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黄金卷05·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C D C B D D D D
11 12 13 14 15 16
A B C A C B
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分。
17.【答案】(1)特点:括户以逃户为主要对象;括户政策具有灵活性、可操作性;括田政策与均田制相联系:既关注户籍人口的控制又关注括户的赋税负担。(每点2分,共6分)
(2)影响:增加了政府控制的户籍人口;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助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一定程度减轻了括户的负担;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减少流民现象,稳定社会秩序:为后世赋税制度改革奠定基础。(每点2分,共6分)
18.【答案】(1)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2分)
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4分)
(2)主题一:抗日英雄。(1分)
简介: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在敌人的酷刑下仍只字不吐,体现了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参加大生产运动,推动了敌后根据地的建设。(2分)
主题二:支前模范。(1分)
简介:解放战争期间,率领支前参加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为保卫解放区和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
主题三:劳动榜样。(1分)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带领职工搞科学实验,积极投身农业劳动;两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2分)
19.【答案】(1)背景:局部战争发展成为世界大战,国际关系紧张;法西斯势力在欧洲的扩张威胁到美国的利益;美国孤立主义思潮盛行。(每点2分,共6分)
(2)历史意义:推动了美国国际思想和外交观念的转变;促使美国加大对英法等国的军事援助;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有助于增强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每点2分,4点7分)
20.【答案】修改建议: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和“中正官依道德、才能,评品推荐,吏部授官”之间应添加“乡举里选,举荐为官”;相对应的评价部分应添加“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4分)
理由: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西周至春秋的官位世袭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举荐或按军功授予官职,秦统一后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汉代以孝廉为依据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经中正官品评的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时期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的科举制。(每种制度1分,共6分)所以,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和“中正官依道德、才能,评品推荐,吏部授官”之间应添加“乡举里选,举荐为官”,这是汉代察举制的内容;相对应的评价部分已添加“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这是察举制的意义。(2分)【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黄金卷05
(考试时间: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诗经·商颂·殷武》称颂汤的业绩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氏、羌是分布于今天陕西西部直至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民族,也向商称臣纳贡。这一记载表明( )
A.商初国力强盛且凝聚力强 B.商朝对西北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C.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特征 D.游牧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向心力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氏、羌是分布于今天陕西西部直至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民族,也向商称臣纳贡”可知,少超市远在陕西西部和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民族仍然向商称臣纳贡,说明商朝国力强盛且凝聚力强,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少数民族称臣纳贡,无法说明其对西北地区的统治,排除B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强调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政治臣服,无法说明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向心力,排除D项。故选A项。
2.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
A.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 B.得到北魏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 D.有利于农民摆脱豪强的控制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配合均田制改革,李冲首倡实行三长制等新的地方管理制度,使得农民得以趁机摆脱豪强控制,因此他们多数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D项正确;AC两项都是北魏改革的客观影响,但都与农民拥护新制度关系不大,排除AC项;材料中只是强调农民支持新制度,至于其他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材料并未反映,实际上很多顽固守旧势力是反对新制度的,排除B项。故选D项。
3.唐代中后期,官民葬礼“贵贱既无等差,资产为其损耗”的现象愈演愈烈,政府遂重申唐代前期《开元礼》和《丧葬令》的葬礼要求,并通过制、敕使之具体化,还增加了对内侍官、散试官、幕府官员和庶民葬礼的规定。可见,当时唐朝( )
A.礼教和法令开始紧密结合 B.适当扩大监察机构权力
C.重视规范和引导社会风气 D.促使政治秩序趋于稳定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政府遂重申唐代前期《开元礼》和《丧葬令》的葬礼要求,并通过制、敕使之具体化,还增加了对内侍官、散试官、幕府官员和庶民葬礼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葬礼出现厚葬的风俗,政府因此重申律令中关于葬礼的规定,重视规范和引导社会风气,C项正确;礼教和法令开始紧密结合是在汉朝,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监察机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葬礼规定与稳定政治秩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宋时,从皇宫到坊间均以蹴鞠(类似足球运动)为乐。蹴鞠时极力宣扬“和气、信实、礼让”,更有时人赋诗称赞它“智轻体健实堪夸”“善诱众人礼义加”。这说明蹴鞠( )
