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3语言文字运用考点练透5修辞手法判断与赏析教师用书(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3语言文字运用考点练透5修辞手法判断与赏析教师用书(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1 18:59:51

文档简介

考点练透5 修辞手法判断与赏析
题型一修辞手法的判断
高分技法
判断修辞手法2步骤
典题试做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状元支招/——比对分析
第一步:细读分析
细读语段,根据语境可知,文中“槐蝉”是借代,代指高官显贵。
第二步:比对选定
将文段中所用修辞手法与题干所列选项的修辞手法进行比对。A项,借代,用“管弦”代指音乐;B项,借代,用“桑梓”代指家乡;C项,借代,用“娥眉”代指杨贵妃;D项,比喻,是否定比喻,“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
题型二 修辞手法的赏析
高分技法
这类试题往往要求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一种是给定修辞手法,一种是要求考生从语段中找出,然后再分析。
一、修辞手法的答题模板:修辞手法名称+构成+表达效果
  二、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分析3步骤
典题试做
(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__
/状元支招/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手法
题干已经明确要求分析的修辞手法是对偶。
第二步:立足语境,分析构成
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上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
第三步:结合储备,分析效果
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运用对偶(对仗)的形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剪纸灯谜”“秧歌花鼓”均选择了典型的节日活动,由点带面,凝练集中地概括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内容各具特色、缤纷多彩、花样繁多的特点,“描绘城乡风物”“传播时代精神”形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短板修辞效果分析混乱
对于不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考生分辨不清,角度混乱。在回答这类题目时,概念不清,乱贴标签,造成逻辑混乱,条理不清,分析鉴赏不到位。
针对突破 分析修辞表达效果要注意三点
1.准确把握每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准确理解给定的语境或表达目的
任何修辞手法的使用,都是为了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因此,表达的目的和语境的需要,就成了使用修辞手法的前提。如排比是为了使语言有气势,有节奏感;借代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依据情境,展开想象或联想
修辞手法的运用,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无论是比喻还是比拟,都需要在“比的对象”上进行由此及彼的相关联想;无论是排比还是对偶,都需要在表达内容或形式上进行相同或相似的想象。
对点强化
1. (2023·岳阳市教学质量监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们很早就发现太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源源不断地往外喷发物质和能量,时而平缓、时而猛烈。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此起彼伏,所引发的太阳风暴不断搅动着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在太空中产生各种各样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之空间天气。太阳打个喷嚏,包括地球在内的各大行星就得“感冒”。一般而言,剧烈的太阳活动会给地球空间带来“三轮打击”:大幅增强的X射线、紫外射线将以光速轰击地球,8分多钟后即可导致大气电离率增强,引发电离层的剧烈扰动;太阳高能粒子将在几小时之后到达地球附近,极大影响在地球周围运行的航天器安全;上百亿吨的等离子体从太阳表面以每秒上千公里的速度抛出,形成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将在几天内到达地球,引起近地空间各种环境要素的剧烈扰动。
【修辞手法的判断】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C.你们杀死一个李公仆,会有千百万个李公仆站起来!
D.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好像一把标尺,彰显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
【解析】 A项,通感;B项,拟人;C项,借代;D项,比喻。
2. (2023·广东韶关市综合测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物的保护修缮传承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在预防性保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靠科技手段,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地开展长城的日常保养维护,才能真正做到让长城延年益寿,使文物所蕴含的价值得到永久延续。
【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_“延年益寿”,运用拟人修辞,把“长城”人格化,形象生动地体现长城文物保护的巨大作用。__
【解析】 “才能真正做到让长城延年益寿”,“延年益寿”,增加岁数,延长寿命。本是用于人类的词语,此处用于长城,是把长城人格化,体现长城文物保护依靠科技手段、持续用力的效果,能够让长城得到保护和修缮,从而保持长久的文化魅力。
3. (2023·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安分的螳螂揪着一片叶子荡起了秋千;羞答答的木棉花在一点点绽放出甜甜的笑容;砂锅里飘出的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气,犹如摄人心魂的美食交响乐……在新型显示技术的助推下,观众通过屏幕“看”到的世界异彩纷呈,呼之欲出的立体视觉效果令观众叹为观止。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①拟人:把“螳螂”和“木棉花”人格化,表现了这些动物、植物在屏幕中逼真的形态,侧面突出了新型显示技术的先进与高超。②通感:“甜甜”把本来作用于视觉的开花形态移用为味觉感受,“美食交响乐”把本来作用于嗅觉的砂锅里飘出的香气移用为听觉感受,表现了新型显示技术给观众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效果。__
4. (202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的肠道内大约生存着100万亿个微生物——它们有保护你免于感染、助消化和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身体适应现代生活,我们开始失去一些正常的微生物。
有教授在研究灵长类动物微生物时发现,外界环境会引起微生物群发生变化。研究人员分别对越南和哥斯达黎加丛林中生活的两个物种进行追踪研究,发现身处不同地域,它们的微生物群截然不同。野外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像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而圈养动物的微生物群,会与其他圈养灵长类动物逐渐趋同。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①用“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来比喻“微生物群”,突出了微生物群数量的庞大和种类的繁多。②使其形象生动,易于理解。__
【解析】 画波浪线处把“野外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比作“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庞大而繁茂,“郁郁葱葱”强调充满生机,这样就把微观的微生物群数量庞大和种类繁多的特点呈现了出来,形象而生动,给人丰富的想象。考点练透6 句式变换要准确
一、句式类型及其特点
句式类型 特点
长句与短句 长句 ①修饰语(定语、状语)多;②并列成分多;③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
短句 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主动句与被动句    主动句 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
被动句 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单句与复句 单句 一般只有一个主谓结构
复句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谓结构
肯定句与否定句    肯定句 对事物做肯定判断
否定句 对事物做否定判断
整句与散句 整句 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排列整齐的一组句子。主要是排比、对偶
散句 结构不同、句式长短不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常式句与变式句    常式句 符合现代汉语语序习惯的规范的语句
变式句 改变了现代汉语正常语序习惯的语句
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口语句式   句子比较短小,结构也简单,少用关联词语,它的作用主要是使表达活泼、自然
书面语句式  多用长句,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用得较多,有时用一些文言句式,它的作用主要是使表达严谨、周密
二、变换句式的原则
1.不能改变原意,不能丢失重要信息。
2.可适当增、删、调、换词语。
3.可适当调整语序。
注意:长句与短句都是相对单句来说的。
考查热点1 长短句变换
题型一 长句变短句
高分技法
长句变短句就是将长句中的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限制性成分提取出来,把长句变成多个独立的短句。
长句变短句3步骤
典题试做
(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示例)山涧内山峦映衬,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__
/状元支招/
第一步:提取主干
通过主干提炼,主干句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第二步:理顺枝叶
复杂成分状语为“在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定语为“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于是,推断出可以改写成三个短句,分别是: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山涧内山峦映衬。
第三步:整合信息
根据“语境”细节,三句话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联,“山涧——清泉——蝌蚪”形成清晰的逻辑链条,于是,可以精准地得出答案。
题型二 短句变长句
高分技法
短句变长句3步骤
以短句中的某一句为主干,把其他短句变成修饰成分(作定语或状语),增删个别词语,调整句子内部结构,使之连贯通畅。短句变长句主要考查下定义。
典题试做
(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赣南脐橙、柞水木耳、五常大米……这些耳熟能详的土特产,如今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就是地理名称加上商品名称,强调的是产品的原产地。”法律工作者告诉记者,“地理标志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地理标志注册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后,只要满足特定的条件,谁都可以申请使用。有学者指出:“在我国,地理标志是与‘三农’联系极为密切的知识产权标识。”我国地方名优特产数不胜数,地理标志打响了特色产品的品牌。很多地理标志产品获得消费者认可,成为市场的“通行证”,展现了良好的竞争力。蓬勃发展的地理标志产品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
根据文中信息,给“地理标志”下定义。不超过20个字。
地理标志是_地理标志是由地理名和商品名组成的知识产权标识。__
/状元支招/
第一步:确定主干句
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依据“在我国,地理标志是与‘三农’联系极为密切的知识产权标识”可知属概念是“知识产权标识”,可以确定主干句是: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标识。
第二步:确定修饰成分
依据“地理标志,就是地理名称加上商品名称”可知其本质特点。
第三步:检查句子
考查热点2 散句变整句
高分技法
散句变整句,就是把长短交错的句子,改为相同的句式,或都改为长句,或都改为短句。
散句变整句3步骤
典题试做
(2022·高中语文单元练)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_(示例)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__
/状元支招/
第一步:确定参照句
分析语句特点,可以选择简单易变的某一句作为参照句。这里以“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参照句。
第二步:仿照参照句
以“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参照句进行改写。改写时要注意,“是”是排比句的标志词语,宾语“优秀代表”“光辉典范”“精神符号”是统一整齐的偏正结构短语。改写句语法结构要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
第三步:检查句子
检查组合后的句子句式是否整齐,语意是否有变化。
考查热点3 句子重组
高分技法
句子重组就是根据题目要求,在不改变原意的条件下,打乱句子的结构,改变陈述的对象,重造一个新句子。这种方式与单纯语法方面的变换相比,变化要大一些,难度也要大一些。
一、重组句子三点注意事项
1.要求重组的句子如果是单句,就必须找出要求转换的句子的主干。
(1)分析原句句式结构——单句。
(2)明确重组句子开头的词语(即陈述对象)在原句中的地位——作定语或其他成分。
(3)找出要求转换的句子的主干。
(4)调整理顺句子。
2.要求重组的句子如果是复句,则首先应明确该句的复句类型,注意保持复句关系不变。有关联词的必须把关联词找出来,然后分析开头的词语;如果必须换关联词,则必须找出可以替代原句中的关联词的词语。
(1)分析原句结构——分析原句层次关系,找出重组主体在原句中所处的位置,与原句其他成分的关系。
(2)安排重组顺序——将原句内部,按重组主体进行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定。
(3)正确表达重组——注意句间连贯衔接,可适当增加关联词或其他动词;也可删减某些词;力求表达无语法错误,语句顺畅;一定要保持原意,不能随意改动。
3.变式句的变换不是随心所欲,句子成分排列的位置往往是固定的,即使采用变式句,不同句子成分变换的位置仍是相应固定的。只是采用变式句后,句子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二、句子重组4步骤
典题试做
(2022·宁夏银川一中月考)将下面一句话改写成一个以“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为开头的单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辛弃疾初来南方任职,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他的英勇行为,所以他在这一时期,曾热情洋溢地写出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
_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是辛弃疾在初来南方任职,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之其英勇行为受到过宋高宗的赞许的情况下写出来的。__
/状元支招/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题干要求为“将下面一句话改写成一个以‘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为开头的单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第二步:读语句,析特点
原句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是原句表结果的分句的宾语。这是极为重要的一步,若不能理清原句的因果关系,很难将句子重组好。
第三步:依要求,变句式
即把原来的句式改为“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是辛弃疾在……情况下写出来的”。
第四步:看答案,细验证
短板长句变短句修饰语转化不当
长句变短句的可操作性体现在所给出长句的修饰语的构成上,即修饰语只有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或复句形式时,才可以抽取出来单独成句。但有的考生在抽取出修饰语后进行转化时,由于转化不当,造成失误。
针对突破
提取主干后,要将复杂的修饰语、多层定语或状语以及同位语等根据表达的意思,切分为几个意义相对独立的动宾结构或主谓结构的短句。为了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原句意思的情况下,还要添加必要的衔接词语(如复指代词“这样”,关联词“因而”“却”等),或删除不必要的虚词及重复性词语,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调整词序、句序,组合成连贯的句群。
对点强化
1. (2023·巴蜀中学适应性月考卷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于冰淇淋的来历,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在宫廷吃到了冰酪,然后将其制作技术带回了欧洲,这成为冰淇淋的“滥觞”。但这种说法值得怀疑。首先,马可·波罗是个做大生意的人,不见得会注意到冰淇淋做法这种“细枝末节”。他在《游记》里盛赞元廷的纸币是“大汗的点石成金术”,可是回到意大利之后也未在当地推广过纸币,更何况是冰淇淋呢?其次,若马可·波罗此举属实,为何关于意大利冰淇淋的可信记载却在几个世纪后才姗姗来迟呢?更不用说,英国出版的《牛津大辞典》中首次给冰淇淋定名“icecream”,已经是1769年的事情了。或许,符合逻辑的推论是马可·波罗这位来自威尼斯的探险家在中国品尝过冰冻甜点却没有从中国带任何烹饪或冷冻技术到意大利。
【长句变短句】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_马可·波罗这位来自威尼斯的探险家在中国品尝过冰冻甜点,但他没有从中国带任何烹饪或冷冻技术到意大利,这是符合逻辑的推论。__
【解析】 长句变短句,首先抽出主干“符合逻辑的推论是”,用“这”指代,单独成句,改为:这是符合逻辑的推论。再把原句中的修饰语独立出来:“马可·波罗这位来自威尼斯的探险家在中国品尝过冰冻甜点”直接单独成句;把“却没有从中国带任何烹饪或冷冻技术到意大利”改为“但他没有从中国带任何烹饪或冷冻技术到意大利”。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连贯表述即可。
