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攻坚决胜专题突破练五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攻坚决胜专题突破练五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1 19:01:40

文档简介

专题突破练五 古代诗歌阅读
一、(2023·江苏省镇江市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9分)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①
黄庭坚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 ①崇宁元年(公元1102)黄庭坚遇赦返回江西故乡,行至岳阳楼所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投荒”句写诗人历尽坎坷,“鬓毛斑”与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写法类似,同样强调了诗人年华易逝。
B.“生入”句写诗人劫后重生,化用了班超典故,班超从军西域,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
C.“满川”句中的“川”指洞庭湖,而“风雨”既指现实中的风雨,也暗指了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
D.“银山”句写出了君山在满川风雨之中,被水雾蒙上了一层银色,成了“银山”,更显出君山的空濛。
【解析】 “银山”句的意思是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时非常惬意)。“银山”指波浪,而非君山。
2.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题材相同,而诗人登楼所见所感却并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6分)
答:_①杜诗登楼所见的是洞庭湖,“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了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恢宏的气象。诗人由登楼引发了对老病孤独之身世的感慨,并寄托了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②黄诗登楼所见的是君山。“绾结湘娥十二鬟”描绘了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诗人冒雨登楼抒发了放逐归来的欣喜之情,寄托了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__
二、(2023·石家庄市教学质量检测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宿杜城亡友李羽处士故墅
温庭筠
柳不成丝草带烟,海槎①东去鹤归天。
愁肠断处春何限,病眼开时月正圆。
花若有情还怅望,水应无事莫潺湲。
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二篇②。
【注】 ①海槎:神话传说中能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竹木筏。②南华第二篇,即庄子的《齐物论》,阐述了生死夭寿、是非得失之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诗题交代了地点、事件及朋友的姓名、身份,“故墅”二字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
B.首联第二句“鹤归天”三字以鹤喻友,以所见白鹤直飞天空之景,暗指朋友仙逝。
C.颈联以物写人,写花之有情,惆怅伤感与水之无情潺湲流淌,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D.诗人虽然用庄子“齐死生”的观念劝慰自己,但终究难以消除内心的无限悲情。
【解析】 A项,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的是“亡友”,“故墅”指过去的居处,不能体现悼亡之意;B项,“鹤归天”不是作者眼前所见之景;C项,“对比鲜明”错,颈联意为,花好像含情,为主人的逝去而怅惘不已;水若无情,就不会这样为主人的逝去而日夜呜咽。二者不是对比。
4.本诗“病眼开时月正圆”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明月夜,短松冈”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1)相同处:都借月抒情,表达悲伤之意。(2)不同处:①“月正圆”是乐景,属于以乐景衬哀情;②“明月夜,短松冈”意境凄清,是以哀景衬哀情。__
三、(2023·锦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9分)
大酺·春雨
周邦彦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①,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怎奈向、兰成②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③,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红糁④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注】 ①青玉旆:喻新竹。②兰成:南朝庾信之字。③平阳客:汉人马融。④红糁:指落花。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墙头”三句,细腻描写春风中新生翠竹品质高洁,生机勃勃。
B.下阕用庾信等人的典故,既丰富了词的内容,又含蓄寄托深情。
C.词的末句用问句作结,与上阕“自怜幽独”相照应,加深愁情。
D.本词是一首长调,言辞工巧,长于铺叙,构思别致,寓情于景。
【解析】 “品质高洁”错误。
6.这首词以“春雨”为题,借景抒情,词的下阕看似没有写春雨,实则句句都有春雨,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6分)
答:①下阕开头写行人归心似箭,但绵绵春雨使道路积水,马车难行,诗人内心焦急无奈。②接着连用庾信、卫玠和马融三个典故,极写诗人因春雨滞留、欲归不能的愁闷心情。③最后写落红铺地,樱桃如豆,春事消歇,作者借写春雨无情,渲染了游子思乡之情。 专题突破练一 信息性阅读
一、(2023·温州市第三次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曲折起伏,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充满艰辛。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
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面对这一系列的现代化之问,政党作为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有责任作出回答。在这里,我愿谈几点看法。
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政党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什么样的现代化最适合自己,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发展中国家有权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
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与方向,破解了现代化等于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性幻觉。
任何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物质世界的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实践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的外化表征形式。它以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话语阐释伟大实践进程中取得的成就、遇到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将其外化呈现在大众日常生活中,从而为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果提供理论层面的话语保障。
社会成员不会天然对某个政治思想具有认同感与信任感,共识合法性的建构必须在成员中进行话语的输出与沟通,只有“社会成员基于某种价值信仰而对政治统治正当性所表示的认可”,才能动员起最广泛的群众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必须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汇聚全社会的奋斗共识,引导个体认知国家的奋斗目标。如果社会个体无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形成清晰而全面的认知,就很容易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产生怀疑甚至持否定态度。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物质生产资料方面的支配权,控制着国际舆论传播的主导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但在话语权意识、话语体系建构上并未取得可与现代化建设成就等量齐观的成果和地位。”如果国际社会无法全面客观理性地了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抹黑、歪曲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片面甚至失实的论调就极易得到传播。国际舆论斗争变得越来越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并加以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遭遇着虚假舆论和话语陷阱的挑战,他们不相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不靠掠夺与战争的和平发展道路。因此,话语体系的建构就具有了迫切必要性。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不是自说自话,而是用中国实践建构中国话语,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摘编自艾四林、陈钿莹《中国式现代化话
语体系建构的三重维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都充满艰辛,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政党,必须直面一系列现代化之问。
B.发展中国家从自身的国情出发而选择的适合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是否走得通,关键是要看本国人民的中心地位是否得到坚持。
C.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外化表征,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体现了当今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D.当今中国依然面临国际舆论挑战,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舆论传播上有主导权,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还未形成强影响力。
【解析】 “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外化表征”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二段“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实践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的外化表征形式”,外化表征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现代化不仅关注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还涉及了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公平问题等内容。
B.把让人成为自由的人作为最终目标的人类社会现代化不仅具有特殊性,也具有普遍性。
C.最广泛的群众力量的动员必定需要建立在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正当性所表示的认可上。
D.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了解和认识来自中国形象的“他塑”“自塑”两种途径。
【解析】 “把让人成为自由的人作为最终目标”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三段“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成为自由的人。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C )
A.《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B.毛泽东曾提出:“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
C.习近平主席在二零二二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D.习近平总书记说:“各国关系和利益只能以制度和规则加以协调,不能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
【解析】 A项,表明要同舟共济;B项,表达了独立自主和借助外部力量之间的关系;C项,体现了“人民性”特点;D项,表明国际制度和规则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2022年5月19日举行的中巴建交25周年招待会上,中国驻巴哈马大使戴庆利代表中国驻巴大使馆向巴外交部部长赠送了精美的洛阳牡丹瓷。瓷盘中鲜艳的中国名花牡丹和巴哈马名花黄钟花,交相辉映。请结合材料对这一事件加以分析。(4分)
答:_①现代化发展应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②支持各国选择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③向他国展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自塑”中国友好的国际形象。④选择国际社会熟悉的“牡丹花”“瓷器”等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易于传播中国声音。__
5.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①使人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和成果。②凝聚国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奋斗共识。③促使国人形成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认可与自信。④为中国在国际上展现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提供话语支撑。__
二、(2023·山东省山师附中6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和数字,数据也就产生了。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举行会盟,后魏国以韩国没有前来赴会为借口,兴兵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用军师孙膑的建议,待魏国与韩国交战疲惫不堪时,大举发兵救韩。魏国军师庞涓率10万大军欲与齐国一决雌雄。孙膑见庞涓来势汹汹,决定智取,于是下令军队向马陵(今山东郯城县一带)方向撤军,选择在一沟壑密林处设伏,诱敌深入。孙膑提出建议,命士兵第一天挖供10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少5万,第三天减少到3万。庞涓侦察到齐军的这一变化,认为齐军士兵胆小畏战,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跑,减员严重。于是,亲自率兵追击,结果大败,庞涓自知在劫难逃,拔剑自刎。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所用计策被称之为“减灶之计”。这一战役可以说“成亦数据”“败亦数据”,也是我国最早运用数据的典型案例。
今天,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将借助大数据的帮助进入一个新阶段。
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思维,即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善于从数据中发现和挖掘其内在价值,在预测事物发展、判定当前态势以及做决定决策时,先看看“数据怎么说”,而不是主观判定,或是从时过境迁的经验出发。
数据是死的,本身不会说话。但对数据敏感的人或善于从数据中挖掘内在价值的人看来,数据就是活的,而且是极为有用的。特别是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不再是“减灶之计”那样的简单数据了。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它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世间万物都可以被数据化,它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从简单数据到海量数据,它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绝大部分却隐藏在水面之下,需要广泛而深入挖掘。数据好似望远镜,让我们能够窥视广袤宇宙;它又像显微镜,让我们能够探究微观世界。
在大数据时代,以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科学为基础的大数据,又衍生出“数据科学”“数理统计学”“数据工程”“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信息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将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上,将数据化思维与先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融合,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以便及早寻求应对之策。
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是预测,即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是用今天演绎未来的过程,其最大变革是放弃了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对相互关系的关注。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它直接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需要培养数据思维。”军事运筹学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张维民教授认为。数据思维是借助于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探索,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以数据为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数据思维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发展观和联系观这三个方面。张维民教授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看问题、拿主意、做决策,要养成看“数据怎么说”的习惯,而不是“我们怎么想”,或是从经验和传统思维出发,要紧跟着问题进一步问:“这些数据从哪儿来的?从这些数据能得出什么分析结果?我们对结果有多大信心?”决策者对数据与客观证据的尊重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重要保证。
在军事领域,大数据将开启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即“大数据战”。张维民教授对其战争特点做出了如下的归纳:
首先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在军队组织形态上,扁平结构、层次简捷、高度集成、体系融合,是大数据时代军队体制编制的基本特征。作战将由力量联合向数据融合方向发展,军队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能够另辟蹊径,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的联合。
其次是作战样式的改变。未来战争将呈现以数据攻击和防护为基本手段的全新作战样式。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跨网或离网攻击都将成为可能,实时的战场信息、各种侦察平台搜集的信息、作战指挥中心的每一项指令、传感器信息等,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这些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构成了最基本的战场生态。
第三是指挥流程缩短。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情报、决策与作战一体化将取得快速进展。作战部门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并能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缩短指挥流程,使数据流程与作战流程无缝链接并相互驱动,构建全方位遂行联合作战的“侦打一体”体系,从而实现体系化的“从传感器到射手”的重大突破。
最后是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的改变。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大数据技术将赋予无人作战平台一定的“能动性”,将带来决策思维、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指挥员做出决策越来越取决于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而非经验和直觉的主导。只要提供的数据量足够庞大真实,就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诸如敌方指挥员的思维规律、预测对手的作战行动、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等复杂问题。
“看数据怎么说”,在大数据战争中,数据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基于数据作出的决策将会是未来战场上的制胜关键。可以说,谁占领了大数据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军事竞争的主动权。
(摘编自国防科技大学王握文《看数据怎么说》)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数据思维”在文中是指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断或经验主义。
B.“万物皆数”在文中是指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数据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C.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通过从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是用今天演绎未来的过程,关注的是相互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D.“大数据战”的战争特点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作战样式改变、指挥流程缩短、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的改变。
【解析】 “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错误。原文第四段中“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有关军事领域“大数据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大数据战”的一大特点是在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间的联合。
B.依靠数据挖掘,作战部门就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缩短指挥流程。
C.“大数据战”使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都发生变化,自主式作战平台已成为发达国家作战行动的主体。
