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01(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01(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3 07:17:40

文档简介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黄金卷01·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C A A A B D D D
11 12 13 14 15 16
A B B D B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评析:中法两国之间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借鉴都为了自身的发展。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儒家思想推崇至极并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在他心目中,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抨击了君主专制,且猛烈的抨击天主教会,20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传播了民主自由。故开始学习法国的思想文化。(8分)
18.【答案】(1)清末新政:1901—1911年,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力图通过改革官制、发展工商业和教育、编练新军等举措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新政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4分)
(2)了解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前沿性问题;能够拓展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有助于学术研究更加契合社会现实的需求。(4分)
19.【答案】(1)特点:商路类型多,交通便利;商品种类丰富;贸易方式多样;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形成丰厚的文化遗产。(8分)
(2)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
影响:加速了明朝确立以白银为主导货币的进程;促使田赋制度由实物税转入货币税阶段;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成长。(6分)
(3)作用:搭建了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提供了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分享发展经验和资源;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经济现代化(或带来共赢的结果)。(4分)
20.【答案】看法: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并不是追求“体制内的民主”。(2分)
阐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它并非是追求“体制内的民主”,中书省和门下省还是在皇权之下的决策、发令系统,它通过合理分散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三),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且一切军国大政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皇帝。(8分)
综上所述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是隋唐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2分)【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黄金卷01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1999年,在学术界的努力下,学者们成功释读了大多数二里头陶文中的刻画符号,其中绝大多数与其后的甲骨文相对应(如表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二里头陶文与甲骨文对照表
A.夏朝文化的历史遗存甚为丰富 B.二里头陶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C.二里头陶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 D.甲骨文是文字衍化发展的结果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夏商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陶文中的刻画符号绝大多数与之后的甲骨文相对应,表中二里头陶文中的这两个符号,从结构上看,它是“井”的象形字或会意字,与甲骨文中的“井”互相对应,这反映出文字的发展与变化关系,表明甲骨文是文字衍化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但材料未体现其遗存的丰富性,排除A项;二里头陶文尚未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排除B项;在二里头陶文之前应该还有其他的文字,二里头陶文不是中国文字最早的源头,排除C项。故选D项。
2.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就有“义”的倾向,只不过常常被“利”所蔽而已,人生在世最高的理想境界即“人道”,而“人道”应当是经过自觉调整的,“乐而不乱,复而不厌”,所以要“陶冶而成之”。由此可知,董仲舒( )
A.重视人的道德伦理教化 B.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C.强调维护封建纲常伦理 D.主张抑制人的正常需求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武帝时期。据题干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非善非恶,人性中本来就存在着“义”的倾向,但是容易被利欲所污染,因此要强化人的伦理道德教化,A项正确;董仲舒并不认为人性是“恶”的,排除B项;材料中主张陶冶人性,而并不是要维护封建纲常,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董仲舒要抑制人的正常需求,排除D项。故选A项。
3.《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东汉时期,“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反映了豪强势力的发展,形成了世家大族,成为地方州郡的长官,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豪强实力对国家政权的影响,没有强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且东汉时期中央和地方存在“尖锐”矛盾,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豪强实力的影响,并非血缘宗族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
4.如图为创作于南宋时期的《卖眼药图》。该作品( )
A.描绘了宋代商品交易的场景 B.凸显了浪漫主义绘画风格
C.记录了宋代中医的发展历程 D.体现了文人画的创作旨趣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宋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宋代《卖眼药图》刻画了商品交易的场景,A项正确;材料所示绘画并没有体现浪漫主义绘画风格,排除B项;这幅画只记录了一个静态的场景,而非动态的过程,排除C项;这幅画属于风俗画,排除D项。故选A项。
5.继明朝而起的清朝,从顺治皇帝以下,对明朝却颇多赞语。顺治帝说:“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康熙帝称赞明朝:“治隆唐宋。”乾隆肯定崇祯皇帝:崇祯继位,“国事已不可为”,虽然辛苦经营17年,仍不能“补救倾危”,而以身殉国。这是为了( )
A.说明清朝延续明朝制度 B.努力开疆拓土
C.承袭正统巩固清朝统治 D.加强君主集权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建立后延续了明朝较多的政治制度,清朝皇帝对明朝的夸赞实质上也体现了自身制度的合理性,A项正确;清朝疆域要大于明朝,因此这不是清朝赞扬明朝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夸赞明朝并不能说明清朝承袭了正统,而主要是为了体现清朝制度的合理性,排除C项;夸赞明朝也不能起到加强君主集权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6.1907年12月3日,有人在《申报》上发表社论称:“人之名政府者多矣。一则曰媚外之政府,再则曰贼民之政府,三则曰割地赠礼之政府,四则曰制造盗贼纵民非行之政府。”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两大社会矛盾的合流 B.革命党人重构清廷的形象