2. (2022·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门冬是一种攀缘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天门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一部分二氧化碳储存到叶面的微型包状气孔中,将另一部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天门冬生长旺盛时,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到叶片表面的透明包状突起,其中满是天门冬储存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些二氧化碳气体就是天门冬对付火灾的“撒手锏”。
【短句变长句】请结合上面文字,给“天门冬”下定义。字数不超60字。
答:_天门冬是一种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储存在叶面的微型包状气孔,遇火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灭火的攀缘的多年生的草本植物。__
3. (2023·海南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从心底燃起来的中国力量”帮助游泳运动员张雨霏接连夺金、打破纪录;乒乓球运动员马龙以“不问终点,全力以赴”的态度激励自己,实现了“双圈大满贯”;体操选手肖若腾用超群的技艺和不服输的精神赢得了人们赞誉;“赛场飞人”苏炳添成为首个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选手……我国体育健儿的出色表现,展示了强大正能量,展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拼搏精神。
【散句变整句】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增删个别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_(示例)“心底燃起来的中国力量”帮助游泳运动员张雨霏接连夺金、打破纪录;“不问终点,全力以赴”的态度激励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实现了“双圈大满贯”;超群的技艺和不服输的精神促使体操选手肖若腾赢得了人们的赞誉。__
4. (2023·山东省威海市5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国草原拥有2000余种草原动物、1.5万余种草类植物,仅产于中国的特有植物种有沙打旺等近500种。作为筛选培育生态草、牧草和草坪草的基本材料,草类遗传资源必要的保证了我国草原生物的多样性,作物抗性育种的优异基因就来源于此。草原植物作为主要栽培作物和草种的野生亲缘种,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因此,草原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重组句子】把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为以“草类遗传资源”为主语开头的三个判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_草类遗传资源是筛选培育生态草、牧草和草坪草的基本材料,是我国草原生物多样性的必要保证,是作物抗性育种的优异基因来源。__考点练透7 “原句VS改句”表达效果对比分析
高分技法
一、“原句VS改句”表达效果对比分析的7把解题钥匙
1.倒装句式(强调的侧重点)
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结构上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这类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
(1)将定语、状语等修改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例]原句:艾草的植株有奇香,这香气纯正、浓烈、持久,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改句:艾草的植株有纯正、浓烈、持久的奇香,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分析】①原文将“奇香”的修饰语独立开来,能起到强调作用,有助于突出“奇香”之“奇”。②“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的是艾草的“香气”而非“植株”,原文的表达更加准确。
(2)在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语是可以变换的,这也是变换句式的一种方法技巧。在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语(主体)为什么更适合语境。
[例]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将颓废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构树这小小的满枝头的绿叶,依然青翠。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很多时候,草木只是草木,相视只是相视。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原句: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改句: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
【分析】根据上文“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的内容,这里应该强调“我们”主动“发现”,改句强调的是“草木”被动发现,不合语境。
2.句式变换
(1)长句与短句
长句的作用:①结构繁复,集中紧凑,逻辑严密;②内涵丰富,能细致地表达思想。
短句的作用:①强调作用;②句式活泼明快,节奏感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③节奏整齐分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④富有画面感和表现力(意境)。
长短句结合:行文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例]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
【分析】原句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整句与散句
整句的作用: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朗朗上口,语势强烈。
散句的作用: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使用广泛。
整散句结合:语言和谐匀称,富于变化。
[例]原句: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
改句:它把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却长出了红色的枝条与绿色的叶子。
【分析】原句:①“枝”“叶”两个短句句式工整,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②三个分句,一长两短,错落有致,句式灵活。
3.特殊句式
(1)反问句:改变平淡的表达,语气强烈。
(2)排比句:句式整齐,有气势,有力度,表达感情也比较强烈充分。
(3)感叹句:感情更强烈。
(4)设问句: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强烈表达情感。
(5)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味更强烈。
[例]原句: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
改句:荷花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分析】原句运用反问,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引人深思。
4.运用修辞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例]原句:山为水而开颜,水为风而改态,风景便活泼起来了。
改句:水影响了山,风吹动了水,风景便形成了。
【分析】①原文“开颜”“改态”“活泼”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山、水、风景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神情与姿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的衬托下山的别样风貌,风的吹拂下水的变幻多姿,以及山水景物的灵动之态。②改写后的句子较为抽象、呆板,不够具体生动,因而效果大不如原文。
5.运用词语
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以及表达效果。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叠词等。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
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描写精准,语言生动形象。
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名词:名词罗列,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一个个特写的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另外,如连用两字短语或四字短语,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例]原句:(巨浪)有时像充满了愤怒,哗哗地抨击着海岸;有时一小股一小股地跳上岩石来,又跳回去,比小孩子还活泼。
改句:有时抨击着海岸;有时涌上岩石,又退回去。
【分析】原句中“哗哗”拟声词,写出了海浪拍岸的声响,“一小股”形容词的使用,写出了海浪涌上岩石的状态,拟声摹形,描写海浪,细腻生动。
6.语言风格
改句多平淡,原句的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更合语境。从口头语和书面语、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考,与上下文风格和谐一致。
从口语(方言、儿化音、俚语等,活泼自然,灵活简短)和书面语(庄重、严谨、周密),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考。
[例]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原句: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
改句:在生命和生活里,人人都有笑与泪、幸福与忧恼。
【分析】①语气节奏不同:改句语气平淡,节奏感不强。②原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与文段风格一致。
7.结构安排
可以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审查,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可以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其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结构安排。还可以从句子的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
(1)逻辑性:从因果、承接、递进、目的等逻辑的合理性思考分析原句,说明原句更合适。
(2)连贯性:考虑到叙述角度和叙述重心(叙述人称、叙述主体、情感语义的侧重点不同),是否和上下文保持连贯统一(原句语序的合理性、原句句子位置变化所突出强调的内容)。
①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使情境更真切,便于抒情和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增强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第三人称:以冷静旁观者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不受时空限制。
②语句位置:
分析原句在某位置上,其内容表达更符合文段结构的需要。作用:开门见山,观点明确突出,奠定基调,适合开头,承上启下等;语气舒缓,语意完整,互相照应,适合结尾等。
[例]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
原句: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分析】①原句能更好地承接上文,在简陋房子里感受到暖意。②同时引领下文,西北风的强劲带来的满身灰尘。
[例]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忘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原句: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忘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改句: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忘却时间、空间的位置。
【分析】①原文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②原文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中的“你”相照应,又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二、“原句VS改句”表达效果对比分析3步骤
第一步:找不同
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定范围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采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典题试做
(2020·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_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__
/状元支招/
第一步:找不同
改句把原句的“又心满,又意足”换成了成语“心满意足”,由口语变成了书面语,而且位置发生了变化。
第二步:定范围
从第一步找出的不同,可以确定答题的角度:强调的重点不同、适用的位置不同、语体风格不同。
第三步:析效果
根据第二步的答题角度,结合原句和改句组织答案。
短板分析句子表达效果无处下手
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前一般在文学类文本鉴赏中出现,现在语言表达题中也有出现。此类型题目能够实现语言表达考查的多元化,体现语言即生活这一理念,也能够将文学鉴赏与语言表达联姻,实现能力考查的综合化、生活化。但考生在解答时往往会出现无处下手的问题。
针对突破
1.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看突出强调了什么。
2.各种句式的变化:分析原句句式的表达效果。
3.语序的变化:分析原句语序的合理之处。
4.用词的变化:分析原句用词的妙处。
5.修辞的变化:分析原句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6.语体色彩的变化:分析原句语体的合理之处或原句语体的效果。
7.叙述人称的变化:分析原句叙述人称的合理之处。
8.情感或语意侧重的变化:分析原句情感或语意侧重的合理之处。
对点强化
1. (2023·厦门市第四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连接、漫展、隐没”,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①原文以“枝枝叉叉”“曲曲弯弯”修饰胡同延展的形态,更具体形象;且反复使用“怎样”,拉长了“看”的过程,更符合神游的状态。②原文结构有紧有松,张弛有度,节奏舒缓而略有变化,和整个文段深沉的风格更和谐。__
2. (2023·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第十次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展望历史,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培养军事、政治人才的革命摇篮。在那个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黄埔,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他们在东征、北伐、抗战的疆场上,浴血奋战,为救亡图存,为民族独立,为实现国家统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伟大的黄埔精神。
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在那个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热血青年奔赴黄埔,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与原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_原句中的两个“一批批”间隔反复,强调数量众多。“一批批”修饰“热血青年”可以突出表现热血青年们前赴后继奔赴黄埔学习救国;“一批批”修饰“革命军人”可以突出黄埔军校在培养军事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__
3. (2023·百师联盟第二轮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石榴树是花果同枝,这边花开得艳红,那边果子已有雏形,像一群调皮的孩子,红着脸,翘立枝头,随风嬉戏。果实稍大,便褪去了艳红,如十七八岁的小伙子,透着一股勃勃的生机。石榴真正成熟,要等到中秋节。胖胖的,圆圆的,红红的,小灯笼般挂在枝头,很远就能看到它的笑脸,感觉到它的招引。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又胖又圆又红的石榴挂在枝头,很远就能看到它。”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①原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榴的成熟与可爱。②原句运用叠音词,突出了石榴成熟后又大又圆又红的特点,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③原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表达出人们对石榴的喜爱之情。__
【解析】 原句中,“小灯笼般”将石榴成熟的果实比作小灯笼,运用比喻,充分体现了石榴果红、圆、胖的特点。“它的笑脸”“它的招引”则用人常有的样貌与动作来表现石榴果实,是运用了拟人。因此,原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又活泼地写出了石榴的成熟与可爱。原句中,“胖胖的,圆圆的,红红的”运用叠音词,而且三个叠音词单独成一小分句,相对于改句“又胖又圆又红的石榴……”仅仅是作为普通定语成分来说,更强调突出了石榴成熟后又大又圆又红的特点,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原句中用诸多逗号隔开句子的不同表意内容,使得原句成为一组短句。而短句的运用,可以使句子表达节奏明快,情感表达更为强烈。因此,相对于改句的长句来说,可以更强烈地表达出人们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4. (2023·海口市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船本小,我们一坐,更小了。灯,是一盏马灯,风一吹,直晃悠。老人嘴拙,不会说什么,摸索半天,拿出两大块绍兴香糕,说,只有这些了。我们视之却如龙肝凤髓,久饿之下张口大嚼,延颈强咽,觉得是生平未见的美食。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盏马灯经风一吹直晃悠”,从语意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答:_①原句多用短句,简洁明了,节奏感强,表意灵活。②原句更能突出小船的简陋以及我们处境的窘迫,从而更自然地引出后文老人为我们提供食宿的温暖之举。③原句在语体风格和句式特点上,与前后文保持一致,衔接更为紧密。__考点练透8 辨析重点词语的含义用法
高分技法
