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综合复习题——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含解析)(宁夏地区适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综合复习题——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含解析)(宁夏地区适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11 20:0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单选题
1.(2023上·宁夏固原·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铜器锈蚀颜色变绿 B.风力发电供照明
C.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D.湿衣服悬挂晾干
2.(2023上·宁夏银川·九年级校考期中)下列是天宫课堂中的一些生活细节,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吸管吸出密封袋里的水,密封袋变瘪
B.蜡烛燃烧
C.穿上镶有特制织物的衣服,吸附有异味的气体
D.压缩吃剩下的食物,使食物的体积变小
3.(2023上·宁夏吴忠·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杯打碎 B.蜡烛受热融化 C.天然气燃烧 D.酒精挥发
4.(2023·宁夏·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青砖雕刻图案 B.粮食酿制老醋
C.贺兰石刻制砚台 D.黏土塑制各种形象
5.(2022上·宁夏吴忠·九年级校考期中)下列描述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糖能溶于水 B.酒精易挥发 C.棉花可以燃烧 D.干冰能升华
6.(2022·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据《礼记》记载,西周时期已有相当丰富的酿酒经验和完整的酿酒技术规程。下列酿酒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糖化”: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
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
7.(2022·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火上浇油 B.绳锯木断 C.刻舟求剑 D.披荆斩棘
8.(2022·宁夏银川·统考一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铜可用于生产导线 B.铁可用于制造炊具
C.氮气可用作保护气 D.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9.(2021·四川南充·统考中考真题)《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列诗句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2020·黑龙江·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各图所示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制作叶脉书签 B.钻木取火
C.比较硬度 D.酸雨的腐蚀
11.(2020·宁夏银川·统考二模)下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酒精挥发 B.水受热沸腾 C.瓷碗破碎 D.食物腐败
12.(2023·宁夏银川·银川唐徕回民中学校考二模)宁夏的土特产产业化发展日新月异,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贺兰石制成贺兰砚 B.葡萄酿成葡萄酒
C.鲜枸杞榨成枸杞汁 D.毛皮制成围巾
13.(2023·宁夏吴忠·校考模拟预测)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 B.石墨导电 C.工业炼铁 D.氨水挥发
14.(2023·宁夏银川·银川唐徕回民中学校考三模)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醋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金属
15.(2023·宁夏吴忠·校考二模)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食物腐烂变质 B.用铅笔芯粉末使锁的开启变的更灵活
C.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 D.酒精的燃烧
16.(2023·宁夏银川·校考二模)下列关于水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中加入氧化钙,放出热量 B.用蒸馏的方法净化水
C.水中溶解硝酸铵,温度降低 D.用硬水和软水区分肥皂水
17.(2023·宁夏石嘴山·统考一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春风化雨 B.火上浇油 C.量体裁衣 D.滴水成冰
18.(2023上·宁夏固原·九年级校考期中)某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拿磁铁来吸引一下,通过操作发现金属工艺品未被吸引,在该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A.设计实验 B.假设 C.观察 D.得出结论
19.(2023上·宁夏固原·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关注实验安全,规范实验操作,下列做法符合实验规范的是
A.酒精灯如果洒落着火,应该迅速用水浇灭
B.加热后的试管应该迅速用冷水洗净
C.实验用剩的药品应该放回原瓶中
D.胶头滴管使用时不能伸入试管中
20.(2023上·宁夏吴忠·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实验描述或操作正确的是:
A.用量筒量取15.25毫升水
B.节约药品,剩余药品要放回原试剂瓶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拿出水槽
D.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21.(2023上·宁夏吴忠·九年级校考期中)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检查气密性
C.读取液体体积 D.向试管中加固体
22.(2023·宁夏银川·银川市第三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严谨的实验态度是实验取得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实验完毕,先用嘴吹灭酒精灯,后盖上灯帽
B.制取气体时,先装入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与滴瓶配套的滴管使用完后,先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放回滴瓶
D.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先验纯,后点燃
23.(2023·宁夏·模拟预测)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固体药品 B.加热液体
C.振荡试管 D.闻气体气味
24.(2023上·宁夏中卫·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二、填空题
25.(2023上·宁夏吴忠·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填写下面有关实验操作的问题:
(1)实验室取用一定量液体药品用到的主要仪器是 ,并且读数时,视线与 水平。
(2)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要使用酒精灯火焰的 ;
(3)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准是: 。
26.(2023上·宁夏吴忠·九年级校考期中)化学课上小明学习了几项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利用家中现有的物品进行练习:他想从暖水瓶中倒一杯开水,
(1)先取下瓶塞 放桌面上,暖水瓶口与水杯口 ,使开水 倒入水杯中,
(2)倒完后,立即 瓶塞,把暖水瓶 。
参考答案:
1.A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A.铜器锈蚀过程中有新物质碱式碳酸铜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
B.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加工成钻石,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湿衣服悬挂晾干,只是液态水变成了气态水,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但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2.B
【详解】A、用吸管吸出密封袋里的水,密封袋变瘪,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衣服吸附有异味的气体,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压缩吃剩下的食物,使食物的体积变小,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B。
3.C
【详解】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玻璃杯打碎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蜡烛受热融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天然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D. 酒精挥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详解】A、青砖雕刻图案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粮食酿制老醋过程中,有新物质醋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贺兰石刻制砚台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黏土塑制各种形象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5.C
【详解】A、糖溶于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糖能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酒精挥发过程只是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酒精易挥发,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棉花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属于化学变化,棉花可以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过程只是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干冰能升华,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详解】A、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产生了新物质葡萄糖,是化学变化;错误;
