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03(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03(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1 20:58:32

文档简介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
黄金卷0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A D A A C D C A
11 12 13 14 15
C B B C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
(1)特征:从西向东;从南向北;强盛时期多定都西安或北京。(2分,任答两点即可)
因素:西北地区渐趋落后;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南北交通的发达;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示例:
论题:元明清都城选址北京有利于国家治理。
论述:元朝选址大都,便利了对辽阔疆域的治理;明朝迁都北京,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迁都北京,加强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6分)
17.(14分)
(一)信息提取(8分)
信息举例:1907年;画报;女学、蒙养院、女学堂;男性、挤满;交通、守望。 (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0分)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1-5分)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6-8分)
(二)历史阐释(6分)
阐释内容: (1)社会风气的开化; (2)陈腐意识的存在; (3)新旧杂陈的时代。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0分)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1-2分)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3-4分)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 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5-6分)
18.(13分)
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恢复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进行工业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潍柴参加支援治准工程,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2分)
企业收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并扩大了生产能力,适应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分)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潍柴贯彻国家“八字”方针,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生产实现扭亏为赢,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
1978年以来,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潍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3分)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一时期,潍柴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参与国际竞争,科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3分)
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反映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程。(1分)
19.(14分)
(1)由观赏植物转变为粮食作物;由贵重物品转变为一般物品;由在个别地区传播转变为在欧洲广泛传播。(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得满分)
(2)
史料类别; 研究价值;
材料二 时人的信件 表明玉米在1494年已经传入了欧洲,可用于研究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2分) 三则史料从不同领域和角度相对客观点反映了玉米在欧洲传播的情况。(1分)
材料三 学术著作 说明玉米已经在德国的庭院中广泛种植,可用于研究玉米在欧洲的种植范围。(2分)
材料四 计划书、财产清单等文书和官方文献 说明玉米已被农民广泛种植,成为重要粮食作物,并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用于研究玉米传入欧洲后种植范围、功能的变化(2分)。【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
黄金卷03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通过“铸刑书”将刑法公诸于众。部分郑国人认为其做法会导致“民知争端”“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的局面,子产却认为“吾以救世也”。二者分歧实质上反映了( )
A. 郑国王室的衰落 B. 新旧势力利益的冲突
C. 法治体系的缺陷 D. 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对于郑国子产“铸刑书”的做法,部分郑国人认为不符合礼制,子产则认为可以“救世”,礼制和法治之争本质上反映了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冲突,B项正确;礼治和法治之争与郑国王室是否衰落没有直接关系,且此时郑国王室并没有衰落,排除A项;“铸刑书”并没有在郑国形成完整的法治体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礼治与法治之争,没有涉及民众的法律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
2. 如图是成书于东汉后期的《四民月令》所载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东汉时期( )