2022年新高考Ⅰ卷21题,2023年新课标Ⅱ卷第20题都考查了辨析重点词语的含义用法。其题干要求是:下列句子中的“××”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含义(用法/含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比较点:含义、用法或含义和用法。
一、重点词语含义用法比较分析
(一)重点词语的含义
即词语的意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词语的含义与语境密不可分,又称语境义。
1.基本义
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如:“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如:“这里的河水很深。”“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这个宅院很深。”
如:“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如:“这是一个实心儿的铁球。”“河水已经冻实。”
词的本义,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例如:“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可确定“谴责”为本义,如:口诛笔伐。其余是引申义。
2.引申义
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3.比喻义
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曙光”的本义为:清晨的日光。比喻义为:比喻已经在望的幸福。
如: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老百姓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3)“赤裸裸”的本义为: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比喻义为:比喻毫无遮盖掩饰。
如:殖民者赤裸裸的残酷的掠夺,激起了土著民族顽强的反抗。
4.象征义
汉语一些词语,因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引发的联想而产生了象征意义。
比如:绿色——自然、和平、和谐、健康、希望;白色——和平与纯洁;红色——热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
比如:玫瑰——爱情;大地——母亲;白鸽——和平;莲花——洁净;清风——廉洁;菊花——高洁。
比如:杜鹃——象征深切的悲哀;青鸟——象征爱情的使者;鱼雁——象征远方来信;豆蔻——象征青春年华;红豆——象征纯真的爱情。
(二)重点词语的含义用法
1.词性分析
一般而言,一个词语的词性不同,意义也不相同。
名词(主语、定语、宾语),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补语),数词(定语、状语),副词(状语),介词(与宾语名词搭配),连词(连接两个内容,可表示递进、并列、转折等逻辑关系)
如:现代通讯设备发达,全球各地的交流愈趋频繁密集。(名词,比喻相互来往)
他没有与父亲交流,转身就离开了。(动词,沟通)
2.语法结构
词语在不同的位置,所承担的身份功能不同,意义也不相同。
如: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连词,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
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连词,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
3.代词的用法
(1)人称代词:我、你、它(他、她),我们、你们、它(他、她)们。
(2)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其,这儿、这里,那儿、那里,这样、这么样,那样、那么样,每、各、某、本、另、该、别的、其他、其余等。
(4)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哪里、怎样。
注意:代词依据语境的不同,有泛指、特指,范围大小之别。
二、解题3步骤
第一步 正确理解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法
第二步 根据语境,正确理解选项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法
第三步 将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法与选项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法进行细致比对,确定正确答案
典题试做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状元支招/——比对分析
第一步:正确理解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法
这句话是作者对每一位读者说的话,画线句中的“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
第二步:根据语境,正确理解选项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法
A项,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B项,句中的“你”是指,“我”看了看另外两个人,但并没有特指看的到底是谁,因此,“你”的意思是: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C项,句意是他的用功让所有人都佩服。“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D项,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
第三步:将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法与选项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法进行细致比对,确定正确答案
经过细致比对,C项与例句用法一致。
短板不能准确理解画线词语或
选项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法
针对突破
1.掌握多义词的义项,能结合语境巧妙分析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2.掌握词性,从语境的结构中分析词语的词性,一般词性不同,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
3.比较语境,分析结构。确定成分,明确用法和意义。
4.比较语境,确定语义的范围和对象,弄清特指和泛指。
对点强化
1. (2023·江西省赣州市六校联盟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央视纪录片《“字”从遇见你》以一字一集、一集5分钟的短视频形式,把汉字的前世今生带给观众,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传承发展,让观众感受汉字之美,树立文化自信。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B.这是为你,静静地睡着的大堰河所不知道的啊!
C.“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
D.宋恩子:刚才你说“大清国要完”?
【解析】 题干中的“你”是泛指,没有具体指代某人或某物;A项,是泛指,没有具体指代某人。B项,是特指,指大堰河。C项,是特指,指阿Q。D项,是特指,指常四爷。
2. (2023·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共同体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黎明出发,到此正是早饭时辰,于是他们就在这儿用过早饭,休息掉一身辛苦,收拾柳筐,呼喝着重望“南天门”攀登而上了。我们则乐得看这些乡下人朴实的面孔,听他们以土音说乡下事情,讲山中故事,更羡慕从他们柳篮内送出来的好酒香。自然,我们还得看山,看山岭把我们绕了一周,好像把我们放在盆底,而头上又有青翠的天空作盖。看东面山崖上的流泉,听活活泉声;看北面绝顶上的白云,品云淡风轻;看西面深谷的银雾,感朦胧之美。我们是为看山而来的,我们看山然而我们却忘记了是在看山。
下列句子中的“自然”和文中加点的“自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C.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D.所以当超过了“外头工人”(普通的自由劳动者)忍耐的最大限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起一种久已遗忘了的人类所该有的力量。(夏衍《包身工》)
【解析】 A项,“自然”是指与束缚本性的俗世相对而言的田园生活。B项,“自然”是指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C项,“自然”是指天然的,本性的。D项,“自然”和文中的“自然”都是指理所当然,犹当然。
3. (2023·福建省三明市5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智能驾驶发展也是大国博弈的一环。欧盟、美国、日本都在轮流出台政策抢占制高点。我国政策呵护智能驾驶行业发展,L3、L4等高级别智能驾驶逐步试点,技术和标准趋于完善。目前,智能驾驶正处于从低级别驾驶辅助到高级别真正自动驾驶的关键时期,技术和安全是首要考量。智能驾驶的实现,本质上是看感知、决策、执行三大核心系统的协同发展。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和”字与文中加点的“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
B.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C.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D.没有和人民群众接触过,语言不丰富,单纯得很,那是难怪的。
【解析】 B项,为连词,表并列;A、C、D三项均为介词。
4. (2023·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
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B )
A.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B.你不信吗?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
C.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我看书呢。
D.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解析】 B项和加点的“呢”都用在句末,指明某种事实。A项,用在句末,表疑问。C项,用在叙述句的末尾,表持续的状态。D项,用在句中,表停顿。复习板块四 写作
二轮任务
结合一轮备考及阅卷大数据来看,考生在二轮复习写作中容易出现以下失误:
1.多元型作文思维欠缺;
2.不完全符合题意;
3.结构不严谨;
4.逻辑思维不清晰;
5.作文缺少“自我”认识。
在二轮复习中,要加强大语文学习观,扩大考生视野;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提升思维品质;加强审题能力训练,以求立意精准;加强信息检索训练,找准写作任务。
作文二轮复习能力自评表
对于以下做法,自己能做到的请打“√”,尚未做到的请打“×”,打“×”项便是你要在二轮复习环节中,重点攻克的。
自评内容 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1.我能准确地判断材料作文题是一般的新材料作文题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前者强调概括观点,后者强调就事论事过渡到就事论理 “√”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5~6项,备考较为充分;“√”7~8项,备考充分;“√”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2.在写作前我习惯花5分钟写一下提纲,可以写在草稿纸上,潦草点也行
3.我是先确定题目再写作文的,题目能表明我的观点
4.我会保证45—50分钟的写作时间。每一篇考场作文我都能写到850-900字这个区间
5.我的作文,虽然写的字不算很美观,但能保证卷面整洁,几乎没有涂改
6.我的作文,一般都是5-7段,段落较为匀称,比较美观
7.每次新写一段前,我都会再看一次作文试题和材料,确保自己没有走偏
8.作文开头,我一定会定向引述材料,一定不会绕圈子。中间段落,我会按照逻辑展开,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结尾,我会回扣开头和材料,确保不偏题,以拿到平均分为第一要务
9.对于写作,我会一气呵成,尽量不在中途断断续续
10.作文的素材,我会优先使用自己日常考试中熟练使用的素材,还会对课文、新闻热点素材等加以引用
研真题
1.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所给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发挥的不同作用,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材料的主旨,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写作时,可立足于个人或国家角度,围绕“什么是好的故事”“好的故事有什么力量”“如何讲好好的故事”等展开论述。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它们或是情节曲折、人物生动,或是思想深刻、励志动人,如革命英雄的壮烈事迹、改革开放弄潮时代的故事、新时代追梦人的奋斗故事等。好的故事具有诸多力量。比如,它们可以极大地丰富精神生活,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激发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可以开阔视野,赋予我们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智慧;可以改变个人命运的轨迹,充分展现国家的形象。考生可以根据经验展开思考,阐述如何讲好好的故事,比如要创新方式方法、写真情实感等。
【参考立意】
1.听取奋斗故事,汲取精神力量。
2.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精神。
3.好的故事催人奋进,时代故事耀国之光。
4.书写人生篇章,讲好中国故事。
5.如何让故事充满力量。
6.充分发挥故事的力量。
2.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背景材料虽然“就地取材”,来自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但思考不能限于原材料,而要注意题干引导语,“‘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命题指向“当代青少年”,为考生指明了社会问题,即当代青少年的“安静”被打扰,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也是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涉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是青少年的正当诉求,因为他们需要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放松,沉淀,成长”,毕竟,人不是机器,特别是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全面形成。他们需要自我感悟、自我体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家长、学校和社会的片面说教或者是灌输。
引导语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原因,考生审题的关键就是要将问题明确化、具体化,将原因全面化、深入化。简单地说,就是要理清题干潜藏的因果逻辑,把握作文要论述分析的关键问题,即“为什么青少年的安静被打扰?”“为什么当代青少年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思考到这个层面仍然不够,青少年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这一诉求怎样才能实现,作文要给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体现出写作者的理性思维和时代视野。
作文文体不限,若写成议论文,切忌空洞说理,原因要讲透,措施要明确,可以围绕“青少年为何需要自己的空间?”“这一诉求如何才能满足?”展开论述,要有理有据。若写成记叙文,可以发掘自己成长过程中关于“身心自由”方面的故事,表现“我”与父母两代人之间对“自由”的不同看法,叙事可以运用“展现矛盾——消解矛盾”的叙事模式,以使故事曲折有致。作文中除了必要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之外,还要注意人物心理的刻画,以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
【参考立意】
1.给成长以空间,给思想以自由。
2.当代青少年需要“安静”的成长环境。
3.从“空间”开始,给孩子以尊重。
4.教育要关注心灵的成长。
5.挤压孩子的成长空间,是对生命的戕害。
明考向
年份 卷别 主题 命题材料 共性
2023年 新课标Ⅰ卷 故事的力量 呼应党的二十大报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热点材料 ①作文材料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②都没有情境化要求,以增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和独创性;(这一点转变最大)③考生分析质疑,多元解读,思辨能力极为关键
新课标Ⅱ卷 青少年自己的空间 与语言文字运用相结合,与青少年的成长息息相关的材料
2022年 新高考Ⅰ卷 本手、妙手、俗手 围棋传统文化的材料
新高考Ⅱ卷 选择·创造·未来 建团百年社会热点材料
2021年 新高考Ⅰ卷 体育之效,强弱之变 体育研究革命文化材料
新高考Ⅱ卷 对漫画“人”字寓意的思考 书法漫画材料
2020年 新高考Ⅰ卷 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 2020年抗疫的真实情形社会热点材料
新高考Ⅱ卷 带你走进________主持词 地名内涵传统文化材料
1.命题解读
命题解读 选材特点 1.形式上以新材料作文为主,主要采用“材料+导引语+写作要求”的模式,注重情境设计;以任务驱动作文,进行反套路化命题设计。演讲稿、书信、主持词等应用文体的要求,强调其实用性功能。2.材料选择灵活多变,既有厚重感十足的历史材料,也有关联时事热点的新闻材料,也有新颖独特的漫画材料。3.紧扣时代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代与社会,使之与时代主旋律共振,积极进取,弘扬社会正能量,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强化社会责任感。4.凸显写作主体意识,强调自我意识,写作中要注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感悟,以避免矫揉造作的空洞议论和胡编乱造的虚假故事。5.加强思维能力的考查,强调学生思维品质的塑造与提升,要求学生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在更高层次上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思考
考查能力 作文考查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逻辑推理、判断与论证等能力
必备知识 1.信息获取和加工的思路和方法。2.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等写作学知识。3.概念、判断、推理与论证等逻辑学知识。4.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知识,包括语言、修辞知识、文体知识等。5.高考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规范
2.命题指向
