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06(解析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06(解析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2 07:35:40

文档简介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黄金卷06
(考试时间: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1965年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沧源岩画,其中有关手捕猴的记录,如图所示。图中两人拉起一张网,四面围攻,将猴子困于挂网之中。这幅岩画可以用来说明( )
A.沧源文化的主要生产方式 B.新石器时代下的协作生产
C.佤族原始族群的生产活动 D.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1万年中国。据题干时间可知,沧源岩画处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据材料“图中两人拉起一张网,四面围攻,将猴子困于挂网之中”可知,当时人们在狩猎中采用协作方式,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推知这种协作的生产方式是当时沧源文化的主要生产方式,排除A项;岩画虽然发现于沧源佤族自治县,但是岩画内容不一定反映的是佤族原始族群,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古人狩猎协作的场景,无法说明人与自然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2.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的传统九卿与新出现的六部关系上,长期纷争,无法统合。隋唐时期,统治者最终确定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 B.制度创新是巩固统一的重要途径
C.南北文化交融促进制度创新 D.传承与创新是制度演变基本规律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在秦汉政治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体现了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创新,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并不统一,排除AB项;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前代基础上进行创新,并没有体现南北文化交融对制度创新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3.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而南宋诗人赵蕃也在《抚州城外作》中写道“不惟稻陇有佳色,菜畦苗叶相与昌”。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B.外来农作物品种传播
C.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 D.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据题意可知,南宋时期临安城所需要的物资要靠乡村供应,因此体现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宋时期的城乡经济联系,并不是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外来农作物品种的传入和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排除BD项。故选C项。
4.在元代的三国戏中增加了很多有才之士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故事。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中张飞的唱词:“少不的一事无成两鬓斑,恁时节后悔晚。”《醉思乡王粲登楼》中王粲的唱词:“男儿自有冲天志,不信书生一世贫。”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B.儒学始终受高度重视
C.市民文化的日益流行 D.社会阶层流动性减弱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代长期停止科举制,因而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减弱,使得大量有才之士失去了上升空间,因此他们借戏曲人物之口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D项正确;材料现象反映的是文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这与民族交融和市民文化流行无关,排除A、C两项;儒学在元初受到冷落,其后慢慢得到统治者重视,排除B项。故选D项。
5.嘉靖二年,日本使宗设、宋素卿分道入贡,互争真伪。市舶中官赖恩纳素卿贿,右素卿,宗设遂大掠宁波。给事中夏言言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据此推知
A.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实行 B.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C.对外贸易受到基层质疑 D.市舶贸易导致倭患严重
【答案】B
【详解】按照规定,中日间的贸易地点在浙江宁波,明朝设市舶司进行管理。嘉靖二年(1523),日本的大内氏与细川氏发生了"宁波争贡"事件。给明朝内部主张海禁的官员以口实,浙江市舶司最终在嘉靖八年被废止。此后,明朝进一步加强海禁,中日间正常贸易中断,故B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不属于基层官员,故C项错误。D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排除。故选B项。
6.1888年,开平煤矿第一次准备分发股息时在天津发布了一条新闻,《捷报》对此作了报道,之后每当有类似的举动都大肆宣扬。这一做法( )
A.表明民用企业开始盈利 B.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业的发展
C.意在引导民间投资方向 D.掀起了晚清“实业救国”的浪潮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1888年,开平煤矿第一次准备分发股息时在天津发布了一条新闻,《捷报》对此作了报道,之后每当有类似的举动都大肆宣扬。”可知,开平煤矿是清末洋务运动开始后官督商办的大型新式采煤企业,其分发股息的消息被大肆宣传,是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为民间投资提供方向指引,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虽然有分发股息的消息,但无法判定是否盈利,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引导民间投资,没有体现近代文化传媒业的发展,排除B项;实业救国到19世纪末才开始出现,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陈独秀热情地宣布:“这是民主主义对君主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则开始以《新青年》为阵地,与李大钊一起关注劳工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这种变化说明
A.知识分子思想略显混乱 B.新型政党成立形势向好
C.俄国道路成为大众选择 D.资本主义道路已被拋弃
【答案】B
【详解】材料反映了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陈独秀在思想上从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演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这一转变说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无产阶级力量,他们关注工人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和干部条件,中共成立形势向好,B项正确;思想转变并非意味着思想混乱,排除A项;陈独秀个人选择无法代表当时大众的选择,排除C项;陈独秀的转变无法证明其他人是否坚持资本主义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
