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月考答案
一、单选题(72分)
1.D 2.C 3.C 4.B 5.B
6.B 7.B 8.C 9.A 10.A
11.D 12.C 13.B 14.B 15.B
16.B 17.A 18.A 19.D 20.A
21.C 22.A 23.D 24.B
二、材料分析题
25.(16分)
【答案】
趋势:(2分)
平民化、简单化、大众化。
原因:(1点2分,共6分)
政治上,三次议会改革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经济上,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的革新,从而推动了服饰的普及化和世俗化;
思想上,英国民众审美观念的变化。
影响:(1点2分,共8分)
政治上,打破了人们的阶级身份界限;妇女地位有所提高;
经济上,服饰的平民化趋势,使成衣制造业获得了更大利润,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思想上,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开放;
社会生活上,实用性强的衣服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三、论述题
26.(12分)
【答案】阐释:20世纪30年代抗战全面爆发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量灾民急需救助,救济难民不仅事关边区稳定更关乎抗战的胜利进行。(2分)边区政府采取了设立专门机构、以工代赈等措施。实行政府救济和民间救济相结合的原则对难民进行救济。(6分)这些措施使难民获得了救济,促进了边区生产的恢复发展巩固了边区政权,调动了抗战的积极性,保证了抗战的胜利。也为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展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4分)
试卷第1页,共3页沈阳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2分)
1.《尚书·牧誓》记载武王灭商“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1976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利簋铭文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黄昏)夙有商(灭了商)”两则材料可以印证( )
A.周文王实现灭商的政治设想 B.武王一天之内打败商王军队
C.商纣王因其暴行而遭到失败 D.武王灭商之战发生在甲子日
2.汉昭、宣帝时期,涌现出一批有名的刺史,如扬州刺史黄霸,因政绩斐然,受到宣帝称赞,下诏曰:“制诏御史,其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官赐车盖,特高一丈,……以彰有德”。据此可知,当时朝廷意在( )
A.开创监察制度强化专制皇权 B.调整地方行政制度促进社会稳定
C.整顿地方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地方官员待遇抑制豪强势力
3.下表为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对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分析。他意在说明罗马共和政体
君主政治 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为一年
贵族政治 元老院决定国家内外政策,通过法律
民主政治 公民大会具有选举权和立法权
A.有利于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B.调动了罗马公民积极参政的热情
C.体现了权力的相互配合与制衡 D.推动了法律完善以防范独裁统治
4.13世纪英国《大宪章》第39条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审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第40条则规定“余等不得向任何人出售、拒绝或延搁其应享之权利与公正裁判。”这说明《大宪章》( )
A.督促政府践行依法行政 B.蕴含了近代人权观念.
C.剥夺了国王的司法权力 D.有效保障了平民权益
5.1937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把红色中华通讯社更名为新华通讯社,并在华北、晋绥、山东等地相继成立分社。1940年12月,创办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可以用日语和英语广播。同时,还在边区和国统区分别创办了《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这些举措( )
A.表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 B.有力促进了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
C.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全面崩溃 D.有利于巩固和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6.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等学堂如下课程、课时。从中可以看出清末教育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学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课程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课时 20 8 8 4 3 10
A.旨在培养新政人才 B.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
C.突出引进西方技术 D.有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7.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
唐(830名进士) 宋理宗宝祐四年(570名进士)
士族子弟 小姓 寒素家庭子弟 三代不仕 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 其他
70.96% 13.14% 15.96% 53.86% 22.63% 23.51%