逢年过节,田庄和田庄之间要进行访候活动 对田庄中的贫户,要通过“分厚彻重”“振瞻匮乏”等活动形式进行救助 年终时,田庄主要集合“宗族、婚姻、宾旅”聚会,“讲好和礼,以笃恩纪”
A. 民间礼仪规范趋于完备 B. 田庄成为主要经济形态
C. 社会救济机制基本健全 D. 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增强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对田庄中的贫户,要通过‘分厚彻重’‘振瞻匮乏’等活动形式进行救助”可知,反映了民本思想;依据“田庄主要集合‘宗族、婚姻、宾旅’聚会,‘讲好和礼,以笃恩纪’”可知,反映了重视宗族关系和和睦的人际关系。结合所学可知,民本思想、重视宗族关系和和睦的人际关系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因此材料反映了东汉后期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说明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增强,D项正确;“完备”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不仅仅涉及社会救济,而且“健全”的说法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3.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
A. 扩大地方权力 B. 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 健全中央机构 D. 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的边防无力有一定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而非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健全以及官员选拔制度,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
4.考证学在清代初期稍稍起步,在清代中期发展到全盛。考证学者的格言是“确凿证实然后信之,无稽者决不轻信”。其为学全然是为做学问而做学问,经世致用的观念被搁到一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文化出现信仰危机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考证学发展变化
C.西学东渐冲击传统文化 D.政治问题影响了考证学的发展方向
【答案】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大兴文字狱,一大批文人志士被卷了进来砍了脑袋,因而不敢议论时政,远离现实,把全部精力用于训诂、考据的故纸堆中,为学全然是为做学问而做学问。D项正确。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传统文化没有出现信仰危机,排除A项。商品经济发展和西学东渐会推动知识分子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强调经世致用,而不是远离现实。排除B项和C项。故选D项。
5. 如表为1873—1910年中国手工制品、半制品与机制品、半制品占比变化表(单位:万关两)。由此可知晚清时期( )
年份 手工半制品 机制半制品 手工制成品 机器制成品
数值 占比(%) 数值 占比(%) 数值 占比(%) 数值 占比(%)
1873 2597.5 38.4 _____ _______ 4049.0 59.9 118.1 1.7
1893 3312.3 33.6 11.7 0.1 6228.1 63.3 291.6 3.0
1903 3686.9 23.6 3151.0 20.2 7052.2 45.2 1714.8 10.1
1910 4988.9 21.8 4531.9 19.8 10777.6 47.1 2589.7 11.3
A. 新旧生产力在竞争中并存共生 B. 新生产方式的成长举步维艰
C. 手工较机器工业更有市场优势 D. 机器工业的先进性逐步彰显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873年至1910年,在制成品中,手工半制品、手工业制品所占的比例下降,但仍旧保持较高比例,机器半制品、机器制成品比重上升,但没有占据主要比例,综合数据可知新旧生产力在竞争中并存共生,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机器半制品和机器制成品比重有了很大程度上升,不能体现新生产方式的成长举步维艰,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机器工业更有市场优势,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机器制品和手工制品的比例,不能体现机器工业的先进性的逐步彰显,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两广总督袁树勋在1909年给清廷的上奏中提到:“按照定律,公司未有盈余,不得移本作息,然吾国风气未开通,各省商办实业,公司自入股之日起,即行给息,以资激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 中国近代企业筹资的困境 B. 洋务企业经营管理的落后
C. 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D. 国人投资近代工业热情高涨
【答案】A
【详解】据题意可知,按照定律,公司在没有取得盈余之前是不能够移本作息的,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使得各省商办实业,公司自入股之日起,即行给息,目的是为了筹措更多资本,由此可知反映中国近代企业筹资的困境,而非经营管理的落后,A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近代企业筹资的困境,没有说明受到外国资本挤压,排除C项;筹资困难说明国人投资的热情并不高涨,排除D项。故选A项。
7. 1943年春,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杜林森在一次开荒比赛中,创造了一天开荒6.3亩的好成绩。毛主席接见他时说:“你的功劳很大, 一天开荒六亩多地,称得起劳动英雄。大家都叫你‘气死牛’,我看你还是气死人,气死蒋介石。”这反映了( )
A. 国民政府封锁解放区失败 B. 陕甘宁边区自然灾荒严重