8.下图为1938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每日译报》刊登的1938年6月12日广州受侵局势图,并持续介绍了日军对广州的轰炸和民众死亡情况。这一报道( )
A.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 B.预示着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C.推动了民族意识高涨 D.表明抗日救亡高潮的兴起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上海报刊关注日军侵略活动,持续介绍日军对广州的轰炸和民众死亡情况,揭露侵华日军暴行,有利于激发爱国热情,推动了民族意识高涨,C项正确;材料与国共的合作抗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中日无力决战和抗战相持阶段即将到来,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当时兴起了抗日救亡高潮,排除D项。故选C项。
9.1984年,国有企业开始逐步推行厂长负责制,明确了企业享有的产品销售、物资选购、人事劳动、工资奖金使用等十个方面的权利。这一做法旨在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调动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D.建立现代公司制
【答案】B
【详解】根据“明确了企业享有的产品销售、物资选购、人事劳动、工资奖金使用等十个方面的权利”可知厂长负责制是扩大了企业的自主经营范围,故B符合题意;我国到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没有体现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建立现代公司制,排除CD。
10.下表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单位:%)。出现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农业结构 种植业 79.3 69.3 64.7
牧业 15.5 22.1 25.8
林业 3.6 5.2 4.3
渔业 1.6 3.5 5.4
种植业结构 粮食作物 80.4 75.8 76.5
经济作物 9.6 15.6 14.4
A.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 B.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
C.农民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20世纪晚期中国。据材料“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结合表格可知农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种植业的比重相对下降,经济作物的比重相对上升,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农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C项正确;“全面开放”,表述错误,排除A项;高新技术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古代雅典戏剧《安提戈涅》描绘了这样的故事:国王克瑞翁的外甥波吕尼克斯因为背叛城邦,被曝尸荒野且不得收葬。克瑞翁的准儿媳安提戈涅以遵循“天条”为由埋葬了哥哥波吕尼克斯,而后被克瑞翁处死。克瑞翁儿子与父亲反目后而死,妻子也因此变故离世,克瑞翁最终意识到是自己一手酿成了悲剧。通过《安提戈涅》,可以反映出当时( )
A.城邦至上的理念已遭到摒弃 B.对人伦亲情进行了深入思索
C.自由是比生命更重要的追求 D.悲剧作品是雅典文学的主流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身为准儿媳的安提戈涅没有听从国王克瑞翁的政令,而是以“天条”为由埋葬了哥哥,这里的“天条”指的是人伦亲情,其后不论是克瑞翁的儿子在爱人和父亲间的选择,还是妻子的离世,使克瑞翁在人伦患别中醒悟,体现了对人伦亲情的思考,B项正确;“城邦至上的理念已遭到摒弃”表述不准确,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追求自由并非是本材料的主旨,其次也未强调自由与生命的关系,排除C项;雅典文学不光涉及悲剧,还有喜剧,因此悲剧作品是雅典文学的主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2.11、12世纪,随着西欧城市中的购买者和消费者迅速增加,乡村农民只要愿意把自己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总是能够卖掉。他们利用这笔钱购买自由,为儿子们的教育提供费用,置办女儿们的嫁妆,为后代打开通向新生活和新地位的门扉。这反映了当时西欧( )
A.农业纳入资本主义轨道 B.社会等级流动性加强
C.孕育着社会转型的因素 D.封建庄园制彻底瓦解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1、12世纪(西欧)。据材料“随着西欧城市中的购买者和消费者迅速增加……”,可以看出当时西欧购买者和消费者迅速增加,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之后的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此时西欧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仍是封建社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无法得出社会等级流动,排除B项;“彻底瓦解”,表述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3.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于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青人都关心的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 )
A.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 B.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
C.农民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 D.农业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
【答案】A
【详解】据题意可知,由于农业机械都要按时间收费,所以劳动者认真的记录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以计算性价比,说明工业文明的出现影响到了农民的劳动观念,A项正确;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农民在计算使用农业机械的性价比,和工厂制度无关,排除C项;“自主性增强”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4.1919年3月,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华夫脱党领袖扎格鲁尔,埃及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英运动,并引发了人民武装起义。起义者在一些城市和乡村建立了“人民委员会”和“苏维埃”,并没收地主和外国人的土地。这表明( )
A.民族自决成为斗争的思想武器 B.英国殖民当局调整了统治策略
