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02(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02(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1 21:06:24

文档简介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黄金卷02
(考试时间: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商代青铜制造业发达,需要大量的铜(当时称为“金”)。为了获取南方的铜,商王武丁进行南征,“奋伐荆楚”,由楚入赣,开辟了一条“俘金”路线。据此推知,“俘金”路线的开辟( )
A.开启了多元一体文明历程 B.有利于南北方文化的交融
C.加速了商王朝统治的崩溃 D.旨在拓展商王朝统治疆域
2.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
A.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 B.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C.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 D.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3.考古发现,南诏纪年文物如碑刻、经卷、塔砖、石窟题记、铁柱等,多使用南诏自建年号,但与唐朝官方交往时却刻意使用唐朝年号以掩饰自建年号,导致其在中原史籍中出现结构性失载。据此可知( )
A.藩属体系有政治约束作用 B.中央与民族政权长期对峙
C.少数民族依附于中央政权 D.中原文化领先于边疆文化
4.元代以前,书院的山长是民间人士,私人聚众讲学。元代时,由政府任命山长,并委派“直学”掌管书院财政,书院的学生经“守令举荐”“台宪考核”后,可“用为教官,或取为吏属”。这些现象体现出元代( )
A.教育体制的创新 B.书院的官学化趋势
C.书院功能的改变 D.文化思想发展繁荣
5.明代,若遇四品以上大臣缺员,必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而后推荐,再经皇帝批准任用,称“廷推”。大臣们若未经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简拔的话,则深以为耻。据此可知,廷推制度
A.有利于理性构建政治领导层 B.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
C.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 D.致使科举的选官功能被削弱
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着眼于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这一转变缘于( )
A.维新变法的成效 B.中体西用的突破
C.经济结构的变动 D.民族危机的加深
7.1921年签订的《中德协约》规定:德国以现款400万元及津浦、湖广铁路债券交与中国作为战事赔偿的一部分,并放弃庚子赔款;中国同意解禁战时被查封的德国在华财产。这说明中国( )
A.五四运动成果斐然 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实业救国实践告捷 D.国际地位有所上升
8.1940年,为了从中国战场抽身,以推进南进太平洋的战略,日本迫切地想要征服中国,为此,日本在加强进攻的同时,对国民政府展开了政治、外交攻势,企图“诱降”“迫降”中国。到了1940年秋天,日本的外交攻势宣告破产,这是因为( )
A.凇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企图 B.持久战极大消耗了日本国力
C.八路军在华北沉重打击了日军 D.美国在太平洋方面攻势迅猛
9.1964年起我国开始三线建设,下表是部分建设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 )
项目 成就
煤矿 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鼎山等煤矿
水电站 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葛洲坝等水电站
钢铁 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等
铁路 成昆、湘黔、襄渝等铁路
A.表明我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为中西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C.实现了经济结构根本性变革 D.不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0.下表是1991—1995年全国个体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份 户数/万户 从业人数/万人 注册资金/亿元 产值/亿元 营业额/亿元 商品零售额/亿元
1991 1417 2258 488 782 1798 1526
1992 1534 2468 601 926 2239 1861
1993 1767 2939 805 1387 3309 2710
1994 2187 3776 1319 1638 6123 4211
1995 2528 4614 1813 2791 8973 5355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完善 B.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C.计划管理调控成效突出 D.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
11.“古罗马后期社会陷入动乱,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去乞求附近富有的地主保护,即把自己的农田交给地主。不过命运待他不薄,他仍可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过是成了领主的佃农,那些没有土地的穷人就只能靠卖身来生活。”材料可用来佐证( )
A.土地是区分社会等级的唯一标准 B.欧洲封建社会开始于古罗马时代
C.封建关系下权利和义务的均衡性 D.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2.1869—1874年,英国兴建了47所女子中学;1870年英国议会通过“初等教育法”,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校接受学习,这是英国女孩获得和男孩平等受教育权的开始。这主要由于( )
A.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B.妇女具有道德优势
C.民主政治开始完善 D.女权运动不断促进
13.1920年,国大党通过甘地起草的新党章,其中第一条规定印度国大党的目标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争取实现自治。材料反映出( )
A.印度资产阶级改良社会的愿望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瓦解
C.传统佛教文化影响了独立运动 D.印度尝试以非暴力手段赢得独立
14.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指责苏联企图把“新的民族主义潮流汇合到它们自己的运动中,这使得总的挑战来势更加猛烈。亚洲、非洲和其他非工业化的国家正式成为冷战的主要战场”。杜勒斯提出此论的历史背景是( )
A.第三世界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B.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C.美苏争霸的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5.以19世纪中叶为界,欧洲每年向海外移民的数量大增。在整个19世纪,很多英国人移民到了南北美洲。19世纪末,来自德国、意大利、东欧的移民数量逐步增长。这些移民现象共同反映出( )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C.各国近代化节奏不同 D.欧洲人口结构的恶化