A.顺应儒学的复兴的趋势 B.迎合市民阶层的需求
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D.彰显礼仪与强身观念
【答案】D
【详解】根据“智轻体健实堪夸”“善诱众人礼义加”可知时人认为通过蹴鞠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够起到礼仪教化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说明蹴鞠彰显礼仪与强身观念,不能体现顺应儒学的复兴趋势和迎合市民阶层的需要,更不能体现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ABC项。故选D项。
5.明初,设通政司负责拆分、整理、递交各类奏章,使奏章不经各部门审阅,直达皇帝;但在明代中后期,重臣权宦对通政司封入内廷的密疏内容进行实质性处理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反映了( )
A.通政司的法定地位大幅度下降 B.密奏制度逐渐遭到了破坏
C.官僚机制运行受专制体制冲击 D.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发展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表明,明初确立的奏章由通政司整理后直达皇帝的制度,在明代中后期遭到了破坏,这与明朝后期专制体制的变化特别是阁臣和宦官专权有关,反映专制体制冲击官僚机制运行,C项正确;材料反映通政司的实际地位而非法定地位下降,通政司仍然享有收受、检查内外奏的法定权力,排除A项;密奏制度出现于清代,排除B项;材料内容属于君主专制层面的变化,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6.晚清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曾说:“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判断郭嵩焘批判的派别及理由是( )
A.顽固派,抵制学习西方
B.洋务派,治国方略上坚持“中体西用”
C.维新派,坚持与西方商战
D.革命派,要求武力推翻清政府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造船、制器”、“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直接判断得出,作者批判的是近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因为洋务派坚守“中体西用”理论,只强调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停留在学习“有形的物质”),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表述正确。其余ABD三项表述均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7.以下是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简表。
年份 全国总人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率(%)
1840 41281 2768 6.7
1893 33671 2769 8.2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36 46962 5281 11.2
1949 54167 5765 10.6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 B.缘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强有力推动
C.基础设施发展较为平衡 D.传统经济结构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从1840年到194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升速度较慢,城市化进程不快,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我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从而阻碍了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这一阶段城市化的进程并没有加快,排除A项;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进入20世纪后才有较快发展,所以并不能说缘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强有力推动,排除B项;根据城市人口数和城市化率的变化无法说明当时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发展较为平衡,排除C项。故选D项。
8.1930年,毛泽东提出“以流动游击方式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把红军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的思想。这一思想( )
A.当时在党内得到普遍认同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
C.未突破俄国革命模式束缚 D.属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重要部分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已经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而这种思想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组成部分,D项正确;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同志的主张一直是少数派,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排除B项;俄国革命是从城市到农村,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突破了俄国革命模式的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
9.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他指出,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土地改革、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少数民族等举措,“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一讲话旨在
A.团结党外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B.调整方针政策,加强城乡治理
C.肃清官僚资本,推动经济复苏 D.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
【答案】D
【详解】根据“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土地改革、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少数民族等举措,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可得出,毛泽东强调在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调整的过程中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D项正确;社会主义还没有建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要治理城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农业、手工业等,并不是针对 官僚资本,排除C项。故选D项。
