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专用)
黄金卷06·全国卷老教材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就宗法制的社会功能《礼记》曰:“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这表明宗法制
A.孕育了家国一体的情怀 B.摆脱了神权政治的影响
C.确立了国人的伦理观念 D.具有一定的强制约束力
2.下表为汉高祖到武帝初期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所占比例表(单位:%)。由此可知,在此期间
高祖时期 吕后、惠帝时期 文帝时期 景帝时期 武帝初期
三公九卿 100 90 62 46 27
王国相 100 86 29 18 17
郡太守 88 60 40 0 6
A.军功制被察举制取代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郡国并行制走向废止 D.社会阶层流动性降低
3.北宋时期,寒食后第三日谓之“清明”,此日各处集市都有卖稠饧、麦糕、乳酪之类的小食。八月十五谓之“中秋”,中秋节盛卖新酒,酒楼前多挂“醉仙”锦旗以招引顾客。此时螯蟹、石榴、榅勃、孛萄为应季食品,集市上随处可见。这折射出宋代
A.贸易流通的形式多样化 B.政府放松商业的管控
C.农村集贸市场日益兴盛 D.商人的市场意识突出
4.历史学者许纪霖认为,清朝成功地将原本难以和平共存的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整合进同一个帝国秩序之中,中央政权的权力范围第一次有效地深入到北方的森林、草原和西部的高原、盆地,形成前所未有的大一统天下。这主要归功于清廷
A.“康乾盛世”辐射影响 B.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C.因俗而治、双轨并行 D.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5.如图出自英国人伯纳德于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其被收纳进中国近代史学者张海鹏编著的《简明中国近代史图集》,并配以文字: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形。该图片
A.为侵略者记载史料价值较低 B.作者意在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直观地再现了历史事件原貌 D.有助于厘清历史事件的性质
6.五四运动前,李大钊把“再造中华”的期望虽落到民众身上,但仍认为“拯教国群,是在君子。”1919年后,他认识到,现在“劳力者阶级需要联合起来,成为横的组织”塑造“劳工神圣”的新伦理,“以反抗劳心者阶级”。李大钊的思想转变
A.形成了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 B.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新阶段
C.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 D.为探索国家出路提供了新方案
7.20世纪50年代,一首歌曲《老司机》唱遍城乡:“五十岁的老司机,我笑脸扬,拉起了手风琴,我们唠唠家常,想当年我十八岁学会了开汽车呀,摆弄那外国车呀,我是个老内行啊,可就是呀没见过呀,中国车呀,啥模样啊,盼星星盼月亮,盼的那国产汽车真的出了厂,哟嚯嚯……”这首饱含激情的歌曲
A.体现出“双百方针”的创作精神 B.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激发人民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 D.反映工人阶级在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周边大多数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特别是同周边经济体的经贸联系日益深厚,中国周边经济体对中国依赖度加深,域外大国(主要是美国)对该地区的操纵程度逐步削弱。据此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A.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B.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形成
C.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D.在地缘战略中的主动性增强
9.《十二铜表法》规定:“禁止在城市内焚烧尸体和埋葬尸体。即使在城外火化尸体,也必须距建筑至少60步远。”“当一条公共道路被泛滥的河水或其他灾害毁坏时,离该道路最近的土地所有权人有义务提供通行的道路。”这表明罗马法
A.践行自然法的精神 B.极力维护私有财产
C.对个人权利的轻视 D.注重规范公共道德
10.有学者研究发现,17世纪英国革命时期,王党和议会两个阵营在社会结构方面没有太大区别,即双方队伍中都有贵族,有乡绅,也有富商和小商人,还有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又有佃农,甚至各社会集团在两个阵营中所占的比例也大体相当。这一发现有助于
A.整体认识英国革命和政体建设 B.说明商人的政治要求最激进
C.颠覆史学界对英国革命的认识 D.论证经济基础决定政治诉求
11.19世纪末,德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妇女运动,妇女为争取自身权益进行了大规模的抗争;但在20世纪初期,德国的妇女运动退守到非常传统的层面,女权主义者更多地在强调妇女应对家庭、国家负有责任。这一转变源于当时
A.经济发展消解妇女政治诉求 B.民主改革提升妇女地位
C.国际局势紧张推动矛盾转移 D.民族主义情绪有所缓解
12.2021年5月18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非洲经济体融资峰会致辞并表示,中方全面落实工十国集团缓债倡议,愿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按照“共同行动、公平负担"的原则,帮助缓解非洲国家债务负担。这反映出中国
A.构建均衡发展大国关系框架 B.具有合作共赢的大国担当
C.对区域集团倡议的积极响应 D.在全球治理中起主导作用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1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表为世界近现代部分思想潮流的相关叙述
思想潮流 内容 世界形势
人文主义 强调人的价值,提倡积极的冒险精神 地理大发现,西方开启早期殖民扩张进程
社会达尔文主义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 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新殖民主义 发达国家在承认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的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干涉与掠夺 经济全球化,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国际局势缓和与动荡并存