16.据分析,科学技术的成果从发现、发明到实际应用所经历的平均时间,20世纪初为35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9年。这反映了二战后( )
A.世界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B.信息技术主导经济形态
C.科学、技术和生产密切结合 D.科学技术高度综合趋势
第II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清代辽南地区没有设置正式的驿站,以地区性的急递铺代之,包括辽阳、金州等地。明代从辽阳到旅顺口设置驿站,但清政府觉得“盖邑非往来之冲,而前代置驿皆省,檄书传送,一二铺司事耳”。因此从辽阳到旅顺的道路上始终没有设置驿站,而“凡往来公文俱由铺兵传递”。
——摘编自王绵厚等《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材料二 1984年6月,沈(阳)大(连)高速公路开工建设,1990年建成通车。沈大高速公路全长300多千米,连接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五大工业城市,沟通大连港、营口港、鲅鱼圈港,是东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运输大动脉,是当时中国大陆最早建成的一条高速公路,被誉为“神州第一路”。沈大高速公路开创了中国大陆建设高速公路的新纪元,带动了全国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
——摘编自曲青山等《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辽宁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辽南地区交通管理的特点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沈大高速公路修建的背景和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对“黄河的事情”亲自挂帅,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根据黄河自身的特点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治黄指导思想。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从治标到治本的综合治理,遏制了黄河水患。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河南、山东两省各工段上堤的民工共计五万多人,许多包工队都重新整顿劳动组织,并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法,使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所提高。1954年黄河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此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黄河流域规划,开启了全面的治本工作。
——据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整理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黄河治理开发得到进一步加强。邓小平、陈云等非常关心黄河的治理开发以及水资源利用等问题。1979年7月下旬,邓小平到山东视察。他得知青岛缺水,指挥实施“引黄济青”工程。1989年11月,“引黄济青”工程竣工,青岛市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解决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重大环境问题进入了法制化轨道。1988年,第一部《黄河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完成,为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20世纪末21世纪初,黄河断流以及黄河受纳的污染物量已超出自身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凸显。为此,相关部门从1999年开始对黄河水量进行统一调度。2000年,黄河小浪底枢纽一期工程开始发挥调蓄作用。至2012年,黄河流域的水质总体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水资源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不断深入,其中重要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断流也未再出现。
——摘编自陈建波《新中国黄河治理的成就及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治理黄河的新变化及意义。(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下表为1871—1891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源产量统计情况。
生铁产量(单位:千吨) 钢产量(单位:千吨) 煤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法 美 德 英 法 美 德 英 法 美 德 英
1871 860 1665 1564 6600 80 68 521 600 13.259 29.5 37.9 127
1891 1897 9203 4641 7499 740 4277 2352 3200 26.025 14.09 94.2 186
——摘编自【苏】亚·德·柳勃林斯卡娅等《法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法国经济的变化并简析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对世界的影响。(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8年 康有为率先提出建立“新中国”,“欲行教于美,又欲经营殖民地于巴西,以为新中国。”
1900年 梁启超期望建立具有民权、法律和主权观念的“新中国”,即现代意义上的中国。
1904年 孙中山提出“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这是“中华民国”一词的最早出现。
民国初年 报刊杂志和政党也以“新中国”命名。“新中国之名词,三尺孩童皆知之”。
1915年 陈独秀希望从思想文化领域入手,通过改造国民的方式再造“新中国”。
1923年10月 中共提出“统一中国,造成新中国”。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
1935年12月 中共提出“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1936年8月 中共将“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
1940年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1947年10月 毛泽东提出要“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一个“独立、自由、富强和统一”的“新中国”。
1949年10月 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据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新中国”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黄金卷02
(考试时间: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商代青铜制造业发达,需要大量的铜(当时称为“金”)。为了获取南方的铜,商王武丁进行南征,“奋伐荆楚”,由楚入赣,开辟了一条“俘金”路线。据此推知,“俘金”路线的开辟( )
A.开启了多元一体文明历程 B.有利于南北方文化的交融