C. 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坚持抗战 D. 减租减息政策激发生产积极性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大生产运动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自力更生坚持抗战,C项正确;国民党封锁的是抗日根据地,而非解放区,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陕甘宁边区自然灾荒严重,排除B项;减租减息是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但是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表所示为1954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我主办各建交国电影,文工团演出招待会,展览会等场合时悬挂国旗、领袖像的规定》摘录。对这一规定理解全面的是( )
为求对外统一起见,特规定今后在上述各种场合,凡我方主办需要悬挂旗像时,对兄弟国家一律悬三国旗、三国领袖像。即我方居中,对方居左(指旗像本身言),苏联居右。 对资本主义国家,如我必要则一律仅悬两国国旗,不挂像,我国旗居左(指旗本身言),对方国旗居右。
A. 践行了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B. 标志着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
C. 意在彰显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D. 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灵活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针对不同关系的国家,悬挂国旗、领袖像的规定也不相同,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灵活,D项正确;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排除A项;材料是对外交往的一些规则,不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不是刻意彰显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而是体现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下图为我国1978~1992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的变化情况。导致1978~1984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D. 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拉大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1978~1992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的变化情况。”可知1978~1984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下降,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这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C项正确;对外开放格局对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的影响不大,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缩小,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若“贷出之时,以不足重之秤计银……收取之时,以超重之秤计银”,则“丧失其所贷付之物” 该条款目是维护商业借贷公平
B 公元前2世纪罗马法学教材《法学阶梯》中将契约划分为实物契约、口头契约、文字性赴约和协商性契约 罗马帝国垄断了商业贸易
C 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的游记中记录了在广州贸易时唐政府收取茶叶税的情况 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
D 埃及开罗古城遗址和坦桑尼亚的46处古代遗址都出土了宋代瓷器,还发现了宋代的钱币 宋朝时中国与西非之间有直接贸易往来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详解】根据“贷出之时,以不足重之秤计银……收取之时,以超重之秤计银”,则“丧失其所贷付之物”可得出该法典中的规定目的是维护商业借贷公平,A项正确;仅从“《法学阶梯》中将契约划分为实物契约、口头契约、文字性赴约和协商性契约”不能得出罗马帝国垄断了商业贸易,排除B项;有收取茶叶税的记录与朝贡贸易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C项;发现了宋代的钱币并不能说明有直接贸易往来,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635年,英国人塞尔登在其著作中宣称,“封闭的海洋”就是通过权利和占领而被分割开来,因而不再为人类共有的海洋。该著作在英国国王授意下出版,成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英国官方原则的公认基础”。该著作( )
A. 推动了全球航路的开辟 B. 奠定了国际法的理论基础
C. 适应了海外扩张的需要 D. 缓和了欧洲国家间的矛盾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海洋“通过权利和占领”“不再为人类共有”可知塞尔登主张英国有权力拥有海洋,“英国国王授意下出版”“英国官方原则的公认基础”可知塞尔登的主张适应了英国海外扩张的需要,C项正确;塞尔登的著作体现了英国要求扩张,未涉及开辟航路,排除A项;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发表的《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2. 下表为1874——1894年英国进出口分类统计表。据此推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类别 年份 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单位:100万英镑) 工业制成品(单位:100万英镑)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1874 173.4 23.7 47.1 205.3
1884 169.0 24.6 59.6 196.6
1894 156.4 30.6 75.3 173.5
A. 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B. 工业发展受到巨大挑战