C.十月革命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 D.埃及社会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19年的埃及。根据材料“1919年3月,……埃及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英运动,……起义者在一些城市和乡村建立了‘人民委员会’和‘苏维埃’,并没收地主和外国人的土地。”及所学可知,1919年埃及民族起义的过程中建立了俄国式的革命斗争组织形式,这说明1919年埃及民族起义是十月革命影响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C项正确;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材料未涉及民族自决成为埃及民族起义的思想武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国殖民当局调整统治策略的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埃及社会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结论,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1914年12月24日,比利时前线的德军在战壕里摆上蜡烛,并唱起圣诞颂歌来庆祝。英国士兵唱英语的圣诞颂歌作为回礼,接着两边互相喊着圣诞节的祝贺话语。不久后,双方在无人地带互相交换起小礼物。多地士兵之间都出现了非官方的“圣诞节停战”。这反映出士兵们( )
A.放弃了爱国主义理想 B.开始萌生反战主义思潮
C.自发反思战争的意义 D.认识到一战的非正义性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14年的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德、英的士兵受到本国政府的鼓动踏上战场,但现代化的战争令他们陷入了长期的堑壕战中,圣诞节之际他们却无法回家团圆,双方都为本国的帝国主义利用,大多数士兵并不想兵戈相向,圣诞节停战就是士兵们反思战争意义的表现,C项正确;士兵们反思战争并非是放弃了爱国主义理想,排除A项;“开始萌生反战主义思潮”表述不准确,一战爆发之前就已经存在反战主义思潮,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方面的论述,一战中的士兵对战争感到迷茫,并不等同于意识到战争的非正义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6.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以来,美国先后退出TPP、《巴黎气候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朗核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国等,甚至还威胁说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特朗普这一做法最能说明美国在(  )
A.塑造超级大国形象 B.奉行贸易保护主义
C.坚持推行单边主义 D.积极重建国际秩序
【答案】C
【详解】据材料“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以来,美国先后退出TPP、《巴黎气候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朗核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国等,甚至还威胁说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可知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美国仍然奉行单边主义,逆全球化而行,故选C项;美国已经是超级大国,而且退出国际性组织不利于大国形象的维护,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美国已经退出的国际性组织不包括贸易组织,无法说明其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排除B项;特朗普在不断退出国际性组织,逆全球化而行,并不是积极重建国际秩序,排除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据统计,“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日商与英商数量呈下降趋势。……这些经济的发展使民族资本家和产业工人数量增加,为救亡图存运动积蓄了力量。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6分)
【答案】(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每点2分,共6分)
变化: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由工场到工厂。(2分)
影响:推动中国近代化;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推动民族工业发展;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每点1分,共4分)
【详解】(1)特点:根据“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得出官营手工业衰落;根据“尽逐绫绸之利”得出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根据“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得出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
(2)变化:根据“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得出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根据“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得出由工场到工厂。影响:根据“机器棉纺织业”得出推动中国近代化;根据“日商与英商数量呈下降趋势”得出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根据“使民族资本家和产业工人数量增加”得出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根据“使民族资本家和产业工人数量增加,为救亡图存运动积蓄了力量”得出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
18.朴茨茅斯造船厂是英国近现代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随着百年战争(1337—1453年)的结束,英国人将目光从大陆转移到海洋,开始思考建立一支可以进行海上防御和扩张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对抗来自法国的威胁,朴茨茅斯成为英国发展海军的不二之选。而朴茨茅斯造船厂及军事基地的建立不仅彰显了英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更反映出英国自此以后以“海洋”为国策的决心。
——摘自师琪《英国辉煌时代的见证者:论18—20世纪初朴茨茅斯港与英国海军的发展》
材料二 二战前夕,英国造船业蓬勃发展,一度占据全球船舶市场的半壁江山。二战结束后,各国开始大幅缩减军费开支,军舰订单锐减。20世纪70年代,随着亚洲各国造船企业迅速崛起,加之欧洲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朴茨茅斯造船厂积累百年的优势消耗殆尽。随着全球航空旅游业的兴起,远洋邮轮行业开始萎缩,加之当时欧洲各国对环境保护有着严格要求,朴茨茅斯造船厂的最后一份“糊口饭碗”也被打翻。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和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军费开支大幅度缩减,船厂最终走上破产之路。
——摘编马岳《解放军报》2020—07—1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产生的历史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朴茨茅斯造船厂走向破产的原因。(7分)
【答案】(1)影响:推动了英国国防观念的改变和海军建设;促使英国重视海洋经济,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助推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日不落帝国”,促进了英国的社会转型。(每点2分,共6分)。