C.清廷统治的土崩瓦解 D.清廷中外交涉的进退失据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媚外之政府”“贼民之政府”“割地赠礼之政府”“制造盗贼纵民非行之政府”等可知,20世纪初,社会舆论认为,清政府在为外国列强服务的同时,加紧对中国民众的剥削与压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即列强通过控制清廷来剥削中国民众,以维护在华利益,所以清政府的多个称谓恰恰反映了近代中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合流,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革命党人对清廷形象的重构,排除B项;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土崩瓦解,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交涉等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7.近代漫画家马星驰于1914年12月28日发表漫画《急起直追》(图),画面以一艘出洋远航的帆船为主体,船上满载货物。据此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实业救国热潮兴起 B.西方列强侵略有所放松
C.国内环境较为稳定 D.欧洲各国急需大量物资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是:民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14年12月28”“出口国货”“急起直追”可以判断出是西方列强侵略有所放松,B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内环境,且当时的国内环境并不稳定,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美各国对物资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B项。
8.解放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许多劳动互助组织。晋冀鲁豫的太行区,1945年18个县的统计,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平均每县有2万多人,1946年组织起来的劳动力是1945年的2倍多,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占全区劳动力总量的78%。据此可推知,劳动互助组织的建立( )
A.扭转了国共之间力量对比 B.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废除了农村封建剥削关系 D.为解放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期间各革命根据地组织农村劳动力进行互助合作经营,这一举措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为解放战争提供物质保障,D项正确;劳动互助组织的建立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的力量,但仅凭此并不能扭转国共之间的力量对比,排除A项;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项;农村的封建剥削关系是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这一举措并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9.1955-1959年,中国向朝鲜、越南、也门、柬埔寨等国提供了总价值约为6.8亿人民币的援助。到1963年11月,中国向几内亚、马里和加纳协议援助9个轻工业项目,其中几内亚3项、马里4项、加纳2项。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援助( )
A.表明中国工业化成就显著 B.意在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强调地缘合作以实现共赢 D.深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影响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至1963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中国向朝鲜、越南、也门、柬埔寨等国提供援助,向几内亚、马里和加纳援助轻工业项目,这与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冷战格局密切相关,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外援助,不能说明中国工业建设成就显著,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国与资本主义或者其他社会制度的比较,无法得出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意在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排除B项;材料中几内亚、马里和加纳等国家与中国相距甚远,不存在地缘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0.下图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城镇化呈持续稳定增长趋势 B.综合国力提升有利于城镇化
C.对外开放直接推动了城镇化 D.城镇化发展离不开体制创新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镇化的发展受到当时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计划经济阶段陷于停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镇化获得高速发展,D项正确;在1949—1977年计划经济阶段,城镇化发展停滞并有下降趋势,没有体现“持续稳定增长趋势”,排除A项;材料反应的本质问题是经济体制改革与城镇化的关系问题,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直接推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1.里程碑是罗马大道上的显著标识,用于路人了解行路地点和距离。奥古斯都时期,罗马皇帝的头衔名字逐渐成为了碑上文字的主体,而两地之间的距离则放在末尾表示,有的甚至都不进行标识。里程碑内容的变化( )
A.折射罗马政治体制的转换 B.反映罗马境内经济联系加强
C.源于罗马统治范围的扩大 D.表明罗马对行省的控制削弱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根据“以路人了解行路地点和距离。奥古斯都时期,罗马皇帝的头衔名字逐渐成为了碑上文字的主体”可得出以皇帝的头衔标注,反映出罗马皇帝的权威增强,体现的是罗马的政治体制由共和到帝制的转变,A项正确;内容的变化不能反映联系的增强,排除B项;罗马范围的扩大并不是根源,排除C项;里程碑内容的变化,只能反映皇帝的权威增强,不能说明对行省的控制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
12.16世纪末,郁金香传入荷兰,因其娇美的外形和艳丽的颜色受到宠爱。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能换取一辆马车、几匹马等;1637年,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出现“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商业贸易范围不断扩大 B.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C.商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D.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据题干可知,1636、1637年荷兰出现了“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现象,作为一种花,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实际价值,显然是人为炒作的,是一种虚假的泡沫经济。当时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它带来了商业革命,特别是商业经营方式的新变化,如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等,正是这些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助推了郁金香价格炒作形成泡沫经济,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业革命中的经营方式出现变化,与商业革命中商业贸易范围变大、贸易规模变大、商贸中心转移关系不大,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根据如表内容分析,与西方传统人文主义相比,关于“人”的价值的认识,马克思( )