C.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D. 改变了自由贸易的政策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4年至1894年(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874年至1894年,英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快速发展,英国相对衰落,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发展情况,不能体现农业的较快发展,排除A项;据表格数据可知,英国工业制成品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出口总额下降,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此时并没有改变自由贸易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下图为列宁1913年撰写的《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内容(节选)。在这里,列宁意在强调( )
欧洲也跟着亚洲行动起来了,不过不是按照亚洲的方式……物价的飞涨和托拉斯的压榨已使经济斗争空前尖锐化……狂热的军备竞争和帝国主义政策,使得现代欧洲的"社会和平"活象一桶火药。一切资产阶级政党解体与无产阶级成熟的过程正在持续地进行。
A. 亚欧革命的性质完全一致 B. 工人阶级要迎接新的革命高潮
C. 世界无产阶级应联合斗争 D. 帝国主义的统治即将土崩瓦解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年(俄国)。据本题材料“疯狂的扩充军备和帝国主义政策,使得目前欧洲的‘社会和平’活像一桶火药。而一切资产阶级政党的解体和无产阶级的成熟的过程正在持续地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殖民者忙于扩军备战,无暇顾及亚洲殖民地,有利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工人阶级要迎接新的革命高潮,B项正确;一战时非正义战争,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属于正义斗争,排除A项;《共产党宣言》倡导世界无产阶级应联合斗争,排除C项;1913年帝国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没有走向土崩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9世纪中叶,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还属于旧式的反抗斗争,只是把外国侵略势力当作主要打击对象。19世纪末,这种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批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造现行制度的设想与方案。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先进政治人物的推动 B. 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这种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批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造现行制度的设想与方案”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各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转向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方案,这是由于19世纪后期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C项正确;先进政治人物并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A项;民族意识觉醒与资本主义性质的方案关系不大,排除B项;西方启蒙思想属于重要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下图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英国漫画家绘制的漫画《TAKEMEIN,MISTER 》(带我进去吧,先生?)。该漫画意在揭示雅尔塔会议( )
图中上端文字为“投票权和否决权”, 左侧上方的文字为“安全新闻剧院”, 左侧中间的文字为“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窥探”, 左侧下方的文字为“小国”。
A. 凸显了大国主导地位 B. 激化了盟国内部矛盾
C. 加速了美苏利益冲突 D. 违背了世界和平潮流
【答案】A
【详解】根据漫画中的主题可以看出,在雅尔塔体系下,大国具有优势,象征小国的小孩“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窥探”,这说明雅尔塔会议带有明显的大国主导特征,A项正确;通过漫画无法体现出激化盟国内部矛盾,排除B项;通过漫画能看出美苏作为大国,在雅尔塔会议中的优势,但是无法看出两国利益冲突,排除C项;雅尔塔会议构建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排除D项。故选A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都城,围绕“都城选址与国家治理”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
【答案】(14分)
(1)特征:从西向东;从南向北;强盛时期多定都西安或北京。(2分,任答两点即可)
因素:西北地区渐趋落后;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南北交通的发达;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示例:
论题:元明清都城选址北京有利于国家治理。
论述:元朝选址大都,便利了对辽阔疆域的治理;明朝迁都北京,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迁都北京,加强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6分)
【详解】
(1)特征:根据材料图片可知,从西周到北宋,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都城的迁移呈现出由西向东的趋势:西安——洛阳——开封。从南宋到清朝,都城逐渐离开中原更临近海洋,都城的迁移出现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杭州——南京——北京。中国古代前半期,西周、秦、西汉、隋、唐等王朝长期定都西安,后半期,元、明、清王朝长期定都北京。因素:结合所学,古代都城一般都会迁到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都城的迁移由西向东,是因为西北地区渐趋落后,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都城的迁移由南向北,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防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京杭运河的开通疏浚、海路运输的开辟为南北交通提供了条件。