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 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 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8.玛格丽特·撒切尔在《唐宁街岁月》中写道:“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这说明在英国政府中( )
A.执政党安排党内同僚担任重要的官职 B.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廉
C.实行政治和管理分离,保证行政稳定 D.政党更替影响文官任职
9.清末,朝廷曾针对留学生制定了一种特有的学位实施办法,留学生回国后,通过考核可被授予进士、举人出身,时人称之为“洋翰林”“洋进士”“洋举人”。这说明清末教育改革( )
A.呈现出鲜明的转型期色彩 B.迎合了崇洋媚外的风气
C.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D.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10.北宋的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俗称“天下第一约”。下表为该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注解。
内 容 注 解
德业相劝 居家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事长上、接朋友、教后生、御童仆
过失相规 如有犯过,则请约正以义理教诲之;不听教诲者,则劝其自动退出
礼俗相交 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
患难相恤 邻里之间,如有患难之事,虽非约中之人,乡约中亦规定以予以救济
由表可知,中国古代乡村治理( )
A.侧重对乡民的道德教化 B.旨在弘扬传统儒家思想
C.有效维护了社会的治安 D.形成了完善的社会保障
11.《拿破仑法典》第五条规定:“审判员对于其审理的案件,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法进行判决。”法官所应该做的,被认为仅是把有关的法律条文运用到具体案件中去的机械性工作,不能有任何创造。这说明大陆法系( )
A.重视司法程序 B.强调以判例为基准
C.具有人治色彩 D.强调制定法的权威
12.1982年宪法在总纲中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起到“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同时,“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这些规定( )
A.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B.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 D.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13.2023年,贵州“村超”(榕江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爆火“出圈”,每场比赛都有上万观众,相关内容全网浏览量超20亿次,社会各界名人踊跃点赞,民族歌舞来助阵,手工艺品作奖励,赶着民俗办比赛,热闹场面兴名气……被媒体称为“世界级体验”。这体现了乡村文化建设( )
A.需依托当地物质文化遗产 B.需要传统与时尚相结合
C.要不断品牌化商业化 D.只能借助网络大力宣传
14.18世纪末,乾隆帝对英国使节“于(朝贡贸易所赐茶叶、瓷器等)定例之外多有陈乞”的行为大为不满;针对英方扩大贸易的诉求,他也明确致信英王表示:“然(天朝)从不贵奇巧,并无需尔国置办物件。”这说明当时( )
A.英国使节的要求隐含着殖民动机 B.中外商品及文化交流存在着阻碍
C.乾隆帝极力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 D.全球性的贸易网络以中国为中心
15.读下表
人物 主张
郑观应(1842~1921) ……由是观之,公法(指国际法)仍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是故有国者,惟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
薛福成(1838~1894) 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不以公法待之,虽能自奋以仰企乎公法,其受损于公法之外者,已无穷矣。是同遵公法者其名,同遵公法而损益大有不同者其实也。
由表可知,郑、薛二人( )
A.在是否要学习国际法上有分歧 B.一致认为富国强兵才是根本
C.在自强与求富的先后上有分歧 D.都认为国际法维护强国利益
16.如表所示为两位外国学者关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研究成果。该表充分说明( )
学者 结论
俄罗斯东方学家雅科夫列夫 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前较为落后的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口数量和人均寿命均大幅提升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济问题专家盖里雄·伊基亚拉 中国政府为西藏引入了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使西藏成为一个享有自治权的地区,几十年来当地发生了巨变
A.新中国在西藏最先建立民族自治区B.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C.民族平等成为民族自治的核心内容D.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持续缩小
17.下表是新中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情况。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努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B.实施“一边倒”外交方针
C.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D.打开了对外交往的新局面
18.如表统计了1929—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此表可用于研究( )
1929—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入超(以-号表示)出超(以+号表示)
1929年 +58.8
1930年 +33.2
1931年 +55.0
1932年 —141.1
1933年 —77.8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商业和金融月报》(1929—1935年)