但丁 《神曲》 肯定“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卢梭 《社会契约论》 人生而自由,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表现和运用体现人民意志。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等 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平等,人成为真正意义上自由的人。
A.更为注重人在精神世界的价值 B.主张人的价值通过自身的解放来实现
C.强调以自我的意识为核心标准 D.指出政治权利是人类价值的主要载体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材料“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可知,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重视人的全面解放,人的价值要通过人的解放来实现,B项正确;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非常重视,并非更为重视精神世界,排除A项;强调以自我的意识为核心标准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排除C项;政治权利是人类价值的主要载体并非马克思的观点,而是启蒙运动中出现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4.一战后,束缚腿脚的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钟口裙替代。女装舍弃了奢华风格,加入更多的军装风格,斜纹卡其布和灯芯绒流行起来,使衣服更加合腰身,显得硬气十足,而女装的上衣也第一次加入了男性特有的插手口袋。这表明( )
A.女性推动法国社会现代化 B.男女平等逐渐成时代主流
C.实用性成为主要设计潮流 D.战争扭转了人们思想观念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根据材料中“一战后,束缚腿脚的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钟口裙替代”“女装的上衣也第一次加入了男性特有的插手口袋”可知,随着一战的结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平等、男性化等因素成为女装的选择,这说明战争扭转了人们思想观念,D项正确;现代化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成为时代主流,排除B项;C项错在“主要”,排除C项。故选D项。
15.1960年,联合国大会第15届会议通过的“非殖民化宣言”指出,所有殖民地人民在政治上都享有自决权,即“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自由发展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宗主国及其他国家不得拖延他们的独立。这表明( )
A.两极格局对当时联合国的影响甚微 B.联合国非殖民化机制取得重大进展
C.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受到严重挑战 D.民族自决原则开始提出并得到承认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年(世界)。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非殖民化宣言”、殖民地人民的自决权等信息可推知联合国非殖民化机制取得重大进展,B项正确;题干材料看不出两极格局对联合国的影响大小,排除A项;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主要表现为少数大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力量左右国际事务,这种旧秩序在当时的两极格局中表现明显,排除C项;民族自决原则早在列宁领导俄国革命时就提出来了,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世纪90 年代英美两国都实施了社会福利改革,下图是改革后的全国失业率情况,由此可推知,这场福利改革( )
A.导致经济陷入“滞胀” B.有利于提升社会效率
C.使中间阶层人数猛增 D.增强了国家干预能力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和美国。结合所学可知,高福利导致工人宁愿领取失业救济金也不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的社会福利改革减少了福利支出,有利于鼓励人们就业,减少失业率,有利于提升社会效率,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主要得益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科学技术的进步等,与社会福利改革直接关系不大,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英美福利制度改革的总趋势是减少国家干预,排除D项。故选B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8分)文明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孔子的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它不同于欧洲盛行的“神示宗教”,而是一种具有崇高理性的“理性宗教”。中国政府在伏尔泰心中是:“有一个开明的君主,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全体人民。”不管是伏尔泰对中国的赞扬,又或者是孟德斯鸠对中国态度的有褒有贬,启蒙思想家都把与自身文化相异但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
材料二 20世纪初,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先后发表《法国游记》《法国大革命史》,国内至少有六家书局、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有关法国大革命史的专著。同时,《人权宣言》、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译文介绍也竞相出现。文艺界还创作大量有关法国大革命题材的小说、杂剧、诗歌。1906年,有人称之“易若使中国为亚洲之法兰西哉!……法人风潮能及全欧,中国风潮之及全球也必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中法两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8分)
【答案】评析:中法两国之间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借鉴都为了自身的发展。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儒家思想推崇至极并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在他心目中,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抨击了君主专制,且猛烈的抨击天主教会,20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传播了民主自由。故开始学习法国的思想文化。(8分)
【详解】本题是评析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近代法国。根据材料“对于孔子的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它不同于欧洲盛行的‘神示宗教’,而是一种具有崇高理性的‘理性宗教’。”“20世纪初,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先后发表《法国游记》《法国大革命史》,国内至少有六家书局、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有关法国大革命史的专著。”可知,中法两国之间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借鉴都为了自身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国政府在伏尔泰心中是:‘有一个开明的君主,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全体人民。’不管是伏尔泰对中国的赞扬,又或者是孟德斯鸠对中国态度的有褒有贬,启蒙思想家都把与自身文化相异但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可知,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儒家思想推崇至极并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在他心目中,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抨击了君主专制,且猛烈的抨击天主教会,20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传播了民主自由。