2023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语文作文试题共4道。试题文字简洁,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贴近考生生活实际,鼓励考生个性化表达;坚持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关注社会生活;考查高阶思维品质,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1)高擎思想大旗,坚定理想信念。统筹设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融入试题。一是直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原著原文;二是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系列讲话精神,如“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思维能力”“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等。
(2)立足学生生活,鼓励个性表达。作文题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每道题可书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相当多,学生既能紧扣时代脉搏书写重大主题,也能结合个人生活与学习,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个人成长中的感悟与思考。
(3)精选思辨材料,提升思维品质。全国甲卷思辨型作文材料文字精到,启人深思,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观察、归纳相应现象,并凝练成鲜明的观点,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4)阅读写作关联,引导深度学习。新课标Ⅱ卷是读写结合类新题型,根据本试卷其他模块的阅读材料,生发出相关写作话题或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在读、思、写之间转换,做到深入阅读、延伸思考、个性写作。
2023年高考四道作文试题合理布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学细悟笃行。试题精心选材、精心设问,题面简洁但意蕴丰富,启人深思,切实发挥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3.命题预测
高考作文是整个语文试卷的重头戏,甚至可以说,抓住了作文就抓住了语文,分析2023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到启示,从而为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提供方向。2024年高考作文,仍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命题:
(1)关注社会热点,感悟社会生活。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2023年的作文题虽然没有在此方面明显体现,但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是作文的永恒命题。作为2024年的考生,仍要坚持这一目标不动摇,坚持“文以载道”的写作思想,从而写出有价值、有思想的优美文章。
(2)坚持辩证思维,写出思想厚度。面对作文,我们要从哲学中汲取营养,坚持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用这些哲学思想来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
(3)关注课本学习,全面理解内涵。伴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实施,统编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高考作文命题也在有意向课本靠拢。作为2024年的考生,要明确这一命题规律,充分落实课本所提供的内容,不断内化,用课本激发自己的写作思维。
(4)关注作文母题,学会思考问题。回顾近年的高考作文,比较受命题者关注的话题有:人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节操、幸福、信念等),情感关怀(关注艺术、感悟生命),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以人为本、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知恩图报、礼貌孝顺等),人与自然(自然对人的启发、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等),人格精神(青春奋斗、自信自强、追求奉献、公正廉明等),为人处世(和谐平等、交流互助等),思维方式和辩证看问题(得与失、成与败、机遇与挑战等)。抓住这一规律,就可以缩小备考范围,用有限时间取得更大的价值。
知晓考查点
1.高考语文考纲对作文的要求
高考重点考查内容 (1)一点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2)四面 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指引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
③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④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提升高考对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
学生应具备的9大核心素养 (1)责任担当 诚信友善、合作担当、法律信仰、生态意识
(2)国家认同 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
(3)国际理解 全球视野、尊重差异
(4)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5)科学精神 批判质疑、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6)审美情趣 感悟鉴赏、创意表达
(7)学会学习 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8)健康生活 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9)实践创新 劳动意识、技术运用
2.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方向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方向  (1)思想方向 ①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②要培植现代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法治(规则)意识、科学意识、人文意识
③五大理念引领方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2)思维方向 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事物有正面,有反面;有主流,有支流;有成绩,有问题;有长处,有短处。看问题时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由此及彼地分析事物。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③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做出正确推断
(3)表达方向 ①技巧:表达方式、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②语言:有文采(词、句、修辞、表达风格)
知识回扣
考点练透1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考查热点1 关系型作文审题立意
高分技法
一、审题立意遵循四大原则
原则 具体说明
整体性原则 审题立意时要有整体意识,要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所给材料的意旨,最忌讳根据材料局部“断章取义”
多项性原则 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筛选性原则 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要对所得到的立意进行适当的筛选。力求做到多中选稳,稳中选优,优中选深,深中选新
论理原则 不能“就事论事”,要联系实际生活,谈出感悟,论述材料包含的事理,追求立意深刻、新颖。千古文章意为高,一篇考场作文的优劣,关键在于立意的高低。立意求深,就如同璞中寻玉。在考场作文中,相同的角度写的人多了,必然会“撞车”。要想脱颖而出,应兼顾“别开生面”和“立意深刻”两个方面
二、关系型作文审题立意2步骤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不断创新,既有情境作文,又有新材料作文,还有主题作文。其实,无论题型如何创新,材料如何多变,它们的本质就是“关系型”作文,即在材料中提出二元或三元关系问题,要求考生辩证、立体地分析多元关系,以此考查考生面对“关系型”作文所体现的理性、思辨性思维。
第一步:从材料中拎出核心概念,并确立其含义
关系型作文所给材料中或明或暗地提供了一组或多组概念,审题的第一步就是找出这些核心概念,并迅速、准确地确立其含义。如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材料给的是《红楼梦》大观园一个亭子的三种命名,初读有点“绕”,而材料提示语提示得很明白: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里的“移用”“化用”“独创”,就是三个核心词语,这道题其实就是要求考生思考这三者的关系。
在结合材料理解核心概念的含义时,对其“比喻义”要全面理解,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中出现的“本手”“妙手”“俗手”三个概念,本是围棋术语,在审题立意时要还原其本义。
第二步:运用思辨思维,建立多元关系
(1)二元关系的建立
按照思辨思维,二元关系存在着无限可能性,而一上来想到的关系往往是最浅显、最表层的,如果能立体、深入地思考,则会使审题立意走向深刻。如“苦与乐”,一上来可能思考是并列关系,“人生既有苦,又有乐”;再想想可能为因果关系,“因为苦,所以乐”;接着想可能为条件关系,“只有苦,才能乐”;深入再想为转化关系,“苦可以转化为乐,乐也可以转化为苦”。如果多点儿深入思考,何愁立意不深刻多元?
二元关系,存在着先后、并列、递进、因果、条件、假设、目的、主次、转化等种种联系,面对关系型作文,审题立意时要想想这些可能的关系。
(2)三元关系的建立
三元关系的建立要比二元关系更复杂,三者的关系必须兼顾,否则可能偏题;不过,也有窍门,就是善于把三元关系转化为大的主次轻重型二元关系。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仔细推敲材料的表述逻辑,原材料还是以“本手”与“妙手”的关系为主,以“本手”与“俗手”的关系为辅;只有练好“本手”,方成“妙手”,否则,沦为“俗手”;如果不重视“本手”,好高骛远地追求“妙手”,则只能陷入“俗手”。这里,无论谈哪种关系,都必须强调“本手”的重要性。
再如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题目存在着“移用”“化用”“独创”三元关系,如何处理呢?
①移用、化用固然重要,但唯有“独创”才是根本与灵魂。
②移用为基础,化用为翼,独创方为魂。
③独创固然重要,但离不开移用与化用,否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④移用为基础,独创为目标,而化用则是桥梁。
无论是怎样的立意,都是以其中一个为主,其余二者为辅。
因此,二元思辨是三元思辨的基础,要阐述好三元关系,基础还是要阐述好三者各自彼此之间的二元思辨关系,处理好三元谁为主、谁为辅的问题。
在关系型作文中,能够全面、深刻、立体地分析二元或三元关系的,方为审题立意的佳构。但在实际写作中,不少考生存在着思辨能力不足的问题,拘泥于“非此而彼”的“二选一”式单项思维模式。如果在平时的审题立意训练中,有意识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运用这种思辨性思维,就会发现二元或三元之间存在的多种关系。
典题试做
(2022·青桐鸣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齐桓公要任用贤才宁戚,有大臣希望桓公派人去打听其口碑。桓公说:“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东汉末年,曹操采取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被任用,他最终平定了北方。
魏征劝谏唐太宗要任用有贤德的人,说“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唐太宗认为他说得颇有道理。宋代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认为任用人才,首先要考虑其品德。
以上材料很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状元支招/
第一步:从材料中拎出核心概念,并确立其含义
所给材料有两段文字,共四则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齐桓公、曹操为代表的“唯才是举”者;一类是以魏征、司马光为代表的“唯德是举”者。第一段与第二段形成相反关系,前者强调“才”,后者强调“德”。所以核心概念是“才”“德”。
材料并未完全给出“才”“德”的解释,只是曹操认为只要能平定天下的就是“才”,曹操对“才”的理解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当然,司马光认为“德”为主,也有当时的背景。因此,关于“才”“德”的含义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比如,“德”即道德,可细化为“勤奋上进、自强不息、勇敢顽强、轻财重义、尊老爱幼、爱家卫国”等传统美德,“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互谅互让”等社会公德,以及各行各业所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才”即才能、才华,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有学能致用、用则见效、于事有益的“正才”,也有学不能用、用也不及“正理”、于正事无补的“歪才”。
第二步:运用思辨思维,建立多元关系
建立关系,确定立意(至少写出五种关系)。
(1)德才兼备,方为王道。(并列关系)
(2)以德为先,以才为后。(先后关系)
(3)德是做人的根本,才是立身的依据。(条件关系)
(4)德是成事的基础,才是成事的保证。(条件关系)
(5)德才兼备就是人才,有德无才当为好人,有才无德便是小人,无德无才谓之庸人或无赖。(统一关系)
(6)德为统帅,才为副将。(主次关系)
(7)重德或重才的前提是现实需要。(主次关系)
(8)德胜才善,才胜德险。(主次关系)
短板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绝大多数是“二元对立”关系型作文题,如果盲目的训练,不知反思总结,或许会偏离备考方向,让学生陷入思维误区。
1.偷换核心概念。
2.忽视材料中的二元关系,只谈其一。
3.只顾澄清概念,没有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4.不论证核心概念,也不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是谈达到统一二者的方法,说理空洞,或霸道说理。
5.澄清了核心概念,也辨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对关系的辨析牵强,或浅尝辄止,流于形式。
针对突破
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作文材料中呈现思辨双方(或三方)存在的逻辑关系。
1.两方面需要同时做好,从材料挖掘做好的具体内涵(一般从条件角度思考),比如《铭记与忘记》。
2.侧重一方面,分论点从一方打开,但不能脱离另一方论证,比如《自由与纪律》,侧重在纪律。
3.设置情景打开(相容关系或取舍关系皆可),比如《屈与直》。
4.从对象打开(个人、社会、民族等),比如《谦虚与表现》。
对点强化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1.确定核心概念
第一则材料说明的普遍道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以概括为共赢;第二则材料说明的普遍道理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可以概括为求同存异。故为二元作文。
2.确定概念内涵
共赢就是既符合自己的利益,又能促进与他人的共同发展。它是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求同存异意思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共赢是目的,求同存异是原则和方法。
3.确定概念外延及两者关系
为何共赢是目的?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类命运共通,休戚与共。
为何求同存异是原则与方法?因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通过求同存异才能实现共赢。
【参考立意】
1.和谐共生,纷彩共赢。
2.在利他中利己,在合作中共赢。
3.合作共赢谋发展,勠力同心创未来。
4.一枝独秀不是春,和而不同春满园。考查热点2 漫画作文审题立意
高分技法
一、漫画类作文类型及高分突破
“漫画类”材料作文,从漫画的内容、创作目的等角度看,可分为教育、想象、讽刺、哲理四大类。下面,结合漫画材料分别谈谈其立意的方法:
1.教育类
教育类漫画,多采用写实的手法,选取具有时代感、先进性的人物、事件,通过一幅,或者内容相互关联的几幅漫画,表现对先进人物的赞扬,从而引导社会公众,向画中人物学习,发扬他们的精神,践行他们的主张,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这类漫画作文的审题要注意:(1)弄清漫画中的人物,他在做什么、说什么;(2)从人物行为、语言里,提炼具有先进性的思想、品质;(3)从赞扬、倡导的角度立意,确立自己的观点。
2.想象类
想象类漫画,多给出生活的一个片断、细节等,配以文字或标题,从而引发读者对漫画里未显示内容的联想、想象……这类作文试题,一般要求考生采用“因实写虚”的手法,即由漫画里显示的一小部分能看得见的生活现象,想象出漫画外的、被漫画家省略的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
想象类漫画作文试题,立意要注意:(1)审视题干,把握条件与要求,根据这些条件与要求立意;(2)看清图里生活片断,弄清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根据人物关系发挥想象。
3.讽刺类
讽刺类漫画作文,多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物、现象或自然界的花、鸟、虫、鱼等为表达对象,表达漫画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观点态度等。
这类漫画作文试题立意要注意:(1)观察漫画里的人、物,弄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从整体把握漫画的寓意;(2)弄清讽刺对象是“谁”“什么”,他(它)的思想品质、道德风尚、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怎样的缺失等;(3)或从漫画整体寓意,或从讽刺对象缺点等方面确立作文立意。
4.哲理类
哲理类漫画作文,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人、事、物,用生动形象的场景、细节、故事等,昭示深刻的哲学道理,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具有“寓理于事”的特点。
哲理类漫画作文,审题要注意:(1)把握形象。观察漫画里的人、物,弄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2)抽象哲理。从整体上把握,考察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出漫画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3)从自己对作者哲学思想的理解、看法的角度立意,当然,也可以“反弹琵琶”,从其思想的反面立意。
二、漫画作文审题立意3步骤
第一步:描述画面内容(此为作文的原材料)
这幅题为“……”的漫画由X部分构成,中间……上面/下面/左边/右边……
第二步:揭示寓意(此为作文的立意)
1.画面的对象(人或物)做了什么事情?