(2)示例论题:可选取西汉、唐都城选址西安,或者元明清都城选址北京展开论述。论述:历代都城选址根本上都出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等方面作具体分析。
17. (14分)下图为1907年《日新画报》的一幅时事新闻画图《不开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画面中的校门口牌子,横的是“京师第一蒙养院”,竖的是“西城私立第一两等女学堂”。女学堂门口挤满了来看女学生的男性。图中的文字是:甘石桥第一女学蒙养院,每日下学的时候,街上人挤了个满儿,简直的过不去人。看学生虽是好事,可也别妨碍交通呵。可是该处守望的,也该竭力的劝劝才好。
——据《日新画报》第9期
提取信息,对画报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进行阐释。(14分)
(一)信息提取(8分)
信息举例:1907年;画报;女学、蒙养院、女学堂;男性、挤满;交通、守望。 (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0分)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1-5分)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6-8分)
(二)历史阐释(6分)
阐释内容: (1)社会风气的开化; (2)陈腐意识的存在; (3)新旧杂陈的时代。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0分)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1-2分)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3-4分)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 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5-6分)
【答案】答案示例:
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清末教育新变化引发的社会新变化。(2分)
社会风气开始开化。政府发展教育,民间私人兴办学堂,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举办女子学堂,提高了妇女地位和文化素质,有利于妇女解放;男性看望女学生,打破了封建陋俗,也说明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6分)
当时也是一个新旧杂陈的时代,陈腐意识依然存在。新的信息媒体出现,《日新画报》宣传时事新闻;女子学院已经在百姓居住之处开设,平民百姓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道路交通管理、学校门口值班人员等新的管理方式已经出现。“女学蒙养院”等说明了女子学堂单独开设,仍然摆脱不了男女不同的传统习惯,并且女子受教育的层次还比较低。漫画中的男子身着长袍,留辫子,固守传统生活习俗。时人对看望女学生的男性持不满态度。(6分)
【详解】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清末出现了女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清末教育新变化引发的社会新变化。阐释:根据所学知识,从女学设立的背景、影响和众人围观折射出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新旧思想的杂糅角度分析。具体而言:社会风气开始开化。政府发展教育,民间私人兴办学堂,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举办女子学堂,提高了妇女地位和文化素质,有利于妇女解放;男性看望女学生,打破了封建陋俗,也说明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当时也是一个新旧杂陈的时代,陈腐意识依然存在。新的信息媒体出现,《日新画报》宣传时事新闻;女子学院已经在百姓居住之处开设,平民百姓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道路交通管理、学校门口值班人员等新的管理方式已经出现。“女学蒙养院”等说明了女子学堂单独开设,仍然摆脱不了男女不同的传统习惯,并且女子受教育的层次还比较低。漫画中的男子身着长袍,留辫子,固守传统生活习俗。时人对看望女学生的男性持不满态度。
18.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潍坊柴油机厂大事记
1946年,环海铁工厂(其前身)创建于威海。
1948年,12名环海铁工厂工人筹建潍县坊子大华机器厂。1950年,生产了25台15马力柴油机支援治准工程。
1953年,企业收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并更名为潍坊柴油机厂,建成了金工、铆锻、装试等车间,扩大了生产能力。
1957年底,工厂生产柴油机达到574台,提前两年完成工厂计划。
1958年,进行扩建。
1961年,开始进行全面整顿。
1965年,工厂扭亏为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70个大庆式企业之一。1978年,各项生产指标基本恢复。
1984年,定点生产从奥地利引进的斯太尔重型汽车用发动机,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将技术标准进行“中国化”。
1986年,对市场需求量大的老款柴油机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1994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精简改革。
2002年,成为本行业内首家完成混改的企业,正式成立潍柴动力集团。2004年,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9年,入选“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入选亚洲品牌500强。2022年,弹柴动力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9%柴油机,刷新全球纪录。
——摘编自《潍坊柴油机厂厂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见证新中国经济的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恢复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进行工业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潍柴参加支援治准工程,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2分)