——依据展文婕《试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梁童心《社会达尔文主义》、孙迎辉《新殖民主义问题浅析》等编制
从上表材料中信息得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史实对其进行阐释。(要求:紧扣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禁酒和发明酒一样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大禹王时期就曾因人们嗜酒而下令禁酒,周公时为防人们因嗜酒而“伤德败性”特作酒诰以禁酒。但酒已成为人们宴客娱乐的必需品,故禁而不止。汉朝初年,国家开始推行垄断酒类买卖的榷酒制度,同时因酒耗民食,政府也往往在荒年之时或灾荒地区推行禁酒政策,后世多效行之。清代乾隆年间实行大规模、持续性酒禁,酒禁推行过程中争议不断,推行成效也未达预期。
乾隆二年(1739年)五月,针对生齿日繁民食日艰的严重局面,乾隆专门谕令直隶等江北五省“烧锅(开设作坊造酒)之事当永行禁止”,违禁私造之人及贿纵官员“从重治罪”,对失察地方官“严加处分”。然而此议一出,立即遭到刑部尚书孙嘉沧的上疏反对。孙嘉沧认为“烧酒之禁”不仅会造成老百姓转向耗费细粮的黄酒造卖,使得酿造烧酒的高粱等粗粮闲置而酿造黄酒的细粮吃紧,影响民生,还会导致官吏索贿枉法而加重百姓负担。孙嘉沧主张烧酒之禁“宜于数岁而不宜于丰岁”“禁于成灾之地而各地不必通行”。五省督抚意见虽有分歧,但基本上都反对“一概禁绝”,主张严禁大规模作曲贩卖,杜绝大规模造酒。
(在“严禁”和“宽禁”的争议中),在皇帝的反复谕令和不断督察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宽禁”,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犯禁处罚条规,然而禁酒的效果却并不理想。除少数地区执行比较严格外,大部分地区则是时紧时松,阳奉阴违。“因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五省之民,执此业者不可胜计”“虽经严禁,终莫能断绝也”。乾隆十六年(1751年),严禁政策有所松弛。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部分地区恢复了烧锅税。
——摘编自陆连营《浅议清代乾隆年间的禁酒政策》和牛贯杰、王江《论清代烧锅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王朝颁布禁酒令的诸多考量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时期禁酒成效未达预期的原因。(9分)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罗斯福在1940年12月29日对整个国家发表了广播讲话。他说道,“这不是一次关于战争的炉边谈话”,“这是一次关乎国家安全的谈话”,这是对美国外交词典中的中心术语比较早的使用。罗斯福认为:“轴心国不仅承认,而且声明在它们的政治理念与我们的政治理念之间,并不存在最终的和平”,“如果不列颠沦陷了,轴心国就将控制欧洲大陆、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和公海,它们将处于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能够运用更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海洋资源来对抗西半球”,“我们屹立在那里,守卫着大西洋,英国是我们的邻居。没有条约,没有不成文的协议,只是两个同样热爱自由的民族之间的自然而然的合作”,“难道有人相信,当自由的英国是我们最强有力的大西洋上的海上邻国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害怕对美洲大陆的任何攻击吗 ”
——摘编自戴维·雷诺兹《大英帝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炉边谈话”的特点及其影响。(9分)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901年1月5日,邓恩铭出生在贵州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恩铭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到济南城内外进行宣传讲演。五四运动后,邓恩铭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邓恩铭参与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2年初,邓恩铭与王尽美等以中共代表的身份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参加了列宁倡导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共二大以后,在他的领导下,矿区工人很快组织起“矿区工会淄博部”,并建立了淄博矿区第一个党支部——洪山矿区党支部,使淄博矿区的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25年2月,邓恩铭与王尽美发动胶济铁路和四方机车厂工人举行全厂大罢工,罢工取得胜利。邓恩铭后因叛徒出卖被捕,1931年4月5日清晨6时慷慨就义,年仅30岁。
——摘编自余玮《邓恩铭: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恩铭的时代贡献。(9分)【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
黄金卷06·全国卷老教材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B D D D D C D D A C B
13.【答案】(1)趋势: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6分)
因素: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任答3点,每点3分,共9分)
(2)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任答5点,每点2分,共10分)
14.【答案】示例1观点:人文主义思潮是欧洲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的精神动力。(2分)
阐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追求现世幸福,鼓励进取和冒险精神。在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人不顾艰难险阻,投身于充满危险、艰苦的探险事业,他们远渡重洋,寻找黄金,追求现世幸福。当然促成地理大发现还有一系列其它因素及条件,但是地理大发现与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相吻合,是毫无疑义的。此后近代西欧人在海外进行了疯狂的殖民掠夺,其主要内容是赤裸裸的抢掠和杀戮、种族灭绝、贩卖奴隶、军事征讨和土地扩张。海外殖民地成了近代西欧工业品的广阔市场,掠夺的巨额财富,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一切为近代西欧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准备。(8分)
