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01(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01(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2 12:02:21

文档简介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黄金卷01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
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
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 D.进入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2.战国时期,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倡导“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这说明其思想特点是( )
A.强调内圣外王 B.主张法术并用 C.倡导礼法并施 D.体现外儒内法
3.如表反映了《居延汉简》中四条简文记载的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的兑换情况。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简文编号 黄金(两) 钱币(钱) 比值
505·15 3.5 4714 1:1346.9
505·20 58 79714 1:1374.4
506·11 8 10776 1:1347
506·27 1 1347 1:1347
(注:黄金与钱币为简文数据,比值为研究者计算所得)
A.边境对外贸易比较繁荣 B.边郡市场秩序相对稳定
C.黄金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D.社会经济得到较快恢复
4.北宋时,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他感叹道:“兵卫寡弱,有同儿戏。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宋代( )
A.重文轻武社会风气 B.政治权力结构性弊端
C.周边民族政权侵扰 D.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5.在知行关系上,程颐认为: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王阳明“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夫之则认为,知与行是“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关系。他们对知行关系的探讨( )
A.回应了佛教道教冲击 B.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
C.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 D.意在强调人的主观性
6.如表所示为明清时期江南部分府县的市镇数(单位:个)。这可用于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
明代 清代
镇数 市数 合计 镇数 市数 合计
苏州府 45 45 90 58 59 117
松江府 42 20 62 97 39 136
镇江府 9 6 15 13 17 30
嘉兴府 30 13 43 29 21 50
湖州府 1 4 5 29 35 64
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商品经济持续繁荣
C.区域分工越来越细 D.新的经济成分滋长
7.《中西记事》载:“国(清)初海禁既开……未几而十三洋行操其利权,税有定则,未几益以规费支销名目,未几而益以归公充饷名目……洋商不堪其悉索,则控于地方官,地方官不能平其讼,则越控于大府,大府不欲穷其狱,乃回诉于本国。于是带兵船论讲,而干戈之衅以起。”材料可用于说明( )
A.闭关锁国导致列强对华侵略 B.十三行是鸦片战争的主要责任人
C.清初开海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D.十三行的腐朽激化中西矛盾
8.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文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弘扬民主与科学( )
A.契合了解决时弊的要求 B.适应了文学革命的需要
C.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缓和了中西文化的矛盾
9.1944年,世界著名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到陕甘宁边区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绥抗日根据地进行战地采访,随后出版了《北行漫记》,该书中处处传递着“人民群众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的信念,处处体现着军民鱼水情。这反映出抗日根据地( )
A.践行了工农联盟理念 B.充满乐观的革命精神
C.贯彻了民主建政原则 D.落实了群众路线方针
10.1950年5月1日,明清太庙被改造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普通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许多在旧社会出身贫苦的人,在文化宫的培养下成为文艺界的骨干力量。这一改造( )
A.适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精神 D.旨在破除人民群众的迷信思想
11.如果以1963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为100.0,到1978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150.44,而同期的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太原的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268.54。到1980年,贵阳、昆明、兰州都已经发展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三线建设的开展 B.城镇化发展迅速
C.改革开放的深入 D.西部开发的推进
12.有学者研究认为,雅典的城邦民主所规定的平等的发言权、提案权及担任公职的权利等,往往只有形式意义。原因在于,成千上万的公民要在一天之内完成繁缛的议事日程,显然无法详细审议每一提案,更不可能给每个人足够的发言机会。议题实际上往往被少数人垄断,公民难免成为民主的陪衬。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雅典( )
A.是寡头政治的典型代表 B.公民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C.城邦公民责任意识淡薄 D.民主政治运作存在缺陷
13.15世纪欧洲人关于印度的历史是模糊的;关于中亚、东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知识则更模糊,更不用说南极洲的存在了。到1763年,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海岸线,包括南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等,欧洲人的知识已超出海岸线范围。这一变化说明( )
A.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已开始 B.新航路开辟客观上促进欧洲社会的转型
C.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掠夺性 D.殖民扩张使欧洲人具备新的全球性视野
14.法国于1862年先后与比利时和德意志建立关税同盟,1863年与意大利、1864年与瑞士、1865年与瑞典等国分别签订了类似的贸易条约。这一系列商约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缔约双方在关税问题上彼此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法国这些举动( )
A.加快了欧洲经济的一体化 B.旨在改善与德意志的关系
C.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D.巩固同盟关系以孤立英国
15.1988年,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发表《论脱钩》,强调第三世界国家最终要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脱钩”,但“脱钩”不是“闭关自守的同义语”,而是要“不受世界范围内活动的资本主义价值规律统治”的影响。上述观点反映了( )
A.逆全球化潮流的兴起 B.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向往