(2)原因:来自亚洲造船企业和航空业的竞争;二战结束、冷战结束和全球军费开支大幅度缩减,军事订单减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每点2分,4点7分)。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对于英国百年战争以后海洋意识觉醒的影响,可以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对海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几个角度思考作答。从海防建设看,由材料一中的英国“开始思考建立一支可以进行海上防御和扩张的力量”“朴茨茅斯成为英国发展海军的不二之选”“英国自此以后以“海洋”为国策的决心”可得,海洋意识的觉醒推动了英国国防观念的改变和海军建设;由材料一信息可知,此时是百年战争后,即15世纪以后,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可见海洋意识的觉醒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此时英国在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海洋意识的觉醒助推英国在18世纪成为海上霸主和“日不落帝国”,有利于英国的社会转型。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可知,二战以后来朴茨茅斯造船厂逐渐走向衰落,然后据此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国际竞争、世界格局、经济转型、环境保护等角度思考作答。由材料二中“20世纪70年代,随着亚洲各国造船企业迅速崛起……朴茨茅斯造船厂积累百年的优势消耗殆尽”“随着全球航空旅游业的兴起,远洋邮轮行业开始萎缩”可知,原因之一是来自亚洲造船企业和航空业的竞争;由材料二中“二战结束后,各国开始大幅缩减军费开支,军舰订单锐减”“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和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军费开支大幅度缩减,船厂最终走上破产之路”可知,二战结束、冷战结束和全球军费开支大幅度缩减,军事订单减少;由材料二中“加之当时欧洲各国对环境保护有着严格要求,朴茨茅斯造船厂的最后一份‘糊口饭碗’也被打翻”,可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也是船厂衰落的原因之一;结合所学,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经济逐渐转型,也是船厂衰落的原因之一。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9分)
【答案】(1)鸦片输入,白银大量外流;社会矛盾尖锐;外商的不法行为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每点2分,共6分)
(2)特点:铸币方式现代化(机器铸币);由地方自铸到中央统一铸币;伴随着文化和政治斗争;实行铸币立法;未真正实行。(每单2分,4点7分)
评价:被动改革,未能使中国摆脱困境;是中国金融近代化的起步。(2分)
【详解】(1)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输入、社会矛盾、外商不法行为三个方面概括历史背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用机器试铸银币”得知铸币方式;根据材料中“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得知铸币权从地方到中央统一;根据材料中“‘两’‘元’之争”得知改革伴随文化和政治斗争;根据材料中“颁布《币制则例》”“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得知实行铸币立法,但未真正实行;第二小问,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消极方面可从改革态度和结果回答,积极方面可从对中国金融起步的影响角度回答。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间 会议 主要内容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1922年 中共二大 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7年 中共八七会议 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1945年 中共七大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围绕中国共产党与近现代中国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答案】示例一: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2分)
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2分)
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以及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能完成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4分)
而只有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才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4分)
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示例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在近代中国现代化建设问题上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虽然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没能完成中国经济向工业化的转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搞官僚资本控制国民经济,不仅未能使中国经济工业化,反而排挤民族资本主义,使之逐渐陷入绝境。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具体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中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
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示例三:
中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动了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的解决。
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一度照搬苏联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屡遭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包围城市之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的改造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成功改造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所以,中共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从而解决了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问题。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详解】材料表格列举中国共产党历次重用会议及内容,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共八七会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把经济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通过历次会议,可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设路上的心酸历程与成就。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就中国,在救国图存的路上带领中国人前进。要求考生提取关键信息,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需要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有力。示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以及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能完成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而只有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才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黄金卷06