D.“大数据战”中,指挥员做出决策将越来越少依赖经验和直觉,更多地将取决于足够庞大而真实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
【解析】 A项,“在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错误。原文第十一段是“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B项,以偏概全,不仅仅是通过对数据的挖掘,还有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缩短指挥流程”除了精确打击,还需要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C项,“自主式作战平台已成为发达国家作战行动的主体”,无中生有。
8.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说明本文写作特色的一项是(3分)( D )
A.本文具有科学性,比如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数据思维”“数据科学”等。
B.本文具有严谨性,比如“几乎”“将成为可能”等词语的使用精当准确。
C.本文具有通俗性,比如将数据形象地比作冰山一角、望远镜、显微镜等。
D.本文具有文学性,比如引用历史事件、专家言论,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解析】 本文不具有文学性。
9.本文第一段为何详细叙写“马陵之战”?请分析原因。(4分)
答:_①“马陵之战”是我国最早运用数据的典型案例,可以更好地说明“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的事理。②列出数据,详细说明“马陵之战”“成亦数据”“败亦数据”,突出了数据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③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大数据时代的论述。__
10.最近爆火的影片《长空之王》讲述了试飞员一次次与死神过招,只为获取最极限的数据,助力研发最新型隐身战机的故事。我们的科研领域需要怎样的数据思维?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答:_①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②借助数据概括、探索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以数据为资源解决问题。③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行性。④用整体观、发展观、联系观培养数据思维。(答出任意三点即可)__组合抢分练八 信息性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一、(2023·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十次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日新之谓盛德”,中国文化之所以传承千年,历久弥新,在于中国人的勇毅坚忍,也在于中国人永葆期待与希望的时间更新意识。中国人看起来持重保守,但渴求改变现状、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心性一直十分丰盈。我们从年节礼俗中就能充分感知到中国人的这一时间观念特性。
中国历史上是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对时间的认知特别关注天文、气候、物候的季节变化,在四季流转中把握时间。同时,中国人又特别清楚地感知到四季岁时的循环不是追随旧轨的循环,而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时的循环是一种包含时间流逝的循环。中国人将岁时视作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是一个生命机体生长衰亡的过程,“冬尽春来,旧年死了,新年才生”。在四季与年度时间配合的循环中,中国人有着强烈的时间更新意识,发明了一系列蕴含时间过渡仪式的年节礼俗,在岁末年初、冬去春来的时节,中国人用它们来辞旧迎新。由于中国人的长期农业定居习惯,伴随着时间意识的是浓厚的伦理观念。在新旧交替转换的时间关口,中国人强调家族与社会集体的力量,驱走岁末冬寒,共同迎接新年新春。人们通过一系列或严肃或轻松的年节交往礼俗、祭祀礼俗与迎春礼俗,增进人世间情感与伦理关系,实现人与历史和自然关系的建构与连接,表达人们对新一轮岁时生活的美好期待,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过大年”是一个生动的民俗语汇,年是一个时间段落,它以除夕夜与新岁凌晨为中心,包括除夕前、除夕夜、新年三个时间段。围绕着这三个时间段形成三大年节礼俗,辞年礼俗、团年与守岁礼俗、拜年庆贺与迎春礼俗。
民间俗谚:“过了腊八就是年。”当家家户户和寺庙熬起腊八粥,空气中弥漫着腊八粥的香味时,年节就到了。辞年礼俗活动的中心是对一年来的各种人际关系进行调整增进,通常以年礼馈送与聚饮的方式进行,以表达对天地自然、亲友乡邻、同行同业甚至传统社会君臣之间的相互礼敬与感恩。辞年礼以亲友间馈赠礼物为主,主要是晚辈看望长辈,平辈之间相互探望。在岁末年初、冬春交接之际,人们相互馈赠礼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大寒时节传递情感温暖。传统的辞年礼在当代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转变为具有慈善性质的新年礼俗,一种是富裕人家借辞年礼给贫弱亲友以物质资助,让亲友在亲情滋润中得到实际的帮助;另一更值得提倡的是政府与相关部门在岁末对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进行专项慰问,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怀。
“酒食相邀”,岁末聚饮,送别旧岁,是辞年礼俗的重要形式,也是千年以来的年节传统。岁末冬寒,百姓人家和各行各业以年终聚会的形式联络情感,这种形式在我国东南地区称为“尾牙”。
除了馈问与宴饮外,辞年礼俗还有对自然万物人格化的神灵的辞别,对环境的清洁,对自我精神与身体洁净之意。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处于年根岁末,辞年礼俗更趋紧密。人们不仅抓紧置办年货,准备过年食品,同时祭祀天地自然,礼送百神上天,清洁环境,装饰门庭与洁净自身。
团年与守岁礼俗是年节的重头戏,是年节通过仪式的关键环节。“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春节回家天经地义。团年礼俗中最主要的是共享年夜饭,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大餐,是凝聚中国家庭情感与信仰的精神圣餐。年夜饭的每一道菜肴都有丰厚的寓意与故事。要有头尾俱在的全鱼,以示年年有余;圆圆的红枣与丸子象征红火团圆等。《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暮家家备办菜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迎接新年。“年夜饭,回家吃”,是号召,更是行动,为新年的再出发提供精神力量。
发压岁钱,是团年礼俗的内容之一。吃完年夜饭,就发压岁钱,这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是小儿最期盼的大年礼物。压岁钱(也称压祟钱)起源较早,但真正流行是明清以后,有特制钱(类似今天的纪念币)与通行制钱两种,它的本义是在新旧时间更替中,依靠家族集体力量,保障幼儿平安到达新年。
守岁礼,是家人围坐于炉火边,通宵达旦地守候新岁到来的礼俗。除夕夜守岁礼俗在中国大约有两千年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有蜀之风俗,至除夜,通宵不眠,谓之“守岁”。明清以来,守岁礼俗中的家庭伦理内涵进一步加大,认为守岁可以为家中长辈祈寿。现在,守岁礼俗普遍伴随着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拜年庆贺是传统社会普遍遵循的新年礼俗,人们在通过旧年后重新获得生活时间,以相互礼拜的方式庆贺新生。中国传统社会君臣百姓拜年有一定的规矩与次序,朝廷沿袭上古告朔之礼,在元日举行盛大朝会,皇帝接受文武百官朝贺,这是汉朝以来就有的政治传统。君臣度过年节之后重新归于政治秩序中,并以臣僚拜贺方式再次确定君臣之义。因此官方重视新年团拜,认为它是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民间拜年主要是拜祖先、拜长辈、家庭成员互拜、拜贺亲朋乡党耆老等。
迎春礼俗也是年节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冬尽春来的时节,人们迎来农历新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确定夏历正月为岁首以来,立春节气总在大年期间,迎新与迎春在年节礼俗中常常合二为一,新年中充满了迎春礼俗。年节中的迎春礼俗主要表现在贴春联、尝新尝春、饮春酒等。
在中国社会,以时间更新意识为动力的年节礼俗构成年节习俗的主干。人们将人文关怀与生命意识融入辞年礼俗、团年守岁礼俗与拜年迎春礼俗三大环节,将信仰与祭祀、自然与社会、家庭与国家相互关联,使之在年节礼俗中浑然一体。正是这些严肃与丰富的礼俗,将年节烘托成民族的盛大节日。
春节新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她生动呈现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集全球华人情感的重要时机。传承新年礼俗、珍重新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共享与形塑人类文明新形态过程中,中国人的春节庆典与年节礼俗使我们在享受公历便利的同时,延续着自己的民族文化时间。
(摘编自萧放《传统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中国人有着强烈的时间更新意识,这种意识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对时间的认知有关。
B.辞年礼俗是年节礼俗的重要部分,其目的就是通过慰问与聚饮改善各种人际关系。
C.年夜饭的菜肴有丰富的寓意和故事,共享年夜饭是一家人情感和信仰凝聚的活动。
D.拜年庆贺礼俗以相互礼拜的方式来庆贺新生,官方和民间的拜年都有一定的规矩。
【解析】 “其目的就是通过慰问与聚饮改善各种人际关系”错误。从原文第三段“辞年礼俗活动的中心是对一年来的各种人际关系进行调整增进,通常以年礼馈送与聚饮的方式进行,以表达对天地自然、亲友乡邻、同行同业甚至传统社会君臣之间的相互礼敬与感恩”来看,辞年礼俗的目的很多,选项的表述以偏概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各种年节礼俗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对新的岁时生活的美好期待。
B.由《风土记》的记载可知,守岁礼成为全国通行的礼俗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C.庄重严肃的礼俗仪式包含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也包含对自然万物的敬畏意识。
D.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春节庆典与年节礼俗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解析】“守岁礼成为全国通行的礼俗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错误。原文第八段中“除夕夜守岁礼俗在中国大约有两千年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有蜀之风俗,至除夜,通宵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记载的是蜀之风俗,而不是全国通行的礼俗。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做法不属于辞年礼俗的一项是(3分)( D )
A.过了腊八,人们带着鱼、肉、好酒等礼物,去看望亲戚中的年长者。
B.人们到集市购买春节所需的各种物品,包括给小孩子添置新的衣物。
C.人们认真将房屋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剃头理发,沐浴净身,换门神,挂钟馗。
D.正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问好,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解析】D项的做法属于拜年庆贺礼俗。
4.本文在介绍“过大年”时思路清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_①先总说,后分说。先总说“过大年”分为辞年礼俗、团年与守岁礼俗、拜年庆贺与迎春礼俗三大年节礼俗,再分别介绍其内容,富有层次感。②围绕“过大年”,以时间为线索,分除夕前、除夕夜、新年三个时间段展开说明,脉络明晰。__
5.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该诗如何表现人们的时间更新意识。(6分)
答:这首诗歌中人们用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等富有代表性的春节活动来辞旧迎新,表现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表达了人们对新一轮岁时生活的美好期待。__
二、(2023·四川省成都市三模)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本题共3小题,10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之《说文解字》,带领大家走进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说文解字》搜集9353个正篆作为字头,收列重文1163个,以五百四十部首“分别部居、据形系联”,构建出一个庞大、严谨、精妙的汉字说解体系。这个创立于1900多年前的体系,有着__①__的价值。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它来辨认、释读新发现的一些古文字。
节目讲述许慎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的故事,展现了他__②__的一生。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殚精竭虑的中年,再到饱受眼疾所困却依然努力进行最后一遍校订的晚年,许慎精益求精,为《说文解字》投注了毕生心血。尤为难得的是,他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有不明之处则称“阙”,乃空缺之义,体现出__③__的精神。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沿着所展示的汉字文化谱系,观众们再一次感动中华文明始终传承有序并不断谱写崭新篇章的强大生命力。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应该让古老的汉字在这个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中华文明的根脉有力延续!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经久不衰(或不可估量)__②丰富多彩(或波澜壮阔)__③实事求是(或一丝不苟)_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沿着本期《典籍里的中国》所展示的汉字文化谱系,观众们再一次感动于中华文明始终传承有序并不断谱写崭新篇章的强大生命力。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前句的主语是“本期《典籍里的中国》”,语意未尽,下句的主语变成了“观众们”,可把“沿着”调到句首,使之成为状语;二是成分残缺,在“中华文明”前加“于”。
8.《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红楼梦》中和玉相关的内容很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红楼梦》中诸多情节以及人名物名都体现了“玉”元素,可以说,玉文化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之一。
B.同辈中唯有贾宝玉以双“玉”命名,而且被赋予“神瑛侍者”的身份,衔玉而生,这寄寓了作者的喜爱。
C.以“珍、珠、瑞、环、琏”等寓意美好的字来给贾府第四代男子命名,蕴含了作者对他们的期待与肯定。
D.《说文解字》将“琢”释为“治玉”,“切磋琢磨”的“琢”即为此意,香菱学诗的过程可谓“切磋琢磨”。
【解析】 “蕴含了作者对他们的期待与肯定”错误。“珍、珠、瑞、环、琏”等寄予着贾府长辈的厚望,但作者的态度是复杂的,如对贾瑞、贾环、贾琏等,作者多有批评警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本题共2小题,10分)
桂树__①__,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后世咏桂的诗词甚多。可见,桂花自古以来就受到关注和喜爱。
中秋前后,桂花绽放,黄色或白色,香气绝佳。北周庾信《山中》:“涧暗泉偏冷,岩深桂绝香。”再幽深的地方,__②__,香气便四处飘溢。其用于食品可__③__,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广受欢迎。
我国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煮在酒酿圆子里,或用来制桂花糖藕。清代的《花镜》中说桂花的食用:“花以盐卤浸之,经年色香自在,以糖舂作饼,点茶香美。”桂花还可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明代的文震亨以享受生活闻名,他在《长物志》中讲述了在桂花丛中建一亭,一边欣赏桂香,一边以花为食的愿望,浪漫、闲适的情境令人神往。
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示例)①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__②只要有桂花开放__③使风味更佳(或:增添香味)
10.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以“桂花”为主语,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
答:(示例)桂花不仅可食用,还能优化环境,调节心理、生理机能,让人心情愉悦。
三、写作
11.(2023·四川省成都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提到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解说中国文字的典籍。汉字是一个包括对宇宙、自然、生命、人际关系、价值等方面体认的文化系统,承载着我们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认知。2021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第2版显示,中国人最常用的形容词有“大、多、高、重要、老、全、美”等。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以下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
任务一:为“赓续中国智慧,当好捧典之人”的新时代青年论坛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任务二:从以上最常用的形容词中选择一个,以“说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阅读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充分肯定《说文解字》的重要意义,与语言表达应用遥相呼应。接下来强调汉字的内涵与功能,汉字是文化系统,包括我们对“宇宙、自然、生命、人际关系、价值等方面”的体验和认知,承载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认知。说明经典需要传承,文化血脉需要赓续。
接着以《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第2版总结出来中国人最常用的形容词有“大、多、高、重要、老、全、美”等收束。说明很多汉字的意义古今是一脉相承的。暗含着文化通过汉字以血脉赓续。最常用的形容词里蕴含着文化的认同,赓续,传承。比如“大”,天地人都是大,天地虽大,不如人格俊伟。所以,伟大成了一个词;比如“全”,一个很大的东西覆盖了王,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也就是地的象征,能把地覆盖的就只有天了,天地就是全;比如“重要”,“重”为千里土,土地宽广,要为“西女”,有女子,有土地,当然重要;“美”,羊大为美,看来这个字有着浓厚的农牧意识,在此基础上的羹,也是会意字,羊羔汤肯定味美;“高”,《说文解字》崇也。象台观高之形,是一个象形字;“多”,本是会意字,从具象的多,到抽象的多,到人的评价;“老”,本为年纪大的人,后世用以尊称……
任务一解读:文体是发言稿,写作情境是“新时代青年论坛”,主题是“赓续中国智慧,当好捧典之人”,要抓住“赓续”“中国智慧”“捧典”这几个关键词,写作身份是新时代青年。
任务二解读:文体是半命题议论文,“说”就是议论,浅析。可以通过析字、组词、联系名言等方式寻找写作角度。论题是要求在“大、多、高、重要、老、全、美”等中选择一个,注意也要体现经典文化传承。根据考生在综合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抓住捧读经典,赓续文化这一主题,由表及里说清楚选择对象中蕴含的中国智慧,或者中国文化。要求化虚为实,化不确定为确定。
【参考立意】
任务一:
①字里乾坤大,中国智慧深;②传承经典文化,赓续中国智慧;③捧读中华经典,赓续文化血脉;④经典历久弥新,文化经久不衰;⑤捧读经典获智慧,传承创新铸伟业;⑥扬经典之帆,达创新之岸。
任务二:
①说“大”——“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②说“全”——人生没有十全十美,不必太过苛责自己。
③说“美”——我们的民族脊梁。组合抢分练二 小说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
一、(2023·山东省威海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走 山
沈念
台风夜里过境,没有爬上西边大岭就走了,“尾巴”象征性地拂了一下石喊坪。
一大早,村支书黄旺生站在村卫生室门前骂人:“连块牌子也看不住,碰到哪天检查组下来,你们这些不拢边,到时我来挨批评。”村民们探看,原是村卫生室的蓝色招牌找不见了。没到腊冬烤野火,没有人会偷块木牌子,只该是风吹掉的。黄旺生的坏脾气也像台风,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世故的村民懂得,与权力作斗争没有好果子吃。只有村主任蒋保成不怕,两人经常对着干仗,红脸出汗是常事。
扶贫队长昌向明走过来,无人注意,直到他穿过卫生室左侧的那块空地,走到半口塘边上,在草丛里用脚扒拉了几下,俯身捡起那块夜里被雨打湿的木牌子,他把木牌搬到卫生室门口。蒋保成一溜小跑,不知从哪里找来了大铁钉和铁锤。
过去村里也来过蹲点的扶贫干部,大多每年象征性地来几回,这次村民发现新来的扶贫队长“不对劲”,看起来深藏不露,也有点不怒自威。他刚到石喊坪就马不停蹄地走访了三天,到所有贫困户家串了回门,也把村里的道路地形勘探一圈。第四天,他手绘出了一张包括全村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路线图,标出哪些路段需要硬化,距离有多长,哪家哪户的屋宅是危房,山塘沟坡的地点方位,标识堪称精准,像是在这里住了多少年的原住民。黄旺生鼻孔里哼哧了一声,心想,这也是位花架子高手。
后来,昌向明亲自垦荒、种菜、开火、下厨,黑了十几年的老村部三更半夜都是亮堂堂的,有村民来跟他聊完天,他还要钻进房里加班工作。黄旺生悄悄瞅过几回,摇摇头就走了,没见过这么拼命的干部,他想看他到底要搞出什么名堂。没过多久,一份详细的扶贫工作规划出来了,漂亮的手写稿,特别是要实施的那些村级建设项目,量化到了路有几条、水渠有多长,村民的贫困状况也分了个甲乙丙丁。黄旺生晓得上面派来了个厉害角色,还不知揣了些什么别的本事。这次台风来了,西边大岭的几个老病坡没有走山,也就是通常说的山体滑坡,多亏是昌向明找来资金提前做了护坡和岩锚。虽说眼见为实,心中仍有不服,想到自己毕竟是当了二十年的村支书,是石喊坪真正的一村之长,人家不过是铁营盘上的流水官。
蒋保成个子矮,但不服矮,踮起脚挂木牌,好不容易把左右两边的挂口固定好,砰砰几下把钉子钉进去,左右摇了摇,木牌纹丝不动。他眼球上都是红血丝,昨晚在山坳守了大半夜,就怕走山滑坡伤了过路车辆和村民。
石喊坪村委会七名干部,村主任蒋保成一直被看作“二等公民”,关键就是他非党员的身份。很多事情要村支部开会商议通过的时候,他被排除在外。也不是蒋保成不积极,六年写过三份入党申请书,一份比一份用心用情,可到了村里党员投票时,始终通不过。这与黄旺生有着密切关系,他逢支部会、党员会就暗示,步入新时代,对新党员的标准要求在提升,只有标准严了,人没瑕疵了,基层党组织才更有力量,群众才更信服。明眼人知道他压根不想让潜在的“假想敌”蒋保成顺利入党。有人背后说他只讨得媳妇嫁不得女,不听话就受梗。
昌向明下来选点,就想找个没有背景的贫困村,可以放开手脚干事,这是他的初衷,却没想到村里的班子建设埋了个地雷,或者说已经“走山”了。昌向明觉得事情严峻,石喊坪脱贫,村支两委没有凝聚力哪能行。基脚不牢,楼高垮台,石喊坪要发展,团结才能出生产力战斗力,而且要多培养干事成事的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村里党员一圈谈话下来,昌向明的观点获得了认同。剩下黄旺生了,昌向明不着急去攻最后的碉堡。这也是一场心理战,不能过早就给对方把底牌揭开了。
机会说来就来,过完春节没多久,昌向明和黄旺生到陕西渭南押运一台挖掘机回来。返程路上天又开始下雨,越下越大,在服务区等雨停的时间,昌向明说起自己当初直奔石喊坪选点的旧事。他说:“我听外人说石喊坪的村支书能力强,说一不二,心想我们的脱贫攻坚大业,就是要有好的领头人带着大家加油干。”
“昌处长来当扶贫队长,才是石喊坪的福气。”
“我一人可没这么大能耐,你的一己之力也不行。”
黄旺生知道昌向明话里有话,想起过往办事刚愎自用的时候,确实是费力戏唱得不好看。
昌向明眉眼上挑,说:“你是村支书,带领全村脱贫致富,是你的责任和使命。光靠几个村干部,仅凭村里十九名党员,那么繁重的脱贫任务,那么多困难群众面临的生活难题,能顺利解决吗?”