企业收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并扩大了生产能力,适应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分)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潍柴贯彻国家“八字”方针,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生产实现扭亏为赢,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
1978年以来,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潍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3分)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一时期,潍柴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参与国际竞争,科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3分)
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反映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程。(1分)
【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设问要求以“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见证新中国经济的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在小论文中要结合潍坊柴油机厂体现出的新中国经济的变迁进行说明,如潍柴参加支援治准工程与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潍柴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生产实现扭亏为赢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潍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企业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潍柴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参与国际竞争与进一步深化规格开放。最后得出结论,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反映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程。
19. (1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玉米在欧洲的传播
【注】在意大利罗马郊区法勒斯纳别墅发现、在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画的壁画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
材料二 (美洲某岛)岛民们也用一种小米容易地制成面包,该小米类似于米兰人和安达卢西亚人大量存在的那种。该小米棒比手掌略长,一头略细,约有手臂的上半部那么粗。该谷粒具有豆粒的形状和大小。当它们生长时为白色……磨成粉时雪白。这种谷粒叫“玉米”。我的信使也将带给阁下一些他们用以做面包的那些种子。
——参与过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的安格勒利亚,于1494年5月3日致罗马教廷国务大臣的信件
材料三
1542年出版的《植物志》中记述:“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
【注】这幅图是画家阿·米耶尔直接采画自生长着的玉米,再由一位素描师把彩围转化为黑白线图,1542年,被录入在德国植物学家廖恩哈德·福克斯编纂的《植物志》中印刷出版。
材料四 1582年威尼斯贵族孔塔里尼家的一份“田地播种计划”表明,他们家的佃农已在一块夏季遭涝的田地上种玉米。1584年,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1588年,玉米成为一个农场主送给罗维戈的圣巴托罗缪修道院礼品的一部分。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载,“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赖以维生的资源”。
(1)根据材料,概括玉米在欧洲传播过程中体现的特点。(4分)
(2)指出材料二、三、四各涉及哪种类别的文献史料,并分别说明其对研究玉米在欧洲传播的价值。(10分)
【答案】
(1)由观赏植物转变为粮食作物;由贵重物品转变为一般物品;由在个别地区传播转变为在欧洲广泛传播。(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得满分)
(2)
史料类别; 研究价值;
材料二 时人的信件 表明玉米在1494年已经传入了欧洲,可用于研究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2分) 三则史料从不同领域和角度相对客观点反映了玉米在欧洲传播的情况。(1分)
材料三 学术著作 说明玉米已经在德国的庭院中广泛种植,可用于研究玉米在欧洲的种植范围。(2分)
材料四 计划书、财产清单等文书和官方文献 说明玉米已被农民广泛种植,成为重要粮食作物,并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用于研究玉米传入欧洲后种植范围、功能的变化(2分)。
【详解】
(1)根据“壁画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美洲某岛)岛民们也用一种小米容易地制成面包”可知,玉米由观赏植物转变为粮食作物;根据“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赖以维生的资源”可知,由贵重物品转变为一般物品;根据“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可知,玉米由在个别地区传播转变为在欧洲广泛传播。【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
黄金卷03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通过“铸刑书”将刑法公诸于众。部分郑国人认为其做法会导致“民知争端”“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的局面,子产却认为“吾以救世也”。二者分歧实质上反映了( )