(考试时间: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1965年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沧源岩画,其中有关手捕猴的记录,如图所示。图中两人拉起一张网,四面围攻,将猴子困于挂网之中。这幅岩画可以用来说明( )
A.沧源文化的主要生产方式 B.新石器时代下的协作生产
C.佤族原始族群的生产活动 D.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
2.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的传统九卿与新出现的六部关系上,长期纷争,无法统合。隋唐时期,统治者最终确定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 B.制度创新是巩固统一的重要途径
C.南北文化交融促进制度创新 D.传承与创新是制度演变基本规律
3.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而南宋诗人赵蕃也在《抚州城外作》中写道“不惟稻陇有佳色,菜畦苗叶相与昌”。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B.外来农作物品种传播
C.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 D.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
4.在元代的三国戏中增加了很多有才之士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故事。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中张飞的唱词:“少不的一事无成两鬓斑,恁时节后悔晚。”《醉思乡王粲登楼》中王粲的唱词:“男儿自有冲天志,不信书生一世贫。”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B.儒学始终受高度重视
C.市民文化的日益流行 D.社会阶层流动性减弱
5.嘉靖二年,日本使宗设、宋素卿分道入贡,互争真伪。市舶中官赖恩纳素卿贿,右素卿,宗设遂大掠宁波。给事中夏言言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据此推知
A.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实行 B.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C.对外贸易受到基层质疑 D.市舶贸易导致倭患严重
6.1888年,开平煤矿第一次准备分发股息时在天津发布了一条新闻,《捷报》对此作了报道,之后每当有类似的举动都大肆宣扬。这一做法( )
A.表明民用企业开始盈利 B.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业的发展
C.意在引导民间投资方向 D.掀起了晚清“实业救国”的浪潮
7.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陈独秀热情地宣布:“这是民主主义对君主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则开始以《新青年》为阵地,与李大钊一起关注劳工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这种变化说明
A.知识分子思想略显混乱 B.新型政党成立形势向好
C.俄国道路成为大众选择 D.资本主义道路已被拋弃
8.下图为1938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每日译报》刊登的1938年6月12日广州受侵局势图,并持续介绍了日军对广州的轰炸和民众死亡情况。这一报道( )
A.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 B.预示着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C.推动了民族意识高涨 D.表明抗日救亡高潮的兴起
9.1984年,国有企业开始逐步推行厂长负责制,明确了企业享有的产品销售、物资选购、人事劳动、工资奖金使用等十个方面的权利。这一做法旨在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调动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D.建立现代公司制
10.下表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单位:%)。出现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农业结构 种植业 79.3 69.3 64.7
牧业 15.5 22.1 25.8
林业 3.6 5.2 4.3
渔业 1.6 3.5 5.4
种植业结构 粮食作物 80.4 75.8 76.5
经济作物 9.6 15.6 14.4
A.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 B.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
C.农民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
11.古代雅典戏剧《安提戈涅》描绘了这样的故事:国王克瑞翁的外甥波吕尼克斯因为背叛城邦,被曝尸荒野且不得收葬。克瑞翁的准儿媳安提戈涅以遵循“天条”为由埋葬了哥哥波吕尼克斯,而后被克瑞翁处死。克瑞翁儿子与父亲反目后而死,妻子也因此变故离世,克瑞翁最终意识到是自己一手酿成了悲剧。通过《安提戈涅》,可以反映出当时( )
A.城邦至上的理念已遭到摒弃 B.对人伦亲情进行了深入思索
C.自由是比生命更重要的追求 D.悲剧作品是雅典文学的主流
12.11、12世纪,随着西欧城市中的购买者和消费者迅速增加,乡村农民只要愿意把自己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总是能够卖掉。他们利用这笔钱购买自由,为儿子们的教育提供费用,置办女儿们的嫁妆,为后代打开通向新生活和新地位的门扉。这反映了当时西欧( )
A.农业纳入资本主义轨道 B.社会等级流动性加强
C.孕育着社会转型的因素 D.封建庄园制彻底瓦解
13.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于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青人都关心的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 )
A.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 B.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
C.农民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 D.农业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
14.1919年3月,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华夫脱党领袖扎格鲁尔,埃及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英运动,并引发了人民武装起义。起义者在一些城市和乡村建立了“人民委员会”和“苏维埃”,并没收地主和外国人的土地。这表明( )
A.民族自决成为斗争的思想武器 B.英国殖民当局调整了统治策略
C.十月革命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 D.埃及社会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15.1914年12月24日,比利时前线的德军在战壕里摆上蜡烛,并唱起圣诞颂歌来庆祝。英国士兵唱英语的圣诞颂歌作为回礼,接着两边互相喊着圣诞节的祝贺话语。不久后,双方在无人地带互相交换起小礼物。多地士兵之间都出现了非官方的“圣诞节停战”。这反映出士兵们( )
A.放弃了爱国主义理想 B.开始萌生反战主义思潮
C.自发反思战争的意义 D.认识到一战的非正义性