“团结才能干大事,我懂这个理。”黄旺生声音低低地说,“村里工作当然要依靠老百姓。”
“但事情又做得怎样呢?”昌向明决定挑明,“一个村几年不发展新党员,一个村主任六年入不了党,你想想,村支书当得到没到位?”
“话说到这份上,我也直话直说。”黄旺生说了几件蒋保成不支持村委决定,经常单干蛮干,解决问题笨人笨办法的事,又称自己从没和村里党员明确讲过不要投他的票。他说:“一娘生九子,九子连娘十条心。也并非党员村民故意刁难,只是想让他多打磨脾气性格,历练办事能力。”
“世界是变化的,人也是变化的,不能等到一个人没了缺点再入党,这是不现实的事。”
“……过去是我太固执了,总想着求稳,统一思想不出错。”
“脱贫必须靠发展,但也因时因地而异。”
“发展慢了,人心也散了,回去支部会上我做自我批评。”
“联系群众,民主作风,不是练嘴皮子,还要有实际行动。”
“有错就改,立行立改。”黄旺生脸色尴尬,说回去一定好好把村里党员队伍建设谋划好。
昌向明脸上划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语气缓和了些,说:“人多力量大,集中力量办大事,扶贫脱贫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你是村支书,咱们党员干部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外面雨停了,昌向明望了望窗外,说:“出发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小说立足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木牌事件暴露了村支书与村主任矛盾的根源,为下文化解矛盾埋下伏笔。
B.选文对蒋保成着墨不多,但从钉木牌、守夜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尽职尽责肯干事,具备成为党员的条件。
C.选文结尾处意蕴丰富,“雨停了”“出发吧!”一语双关,既是写实,又暗示了村里的工作前景向好。
D.小说语言通俗,多用俚语,“铁营盘上的流水官”“只讨得媳妇嫁不得女”等,符合乡村题材语言特点。
【解析】 “暴露……矛盾的根源”错误。
2.关于文中昌向明和黄旺生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昌向明提起石喊坪选点旧事,通过肯定黄旺生的能力拉近彼此距离,为下文谈话做铺垫。
B.“话里有话”暗示黄旺生不注意团结群众,以致在蒋保成入党问题上好心办了坏事。
C.昌向明“不易察觉的笑意”,既是欣慰于做通工作,更欣慰于黄旺生的自我反思与成长。
D.人物对话多用短句,节奏紧凑,给人以短兵相接之感,体现二人的坦诚相待、直言快语。
【解析】 “好心办了坏事”错误。
3.小说以“走山”为题有何好处?(4分)
答:①“走山”一是指石喊坪村山体滑坡现象严重,自然条件恶劣;二是指当地村委班子建设松散,缺乏凝聚力。②以“走山”为题,一语双关,丰富了文章内涵,具有乡村文学特色,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__
4.小说多视角塑造扶贫队长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①小说多视角塑造扶贫队长形象,更丰富、立体地展现人物勤于职守、工作能力强等特点。②以村民视角,与以往扶贫干部进行对比,写出了新扶贫队长不走过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以黄旺生视角,从质疑、不服气到服气的态度变化,写出昌向明善于调查研究、能找准问题关键、拼命肯干。④以全知视角,展示昌向明与黄旺生二人的心理和对话,体现他讲究工作策略、善于做思想工作。(答出任意两点即可)__
二、(2023·华南师范大学附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0分)
文本一: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修身劝学篇》,有删改)
文本二:
字谕纪泽儿: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父涤生字
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近A岁B阅C历D日E久F乃G知H治I人J不K治L者M智N不O足P也Q此R切S己T体U察V之W一X端Y也
答:_FMQ__
【解析】 “日久”补充“阅历”的时间,后面断开;“乃”是连词,一般用在句首,其前断开;“者……也”表判断,应在“者”“也”后面断句。故在FMQ处断句。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学问之道无穷”与“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穷”字含义和用法都相同。
B.“朱笔”是蘸朱砂的毛笔,其中“朱”与“只是朱颜改”的“朱”都指红色。
C.“过大则离披”与“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披”字含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D.苏轼字“子瞻”,此处以字称其名;曾国藩号“涤生”,这里以号自称。
【解析】A项,“学问之道无穷”的“穷”是穷尽的意思,“欲穷其林”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二者用法不同;B项,正确;C项,“过大则离披”意思为“太多了就会全部倒下”,“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同“披”,意思是披着,二者含义和用法不同,正确;D项,正确。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曾国藩认为学习最应有恒心,他本人往年最缺恒心,近年情况稍好但仍然没有达到成熟的境界。
B.曾国藩不仅临帖、抄写而且看书时还注重圈点批注,并且不管多么繁忙也要保证完成当天的任务。
C.曾国藩认为如果每个人都遵守道德并以此自居,并且只从心愿出发,那便不会出现以下凌上的情况。
D.曾国藩提到的“切己体察”是指读书要结合实际,这有益于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检验。
【解析】 “并且只从心愿出发,那便不会出现以下凌上的情况”错误。原文是:如果每个人都以遵守道德自居,只从心愿出发而不遵守法律,就会以下凌上。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译文:_第二年学习的地方,不知定下来没有?说在家读不能用功,这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__
(2)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
译文:_这些年在外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低位的人应当遵守法规。__
【解析】(1)明年:第二年;肄业之所:学习的地方;巧:找借口。(2)乃:才;上之人:在高位的人;揆:掌握、遵守。
9.请概括“涵泳”读书法的要点。(3分)
答:_①要恰到好处的理解。②带着快乐的心情读书。③带着收获的心情读书。
【解析】①文本二对“涵泳”的“涵”字进行解读时,多次强调“适中”,说明读书也要做到恰到好处的理解。②文本二对“涵泳”的“泳”字进行解读时,提到鱼儿嬉戏于水中十分快乐以及左太冲、苏子瞻等人的诗句,都是人天性喜欢水的一种快乐,说明带着快乐的心情读书很重要。③文本二提到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把书看作水,而把这种心情看作鲜花等事物,说明要带着收获的心情来阅读。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学海无涯,没有穷尽,总要以有恒心为主。
为兄往年最缺恒心。近年情况稍好,但仍然没有达到成熟的境界,从七月初一至今没有一天间断,每天临帖一百个字,抄写一百个字,看书少的时候也必须有二十页,多的时候就不说数量的限制。从七月起到现在,已看《王荆公文集》一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一百卷,都用红笔加以圈点批注。虽然很是繁忙,也要保证完成当天的功课,不因为昨天耽搁而今天补做,也不因为明天有事而今天预先做。各位弟弟如果能这样有恒心,那么即使像四弟这样的中等天资,也会有所成就,何况六弟、九弟这种上等的天资呢?
第二年学习的地方,不知定下来没有?说在家读不能用功,这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我现在在京城,天天事务繁多,而仍然坚持读书从不间断,何况家中怎么也不会如我这里事务繁杂!千万不要以家里的琐事为由而间断看书的功课,更不要以考试临近为借口间断看书的功课。
文本二:
字谕纪泽儿:
你虽然在读《四书》,但却没有什么心得体会,原因是不能做到“虚心涵泳,深切体察”。这两句话说的是朱子教人读书的方法,而且最为精辟。你现在读《离娄》,就像《离娄》第一章的“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我当初读到这里,也没有深入理解。这些年在外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低位的人应当遵守法规。如果每个人都以遵守道德自居,只从心愿出发而不遵守法律,就会以下凌上。“爱人不亲”这一章,以前我读到这一章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贴切的,近些年来阅历渐渐深了,才明白治人者不能治人,是因为智力不够的原因,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涵泳二字的含义,理解起来很困难。我曾解释说:涵者,就像春雨滋润鲜花,又像清澈的渠水浇灌稻田。雨水滋润鲜花,太少了就不容易浇透,太多了就会全部倒下,不多不少才能使花儿得到充足的水分;渠水灌溉稻秧,太少了稻秧就会因缺水而枯死,太多了就会造成洪灾,不多不少才能使稻秧茁壮成长。泳者,就像鱼儿嬉戏于水中,像人在水中洗脚。程子说“‘鱼跃于渊’非常活跃”;庄子说“‘濠梁观鱼’怎么知道它不快乐?”这是鱼在水中的快乐。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的语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还有《浴罢》诗,这些诗句都是人天性喜欢水的一种快乐。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把书看作水,而把这种心情看作鲜花、稻秧、鱼儿、洗足之类的事物,这样对涵泳二字,就能有所体会了。
三、写作
10.(2023·哈师大附中四模)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漫画的分析既要包含图片里的文字和图画等要素,也要理解它背后的寓意,让孩子们在思维上提升到哲理的高度。
图中一个小男孩,左手按住“爱护小树苗”的牌子,右手拿着开水去浇灌,这并不利于小树苗的生长,因此在分析中,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把可以类比的现象当论点。比如“好心办坏事”“做事的方法”“教育中的溺爱”,应该上升到哲理的高度。
【参考立意】
①认识与实践,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正确的行动;②尊重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把事情办好;③现象与本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谨防打着“爱”的幌子干着“害”的勾当。组合抢分练六 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
一、(2023·山东泰安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初,帝①与北汉主相拒于高平,命前泽州刺史李彦崇将兵守江猪岭,遏北汉主归路。彦崇闻樊爱能等南遁,引兵退,北汉主果自其路遁去。八月,己酉,贬彦崇率府副率。初,太祖②以建雄节度使王晏有拒北汉之功,其乡里有滕县,徙晏为武宁节度使。晏少时尝为群盗,至镇,恶召故党,赠之金帛、鞍马,谓曰:“吾乡素名多盗,昔吾与诸君皆尝为之,想后来者无能居诸君之右。诸君幸为我语之,使勿复为,为者吾必族之。”于是一境清肃。九月,徐州人请为之立衣锦碑。许之。
冬,十月,甲辰,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坐纳藁税,场官扰民,多取耗馀③,赐死。有司奏汉卿罪不至死。上曰:“朕知之,欲以惩众耳!”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羸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诸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④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之。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
戊辰,帝谓侍臣曰:“诸道盗贼颇多,讨捕终不能绝,盖由累朝分命使臣巡检,致藩侯、守令皆不致力。宜悉召还,专委节镇、州县,责其清肃。”
河自杨刘至于博州百二十里,连年东溃,分为二派,汇为大泽,弥漫数百里。又东北坏古堤而出,灌齐、棣、淄诸州,至于海涯,漂没民田庐不可胜计。流民采菰稗、捕鱼以给食,朝廷屡遣使者不能塞。十一月,戊戌,帝遣李穀诣澶、郓、齐按视堤塞,役徒六万,三十日而毕。
(《资治通鉴·卷二九二·后周纪三》)
【注】①帝:指周世宗柴荣,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公元954年~959年)。②太祖:此处指五代时期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04年~公元954年)。③耗馀:犹耗羡。旧时官府征收钱粮时以弥补损耗为名,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④太祖: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时任殿前都点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横线上。(3分)
奈A何B浚C民D之E膏F泽G养H此I无J用K之L物M乎N且O健P懦Q不R分S众T何U所V劝
答:_GNS__
【解析】 “浚民之膏泽”是动宾结构,应在宾语“膏泽”后断开;“乎”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且”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众”是“何所劝”的主语,其前断开。即在GNS处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拒,对抗,抵御,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的“拒”含义相同。
B.徙,调职,与《过秦论》中“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的“徙”含义不同。
C.族,灭族,与《六国论》中“族秦者,秦也”的“族”两词含义不同。
D.文中“大泽”与《史记·陈涉世家》“陈涉等起大泽中”的“大泽”含义相同。
【解析】A项,正确,都是“对抗、抵御”的意思。B项,正确,调职/迁移。C项,错误,二者含义相同,都是“灭族”。D项,正确,都是“大湖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王晏受命担任武宁节度使,上任伊始,召集做强盗时的旧日同党,采用招抚吓阻并用的策略,于是,强盗在全境绝迹,社会安定。
B.皇帝非常重视朝廷法纪,能够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且公平公正,严格执法,将贪污耗馀、扰乱百姓的大将军孟汉卿处死。
C.皇帝认为,历朝将缉捕盗贼交付使臣巡视检查,而藩镇、州县等官吏均不用力,应将使臣全部召回,令各级主官各司其职,肃清盗贼。
D.黄河连年东溃堤防,河水弥漫达数百里,又向东北冲毁古堤,直至海边,淹没百姓田地房屋无数,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灾难。
【解析】 “公平公正”错误。由“有司奏汉卿罪不至死。上曰:‘朕知之,欲以惩众耳!’”可知,皇帝加重了对孟汉卿的处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
译文:_但又骄横傲慢,不听命令,实际无法使用。每次遇到大敌,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历朝丧失国家的原因,也大多因为这。__
(2)帝遣李穀诣澶、郓、齐按视堤塞,役徒六万,三十日而毕。
译文:_周世宗派遣李穀到澶州、郓州、齐州检查监督堤防决口的堵塞,征发役徒六万,三十天完工。
【解析】 (1)骄蹇:骄横傲慢;走:逃跑;失国:丧失国家。(2)诣:到;按视:检查监督;役徒:征发役徒。
5.后周世宗为整顿军队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3分)
答:①精简军队,选拔重用精锐者,淘汰羸弱者。②诏募天下壮士集中到京城,并将优秀者任命为殿前诸班。③让骑兵、步兵诸军将帅各自挑选精兵。