C.民族独立思想的觉醒 D.改革全球经济治理的诉求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看,汉武帝之后,在政治地理格局上,不但汉初王朝直接领属郡县与王国独立领属郡县并立的格局被彻底改变,中央集权程度大大加深,王朝还通过积极有效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北疆确立了对匈奴侵扰的有效辖制,对南则开通西南夷,对东南与岭南地区用兵,把王朝的版图重新回复到与秦王朝大致相当的规模。这种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亦为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生长提供了现实政治条件。
——摘编自郑帼《两汉之际的政治地理研究》
材料二 明朝延续了元朝的一些政策,又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化。鉴于西藏地方的实际情况,明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实行“多封众建”的政策,在整个明朝都延续了这种政策。到清朝时期,清朝中央对西藏的治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西藏地方在历经固始汗家族、噶伦时期、颇罗鼐家族的统治之后,格鲁派也逐渐掌握了西藏地方的政教大权。同以往其他教派相比,宗教参与政治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清朝中央政府将权力全部下放给格鲁派。
——摘编自秦红利《元、明、清时期西藏地方“政教联合”制度探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武帝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政治地理格局上”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对西藏管理与元朝的不同之处,指出“清朝中央对西藏的治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表现。(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分析其变化的重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历程,概括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
图1 公元1500年美洲的农业发展和人口密度
图2 印第安人、欧洲人、非洲人、印欧混血人、黑白混血人在美洲的人口占比图(1500—1975年)
——以上均摘编自(英)科林·麦克伊韦迪、理查德·琼斯《世界人口历史图集》
(1)概括指出图1、图2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4分)
(2)判断图2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人种,并任选一个时期说明理由。(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论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于这一史学研究方法,梁启超认为诗、古文辞、小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善于治史的人往往能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于非事实中见出事实”;陈寅恪也曾提出:“小说等虽然有很多疏漏错误的地方,但是具有通性之真实。”
——摘编自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等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篇或多篇你熟悉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采用“文史互证”的史学研究方法从历史层面对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文章篇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12分)【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黄金卷01·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B B B B D A D C
11 12 13 14 15
A D D C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答案】(1)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地区;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地区的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8分)
(2)不同之处:元朝通过直属中央的宣政院对西藏地区实行管理;而明朝则实行“多封众建”的政策,敕封西藏僧俗首领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4分)
表现: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4分)
17.【答案】(1)变化:外交机构,由没有专门机构向专门机构转变;外交内容,由单一经济通商管理向全面的对外交往转变;外交体制,由朝贡体制向近代体制转变;外交人才,由兼职官员向近代的专业专门的外交人才转变;外交文书,由夷书定例向“照会”样式转变;外交态度与状态,由居高临下向屈辱外交转变;外交主权和地位,由独立自主向半殖民外交转变。(8分)
原因:近代以来,列强侵略,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半殖民地;中西交往加强,中国外交向西方学习,逐步近代化。(2分)
(2)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彻底结束旧中国屈辱外交,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改革开放后,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八大后,提出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3分)
影响:新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3分)
18.【答案】(1)图1:与同时期亚欧文明相比,16世纪美洲文明相对落后;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区域差异大,且主要分布于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美洲内部文明发展差异大,大部分地区还以采集为主,而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农业发展充分。图2: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种的交流;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4分)
(2)①代表印第安人,②代表欧洲人,③代表非洲人。
选择1500—1600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美洲,涌入新大陆,尽管美洲面临着欧洲的早期殖民活动,但这一时期外来人口数量总体较少,印第安人依然占主体。
选择1600—1700年或1700—1800年,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殖民国家增多,美洲地区的欧洲人进一步增加;殖民者的屠杀政策以及疾病的传播,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黑奴贸易等兴起,大量黑奴被贩运至美洲。
选择1800—1900年,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得交通条件极大改善,世界市场最终建立起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美国等新兴国家蓬勃发展,欧洲人不断增加;19世纪以来,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黑人增长势头受到限制;印第安人比例相对下降。(其他理由言之成理亦可)(7分)
19.【答案】(12分)
示例 文章篇目:《红楼梦》
阐述:长篇小说《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小说一方面反映了清代康雍乾盛世时期上层社会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以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这印证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
男主角贾宝玉,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女主角林黛玉生性孤傲,不善处世,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世之道,多愁善感,博览群书,才思敏捷,有多方面的才能。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这是明清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与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是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
