学科50人,铁路工程50人,农业38人,科学34人,矿业27 二、选修人数-15—25人 商业:23人,机器工程23人,化学工程19人,电学工程15人,理财15) 三、选修人数5—15人 法律12人,政治11人,教育10人,化学9人,医学6人,语言6人 四、选修人数1—5人 神学4人,哲学3人,音乐2人,牙医1人,森林1人,建筑1人 ——据朱庭祺《美国留学界》 (1911年初到美国留学的胡适给好友写信道)弟初习农后以本年所习大干属文学,且自视性与之近,有改习arts(文科)之意,今则立定志向,不再复易矣。其故盖以弟若改科,必专习古文字,然此是小技,非今日之急。……“文学救国”今非其时,故不欲为。 ——《胡适许怡荪通信集》 (1917年胡适在归国日记中感叹)吾数月以来,但安排归去后之建设事业,以为破坏事业已粗粗就绪,可不须吾与闻矣。何意日来国中警电纷至,南北之纷争已成事实。时势似不许我归来作建设事。 ——《胡适日记全编》
评述1910年代留美学界的“建设主义”。
【答案】
评述内容应包括:
①"建设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如知识界认为需要通过建设来挽救民族危机、清政府新政的推动以及西学东渐的影响等;
②"建设主义"的表现(2分),如影响到留学生的专业选择及其志向等;
③"建设主义"的实质(2分),如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体现或留学生对形势的误判等。
④"建设主义"的评价(4分),如是一种救国道路的积极探索,但囿于国情"建设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等。
评述: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留美学界主张通过建设来挽救民族危机;1901年清政府新政,派遣留学生,奖励事业等措施的推动;中国进入建设时代,需要铁路开矿政治法律等建设事业;留美学界收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留美学生提出“建设主义”,影响到留学生的专业选择及其志向,留学生多修铁路工程、机器工程、商业等实用之学等。“建设主义”的实质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体现。“建设主义”是先进中国人对救国救民道路的积极探索,但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建设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评述内容应包括“建设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实质、评价等;背景,根据“1911年”,结合所学,可从知识界认为需要通过建设来挽救民族危机、清政府新政的推动以及西学东渐的影响等进行总结。“建设主义”的表现,根据留美学界之专业统计、胡适给好友写信和胡适日记,可得出“建设主义”影响到留学生的专业选择及其志向等。“建设主义”的实质,根据“中国即将步入建设时代,铁路开矿政治法律,莫非建设事业”“‘文学救国’今非其时,故不欲为”可知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体现。“建设主义”的评价,可从是先进中国人救国道路的积极探索总结其积极意义,可从囿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建设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等说明其局限性。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 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9
材料二
——摘自 《伟大的十年》
对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现象予以阐释。(12分)
【答案】(12分)
我国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农业合作化加快推进,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人民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苏联的援助等。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改变了我国的落后面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详解】
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可知,从1952年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呈现增长趋势,说明我国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增长原因,可知1949年到1952年,此时人民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3年到1956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同时进行,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以及苏联援助等等,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1952-1956”“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户数”“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户数占总农户的百分比”可知,此时进行三大改造,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改变了我国的落后面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等等。
19.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金银的流通
材料一
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
1400年到1800年间……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6—18 世纪中外金银比价表
国别 年代 中国 英国 西班牙
1534 1:6.363 1:11.5 1:12
1596 1:7.50 1:11.90 1:12.12
1622 1:8.00 1:12.50 1:13.13
1677 1:9.00 1:15.36
1741-1750 1:11.77 1:14.93
1791-1800 1:15.40 1:15.42
材料三 由于大批金银财宝源源流入国内,引起了急速的通货膨胀。西班牙的物价大致上涨为北欧物价的两倍,这使西班牙工业处于严重不利地位,因为其产品过于昂贵,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先是荷兰人,接着是英国人,控制了同西、葡两国殖民地的大部分运输业。西北欧人不久还供应了巴西和西属美洲所进口的制成品的90%以及利比亚半岛本身所消费的大部分制成品。最终的结果从当时一位西班牙人的以下这番抱怨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西班牙人在经过漫长而危险的长期航行之后从西印度群岛运来的一切,他们以鲜血和努力获得的一切,外国人轻易、舒适地夺走了,运回自己的祖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向中国的原因。(6分)
(2)综合以上材料,分析金银流通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8分)
【答案】