【解析】由“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可知,精简军队,选拔重用精锐者,淘汰羸弱者。由“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可知,诏募天下壮士集中到京城,并将优秀者任命为殿前诸班。由“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之”可知,让骑兵、步兵诸军将帅各自挑选精兵。
【参考译文】
当初,后周世宗与北汉主在高平对峙,命令前泽州刺史李彦崇领兵扼守江猪岭,阻断北汉君主的归路。李彦崇听说樊爱能等人向南逃跑,便领兵撤退,后来北汉君主果然从这条路逃跑离开。八月,己酉(初八),皇帝贬李彦崇为率府副率。当初,后周太祖因建雄节度使王晏有抵抗北汉军队的功劳,他的故乡在滕县,便调任王晏为武宁节度使。王晏年轻时曾经做过强盗,一到镇所,就召集所有旧党,赠送他们金钱绢帛、鞍马,对他们说:“我们家乡素来以强盗多出名,从前我和诸位都曾经做过强盗,料想后来的强盗没有能胜过诸位的。诸位替我告诉其他强盗,让他们不要再干了,再干的话我必定灭他的家族。”于是全境强盗绝迹。九月,徐州人请求为王晏树立衣锦碑。周世宗准许。
冬季,十月,甲辰(初三),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因交纳藁税时,场院官吏侵扰百姓,过多索取所谓“耗馀”而定罪,被皇帝赐死。有关官员奏称孟汉卿的罪不至死,世宗说:“朕知道这些,只不过想借此惩戒众人罢了!”当初,宫禁警卫士兵,历朝相承,只求息事宁人,不想再选拔挑选,恐怕伤害人情,因此瘦弱年老的居多。但又骄横傲慢,不听命令,实际无法使用。每次遇到大敌,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历朝丧失国家的原因,也大多因为这。周世宗通过高平之战,才开始认识到它的弊端,癸亥(二十二日),对侍从大臣说:“大凡军队只求精而不求多,如今用一百个农夫也不能供养得起一名士兵,怎么能榨取百姓的血汗,去养活这些无用的人呢!况且勇健懦弱不加区分,用什么去激励士众!”于是命令大力精简兵员,精锐的提升到上军,瘦弱的逐出军队。又因强健勇猛的战士大多被各藩镇收养,下诏征募天下壮士,全部遣送到京城,命令(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宋太祖皇帝赵匡胤挑选其中最好的组成殿前诸班。其他的骑兵、步兵各军,分别命令他们的将帅挑选士兵。因此士兵精干强壮,近代以来没有比得过的,征伐四方,所到之处频传捷报,这就是挑选兵员的功效啊。
戊辰(二十七日),周世宗对侍从大臣说:“各地盗贼很多,讨伐搜捕终究不能绝迹,大概是由于历朝另外命令使臣巡视检查,致使藩镇主帅、州守县令都不再努力。应该全部召回使臣,专门委托藩镇节度使、州守县令,责成他们肃清盗贼。”
黄河从杨刘至博州一百二十里,连年在东面冲溃堤防,分成两个支流,汇合为巨大湖泽,河水弥漫达数百里。黄河又向东北冲毁古堤而流出,淹没齐、棣、淄各州,直至海边,淹没百姓田产房屋不计其数。流民只好采集茭白稗子、捕捞鱼虾来充食,朝廷屡次派遣使者都没有堵住。十一月,戊戌(二十八日),周世宗派遣李穀到澶州、郓州、齐州检查监督堤防决口的堵塞,征发役徒六万,三十天完工。
二、(2023·山东淄博市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6~7题。(9分)
秋 野
杜甫
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
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
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
盘飧老夫食,分减及溪鱼。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秋野》前两句营造了一种萧索荒凉的秋日氛围,也描写了天空与寒江融为一体的环境特点。
B.《秋野》最后两句交代诗人将自己的食物分享给溪鱼,突出了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C.《又呈吴郎》中“远客”即是吴郎。诗人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请吴郎善待这一妇人的想法。
D.《又呈吴郎》以小见大,借妇人的不幸写出了战乱以及苛捐杂税给广大百姓带来的灾难。
【解析】 “突出了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过度阐述。“盘飧老夫食,分减及溪鱼”意思是“我这个老人,常常会把盛在盘子里的晚饭,分出一部分来投喂溪里的鱼”,表达了诗人对万物的悲悯之情。
7.两首诗都写到打枣一事,请比较其不同之处。(6分)
答:①《秋野》借自己跟随别人打枣一事,表现自己生活的困顿,且为概述。②《又呈吴郎》借劝说吴郎允许妇人打枣一事,体现自己的悲悯情怀,且详述其劝说的原因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
8.(2023·重庆全国统一考试冲刺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突出山中环境幽静的句子是:“_明月松间照__,_清泉石上流__。”
(2)梦境是现实的投射,更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_夜深忽梦少年事__,_梦啼妆泪红阑干(柔情似水__佳期如梦/人生如梦__一尊还酹江月)__。”
(3)中国古典诗歌创作重视意象组合,唐宋诗词中就有组合落木和江水这两种意象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名句,如:“_无边落木萧萧下__,_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__澄江一道月分明)__。”
9.(2023·湖南省常德市二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寓言《揠苗助长》讽刺那些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_爪其肤以验其生枯__,_摇其本以观其疏密__”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2)柳永的《望海潮》中,人们或“_羌管弄晴__”,或“_乘醉听箫鼓__”,尽情享受乐器给生活带来的愉悦。
(3)“兴”是《诗经》“六义”之一,被后世诗人继承并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在唐诗中屡见不鲜,如:“_锦瑟无端五十弦__,_一弦一柱思华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奔流到海不复回)__。”组合抢分练七 小说阅读+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一、(2023·新高考Ⅰ卷考前抢分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八月的乡村(节选)
萧军
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
小红脸摸出了小烟袋,可是很快地又掖在原来的地方。他的小烟袋已经是一个整天没在他的嘴里出现过了。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的嘴。当他的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
他一只手还在摸索着烟口袋,同时开始在思想:为什么还不该停下歇歇,让他吃一袋烟呢?枪声不已经没有了吗?还是不如做农民时候自由多了!他可以随便什么时候吃一袋烟。就是在手里提着犁杖柄手,也是一样哪,也可以使小烟袋很安全地咬在嘴里呢!那样的日子不会有了!他遥遥看着那边的田野在叹息,小烟袋又凄默地捏在手里,抵近嘴巴边:“我们该歇一歇了吧?”小红脸不大的声音提议着。
“小红脸同志说得对——我们全该赞成他。”
这是谁的声音呢?人们没有工夫去察看。什么“同志”,什么“赞成”……他们觉得谁能说出这样几个字眼,那真是太进步的家伙!
“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
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
他默然地数着,日间他们和敌人接过仗的每个山头。隐约还可以看见那个独立而不甚高大的山峰——在那里被击死了两个弟兄!
“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
萧明的眼睛有点朦胧——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从这一面石头上,他看出那是旧军队出身的刘大个子,腿拉长地睡着了。别的几个人,蹲伏着身子,有的像青蛙一般饮着水,浇着头发,小红脸吸烟时候的火光,很急速地在闪动。
蛙声更是显得响亮了。晚云发展得非常迅速。
“弟兄们起来,我们马上就走吧!天是不可靠,怕是要下雨——”在对面小山上守望的萧明回来了。
又开始出发了,沿着这无边际的桦林,探索着无边际的夜,踏了蛙的声音和虫子的声音……
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
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为的不要使大家跑错了路,眼睛常常要睁大着,这样工夫一久,会发生很不好受的胀痛!汗又开始在前额和身体各部分沁流。他自己实在也估计不出“新世界”究竟诞生在哪一天。不过他知道“这是一定的”,新的世界一定会来到的。
“一定的吗?萧同志?啊——”
“一定的——”
下了这个山坡,由两山中间鞍部又向右面折下去,底下又是一带长谷——
“同志们,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面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就是王家堡子——出了这个山口子,就能看到一座炮台,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如果他们在那里——他们一定有人等候我们……”
这是一种希望!队尾的李三弟竟唱起歌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作一次最后的斗争……
旧世界……
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得舒展着脸上的皱纹。
“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
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
田野上,高粱红着穗头,在太阳下面没有摇曳。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地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
“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的老婆,孩子,爸,妈,还不是教那些王八羔子们,白用刺刀给捅了?”
“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正午的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蝈蝈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也听不到虫子的吟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喘息在每个地方的墙荫,任狗蝇的叮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嘴啃吃着。
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
弹窝在每处显著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作者用“小红脸”与“刘大个子”来替代人物名字,既简省地刻画了人物外形特点,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B.文章中行军小队是由农民、旧军队成员和学生等不同身份的人构成的,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的缩影。
C.文章风格粗犷朴实,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这里的百姓爱憎分明,具有血性,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斗争精神。
D.文章后半部分描绘了田野上的高粱和各种动物的慵懒状态,意在表现八月的乡村郁热沉寂,百姓的生活闲适安宁。
【解析】“闲适安宁”错误。文章中“全是迫切地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可以看出百姓枕戈待旦,同时环境描写也暗示着战斗即将爆发。
2.关于文中游击队行军途中唱歌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崔长胜感动到流泪,是因为他从歌声中感受到李三弟等人的变化,内心激动。
B.游击队员们向萧明学唱歌,彰显了革命知识分子对队员们的精神引领作用。
C.“倾泻”“飞扑”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歌声之壮和游击队员的豪迈之气。
D.歌声的慷慨激越与文章结尾的惨烈场景形成对照,突出了英雄的崇高与悲壮。
【解析】“是因为他从歌声中感受到李三弟等人的变化”错误。崔长胜流泪的原因是歌声里反映出的斗争的激情和对新世界的憧憬令人鼓舞。
3.文章刻意隐去了战斗过程,而着眼于战争来临前的描述,战斗结局的呈现也很简短,这样的构思产生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①更易于表现战争背景下的普通人的形象、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底层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②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解析】本文写了萧明领导的小分队奔向王家堡子的艰苦历程,刻意隐去了战斗过程,而着眼于战争来临前的描述。“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得舒展着脸上的皱纹”,可知,更易于表现战争背景下的普通人的形象、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底层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由“弹窝在每处显著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可知,小说的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4.“成长”是革命文学作品中永恒的母题。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母题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①小红脸从贪图安逸、闲适的生活到服从纪律,最后跟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②游击队员们自发唱《国际歌》,他们的觉悟境界开始提升,已经超越了个人仇恨,是在为劳苦大众而战。③农民往往专注于自己的收成,而战斗前的他们却能具有朴素的家国情怀,舍小我、为大我,枕戈待旦,投身于抗日烽火之中。
【解析】由“小红脸摸出了小烟袋,……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的嘴。当他的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分析可知,小红脸从贪图安逸、闲适的生活到服从纪律,最后跟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由“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分析可知,游击队员们自发唱《国际歌》,他们的觉悟境界开始提升,已经超越了个人仇恨,是在为劳苦大众而战。由“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地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分析可知,农民往往专注于自己的收成,而战斗前的他们却能具有朴素的家国情怀,舍小我、为大我,枕戈待旦,投身于抗日烽火之中。
二、(2023·广州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走三边
贾平凹
往陕北远行,三千里路,云升云降,月圆月缺,旅途是辛苦的,过了金锁关,山便显得愈小,羊便见得更多,风头一日比似一日强硬,一日比似一日的思亲情绪全然涌上心头了。当黄昏里,一个人独独地走在沟壑梁上,东来西往的风扯锯般地吹,当月在中天,只身卧在小店的床上,听柴扉外蛐蛐忽鸣忽噤,便要翻那本塞外古诗,以为知音,是体会得最深最深的了。但我仍继续北上;三边,这是个多么逗人神思的神秘的地方啊。