A. 郑国王室的衰落 B. 新旧势力利益的冲突
C. 法治体系的缺陷 D. 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
2. 如图是成书于东汉后期的《四民月令》所载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东汉时期( )
逢年过节,田庄和田庄之间要进行访候活动 对田庄中的贫户,要通过“分厚彻重”“振瞻匮乏”等活动形式进行救助 年终时,田庄主要集合“宗族、婚姻、宾旅”聚会,“讲好和礼,以笃恩纪”
A. 民间礼仪规范趋于完备 B. 田庄成为主要经济形态
C. 社会救济机制基本健全 D. 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增强
3.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
A. 扩大地方权力 B. 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 健全中央机构 D. 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4.考证学在清代初期稍稍起步,在清代中期发展到全盛。考证学者的格言是“确凿证实然后信之,无稽者决不轻信”。其为学全然是为做学问而做学问,经世致用的观念被搁到一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文化出现信仰危机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考证学发展变化
C.西学东渐冲击传统文化 D.政治问题影响了考证学的发展方向
5. 如表为1873—1910年中国手工制品、半制品与机制品、半制品占比变化表(单位:万关两)。由此可知晚清时期( )
年份 手工半制品 机制半制品 手工制成品 机器制成品
数值 占比(%) 数值 占比(%) 数值 占比(%) 数值 占比(%)
1873 2597.5 38.4 _____ _______ 4049.0 59.9 118.1 1.7
1893 3312.3 33.6 11.7 0.1 6228.1 63.3 291.6 3.0
1903 3686.9 23.6 3151.0 20.2 7052.2 45.2 1714.8 10.1
1910 4988.9 21.8 4531.9 19.8 10777.6 47.1 2589.7 11.3
A. 新旧生产力在竞争中并存共生 B. 新生产方式的成长举步维艰
C. 手工较机器工业更有市场优势 D. 机器工业的先进性逐步彰显
6. 两广总督袁树勋在1909年给清廷的上奏中提到:“按照定律,公司未有盈余,不得移本作息,然吾国风气未开通,各省商办实业,公司自入股之日起,即行给息,以资激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 中国近代企业筹资的困境 B. 洋务企业经营管理的落后
C. 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D. 国人投资近代工业热情高涨
7. 1943年春,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杜林森在一次开荒比赛中,创造了一天开荒6.3亩的好成绩。毛主席接见他时说:“你的功劳很大, 一天开荒六亩多地,称得起劳动英雄。大家都叫你‘气死牛’,我看你还是气死人,气死蒋介石。”这反映了( )
A. 国民政府封锁解放区失败 B. 陕甘宁边区自然灾荒严重
C. 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坚持抗战 D. 减租减息政策激发生产积极性
8. 下表所示为1954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我主办各建交国电影,文工团演出招待会,展览会等场合时悬挂国旗、领袖像的规定》摘录。对这一规定理解全面的是( )
为求对外统一起见,特规定今后在上述各种场合,凡我方主办需要悬挂旗像时,对兄弟国家一律悬三国旗、三国领袖像。即我方居中,对方居左(指旗像本身言),苏联居右。 对资本主义国家,如我必要则一律仅悬两国国旗,不挂像,我国旗居左(指旗本身言),对方国旗居右。
A. 践行了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B. 标志着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
C. 意在彰显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D. 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灵活
9. 下图为我国1978~1992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的变化情况。导致1978~1984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D. 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拉大
10.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若“贷出之时,以不足重之秤计银……收取之时,以超重之秤计银”,则“丧失其所贷付之物” 该条款目是维护商业借贷公平
B 公元前2世纪罗马法学教材《法学阶梯》中将契约划分为实物契约、口头契约、文字性赴约和协商性契约 罗马帝国垄断了商业贸易
C 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的游记中记录了在广州贸易时唐政府收取茶叶税的情况 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
D 埃及开罗古城遗址和坦桑尼亚的46处古代遗址都出土了宋代瓷器,还发现了宋代的钱币 宋朝时中国与西非之间有直接贸易往来
A. A B. B C. C D. D
11. 1635年,英国人塞尔登在其著作中宣称,“封闭的海洋”就是通过权利和占领而被分割开来,因而不再为人类共有的海洋。该著作在英国国王授意下出版,成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英国官方原则的公认基础”。该著作( )
A. 推动了全球航路的开辟 B. 奠定了国际法的理论基础
C. 适应了海外扩张的需要 D. 缓和了欧洲国家间的矛盾
12. 下表为1874——1894年英国进出口分类统计表。据此推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类别 年份 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单位:100万英镑) 工业制成品(单位:100万英镑)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1874 173.4 23.7 47.1 205.3
1884 169.0 24.6 59.6 196.6
1894 156.4 30.6 75.3 173.5
A. 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B. 工业发展受到巨大挑战