可以说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副产品,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人文主义精神成为西方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一系列冒险和殖民扩张的精神支柱。(2分)
示例2
观点:西方社会思潮成为列强殖民扩张的精神动力。(2分)
阐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追求现世幸福,鼓励进取和冒险精神。这直接推动了冒险家漂洋过海,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此后近代西欧人在海外进行了疯狂的殖民掠夺,其主要内容是赤裸裸的抢掠和杀戮、种族灭绝、贩卖奴隶、军事征讨和土地扩张。促进了欧洲早期资本积累,给被殖民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灾难。
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伴随第二次二业革命进入垄断阶段,社会达尔文主义兴起,强调“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给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正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沦为西方经济的附庸。
二战后,西方新殖民主义发展,西方大国在发展中国家制造分裂、扶植代理人,在经济上掀起资本新一轮扩张,开展不平等贸易,利用投资、援助和跨国公司等实行直接或间接的政治、军事或经济控制,世界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8分)
由此,西方殖民扩张与其特定的价值立场是联系在一起的,西方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人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思潮被用来为西方资本积累和扩张正名或寻求精神支持。(2分)
15.【答案】(1)考量因素: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解决人多地少粮缺的矛盾,维持老百姓生计;灾荒之年保证粮食供应;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
(2)原因:酿酒历史悠久,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文化娱乐的一部分,难以一时禁绝;酿酒有利可图,且已形成商业化生产体系,禁酒难度大;“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地丁银”政策的推行,使农民对封建国家和土地的依附进一步松弛,刺激农民酿酒卖酒获利;酿酒能增加老百姓和商人收入,繁荣地方经济,酿酒税(烧锅税)还能够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因而地方政府缺乏禁酒的积极性;部分官吏借酒禁索贿枉法,中饱私囊,使禁酒令的推行打了折扣;朝廷重臣反对“一概严禁”,主张按年岁丰歉、是否受灾地区、酿酒规模大小实行有区别的“宽禁”。(9分)
16.【答案】(1)法西斯大肆侵略扩张,英法节节败退,无力抵抗,法国投降;美国孤立主义根深蒂固,民众参战愿望较低。(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
(2)特点:把德国的侵略扩张、英国的存亡与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联系起来。(3分)
影响:宣传了罗斯福的参战主张,推动了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为援助反法西斯国家,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奠定了舆论基础。(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
17.【答案】(1)时代贡献:投身学生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参与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任答3点,每点3分,共9分)
(2)时代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勇于创新;不断学习;不畏牺牲。(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专用)
黄金卷06·全国卷老教材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就宗法制的社会功能《礼记》曰:“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这表明宗法制
A.孕育了家国一体的情怀 B.摆脱了神权政治的影响
C.确立了国人的伦理观念 D.具有一定的强制约束力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可知,宗法制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通过规范宗族关系,来约束成员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约束力,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家国一体的情怀,排除A项;“摆脱了”,表述夸大,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宗法制的强制约束力,并不是国人的伦理观念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2.下表为汉高祖到武帝初期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所占比例表(单位:%)。由此可知,在此期间
高祖时期 吕后、惠帝时期 文帝时期 景帝时期 武帝初期
三公九卿 100 90 62 46 27
王国相 100 86 29 18 17
郡太守 88 60 40 0 6
A.军功制被察举制取代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郡国并行制走向废止 D.社会阶层流动性降低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汉高祖至文帝时期三公九卿之职大多由功臣把持,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占绝对优势,这说明君主权力受到功臣的威胁;而功臣在王国相、郡太守比重大,说明中央集权受到了一定威胁。自文帝后,功臣占比迅速下降,说明君主权力、中央集权都得到了加强,B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选官制度的变化,况且汉代实行察举制取代军功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关于地方郡国并行制的内容,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并没有废除王国,排除C项;表中数据反映了功臣的比重持续下降,结合所学汉代选官制度的知识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不重出身重德行,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3.北宋时期,寒食后第三日谓之“清明”,此日各处集市都有卖稠饧、麦糕、乳酪之类的小食。八月十五谓之“中秋”,中秋节盛卖新酒,酒楼前多挂“醉仙”锦旗以招引顾客。此时螯蟹、石榴、榅勃、孛萄为应季食品,集市上随处可见。这折射出宋代