10.如表为我国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数量构成(合计=100)。该表反映出我国(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2年 83.5 7.4 9.1
1965年 81.6 8.4 10
1979年 69.8 17.6 12.6
1992年 59.7 21.4 18.9
2020年 23.6 28.7 47.7
A.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 B.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
C.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D.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变化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至202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中的“相关数据”信息可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占比数量呈下降趋势,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员占比数量呈增长趋势,此消长趋势尤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表现得尤为明显,据此可以推出,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含产业、从业结构等)的新变化,D项正确;材料表格涉及了我国第一、二、三产业,涵盖范围不仅仅有农业,排除A项;因“推动经济发展”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促进社会结构变化”不一致,排除B项;仅根据题干中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数量增大无法得出其“迅速发展”,这需要和第一产业的产值收益比较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11.在进入印度之前,雅利安人分为军事贵族、僧侣和普通牧民三类群体。征服印度后,那些被征服的印度原住民和沦为奴隶的人被视为最低贱的等级。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等级的差别逐渐以种姓制度的形式被确立下来。这反映出印度的种姓制度( )
A.形成受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影响 B.巩固了印度的奴隶制度
C.对印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D.起源于印欧人的大迁徙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古印度时期。据材料“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等级的差别逐渐以种姓制度的形式被确立下来。”,可以看出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方面是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外族入侵带来的变化,所以其受到了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影响,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奴隶制对种姓制度的影响,并未提及种姓制度对奴隶制度的影响,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种姓制度对印度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种姓制度所受到的双重影响,不能得出起源于印欧人的大迁徙,排除D项。故选A项。
12.意大利的安布罗焦,洛伦采蒂绘于1338年至1340年的壁画《好政府与坏政府的讽喻》,传达出了反君主制思想,对公平、公正、其和与善治的强烈渴盼。人们看到,尽管受到教廷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牵制,这些城市共和国依旧不懈地追求着自由的理念。这反映了当时( )
A.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权威 B.市民阶层对新秩序的追求
C.产生新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形态 D.意大利地区出现文化繁荣
【答案】B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14世纪意大利出现反君主制思想,强烈追求自由理念,这些说明当时的意大利已经出现对新秩序的追求,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对宗教神学的内容,材料体现的是14世纪的意大利出现追求自由的新思想,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的意大利还未出现新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形态,材料体现的是市民追求新秩序,排除C项;材料关于文化方面仅仅涉及一幅画,一幅画不能反映意大利的文化繁荣层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3.1920年12月,列宁领导的全俄电气化计划开始实施。列宁把该计划称为“第二党纲”,认为这是一个为期不下十年,把俄国转到共产主义所必需的真正经济基础上去的伟大经济计划。据此可知,全俄电气化计划的实施
A.得益于苏俄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完善了特殊时期的经济体制
C.有利于探索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D.突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1920年12月,列宁领导的全俄电气化计划开始实施”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苏俄的国内外战争基本结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恢复发展本国经济,因此提出实施全俄电气化计划,这一计划有利于探索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C项正确;实施全俄电气化计划是为了恢复经济,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实施全俄电气化计划来探索现代化建设模式,无法得出是否完善了经济体制的结论,排除B项;仅仅依据实施全俄电气化计划,无法得出是否突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排除D项。故选C项。
14.“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使人类由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使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差异消灭得愈来愈彻底
C.使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不复存在,历史完全合归为一部全球史
D.使各民族原有的生产方式得以消灭,整个世界历史齐头并进
【答案】A
【详解】根据“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可得出其强调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的联系,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差异消灭得愈来愈彻底,这种表述错误,排除B;CD项太绝对,排除。
15.1867年,一位德国人在评价巴黎世界博览会时曾这样自信地写道:“我们的铸钢是无可匹敌的,在化学产品方而我们击败了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竞争,我们的织布机和蒸汽机车至少已经与英国的和美国的不相上下一相比较而言,这一目标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的。”这一观点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德国的工业化成就超越了英法两国