C.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D. 改变了自由贸易的政策
13. 下图为列宁1913年撰写的《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内容(节选)。在这里,列宁意在强调( )
欧洲也跟着亚洲行动起来了,不过不是按照亚洲的方式……物价的飞涨和托拉斯的压榨已使经济斗争空前尖锐化……狂热的军备竞争和帝国主义政策,使得现代欧洲的"社会和平"活象一桶火药。一切资产阶级政党解体与无产阶级成熟的过程正在持续地进行。
A. 亚欧革命的性质完全一致 B. 工人阶级要迎接新的革命高潮
C. 世界无产阶级应联合斗争 D. 帝国主义的统治即将土崩瓦解
14. 19世纪中叶,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还属于旧式的反抗斗争,只是把外国侵略势力当作主要打击对象。19世纪末,这种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批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造现行制度的设想与方案。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先进政治人物的推动 B. 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15. 下图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英国漫画家绘制的漫画《TAKEMEIN,MISTER 》(带我进去吧,先生?)。该漫画意在揭示雅尔塔会议( )
图中上端文字为“投票权和否决权”, 左侧上方的文字为“安全新闻剧院”, 左侧中间的文字为“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窥探”, 左侧下方的文字为“小国”。
A. 凸显了大国主导地位 B. 激化了盟国内部矛盾
C. 加速了美苏利益冲突 D. 违背了世界和平潮流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都城,围绕“都城选址与国家治理”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
17. (14分)下图为1907年《日新画报》的一幅时事新闻画图《不开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画面中的校门口牌子,横的是“京师第一蒙养院”,竖的是“西城私立第一两等女学堂”。女学堂门口挤满了来看女学生的男性。图中的文字是:甘石桥第一女学蒙养院,每日下学的时候,街上人挤了个满儿,简直的过不去人。看学生虽是好事,可也别妨碍交通呵。可是该处守望的,也该竭力的劝劝才好。
——据《日新画报》第9期
提取信息,对画报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进行阐释。(14分)
18.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潍坊柴油机厂大事记
1946年,环海铁工厂(其前身)创建于威海。
1948年,12名环海铁工厂工人筹建潍县坊子大华机器厂。1950年,生产了25台15马力柴油机支援治准工程。
1953年,企业收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并更名为潍坊柴油机厂,建成了金工、铆锻、装试等车间,扩大了生产能力。
1957年底,工厂生产柴油机达到574台,提前两年完成工厂计划。
1958年,进行扩建。
1961年,开始进行全面整顿。
1965年,工厂扭亏为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70个大庆式企业之一。1978年,各项生产指标基本恢复。
1984年,定点生产从奥地利引进的斯太尔重型汽车用发动机,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将技术标准进行“中国化”。
1986年,对市场需求量大的老款柴油机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1994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精简改革。
2002年,成为本行业内首家完成混改的企业,正式成立潍柴动力集团。2004年,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9年,入选“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入选亚洲品牌500强。2022年,弹柴动力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9%柴油机,刷新全球纪录。
——摘编自《潍坊柴油机厂厂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见证新中国经济的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1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玉米在欧洲的传播
【注】在意大利罗马郊区法勒斯纳别墅发现、在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画的壁画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
材料二 (美洲某岛)岛民们也用一种小米容易地制成面包,该小米类似于米兰人和安达卢西亚人大量存在的那种。该小米棒比手掌略长,一头略细,约有手臂的上半部那么粗。该谷粒具有豆粒的形状和大小。当它们生长时为白色……磨成粉时雪白。这种谷粒叫“玉米”。我的信使也将带给阁下一些他们用以做面包的那些种子。
——参与过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的安格勒利亚,于1494年5月3日致罗马教廷国务大臣的信件
材料三
1542年出版的《植物志》中记述:“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
【注】这幅图是画家阿·米耶尔直接采画自生长着的玉米,再由一位素描师把彩围转化为黑白线图,1542年,被录入在德国植物学家廖恩哈德·福克斯编纂的《植物志》中印刷出版。
材料四 1582年威尼斯贵族孔塔里尼家的一份“田地播种计划”表明,他们家的佃农已在一块夏季遭涝的田地上种玉米。1584年,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1588年,玉米成为一个农场主送给罗维戈的圣巴托罗缪修道院礼品的一部分。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载,“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赖以维生的资源”。
(1)根据材料,概括玉米在欧洲传播过程中体现的特点。(4分)
(2)指出材料二、三、四各涉及哪种类别的文献史料,并分别说明其对研究玉米在欧洲传播的价值。(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