C.加速了商王朝统治的崩溃 D.旨在拓展商王朝统治疆域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由材料“获取南方的铜”“商王武丁”“南征”“奋伐荆楚”“由楚入赣”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因发达的青铜制造业需要大量铜,商王武丁(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开辟出一条“俘金”路线,该路线的开辟有利于将北方文化传播到南方,同时也会将南方文化传播到北方,从而有利于南北方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程开启于商代之前。商代开辟“俘金”路线,有利于推动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排除A项;武丁通过南征开辟“俘金”路线,说明商王朝处于强盛时期,不能得出商王朝统治的崩溃加速,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南征的主要目的是“俘金”,而不是拓展统治疆域,排除D项。故选B项。
2.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
A.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 B.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C.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 D.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感应一方面说皇帝代表天意,要人民服从皇帝,即所谓“君权神授”,这就为汉代统治的永恒合理性作论证和辩护;另一方面要皇帝尊天保民,实行仁政,借用“天”的权威来限制皇帝的私欲;故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A项正确;汉政权后来依然覆灭,说明该思想没有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排除B项;限制君权的思想只是材料中一个方面,排除C项;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属于其影响,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考古发现,南诏纪年文物如碑刻、经卷、塔砖、石窟题记、铁柱等,多使用南诏自建年号,但与唐朝官方交往时却刻意使用唐朝年号以掩饰自建年号,导致其在中原史籍中出现结构性失载。据此可知( )
A.藩属体系有政治约束作用 B.中央与民族政权长期对峙
C.少数民族依附于中央政权 D.中原文化领先于边疆文化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诏刻意使用唐朝年号以掩饰自建年号,体现了藩属体系有政治约束作用,A项正确;南诏国依附唐朝,并未长期对峙,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藩属体系有政治约束作用,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涉及藩属体系,并未进行中原文化和边疆文化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A项。
4.元代以前,书院的山长是民间人士,私人聚众讲学。元代时,由政府任命山长,并委派“直学”掌管书院财政,书院的学生经“守令举荐”“台宪考核”后,可“用为教官,或取为吏属”。这些现象体现出元代( )
A.教育体制的创新 B.书院的官学化趋势
C.书院功能的改变 D.文化思想发展繁荣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元代以前,书院的山长是民间人士,私人聚众讲学,而到元朝,由政府任命山长,并委派“直学”掌管书院财政,书院的学生经考核可以任命官职,说明元朝的书院官学化趋势明显,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书院的变化,据此判断不出整个元代教育体制的变化,排除A项;书院仍是教书育人与传播文化的场所,功能并没有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元代文化思想的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
5.明代,若遇四品以上大臣缺员,必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而后推荐,再经皇帝批准任用,称“廷推”。大臣们若未经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简拔的话,则深以为耻。据此可知,廷推制度
A.有利于理性构建政治领导层 B.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
C.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 D.致使科举的选官功能被削弱
【答案】A
【详解】廷推而来的高级官员意味着得到了官僚体系的认可,这种制度较为理性,有助于构建政治领导层,A项正确;廷推制度与加强专制无关,排除B项;明代废除了宰相,排除C项;廷推是在现有官员体系中推选,和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着眼于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这一转变缘于( )
A.维新变法的成效 B.中体西用的突破
C.经济结构的变动 D.民族危机的加深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朝)。据本题材料“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侧重于为洋务运动服务,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转向制度变革,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涉及教育改革的信息,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教育改革与经济结构的变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1921年签订的《中德协约》规定:德国以现款400万元及津浦、湖广铁路债券交与中国作为战事赔偿的一部分,并放弃庚子赔款;中国同意解禁战时被查封的德国在华财产。这说明中国( )
A.五四运动成果斐然 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实业救国实践告捷 D.国际地位有所上升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虽然未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但仍以一战战胜国的身份与战败国德国等展开谈判,《中德协约》的签订说明,中国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受挫,但其国际地位仍是有缓慢上升趋势,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五四运动的成果关系不大(说明:五四运动的主要成果有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等),排除A项;B项“开始”说法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维新思想的传播等均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实业救国并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8.1940年,为了从中国战场抽身,以推进南进太平洋的战略,日本迫切地想要征服中国,为此,日本在加强进攻的同时,对国民政府展开了政治、外交攻势,企图“诱降”“迫降”中国。到了1940年秋天,日本的外交攻势宣告破产,这是因为( )
A.凇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企图 B.持久战极大消耗了日本国力
C.八路军在华北沉重打击了日军 D.美国在太平洋方面攻势迅猛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年(中国)。从材料中“1940年秋天”并结合所学可知,1940年下半年发生在华北地区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提高了国民政府继续抗战的信心,粉碎了日本“诱降”计划,C项正确;淞沪会战是1937年,排除A项;材料时间是1940年秋,不能体现“持久战”消耗日本的国力,排除B项;美国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后才参战,排除D项。故选C项。