(1)原因: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中国商人积极开拓海外贸易;中国与西欧白银价格的差价大,欧洲商人以白银套取黄金。(6分)
(2)影响:金银流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导致了西班牙、葡萄牙衰落,荷兰英国的崛起;大量财富流入西欧,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社会转型;美洲和非洲大量金银的流出,破坏了当地经济的正常发展,打断了两个地区的文明进程,在当地造成极度的贫困;大量白银的流入亚洲,刺激了中国及亚洲部分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8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
【详解】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当时中国的商业、手工业、中国商人的努力、白银差价等方面概括。可得了同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中国商人积极开拓海外贸易;中国与西欧白银价格的差价大,欧洲商人以白银套取黄金。
【小问2详解】【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
黄金卷02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史记·周本纪》载,周文王时期,虞国和芮国因为边界纠纷而派使臣请周文王仲裁。等使臣到了周地,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说完匆忙回国并互相让出了曾经争夺的土地。当时作者这样描述旨在( )
A. 褒扬周文王的德行 B. 揭示儒家的政治理想
C. 警示后世的统治者 D. 美化先秦的治国模式
2. “傅”是汉代中央在诸侯国设置的官职,下表是西汉时期部分“太傅”设置情况统计。据此可知“太傅”的设置是出于( )
时间 太傅名 个人出身或素养 任职国
文景 辕固 儒者 清河
武帝 夏侯始昌 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 昌邑
宣帝 庆普 儒生 东平
A. 推动儒学传播 B. 巩固国家统一
C. 完善官僚制度 D. 强化地方治理
3.隋文帝改革府兵制,实行君主直辖化即禁卫军化——他通过兵部选任军府将领,不再由一家一姓所世袭。同时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隋文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打击门阀士族 B.保证充足兵源
C.确保财政收入 D.强化户籍管理
4. 宋太祖时期,政府规定:土地买卖的契约须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顷亩、田色、坐落、四界、原业税钱及交易钱额等再向官府纳税,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田产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田土产生纠纷,一旦经官处置,“唯凭契约”。这表明当时( )
A. 土地经营理念发生变化 B. 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
C. 政府严厉抑制土地兼并 D. 商业交易的媒介纸币化
5. 1843年,中英签订《虎门条约》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之后西方列强与中国订立条约时均援引此款。1871年中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时,则首次取消了"一体均沾"的条款。这反映出( )
A. 传统的宗藩国家体系逐渐解体 B. 中国面临的列强侵略压力减轻
C. 清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增强 D. 洋务运动提升了中国国际地
6.戊戌政变后,梁启超说:“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虚应故事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意在说明( )
A.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顽固势力太大导致变法失败
C.除旧与布新必须用力相等 D.变法中反封建主义力度欠缺
7. 《新青年》翻译外国著作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第四卷(1918年),翻译作品中文学类达89%左右。第二个高峰是在第八卷(1920年),其中文学类只有23%,而政治类和社会类则占了73%左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 B.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 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D.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8.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决议提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在此,中共主张( )
A. 促成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 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C. 联合不同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D. 加强民主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
9. 下表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单位:%)。出现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农业结构 种植业 79.3 69.3 64.7
牧业 15.5 22.1 25.8
林业 3.6 5.2 4.3
渔业 1.6 3.5 5.4
种植业结构 粮食作物 80.4 75.8 76.5
经济作物 9.6 15.6 14.4
A. 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 B. 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
C. 农民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
10. 典型地反映从十世纪末到十六世纪期间,相对于世俗君主罗马教廷权势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11. 有学者指出“觉醒后的人类,过分夸大了自身的力量,由于信仰的断裂而导致道德的解体。他们将自由等同于权力、金钱、异性,使自由意志张扬变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贪婪、嫉妒、刚愎自用。”该学者评价的是( )
A. 科学革命中实证主义的不足 B. 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局限
C. 宗教改革中浪漫主义的缺陷 D. 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的矫饰
12. 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这是因为二者都( )