B.重化工业成为美德等国工业的主导
C.德国正以迅猛的势头向工业国挺进
D.科学理论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工业发展迅速,德国正以迅猛的势头向工业国挺进,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过分解读,且材料信息不存在量两者工业化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两国经济结构的组成信息,而是强调德国正以迅猛的势头向工业国挺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6.观察下列两幅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亚太地区将在二十一世纪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B.西方国家在19至20世纪经济发展中居主导地位
C.环太平洋贸易造就亚太地区持续繁荣
D.西方国家一直主导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20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西方国家和亚洲历年占世界GDP的份额与西方国家和亚洲历年占世界总出口量的份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左右,西方国家GDP所占份额开始超过亚洲,亚洲的出口量的也在减少,说明西方国家在19至20世纪经济发展中居主导地位,B项正确;根据材料描述的信息,无法判定亚太地区将在二十一世纪能否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亚洲占世界GDP的份额和占世界总出口量的份额,无法确实是否是环太平洋贸易的影响,排除C项;西方国家一直主导着世界贸易的发展,“一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历唐初期,一些原来的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有的成为“逃户”,脱离了国家的户籍。开元九年,制定了括户的政策,规定:各地逃户准许百日内自首,户口可以迁移者,可于所在地附籍;想还乡,以及不符合迁移后附籍规定的,牒归故乡。过期不自首,检括出来后,押送边远州县居住,开元台十一年,又敕令“各从所乐,令所在州县安集,遂其生业”,即允许逃户就地落籍。经过括户农民重新编入国家的户籍。在括户的同时,玄宗还进行了括田;丈量核实实际的土地占比,将超过田令规定的田由登记在册,检括出来以均济无地或少地的农户。对于调整后括户税收,实行六年内免除租庸调,每丁每年纳税一千五百文的政策,这比一般民户承担的租庸调要少,同时括户的货币税取代了实物税。
——摘编自阎守诚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时期户口土地政策调整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玄宗时期户口土地政策调整的作用。(6分)
【答案】(1)特点:括户以逃户为主要对象;括户政策具有灵活性、可操作性;括田政策与均田制相联系:既关注户籍人口的控制又关注括户的赋税负担。(每点2分,共6分)
(2)影响:增加了政府控制的户籍人口;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助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一定程度减轻了括户的负担;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减少流民现象,稳定社会秩序:为后世赋税制度改革奠定基础。(每点2分,共6分)
【详解】(1)根据材料“各地逃户准许百日内自首,户口可以迁移者,可于所在地附籍”可知括户以逃户为主要对象;根据材料“想还乡,以及不符合迁移后附籍规定的,牒归故乡” “允许逃户就地落籍”可知括户政策具有灵活性、可操作性;根据材料“将超过田令规定的田由登记在册,检括出来以均济无地或少地的农户”可知括田政策与均田制相联系;根据材料“各地逃户准许百日内自首,户口可以迁移者,可于所在地附籍” “对于调整后括户税收,实行六年内免除租庸调,每丁每年纳税一千五百文的政策”可知既关注户籍人口的控制又关注括户的赋税负担。
(2)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通过实行这一方面括户政策,将原本未纳入封建国家管辖的农民纳入国家的征税范围,这一方面增加了政府控制的户籍人口,另一方面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根据材料“实行六年内免除租庸调”可知唐玄宗时期户口土地政策调整一定程度减轻了括户的负担,使得农民破产的可能减少,这对于减少流民现象,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将超过田令规定的田由登记在册,检括出来以均济无地或少地的农户”可知有助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这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农业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唐玄宗时期均田制和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逐渐被破坏,因而唐玄宗开始对户口土地政策进行调整,这为唐中后期两税法的出现和赋税改革奠定了基础。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
1915年及“二十一条” 1919年五四运动 1925年五卅运动
组织领导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
参与群体 城市士绅、商人为主人 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 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
基本形式 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
中心口号 “救国”“勿忘国耻”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
运动规模 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 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 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
——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
材料二 朱富胜主要事迹简表
1939年 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抗日救国会
1940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 被日军抓获,虽受尽酷刑,仍只字不吐,保住了公粮、枪支和学生
1943年 带领村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开荒40亩,所在村被评为拥军生产模范村
1944年 先后动员86名青年参军,被评为拥军模范
1947年 率领支前队伍参加孟良崮等战役的支前工作,多次立功受奖
1948年 率3500人的担架团奔赴淮海战场,后被授予“华东第一模范担架团”称号
1949年 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开国大典
1950年 任华东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
1953年 任省农业试验场场长,带领职工搞科学实验
1954年 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55年 任临沂专署农业试验场场长,再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56年 参加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被授予锦旗1面、奖章1枚
——据《沂南县大事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二,假如让你为朱富胜纪念馆设计多个展区,说说各个展区的主题并作简要介绍。(9分)