9.1964年起我国开始三线建设,下表是部分建设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 )
项目 成就
煤矿 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鼎山等煤矿
水电站 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葛洲坝等水电站
钢铁 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等
铁路 成昆、湘黔、襄渝等铁路
A.表明我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为中西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C.实现了经济结构根本性变革 D.不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4年以后(中国)。根据材料“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鼎山等煤矿”“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葛洲坝等水电站”“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等”“成昆、湘黔、襄渝等铁路”可知,三线建设主要涉及我国中西部地区,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工业布局,推动中西部发展提供有利支撑,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对比,无法得出“我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根本性变革,排除C项;三线建设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下表是1991—1995年全国个体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份 户数/万户 从业人数/万人 注册资金/亿元 产值/亿元 营业额/亿元 商品零售额/亿元
1991 1417 2258 488 782 1798 1526
1992 1534 2468 601 926 2239 1861
1993 1767 2939 805 1387 3309 2710
1994 2187 3776 1319 1638 6123 4211
1995 2528 4614 1813 2791 8973 5355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完善 B.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C.计划管理调控成效突出 D.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1—1995。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最终确定了积极发展私营经济政策和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呈现出加速的态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也逐渐发挥作用,由此出现材料所述现象,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是否完善,排除A项;材料表明个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无法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且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计划经济调控的成效,排除C项。故选D项。
11.“古罗马后期社会陷入动乱,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去乞求附近富有的地主保护,即把自己的农田交给地主。不过命运待他不薄,他仍可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过是成了领主的佃农,那些没有土地的穷人就只能靠卖身来生活。”材料可用来佐证( )
A.土地是区分社会等级的唯一标准 B.欧洲封建社会开始于古罗马时代
C.封建关系下权利和义务的均衡性 D.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即把自己的农田交给地主。不过命运待他不薄,他仍可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过是成了领主的佃农,那些没有土地的穷人就只能靠卖身来生活。”,可以看出社会的动乱,农民生活的困苦,向地主寻求保护,刺激了庄园与农奴制的产生,可见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区分社会等级的唯一标准,排除A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2.1869—1874年,英国兴建了47所女子中学;1870年英国议会通过“初等教育法”,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校接受学习,这是英国女孩获得和男孩平等受教育权的开始。这主要由于( )
A.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B.妇女具有道德优势
C.民主政治开始完善 D.女权运动不断促进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9—1874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英国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有素质的劳动力,女性劳动力逐渐受到重视,因此英国女孩获得和男孩平等受教育权,A项正确;英国女孩获得和男孩平等受教育权与妇女具有道德优势无关,主要原因是工业化进程的推动,排除B项;“开始”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英国女孩获得和男孩平等受教育权是因为工业化进程的推动,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3.1920年,国大党通过甘地起草的新党章,其中第一条规定印度国大党的目标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争取实现自治。材料反映出( )
A.印度资产阶级改良社会的愿望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瓦解
C.传统佛教文化影响了独立运动 D.印度尝试以非暴力手段赢得独立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印度)。1920年,印度国大党通过甘地的提案,要用和平的手段争取民族独立,即尝试以非暴力手段赢得独立,D项正确;材料的提案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是改良社会,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在二战后,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佛教对和平的手段的影响,且印度当时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指责苏联企图把“新的民族主义潮流汇合到它们自己的运动中,这使得总的挑战来势更加猛烈。亚洲、非洲和其他非工业化的国家正式成为冷战的主要战场”。杜勒斯提出此论的历史背景是( )