穿过延安,进入榆林地区,车子在沟底里钻,七拐八拐的,光看见那黄天冷漠,黄山发呆。到了县城,天已擦黑,城外三里便进了绿的世界,要不是赶驴人提醒,谁能想到这不是树林子而是一座县城呢?于是得知,在这三边,有一丛树,便有一户人家,有一座树林,就该是镇子或是县城了;原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这便是三边的特点了。
待了几日,新结识了几位伙伴,他们主动提出做我的向导,要往北边的沙漠里去走走。“一定要去看看,那又是另一个世界呢。”兴趣撩拨,就三人越过了长城,徒步往北行。沙地上,行走委实艰难,浑身汗水淋淋。沙丘起起伏伏,望之如海中浪涛。沙丘过去,又是成片的盐碱地,树木是不长的,只可怜巴巴生些盐蒿。一把蒿守着一抔土,渐渐便成了一个小包。再往后却又是沙丘,但已经植了树:沙柳、红柳、小叶杨、沙枣。沙盖了盐碱,树又守住了流沙。
三天过后,我们走到一个镇落里,这个镇落显得很大,有回民,有汉民,分两片屋舍:一处汉民,建筑分散中但有联络;一处回民,建筑对仗里却见变化。伙伴讲,再往北去不远,还有蒙民哩。夜宿镇里,当地老人给我一个手抄本,有这么一段:
三边地区蒙民,昼意干糇,晚就道旁,有水草处卸鞍驮,撑帐支锅,取野薪自炊,其牛纵食原野,人披裘轮卧起,以犬护之,不花一钱。汉民亦有效之。
读此书,方知三边地域民族竟是这么亲善!更不曾想,这个镇子在两日之后,便是汉、回、蒙一年一度的盛大交易会。
交易会,其场面可谓热闹,有北京王府井的拥挤,却比王府井更气势;有上海南京路的嘈杂,却比南京路更疯野。那一排一摆小吃,荞面拉条、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酸、辣、煎,五味俱全;那菜市上一筐一车,二尺长的白菜、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六色尽有;那农具市上的铜的挂铃、铁的镢、钢的锨,叮、咣、铿、锵,七音齐响。还有那骡马市上,千头万头高脚牲口,黄乎乎、黑压压偌大一片,蒙民在这里最为荣耀,骡马全头戴红缨,脖系铃铛,背披红毡,人声喧嚣,骡马鸣叫,气浪浮动得几里外便可听见。在羊肉市上,近乎一里长的木架上,羊肉整条挂着。更有买卖活羊的,卖主用两只腿夹住羊头,大声与买主议价。汉、回、蒙民似乎都极富有,买肉就买整条,买果就买整筐。末了就涌进那菜馆酒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直要闹到月上中天方散。在酒馆里,几句攀谈,我们便成了极熟的人,兴致高涨,开怀大饮。
半个月匆匆过去了,临走前两天,正好是阴历八月十五,夜里在长城根下一个村子吃了月饼、香梨,喝了花茶、葡萄酒,看了一阵房东大娘的剪窗花,兴致还未尽,便同房东小儿登长城望高。月光下,沙海泛亮,草原迷离,高高低低的长城,从脚下一头伸向天的东头,一头伸向天的西头,这伟大的建筑,从远古时候,一坐落在这里,沙再没有埋住,风再没有刮走,它给了沙漠之骨,沙漠也给了它的雄壮。如今烽火台没有了狼烟传递,但每一座台下,都住了人家,牛羊互往,亲戚走动。生着,在这大漠上添着活气;死了,隆起沙堆,又生起一堆绿色。一道长城,是连接千家万户的一条线,流动着不屈不挠的生命和人与人的情感。玩到天明,晨曦里看见天地相接的地方,柳树林子长得好茂,那树都是桩干粗壮,一人多高,就截了顶,聚出密密的嫩枝,枝形呈圆,叶子全红了,像无数偌大的灯笼高高举着,似乎这天之光明,完全是这些灯笼照耀的。树林子前面,端端一柱白烟长上来了,走近去,是放蜂人燃的。这里还能放蜂,犹如春天里的一个童话!相坐攀谈,放蜂人来自江南,年年都来,来数月方去。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你瞧,绿的沙柳、红的盐蒿、粉的牛儿草、白的盐、黄的沙,这三边的土地是最有五颜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尝尝那蜜,果然上品,荔枝蜜没有它香醇,槐花蜜没有它味长。
告辞了放蜂人,突然之间,几天来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时觉得有角度来做我的文章了。往回边走边构思,眼光偏又盯住了一片一片不知名的荆棘,开着丸子一般大的白绒花团,顺枝而上的,如挂纸钱串,就地而生的,又如围起的花环。哦,我明白了,这类花的开放是对三边荒凉的送葬吗?是对三边的富有和美丽的礼赞吗?天黑回到村子,房东已为我准备好了送别酒菜,菜饱酒足,席上拉起了二胡。二胡的清韵又勾起了我思亲的幽情,仰望天上明月,不知今夜亲人们如何思念着我,可他们哪会知道今夕我在这里是多么欢乐啊!一时情起,书下一信,告诉说:明日我又要继续往北而去,只盼望什么时候了,我要和我的亲人、更多的朋友能一块再走走三边,那该又是何等美事呢。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来概括“三边的特点”,承接初见县城时的感受,凸显了三边地区人民的生存境况。
B.新结识的当地人“主动提出”做向导,酒馆里几句攀谈“便成了极熟的人”,这些描写都展现了三边地区的淳朴民风。
C.引用手抄本的记载,将今日的汉、回、蒙的交易会与蒙民千年习俗关联起来,写的是三边地区民族团结的历史传承。
D.写柳树林“叶子全红了,像无数偌大的灯笼高高举着”,与“端端一柱白烟”相映衬,表现三边地区的苍凉风景。
【解析】 “表现三边地区的苍凉风景”说法错误。根据后文“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你瞧,绿的沙柳、红的盐蒿、粉的牛儿草、白的盐、黄的沙,这三边的土地是最有五颜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可知,此处表现的是三边地区景色的多姿多彩,而非苍凉。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文章以“三千里路”开篇,以“继续往北而去”作结,以“我”的思亲与孤独贯穿全文,呼应了标题“走三边”。
B.文章先写沙地中行走的艰苦与自然环境的恶劣,再写沙漠深处镇落民居的错落有致,先抑后扬,形成鲜明的反差。
C.文章写长城,将其放在深邃的历史背景下和平凡的世俗生活中,进而引发对文明赓续的思考,有深刻的哲理性。
D.文章语言质朴刚健,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与文中所写的西部自然人文相得益彰,是这篇游记散文的典型特征。
【解析】A项,“以‘我’的思亲与孤独贯穿全文”说法错误。文章只在开头和结尾写到了“我”的思亲与孤独,并未贯穿全文。B项,“先抑后扬,形成鲜明的反差”说法错误。由文中“我们走到一个镇落里,这个镇落显得很大,有回民,有汉民,分两片屋舍:一处汉民,建筑分散中但有联络;一处回民,建筑对仗里却见变化”可知,文章写沙漠深处镇落民居的特点,是想表现镇落之大,没有先抑后扬,也不能和前文形成反差。D项,“刚健”说法错误。刚健的语言风格特点是刚健有力,气势雄壮,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并没有“刚健”的特点。
7.本文写交易会时大量堆叠同类词语,请简要分析其效果。(4分)
答:_①描写了蒙、汉、回各民族热闹、和谐的市场景象。②形成了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③表现了当地民族融合、物阜民丰的世俗生活气象。__
8.为什么“我”告别放蜂人之后觉得“有角度来做文章了”?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放蜂人让“我”找到了书写三边的角度:①放蜂人的身份,转变了“我”外来者的观察视角。②放蜂人的讲述,启发了“我”描写三边的情感立场。③尝了三边的蜜之后,“我”确定了选材角度和写作内容。
三、(2023·山东潍坊二模)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2023年2月3日,我国首条跨海高铁——福厦高铁进入静态验收阶段,为后续线路开通运营创造条件。验收完成后,预计4月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年内具备开通运营条件。静态验收是高速铁路竣工验收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工程建设、系统设备等的第一次全面“体检”。铁路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将检查确认工程按设计完成且质量合格,设备安装调试完毕且质量合格。
福厦高铁于2017年9月全线开工,正线全长277.42公里,设计最高行车时速350公里。建成通车后,福厦高铁将推动福州、厦门形成“一小时生活圈”,串联起一条“黄金旅游带”,加速经济贸易,让城市更繁荣。福厦高铁的修建,将成为我国高速铁路网中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长三角与大湾区的南北贯通带来益处。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福厦高铁将成为我国高速铁路网中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长三角与大湾区的南北贯通。
【解析】 画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福厦高铁的修建,将成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语和宾语不搭配,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是福厦高铁,应该把“的修建”去掉;二是结构混乱,“有利于长三角与大湾区的南北贯通带来益处”结构混乱,去掉“带来益处”。
10.根据文中信息,给“静态验收”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4分)
静态验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静态验收是)对铁路建设项目工程按设计完成且质量合格、设备安装调试完毕且质量合格进行全面检查确认的过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零添加”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消费者认为,( ① )。然而,无论从现实情况还是科学概念上看,“零添加”并非事实。因为,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收获、转运、储存和加工等复杂流程,能进到人们的餐桌并吃到嘴里,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剂。一些人以为,无论是食品还是其他产品,( ② )。其实,衡量食物的营养、安全和美味并非只有纯天然一个标准。食品生产和加工一大目的,是让食品营养充分发挥价值。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__甲__。
今天,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已经有2.5万种,可谓__乙__,而中国只批准了2000多种,不到十分之一。这些食品添加剂有些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不用反而不行。例如,香肠和腊肉会使用一点亚硝酸盐以防腐,其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肉毒杆菌可以产生肉毒素,毒性强于砒霜。显然,在肉类加工中使用一点亚硝酸盐是合理的,否则,( ③ ),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厂家已经是在__丙__了,把有些并不需要使用防腐剂的食品说成“零添加”,如腌渍食品(高盐)等。因此,判定一种食品是否安全,首先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不要被“零添加”轻易忽悠。
1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_①就是食品中没有添加剂__②纯天然的才是最好__③会产生肉毒素__
1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_甲:声名狼藉__乙:五花八门__丙:故弄玄虚__
【解析】甲:语境说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导致食品添加剂名声不好,可填“声名狼藉”。声名狼藉:名声败坏到了极点。乙: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已经有“2.5万种”,可谓品类繁多,可填“五花八门”。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丙:把有些并不需要使用防腐剂的食品说成“零添加”,是玩花招迷惑消费者,可填“故弄玄虚”。故弄玄虚:指故意玩弄花招,使人迷惑,无法捉摸。
13.简述上文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3分)
答:_判定食品安全的首要标准不是看食品添加剂是否“零添加”,而是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__组合抢分练三 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一、(2023·山东省考前模拟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材料一:
永生羊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
经过大半年的等待,萨尔巴斯已经完全进入了壮年,它坚强地熬过了冬天,并没有死掉。回阿勒泰夏牧场的羊群又经北塔山时,那个牧人甚至没有认出它,也没有认出我。他向我父亲笑道:好笑,我记得你说你的黄毛丫头老实得像一只淘汰羔子,莫非她真的变成一只淘汰羔子了?牧羊变羊,牧牛变牛,牧马变马,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牧人的话说得我心里有一些温暖,那些日子里,我确实觉得自己有一点像羊。其实,他们只是被我做的假象欺骗了,我是一个人,怎么会变成一只羊呢?我之所以像羊一样,是想与萨尔巴斯靠得近一些,以便聆听它到底要对我说什么。
那一天终于到来了。
我一点也没有记错,那一天是个星期三。那天早晨,我的好心情被映在窗户上的朝霞唤醒。我睁开眼睛,几只麻雀从我们家窗前的电线杆上扑棱棱地飞进了东天的满天红霞。我穿上衣服,喝过早茶,来到羊舍,萨尔巴斯好像已经等我很长时间了,没等我走近就率先带着一群羊走开了,就好像不是我带它,而是它要带我一样。
在田埂上,我们看见一只很大的老鼠迅速穿过杂草;在木屋旁,杂草正茁壮成长,一些草甚至长到了木屋顶和墙壁上,一条被主人抛弃的老狗卧在一口破食盆旁守着空房想心事;在那座断崖下,我们还看见了一头老牛在崖下的阴影里安详地吃草……
萨尔巴斯带着羊群又向断崖的下边走了一段路,在一片不大的开阔地上停下不走了。我有些纳闷儿,这片开阔地实际上是一块盐碱地,除了一簇簇芨芨草,几乎没有草,平时很少有人畜到这里来,连老牛到崖下都不往前走了。
但是萨尔巴斯还是埋头吃起来,群羊也跟着它在吃芨芨草。我坐在一块石头上,有些百无聊赖,拔了一根芨芨草,放在嘴里,一边瞎嚼,一边看头顶无边无际的蓝天。我想,萨尔巴斯毕竟是一只羊,我也毕竟是一个人,一个人又怎能完全猜透一只羊的心思,这实在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这样在湿地断流的地方坐了很长时间,大概是太阳到达中天的时候,萨尔巴斯来到我的身边,歪着脑袋看了一会儿我的脸,而我也同时看见在它的头顶上方正有一片白云迅速地凝聚,然后,一阵风“沙、沙、沙”地穿过黑色的旷野,把芨芨草一律压向一边。
萨尔巴斯像是预感到了什么,挺起身子,用它的那双忧郁的羊眼搜索了一遍旷野,然后明明白白地对我说:走!我们到山洞里去躲一躲,山洪就要来了。那一刻它的姿势美丽得像一头警惕的鹿。
在我和它领着一群羊使尽浑身解数跑进一处浅浅的山洞口的时候,乌云已经全面压境,天空完全变成了黑色,大地仿佛燃烧起来,将冲天的火焰送上高空,盐碱地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我们听到滚雷在黑云深处炸响,一柱擎天白光从高天掼下,落在断崖下的那头老牛身上,那老牛的身体颤抖了一下,笨重地倒在地上。然后,天地间大雨滂沱,到处都是水。那是我自打记事以来见过的第一场大雨,第一场山洪,第一场大自然的浩劫——汹涌澎湃经过我的眼前,那份湍急和霸气令我瞠目结舌,它竟可以随便卷走它想卷走的任何一样东西。在山洪里,我看见了一棵大树,一根电线杆,一座毡房的天窗,一口铝锅,还有我们经过的那所木屋,甚至还有那条老狗。它在洪流的泥浆中像一片枯萎的叶子,一尊泥塑,忽上忽下地漂着,看不出有任何求生的欲望,而那头被雷打死的老牛却被一块岩石挡着,在激流中翻动,活像在拼命逃生……
山洪持续大约半个小时之后,突然停了下来。天上的云跑到东边去,挂出一抹彩虹,西边一片晴天,太阳明晃晃的。这时我才发现,山洪流到这片盐碱地居然也流到了尽头。在盐碱地下边广阔的戈壁上没有了踪影,甚至连个小水洼都没有留下——一场大水,看似凶猛,原来什么也不是。
在山洪经过的时候,萨尔巴斯像一名点将的统帅一直站在洞口。
难道它让我等待了一个冬天,想告诉我的就只是一场山洪?我知道它还给了我更多的启示,但是,萨尔巴斯不再对我作任何暗示了。
(节选自《永生羊》,有删改)
材料二:
欧宁:《永生羊》一书中更多的是写生命的主题,揭示生命在不同的时空中的转化。
叶尔克西:对,《永生羊》想表达的就是生命的轮回,这个世界真正的主题就是生命与时空。这个地球上自从有了生命,世界就变得更美丽。
欧宁:如果把自己放在一个新疆当代文学的历史脉络之下的话,您对自己的评价是怎样的?