A.贸易流通的形式多样化 B.政府放松商业的管控
C.农村集贸市场日益兴盛 D.商人的市场意识突出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在“清明”“中秋”之时,会出现“各处集市都有卖稠钖、麦糕、乳酪之类的小食”以及“酒楼前多挂‘醉仙’锦旗以招引顾客”,这折射出宋代商人的市场意识突出,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集市贸易,形式多样化从材料看不出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间节日之时的各种商业活动,体现不出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集市在传统节日推出的应景商品和应季食品,并没有明确是农村集贸市场,排除C项。故选D项。
4.历史学者许纪霖认为,清朝成功地将原本难以和平共存的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整合进同一个帝国秩序之中,中央政权的权力范围第一次有效地深入到北方的森林、草原和西部的高原、盆地,形成前所未有的大一统天下。这主要归功于清廷
A.“康乾盛世”辐射影响 B.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C.因俗而治、双轨并行 D.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清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及版图的基本确定,应归因于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及采取因地制宜、分族分地的灵活分类施策,但这种分类施策,并非辽代那样的因俗而治、双轨并行,D项正确;“康乾盛世”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期,但并不能解释材料现象,排除A项;君主专制强化而不是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与影响力,排除B项;辽代是双轨并行的制度,保留传统的猛安谋克制,借用了中原王朝的治理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5.如图出自英国人伯纳德于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其被收纳进中国近代史学者张海鹏编著的《简明中国近代史图集》,并配以文字: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形。该图片
A.为侵略者记载史料价值较低 B.作者意在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直观地再现了历史事件原貌 D.有助于厘清历史事件的性质
【答案】D
【详解】本题多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图片出自英国人伯纳德于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其被收纳进中国近代史学者张海鹏编著的《简明中国近代史图集》,并配以文字: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形。这表明历史解释具有主体性,而同一幅历史图片在不同的史料集中呈现不同的历史解释,图片本身和历史解释都可以帮助我们厘清历史事件的性质,D项正确;史料的价值在于对历史事件的研究价值,不能因为其为侵略者记载,便称其史料价值较低,排除A项;该图片的作者在题中属于未知信息,但是结合“1845年”“伦敦”“亲历”可以推测图片作者为英国人(至少是殖民者),不能推测出作者意在抨击西方殖民侵略,排除B项;该图片可以呈现历史发展的部分史实,但不能直观地再现了历史事件原貌,排除C项。故选D项。
6.五四运动前,李大钊把“再造中华”的期望虽落到民众身上,但仍认为“拯教国群,是在君子。”1919年后,他认识到,现在“劳力者阶级需要联合起来,成为横的组织”塑造“劳工神圣”的新伦理,“以反抗劳心者阶级”。李大钊的思想转变
A.形成了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 B.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新阶段
C.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 D.为探索国家出路提供了新方案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之前李大钊没有完全认识到民众的作用,但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充分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作用,这种思想的转变为探索国家出路提供了新的方案,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尚未形成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7.20世纪50年代,一首歌曲《老司机》唱遍城乡:“五十岁的老司机,我笑脸扬,拉起了手风琴,我们唠唠家常,想当年我十八岁学会了开汽车呀,摆弄那外国车呀,我是个老内行啊,可就是呀没见过呀,中国车呀,啥模样啊,盼星星盼月亮,盼的那国产汽车真的出了厂,哟嚯嚯……”这首饱含激情的歌曲
A.体现出“双百方针”的创作精神 B.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激发人民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 D.反映工人阶级在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想当年我十八就学会了开汽车,摆弄那外国车我是个老内行,可就是没见过中国车啥模样,盼星星盼月亮,盼的那国产汽车真就出了厂哟嗬嗬……”,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国产汽车真就出了厂”指的是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有体现双百方针的创作精神,排除A项;歌曲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但"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开展”夸大了歌曲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人阶级的关键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周边大多数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特别是同周边经济体的经贸联系日益深厚,中国周边经济体对中国依赖度加深,域外大国(主要是美国)对该地区的操纵程度逐步削弱。据此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A.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B.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形成