A.第三世界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B.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C.美苏争霸的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末新兴民族国家。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拉丁美洲、亚洲、非洲众多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美国把新兴国家视为冷战斗争的一部分,把“民族主义”“中立主义”混为一谈,认为第三世界的许多麻烦都是苏联煽动的。由此杜勒斯对苏联予以指责,B项正确。当时第三世界力量刚兴起,排除A项;美苏争霸的战略重心一直在欧洲,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5.以19世纪中叶为界,欧洲每年向海外移民的数量大增。在整个19世纪,很多英国人移民到了南北美洲。19世纪末,来自德国、意大利、东欧的移民数量逐步增长。这些移民现象共同反映出( )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C.各国近代化节奏不同 D.欧洲人口结构的恶化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欧洲国家向海外移民的数量不同,19世纪英国人向美洲移民较多,19世纪末德国意大利等 其他国家向外移民较多,是因为英国近代化较早,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反映了欧洲各国近代化节奏的不同,C项正确。这些移民现象从19世纪以前就开始了,所以并不能反映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排除A项;19世纪末欧洲移民数量的增长与近代化、工业化的发展关系密切,不属于早期殖民扩张,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19世纪欧洲向海外大量移民,未涉及其人口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6.据分析,科学技术的成果从发现、发明到实际应用所经历的平均时间,20世纪初为35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9年。这反映了二战后( )
A.世界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B.信息技术主导经济形态
C.科学、技术和生产密切结合 D.科学技术高度综合趋势
【答案】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二战后(世界)。由科学技术的成果从发现、发明到实际应用所经历的平均时间不断缩短可知,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日益紧密,C项正确;产业机构指的是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材料中并不能体现,排除A项;二战后尚未形成信息技术主导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科学技术发明和实际应用之间的时间缩短,并不能说明科学技术出现高度综合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清代辽南地区没有设置正式的驿站,以地区性的急递铺代之,包括辽阳、金州等地。明代从辽阳到旅顺口设置驿站,但清政府觉得“盖邑非往来之冲,而前代置驿皆省,檄书传送,一二铺司事耳”。因此从辽阳到旅顺的道路上始终没有设置驿站,而“凡往来公文俱由铺兵传递”。
——摘编自王绵厚等《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材料二 1984年6月,沈(阳)大(连)高速公路开工建设,1990年建成通车。沈大高速公路全长300多千米,连接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五大工业城市,沟通大连港、营口港、鲅鱼圈港,是东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运输大动脉,是当时中国大陆最早建成的一条高速公路,被誉为“神州第一路”。沈大高速公路开创了中国大陆建设高速公路的新纪元,带动了全国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
——摘编自曲青山等《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辽宁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辽南地区交通管理的特点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沈大高速公路修建的背景和意义。(6分)
【答案】(1)特点:以急递铺为主。原因:辽南地区战略地位相对较低;往来公文较少。(6分)
(2)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成就奠定了物质基础;改革开放需要改善交通运输条件。(2分)意义:连接了辽中南地区的主要城市,成为重要的运输大动脉,有利于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全国高速公路的建设。(4分)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清代(中国辽南)。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没有设置正式的驿站,以地区性的急递铺代之”可知,以急递铺为主。第二小问宴饮:根据材料“盖邑非往来之冲,而前代置驿皆省,檄书传送,一二铺司事耳”可知,辽南地区战略地位不是很重要,往来公文有限,设置正规驿站没有必要。
(2)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1984年”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力增强,另一方面改革开放要求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第二小问意义:根据“连接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五大工业城市……是东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运输大动脉……带动了全国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可知,连接了辽中南地区的主要城市,成为重要的运输大动脉,有利于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全国高速公路的建设。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对“黄河的事情”亲自挂帅,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根据黄河自身的特点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治黄指导思想。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从治标到治本的综合治理,遏制了黄河水患。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河南、山东两省各工段上堤的民工共计五万多人,许多包工队都重新整顿劳动组织,并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法,使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所提高。1954年黄河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此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黄河流域规划,开启了全面的治本工作。
——据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整理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黄河治理开发得到进一步加强。邓小平、陈云等非常关心黄河的治理开发以及水资源利用等问题。1979年7月下旬,邓小平到山东视察。他得知青岛缺水,指挥实施“引黄济青”工程。1989年11月,“引黄济青”工程竣工,青岛市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解决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重大环境问题进入了法制化轨道。1988年,第一部《黄河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完成,为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20世纪末21世纪初,黄河断流以及黄河受纳的污染物量已超出自身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凸显。为此,相关部门从1999年开始对黄河水量进行统一调度。2000年,黄河小浪底枢纽一期工程开始发挥调蓄作用。至2012年,黄河流域的水质总体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水资源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不断深入,其中重要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断流也未再出现。