2.判断这件事是对还是错,为什么?
3.联想现实社会中一类事件或人;(物 人,一个人 一类人,一件事 一类事件/现象);或联想漫画主体各部分中间的关系。
第三步:确定立意(角度:怎么办,为什么)
典题试做
(2023·高三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状元支招/
第一步:描述画面内容(此为作文的原材料)
漫画材料由图画和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画中间部分为一位身材健硕的男子一手拿凿子,一手高举锤子,正在雕塑自我,把自己从普通的石头变成精美的工艺品。文字部分内容为:痛出来的华丽,才能颠倒众生。
第二步:揭示寓意(此为作文的立意)
1.画面的对象(人或物)做了什么事情?
一位身材健硕的男子一手拿凿子,一手高举锤子,正在雕塑自我,把自己从普通的石头变成精美的工艺品。
2.判断这件事是对还是错,为什么?
对/可取,因为痛出来的华丽,才能颠倒众生。
3.联想现实社会中一类事件或人,或联想漫画主体各部分中间的关系。
赞美了能经历雕塑自我的痛苦,蜕变得华丽、颠倒众生的人。
第三步:确定立意(角度:怎么办,为什么)
我们必须经历/承受雕塑自我的痛苦,才能蜕变得华丽,颠倒众生。
或若想华丽得颠倒众生,我们必须经历/承受雕塑自我的痛苦。
短板
短板表现 出错原因
偏离题旨,无的放矢 考生观察漫画往往不够仔细,不能准确抓住画面的主题,同时对漫画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认识肤浅,拓展不够 联想拓展不够,仅仅停留在漫画本身,缺少联想与拓展,没有联系社会生活现象,没有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揭示出一定的人生哲理
针对突破
1.弄清构图要素及联系,整体把握画面内容
对于漫画类作文,要先仔细分析漫画中的单个元素,包括人物及其神态、动作、外貌,漫画背景,漫画标题,以及漫画表达的情感和价值导向等。抓住漫画的主要元素,主要元素往往隐含着创作者的态度倾向,进而确定人物之间、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以便准确地把握漫画所传达的信息,把握创作者的意图。另外,漫画的构图要素不是孤立无依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撑的。若是多幅漫画,则要注意各幅漫画之间的互相联系。
2.仔细揣摩漫画文字信息及人物身份
漫画的题目,是创作者创作意图最明确的外露,而画面中的文字,有交代背景如时间、地点、环境等作用。结合漫画的文字信息来思考,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漫画的内容,揭示漫画的主旨。另一方面,漫画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也隐含着创作者的观点态度,审题时不可忽略。
3.立足画面,充分展开联想、想象和引申
漫画大多以夸张、变形为主要创作手段,委婉含蓄地把要表达的意思显示出来。因此,在分析画面时,不要只顾画面的表面,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观察思考能力,进行想象、联想,仔细推敲,表述出漫画的深层含义。
对点强化
(2023·山东烟台一模)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漫画内容为一个小孩在烧开水,一个长者在旁边进行指导。其中重要内容为漫画中的两句话:孩子问:“柴火不够怎么办?”长者曰:“把水减少一半就好了。”长者的解答,从中体现出了生活的智慧与人生的哲理。“柴火不够怎么办?”一般人的思维往往是想办法去找柴火,但有时是没有办法再找到柴火的,如此,如何达成烧开水的目的?长者的智慧在于,宁可舍弃一半的水,这样还能得到另外一半水。
漫画启示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妨转换思维,肯“舍”,最后才可能“得”。人生中,我们也应学会取舍,为了实现目标,要勇于舍弃;暂时的舍弃,是为了更好的得到。人生中的“舍”自然不是一半水这么简单,那么,什么该舍,什么时候舍,舍了之后可能会有哪些问题……这些都应该全面思考,辩证分析。
写作时,考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及当下存在的社会问题,辩证分析取与舍、得与失的关系,分析我们每一个人为何要进行取舍,应如何正确看待得失等。
【参考立意】
1.学会取舍,成就人生。
2.肯舍方能得。
3.于取舍之间,悟人生之道。
4.把握舍得智慧,于平凡中创造非凡。考点练透2 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
高分技法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一般包含“写作材料+情境任务+具体要求”三部分,其中“具体要求”即“三自”(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四不”(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和材料作文的普适性要求,这里不再赘述。所谓审题,就是既审材料,又审情境任务,而且重点是后者。下面只讨论“写作材料”和“情境任务”两部分。
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2步骤
第一步:审材料——抓住关键,读懂内容,全面把握
1.综合材料,抓住核心概念、关键语句、重要对象等要素,读懂并概括内容。
2.综合材料内容及相关要素,读懂材料内容。
3.分析材料既要抓住关键语句,又不能忽视材料细节,需要“全面把握”。
有些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总会或多或少地或“一叶障目”,或“丢三落四”,遗漏材料的部分内容,造成审题偏差。所以,大多数材料作文题,都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就是提醒考生在审题时切勿断章取义。
特别说明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不少是复合型材料,理解时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将复合型材料从时间、空间、属性等角度进行分类处理,找到碎片化材料的内在关联;(2)对多则材料可以采取异中求同法,把握文章内容。
第二步:审情境任务——把握情境,明确任务
1.审准情境
即试题给出了什么样的写作情境,或班级读书会,或国际交流大会,或毕业赠言等。
2.明确任务指令
(1)内容指令。就是要求你写什么内容,这是审题关键中的关键,要认真、仔细地斟酌每一个字词,尤其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绝不可发生理解上的偏差。如2020年全国Ⅰ卷中“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感触”“最深”是关键词,“最深”暗含三者的比较。又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Ⅱ卷中的“地名”,就是最核心的词,绝不可等同于“地方”。
(2)写作主体指令,即写作主体是谁。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令”对写作主体的要求不仅是“考生”的实际身份,而且是置于真实具体的写作情境中的交际主体,因而对写作主体就有时代背景、身份、年龄、职业、经历等方面的显性或隐性规定。审题时一定要明确这一点。
(3)写作对象指令,即读者对象是谁。过去,高考作文写作是长期缺失读者对象意识的。如果有,也是投阅卷者所好。现在,写给谁的,任务指令中已经很明确、具体了。
(4)对话或文体指令,即使用什么样的对话文体。如材料规定的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等。
在完成这两项审题任务的基础上再准确立意: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联系。
①对于分析材料时所得出的基本观点,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多角度思考,深化认识。
②联系时代、文化、个人等因素,进一步理清材料的内涵与现实意义,深入思考。
典题试做
(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状元支招/
第一步:审材料——抓住关键,读懂内容,全面把握
(1)抓住关键:鲍叔(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选一人)——辅佐、对桓公说、甘居其下等。
(2)读懂内容:材料讲述了齐桓公在管仲、鲍叔的辅佐下一匡天下的故事。
(3)全面把握:结合“终成一代霸业”“多鲍叔能知人”等细节,我们可以初步得出鲍叔善于举荐贤才的观点。
第二步:审情境任务——把握情境,明确任务
(1)把握情境:班级读书会。
(2)明确任务:
任务指令 具体内容
内容指令 对哪个感触最深
主体指令 班级的同学
对象指令 所在班级的同学们
文体指令 发言稿
(3)巧立意: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联系。
①对于分析材料时所得出的基本观点,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多角度思考,深化认识。
a.结合重要词句(辅佐)思考:忠君为国。
b.结合重要词句(非管仲不可)思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慧眼识珠,心胸宽广。
c.结合重要词句(甘居其下)思考:不为私利,胸怀大义,顾全大局。
d.结合重要词句(终成一代霸业)思考:为国着想,一心为国。
e.结合重点词句,综合思考:舍利取义,立人达己。
②联系时代、文化、个人等因素,进一步理清材料的内涵与现实意义,深入思考。
a.联系时代: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业绩观。
b.联系文化:这是家国天下的情怀。
c.联系个人:我们应知人知己,了解时代的需求,胸怀宽广,以天下为己任。
短板
1.误当成话题作文来写
话题作文一般只是提供一个话题,在这个话题的范围内有很多个点、很多个方面可以谈。现在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需要考生成为一个紧紧围绕该则材料的理解者、阐述者,而不是从所给材料出发,做一个漫无边际的发挥者。
2.忽略限制条件
因为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必须就事论事、就事论理,也就是要求写作者务必要紧紧围绕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来阐述事实、论证道理,而不能偏离原材料,所以要写对这样的作文题,分析所给材料的特点非常重要,这些特点就是命题人设定的限制条件,考生在读完材料后要准确判定:这则材料讲的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地点、什么样的时间用怎样的方式做的什么样的事情”,而不能笼统地了解“谁做了什么”。
3.游离于材料之外
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材料是立意的来源,是文章的写作对象,是要分析的主体,是主要的论据,全文都得紧紧扣住材料展开。由于有些材料的特定领域,有些同学对材料的内容了解甚少,不知道从哪里分析展开,于是丢开原材料,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符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法的。
4.对题目中提出的任务落实不到位
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任务”是命题人为了防止猜题押题套写而增加的限制性,它避免了新材料作文可写的角度宽泛,从而不利于高考阅卷和选拔的弊端。一篇文章任务落实得怎样成了评分的重要标准。题目中的任务到底有几个,任务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既全面又有重点地把任务在文中体现出来,这些必须明确。由于有的任务还是隐性的,需要考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找到。
针对突破
1.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下达一个指令性任务,让考生更好地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择最好的角度来作文。
2.任务驱动型作文,着力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要注重针对性和对象感,突出作文的目的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完成作文。
3.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全面读懂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抓住材料的一点就作文。
4.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比较的内容、比较的点,均来自材料,考生必须找到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必须有足够的事实支撑自己的观点,并作出入情入理的分析论证。
5.任务驱动型作文往往在材料中出现多个人物、多种看法,它们的关系往往相同、相反、相对、递进等等,考生必须对每一个都要做出准确的分析、评价、概括,以便论证自己“更喜欢哪一个或更赞成哪一个”。
6.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有点像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对于材料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观点,都要逐一分析、比较,求同求异,辩证思考,以便于立论。
7.任务驱动型作文就“任务”而言是就事论事,绝不允许离开“任务”作文;就论证而言又是就事论理,因此它要求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8.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必须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是什么?必须认识清楚,否则累死也无功。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的难度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特别是对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来说。