叶尔克西:我看到的是具象和意象中的新疆,意象中的新疆就是不同的民族在这里,对这块土地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比如对天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我是从本民族的角度去理解新疆。再比如哈萨克民歌以爱情为主题,因为游牧生活,不断地转场,面对路途的遥远,一定有种对自然的无奈,这时候就需要用歌声、用诗歌去表达内心的悲欢离合。其中有一首情歌,“爱人的毡房远了,看不见了,小鸟的脖子酸了,心都伤了”,就是说在毡房搬迁以后,仍在不断地看、不断地看,这种感觉,可能没有游牧生活经验的人是不会有的。
(选自《消逝的牧歌: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专访》,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父亲认为“我”和羊长时间待在一起变成了老实的“淘汰羔子”,表明人如果长期与动物相处,就会受到动物性情的影响。
B.听了牧人的话,“我”也确实觉得自己像羊一样,是因为“我”想从萨尔巴斯那里感知如何认知外界,增强自己预知的能力。
C.在断崖下的开阔盐碱地上,萨尔巴斯吃着芨芨草,“我”也同样咀嚼着芨芨草,但“我”却无法完全猜透萨尔巴斯的心思。
D.洪流中,老狗忽上忽下地漂着,没有求生的欲望,而那头被岩石挡着的牛却翻动着拼命逃生,突显了牛对生命的渴求。
【解析】A项,是牧人认为;B项,“感知如何认知外界,增强自己预知的能力”是经过洪流后的感悟;D项,“拼命逃生”错误,原文前面有“活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文章开头就说萨尔巴斯已经完全进入壮年,坚强地熬过冬天,连牧人都没有认出它来,为下文写它率先走开,带领群羊和“我”到山崖下经受山洪考验做铺垫。
B.作者在写永生羊萨尔巴斯时,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萨尔巴斯具有了人的性情,它能带着羊群选择场地食草,并能带领羊群到山洞中躲避山洪。
C.文中写老鼠迅速穿过杂草,老狗被主人抛弃,木屋成了空房……都暗示了山洪即将到来,也衬托出萨尔巴斯超强的预感力,它希望通过恶劣环境磨炼“我”。
D.文章写萨尔巴斯选择只有芨芨草的盐碱地作为牧场,而“我”在雨过天晴后才发现盐碱地的妙处——山洪到此流到了尽头,体现了前呼后应、结构严谨的特点。
【解析】没有都暗示山洪即将到来,也没有衬托萨尔巴斯超强的预感力和表现它希望通过恶劣环境磨炼“我”。
3.材料一文末写永生羊“给了我更多的启示”,你认为“我”得到了怎样的启示?(4分)
答:①如何经受住磨炼,使生命变得强壮。②如何预感自然,使生命得以保存。③如何担起重任,成为群体的“统帅”。
4.材料二中作者说“《永生羊》想表达的就是生命的轮回,这个世界真正的主题是生命与时空”。结合全文说说材料一是如何体现“生命与时空”的?(6分)
答:①通过特定的时空,写出了在大自然恶劣的环境下,“永生羊”所体现出的生命的顽强和生活的智慧,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②写新疆独特的地域空间,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民俗习性。③通过写人和动物的和谐关系,表现了生命与生命相互救助、相互感知尊重的灵性相通。
二、(2023·新高考考前冲刺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西河·和王潜斋①韵
曹豳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
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注】①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词的下片词人生发感慨,在寂寞乡野之中,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
B.“谩哀痛”,空哀痛,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谩嗟荣辱”的“谩”相同,都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感慨。
C.“漫漫白骨蔽川原”,形容白骨遍布川野,无边无际,与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D.“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词一开篇,便慷慨激昂,直截了当地严厉责问,矛头所指,不言自明。
【解析】“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错误,“岂无”,是反问,表达的是应有这样的人。
6.请分析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
答:(1)同:本词与《扬州慢》都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
(2)异:本词还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误国、无所作为的愤慨之情;表达了对友人东山再起、挽救国家危亡的期盼。《扬州慢》则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2023·河北省石家庄市教学质量检测二)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1分)
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获得诸多重要成就。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的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在中国历史上__①__的“小儿辩日”问题,( ① );再如,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更如,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了解决浑盖之争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得以实施的;还如,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__②__;……类似例子,__③__,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 ② )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作为( ③ ),浑盖之争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赫赫有名/众所周知/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家喻户晓__②息息相关__③不胜枚举/举不胜举/数不胜数/恒河沙数/比比皆是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_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
【解析】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介词残缺,“它贯串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应在“贯串”的后面添加介词“于”;二是语序不当,应将“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获得诸多重要成就”改为“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
9.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答:①在浑盖之争中得到了合理解答(解决)__②时间长、影响大(范围广)__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术论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9分)
国庆节在石河子度过。假日无事,到街上去散步。虽近晚秋,秋阳却暖融融的,赛过春日。人皆以为边塞苦寒,其实这里与北京气候无异。连日预告,日最高气温都在23 ℃。街上菊花开得正盛,金色与红色居多。花瓣一层一层,组成一个小团,茸茸的,算是一朵;又千朵万朵,编织成一条条带状的花圃。
还有许多的荷兰菊,叶小,状如铜钱,是专等天气凉时才开的。现在也正是她们的节日,一起簇拥着,仰起小脸笑着。蜜蜂和蝴蝶便专去吻她们的脸。
花圃中心常有大片的美人蕉。一来新疆,我就奇怪,不论是花,是草,是瓜,是菜,同样一个品种,到这里就长得特别的大。那美人蕉有半人高,茎粗得像小树,叶子肥厚宽大,足有二尺长。她不是纤纤女子,该是属于丰满型的美人。花极红,红得像一团迎风的火。花瓣是鸭蛋形,又像一张少女羞红的脸。而衬着那花的宽厚的绿叶,使人想起小伙子结实的胸膛。这美人蕉,美得多情,美得健壮。这时,她们挺立在节日的街心,拉着手,比着肩,像是要歌,要说,要掏出心中的喜悦。有一首歌里唱道:“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正好描述了这里的意境。
10.下列句子中的“丰满”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丰满”,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
A.今年好收成,家家户户粮仓丰满。
B.那手结实丰满,像海豹的鳍脚一样。
C.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内容甚是丰满。
D.鸟儿毛羽尚未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解析】A项,充足;B项,(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胖得匀称好看;C项,丰富;D项,多而密。
11.文中画波浪线处可以改成“一层层的花瓣组成一个茸茸的小团,这是一朵;又有千朵万朵花编织成一条条的花带,这是花圃”,请比较哪一种的表达效果更好,并阐述理由。(6分)
答:(示例一)原文好。①运用短句,逐层展现花的美感,富有层次感;②“茸茸的”定语后置(变式句、倒装句),突出花的质感,表达了对边疆风物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改文好。①将花的特点提前,突出花的美丽、花的繁多;②句式整齐,表意准确,富于节奏感。组合抢分练四 文言文阅读+散文阅读+名句名篇默写
一、(2023·安徽名校大联盟4月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汉和帝以大司农沛国徐防为司空。防上疏,以为:“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家法,私相容隐,开生奸路。每有策试,辄兴诤讼,论议纷错,互相是非。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轻侮道术,浸以成俗,诚非诏书实选本意。改薄从忠,三代常道;专精务本,儒学所先。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伐,皆正以为非。”上从之。
岭南旧献生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昼夜传送。临武长汝南唐羌上书曰:“臣闻上不以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
十二月,辛未,帝崩于章德前殿。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邓)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又,和帝幸人吉成御者共枉吉成以巫蛊事,下掖庭考讯,辞证明白。太后以吉成先帝左右,待之有恩,平日常无恶言,今反若此,不合人情。更自呼见实核,果御者所为,莫不叹服以为圣明。
洛阳令广汉王涣,居身平正,能以明察发擿奸伏,外行猛政,内怀慈仁。凡所平断,人莫不悦服。是岁卒官,百姓市道,莫不咨嗟流涕。涣丧西归,洛阳民为立祠、作诗。每祭,辄弦歌而荐之。太后诏曰:“夫忠良之吏,国家之所以为治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
B.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
C.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
D.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
【解析】 “于路”是“不绝”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B项;“不绝于路”是“恶虫猛兽”的谓语,结构完整,句意合理,应在“不绝于路”后断开,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义有相伐”的“伐”指批评、抨击,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的“伐”不同。
C.宗庙,文中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秦汉时称“太庙”,后可用来代称朝廷和国家政权。
D.观察颜色的“颜色”指面容、脸色,与《琵琶行并序》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相同。
【解析】A项,正确。B项,正确。批评,抨击/砍伐。两句中的“伐”含义不同。C项,正确。D项,错误。面容,脸色/容貌。两句的“颜色”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徐防认为博士弟子对传统经典学术轻蔑不敬,建议在选拔博士弟子时,如果只是发表主观意见,应当一律视为错误。
B.唐羌直言进谏,指出岭南进贡龙眼、荔枝一事劳费民力,伤人性命,和帝听取唐羌意见,以民为本,下令停止进献。
C.和帝驾崩,后宫中丢失一箱珠宝,太后亲自审查宫人,侍从诬陷是吉成所为,太后面见吉成,亲自审查,最终真相大白。
D.洛阳令王涣治政有方,所作判决令人信服,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王涣去世后,太后令他的儿子任郎中,以示勉励。
【解析】 “宫中丢失一箱珠宝,太后亲自审查宫人,侍从诬陷是吉成所为”错误。由原文“和帝幸人吉成御者共枉吉成以巫蛊事”可知,是和帝的一个宠幸者叫吉成,侍从们一同诬陷他施用巫蛊害人,不是丢失一箱珠宝的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
译文:_应当依从各家的经典文章,建立五十个观点来测试他们,解释周详的为上等,引文出处明确的为优秀。__
(2)洛阳令广汉王涣,居身平正,能以明察发擿奸伏,外行猛政,内怀慈仁。
译文:_洛阳令广汉人王涣,为人处事正直,办事公平,能洞察揭发暗藏的奸邪,予以惩治,对外施行苛猛之政,对内十分仁慈。__
【解析】 (1)宜:应当;开:建立;上第:上等;高说:优秀。(2)平正:公平正直;发擿:洞察揭发;外:对外;内:对内。
5.文中汉和帝和邓太后的做法给后世的为君者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3分)
答:①善于纳谏;②关心民生;③宽厚仁爱;④选贤任能。__
【解析】①由原文“上从之”可知,善于纳谏。②由原文“帝下诏曰:‘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可知,关心民生。③由原文“(邓)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可知,宽厚仁爱。④由原文“太后诏曰:‘夫忠良之吏,国家之所以为治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可知,选贤任能。
【参考译文】
和帝将大司农、沛国人徐防任命为司空。徐防上书指出:“我看到,太学考察博士弟子,都是凭个人的意见立说,并不钻研本家的理论,而私自互相包容,生出邪门歪道。每当进行策试,总是发生争执,议论纷纷,互相批驳。如今人们不依照经书原文的章句,自己妄加发挥,认为遵循先师是错误的,而自己的意见才正确合理,对传统经典学术轻蔑不敬,逐渐成为风气,这实在不符合陛下遴选人才的本意。改变浅薄的习俗,遵从忠诚之道,这是夏、商、周三代的一贯法则;专注而精心地研究经典大师的理论,是儒家学者的首要任务。我认为,对于博士和科别等级的策试,应当依从各家的经典文章,建立五十个观点来测试他们,解释周详的为上等,引文出处明确的为优秀。如果不根据先师学说,而是个人见解发生冲突,都一律作为错误予以纠正。”和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岭南地区进贡鲜龙眼和荔枝,十里设一个驿站,五里设一个岗亭,日夜不停地传送。临武县长汝南人唐羌上书说:“我听说,在上位的人不因享受美味而为有德,在下位的人不因进贡美味而为有功。我看到交趾州的七郡进贡鲜龙眼等物,一路疾驰,鸟惊风动。南方州郡土地炎热,毒虫猛兽在路上到处可见,传送贡物的人甚至会遭到死亡的危害。已死的人不能复活,后来的人仍可挽救。而将这两种水果献上殿堂,也不一定能使人延年益寿。”和帝下诏说:“边远地区进贡珍奇的美味,本是用来供奉宗庙。如果因此造成伤害,岂是爱护人民的本意!现在下令:太官不再接受此类贡品!”
十二月辛未(二十二日),和帝在章德前殿驾崩。当时刚刚遭受大丧,法律、禁令还不完备,宫中丢失一箱大珠。邓太后想到,如果要审问,必会牵累无罪受冤的人。于是她亲自查看宫人,审视涉嫌者的面容神色,盗珠人当即自首认罪。再有,和帝的一个宠幸者叫吉成,侍从们一同诬陷他施用巫蛊害人,吉成被交付掖庭进行审讯,供词、证据都很清楚。但邓太后认为吉成是和帝身边的人,对他有恩,平时尚且不讲自己的坏话,如今反而采取这种手段,不合人情。于是她亲自下令传见吉成,重新核实,查出果然是出自侍从们的陷害,众人无不赞叹佩服,认为太后圣明。
洛阳令广汉人王涣,为人处事正直,办事公平,能洞察揭发暗藏的奸邪,予以惩治,对外施行苛猛之政,对内十分仁慈。凡是他所作的判决,人们无不心悦诚服。这一年王涣在任上去世,百姓们围住道路,无不叹息流泪。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洛阳人民为王涣建立祠庙,并作诗纪念他。每逢祭祀的时候,就奏乐歌唱这些诗篇。太后下诏说:“有了忠良的官吏,国家才得到治理。朝廷十分殷切地寻求这种官吏,但却极少得到。现任命王涣的儿子王石为郎中,以勉励那些任职劳苦而勤奋的官吏。”
二、(2023·广东省综合能力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与落花一同漂去
梅寒
1904年道院,飞花漫天,一名道台和一名盐运使面对他们即将临盆的妻子立下了生死契约:若生女,此生为姐妹;若生男,此生做兄弟;若是一男一女,此生就是夫妻。他们是至交好友,希望那样的友谊能在子孙间世代传袭下去。
那一年,他和她呱呱坠地。男孩取名朱湘,女孩取名刘彩云。一对不谙世事的小人儿,还没来得及睁开好奇的眼睛打量一眼这个世界,爱情的命运已被双方的父母框定。
16岁,朱湘辞家北上,考入清华学堂,只为逃避那一段束缚他的姻缘,躲开那一个他厌恶至深的女子。
清华校园里,朱湘读书,写诗,诗人的浪漫天性与遮不住的才情渐渐显露。他的视线也越过家乡小镇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努力读书,取得公费赴美留学的名额,然后远渡重洋,永远脱离那桩婚姻的羁绊,找一个与自己心心相印的人携手度过一生……
那年冬天,大哥来到北京,山水迢迢,带着朱湘最不愿意见面的女子。那时,朱湘的父亲已经去世几年,大哥此行,是以家长的身份让朱湘回家与刘彩云结婚的。
在一间很窄小的旅馆里,朱湘与刘彩云以一种很尴尬的方式见面了。她很热烈地谈论着他的新诗,言语之间是压抑不住的崇拜与爱慕,他则始终冷若冰霜。她说,这一辈子她听从父母之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定他了。他闻听此言愤然拂袖而去,丝毫不顾及大哥在场,不顾及那个青春女子的尊严。
屋里,留下刘彩云独自伤心哭泣。
最终,大哥无奈地带着刘彩云返回故乡。面对固执的小弟,这个年长他很多的哥哥也有些束手无策。
朱湘有很多事要忙,他参加学校里的文学社,与校园里几位同学兴致勃勃地写新诗,期待着半年之后的赴美留学。那时,他甚至已忘记自己还有一个叫刘彩云的未婚妻。可就在大哥他们离开北京不久,清华学堂的一纸布告让朱湘傻了眼——他被学校开除了。因为在学校斋务处的饭前点名中,他已经超过27次不到场——他公然与自己不喜欢的形式主义抗争。
赴美不成,连书也读不成了,同学们替朱湘惋惜,纷纷去向学校求情。鉴于朱湘平时优异的成绩,学校最终同意解除对他的开除处分,允许他继续留在学校读书。但朱湘却在那个冬天选择了离开。几年后,在给同窗好友的信中,他这样解释自己当初的举动:“你问我为何要离开清华,我可以简单回答一句,清华的生活是非人的。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钻分数;人生是变换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有隔靴搔痒。至于清华中最高尚的生活,都逃不脱一个假:矫揉!”