综上所述,《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从各个角度展现中国古代的社会百态。【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黄金卷01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
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
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 D.进入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不断发展,能够修建成一定规模的建筑,可见当时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城址修建背后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进步,未涉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不同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是贫富差距、阶级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
2.战国时期,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倡导“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这说明其思想特点是( )
A.强调内圣外王 B.主张法术并用 C.倡导礼法并施 D.体现外儒内法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战国时期的中国。据题干“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可知是指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罚来禁止人们犯罪。这体现了荀子“倡导礼法并施”的思想,C项正确;内圣外王,意思是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与礼法并施无关,排除A项;法、术(即人主操纵臣下的阴谋、手腕)并用,是法家思想的集中体现,排除B项;荀子强调礼法并施,而非“外儒内法”,排除D项。故选C项。
3.如表反映了《居延汉简》中四条简文记载的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的兑换情况。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简文编号 黄金(两) 钱币(钱) 比值
505·15 3.5 4714 1:1346.9
505·20 58 79714 1:1374.4
506·11 8 10776 1:1347
506·27 1 1347 1:1347
(注:黄金与钱币为简文数据,比值为研究者计算所得)
A.边境对外贸易比较繁荣 B.边郡市场秩序相对稳定
C.黄金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D.社会经济得到较快恢复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居延汉简》中四条简文记载的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的兑换情况”可以得出,研究者对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兑换的比值进行了计算,计算得出的兑换比值基本相当,这说明边郡市场秩序相对稳定,B项正确;仅从边郡黄金与钱币的兑换比值不能得出对外贸易比较繁荣,排除A项;黄金是贵金属,在西汉时不可能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C项;表格反映的只是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兑换情况,无法得出社会经济恢复速度较快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4.北宋时,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他感叹道:“兵卫寡弱,有同儿戏。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宋代( )
A.重文轻武社会风气 B.政治权力结构性弊端
C.周边民族政权侵扰 D.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兵卫寡弱,有同儿戏”和所学可得出,北宋过度集中中央权力,造成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地方防卫力量虚弱,甚至无法防范盗贼,B项正确;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与材料中所述的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侵扰威胁的是宋代的边境安全,排除C项;城市经济发展繁荣与材料中所述的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在知行关系上,程颐认为: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王阳明“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夫之则认为,知与行是“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关系。他们对知行关系的探讨( )
A.回应了佛教道教冲击 B.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
C.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 D.意在强调人的主观性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及学知识可知,程颐、王阳明和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探讨在不同时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如程颐与理学,王阳明与心学,王夫之与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发展,B项正确;王夫之的思想并非对佛教道教冲击的回应,排除A项;程颐的思想没有深受商品经济影响,排除C项;程颐没有强调人的主观性,排除D项。故选B项。
6.如表所示为明清时期江南部分府县的市镇数(单位:个)。这可用于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
明代 清代
镇数 市数 合计 镇数 市数 合计
苏州府 45 45 90 58 59 117
松江府 42 20 62 97 39 136
镇江府 9 6 15 13 17 30
嘉兴府 30 13 43 29 21 50
湖州府 1 4 5 29 35 64
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商品经济持续繁荣
C.区域分工越来越细 D.新的经济成分滋长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市镇数量较多,侧面反映了当时市镇经济繁荣,B项正确;材料只有数个市镇的数据,没有涉及长途贩运,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这些市镇主要经营的事业,看不出区域分工,排除C项;新经济成分体现在手工业行业,材料不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7.《中西记事》载:“国(清)初海禁既开……未几而十三洋行操其利权,税有定则,未几益以规费支销名目,未几而益以归公充饷名目……洋商不堪其悉索,则控于地方官,地方官不能平其讼,则越控于大府,大府不欲穷其狱,乃回诉于本国。于是带兵船论讲,而干戈之衅以起。”材料可用于说明( )
A.闭关锁国导致列强对华侵略 B.十三行是鸦片战争的主要责任人
C.清初开海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D.十三行的腐朽激化中西矛盾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清朝。根据材料“税有定则,未几益以规费支销名目,未几而益以归公充饷名目.于是带兵船论讲,而干戈之衅以起”得出当时十三行腐败,税的名目繁多,因此激化中西矛盾,导致战争爆发,D项正确。列强侵华是为了寻找海外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不是因为闭关锁国导致的,排除A项;鸦片战争是英国发起的,因此十三行不是战争主要责任人,排除B项;无法得出清初开海是一个错误的决策,排除C项。故选D项。
8.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文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弘扬民主与科学( )