——摘编自陈建波《新中国黄河治理的成就及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治理黄河的新变化及意义。(9分)
【答案】(1)特点: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广泛支持、积极参与;设立专门机构,统一领导,统一方针,统筹规划;提出系统的指导思想和治理举措。(每点2分,共6分)
新变化:关注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污染防治等;制定法律法规保护黄河;修建水利工程,以更为科学系统的方式治理黄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治黄与维护生态平衡相结合。(每点1分,共3分)
意义:通过对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通过对黄河的污染防治,有效缓解了黄河流域的生态恶化状况,有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的身体健康;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沿黄各地区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每点2分,共6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一“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周恩来……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等,可得出“政府高度重视”;据材料“河南、山东两省各工段上堤的民工共计五万多人……积极改进工具”,可得出“群众广泛支持、积极参与”;据材料“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治黄指导思想”,可得出“设立专门机构,统一领导,统一方针,统筹规划”;据材料“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从治标到治本的综合治理”,可得出“提出系统的指导思想和治理举措”。
(2)本题第一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由材料“引黄济青”“黄河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生态保护”等信息可知,关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污染防治等;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信息可知,制定法律法规保护水资源;由材料“引黄济青”“小浪底”等可知,以更为科学系统的方式治理黄河;由材料“黄河流域的水质总体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有效控制”可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治黄与维护生态平衡相结合。
本题第二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针对上述变化,按照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原则可以相应得出,黄河治理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的身体健康;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点睛】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下表为1871—1891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源产量统计情况。
生铁产量(单位:千吨) 钢产量(单位:千吨) 煤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法 美 德 英 法 美 德 英 法 美 德 英
1871 860 1665 1564 6600 80 68 521 600 13.259 29.5 37.9 127
1891 1897 9203 4641 7499 740 4277 2352 3200 26.025 14.09 94.2 186
——摘编自【苏】亚·德·柳勃林斯卡娅等《法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法国经济的变化并简析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对世界的影响。(4分)
【答案】(1)变化:经济有所发展,但速度较慢,经济地位下降。(2分)
原因: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起义等造成社会动荡;战争造成的资金损失和赔款影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割地造成资源的损失;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设备陈旧,更新慢。(每点2分,4点7分)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最终爆发世界大战。(4分)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第一问变化,根据材料“1871—1891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源产量统计情况。”可知,法国的生铁产量、钢产量和煤产量都有所增长,故得出经济有所发展,但相较于美、德、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增长速度较慢,经济地位下降。原因:根据材料中时间信息“1871—1891”并结合所学可从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起义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即战争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造成的资金损失和赔款影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割地造成资源的损失;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设备陈旧,更新慢。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可从社会背景、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最终爆发世界大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8年 康有为率先提出建立“新中国”,“欲行教于美,又欲经营殖民地于巴西,以为新中国。”
1900年 梁启超期望建立具有民权、法律和主权观念的“新中国”,即现代意义上的中国。
1904年 孙中山提出“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这是“中华民国”一词的最早出现。
民国初年 报刊杂志和政党也以“新中国”命名。“新中国之名词,三尺孩童皆知之”。
1915年 陈独秀希望从思想文化领域入手,通过改造国民的方式再造“新中国”。
1923年10月 中共提出“统一中国,造成新中国”。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
1935年12月 中共提出“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1936年8月 中共将“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