【答案】(1)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2分)
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4分)
(2)主题一:抗日英雄。(1分)
简介: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在敌人的酷刑下仍只字不吐,体现了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参加大生产运动,推动了敌后根据地的建设。(2分)
主题二:支前模范。(1分)
简介:解放战争期间,率领支前参加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为保卫解放区和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
主题三:劳动榜样。(1分)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带领职工搞科学实验,积极投身农业劳动;两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2分)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变化:据材料一中“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 组织化程度高”并结合所学得出,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
关系:据材料一中“参与群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据材料一“口号”“运动规模”的深入与扩大,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社会各界的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总之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
(2)这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近现代中国。
据材料二“1939至1944年的抗日事迹”可以确定主题一为抗日英雄。简介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日军抓获,虽受尽酷刑,仍只字不吐”“带领村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等信息可以得出,抗日战争期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斗争;面对日军严刑逼供仍只字不吐,保守了党的秘密,体现了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带领村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推动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据材料二“1947年至1949年参加解放战争的事迹”“华东第一模范担架团”并结合所学可以确定主题二是支前模范。简介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得出,解放战争期间,率领支前队伍参加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为保卫解放区和促进解放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材料二“1949年至1956年参加新中国建设的事迹”“全国劳动模范”等信息可以确定主题三为劳动榜样。据材料二“任华东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任省农业试验场场长,带领职工搞科学实验”“全国劳动模范”等信息可以得出简介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带领职工搞科学实验,积极投身农业劳动;两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9.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在孤立主义思潮的大本营芝加哥发表“防疫”演说,宣称,“目前,恐怖行为和国际上横行霸道之风甚器尘上”,已经到了“使文明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的地步。倘若侵略行为继续下去,切要幻想美国可以幸免。
1940年6月10日,罗斯福在弗古尼亚大学演讲时说:一些人实际上仍然抱有现在看起来显然是错误的幻想:我们美国可以安然地让美国成为武力哲学统治的世界的一个孤岛。这样的孤岛可以是那些仍然以孤立主义者身份说话和投票的人的梦想。但是对我和今天的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样的孤岛代表着一种无助的叠梦:一个失去自由的民族的无助的噩梦:一个被关在监狱里,带着手烤,忍饥挨饿,日复一日地依靠其他大陆倨傲冷酷的主人通过栏杆提供食物的民族的无助的梦属。
——摘编自《富兰克林.罗斯福国际合作外交思想初探》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发表演说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讲话的历史意义。(7分)
【答案】(1)背景:局部战争发展成为世界大战,国际关系紧张;法西斯势力在欧洲的扩张威胁到美国的利益;美国孤立主义思潮盛行。(每点2分,共6分)
(2)历史意义:推动了美国国际思想和外交观念的转变;促使美国加大对英法等国的军事援助;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有助于增强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每点2分,4点7分)
【详解】(1)背景:根据“目前,恐怖行为和国际上横行霸道之风甚器尘上”得出局部战争发展成为世界大战,国际关系紧张;根据“使文明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得出法西斯势力在欧洲的扩张威胁到美国的利益;根据“让美国成为武力哲学统治的世界的一个孤岛”得出美国孤立主义思潮盛行。
(2)历史意义:根据“这样的孤岛可以是那些仍然以孤立主义者身份说话和投票的人的梦想”得出推动了美国国际思想和外交观念的转变;结合所学,还可从促使美国加大对英法等国的军事援助、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有助于增强美国的国际影响力等角度分析总结。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流变》等整理
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评价,请对材料提出你的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修改建议: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和“中正官依道德、才能,评品推荐,吏部授官”之间应添加“乡举里选,举荐为官”;相对应的评价部分应添加“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4分)
理由: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西周至春秋的官位世袭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举荐或按军功授予官职,秦统一后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汉代以孝廉为依据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经中正官品评的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时期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的科举制。(每种制度1分,共6分)所以,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和“中正官依道德、才能,评品推荐,吏部授官”之间应添加“乡举里选,举荐为官”,这是汉代察举制的内容;相对应的评价部分已添加“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这是察举制的意义。(2分)