A.契合了解决时弊的要求 B.适应了文学革命的需要
C.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缓和了中西文化的矛盾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弘扬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诉求,也是当时中国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因为民国建立后,民主遇到了军阀专制的挑战,而实行民主的重要基础则是对世界的科学认识,所以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实为契合解决时弊之要求,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既是思想革命,也是文学革命,文学革命是思想革命的工具,是为了顺应思想革命的需要而兴起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的思想,也不符合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中西文化的矛盾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9.1944年,世界著名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到陕甘宁边区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绥抗日根据地进行战地采访,随后出版了《北行漫记》,该书中处处传递着“人民群众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的信念,处处体现着军民鱼水情。这反映出抗日根据地( )
A.践行了工农联盟理念 B.充满乐观的革命精神
C.贯彻了民主建政原则 D.落实了群众路线方针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4年(中国)。据材料 “人民群众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处处体现着军民鱼水情”,可得出“在抗日根据地,中共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体现出中共落实了群众路线方针”,D项正确;工农联盟理念确实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理念,但材料强调的是中共与群众的关系,排除A项;革命乐观精神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民主建政原则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0.1950年5月1日,明清太庙被改造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普通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许多在旧社会出身贫苦的人,在文化宫的培养下成为文艺界的骨干力量。这一改造( )
A.适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精神 D.旨在破除人民群众的迷信思想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目的题。根据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材料“明清太庙被改造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普通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许多在旧社会出身贫苦的人,在文化宫的培养下成为文艺界的骨干力量”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对传统等级森严帝王太庙进行改造,成为劳动人民“学校和乐园”,彰显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此时处于过渡时期,并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项;该措施与国民经济恢复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民当家作主,与破除人民群众的迷信思想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如果以1963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为100.0,到1978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150.44,而同期的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太原的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268.54。到1980年,贵阳、昆明、兰州都已经发展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三线建设的开展 B.城镇化发展迅速
C.改革开放的深入 D.西部开发的推进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3年至198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也促进了西部地区人口的增长,A项正确;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三线建设的开展,B项不属于原因,排除B项;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三线建设的开展,而改革开放促进了东部地区人口增长,排除C项;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三线建设的开展,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2.有学者研究认为,雅典的城邦民主所规定的平等的发言权、提案权及担任公职的权利等,往往只有形式意义。原因在于,成千上万的公民要在一天之内完成繁缛的议事日程,显然无法详细审议每一提案,更不可能给每个人足够的发言机会。议题实际上往往被少数人垄断,公民难免成为民主的陪衬。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雅典( )
A.是寡头政治的典型代表 B.公民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C.城邦公民责任意识淡薄 D.民主政治运作存在缺陷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雅典。材料“雅典的城邦民主所规定的平等的发言权、提案权及担任公职的权利等,往往只有形式意义”强调的是雅典直接民主流程存在弊端,D项正确;雅典是民主政治,非寡头政治,排除A项;雅典公民具备基本的权利,排除B项;雅典公民具有较高的公民责任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13.15世纪欧洲人关于印度的历史是模糊的;关于中亚、东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知识则更模糊,更不用说南极洲的存在了。到1763年,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海岸线,包括南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等,欧洲人的知识已超出海岸线范围。这一变化说明( )
A.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已开始 B.新航路开辟客观上促进欧洲社会的转型
C.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掠夺性 D.殖民扩张使欧洲人具备新的全球性视野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8世纪的世界。材料“到1763年,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海岸线,包括南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等,欧洲人的知识已超出海岸线范围”体现了欧洲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是西方殖民扩张时期,说明殖民扩张使欧洲人具备新的全球性视野,D项正确。A错在“开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性人口流动就已经开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欧洲社会转型,强调的是欧洲人视野的开阔,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掠夺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4.法国于1862年先后与比利时和德意志建立关税同盟,1863年与意大利、1864年与瑞士、1865年与瑞典等国分别签订了类似的贸易条约。这一系列商约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缔约双方在关税问题上彼此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法国这些举动( )