18.(8分)下面为学术论文《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的部分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绪论一、概念界定 1.清末新政: 2.制度变革: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制度的改进和创新。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的重要前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社会制度的变迁史。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前,国内研究清末新政的学术成果较少,制度变革的专门研究更少。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对清末新政进行了探讨,但大都持否定态度。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逐渐形成热潮。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清末官报汇编》等,收录了不少与晚清制度变革有关的档案资料;相关研究逐渐由宏观转入专题,如罗志田的《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等。国外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如巴斯蒂的《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改革》等。 正文 第一章 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 第二章 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 第三章 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
(1)阅读“概念界定”,补充“1.清末新政:……”中省略的内容。(4分)
(2)说明这篇论文的作者整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必要性。(4分)
【答案】(1)清末新政:1901—1911年,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力图通过改革官制、发展工商业和教育、编练新军等举措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新政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4分)
(2)了解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前沿性问题;能够拓展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有助于学术研究更加契合社会现实的需求。(4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时间、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阐述清末新政,如清末新政:1901—1911年,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力图通过改革官制、发展工商业和教育、编练新军等举措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新政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等等。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了解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前沿性问题;能够拓展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有助于学术研究更加契合社会现实的需求等方面分析。
19.(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道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和域外各国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大运河漕运等长途贩运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
——摘编自王如芹《中国商路》
材料二 16世纪晚期,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其主要表现为西班牙等国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纲、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这被称为“丝银对流”。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颁布“银钱兼使”的法令之后,明朝货币结构发展到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时期。此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在赋役征收方面,1581年,“一条鞭法”出台,将所有税收和劳役统一折银纳税,改革很快在全国推广。然而,当时明朝白银产量不多,白银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国白银的流入对解决中国“银荒”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商薇《试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材料三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摘编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商路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背景,并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的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4分)
【答案】(1)特点:商路类型多,交通便利;商品种类丰富;贸易方式多样;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形成丰厚的文化遗产。(8分)
(2)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
影响:加速了明朝确立以白银为主导货币的进程;促使田赋制度由实物税转入货币税阶段;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成长。(6分)
(3)作用:搭建了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提供了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分享发展经验和资源;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经济现代化(或带来共赢的结果)。(4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道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可知,商路类型多,交通便利;根据材料“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可知,商品种类丰富;根据材料“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地区和域外各国开展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可知,贸易方式多样;根据材料“开展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可知,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根据材料“大运河漕运等长途贩运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可知,形成丰厚的文化遗产。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背景:依据材料“16世纪晚期”,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依据材料“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得出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从明朝经济的发展分析,得出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根据材料“明朝货币结构发展到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时期”,得出加速了明朝确立以白银为主导货币的进程;依据材料“将所有税收和劳役统一折银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使田赋制度由实物税转入货币税阶段;从新的生产关系分析,得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成长。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