【详解】修改建议:根据材料图示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评价。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由此可知,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和“中正官依道德、才能,评品推荐,吏部授官”之间缺失了察举制,所以应添加“乡举里选,举荐为官”;相对应的评价部分应添加“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理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先从时间和内容上叙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然后明确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和“中正官依道德、才能,评品推荐,吏部授官”之间应添加“乡举里选,举荐为官”,这是汉代察举制的内容;相对应的评价部分已添加“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这是察举制的意义。【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黄金卷05
(考试时间: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诗经·商颂·殷武》称颂汤的业绩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氏、羌是分布于今天陕西西部直至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民族,也向商称臣纳贡。这一记载表明( )
A.商初国力强盛且凝聚力强 B.商朝对西北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C.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特征 D.游牧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向心力
2.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
A.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 B.得到北魏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 D.有利于农民摆脱豪强的控制
3.唐代中后期,官民葬礼“贵贱既无等差,资产为其损耗”的现象愈演愈烈,政府遂重申唐代前期《开元礼》和《丧葬令》的葬礼要求,并通过制、敕使之具体化,还增加了对内侍官、散试官、幕府官员和庶民葬礼的规定。可见,当时唐朝( )
A.礼教和法令开始紧密结合 B.适当扩大监察机构权力
C.重视规范和引导社会风气 D.促使政治秩序趋于稳定
4.宋时,从皇宫到坊间均以蹴鞠(类似足球运动)为乐。蹴鞠时极力宣扬“和气、信实、礼让”,更有时人赋诗称赞它“智轻体健实堪夸”“善诱众人礼义加”。这说明蹴鞠( )
A.顺应儒学的复兴的趋势 B.迎合市民阶层的需求
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D.彰显礼仪与强身观念
5.明初,设通政司负责拆分、整理、递交各类奏章,使奏章不经各部门审阅,直达皇帝;但在明代中后期,重臣权宦对通政司封入内廷的密疏内容进行实质性处理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反映了( )
A.通政司的法定地位大幅度下降 B.密奏制度逐渐遭到了破坏
C.官僚机制运行受专制体制冲击 D.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发展
6.晚清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曾说:“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判断郭嵩焘批判的派别及理由是( )
A.顽固派,抵制学习西方
B.洋务派,治国方略上坚持“中体西用”
C.维新派,坚持与西方商战
D.革命派,要求武力推翻清政府
7.以下是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简表。
年份 全国总人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率(%)
1840 41281 2768 6.7
1893 33671 2769 8.2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36 46962 5281 11.2
1949 54167 5765 10.6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 B.缘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强有力推动
C.基础设施发展较为平衡 D.传统经济结构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8.1930年,毛泽东提出“以流动游击方式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把红军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的思想。这一思想( )
A.当时在党内得到普遍认同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
C.未突破俄国革命模式束缚 D.属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重要部分
9.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他指出,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土地改革、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少数民族等举措,“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一讲话旨在
A.团结党外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B.调整方针政策,加强城乡治理
C.肃清官僚资本,推动经济复苏 D.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
10.如表为我国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数量构成(合计=100)。该表反映出我国(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2年 83.5 7.4 9.1
1965年 81.6 8.4 10
1979年 69.8 17.6 12.6
1992年 59.7 21.4 18.9
2020年 23.6 28.7 47.7
A.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 B.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
C.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D.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变化
11.在进入印度之前,雅利安人分为军事贵族、僧侣和普通牧民三类群体。征服印度后,那些被征服的印度原住民和沦为奴隶的人被视为最低贱的等级。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等级的差别逐渐以种姓制度的形式被确立下来。这反映出印度的种姓制度( )
A.形成受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影响 B.巩固了印度的奴隶制度
C.对印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D.起源于印欧人的大迁徙
12.意大利的安布罗焦,洛伦采蒂绘于1338年至1340年的壁画《好政府与坏政府的讽喻》,传达出了反君主制思想,对公平、公正、其和与善治的强烈渴盼。人们看到,尽管受到教廷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牵制,这些城市共和国依旧不懈地追求着自由的理念。这反映了当时( )