A.加快了欧洲经济的一体化 B.旨在改善与德意志的关系
C.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D.巩固同盟关系以孤立英国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2年至1865年(欧洲)。根据材料可知,1862年至1865年,法国先后和欧洲多个国家签订关于关税优惠的商约,其目的在于减少国家间的关税壁垒,满足法国工业化的发展要求,C项正确;此时还未出现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排除A项;法国这些举动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与改善与德意志的关系无关,排除B项;法国这些举动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并不是为了孤立英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5.1988年,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发表《论脱钩》,强调第三世界国家最终要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脱钩”,但“脱钩”不是“闭关自守的同义语”,而是要“不受世界范围内活动的资本主义价值规律统治”的影响。上述观点反映了( )
A.逆全球化潮流的兴起 B.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向往
C.民族独立思想的觉醒 D.改革全球经济治理的诉求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88年(埃及)。据材料“不受世界范围内活动的资本主义价值规律统治”,可知,埃及主张第三世界国家与资本主义“脱钩”,但并不是闭关自守,说明其改革全球经济治理的诉求,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逆全球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改革全球治理的诉求,并未提及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向往,排除B项;此时埃及已经取得民族独立,排除C项。故选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看,汉武帝之后,在政治地理格局上,不但汉初王朝直接领属郡县与王国独立领属郡县并立的格局被彻底改变,中央集权程度大大加深,王朝还通过积极有效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北疆确立了对匈奴侵扰的有效辖制,对南则开通西南夷,对东南与岭南地区用兵,把王朝的版图重新回复到与秦王朝大致相当的规模。这种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亦为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生长提供了现实政治条件。
——摘编自郑帼《两汉之际的政治地理研究》
材料二 明朝延续了元朝的一些政策,又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化。鉴于西藏地方的实际情况,明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实行“多封众建”的政策,在整个明朝都延续了这种政策。到清朝时期,清朝中央对西藏的治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西藏地方在历经固始汗家族、噶伦时期、颇罗鼐家族的统治之后,格鲁派也逐渐掌握了西藏地方的政教大权。同以往其他教派相比,宗教参与政治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清朝中央政府将权力全部下放给格鲁派。
——摘编自秦红利《元、明、清时期西藏地方“政教联合”制度探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武帝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政治地理格局上”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对西藏管理与元朝的不同之处,指出“清朝中央对西藏的治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表现。(8分)
【答案】(1)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地区;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地区的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8分)
(2)不同之处:元朝通过直属中央的宣政院对西藏地区实行管理;而明朝则实行“多封众建”的政策,敕封西藏僧俗首领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4分)
表现: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4分)
【详解】(1)变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依据材料“汉初王朝直接领属郡县与王国独立领属郡县并立的格局被彻底改变”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通过积极有效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北疆确立了对匈奴侵扰的有效辖制”可知,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地区;设河西四郡;再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设置西域都护府、巩固西南、东南边疆地区统治的具体措施即可。
(2)不同之处: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和明朝(中国)。依据材料“明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实行‘多封众建’的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置宣政院这一中央机构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而明朝则通过敕封西藏僧俗首领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来管理。表现: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所学从册封宗教首领,设置机构和颁布法律等角度回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分析其变化的重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历程,概括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6分)
【答案】(1)变化:外交机构,由没有专门机构向专门机构转变;外交内容,由单一经济通商管理向全面的对外交往转变;外交体制,由朝贡体制向近代体制转变;外交人才,由兼职官员向近代的专业专门的外交人才转变;外交文书,由夷书定例向“照会”样式转变;外交态度与状态,由居高临下向屈辱外交转变;外交主权和地位,由独立自主向半殖民外交转变。(8分)
原因:近代以来,列强侵略,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半殖民地;中西交往加强,中国外交向西方学习,逐步近代化。(2分)
(2)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彻底结束旧中国屈辱外交,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改革开放后,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八大后,提出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3分)
影响:新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3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变化:根据材料“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可知,外交机构,由没有专门机构向专门机构转变;根据材料“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可知,外交内容,由单一经济通商管理向全面的对外交往转变;根据材料“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可知,外交体制,由朝贡体制向近代体制转变;根据材料“1901年,外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可知,外交人才,由兼职官员向近代的专业专门的外交人才转变;根据材料“中西交往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可知,外交文书,由夷书定例向“照会”样式转变;根据材料“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化。”可知,外交态度与状态,由居高临下向屈辱外交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交主权和地位,由独立自主向半殖民外交转变。