作用:根据材料“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可知,搭建了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根据材料“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可知,提供了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根据材料“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可知,分享发展经验和资源;根据材料“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可知,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经济现代化(或带来共赢的结果)。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
实现权力有效监督 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
实现权力分配均衡 三省六部制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通过正确的决策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决策与行政分离 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
部门协同机制 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门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
平衡君权 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对于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谈谈你的看法。(12分)
【答案】看法: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并不是追求“体制内的民主”。(2分)
阐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它并非是追求“体制内的民主”,中书省和门下省还是在皇权之下的决策、发令系统,它通过合理分散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三),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且一切军国大政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皇帝。(8分)
综上所述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是隋唐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2分)
【详解】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表明你的看法。看法: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并不是追求“体制内的民主”。其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看法,阐释的过程,做到层次清晰,表述准确,逻辑严密。阐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它并非是追求“体制内的民主”,中书省和门下省还是在皇权之下的决策、发令系统,它通过合理分散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三),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且一切军国大政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皇帝。最后,总结升华,呼应你的看法。综上所述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是隋唐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黄金卷01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1999年,在学术界的努力下,学者们成功释读了大多数二里头陶文中的刻画符号,其中绝大多数与其后的甲骨文相对应(如表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二里头陶文与甲骨文对照表
A.夏朝文化的历史遗存甚为丰富 B.二里头陶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C.二里头陶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 D.甲骨文是文字衍化发展的结果
2.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就有“义”的倾向,只不过常常被“利”所蔽而已,人生在世最高的理想境界即“人道”,而“人道”应当是经过自觉调整的,“乐而不乱,复而不厌”,所以要“陶冶而成之”。由此可知,董仲舒( )
A.重视人的道德伦理教化 B.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C.强调维护封建纲常伦理 D.主张抑制人的正常需求
3.《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4.如图为创作于南宋时期的《卖眼药图》。该作品( )
A.描绘了宋代商品交易的场景 B.凸显了浪漫主义绘画风格
C.记录了宋代中医的发展历程 D.体现了文人画的创作旨趣
5.继明朝而起的清朝,从顺治皇帝以下,对明朝却颇多赞语。顺治帝说:“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康熙帝称赞明朝:“治隆唐宋。”乾隆肯定崇祯皇帝:崇祯继位,“国事已不可为”,虽然辛苦经营17年,仍不能“补救倾危”,而以身殉国。这是为了( )
A.说明清朝延续明朝制度 B.努力开疆拓土
C.承袭正统巩固清朝统治 D.加强君主集权
6.1907年12月3日,有人在《申报》上发表社论称:“人之名政府者多矣。一则曰媚外之政府,再则曰贼民之政府,三则曰割地赠礼之政府,四则曰制造盗贼纵民非行之政府。”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两大社会矛盾的合流 B.革命党人重构清廷的形象
C.清廷统治的土崩瓦解 D.清廷中外交涉的进退失据
7.近代漫画家马星驰于1914年12月28日发表漫画《急起直追》(图),画面以一艘出洋远航的帆船为主体,船上满载货物。据此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实业救国热潮兴起 B.西方列强侵略有所放松
C.国内环境较为稳定 D.欧洲各国急需大量物资
8.解放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许多劳动互助组织。晋冀鲁豫的太行区,1945年18个县的统计,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平均每县有2万多人,1946年组织起来的劳动力是1945年的2倍多,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占全区劳动力总量的78%。据此可推知,劳动互助组织的建立( )
A.扭转了国共之间力量对比 B.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废除了农村封建剥削关系 D.为解放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
9.1955-1959年,中国向朝鲜、越南、也门、柬埔寨等国提供了总价值约为6.8亿人民币的援助。到1963年11月,中国向几内亚、马里和加纳协议援助9个轻工业项目,其中几内亚3项、马里4项、加纳2项。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援助( )
A.表明中国工业化成就显著 B.意在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强调地缘合作以实现共赢 D.深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影响
10.下图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城镇化呈持续稳定增长趋势 B.综合国力提升有利于城镇化
C.对外开放直接推动了城镇化 D.城镇化发展离不开体制创新
11.里程碑是罗马大道上的显著标识,用于路人了解行路地点和距离。奥古斯都时期,罗马皇帝的头衔名字逐渐成为了碑上文字的主体,而两地之间的距离则放在末尾表示,有的甚至都不进行标识。里程碑内容的变化( )
A.折射罗马政治体制的转换 B.反映罗马境内经济联系加强
C.源于罗马统治范围的扩大 D.表明罗马对行省的控制削弱
12.16世纪末,郁金香传入荷兰,因其娇美的外形和艳丽的颜色受到宠爱。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能换取一辆马车、几匹马等;1637年,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出现“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商业贸易范围不断扩大 B.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C.商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D.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13.根据如表内容分析,与西方传统人文主义相比,关于“人”的价值的认识,马克思( )