9.任务驱动型作文往往暗示作文的写法,比如2015年课标Ⅱ卷作文题,“你认为谁更有风采?”“更”字表明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论证自己的观点。
对点强化
(2023·广东深圳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由冲浪这一体育运动现象,引出人生思考。考生读完材料第一时间应该思考的是“冲浪”这一现象的本身具有什么内涵,而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可知,要成功冲浪,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海浪高且大,且可控;二、冲浪板尺寸合适,能灵活操控;三、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良好的身体素质。这其中,海浪和冲浪板是外在客观条件,冲浪者是内在主观条件。正如材料中所言,“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海浪和冲浪板是成就这项精彩运动的外在条件,这些因素,天然可以成就,人工可以形成;而冲浪超凡的勇气、高超的技能和过硬的身体则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而在试题写作任务中,第一句交待时代大背景,第二句给出写作任务,回答新时代我们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的问题。注意这里有一个比喻句,“时代的浪潮”,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是谁?从考生来看,当然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文章要有“我”“我们青年”的融入,要有时代、身份意识的明确体现。
对此,写作时,同样可以借用“冲浪者”这一比喻来展开写作,说明我们新时代青少年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勇担使命,冲锋突破,奋勇向前。对此可由冲浪运动引申说明,新时代青少年同样在时代之浪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时代舞台广阔,机遇巨大,但挑战也巨大。时代之浪够高够大,但是我们只要奋力拼搏,也是可以完全掌握的,“风浪越大,鱼越大”。我们要勇抓时代机遇。对此,我们还要找到人生的“冲浪板”,就是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技能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时代发展中彰显自己的个人价值,演绎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做好迎击时代浪潮的准备,要有迎接挑战、搏击时代风浪的勇气、担当、自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含专业技能、学识才华),积极修炼己身,锤炼勇毅品格,练就过硬本领。
【参考立意】
1.做一名有勇有谋的时代“冲浪者”。
2.站在时代的浪尖起舞。
3.练好“冲浪”本领,实现民族复兴。
4.修己身,借外物,抓机遇,实现复兴梦。考点练透3 议论文主体段落的写作技法
如果说整篇作文是一串精美的项链,那么段落就是组成项链的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就像任何一颗珍珠出现瑕疵都会影响整串项链的价值一样,文章的任何一个段落出现问题,也会影响整篇作文的质量。主体段落的写法是文法的问题,法高则文必妙,因此应当特别重视。
高分技法
要增强议论文的阐释性,关键是要写好议论文的主体段落。一篇好的议论文,必须有标准的议论段: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等,它们功能各不相同。
观点句:放在段首,紧扣总论,准确鲜明。
阐释句:紧跟观点句,阐述并丰富观点句,力求清晰、简洁、易懂。
材料句:紧接阐释句,举事实论证,叙述讲究简明扼要,选材角度准确。
分析句:结合材料,就事论理,对事实进行剖析。
结论句:归纳结论,回应段首观点句,由个别到一般。
一、常规式标准议论段
常规式标准议论段是标准议论段最基本的写法,段落依次由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等五种不同功能的句子组成,一个议论段其实就是一篇微型议论文。
结构模型: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例]扬长避短,成就辉煌。【观点句】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功,需要扬自己所长,避自己所短,而不能一味地去补自己的“短板”。【阐释句】史铁生原本要当运动健将,可19岁那年无情的上帝夺去了他健美的双腿,文学成了他活下去的理由,他也为文学的天空增添了最瑰丽的云朵!【材料句】残疾,那可是人生最大的短板啊,上帝可以剥夺他站立的权利,可无法剥夺他爱思考、爱文学的习惯,生命中的长板还在,正是靠这块长板,他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学辉煌。【分析句】人应当根据自己的特长,确定主攻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如此当然也最容易成功。【结论句】
【运用点拨】
这个议论段共五句话,第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其实就是分论点;第二句话是对分论点的解释,揭示分论点的内涵;第三句话叙述论据材料;第四句话分析材料,促进材料与分论点的融合;第五句话总结全段,回扣分论点,首尾照应。五句话构成一个议论段,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有结论,就是一篇微型议论文。
二、增强式标准议论段
增强式标准议论段是相对常规式标准议论段而言的,常规式标准议论段通常是一则材料+一则分析,而增强式标准议论段则是两则材料+两则分析,或者更多。
结构模型: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1+分析句1+材料句2+分析句2+结论句。
[例]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1】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1】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2】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2】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运用点拨】
在这一议论段里,阐释句和结论句之间,两次列举论据材料,并分别对其进行分析。这实际上是在常规式论证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层次的事实论证。这样论证就显得更加充分,说理也更加有力。
三、铺排式标准议论段
铺排式标准议论段,其实就是利用铺排的手段叙述事例,组织论据,这是许多有经验的考生常用的方法。它不同于常规式只用一则材料,而是铺叙多则材料,也不同于增强式多则材料分开叙述,分开分析,而是三则或三则以上材料构成排比,然后再对其进行分析议论。
结构模型:观点句+阐释句+排比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例]左拉说:“世界的存在,就是以爱为养料。”爱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创造奇迹。【观点句】爱祖国,爱父母,爱苍生,因为有爱,平凡的人也迸发扛鼎之力。【阐释句】44岁的苏以彬为了女儿关掉餐馆,与女儿备考大学,成为学霸的同时也修复了父女关系;韦慧娟背瘫痪儿子上学13年,孩子成绩优异,知恩图报;54岁的朱家谷夫妇10年收900万个塑料瓶供儿子出国留学,孩子已学成归来。【排比材料句】正是父母的大爱让孩子们有了飞翔的勇气和前行的力量。也因为这份爱的力量,让这个世界充满人情的温暖,让我们在这个冷漠的社会有了更多泪流满面的机会。【分析句】爱改变了你我,改变了世界,有爱就有力量。【结论句】
【运用点拨】
在结构上,铺排式与常规式没有区别,只是单一的材料变成了复合材料,用一组大致相同的句子来叙述苏以彬、韦慧娟、朱家谷夫妇三则材料,这种铺排叙事简洁,内容集中,可以增强论据的集团效应。
四、对比式标准议论段
对比式标准议论段,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选择材料,叙述论据,并对其进行分析议论。这种构段方法,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正反对比论证。
结构模型:观点句+阐释句+正面材料句+分析句+反面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例]沉稳从磨难而来。【观点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阐释句】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正面材料句】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分析句】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不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反面材料句】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分析句】所以,年轻人要勇于面对磨难,临危不惧,居安思危,在磨难中历练沉稳。【结论句】
【运用点拨】
文段在阐释句之后,先举几个贤人历经磨难而终究成功的事例,再述秦王朝三世而亡的事例,正反对比鲜明,论证指向一目了然。文段每叙述一则材料,随即进行议论分析,其实也可以先叙述正反材料,然后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五、正反式标准议论段
这里说的正反式标准议论段,是就对材料的分析而言的,不同于论据材料本身的正反对比。这种构段模式,一般在材料句之后先借助因果分析对材料进行正面分析,然后再用假设推导的方法从反面对其进行分析。
结构模型: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正面分析句+反面分析句+结论句。
[例]人要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命运。【观点句】命运不是上天设定的一成不变的“囚室”,而是多种现实力量决定的动态的“客栈”,奋斗是改变个人命运的不二法门。【阐释句】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材料句】正因为他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没有因“埋没”而“窒息”,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正面分析句】试想,假如他在“埋没”的岁月里,浑浑噩噩,自甘平庸,或是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又岂能冲破“埋没”,脱颖而出?【反面分析句】奋斗,让饱经风雨的生命美丽绽放!【结论句】
【运用点拨】
文段在叙述论据材料之后,用“正因为……”对论据材料作正面分析,再用“试想,假如……”对论据材料进行反面分析,由正而反,正反结合,说理充分,论证有力。
六、融合式标准议论段
融合是指材料和分析高度融合,难分彼此。有一些事例家喻户晓,用不着专门的叙述,用这样的材料做论据,就可以省去对材料的叙述,而以分析代替叙述,将材料和分析融为一体,以增强议论的力度。
结构模型: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分析融合句+结论句。
[例]学习和成长都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观点句】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阐释句】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呢?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而享誉世界呢?【材料、分析融合句】所以我们要摈弃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梳理勤学苦练、积少成多的人生态度。【结论句】
【运用点拨】
这一议论段实际用了三则论据材料,一是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二是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三是陈景润攻克数学难题的故事,因为这几个故事人们耳熟能详,考生省去对它们的介绍,直接进入分析,也恰到好处。
七、简化式标准议论段
简化式实际上是省略了材料句的标准议论段,除此以外,还可以省略阐释句和结论句。
结构模型:观点句+材料句+分析句。
[例]自信,但不能盲目。【观点句】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材料句】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分析句】
【运用点拨】
这一议论段只有观点、材料和分析三种功能的句子。但无论怎样减省,也不能省去对材料的分析,那样就只有孤零零的事例了。观点+事例,没有分析论证,以叙代议,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大忌。
八、引言式标准议论段
引言式是以名言为材料的,同样要对其进行分析,没有分析,直接拿来做论据,往往武断。
结构模型:观点句+材料句+正面分析句+反面分析句+结论句。
[例1]开端决定终端,入手决定出手。【观点句】《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正面分析句】不自“毫末”,何来“合抱”?不起“累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反面分析句】可见,“始”之重要,一切贵在“始”。【结论句】
[例2]积累是生命的年轮。【观点句】《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正面分析句】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反面分析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结论句】