C.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D.在地缘战略中的主动性增强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以来(中国)。根据材料“中国逐渐成为周边大多数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特别是同周边经济体的经贸联系日益深厚,中国周边经济体对中国依赖度加深,域外大国(主要是美国)对该地区的操纵程度逐步削弱”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和周边国家的贸易不断扩大,特别是和周边经济体经贸联系日益深厚,周边经济体对中国依赖度加深,削弱了美国在该地区的操纵程度,加强了中国在地缘战略中的主动性,D项正确;材料主旨在于说明削弱了美国在亚太的操纵程度,加强了中国在地缘战略中的主动性,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A项;当今世界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B项;C项说法尽管符合史实,但和题干材料主旨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9.《十二铜表法》规定:“禁止在城市内焚烧尸体和埋葬尸体。即使在城外火化尸体,也必须距建筑至少60步远。”“当一条公共道路被泛滥的河水或其他灾害毁坏时,离该道路最近的土地所有权人有义务提供通行的道路。”这表明罗马法
A.践行自然法的精神 B.极力维护私有财产
C.对个人权利的轻视 D.注重规范公共道德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即使在城外火化尸体,也必须距建筑至少60步远”“当一条公共道路…毁坏时,离该道路最近的土地所有权人有义务提供通行的道路”可知,罗马法律内容注重公共卫生以及公共道路,体现了罗马法对公共利益的重视和对公共道德的规范,D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对自然法精神的践行,排除A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对公共利益的重视,并非维护私有财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轻视个人权利,排除C项。故选D项。
10.有学者研究发现,17世纪英国革命时期,王党和议会两个阵营在社会结构方面没有太大区别,即双方队伍中都有贵族,有乡绅,也有富商和小商人,还有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又有佃农,甚至各社会集团在两个阵营中所占的比例也大体相当。这一发现有助于
A.整体认识英国革命和政体建设 B.说明商人的政治要求最激进
C.颠覆史学界对英国革命的认识 D.论证经济基础决定政治诉求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 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王党和议会两个阵营在社会结构方面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各社会集团在两个阵营中所占的比例也大体相当”可知材料认为革命期间封建王党和议会成员结构相当,这一发现有助于整体认识英国革命和政体建设,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商人的政治要求最激进”,而且“最激进”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这一发现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英国革命和政体建设,材料中学者的观点冲击了英国革命的传统说法,不能得出“颠覆”,排除C项;据材料“双方队伍中都有贵族,有乡绅,也有富商和小商人,还有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又有佃农”,这些阶层的经济生活不一样,但在两个政治立场对立的阵营里都有,由此不能证明“经济基础决定政治诉求”,排除D项。故选A项。
11.19世纪末,德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妇女运动,妇女为争取自身权益进行了大规模的抗争;但在20世纪初期,德国的妇女运动退守到非常传统的层面,女权主义者更多地在强调妇女应对家庭、国家负有责任。这一转变源于当时
A.经济发展消解妇女政治诉求 B.民主改革提升妇女地位
C.国际局势紧张推动矛盾转移 D.民族主义情绪有所缓解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欧洲局势紧张,列强间矛盾激化,而德国国内的妇女运动容易削弱本国实力,因此20世纪妇女运动退到了很传统的层面,C项正确;据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着经济发展,德国妇女的政治诉求会增多,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发展并不会消解妇女政治诉求,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推知德国民主改革提升妇女的地位,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民族主义情绪显著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1年5月18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非洲经济体融资峰会致辞并表示,中方全面落实工十国集团缓债倡议,愿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按照“共同行动、公平负担"的原则,帮助缓解非洲国家债务负担。这反映出中国
A.构建均衡发展大国关系框架 B.具有合作共赢的大国担当
C.对区域集团倡议的积极响应 D.在全球治理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题意可知,中国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帮助缓解非洲国家债务负担,由此可看出中国具有合作共赢的大国担当,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大国关系框架的均衡发展,排除A项;中非关系并非区域集团关系,排除C项;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没有起到主导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1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10分)