A.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权威 B.市民阶层对新秩序的追求
C.产生新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形态 D.意大利地区出现文化繁荣
13.1920年12月,列宁领导的全俄电气化计划开始实施。列宁把该计划称为“第二党纲”,认为这是一个为期不下十年,把俄国转到共产主义所必需的真正经济基础上去的伟大经济计划。据此可知,全俄电气化计划的实施
A.得益于苏俄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完善了特殊时期的经济体制
C.有利于探索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D.突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14.“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使人类由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使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差异消灭得愈来愈彻底
C.使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不复存在,历史完全合归为一部全球史
D.使各民族原有的生产方式得以消灭,整个世界历史齐头并进
15.1867年,一位德国人在评价巴黎世界博览会时曾这样自信地写道:“我们的铸钢是无可匹敌的,在化学产品方而我们击败了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竞争,我们的织布机和蒸汽机车至少已经与英国的和美国的不相上下一相比较而言,这一目标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的。”这一观点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德国的工业化成就超越了英法两国
B.重化工业成为美德等国工业的主导
C.德国正以迅猛的势头向工业国挺进
D.科学理论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16.观察下列两幅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亚太地区将在二十一世纪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B.西方国家在19至20世纪经济发展中居主导地位
C.环太平洋贸易造就亚太地区持续繁荣
D.西方国家一直主导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历唐初期,一些原来的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有的成为“逃户”,脱离了国家的户籍。开元九年,制定了括户的政策,规定:各地逃户准许百日内自首,户口可以迁移者,可于所在地附籍;想还乡,以及不符合迁移后附籍规定的,牒归故乡。过期不自首,检括出来后,押送边远州县居住,开元台十一年,又敕令“各从所乐,令所在州县安集,遂其生业”,即允许逃户就地落籍。经过括户农民重新编入国家的户籍。在括户的同时,玄宗还进行了括田;丈量核实实际的土地占比,将超过田令规定的田由登记在册,检括出来以均济无地或少地的农户。对于调整后括户税收,实行六年内免除租庸调,每丁每年纳税一千五百文的政策,这比一般民户承担的租庸调要少,同时括户的货币税取代了实物税。
——摘编自阎守诚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时期户口土地政策调整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玄宗时期户口土地政策调整的作用。(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
1915年及“二十一条” 1919年五四运动 1925年五卅运动
组织领导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
参与群体 城市士绅、商人为主人 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 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
基本形式 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
中心口号 “救国”“勿忘国耻”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
运动规模 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 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 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
——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
材料二 朱富胜主要事迹简表
1939年 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抗日救国会
1940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 被日军抓获,虽受尽酷刑,仍只字不吐,保住了公粮、枪支和学生
1943年 带领村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开荒40亩,所在村被评为拥军生产模范村
1944年 先后动员86名青年参军,被评为拥军模范
1947年 率领支前队伍参加孟良崮等战役的支前工作,多次立功受奖
1948年 率3500人的担架团奔赴淮海战场,后被授予“华东第一模范担架团”称号
1949年 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开国大典
1950年 任华东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
1953年 任省农业试验场场长,带领职工搞科学实验
1954年 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55年 任临沂专署农业试验场场长,再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56年 参加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被授予锦旗1面、奖章1枚
——据《沂南县大事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二,假如让你为朱富胜纪念馆设计多个展区,说说各个展区的主题并作简要介绍。(9分)
19.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在孤立主义思潮的大本营芝加哥发表“防疫”演说,宣称,“目前,恐怖行为和国际上横行霸道之风甚器尘上”,已经到了“使文明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的地步。倘若侵略行为继续下去,切要幻想美国可以幸免。
1940年6月10日,罗斯福在弗古尼亚大学演讲时说:一些人实际上仍然抱有现在看起来显然是错误的幻想:我们美国可以安然地让美国成为武力哲学统治的世界的一个孤岛。这样的孤岛可以是那些仍然以孤立主义者身份说话和投票的人的梦想。但是对我和今天的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样的孤岛代表着一种无助的叠梦:一个失去自由的民族的无助的噩梦:一个被关在监狱里,带着手烤,忍饥挨饿,日复一日地依靠其他大陆倨傲冷酷的主人通过栏杆提供食物的民族的无助的梦属。
——摘编自《富兰克林.罗斯福国际合作外交思想初探》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发表演说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讲话的历史意义。(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流变》等整理
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评价,请对材料提出你的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