[例3]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精髓。【观点句】《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发展而来、累积而成的。这“大”“高”“远”中分别包含着“小”“矮”“近”,“小”“矮”“近”中则分别孕育着“大”“高”“远”;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交错共生。【正面分析句】没有“小”,也就无所谓“大”;没有“矮”,也就无所谓“高”;没有“近”,也就无所谓“远”。【反面分析句】可见,大小、高矮、远近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结论句】
【运用点拨】
同样的名言材料,经过不同的分析,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不同的论点服务。可见对材料的分析的重要。对于主体段而言,最核心的构件是观点、材料和分析。分论点是主体段的灵魂,没有分论点,主体段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散谈。而材料和分析则是构成主体段的血肉,没有材料,只有分析,主体段是空泛的,而缺少分析的主体段,只是材料的简单展示,无法产生无以辩驳的逻辑力量。
典题试做
(2023·新高考模拟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以“青年有担当,中国有希望”为中心论点,写一个议论文主体段。
要求:①必须写观点句、事例句、分析句;②字数控制在200~300字。
/状元支招/
1.青年是五六点钟的太阳,青年有担当,中国才有希望。(观点句)如果把国家比作一棵大树,那么青年人则是树的主干,树的葳蕤往往不取决于花的多少,叶片的新老,而在于枝干粗壮程度和抵抗风霜雨雪的能力。试想如果不是无数青年人的接力奋斗,又怎会有中国今之辉煌。(阐释句)古有一代枭雄孙权,年少万兜鍪,占据东南大壁江山,光大父兄事业,风光无限;近代有鲁迅弃医从文,以改造人民思想为己任,以先进思想注入文学,勇做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使中国文化领域空前繁荣;今有“蛟龙号”总设计师、潜航员叶聪付出超出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让大国重器落地。(事例句)【三个论据,形成排比,加强气势。】正是无数如他们般有担当的青年前赴后继、接续奋斗,方使中国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一派生气!(分析句)
2.青年有担当,中国有希望。(观点句)正如林肯所言:“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责任,我亦能负。”(阐释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每个青年都要有勇于担当国家责任、时代使命的精神。什么是勇于担当的精神?勇于担当精神是年少周恩来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是1919年5月4日无数青年学生为了中国而奋起反抗的震天口号;是在边防斗争中英勇牺牲的边防战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铮铮誓言。(事例句)从古至今,无数青年敢常人之不敢,承时代之重任,中国才有了如今的飞腾,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分析句)所以,我们青年更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勇于担当!(总结句)
3.青年有担当,中国有希望。(观点句)他们心中有火,眼中有光。(阐释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李公朴等青年组织“爱国团”上街演讲,积极参与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革命胜利,黎明到来,远在重庆渣滓洞的江姐听到了消息,她含着热泪,和狱友们一起绣出五星红旗,江姐等有志青年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染就了五星红旗的万丈红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南方画了一个圈后,21岁的吕双辉随着无数南下的青年,怀着对改革开放的憧憬,乘着东风一路打拼,造就深圳速度,成就中国辉煌。(事例句)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是正午的太阳,有担当、敢担当,他们怀揣建设祖国的热情,奋发图强,他们乐于奉献,敢于当先,他们是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分析句)青年敢想、敢做、敢当,中华民族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四季常青。(总结句)
短板主体段落缺少逻辑分析,
结构松散无序
所谓逻辑推进就是作者对问题展开论证的思辨过程。议论文从审题立论到谋篇布局到文章结尾,逻辑论证贯穿始终。许多考生对论点和论据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们在文章的开头就能够提出一个明确的观点,然后罗列出一个乃至几个与论点相关的材料。但是,怎样利用材料对提出的观点进行深层次地、多角度地论证,都做得不好或者是没做。他们在提出观点后,基本上就在平面上打转,缺少逻辑分析,没有逻辑推进,没有层次递进,因而也就没有层次结构,结构松散无序。
针对突破
1.主体段落布局要清晰。一般段落安排上字数要有多少的区别,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能够让阅卷老师感受到论述起伏。
2.过渡段落要得当。段落衔接时,提炼出简短的句子作为过渡段落,在过渡段落中可以用某些关联词体现文章逻辑层次的变化。
3.段与段要紧密相扣。每段论述观点相扣,段与段之间内容呼应,让段落更紧凑,结构更紧密。
对点强化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从作文材料可知,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时间”。时间对谁都是公平的,对每个人都不多不少;同样,时间也没有优劣之分,是一个中性词。因为有了主体的“人”介入,便发生了一些变化。材料中的时间在“人”的作用下,可以被掌控,也可以“操控”人,它便有了人的特性。时间在材料中便具有了两元性,也就有了让考生探究的意义及思索的人生价值。这便是考生立意的切入点。
这个两元性还体现在“人”对“时间”的控制力上,控制得当,“人”便可以主动“掌控”时间,使用不当,“人”便会成为“时间的仆人”。那么,“人”如何控制好它呢?材料中给出了一个词语:“技术”。“人”很好的学习、掌握并运用技术,便可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来掌控好时间;中间的转折“但”也提醒考生们写作时,也可有相对立的、反面的事例论据来丰富自己的作文。
哲学味、思辨味、人情味——这一道思辨性作文题,既有对个人主体性的叩问,又蕴含了对个体与外界关系的思考。考生应具备哲学眼光,要对“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这一终极命题有所认知:随着技术的发展,监测、度量、掌控时间的工具越来越多,的确带给了人们许多便利,但这些工具也无时无刻不在束缚着人们,影响着人们的行动甚至思想。
【参考立意】
1.利用技术合理掌控时间。
2.技术是掌控时间的手段。
3.技术让人成为时间的主宰。
4.对成为时间的仆人说“不”。
5.技术让时间焕发出迷人光彩。考点练透4 锤炼议论文主体语段语言
高分技法
出色的语言是考生文学功底的体现,好的语言表达,能让阅卷老师“一见倾情”,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作文当然容易得高分。
大多数考生对文章开头、结尾非常重视,但对核心段落的语言雕琢不够。
其实,在写主体段落时,也应注意丰富、新颖、深刻、有文采的表达,这样才能使主体段落光彩熠熠。
一、引用法:旁征博引,文采飞扬
引用名言、诗句或者各大官媒上出彩的句子,能使主体段落的语言更加丰富,且能增强说服力。但在引用时要注意:
首先,引语要准确,必要时也可标明作者或出处。
其次,引语要贴合文段的中心,不能光顾着“贴标签”而与文段缺乏内在逻辑联系。
[例]读懂“少年”之赶考初心,磨炼“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意志,做向梦想前行的“答卷人”。“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冰雪交融,激情飞扬;冬奥盛典,同心筑梦。109个冬奥小项,从约有三分之一是空白到实现“全项目参赛”,这背后有着一批“00后”年轻人奋勇拼搏……共燃冰雪梦,激情向未来,这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携手同行、共创未来的美好期许,是少年奥运健儿初心使命深层次的体现,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气质。
(《向梦想前行,我们皆是“可期少年”》)
【运用点拨】
该文段在提出观点时,将郑板桥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巧妙嵌入其中,又将习近平总书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里的关键词“答卷人”巧妙嵌入其中,接着又用唐代诗人李咸用的诗句来体现顽强拼搏的意义。这几处引用,为这段文字增色颇多。
二、整句法:对偶排比,气势不凡
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齐的句式。具体来说,在文段中比较适合运用的整句主要是对偶句、排比句,还可连用三字或四字短语。
在主体段落中可将事例化为整句,也可在开头阐释观点或在事例后分析论证时使用整句。使用整句,句式整饬,语意铿锵,能增强文章气势。整散结合,也让主体段落在形式上产生错落之美。
[例]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尽管冬衣单薄、粮弹匮乏,志愿军将士依然敢打必胜,牺牲时依然保持冲锋队形,冻僵后化作冰雕也矗立在战壕之中;在被狂轰滥炸的上甘岭,尽管敌人的炮火把山头削低了两米多,也无法撼动志愿军坚守的阵地,无法迫使志愿军后退一步。“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群“最可爱的人”用血与火、生与死的钢铁意志,诠释了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
(《历史莫敢忘,吾辈当自强》)
【运用点拨】
该文段先用两个对称的句子亮明中心;接下来列举了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两个例子,都使用“在……,尽管……,也……”的句式;然后再进行道理论证,得出结论句。两组整句的运用,让文段显得铿锵有力。
三、比喻法:巧设譬喻,生动形象
朱光潜先生曾说:“说理文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比喻,即是以具体的事物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用比喻分析说理,能使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生动形象,并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山不转水转,平芜尽处是春山,失去时,莫衰颓,前路自有芳菲来。翻越岁月的山丘,我看到李煜失去了“雕栏玉砌”和锦衣玉食,却以啼血之深情,唤出一代词帝的千古风流;透过岁月的瞳孔,我看到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他混迹于市井巷陌,却溅得宋词一片婉约缱绻;漫溯岁月的长河,我看到王阳明被贬于万山丛薄之龙场,他在这里动心忍性,揭开了阳明心学的新篇章……人生就是不断行走在得与失之间的旅程,得与失乃是世间之常态,正是这“朝晖夕阴”的晦明变化,才形成了人生的万千气象。所以,“淫雨霏霏”处无须衰颓,只要葆青云之志,自会迎来“春和景明”之时。
(《得失放眼量,书写大传奇》)
【运用点拨】
该文段起笔不凡,在亮明观点时没有用平铺直叙的语言,而是巧妙设喻,用“山不转水转”来表明得与失是互相转化的,用“平芜尽处是春山”来表明开始有所失,后来可能有所得。举例论证时用“山丘”“瞳孔”“长河”以及“旅程”与“气象”的变化设喻,形象生动,富有新意。
四、融情法:以情贯注,打动人心
动人心者,莫过于情。在写作主体段落时融入自我的真情实感,以“我”或“你”来发自我之感慨,似与人物对话一般,巧妙展现人物事例和自我的感受与议论,会使主体段落更富感染力。
[例]中国女排,我想为你们追一束光,驱散那低谷中的伤痛与迷茫。东京失利,我看到了你们眼中的落寞甚至泪光,我听到了一些质疑埋怨之声。谁不盼望成为登上巅峰的强者?谁不想成为永不落幕的英雄?但竞技场上难免会有输赢,人生路上也难免经历种种波折。鲜花也应赠予失意者,光束也应照耀失利者。这是一种格局,更是一种情怀。因为暂时失利的人和成功的人一样,拼尽了所有的汗水与勇气。数十年起起伏伏间,你们激励着国人的,不只是在山巅停留的力量,更是从谷底重回山巅的勇气。所以,中国女排,我想为你们追一束光,驱散那些迷茫和伤痛,我知道,太阳会照常升起,清亮的阳光会倾洒大地。
(《中国女排,我想为你们追一束光》)
【运用点拨】
该文段在评价中国女排失利一事时,反复用“你们”这样的字眼,有强烈的对话意识,有与女排深情交流的感觉。“我”的情感灌注其中,在体现主观意识与情感的同时,也呈现了自己对事件的评价态度,易打动人心,富于感染力。
五、符号法:句式多样,情感充沛
不少考生的作文中只有逗号和句号两种标点,标点单调,往往意味着文章的表达是单调的。我们在写作主体文段时,可综合运用逗号、句号、分号、问号和感叹号等多种标点,写出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等,这样会使文段的感情表达更为丰富,说服力与感染力更强。
[例]在大有可为的崭新时代,我看到无数君子身披霞光,灿然而行!万物互联,机遇丛生。任正非四十三岁才出发,白手起家,开启“华为”之门。数十年奋斗,终于筑就“华为”之巍巍昆仑。而君可知,荣耀的背后是对“中华可为”的坚定信念和对“中华当有为”的坚毅恒心的坚守?乡村振兴,生机无穷。“海归”青年肖磊和曹东川坚信农村大有可为,他们以创新理念使新昌县沙溪镇生田村岩前自然村这座“空心村”重新焕发了生机。而君可知,成功背后是对乡村土地的热爱和对传统与现代的创意黏合?亲爱的朋友,我们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我们濡染着百年峥嵘的芬芳。愿你用你的故事诉说你的悲喜,愿你用你的作为卷起时代的风云!
