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10:4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阅读专题训练
课内阅读。
月光曲(节选)
①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②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 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③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一《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C.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实在景物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句子。
4.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绮丽画面。请给这三幅画各拟一个名字: 、 、 。
5.下面的诗句与贝多芬《月光曲》的意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新月似钩涛声动
C.海上明月共潮生 D.唯见江心秋月白
《伯牙鼓琴》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期死,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6.把原文补充完整。
7.《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 的来历。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8.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练习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9.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内容不正确的是( )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 D.一日(杜处士)曝书画
10.文中哪句话表现了杜处士极其喜爱戴嵩画的《斗牛图》?写出来。
11.从“处士笑而然之”可以看出杜处士是一个 的人。
12.从画“___”句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课外阅读。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经好几天了,于是在齐国临淄(zī)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biàn,拍手鼓掌)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余音绕梁”“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1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余音绕梁:
14.从文章哪里可以看出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15.旅店主人为什么只好又把韩娥请回来?
16.结合掌握的文言知识,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
(2)喜跃抃舞,弗能自禁。
17.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或形容歌声美妙的四字词语?至少写三个。
课外阅读。
光明心曲
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林阴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位小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啊,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淌;歌声像阳光,洒在浓浓的绿阴深处。我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衣裙在晚风中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头顶飞舞。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深情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
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倒抽一口冷气:一双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却覆盖着一层灰色的阴翳——呵,竟是一个盲姑娘!……
歌声依然在飘着。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她两手合抱成一个拳头,紧紧地贴着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遥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洒着阳光、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的远方……从她的清脆而又纯美的歌声里,从她的幸福而又神往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地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
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然无光的。
拉手风琴的是位年轻的母亲,她凝视着自己的女儿,手指轻轻地在琴键上移动。也许,女儿直到现在,还不知道母亲是什么模样,还不知道阳光是怎么一回事。然而,从这位母亲紧抿的嘴角上,从那闪着泪光的眼神里,我知道了她的心思,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她满怀深情地拉着琴……
18.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憧憬——( ) 纯美——( ) 凝视——( )
19.母亲给女儿拉琴,是因为 。(用文中的话回答)
20.对歌声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表现了盲姑娘的音乐天赋。
B.作为线索,使全文更加紧凑。
C.烘托人物性格,表现盲姑娘对光明的向往。
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
21.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热爱女儿。 B.人类热爱音乐。
C.人生不能没有理解、同情。 D.人类向往光明。
22.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句写“我”听盲姑娘唱歌时的感想。
B.相信盲姑娘从这歌声中获得了鼓舞自己的信心。
C.这歌声能把当时悄然飘落的夜色驱走。
D.这句中的“黑暗”指盲姑娘因残疾而遇到的人生困难。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贝多芬(节选)
①“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哦,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那该多美呀!对于平静的生活,不,我觉得我已经不再适合过平静的生活了。”这段文字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丧失听力的绝望中写的。
②贝多芬个子不高,但有强壮的外表,前额鼓得圆圆的,头发浓密,方正的鼻子很短,颧骨凸出,有一张狮子般的大嘴(他的同时代人就是这么描述他的)。他长得不算英俊,但他的脸焕发出一种个性的力量。他有着强烈的个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不在看似无法克服的境遇面前屈服。他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一生始终为着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他号召人们积极表现人性,弘扬忘我无私的精神以及对人的同情心。他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有一次,当贝多芬在一个疗养地遇见皇帝时,也没有向后者鞠躬。
③在贝多芬的作品中,音乐的每一个音符上都反映了他的斗争精神。海顿作曲时通常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而莫扎特则在他的创作中常常受直观主导。贝多芬与这两位前辈大师不同。这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三位大师对自己的作品会长时间地斟酌,准备好的主题材料常常被他推倒重来。据说,在谱曲开始之前,他的脑子里就记下了准备创作时用的构思和主题。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开始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这样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所以,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
(选自《名人成长故事》)
23.“他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下列与“卑躬屈膝”的意思相近的是哪一项?( )
A.坚贞不屈 B.顶天立地 C.低头折节 D.大义凛然
24.选段②中,划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
A.语言描写 B.外貌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活动描写
25.文章开头引用了贝多芬的名言的好处是哪一项?( )
A.统领全文,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C.造成悬念,为后文写贝多芬的经历埋下伏笔。
D.激发读者的兴趣,让读者了解贝多芬的痛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26.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A.贝多芬是法国作曲家,丧失听力使他十分绝望。
B.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作曲时,都常受主观主导。
C.“据说”一词,说明了所讲的事情是具有事实依据的。
D.贝多芬遇见皇帝时没有向他鞠躬是因为他从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
27.为什么贝多芬一生的创作数量可能是所有大师中最少的呢?这体现了什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微波粼粼 雪亮 恬静 波涛汹涌 2.B 3.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4. 海上生明月 月上中天 波涛汹涌 5.C
6.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之 巍巍乎若泰山 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 7. 高山流水 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8. 皎皎乎若明月 徐徐乎若清风
9.B 10.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1.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12.在日常的学习或生活中,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要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不要小看任何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13.在文中指韩娥的歌声美妙而婉转动听,余音回旋不绝。 14.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15.(1)因为韩娥遭到旅店主人的侮辱很伤心,“曼声哀哭”离去。(2)歌声过于悲凉,听到的人都仿佛沉浸在哀怨里,导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 16. 年老的和年少的(泛指所有人)十分悲伤哀愁,流着眼泪对视,三天不吃东西。 高兴得一跃而起拂袖起舞,击掌为乐,无法控制自己欢快的情绪。 17.天籁之音 娓娓动听 婉转动听 余音袅袅
18. 向往 唯美 凝望 19.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 20.A 21.D 22.C
23.C 24.B 25.D 26.D 27.因为贝多芬创作的过程非常艰辛,常常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体现了贝多芬不怕辛苦,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