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列强侵略,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半殖民地;根据材料“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西交往加强,中国外交向西方学习,逐步近代化。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
历程: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彻底结束旧中国屈辱外交,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可知,改革开放后,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根据材料“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可知,十八大后,提出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影响: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可知,新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根据材料“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可知,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根据材料“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可知,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
图1 公元1500年美洲的农业发展和人口密度
图2 印第安人、欧洲人、非洲人、印欧混血人、黑白混血人在美洲的人口占比图(1500—1975年)
——以上均摘编自(英)科林·麦克伊韦迪、理查德·琼斯《世界人口历史图集》
(1)概括指出图1、图2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4分)
(2)判断图2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人种,并任选一个时期说明理由。(7分)
【答案】(1)图1:与同时期亚欧文明相比,16世纪美洲文明相对落后;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区域差异大,且主要分布于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美洲内部文明发展差异大,大部分地区还以采集为主,而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农业发展充分。图2: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种的交流;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4分)
(2)①代表印第安人,②代表欧洲人,③代表非洲人。
选择1500—1600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美洲,涌入新大陆,尽管美洲面临着欧洲的早期殖民活动,但这一时期外来人口数量总体较少,印第安人依然占主体。
选择1600—1700年或1700—1800年,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殖民国家增多,美洲地区的欧洲人进一步增加;殖民者的屠杀政策以及疾病的传播,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黑奴贸易等兴起,大量黑奴被贩运至美洲。
选择1800—1900年,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得交通条件极大改善,世界市场最终建立起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美国等新兴国家蓬勃发展,欧洲人不断增加;19世纪以来,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黑人增长势头受到限制;印第安人比例相对下降。(其他理由言之成理亦可)(7分)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500年(美洲)。图1:根据图1中美洲的农业发展程度和人口密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00年的美洲与同时期亚欧文明相比,16世纪美洲文明相对落后;从人口密度看,美洲人口密度小;从人口的分布看,人口分布区域差异大,且主要分布于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根据综合信息分析,当时美洲内部文明发展差异大,大部分地区还以采集为主,而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农业发展充分。图2:根据图2中美洲人口占比情况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欧洲人、非洲人等传统大陆人口来到了美洲,促进了人种的交流;从结构比例看,印第安人人数在减少,欧洲人人口在增加,这说明当时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欧洲人大量移民美洲,同时非洲黑奴被贩卖至美洲,由此可知,①代表印第安人,②代表欧洲人,③代表非洲人。以选择1500—1600年为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00—1600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美洲,涌入新大陆,尽管美洲面临着欧洲的早期殖民活动,但这一时期外来人口数量总体较少,印第安人依然占主体。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论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于这一史学研究方法,梁启超认为诗、古文辞、小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善于治史的人往往能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于非事实中见出事实”;陈寅恪也曾提出:“小说等虽然有很多疏漏错误的地方,但是具有通性之真实。”
——摘编自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等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篇或多篇你熟悉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采用“文史互证”的史学研究方法从历史层面对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文章篇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12分)
【答案】示例
文章篇目:《红楼梦》
阐述:长篇小说《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小说一方面反映了清代康雍乾盛世时期上层社会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以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这印证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
男主角贾宝玉,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女主角林黛玉生性孤傲,不善处世,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世之道,多愁善感,博览群书,才思敏捷,有多方面的才能。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这是明清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与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是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
综上所述,《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从各个角度展现中国古代的社会百态。(评分标准:此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只要确定篇目合理阐述即可得分。罗列出所选篇目,论述,结论,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