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三第四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共2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三第四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共2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5-05 15:1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 第 4 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美苏竞争势态的转变:美:强硬和主动进攻
以“缓和”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2.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1)以实力求和平;灵活反应战略;战略防御计划(2)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战略防御计划1983年3月23日,里根发表了著名的“星球大战”演说。“星球大战”计划的正式名称是“战略防御计划”,而真正要防御的目标就是对美国进行袭击的洲际导弹。其基本设想分两部分:一是“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就是在宇宙空间建立多层防御体系,将来袭导弹的飞行轨道分为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防御手段,前级防御层可以减轻后级防御层的压力,后级防御层可以填补前级防御层的漏洞,摧毁穿过前级防御层的来袭导弹,达到全部摧毁来袭导弹的目的;二是“反卫星计划”,就是研制和部署天基与陆基相结合的反卫星武器系统,以摧毁对方的卫星。战略防御计划美国早在1977年就开始研制反卫星武器,基本的设想是在截击机上使用攻击导弹摧毁对方的卫星,这一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到SDI计划提出来时,美国已开始研制激光反卫星武器,并通过了可行性论证报告。“星球大战”的计划在理论上已被证明是可行的,在技术上是可能的。
“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是根据导弹从发射、飞行到命中目标过程的特点,建立包括4层防御网的防御系统;第一防御层是助推期防御阶段。由于导弹从助推器点火至穿过大气层阶段,导弹飞行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会释放出大量炽热气体,并产生强烈的红外线或可见光,很容易被探测到。因此,防御系统必须及时探测到导弹的发射点、导弹类型和控制中心,迅速摧毁导弹的助推器。这一阶段的防御非常关键,因为发射后的导弹在助推后期会放出若干个分弹头,包括再入飞行器的假目标,这将给以后的防御阶段增加极大的困难。因此,此阶段摧毁一枚导弹,相当于其后防御阶段摧毁数个弹头和数以百计的诱饵,效费比高。按计划每颗反导卫星可摧毁100枚以上的导弹,摧毁率可达99%。
第二防御层是后助推期防御阶段。这一阶段通常持续6分钟,导弹母舱将放出多个弹头飞向不同的目标,再入飞行器、假目标和其他辅助穿透设备也在此时被释放。它们沿弹道曲线惯性飞行,穿出大气层飞向目标。这一防御阶段使用陆基或舰载激光武器摧毁漏网的弹头,理论计算摧毁率也可达90%。第三防御层为中断拦截层,即对再入大气层之前飞行的前两层漏网的导弹弹头和突防装置进行拦截。这一阶段导弹飞行时间约10~15分钟,弹头数量多,真假混杂。计划用电磁轨道炮或由地面发射激光武器以及其他非核反导弹武器碰撞杀伤等手段摧毁,按要求命中率也要达到90%以上。第四防御层为末端拦截层,即对重返大气层后的弹头进行拦截。此时弹头飞临目标只剩几分钟时间,可用反导导弹、动能武器、粒子束等武器摧毁所有漏网弹头,命中率也要达到90%以上。
  如能达到理论计算的要求,对来袭导弹总拦截率可高达99.999%,如此一来,美国就算装进了保险箱,不用担心在核大战中与对手同归于尽了。
3.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新思维:1、1985、3——1988年上半年:
提出“加速”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
2、1988、7——1990年初:
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论”,中心内容是实行党政分开。
3、1990初——1991年8月:
改革的方针和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从“完善社会主义” 转为“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 。
4、1991年:“新思维”的结局:苏共亡党,苏联亡国。
新思维的核心: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4、美苏缓和:(1)“中导条约”里根与戈尔巴乔夫:我们谈判!戈尔巴乔夫:“现在的世界局势非常复杂,十分紧张。我甚至可以用一触即发来形容。”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于1987年签订《华盛顿条约》,结束了双方在中程导弹上的军备竞赛.4、美苏缓和:(1)“中导条约”
(2)双边协议二、冷战的结束1、布什政府的对苏政策:“谨慎、考验和渐变”、合作,支持苏改革,提供经济援助。2、苏联的改革:3、冷战结束的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1989年,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组
织政府。标志波兰政治经济体制的剧变。图为
议会大选时,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前中)取
代了雅鲁泽尔斯基(前左)接管政权。 阿尔巴尼亚的动乱
学生们拉倒了地拉那市
内恩维尔·霍查的巨大塑
像。 1990年8月3日,匈牙利
自由民主联盟议员根茨在
会议上被推选为国家总统。
图为他当选后,向人群挥
手致意。1989年11月9日,全世界的电视观众目睹了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上演的惊心动魄的一幕,长久以来作为东西方对抗标志的柏林墙最终被推倒了。1990,两德合并后进入联邦德国的大批市民1989年11月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开放两德边界和柏林墙之后,一些年轻人在柏林墙头跳舞。
1990年10月2日午夜,柏林市民聚集在勃
兰登堡门前,庆祝两德统一。一对被柏林墙隔绝三十年的孪生兄弟终于见面。 哥哥彼得回忆见面时的激动的心情: 我心中大叫,朝我走来的那个男人不就是我天天在镜子里看到的人吗?!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
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
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前苏联解体 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示威 别了,列宁 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盟友如何成敌人——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对世界局势
2、对地区和平
3、对人类生存环境
4、对经济发展
5、影响世界和平的各种潜在威胁盟友如何成敌人 冷战时期,苏美之间多次发生危机,战争一触即发,但为何终究没有发生世界性“热战”?思考:世界经济一体化抑制大战发生;
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和变化……
双方军事力量均势、核武器等的制约…… “学史使人明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两极对峙中,世界上的局部战争和冲突都与美苏两个大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联也因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过大,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加剧经济困难,激化社会矛盾,为解体埋下祸根。
我们能从这段历史中获得哪些启示?畅所欲言历史启示:以史为鉴谋和平! 启示: 1、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时代主题。我们应反对霸权,维护和平。
2、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我们应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3、 国际地位由综合国力决定,要努力发展社会经济。
4、 综合国力取决于科技、教育,走科教兴国道路。