【答案】(1)趋势: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6分)
因素: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任答3点,每点3分,共9分)
(2)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任答5点,每点2分,共10分)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从华夏民族的界域和华夏文化范围分析,得出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
因素:从西周分封宗法制的影响分析,得出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诸侯纷争分析,得出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从地方管理体制分析,得出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得出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据材料“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得出改汉姓、迁汉籍;据材料“诏祀唐尧于平阳”,得出祭祀先代诸圣。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表为世界近现代部分思想潮流的相关叙述
思想潮流 内容 世界形势
人文主义 强调人的价值,提倡积极的冒险精神 地理大发现,西方开启早期殖民扩张进程。
社会达尔文主义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 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新殖民主义 发达国家在承认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的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干涉与掠夺。 经济全球化,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国际局势缓和与动荡并存。
——依据展文婕《试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梁童心《社会达尔文主义》、孙迎辉《新殖民主义问题浅析》等编制
从上表材料中信息得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史实对其进行阐释。(要求:紧扣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观点:人文主义思潮是欧洲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的精神动力。(2分)
阐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追求现世幸福,鼓励进取和冒险精神。在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人不顾艰难险阻,投身于充满危险、艰苦的探险事业,他们远渡重洋,寻找黄金,追求现世幸福。当然促成地理大发现还有一系列其它因素及条件,但是地理大发现与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相吻合,是毫无疑义的。此后近代西欧人在海外进行了疯狂的殖民掠夺,其主要内容是赤裸裸的抢掠和杀戮、种族灭绝、贩卖奴隶、军事征讨和土地扩张。海外殖民地成了近代西欧工业品的广阔市场,掠夺的巨额财富,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一切为近代西欧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准备。(8分)
可以说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副产品,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人文主义精神成为西方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一系列冒险和殖民扩张的精神支柱。(2分)
示例2
观点:西方社会思潮成为列强殖民扩张的精神动力。(2分)
阐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追求现世幸福,鼓励进取和冒险精神。这直接推动了冒险家漂洋过海,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此后近代西欧人在海外进行了疯狂的殖民掠夺,其主要内容是赤裸裸的抢掠和杀戮、种族灭绝、贩卖奴隶、军事征讨和土地扩张。促进了欧洲早期资本积累,给被殖民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灾难。
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伴随第二次二业革命进入垄断阶段,社会达尔文主义兴起,强调“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给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正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沦为西方经济的附庸。
二战后,西方新殖民主义发展,西方大国在发展中国家制造分裂、扶植代理人,在经济上掀起资本新一轮扩张,开展不平等贸易,利用投资、援助和跨国公司等实行直接或间接的政治、军事或经济控制,世界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8分)
由此,西方殖民扩张与其特定的价值立场是联系在一起的,西方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人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思潮被用来为西方资本积累和扩张正名或寻求精神支持。(2分)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为近代(世界)。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