1940年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1947年10月 毛泽东提出要“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一个“独立、自由、富强和统一”的“新中国”。
1949年10月 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据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新中国”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构建“新中国”。(2分)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了建立新中国道路的探索。1931年,面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代表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和一切劳苦民众利益的苏维埃政权;1931年“九一八”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了尽可能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保障中国领土完整和防止中国人民遭受亡国灭种,1936年,中共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1946年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建国方略;1949年中共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8分)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2分)
其他论题也可:“新中国”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近代中国人建立新中国的探索;近代仁人志士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新中国”构想;中国共产党的“新中国”内涵不断变化;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新中国道路存在差异等。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新中国”拟定一个论题,再进行简要阐述。根据材料“1888年到1923年”有关“新中国”的信息,确定论题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构建“新中国”。再结合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做出的贡献进行阐述。如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了建立新中国道路的探索。1931年,面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代表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和一切劳苦民众利益的苏维埃政权;1931年“九一八”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了尽可能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保障中国领土完整和防止中国人民遭受亡国灭种,1936年,中共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1946年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建国方略;1949年中共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黄金卷02·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A B A D D C B D
11 12 13 14 15 16
D A D B C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分。
17.【答案】(1)特点:以急递铺为主。原因:辽南地区战略地位相对较低;往来公文较少。(6分)
(2)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成就奠定了物质基础;改革开放需要改善交通运输条件。(2分)意义:连接了辽中南地区的主要城市,成为重要的运输大动脉,有利于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全国高速公路的建设。(4分)
18.【答案】(1)特点: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广泛支持、积极参与;设立专门机构,统一领导,统一方针,统筹规划;提出系统的指导思想和治理举措。(每点2分,共6分)
新变化:关注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污染防治等;制定法律法规保护黄河;修建水利工程,以更为科学系统的方式治理黄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治黄与维护生态平衡相结合。(每点1分,共3分)
意义:通过对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通过对黄河的污染防治,有效缓解了黄河流域的生态恶化状况,有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的身体健康;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沿黄各地区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每点2分,共6分)
19.【答案】(1)变化:经济有所发展,但速度较慢,经济地位下降。(2分)
原因: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起义等造成社会动荡;战争造成的资金损失和赔款影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割地造成资源的损失;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设备陈旧,更新慢。(每点2分,4点7分)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最终爆发世界大战。(4分)
20.【答案】示例: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构建“新中国”。(2分)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了建立新中
国道路的探索。1931年,面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代表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和一切劳苦民众利益的苏维埃政权;1931年“九一八”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了尽可能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保障中国领土完整和防止中国人民遭受亡国灭种,1936年,中共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1946年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建国方略;1949年中共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8分)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2分)
其他论题也可:“新中国”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近代中国人建立新中国的探索;近代仁人志士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新中国”构想;中国共产党的“新中国”内涵不断变化;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新中国道路存在差异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