A.国民政府时期法币改革的背景 B.解放战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C.抗战期间日本经济侵略的表现 D.民国时期官僚资本发展的影响
19.西汉开征“算缗钱”后,汉武帝下诏“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宋朝规定“令结甲输税”“不实,许人告,以其田赏之”。元朝规定“匿税者,其匿税之物一半没官,于没官物内一半付告人充赏外,犯人笞五十”。上述措施的实行( )
A.力图实现地方政治清明 B.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0.下表反映出( )
北魏至唐丁中、赋役年龄表
年代 成丁年龄 赋役初始年龄
北魏太和 15 15
隋开皇 18 18
唐武德 21 20
天宝 23 ——
A.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B.政府财政危机的加剧
C.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 D.土地所有权发生变更
21.秦朝的“乡野聚落”,由政府委任里正进行严格管辖,以建立规划整齐、空间封闭的闾里为主,闾里建有闾门和垣墙。西汉的“乡野聚落”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而且大多没有间门和垣墙,闾内建筑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由此可知,西汉( )
A.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国家基层治理能力下降
C.社会治理理念发生转变 D.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
22.《元史 ·顺帝本纪》记载:“六月丙寅,宣德府水灾,出钞二千锭赈之。大宁、广宁、辽阳、开元、沈阳、懿州水旱蝗,大饥,诏以钞二万锭,遣官赈之。”该史料反映出( )
A.政府对灾害的重视程度 B.国家赈灾方式的多元化
C.国家是灾后赈济的主体 D.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23.20世纪80年代,马萨诸塞州15家政府机构向1200多个非营利组织购买了约有200余种服务项目并纳入到了社会服务体系中,英国的一些民间基金会、社区企业、志愿者组织等也广泛地参与到社区运作中。这些现象( )
A.是国家干预经济在基层的缩影 B.反映社区治理呈现单一化
C.是权力制衡原则在基层的体现 D.体现社区治理趋向市场化
24.1941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在二战期间起草了指导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发展的著名“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该报告( )
A.提高了英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B.体现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基本思想
C.加重了英国财政经济的负担 D.标志着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第II卷(非选择题,共28分)
25.【服饰的时代变迁】
材料一 工业革命推动的平面纸样的发明使服装制作技术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发达显得手工制作衣服非常麻烦,从19 世纪上半期开始,欧美等国的发明家开始发明相关的机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美国人艾萨克·梅里特·辛格发明了锁式缝纫机,并申请了专利,缝纫机被大量生产。缝纫机从数量方面推动了服饰的普及化,化学染料的发现则从色彩入手推进服饰走向世俗化。中产阶级主导的思想观念促使英国民众的审美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再热衷于巴洛克、洛可可式的精巧与富丽,而是随着工业机械和工业产品的外形和功能开始崇尚率直、简洁、大方和整体感”,英国民众的服饰变得越来越简单。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装的西服三件套越来越多地受到资产阶级企业家和一般市民的欢迎,成为工作与外出的便装。从国家议员到市场推销员的男士,无不例外穿着西服套装,单从外表上来看确实很难分清身份,只不过质量不同。随着二手服饰贸易的繁荣,就连工人阶级也有一套看起来体面的西服。随着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放与运动的普及,各个阶层的妇女逐渐适应女裤这一装束……下身体积变小的衬裙避免了走进壁炉时硕大的裙子会不小心碰到火苗而发生意外情况,减少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的死亡率。
——摘编自顾萌,宋严萍《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平民化趋势和原因的分析》
(1)据材料一,指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多利亚时期的服饰变化给英国造成的影响。(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陕甘宁边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据记载从1937 1939年,就有3万多难民来到陕甘宁边区。边区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社会救济措施来解决民生问题。
陕甘宁边区政府社会救济情况统计表(部分)
时间 措施
1937年8月 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提出了“救济失业、调节粮食、服济灾荒”的政策
1938年 成立了经济委员会,负责具体的经济工作
1940年3月 《陕甘宁边区党委政府关于赈济工作的决定》规定“不仅依靠政府,而且主要以发动群众,进行相互调剂”
1940年 环县遭灾,边区政府拟定了“修筑由环县到定边之公路的计划”
1941年7月 《西北局关于救济灾民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对于有劳动力的灾难民应说服与动员他们参加工厂生产”
——摘编自《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救济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对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救济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条理清晰,史论结合)(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