根据题意,首先需要从材料中得出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强调人的价值,提倡积极的冒险精神”“地理大发现,西方开启早期殖民扩张进程”可得出观点:人文主义思潮是欧洲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的精神动力。然后结合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加以阐释,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追求现世幸福,鼓励进取和冒险精神。在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人不顾艰难险阻,投身于充满危险、艰苦的探险事业,他们远渡重洋,寻找黄金,追求现世幸福。当然促成地理大发现还有一系列其它因素及条件,但是地理大发现与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相吻合,是毫无疑义的。此后近代西欧人在海外进行了疯狂的殖民掠夺,其主要内容是赤裸裸的抢掠和杀戮、种族灭绝、贩卖奴隶、军事征讨和土地扩张。海外殖民地成了近代西欧工业品的广阔市场,掠夺的巨额财富,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一切为近代西欧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准备。最后进行总结:可以说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副产品,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人文主义精神成为西方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一系列冒险和殖民扩张的精神支柱。
还可以根据材料“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强调人的价值,提倡积极的冒险精神”得出观点:西方社会思潮成为列强殖民扩张的精神动力。然后结合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达尔文主义、新殖民主义等加以阐释,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追求现世幸福,鼓励进取和冒险精神。这直接推动了冒险家漂洋过海,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此后近代西欧人在海外进行了疯狂的殖民掠夺,其主要内容是赤裸裸的抢掠和杀戮、种族灭绝、贩卖奴隶、军事征讨和土地扩张。促进了欧洲早期资本积累,给被殖民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灾难。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伴随第二次二业革命进入垄断阶段,社会达尔文主义兴起,强调“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给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正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沦为西方经济的附庸。二战后,西方新殖民主义发展,西方大国在发展中国家制造分裂、扶植代理人,在经济上掀起资本新一轮扩张,开展不平等贸易,利用投资、援助和跨国公司等实行直接或间接的政治、军事或经济控制,世界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最后进行总结:由此,西方殖民扩张与其特定的价值立场是联系在一起的,西方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人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思潮被用来为西方资本积累和扩张正名或寻求精神支持。
1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禁酒和发明酒一样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大禹王时期就曾因人们嗜酒而下令禁酒,周公时为防人们因嗜酒而“伤德败性”特作酒诰以禁酒。但酒已成为人们宴客娱乐的必需品,故禁而不止。汉朝初年,国家开始推行垄断酒类买卖的榷酒制度,同时因酒耗民食,政府也往往在荒年之时或灾荒地区推行禁酒政策,后世多效行之。清代乾隆年间实行大规模、持续性酒禁,酒禁推行过程中争议不断,推行成效也未达预期。
乾隆二年(1739年)五月,针对生齿日繁民食日艰的严重局面,乾隆专门谕令直隶等江北五省“烧锅(开设作坊造酒)之事当永行禁止”,违禁私造之人及贿纵官员“从重治罪”,对失察地方官“严加处分”。然而此议一出,立即遭到刑部尚书孙嘉沧的上疏反对。孙嘉沧认为“烧酒之禁”不仅会造成老百姓转向耗费细粮的黄酒造卖,使得酿造烧酒的高粱等粗粮闲置而酿造黄酒的细粮吃紧,影响民生,还会导致官吏索贿枉法而加重百姓负担。孙嘉沧主张烧酒之禁“宜于数岁而不宜于丰岁”“禁于成灾之地而各地不必通行”。五省督抚意见虽有分歧,但基本上都反对“一概禁绝”,主张严禁大规模作曲贩卖,杜绝大规模造酒。
(在“严禁”和“宽禁”的争议中),在皇帝的反复谕令和不断督察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宽禁”,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犯禁处罚条规,然而禁酒的效果却并不理想。除少数地区执行比较严格外,大部分地区则是时紧时松,阳奉阴违。“因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五省之民,执此业者不可胜计”“虽经严禁,终莫能断绝也”。乾隆十六年(1751年),严禁政策有所松弛。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部分地区恢复了烧锅税。
——摘编自陆连营《浅议清代乾隆年间的禁酒政策》和牛贯杰、王江《论清代烧锅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王朝颁布禁酒令的诸多考量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时期禁酒成效未达预期的原因。(9分)
【答案】(1)考量因素: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解决人多地少粮缺的矛盾,维持老百姓生计;灾荒之年保证粮食供应;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
(2)原因:酿酒历史悠久,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文化娱乐的一部分,难以一时禁绝;酿酒有利可图,且已形成商业化生产体系,禁酒难度大;“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地丁银”政策的推行,使农民对封建国家和土地的依附进一步松弛,刺激农民酿酒卖酒获利;酿酒能增加老百姓和商人收入,繁荣地方经济,酿酒税(烧锅税)还能够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因而地方政府缺乏禁酒的积极性;部分官吏借酒禁索贿枉法,中饱私囊,使禁酒令的推行打了折扣;朝廷重臣反对“一概严禁”,主张按年岁丰歉、是否受灾地区、酿酒规模大小实行有区别的“宽禁”。(9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伤德败性”可知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根据材料“因酒耗民食,政府也往往在荒年之时或灾荒地区推行禁酒政策”可知解决人多地少粮缺的矛盾,维持老百姓生计;灾荒之年保证粮食供应;结合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可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乾隆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不仅会造成老百姓转向耗费细粮的黄酒造卖,使得酿造烧酒的高粱等粗粮闲置而酿造黄酒的细粮吃紧,影响民生,还会导致官吏索贿枉法而加重百姓负担”并结合清朝赋税制度,从酿酒习俗、利润、财政、官员贪污等分析可知酿酒历史悠久,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文化娱乐的一部分,难以一时禁绝;酿酒有利可图,且已形成商业化生产体系,禁酒难度大;“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地丁银”政策的推行,使农民对封建国家和土地的依附进一步松弛,刺激农民酿酒卖酒获利;酿酒能增加老百姓和商人收入,繁荣地方经济,酿酒税(烧锅税)还能够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因而地方政府缺乏禁酒的积极性;部分官吏借酒禁索贿枉法,中饱私囊,使禁酒令的推行打了折扣;根据材料“主张严禁大规模作曲贩卖,杜绝大规模造酒”可知朝廷重臣反对“一概严禁”,主张按年岁丰歉、是否受灾地区、酿酒规模大小实行有区别的“宽禁”。