16.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以来,美国先后退出TPP、《巴黎气候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朗核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国等,甚至还威胁说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特朗普这一做法最能说明美国在(  )
A.塑造超级大国形象 B.奉行贸易保护主义
C.坚持推行单边主义 D.积极重建国际秩序
第II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据统计,“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日商与英商数量呈下降趋势。……这些经济的发展使民族资本家和产业工人数量增加,为救亡图存运动积蓄了力量。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6分)
18.朴茨茅斯造船厂是英国近现代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随着百年战争(1337—1453年)的结束,英国人将目光从大陆转移到海洋,开始思考建立一支可以进行海上防御和扩张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对抗来自法国的威胁,朴茨茅斯成为英国发展海军的不二之选。而朴茨茅斯造船厂及军事基地的建立不仅彰显了英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更反映出英国自此以后以“海洋”为国策的决心。
——摘自师琪《英国辉煌时代的见证者:论18—20世纪初朴茨茅斯港与英国海军的发展》
材料二 二战前夕,英国造船业蓬勃发展,一度占据全球船舶市场的半壁江山。二战结束后,各国开始大幅缩减军费开支,军舰订单锐减。20世纪70年代,随着亚洲各国造船企业迅速崛起,加之欧洲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朴茨茅斯造船厂积累百年的优势消耗殆尽。随着全球航空旅游业的兴起,远洋邮轮行业开始萎缩,加之当时欧洲各国对环境保护有着严格要求,朴茨茅斯造船厂的最后一份“糊口饭碗”也被打翻。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和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军费开支大幅度缩减,船厂最终走上破产之路。
——摘编马岳《解放军报》2020—07—1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产生的历史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朴茨茅斯造船厂走向破产的原因。(7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9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间 会议 主要内容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1922年 中共二大 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7年 中共八七会议 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1945年 中共七大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围绕中国共产党与近现代中国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黄金卷06·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C D B C B C B C
11 12 13 14 15 16
B C A C C C
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分。
17.【答案】(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每点2分,共6分)
变化: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由工场到工厂。(2分)
影响:推动中国近代化;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推动民族工业发展;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每点1分,共4分)
18.【答案】(1)影响:推动了英国国防观念的改变和海军建设;促使英国重视海洋经济,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助推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日不落帝国”,促进了英国的社会转型。(每点2分,共6分)。
(2)原因:来自亚洲造船企业和航空业的竞争;二战结束、冷战结束和全球军费开支大幅度缩减,军事订单减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每点2分,4点7分)。
19.【答案】(1)鸦片输入,白银大量外流;社会矛盾尖锐;外商的不法行为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每点2分,共6分)
(2)特点:铸币方式现代化(机器铸币);由地方自铸到中央统一铸币;伴随着文化和政治斗争;实行铸币立法;未真正实行。(每单2分,4点7分)
评价:被动改革,未能使中国摆脱困境;是中国金融近代化的起步。(2分)
20.【答案】示例一: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2分)
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2分)
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以及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能完成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4分)
而只有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才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4分)
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示例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在近代中国现代化建设问题上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虽然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没能完成中国经济向工业化的转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搞官僚资本控制国民经济,不仅未能使中国经济工业化,反而排挤民族资本主义,使之逐渐陷入绝境。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具体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中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
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示例三:
中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动了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的解决。
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一度照搬苏联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屡遭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包围城市之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的改造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成功改造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所以,中共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从而解决了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问题。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