1923年冬,朱湘拎着简单的行李,只身一人前往上海,开始了另一种人生。初到上海,茫然四顾,没有亲朋的资助,没有工作,所有的收入来源就是他呕心沥血写就的诗稿。那点微薄的稿酬,有时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一首诗换不回半袋充饥的米。然而他拒绝那些善意的资助,坚持卖文为生。诗歌,文学评论,诗人的胃饥饿难当,诗情却呈喷涌状。当时的上海名刊《文学周刊》上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朱湘”这个名字,他的收入也开始慢慢变得丰盈。
朱湘想不到自己能在那里再次见到刘彩云,更想不到彼时的刘彩云处境竟是如此艰难:父亲去世,所有家产被兄长独吞,一个青春弱女子,背井离乡到上海一家小纱厂里做洗衣工。朱湘按大哥告诉的地址,在那间雾气腾腾的洗衣房里找到了刘彩云。粗布衣,被水泡得肿胀发白的双手,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女子哪里还有当初北京小旅馆里的模样?朱湘心里有隐隐的痛与内疚。刘彩云也沉默着,用自己的倔强挡回朱湘眼里的同情。当刘彩云转身,慢慢消失在雾气腾腾的小院深处,朱湘第一次因为这个女子感觉到心痛。
此后不久,当朱湘第二次踏进刘彩云工作的洗衣厂时,刘彩云正病倒在床上。潮湿发霉的小屋里,刘彩云烧得满脸通红。他轻轻伸出手,替她抹去腮边的泪。他对她说,我们结婚。
由讨厌到同情,由同情到爱情,由爱情到挚爱。那一段路,他们走了太久,又似乎只在一夕间抵达。
结婚了,一个人的日子变成了两个人的日子,此后变成了三个人,四个人……曾经让朱湘深深厌恶的包办婚姻成了他生命中一段最美丽的风景。与刘彩云结婚第二年,机缘凑巧,朱湘重新回到清华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幸运地获得公费赴美留学的名额。天各一方的日子,一百多封家信见证了朱湘对刘彩云那份热烈的爱:“霓君,我如今凭了最深的良心告诉你,你有爱情,你对我有最深最厚的爱情,这爱情就是无价之宝。”他不再叫她彩云,而呼她霓君,因为在他的心里,她堪比最美丽多彩的虹。朱湘写给霓君的一百多封书信,后来结集为《海外寄霓君》出版,成为与鲁迅的《两地书》齐名的作家书信集之一。
漂泊海外的三年,是朱湘与他的霓君爱情花开最盛的三年,但朱湘的留学生涯却并不顺利。因为无法忍受同学对中国人的歧视,朱湘频频转学,曾经在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最终又因经济拮据不得不中止未完成的学业。他于1928年秋天回国。
回国之后的日子仍然艰难。最初,朱湘去安徽大学任职,但由于校方将他主持的“英文文学系”更名为“英文学系”,他便发誓再也不教书了。此后,朱湘多次在上海、北平、长沙等各大城市间辗转求职,因为性格孤傲,屡屡得罪人,求职四处碰壁,最后只好退回上海,仍然靠写诗为文维持一家的生计。彼时,他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在清华校园里的学习使朱湘的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不愿拘束于父母辈的约定。
B.出自人性的同情与善良,朱湘改变了对刘彩云的看法,从同情发展为爱情,答应与刘彩云结婚。
C.朱湘的人生命运坎坷,从包办婚姻、被校开除到留学不顺,再到求职碰壁,令人惋惜。
D.朱湘的性格古怪,他对形式主义的反抗与个人性格的孤傲,是他命运悲惨的根本原因。
【解析】“包办婚姻”说法错误。由文中“16岁,朱湘辞家北上,考入清华学堂,只为逃避那一段束缚他的姻缘,躲开那一个他厌恶至深的女子”“面对固执的小弟,这个年长他很多的哥哥也有些束手无策”可知,这桩包办婚姻并没有增加他命运的坎坷,且“曾经让朱湘深深厌恶的包办婚姻成了他生命中一段最美丽的风景”。
7.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文本线索明确,以时间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简述了朱湘的一生,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B.文本开头的事件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1923年冬天的事件体现了朱湘对面子的看重,为文末其回国后日子艰难做铺垫。
D.刘彩云这个人物具有一定的封建性,但改变了朱湘部分性格,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解析】“刘彩云这个人物具有一定的封建性”错误。结合“她很热烈地谈论着他的新诗,言语之间是压抑不住的崇拜与爱慕……她说,这一辈子她听从父母之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定他了”可知,刘彩云并不具有封建性,“这一辈子她听从父母之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定他了”只是她的说辞而已,而她真正愿意嫁给朱湘的原因是对朱湘的崇拜与爱慕。“改变了朱湘部分性格”错误。朱湘先反对、后愿意与刘彩云结婚,都是其顺从自己内心的结果。
8.文本题目“与落花一同漂去”具有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答:①落花飘零是指花下落后飘向远方,预示朱湘悲惨命运。②落花飘零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朱湘命运的悲惨,很大程度上是其性格的缺陷造成的。③暗含文章中心,在挫折与不满的时候,应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敢于接纳包容,对现代人具有启示意义。
9.在现实中朱湘最后的结局是“由于饥困朱湘最终决定与这个世界决裂。1933年12月5日朱湘在前往南京的渡轮上,他口中念着那些大放异彩的诗纵身跳江自尽。而在他离开人世后不久,他的妻子也削发为尼。”但文本却将这个结局删去,请你据此为文本补充一个结尾。(要求:照应题目、内容完整、结构清晰、文学色彩丰富)(6分)
答:(示例)故事的最后,道院的花终究还是下落了,朱湘投江自溺而亡。而在那落花下,他的霓君修身入佛,逃避失去他的悲痛。唉!风又吹来了,落花乘风而起飘向远方,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2023·高三语文考前预测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梦境破灭,在惊恐中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忽魂悸以魄动__,_恍惊起而长嗟__。”
(2)《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始皇为了防止百姓反抗,实行愚民政策,相关句子是:“_于是废先王之道__,_焚百家之言__。”
(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高速发展的成果;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情感细腻、想象丰富的诗人们则常常借用美丽神秘的太空中的星辰来表情达意,如“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星随平野阔__月涌大江流/月明星稀__乌鹊南飞/迢迢牵牛星__皎皎河汉女/危楼高百尺__手可摘星辰)__。”
11.(2023·江西省赣州市六校联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序》中诗人移情于物,表达自己无意出仕,厌倦官场而归隐田园的两句是:“_云无心以出岫__,_鸟倦飞而知还__。”
(2)从太空俯瞰地球,意大利航天员发帖太空摄影并配以《兰亭集序》“_仰观宇宙之大__,_俯察品类之盛__”两句,形容宇宙的浩渺和万物的丰富,收获大量中国网友点赞。
(3)古人擅长炼字,常着一字,尽得神韵。在古诗词中,“自”字既写豪情壮志,如高适《燕歌行并序》中的“男儿本自重颜色”;又写伤感无奈之情,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_自难忘__”;还写空寂苍凉之景,如杜甫《蜀相》中的“_映阶碧草自春色__”。组合抢分练五 信息性阅读+小说阅读+写作
一、(2023·考前信息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有人审视了当前学校的现状,认为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需要着重解决学生完全发展、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五育融合是实现全面育人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五育融合,即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学者也有一些零散的看法。他们大都将课程与教学作为融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使“五育”融入学科课程与教学中。
我们认为,新时代的五育融合就是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以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完整生命为目标,对五育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实践过程。
学校文化制度融合主要是一种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制度规约、行为规范等文化价值的渗透和融通,主要体现在学校文化、校园空间设置、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师生关系与交往方式等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校文化制度尽管不像课程教学那样直接、显性,但作为学校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深刻、持久的教育作用和正向、积极的导向价值,从而对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行为方式乃至学校运行产生统摄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学校文化制度层面应当以学校和师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来体现五育融合。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进一步确立了基于学校课堂主阵地的跨学科融合,积极开展课程综合化教学和主题情境教学,创新教与学方式,以适应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人的目标。近年来,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性、项目式、探究合作型的课程融合设计和实施,引起人们较大关注。其实,这与芬兰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的具有道德感的“完整人”的培养目标,并将此目标贯穿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各方面,学校课程、教学、评价、组织等都为实现“全人发展”这一共同的目的服务,不同学科既各自发展,又为了一个共同的教育目标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举措,是直接相关的。可以说,在学校层面,课程与教学融合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基本的推进五育融合的路径。
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是人类基本的活动形态和生命本真的显现,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共在共生的基本方式。就是说,人正是在劳动和实践活动中创造着世界,彰显着人的本性。在学校层面,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进一步强化它们在全面育人体系中的基础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具身参与、亲力亲为的直接的实践方式,体现出价值引导、知识运用、智力投入、情感渗透、审美赋予等综合多元的因素,内在地蕴含了五育的内容。
(节选自《西北师大学报》2022年第3期郝志军
《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有删改)
材料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学领域阐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从而为教育领域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五育”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也曾论述人的智力和身体等方面发展的问题,却并未在教育学意义上具体展开阐述“五育”理论。教育学中的“五育”理论本身,应当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获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传入中国,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并融合了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中的相关思想,逐渐形成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基本方针的“五育”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是这一重要理论在逻辑的和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具体化和系统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从本质上雄辩地证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传入中国,与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成人”等思想相结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十分丰富,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还在不断发展,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五育”通常是指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和发展结果,在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中,也是更多侧重于这样的指称。“五育”理论在很多语境中还指称我们教育工作的不同方面和侧重点,一些关于教育方针的理论表述中也包含这样的意义。“五育”理论中的“德智体美”还常常用来指人的教育活动的不同方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人的教育活动过程在本质上是人通过自身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而获得发展的过程,而实践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社会的个人”,因此,运用道德伦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要件之一,这也就决定了,无论是德育课还是数学课的教学,所有教育活动都必然包含着道德的方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的,这就在逻辑前提上决定了“五育”是不可以相互割裂的,而是有机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能否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坚持落实这一理论,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成功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
(节选自《南京师大学报》2021年第5期
项贤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及其时代
意义阐释》,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C )
A.对于如何实现五育融合,当今许多学者大都将课程与教学作为融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使“五育”融入学科课程与教学中。
B.五育融合应该是对五育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有机融为一体的实践过程。
C.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学说。
D.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坚持落实“五育”并举,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可以成功地促进新时代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
【解析】A项,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一段;B项,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二段;C项,“马克思在分析批判”错误,不是“马克思”,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信息在材料二第二段;D项,相关信息在材料二最后一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对于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许多学者的研究较为零散、不够系统,也没有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并不能为我们提供积极有益的启迪和理论基础。
B.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和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统领下,课程教学领域跨学科融合的力度在增大。
C.因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是一条更为根本的原理。
D.在当代学校教育实践中,大多采用传统道德教育灌输的机械方式,给人一些零碎僵死的道德知识,导致学生道德水平整体下滑。
【解析】A项,“并不能为我们提供积极有益的启迪和理论基础”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也并未提及,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一段;B项,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四段;C项,因果关系颠倒,相关信息在材料二第二、三段;D项,无中生有,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五育”理论内涵解析的一项是(3分)( D )
A.“五育”通常是指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和发展结果。“德智体”是指受教育者的不同发展方面,而“劳动者”则是这种发展的目标和结果。
B.“五育”理论在很多语境中还指称我们教育工作的不同方面和侧重点。“德智体”在其本义上应当是指与人的道德、知识和身体等发展相对应的几种教育活动。
C.“五育”理论中的“德智体美”还常常用来指人的教育活动的不同方面。教育学术界把“德智体美”诠释为教育活动的不同方面。
D.“五育”理论中的“德育”,在资本主义和封建社会也备受重视,但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所主张的“德育”不同,是一种束缚人思想的伪善教育。
【解析】D项只是一种教育现象,而不是解析“五育”内涵;其他三项在材料二第四段有相应的信息点“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请简要分析当前应该怎样从学校层面推进五育融合?(4分)
答:①推进学校文化制度融合,即推进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制度规约、行为规范等文化价值的渗透和融通。②推进课程与教学融合,即推进基于学校课堂主阵地的跨学科融合,积极开展课程综合化教学和主题情境教学。③推进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进一步强化具身参与、亲力亲为的直接的实践方式。__
【解析】 材料一第三~五段集中论述从学校层面推进五育融合的三条路径,即文化制度融合、课程教学融合和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可根据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得出答案。
5.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分析,为什么当今许多学者纷纷关注新时代“五育”问题并大力推进五育融合?(6分)
答:①现实困境使推进五育融合有其必要性: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需要着重解决学生完全发展、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②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使推进五育融合具有可行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传入中国,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并融合了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中的相关思想,逐渐形成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基本方针的“五育”理论,这为推进新时代五育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__
【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和材料二第二段的相关信息点进行概括分析。
二、(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8分)
文本一:
洋铁桶的故事(节选)
柯蓝
写在前面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我刚刚开始向民间文艺、向古典文学学习的时候,也正是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在党的方针指导下,培养下,初入陕北农村,学习通俗文学作品的时候。
《洋铁桶的故事》是一个反映在八路军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抗战的故事,它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敌人残暴、民兵打游击埋地雷,以及抗日政权和锄奸方面的许多小故事,于1944年7月在《边区群众报》上连续发表。因为当时还是一个实验,写这种通俗故事,尤其是写给边区文化低落,长期活动在农村环境的读者看,和报纸有一定篇幅的限制等等,许多地方是感到困难和需要摸索的。
第一回 洋铁桶投奔八路军 母猪河枪打乌龟头
①晋东南沁源县城一带,有个无人不知的好汉,姓吴名贵,为人刚直,一贯帮助穷苦人民,地方上人都很拥护他;只是性情暴躁,说话声音粗重,因此替他取了一个小名,叫他“洋铁桶”。提起此人,他有一门绝顶本领,从小跟他老子在山上打猎,练得一手好枪。说来真是叫人敬佩,空中飞鸟,只听他的枪声,早就落地了。自从一九三八年日本鬼子打到这里,烧杀一空,眼看无法生活,他就一个人跑到外乡去了,流落了一年,听说八路军的兵马来到他们县上,成立民兵保卫地方,他便拍着胸脯说:“我是沁源人,我为什么不回去打日本!”第二天他就回来奔到八路军要求当兵;八路军看他是一名好汉,枪法高强,就给了他一支好枪,还要他当了民兵小队的小队长,跟着八路军在沁源一带打仗,打得日本鬼子坐卧不安。
②这一天,刚吃过早饭,八路军和洋铁桶的民兵都上了山头,正准备去打新墙的碉堡,忽然一个老百姓从后面跑来,满头大汗,大声喊道:“喂!你们走哪里去呀?”只见那人抢上一步打了个招呼说:“快快救救我们吧!鬼子兵出城来抢粮食了,上午在中庄,后晌就到马家沟。人都说快叫八路军来,收拾他们……”八路军的队长连忙说:“对,派我们的洋铁桶民兵小队去,另外派我们的宋排长去指挥。”站在旁边的洋铁桶听了,大喊了一声:“报告!”他说:“队长!你们都去打新墙碉堡吧,咱们这几个月跟随你们打日本,大小战场也上过不少呀,这回让我们单独去打吧,保险捉几个活的回来。”下面的民兵们也嚷着说:“让我们去,让我们去打一回美美的。”小队长看见大家都这么要求,就说:“好吧,由洋铁桶指挥,你们都听他的话呀。”洋铁桶听了,高兴得把腰上皮带一勒,转过头来便吩咐弟兄们拾掇枪弹,赶快到三岔口去埋伏,鬼子来了听命令才打枪。大家一听精神百倍,像一阵大风,直奔三岔口去了。