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罗斯福在1940年12月29日对整个国家发表了广播讲话。他说道,“这不是一次关于战争的炉边谈话”,“这是一次关乎国家安全的谈话”,这是对美国外交词典中的中心术语比较早的使用。罗斯福认为:“轴心国不仅承认,而且声明在它们的政治理念与我们的政治理念之间,并不存在最终的和平”,“如果不列颠沦陷了,轴心国就将控制欧洲大陆、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和公海,它们将处于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能够运用更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海洋资源来对抗西半球”,“我们屹立在那里,守卫着大西洋,英国是我们的邻居。没有条约,没有不成文的协议,只是两个同样热爱自由的民族之间的自然而然的合作”,“难道有人相信,当自由的英国是我们最强有力的大西洋上的海上邻国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害怕对美洲大陆的任何攻击吗 ”
——摘编自戴维·雷诺兹《大英帝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炉边谈话”的特点及其影响。(9分)
【答案】(1)法西斯大肆侵略扩张,英法节节败退,无力抵抗,法国投降;美国孤立主义根深蒂固,民众参战愿望较低。(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
(2)特点:把德国的侵略扩张、英国的存亡与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联系起来。(3分)
影响:宣传了罗斯福的参战主张,推动了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为援助反法西斯国家,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奠定了舆论基础。(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40年(中国)。根据材料“轴心国不仅承认,而且声明在它们的政治理念与我们的政治理念之间,并不存在最终的和平”可知法西斯大肆侵略扩张,英法节节败退,无力抵抗,法国投降;结合美国的外交政策可知美国孤立主义根深蒂固,民众参战愿望较低。
(2)本题为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40年(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难道有人相信,当自由的英国是我们最强有力的大西洋上的海上邻国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害怕对美洲大陆的任何攻击吗 ”可知把德国的侵略扩张、英国的存亡与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联系起来。第二小问影响,结合“炉边谈话”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作用可知宣传了罗斯福的参战主张,推动了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知识可知为援助反法西斯国家,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奠定了舆论基础。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901年1月5日,邓恩铭出生在贵州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恩铭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到济南城内外进行宣传讲演。五四运动后,邓恩铭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邓恩铭参与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2年初,邓恩铭与王尽美等以中共代表的身份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参加了列宁倡导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共二大以后,在他的领导下,矿区工人很快组织起“矿区工会淄博部”,并建立了淄博矿区第一个党支部——洪山矿区党支部,使淄博矿区的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25年2月,邓恩铭与王尽美发动胶济铁路和四方机车厂工人举行全厂大罢工,罢工取得胜利。邓恩铭后因叛徒出卖被捕,1931年4月5日清晨6时慷慨就义,年仅30岁。
——摘编自余玮《邓恩铭: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恩铭的时代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恩铭的时代精神。(6分)
【答案】(1)时代贡献:投身学生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参与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任答3点,每点3分,共9分)
(2)时代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勇于创新;不断学习;不畏牺牲。(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至1931年的中国。由材料“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恩铭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到济南城内外进行宣传讲演。”可得出投身学生运动;由材料“五四运动后,邓恩铭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可得出促进思想解放;由材料“邓恩铭参与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可得出参与组建中国共产党;由材料“1925年2月,邓恩铭与王尽美发动胶济铁路和四方机车厂工人举行全厂大罢工,罢工取得胜利。”可得出领导工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