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经济:是对社会物质的管理,人们的经济活动包括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等活动。
社会生活:广义上包括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的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决定
选必一 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必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选必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政治制度+社会治理+思想文化)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农
工
商
住
行
医
课程标准: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一)采集和渔猎经济
食物来源:
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他们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
女性地位:
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生活方式:
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生产工具:
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在旧石器时代的几百万年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比此后任何时候都更为平等,其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当时的女性对于团体获得食物的贡献不说大于男性,至少也是同等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1、原因:
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2、时间:大约1万年前
材料1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luo)蛖(ba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淮南子·修务训》
材料2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号》
思考:上面两段材料对农业起源的解释有何不同?
为避免疾病或中毒,神农发明农业
人口增长,禽兽不足,神农发明农业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多元中心;
独立发展;
具有多样性
3、概况
地区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
西亚
东亚
美洲
小亚细亚半岛是小麦、大麦原产地
距今9000年前,饲养绵羊、山羊
黄河中上游: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距今8500年前,贾湖居民饲养猪。
后来,河姆渡居民饲养猪、狗
中美洲:玉米、甘薯的原产地
距今6000年前,南美洲印第安人驯化骆马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4、意义:
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农业革命导致又一次人口爆炸,其规模可与随人类形成而出现的人口爆炸相比。在旧石器时代,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不断改进工具,使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人口相应增加。约100万年以前,猿人的人口数还只有125 000,可到了距今10 000年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的人口数已上升到532万,约增长42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变为食物生产者;②改变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③加速人口增长。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4、意义: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定居和聚落的形成②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发展。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4、意义:
(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
◎夏小正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原始的历法,即以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
——王斯德《世界通史》
知识拓展
三次社会大分工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亚欧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第二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促进了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
第三次: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它促进了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开始积累了商业资本,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农业文明概况
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灌溉农业发达
分析四大古代农耕文明兴起的条件/共性
①位于大河流域,农业灌溉便利、土壤肥沃。
②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气候湿润,适合农业发展。
③统治者重视修建水利工程。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二)主要分布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1)农业作物: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2)社会生活:
古巴比伦王国
古埃及
①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②《汉谟拉比法典》。
①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②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二)主要分布
2、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商周 时期
战国 以后
秦以后
秦汉到隋唐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铁梨牛耕得到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
重农抑商;修建水利工程
形成北方旱田、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二)主要分布
2、古代中国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土地制度:
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奠定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精耕细作)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二)主要分布
2、古代中国
精耕细作(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灌溉工具及水利)
通过投入劳动和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中国古代有哪些农业书籍?
【汉朝】《氾胜之书》《四民月令》总结多种蔬菜栽培技术;《汉书·召信臣传》温室栽培的记载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元朝】王祯《农书》集南北农业技术于一体,关于农业工具记载丰富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2020·全国】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①经济布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
②产业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
③生产模式: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
④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⑤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
⑥国家干预: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实行重农抑商。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二)主要分布
3、古代希腊和罗马
古希腊 农作物
土地所有制
古罗马 农作物
土地所有制
古希腊陶瓶
这是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
主要粮食作物是自西亚传入的大麦和小麦;地力肥沃实行轮作,地力较差建果园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特点:①引进作物,因地制宜,发展手工业和工商业。②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二)主要分布
4、古代美洲
农作物
土地所有制
(阿兹特克)土地归公社所有,分给各个家族共同耕种。此外,还有专门供养祭司和军事首领的土地以及供军需用的军用地。这些土地用公社成员和奴隶来耕作。奴隶主要由战俘和债务奴隶构成,贵族和祭司一般都占有奴隶,用以从事耕作和建筑等劳动。奴隶也是买卖的对象。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男子地位上升
(1)原因:农业的产生
(2)影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
(2)表现:氏族部落首领利用自己的权力,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为私有财产(3)影响: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国家的产生
(1)原因
①在对外交战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利也不断加强;
②为了生产更多的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杀死俘虏,而是把他们变为奴隶;
③在氏族社会中,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④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
(2)出现:为调节阶级之间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农耕畜牧
生产力
发展
剩余产品
部落首领把集体
财物据为己有
私有制
阶级产生
国家
剩余产品掠夺
战争
强制机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私有制出现,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
3、阶级和国家出现。
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本课小结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本课小结
课堂练习
(2023·湖北)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答案】D
【详解】据本题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耒耜和锄钁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项正确;
课堂练习
(2023·浙江)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答案】C
【详解】时空是1750年至1800年后(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的主要结论:从 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 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人口的增长的同时,食物在降价,说明食物供应的充足,结合所学可知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食物的供应,C项正确;黄热病的肆虐,会带来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项;工业企业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降价,如果食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课堂练习
(2023·海南)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课堂练习
(2022·山东)图3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从西亚向东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传播,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从南太平洋向南亚、东亚、非洲、欧洲等地传播,所以两种作物是小麦(西亚)、甘蔗(南太平洋新几内亚群岛),故选C项;玉米原产于美洲,图中美洲是传入地,排除A项;玉米原产于美洲,水稻原产于中国,图中美洲、中国是传入地,排除B项;水稻原产于中国,图中中国是传入地,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