③三岔口是从中庄到马家沟的大路,有一条四丈宽的小河,叫母猪河,河水不深,来往行人都踩水过河,洋铁桶的民兵就都埋伏在这河的对面山腰等着。一直等到快正午时分,太阳像一盆火似的顶在头上,又渴又饿,大家等了这么久不见敌人来,以为不来了,连洋铁桶也以为抢粮的敌人折回去了,有的就抱着枪打起瞌睡来。
④正在这时候,洋铁桶听见有人叫马嘶的声音,连忙睁大眼睛一看,嗨,三十多个鬼子带着八个骡子都到了母猪河边,天气好热,牲口喝水,人也喝水,不喝水的也想洗个脸凉爽凉爽,真是闹成一团。好个机会,洋铁桶也来不及下命令了,把枪一端,只听见叭的一声,把一个挂指挥刀的鬼子军官打翻了;弟兄们猛地听见了洋铁桶的枪声,一时振作,二十几条枪也全开火,一排子弹过去,打得鬼子无头无脑,一下就死了好几个。等到洋铁桶他们第二次开枪瞄准,哎嗨,河里一个鬼子也不见,只剩五个骡子竖着耳朵在乱跳乱奔,人到哪里去了呀?全给打死了?大家正在猜摸不定,把枪放下停了一阵,才见河面上突然露出一个头来,气得洋铁桶叭的一枪,骂着说:“躲得好,你给我一辈子躲在河里。”枪一响,吓得那个鬼子脑袋早就缩回去了,真像是乌龟脑袋。这样河面上一会儿露出来个脑袋,一会儿又不见了,民兵们看了哈哈大笑。有次一个鬼子刚露出一点头,眼睛还没睁开咧,洋铁桶一枪就把他半个脑袋削掉了。这一场恶战,打得鬼子只恨他爹娘没有给他生下一个划水的鸭子脚,只能趴在河水里,憋住气受罪,支不住了想露出头换口气咧,民兵瞄准了又是一枪,打得鬼子就没有逃走一个,打的打死,淹的淹死,只剩下两三个活的还在水里爬着。洋铁桶笑嘻嘻地喊着说:“快呀!快下河里去捉活王八呀!”大家真是兴高采烈,心想这回总算替沁源人民报了一次血海深仇,都奔下山去捉活的。刚下得山来,只听见洋铁桶叫了一声不好,大路上卷起一阵灰尘,还不见人,早就有雨一般的子弹飞过来了。
第二回 入地洞全村撤退 钻土坑死里逃生(略)
第三回 洋铁桶安排妙计 刘家庄月夜报仇(略)
(有删改)
文本二:
解放区长篇小说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新英雄传奇的出现。“五四”以后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中,写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封建时期曾经产生过广泛影响的英雄故事,如三国、水浒、杨家将等,这个传统暂时没有人去继承。但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发展这一传统的土壤。因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特点是武装革命反对武装反革命。而这武装斗争又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在敌后农村中,武工队神出鬼没地活动在游击区和敌占区,配合正规部队保卫根据地,并创造了大量可歌可泣、惊险奇特的斗争事迹。因为故事带有鲜明的传奇色彩,便使得正在注意继承民族传统的作家,很自然地把这特殊形式的斗争生活与英雄传奇的传统联系了起来。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简史》,有删节)
6.关于第一回第一自然段介绍“洋铁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开篇基本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交代人物性格、人物经历,人物形象善恶分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B.“洋铁桶”是个热爱家乡的神枪手,小名“洋铁桶”意味着他的性格像洋铁桶那样一撞即响,为后文情节展开张本。
C.外敌入侵的环境、家破人亡的惨状、漂流异乡的经历,养成了他为人刚直、性情暴躁、疾恶如仇的性格。
D.“洋铁桶”典型化性格的塑造,显示了“新英雄传奇”倾向,其意在于激励民众保卫家乡,为抗日救亡服务。
【解析】 “……的经历,养成了……”说法错误。文中并没有交代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只是说他本来就有这样的性格。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写在前面”是柯蓝的自序,相当于“前记”“序言”,主要说明整本书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自我评价等方面内容。
B.洋铁桶大喊一声“报告”,声如洪钟,符合其革命身份与性格特征,也显示出他急于接受战斗任务的迫切心情。
C.战士们接受命令时的“精神百倍”,作战时的“哈哈大笑”“笑嘻嘻”,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彰显了必胜的信念。
D.“喂”“嗨”“哎嗨”“咧”等词语,具有生活化特点;“像一阵大风”“太阳像一盆火似的”“雨一般的子弹”,比喻通俗易懂。
【解析】 “也显示出他急于接受战斗任务的迫切心情”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大小战场也上过不少呀,这回让我们单独去打吧”可知,“洋铁桶大喊一声‘报告’”,是为了突出他表达单独带队去打鬼子的愿望。
8.为突显“新英雄”形象,作者是如何叙写战斗场面的?请结合第一回第四自然段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①点面结合,主次分明。着重刻画了主动出击、枪法高强的洋铁桶,兼顾其他民兵队员的战斗风貌。②侧面入笔,巧妙映衬。有意状写了敌人的不堪一击与可笑丑态,与英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③跌宕起伏,张弛有度。在情节起伏中突显人物典型性格,从“来不及下命令”的急切,到“人到哪里去了呀”的疑惑,再到得知真相的气骂与得胜时的兴高采烈,一波三折。④幽默轻松,化重为轻。语言幽默诙谐,“母猪河”“鸭子脚”,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嘲讽,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9.在新的斗争形势下,解放区长篇小说开创了新局面,注意继承民族传统的作家,很自然地把斗争生活与英雄传奇的传统联系起来。柯蓝一方面“向民间文艺、向古典文学学习”,另一方面,他又“感到困难和需要摸索”,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①保留了章回体的特征,标题对称,情节独立完整,回目之间衔接无间,但限于报刊篇幅,情节简单。②塑造新英雄的高大形象,将英雄人物的传奇经历与其勇敢、机智之举结合,但人物平面、性格较为单一。③充分发挥民间口语生动、活泼、通俗、传神的特长,但文艺性削弱,回目的典雅工整,诗词曲赋的穿插都未展现。④体现了不畏强暴、誓死保卫家园的坚贞的民族意志和爱国精神,但对战争的残酷性、深刻性分析不足,具有理想化色彩。(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三、写作
10.(2023·河北省邯郸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源”指水的本源,“流”指水的支流,“汇”指河流会合在一起。如果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那么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就是河水的源、流、汇。源,是中华文明兴起时的点点星火;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中国智慧的传承;汇,则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次作文是材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第一则联系背诵篇目《谏太宗十思疏》,强调了稳固根基和疏通源头的重要性;第二则解释了中华文明长河的源、流、汇的含义,并将其放到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做了具体的阐发:“源”是追本溯源,“流”是传承发展,“汇”是交流融合。中华民族的发展自始至终受到自身文化传承的浸润和滋养,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在不断地守正创新、文明互鉴中,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源”“流”“汇”体现在各种具体事物的健康发展过程中,比如“书法”“武术”“国画”“围棋”“诗词”“建筑”等。考生可根据自己熟悉的领域展开论述。
写作有明确的任务——“结合材料”,“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因此考生宜确定议论文文体,运用常见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
【参考立意】
①疏浚源头,传承发展,汇聚文化;②培根固本,浚源流长;③文明互鉴扬帆起,华夏文明薪火传。组合抢分练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一、(2023·武汉市五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数字基因逐渐融入乡村发展中,特别是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8年以来,抖音引爆短视频,随着“山货上头条”“山里DOU是好风光”“乡村守护人”等项目的启动实施,通过短视频形式传播乡村风景文化和产品,让更多农民加入其中,成为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的新生力量。
在新媒体融入乡村发展的进程中,一个新兴的群体逐渐出现。他们是一群有乡土情怀、具有新思维、怀有新创意、拥有新技术的新时代追梦人,具有“四新”特征。一是利用“新载体”。该群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展示农业与农村,如运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制作农业生产、经营、销售过程的短视频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新鲜、安全的认可度。二是开创“新思维”。该群体具有互联网思维、数字思维、营销思维,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农学、管理学、生态经济学、营销学、网络与新媒体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三是聚起“新人群”。该群体不局限于农民,而是一群从事创新农业的人,其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有在农村出生、成长的,即在地缘上、亲缘上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村乡土人才,还有从城市跨界的新生代,其中不乏高知、白领、海归。四是树立“新形象”。该群体的身份不再是农民,而是转化为“新农人”,新农人已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群体,这些人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温饱,而是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去创造。我们把这些以新媒体为“新农具”,以数字内容为“新农资”,以网络空间为“新农田”,分布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组织等各个生态点位,通过进行内容生产(含内容创作、加工、改编、演绎、纠正等)持续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容创作者,称为“数字农人”。
数字农人不限于以农为主的生产经营者,更有来自城市里的跨界青年、乡愁群体,这些多元化的主体让数字农人行列充满生机。调查数据显示,抖音数字农人中有82.7%的人年龄在40岁以下;有85.6%的人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62.96%,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占比33.33%:有9.47%的人荣获优秀党员、劳动模范或“三八”红旗手称号;有12.35%的人是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多人被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党代表。他们树立起新时代农人的良好形象。
数字农人借助数字新媒体平台经营农业、展示农村,运用直播、短视频等手段,通过富有创造性、创新力和亲和力的表达方式,将乡村风貌、乡风文化、乡土商品迅速传递给全社会,持续吸引各类人群关注“三农”。调查数据显示,抖音万粉以上数字农人有3.3%的账号拥有千万级粉丝,剔除数字农人中粉丝人数在1000万以上的样本,其余数字农人平均拥有粉丝44.47万人。数字农人粉丝中活跃粉丝占比54.63%,展现出数字农人传播乡土文化、绽放青春力量的巨大潜力。此外,有近1/3的人接受过新闻媒体采访,乡村和乡村人正逐步被社会熟悉和认可。
思路决定出路,数字农人挖掘乡村中的细节“点石成金”,带上一部手机,随时随地成为乡村创业者。调查数据显示,抖音数字农人中,约有70%通过抖音、今日头条等字节跳动旗下平台销售产品,2018年以来这一比例还在快速上升。从销售内容看,包括干货、休闲食品、粮油、纺织品、手工艺品、民俗文化产品,甚至化妆品等,销售范围逐步拓展。从销售收入看,六成左右的数字农人年销售收入在5万元以下,19.28%的年销售收入在5万~20万元,20%左右的数字农人年销售收入在20万元以上。从销售质量看,数字农人对产品货源稳定性、品质可控性、标准化、品牌化影响和产品价格竞争力等,总体表现出肯定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抖音数字农人中,有23.87%的人曾与建档立卡户签约收购过农产品。其中,2021年平均签约农户数135户,平均额度181.5万元;有31.28%的人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平均带动员工数30人。经抽样调查测算,2021年抖音“三农”创作者直接带动10.6万个“三农”领域就业岗位,直接间接带动的就业岗位合计达54.84万个;带动二次创业并建立10 372个农林牧渔、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的中小型企业,保守估计,直接整合带动130万周边农户发展。而且,抖音数字农人通过电商销售、视频播放和直播打赏等渠道,直接实现了125.5亿元的收入,带动周边农户增收173.7亿元,平均每户增收1.34万元,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可见,数字农人利用新媒体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为有效破解乡村在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以及生活等方面的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摘编自张璟等《数字农人:带动农民增收和
就业的新力量》,《科技中国》2023年3月)
材料二:
你们好!来信收到了,得知大家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我很欣慰。
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入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摘自《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
的同学们的回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更多的农民跨越新媒体技术门槛成为数字农人,这与短视频形式及其传播优势有关。
B.数字农人通过新媒体平台,以直观可见的方式展现产品质量,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C.必要且多元的知识储备是成为一名优秀数字农人的重要条件,并影响其持续竞争力。
D.数字农人与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在兴农方面借助的知识、技术、平台等截然不同。
【解析】 “截然不同”错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新农具”“新农资”“新农田”等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数字农人的“载体”新。
B.材料一从背景、特点、定义到抽样调查,由点及面介绍数字农人,符合事理逻辑顺序。
C.材料一用数据说明数字农人在主体、粉丝、销售、助农等方面的情况,具有科学性。
D.两则材料都谈到乡村振兴的话题,从语言表达上看,材料一准确通俗,材料二饱含深情。
【解析】“由点及面”错误。
3.根据材料一的调查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数字农人主体多元,年富力强,部分成为乡村发展的“领头雁”,发挥了引领作用。
B.数字农人活跃粉丝占比超过一半,这展现出他们较为持久的传播力、吸引力。
C.从销售收入看,大部分数字农人收入相对较低,可见他们的新媒体技术能力较差。
D.部分数字农人签约收购农产品,带动就业岗位,有明显的联农带农边际效应。
【解析】“可见”于文无据。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数字农人”如何体现材料二中“自找苦吃”的精神。(4分)
答:①方式上,数字农人以新技术积极破解乡村经济、文化、生活等发展难题,这体现了材料二中青年们学以致用的“吃苦”精神。②目的上,数字农人是为了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我价值,这体现了材料二中青年们厚植爱农情怀,为兴农贡献力量的自觉自愿。(围绕“吃苦”和“自觉”展开分析,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__
5.费孝通在《乡土本色》中说:“(人口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请结合这句话,简要概括数字农人给乡村社会关系可能带来的变化。(6分)
答:①数字农人以数字方式参与到农村建设中,不以占有土地作为标准,具有很强的流动性。②数字农人来源丰富多元,分工协作,打破了强调地缘、亲缘的封闭、孤立的人际关系模式。③数字农人的工具、方式、内容扩大了传统“土地”的内涵,为人与土地关系带来新的诠释。
二、(2023·山东滨州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6~7题。(9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①。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梅花落:乐府曲名,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李诗第一句中“迁客”指被贬之人,李白借用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流露出满腔的迁谪之感。
B.高诗第一句用“雪”“牧马”等典型意象,营造出一种边塞诗特有的肃杀、凄凉的氛围。
C.李诗第三句中的“黄鹤楼”“玉笛”,高诗第二句中的“羌笛”“戍楼”都呼应了诗歌标题。
D.同是写听“吹笛”,李诗以叙述开篇,而高诗则以写景开篇,两诗表达的感情也不尽相同。
【解析】 “肃杀、凄凉”错误。高诗的第一句描绘了一幅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的画面,表明气候回暖,画面透着生机和希望。
7.这两首诗的三、四句描写的情景和所用手法都高度相近,请简要分析。(6分)
答:(1)情景:李诗三、四两句写黄鹤楼中传来阵阵笛声,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高诗三、四两句询问梅花究竟在何处落下,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夜之间便布满了关山。两首诗都用梅花飘落飞扬的情景来写听吹笛的感受。(2)手法: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赋音乐以形象,以视觉写听觉,听到笛声,想到梅花,想到梅花之落,以生动的画面表现声音,传递情感。_
三、(2023·“皖南八校”第三次大联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2023年初,被誉为“争气机”的首台全国产化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填补了我国自主燃气轮机应用领域空白。
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的重型燃气轮机作为当今世界效率最高的热功转换设备能体现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综合国力。
2009年,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方电气集团经过多方考察调研,正式立项研制重型燃机。面对技术封锁,大家的经验近乎一张白纸,这注定是一条__①__的登山之路。东方汽轮机副总工程师赵世全曾打过一个比喻:“50兆瓦燃机点火试验的难度,犹如在10级狂风中点燃一根蜡烛。”
2018年6月27日,该项目的压气机和燃烧器联合试验开始。然而,随着点火指令发出,研发人员脸上喜悦的神情渐渐凝固——火没点着。团队成员__②__、大海捞针般地搜索查阅文献,经过反复调试分析,直到2019年9月27日,这台重型燃气轮机的8个燃烧器终于同时点火成功。
13年来的研制历程,历经4000多个日日夜夜,工程师们终于__③__,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啃下了重型燃气轮机自主化这块“硬骨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首台国产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的成功研制,正是一个生动实践。
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示例)①披荆斩棘(荆棘满途)__②夜以继日(废寝忘食)__③九转功成(“九转功成”较符合语境中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大功告成”“不负众望”“如愿以偿”等从宽亦可给分。)
9.气轮机获誉“争气机”之前,空警-2000预警机、歼-20战斗机等,也曾被网友亲切称为“争气机”,请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答:①争气,意为发奋图强、不甘落后或示弱。汽轮机、空警-2000预警机、歼-20战斗机等打破技术封锁,创新引领科技攻关,表现出国人奋斗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图强的决心,是在为祖国争气。②网友借这一称呼,表达对国家富强的自豪感。(或答出“向科研人员的卓越成就表达敬意”亦可。)__
1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作为当今世界效率最高的热功转换设备,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注意“世界效率最高的热功转换设备”与“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不可调换顺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癸卯兔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了官方标识和吉祥物形象“兔圆圆”。
细心的网友可能发现,“免圆圆”和普通兔子不一样,别人家的兔子都画两颗上门牙,__①__!而这正是其原型“安徽模鼠兔”生态复原形象的典型特征。
“模鼠兔”光看名字,就知道__②__。兔和鼠都长有一对无根的大门牙,只是兔类在大门牙后面还有一对小门牙,所以在分类上把兔类也叫双门齿目,而啮齿类则为单门齿目。上门齿后面的两颗支柱牙是把兔类从啮齿目划分出去的重要依据之一。
模鼠兔的上门牙是双层的,意味着安徽模鼠兔之后,__③__。老鼠两颗门牙,兔子四颗门牙。和现代兔子略有不同的是安徽模鼠兔的两颗小门齿稍显外露。因此,在“兔圆圆”的造型中,门牙保留四颗,两大两小。
兔圆圆的“祖先”——“安徽模鼠兔”,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兔形动物,是国际上公认的现今最接近兔形类祖先的动物。我国老一辈古生物学家李传夔等在祖国大地山川戈壁上奔走几十年,才将空白逐一填满,使我国拥有兔演化的近乎完整的化石证据。
1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①但“兔圆圆”有四颗__②它与鼠、兔都有关系__③老鼠和兔子就分家了__
12.迎新年,某少儿媒体发布的迎新卡通兔子突出兔子两颗大大的上门牙,给人留下可爱的印象,富有童真童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官方发布的是画有四颗上门牙的“兔圆圆”,请简要说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官方此举的两条原因。(4分)
答:①官方媒体更专业权威(严谨),“兔圆圆”造型以“安徽模鼠兔”为原型,准确还原其门齿特征。②官方媒体能引领社会价值,发布的“兔圆圆”形象追溯渊源,是科学工作者不懈努力的重大发现,映衬出当代中国求真求索的科学精神。(或答出“官方媒体注重报道的典型意义/价值和深度,兔圆圆的祖先‘模鼠兔’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兔形动物,有重大文化意义。”)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