但丁 《神曲》 肯定“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卢梭 《社会契约论》 人生而自由,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表现和运用体现人民意志。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等 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平等,人成为真正意义上自由的人。
A.更为注重人在精神世界的价值 B.主张人的价值通过自身的解放来实现
C.强调以自我的意识为核心标准 D.指出政治权利是人类价值的主要载体
14.一战后,束缚腿脚的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钟口裙替代。女装舍弃了奢华风格,加入更多的军装风格,斜纹卡其布和灯芯绒流行起来,使衣服更加合腰身,显得硬气十足,而女装的上衣也第一次加入了男性特有的插手口袋。这表明( )
A.女性推动法国社会现代化 B.男女平等逐渐成时代主流
C.实用性成为主要设计潮流 D.战争扭转了人们思想观念
15.1960年,联合国大会第15届会议通过的“非殖民化宣言”指出,所有殖民地人民在政治上都享有自决权,即“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自由发展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宗主国及其他国家不得拖延他们的独立。这表明( )
A.两极格局对当时联合国的影响甚微 B.联合国非殖民化机制取得重大进展
C.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受到严重挑战 D.民族自决原则开始提出并得到承认
16.20世纪90 年代英美两国都实施了社会福利改革,下图是改革后的全国失业率情况,由此可推知,这场福利改革( )
A.导致经济陷入“滞胀” B.有利于提升社会效率
C.使中间阶层人数猛增 D.增强了国家干预能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8分)文明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孔子的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它不同于欧洲盛行的“神示宗教”,而是一种具有崇高理性的“理性宗教”。中国政府在伏尔泰心中是:“有一个开明的君主,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全体人民。”不管是伏尔泰对中国的赞扬,又或者是孟德斯鸠对中国态度的有褒有贬,启蒙思想家都把与自身文化相异但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
材料二 20世纪初,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先后发表《法国游记》《法国大革命史》,国内至少有六家书局、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有关法国大革命史的专著。同时,《人权宣言》、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译文介绍也竞相出现。文艺界还创作大量有关法国大革命题材的小说、杂剧、诗歌。1906年,有人称之“易若使中国为亚洲之法兰西哉!……法人风潮能及全欧,中国风潮之及全球也必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中法两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8分)
18.(8分)下面为学术论文《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的部分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绪论一、概念界定 1.清末新政: 2.制度变革: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制度的改进和创新。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的重要前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社会制度的变迁史。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前,国内研究清末新政的学术成果较少,制度变革的专门研究更少。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对清末新政进行了探讨,但大都持否定态度。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逐渐形成热潮。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清末官报汇编》等,收录了不少与晚清制度变革有关的档案资料;相关研究逐渐由宏观转入专题,如罗志田的《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等。国外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如巴斯蒂的《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改革》等。 正文 第一章 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 第二章 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 第三章 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
(1)阅读“概念界定”,补充“1.清末新政:……”中省略的内容。(4分)
(2)说明这篇论文的作者整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必要性。(4分)
19.(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道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和域外各国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大运河漕运等长途贩运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
——摘编自王如芹《中国商路》
材料二 16世纪晚期,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其主要表现为西班牙等国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纲、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这被称为“丝银对流”。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颁布“银钱兼使”的法令之后,明朝货币结构发展到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时期。此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在赋役征收方面,1581年,“一条鞭法”出台,将所有税收和劳役统一折银纳税,改革很快在全国推广。然而,当时明朝白银产量不多,白银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国白银的流入对解决中国“银荒”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商薇《试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材料三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摘编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商路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背景,并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的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
实现权力有效监督 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
实现权力分配均衡 三省六部制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通过正确的决策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决策与行政分离 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
部门协同机制 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门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
平衡君权 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对于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谈谈你的看法。(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