B、葡萄糖转化为酒精,两者是不同的物质,酒精是新物质,是化学变化;错误;
C、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正确;
D、封存白酒产生有醇厚香味的新物质,发生的主要是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C。
7.A
【详解】A.火上浇油,发生了燃烧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水等物质,所以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绳锯木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刻舟求剑,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披荆斩棘,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C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详解】A、用铜丝做导线,是利用了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铁可用于制造炊具是利用的铁的导热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氮气可用作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易升华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9.B
【详解】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烈火焚烧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详解】A、用NaOH溶液制作叶脉书签是利用了氢氧化钠的腐蚀性,此过程中生成新的物质,所以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钻木取火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比较硬度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酸雨腐蚀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例如酸雨中的硫酸能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不符合题意。
因此本题选择C。
11.D
【详解】A、酒精挥发,只是酒精从一个物理状态(液态)变为另外一个物理状态(气态),它的实质还是酒精这种物质,是物理变化。
B、水受热沸腾是水从液态变为气态,是物理变化。
C、瓷碗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与A、B、C项不同,符合题意。
故选D。
12.B
【详解】A、贺兰石制成贺兰砚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葡萄酿成葡萄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鲜枸杞榨成枸杞汁是汁液从枸杞中分离出来,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毛皮制成围巾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C
【详解】A、矿石粉碎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石墨导电会后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工业炼铁后生成了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D、氨水挥发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选C。
14.C
【详解】A、粮食酿醋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乙酸等,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使用火药过程中,火药爆炸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蚕丝织布过程中,蚕丝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冶炼金属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金属单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B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详解】A、食物腐烂是食物发生缓慢氧化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A选项错误;
B、用铅笔芯粉末使锁的开启变的更灵活利用了铅笔芯粉末滑腻性,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选项正确;
C、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选项错误;
D、酒精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6.A
【详解】A、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用蒸馏的方法净化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铵溶于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B
【详解】A、春风化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火上浇油,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量体裁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滴水成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8.D
【详解】A、“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故选项错误;
B、“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故选项错误;
C、“某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观察,故选项错误;
D、“通过操作发现金属工艺品未被吸引”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但没有作出结论,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9.D
【详解】A、酒精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酒精溶于水,浇水后会继续燃烧且会扩大燃烧面积,加剧火势,酒精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不符合题意;
B、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试管会因为骤冷而炸裂,不符合题意;
C、实验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中会污染原试剂,应放入指定容器内,不符合题意;
D、胶头滴管使用时应竖直悬空,不能伸入试管中,符合题意。
故选D。
20.D
【详解】A、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无法用量筒量取15.25mL水,故选项操作错误;
B、剩余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内,不能放回原试剂瓶,否则会污染试剂,故选项操作错误;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故选项操作错误;
D、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向下倾斜,以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故选项操作正确;
故选:D。
21.C
【详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气密性良好,图中有导管与外界大气连通,无法检查装置气密性,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22.D
【详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A错误;
B、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装置后,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以避免因更换仪器而造成药品浪费,故B错误;
C、与滴瓶配套的滴管使用完后,立即放回滴瓶,不能用清水冲洗,以防造成试剂污染或被稀释,故C错误;
D、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先验纯,后点燃,以防气体不纯点燃时发生爆炸,故D正确;
故选D。
23.D
【详解】A、取用块状固体药品时应该用镊子夹取,不要用手接触药品,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操作错误;
C、振荡试管时一般左右振荡,防止液体溅出,操作错误;
D、闻气体气味时用手轻轻的在瓶口扇动,仅使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务必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直接去闻气体,操作正确;
故选:D。
24.C
【详解】A、点燃酒精灯切不可用燃着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以免发生火灾,错误;
B、倾倒液体时瓶塞倒放,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朝手心,图中操作瓶塞没有倒放,错误;
C、装粉末状药品时要用纸槽(或药匙)将药品送入横放的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直立,正确;
D、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错误。
故选C。
25.(1) 量筒和胶头滴管 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
(2)外焰
(3)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小滴,也不成股流下
【详解】(1)实验室取用一定量液体药品用到的主要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定容),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要使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
(3)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小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26.(1) 倒 紧挨着 缓慢
(2) 盖上 放回原处
【详解】(1)化学课上小明学习了几项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利用家中现有的物品进行练习:他想从暖水瓶中倒一杯开水,先取下瓶塞倒放桌面上,暖水瓶口与水杯口紧挨着,使开水缓慢倒入水杯中;
(2)倒完后,立即盖上瓶塞,把暖水瓶放回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