A. 总结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 B. 推动了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C. 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 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原因
13. 19世纪,西方主流观点认为东方世界是世界历史的起点,而“西方绝对是历史的终点”。1918年西方学界出现了“西方文化必将走向没落和灭亡”的声音。这一转变是由于( )
A. 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传统国际秩序 B. 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方向
C. 凡尔赛体系内部矛盾重重 D. 战争引发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14. 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领导人认为此时的国际社会“产生着最深刻、最尖锐的世界资本主义危机,这种危机孕育着新战争”。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时有出现,甚至有联合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的行动。由此推断,苏联将( )
A. 把维护国家安全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B. 调整战略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 支持欧洲工人运动来缓和国际矛盾 D. 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生产来应对危机
15. 在垄断资本急剧发展的同时 ,美国的小企业也一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1947 年 ,全 国小企业的数量约为 806 万家 ,1970 年增加到 1118 万家 ,1980 年进一步上升到 1620 万 家 。小企业所创造的产值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一直占到 40%—50% 。这种状况出现的 原因是( )
A. 自由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 B. 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的新变化
C. 国家政权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D.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5分) 漕运是古代通过水路向都城或其它指定地点大规模输送粮草的一种经济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代漕运发运司平常时间在丰收的地区籴米储备,当某地因灾歉不能完成漕额或逾期未交,发运司便以所储之粮代为上供。尔后,将代发漕粮折算为钱,由被代地区上交。清代,朝廷不断上调漕船附载土宜的额度,对于回空南下的漕船也规定了具体附载物及其数量,过关免税。
漕运体系构成了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系统,有供都城消费的“京师之运”,供战争之需的“兵营之运”,供赈灾济荒的“赈济之运”。当南漕北运的格局形成之后,各王朝首先都没有考虑通过海运的形式来完成赋税的运输。漕运基本上始终是实物赋税的形式,由于漕运而流通的物质数量十分庞大,尤其是粮食,由于漕粮的持续供应,围绕都城巨额的粮食消费并未促成巨大粮食市场的形成。
——摘编自吴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汉、唐朝、明朝三个时期的漕运线路方向作出合理解释。(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漕运影响。(6分)
17. (1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设主义”
之集体 之个体
1911年《留美学生年报》创刊号介绍美国留学界情:形,强调"建设主义"是留美学界之一大特色。所谓"建设主义"有三重意涵:其一,留学生多修实用之学;其二,美国为"大建设之国",建设精神处处可见,在此留学不能不受此影响;其三,中国即将步入建设时代,铁路开矿政治法律,莫非建设事业。 据1911年留美学界之专业统计 一、选修人数25人以上 通常大学科50人,铁路工程50人,农业38人,科学34人,矿业27 二、选修人数-15—25人 商业:23人,机器工程23人,化学工程19人,电学工程15人,理财15) 三、选修人数5—15人 法律12人,政治11人,教育10人,化学9人,医学6人,语言6人 四、选修人数1—5人 神学4人,哲学3人,音乐2人,牙医1人,森林1人,建筑1人 ——据朱庭祺《美国留学界》 (1911年初到美国留学的胡适给好友写信道)弟初习农后以本年所习大干属文学,且自视性与之近,有改习arts(文科)之意,今则立定志向,不再复易矣。其故盖以弟若改科,必专习古文字,然此是小技,非今日之急。……“文学救国”今非其时,故不欲为。 ——《胡适许怡荪通信集》 (1917年胡适在归国日记中感叹)吾数月以来,但安排归去后之建设事业,以为破坏事业已粗粗就绪,可不须吾与闻矣。何意日来国中警电纷至,南北之纷争已成事实。时势似不许我归来作建设事。 ——《胡适日记全编》
评述1910年代留美学界的“建设主义”。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 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9
材料二
——摘自 《伟大的十年》
对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现象予以阐释。(12分)
19.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金银的流通
材料一
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
1400年到1800年间……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6—18 世纪中外金银比价表
国别 年代 中国 英国 西班牙
1534 1:6.363 1:11.5 1:12
1596 1:7.50 1:11.90 1:12.12
1622 1:8.00 1:12.50 1:13.13
1677 1:9.00 1:15.36
1741-1750 1:11.77 1:14.93
1791-1800 1:15.40 1:15.42
材料三 由于大批金银财宝源源流入国内,引起了急速的通货膨胀。西班牙的物价大致上涨为北欧物价的两倍,这使西班牙工业处于严重不利地位,因为其产品过于昂贵,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先是荷兰人,接着是英国人,控制了同西、葡两国殖民地的大部分运输业。西北欧人不久还供应了巴西和西属美洲所进口的制成品的90%以及利比亚半岛本身所消费的大部分制成品。最终的结果从当时一位西班牙人的以下这番抱怨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西班牙人在经过漫长而危险的长期航行之后从西印度群岛运来的一切,他们以鲜血和努力获得的一切,外国人轻易、舒适地夺走了,运回自己的祖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向中国的原因。(6分)
(2)综合以上材料,分析金银流通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