(《风正一帆悬,何不逐浪行》)
【运用点拨】
该文段运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多种标点,写出有力的反问、感叹句式,增强了情感的浓度,使文章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以上几种方法单独使用各有妙处,如果能巧妙灵活地对其进行综合运用,则又是更高的境界,能让整个文段更丰富,更有层次感,以至流光溢彩,引人注目。
典题试做
1. (2023·山东临沂质量检测)根据下面的作文题,综合运用融情法、标点法,完成文章的一个主体段落。
历史,是人类观照自己的一面明镜;历史,是人类总结自己得失的工具。没有历史,人类社会将会“万古如长夜”。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自我,只有记住历史,方能自强不息。
兴华中学将在9月18日举行升旗仪式,请你以“铭记历史,我辈自强”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2. (2023·新高考语文模拟)根据下面的作文题,综合运用前文所述的几种方法完成文章的主体段落部分。
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曾说:“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这段话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
你对科学精神有何感悟和思考?请你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
/状元支招/
1.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不忘历史,我们才能走好未来的路。而且于当下,一部部个人英雄主义泛滥的“美国大片”侵蚀着国人的集体意识,盲目追求过洋节的“欢声笑语”淡化了我们原有的民族传统习俗……风起于青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当浮躁的风气蔓延开来,当恶搞的风气如日中天,当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抛弃,当百年屈辱史被遗忘,我们何谈雄狮梦醒,何谈中国崛起,何谈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自己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同学们,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历史需要敬畏,是非应该分明。”如果我们不能提高自我的辨识意识,正视外来文化的渗透,一切皆为妄谈。我辈青年当自强,面对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我们必须寸土不让,拒绝做文化俘虏!
2.莫洛亚曾说:“科学地探求真理,要求我们的理智永远不要狂热地坚持某种假设。”不断探求科学的真谛,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千百年来,人类科学探索的跫音从未消歇。400多年前,罗马鲜花广场的烈火至今仍在灼烧我们的胸膛;1919年,陈独秀对“赛先生”的呼喊至今仍在我们耳畔激荡;面对一次次的抗疟研究一度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屠呦呦没有气馁,没有停止科学探索的脚步……
以科学精神武装头脑,我辈方能摒弃“想象”之臆断、之浅薄,提升自身,自信前行。何为科学精神?是唯实求真的精神,是崇尚理性的精神,是批判质疑的精神,是勇于开拓的精神。唯求真,方得越过繁花妖娆的迷阵;唯崇尚理性,方能跨过无知和愚昧的沼泽地;唯敢于质疑,大胆批判,才能穿过权威设置的厚障壁;唯不断开拓进取,才能邂逅一重又一重旖旎的风景。
短板语言空洞、啰嗦、乏味,行文失色
1.语言空洞。抒写当前时代,对表达宏大主题的理解,很多考生满足于围绕主题进行评说,这就容易在不知不觉间掉入官话、套话、空话的陷阱里,语言空洞无物。
2.语言啰嗦。叙述事例语言啰嗦,对所用的事例平均用力,详略不当。
3.语言不严密,表达不严谨,使论证缺少说服力。
4.语言乏味。语言缺少文采,用语干瘪,不重视修辞,不优美。
针对突破
1.语言准确表现在:①概念使用、引用准确;②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③材料、观点结合紧密。
2.语言简洁表现在:①叙述事例材料简洁明了,不以叙代议;②论述性语言必须简明扼要,干练流畅,不拖沓,不冗长。
3.语言严密表现在: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要周密,富于逻辑性,客观辩证。
4.语言优美表现在:能够运用各种技巧、手法,使论述语言变得更具文采。
对点强化
(2023·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世纪前,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撰写了这副对联,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警勉自己。品读此联,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指导】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选用青年周恩来在天津求学时撰写的一副对联,题面简洁而内容丰富,强调共事选择“有肝胆人”,读书选择“无字句处”,角度新奇而内涵深刻;二是材料提示简明而立意高远,首先指出“使命与挑战”“责任和担当”是每一代人都需具有的;其次要求考生围绕青年周恩来在津求学时撰写的自勉联展开写作,启发考生思考读书求知、交友处事的方法和原则;激发考生领悟使命与挑战、责任和担当的时代意义,对青年学子具有启思悟道的价值。
考生可以立足整联,从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的关系入手,既可以写两者相辅相成,也可以在两元比较中围绕对联某一侧面,展开针对性分析、多角度思辨;还可以从上联或下联出发,写交友处事,从立身做事中积累经验;写读书求知,从社会实践中获得智慧。
【参考立意】
1.交肝胆之友,获得向上的力量。
2.从生活中汲取智慧,从实践中积累经验。
3.交良友,勤实践,立宏志。考点练透5 文学短评的写作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等。
高分技法
一、文学短评的要求
1.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短评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
4.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二、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白描工笔等;
(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4.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
(2)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
(3)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
(4)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5)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
(6)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5.鉴赏作品的语言
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三、写作方法与过程
1.读懂作品
写作之前,要仔细阅读全文,精读作品,找出作品中画龙点睛的句子,认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明确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
阅读作品时可回忆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知识,以助探知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目的,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阅读作品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①“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作品,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②“部分”,就是对重要部分仔细地阅读,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分析研究,加深印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的特色,初步形成观点。③“总体”,就是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品完整的认识,最后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自己准确的判断。
2.选准角度
阅读了作品,把握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特色之后,那么,考生到底从哪个角度、选择哪个题目来写呢?这就牵涉到一个写作角度的选择问题。要想写好文学短评,在高考语文中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再根据考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经验来确定。也就是说,要选择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所心得的、把握得最准确的、能够评好的角度来写。一定要扬长避短,要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
3.安排好结构
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它也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因此,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文学短评结构的完整,短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①“总”,就是开头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这篇文学短评总的内容概述出来。②“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然后采用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对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③“总”,就是结尾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四、文学短评注意事项
1.写文学短评,要注意“评”(评论)和“感”(读后感)的区别
尽管文学短评和文学作品读后感都属于议论文,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前者重“评”,属于评论体,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后者重“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为例,写《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和写《有感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自是不同,而写《评“琵琶女”的自诉身世》和写《有感于“琵琶女”的自诉身世》也大有区别。
2.写文学短评,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评论作家作品,可以评析思想内容的某个方面,可以评析艺术技巧上的某一特点,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全面的评析。从学生的实际考虑,最好不要写全面性的评论,而倡导写“以小见大”的文学短评,即精心选择论述范围较小的一个方面,集中笔墨,深入挖掘。
3.写文学短评,还要做到“叙”和“议”的有机结合
文学短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以议为主,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指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议”包括分析和评价。“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叙、议、评三者有机结合,夹叙夹议,评析结合。有些同学在写作文学短评时,往往重叙轻议,甚至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提要”,这就颠倒了“叙”“议”的关系。
4.写文学短评,对风格特点、文学体裁等知识要有所了解
一般来说,诗歌的意象意境、章法结构、妙字佳句等,往往是鉴赏与评论的重点,譬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村居图”,《登高》的起承转合,《琵琶行并序》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景情相生,《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九组叠词。
典题试做
(2022·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优秀的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请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学短评。
/状元支招/
佳作赏读 亮点评析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②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③在诗中的音乐描写中,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天涯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的一幕。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⑥总的来说,《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的创作手法,它表现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的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1)题目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琵琶行并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2)采用文学短评的“总—分—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②段是文学短评的总纲,③④⑤段开头画线句子是分条论述,第⑥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3)从原文中举出实例,“叙”“议”有机结合。③④⑤段从分析原文中音乐描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分别分析了音乐描写中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和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的描写亮点,做到了“叙”“议”的有机结合。(4)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有一定的文采,适当引用了原文精彩的语句
【点评】 本篇文学短评有如下亮点:一是精心选点,以小见大;二是切口虽小,挖掘颇深;三是论据充分,评论深刻;同时能够做到“叙”“议”有机结合,是一篇规范的、有深度的、有见解的文学短评
短板
1.不会选题,甚至无题。
2.观点模糊,不知所云。
3.断章取义或面面俱到。
4.另起炉灶,文不对题。
5.引用过多,叙述过细。
针对突破
1.扬长避短,有话可说
选题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自己对所鉴赏文章的阅读理解程度,结合自己在文学鉴赏方面的知识储备,做出恰当的选择,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去选题,不要选择自己看起来陌生甚至根本不懂的题目来写,要保证对所选的题目有话可说,而且能够说得准确恰当。
2.开门见山,画龙点睛
无论是鉴赏原文的主题思想,还是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都应该在鉴赏中明确无误地指出或揭示出来。可采用“起笔开门见山,收笔画龙点睛”的方法来明确、突出主题,做到开宗明义,卒章显志。
3.立足整体,集中笔力
文学短评写作必须统揽原文全部内容,把握原文主要观点,洞悉原文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要学会抓主要矛盾,剖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抓住1~2个要点即可,集中笔墨,定点鉴赏,对问题做出鞭辟入里的分析,切不可贪多求全,主次不分。
4.加强审题,紧扣原文
写作前要加强审题,明确写作方向;写作中紧扣文题,不枝不蔓;写作结束时呼应标题,升华主旨。作引用时,内容应全部出自原文;作议论时,不可脱离文章,泛泛而谈。
5.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文学短评写作要求引用、复述、评析等手法相结合,但这也十分容易导致“以引代议”“以述代评”的典型错误。也就是说,引用不可过多,叙述不宜过细。引用可直接引用,也可间接引用,但基本原则应该是“让原文的精华语言成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叙述原文的内容则应该运用概述的方法,不必拓展。
对点强化
请结合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表达效果,写一篇文学短评。不少于600字。
【审题指导】
抓住关键词《声声慢》中开篇“十四叠”,逐字分析字里句间蕴含的词人凝重的情感,并结合语言表达效果及词句的意境,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例文】
浅析李清照《声声慢》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叠词,是我们汉语中特有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个词连用在一起,一个词重叠后可能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那个词的词性和词义。所以说,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含义,有强调的作用,一箭双雕,常被古代诗人使用。
易安居士的《声声慢》一词运笔哀婉,凄恻动人,韵味无穷。篇首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而深,含意深刻。开篇“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侧重写行为,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词人如此“寻寻觅觅”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呢?是在寻找逝去的青春年华,还是在寻找流亡以前夫唱妇随的美满生活,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们不得而知。但词人“寻寻觅觅”中的那种孤寂空虚却真实可感:她在孤寂空虚中总想抓住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抓住,一切仍然归于孤寂空虚。“寻寻觅觅”四字,顿顿挫挫,情附于形,恰当地渲染了情境;如果仅用“寻觅”二字就显得单薄,无此效果。词人在“寻觅”一番后,什么也没得到,因而感到“冷冷清清”,境界更加凄寂。“冷冷清清”侧重写词人的状态,既是她闺房独处清冷环境的描写,又是她抑郁寂寞、心事难言的心态描写,四字既明写环境,又暗示心情。“凄凄惨惨戚戚”纯粹描绘内心感觉,是她坐卧不宁、衷肠难述的悲凉心境的形象化描写。“凄凄”是外在环境与内在凄恻心情相联结的关键,承上启下。“惨惨戚戚”重在内心的诉说,中间用一“凄”字做媒介,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声声慢》开篇十四叠,蕴含了词人难言的沉重、无声的哭泣,《声声慢》一词最大的成功,也在于叠词的巧用。
由此可见,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独具语言魅力,鉴赏诗歌时借助它,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深远的意境,洞悉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